名门闺杀 作者:面北眉南

内容介绍

上一世出身政治世家,却因身体的原故让她被保护的很好,也不得不渐渐养成了端庄恬静的性子。

这一世出生名门,却是母亲早逝,父亲忽视,后母刁难,祖母冷淡。

人人都道王三娘柔顺宽厚,却不知她也曾万千宠爱集一身,也曾刁钻跋扈,蛮横娇纵。

面对一干粉墨登场的鬼魅魍魉你争我斗相互倾轧,她只看成办公室职场硝烟

面对一波波来势汹汹的敌对势力,战还是和?这是个问题!

爷爷说,如果非要伤害一个人,必须灭其复仇之力,才能断其复仇之念。

爸爸说,手段可以狠厉,态度一定要温和。

奶奶说,要学会宽恕,不要轻易与人为敌。

若非战不可,便不死不休。

妈妈说,不要找错了对手,否则还没开始你就输了。

第一章 王家后院

初夏,卯时未到,晨光便已遍洒位于济南府青城县长乐大街的王府各个院落,连堆砌在大厨房外院墙边的那一堆刚从柴房里搬出来的柴火上的蛛网都纤毫毕现。正撸着袖子叉腿劈柴的粗使婆子抹了一把额头上已然淋淋的汗滴子,往手上吐了口唾沫再搓了搓便又拾起右手边的斧头劈了起来。

穿着薄软清凉的玄色杭绸褙子的李嬷嬷嫌恶的瞥了那劈柴的婆子一眼,掏出帕子印了印额角并不存在的汗珠冲着厨房喊了声:“都动作快些,老太太都起身了,你们这些憨懒的婆子还磨磨蹭蹭的,要是误了事儿看我不揭了你们的皮!”

砍柴的,扫院子的,担水的婆子们闻声全都放下手中的活儿,腆着笑脸向李嬷嬷行礼问好。李嬷嬷端着脸子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手中的活儿。专门劈做大厨房的院子东边厢竹帘子被撩开,走出了一个二十出头穿着姜黄色纱杉的年轻媳妇。

“哟,李嬷嬷您早啊。”那媳妇边打招呼边笑容满面地道了个万福。

李嬷嬷脸上总算露出了点笑意,却是受了那媳妇的全礼。只见她缓缓掏出一个鎏金的怀表,打开表盖看了一眼然后问道:“福顺家的,老太太这时刻就要起了,厨房的膳食都预备齐全了?”

福顺家的眼睛往那支怀表上一溜,笑得恭谨:“昨儿我可是嘱咐了这些奴才们鸡鸣第一声就要起来忙活儿。今儿荷风院的那两位可是要去清明寺给三夫人做道场的,一大清早就遣人过来催这要那的。好容易伺候好了那边的小祖宗。这不老夫人的那盏羊乳羹已经炖好了,正温着呢,就只差一品粥点还欠些火候,等老夫人传膳那会子也都尽好了。”

李嬷嬷眉头一皱:“什么三夫人三夫人的?三夫人正跟着三老爷在任上呢!小心犯了忌讳。”

福顺家的忙自己伸手打嘴,“瞧我这张嘴,忙起来晕头转向说话也颠三倒四起来。”

李嬷嬷板起脸来教训道:“我们王氏家族是几百年的簪缨世家,名门大族。咱们这些虽说是入了奴籍的,可是走出这个府就连县老爷也得高看几眼。咱们这一言一行关系的可是府里的脸面,所以这说话做事一定马虎不得的。你也是林嬷嬷一手调教起来的可心人,按理不该我来教导你。可是说句越矩的话,就是大老爷和大太太犯了错我也是教训的得的。”

福顺家的陪着笑:“嬷嬷说的是,大老爷可是嬷嬷奶大的。按着咱们这世家里的规矩,是要给您养老送终的。你肯教训晚辈是晚辈的福气。”

李嬷嬷满意地点点头,口中却说:“什么养老送终的话就不要说了,咱们做奴婢的哪有那个福气。还有那荷风院的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老太太还得给他们让路?这是哪家的规矩?”

福顺家的撇撇嘴道:“可不是。也不想想咱们这些做奴婢的也不容易,每天候到三更半夜才歇着,这簟席还凉着呢就得起身了。也不体谅体谅咱们的难处,就算咱们伺候着是本分,那也得按着尊卑顺序来吧?所以说这没娘的孩子啊,就是……”

李嬷嬷点点头,“这以后还得按着规矩来。小主子做错了事,咱们做奴才的直言规劝也是本分。叫个丫头把羊乳羹端过去吧,我去老太太屋里看看。”

福顺家的忙招手叫了个小丫头去忙活,再恭恭敬敬地把李嬷嬷送出了厨房院子。直到李嬷嬷的影子看不到了,福顺家的才收起笑脸撇撇嘴,扭身进去了。

李嬷嬷走进了老夫人孙氏的松龄院,早有小丫鬟打起了正房明间的纱帘子。李嬷嬷进了右次间。因为天气热了,孙氏贪凉嫌里面稍间的拔步床不透风,便在右次间那宽大的填漆描金嵌螺钿的凉塌上歇息。

孙氏已经醒了,正靠在一个青缎靠背引枕上闭目养神。一个穿着水红袄儿长相清秀的丫鬟站在塌旁拿着一柄象牙柄绘着美人图的团扇轻轻缓缓地打着。她旁边还恭谨地蹲着两个捧着小银盆,和棉巾子的嫩绿色背心的小丫头,正等着伺候孙氏洗漱。

正是知天命之年的孙氏,平素保养的很好。头发青黑,不见一根银丝,皮肤虽然有着老年人的松弛但是还很白皙,皱纹只隐隐出现在眼角与眉头。

李嬷嬷以目询问打着扇儿的丫鬟,那丫鬟轻轻摇了摇头。李嬷嬷便束手恭谨地站到了塌尾,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大约过了半盏茶时间,孙氏睁开了眼。孙氏眼睛细长,配着那微微上挑的眉便带着一丝凌厉。

“老太太,现在要起了么?还是再闭会子?”李嬷嬷上前一步躬身问道。

孙氏按了按太阳穴,问道:“什么时辰了?”

李嬷嬷连忙上前把把手搭在孙氏的太阳穴上轻轻按起来,动作很是熟练。

“卯时三刻了。”

孙氏舒服地叹了口气,闭眼让李嬷嬷按捏了一会儿便拍了拍李嬷嬷的手道:“现在起吧。这年纪大了,晚上容易走眠,早上到没了精神。”

李嬷嬷接过蓝衣丫鬟手中的物什亲自伺候孙氏洗漱,一边笑道:“老太太您肯定是不常照镜子,您瞧瞧您这头发,这面色,您说自己老是故意埋汰奴婢吧?”

孙氏瞧了瞧李嬷嬷那鬓角怎么也拔不尽的几根白发摇头失笑。

李嬷嬷说:“今年夏来得早,也比往年热,这晚上走眠是常事。奴婢也是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不信你问问这些小丫头是不是这道理!”

打着扇儿的丫鬟笑着应和,“是这个道理,奴婢晚上也是睡不踏实。”

孙氏便满意地点头信了。

伺候孙氏洗漱完,李嬷嬷便吩咐侯在院子里的小丫鬟去通知摆饭,并让人把那碗羊乳羹端了进来,孙氏习惯在进早餐前饮一碗羊乳羹。

孙氏拿着调羹,略尝了两口便住了。

李嬷嬷劝道:“再吃两口吧。”

孙氏摇头道:“甜了些,赏你了。”

李嬷嬷感激不尽地接了,又道:“奴婢会嘱咐厨房让他们明天注意些,这精贵的东西不能让她们这么糟蹋了,合着都看着老太太您宽厚呢。”

孙氏点点头,对水红袄儿的丫鬟吩咐道:“甘草去外屋把常嬷嬷叫进来给我梳头。”

甘草应声去了,李嬷嬷三两下把羊乳羹喝完,便上前伺候着孙氏在妆镜前坐下。

“老太太怎么又想起来让仙草来给您梳头了?长青家的伺候的不好?”

孙氏道:“仙草这个名儿现在听着倒是新鲜了,是个好名字。以后还是给屋子里的丫头用吧。”

李嬷嬷忙应声,接着拿起象牙梳,手法轻柔地帮孙氏把头发梳顺。

孙氏说,“昨日长青家的告了假,我午睡醒来找人梳头。这身边的丫头嬷嬷平日里看着千伶百俐,竟没一个能把头梳得让我满意的,还折了我两根头发。还是甘松想起来常嬷嬷会梳头。找她来一试,果然不错。也难为她这些年这门手艺还没丢,我就让她以后还是伺候我梳头,那长青家的你另找个差事于她。”

李嬷嬷笑着应了,却说道:“这常嬷嬷,命里带着煞,本来瞧着像是个没福的,到没想还能的到老太太的怜悯,到是她的福气了。只是,她这命总归是不好,老太太……”

孙氏嘶了一声,眉头皱了起来。李嬷嬷吓得赶紧松手,放下梳子就屈膝跪下了,“奴婢该死。”

孙氏瞥了李嬷嬷一眼,不悦道:“你还是干好你的分内事,别折腾我的头发了。”李嬷嬷吓得跪在那里不敢动弹。

孙氏冲着一旁的一个绿衣小丫头说:“去看看常嬷嬷来了没?”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穿着洗的有些旧了的二等嬷嬷藏青色背心,与李嬷嬷差不多年纪的妇人应声而入。那夫人看着慈眉善目,却不苟言笑。

孙氏招呼常嬷嬷过去给她梳头,常嬷嬷看了眼跪在旁边的李嬷嬷,连忙走上前去熟练地拿起梳子轻柔地动作起来。过程中果然没有弄疼过孙氏。

常嬷嬷把孙氏最后一绺头发盘进了发髻里,低头打量了一下孙氏穿着的那件崭新的松花绿织金松竹花纹的褙子,从一个红漆镶珐琅三层首饰盒子最下面的那层屉子里找出了一套与松花绿颜色接近的嵌碧玺金头面来。

“老太太今天带这套头面如何?夏天看着也清爽精神。”常嬷嬷躬身问道。

孙氏看了眼常嬷嬷挑出的头面,很是满意。

“就这套吧。”

常嬷嬷帮孙氏插戴好了之后便行礼退下了。

一直趴跪着的李嬷嬷微微抬起头瞪着常嬷嬷的背影眼里闪过一丝狠厉。

“怎么还跪着?起了吧。”孙氏对着镜子理了理头,随口吩咐李嬷嬷起身。

李嬷嬷吓得一哆嗦,转眼看孙氏并没有看她便松了一口气,慢慢爬起了身。

“奴婢谢老太太宽恕。”

孙氏起身向摆在炕上的炕桌走去,上边已经摆满了各式早膳。李嬷嬷忙上前匆匆洗了手擦干,再伺候孙氏净手。

“今儿是五郎和三娘去清明寺的日子吧?东西可都备齐了?”孙氏问道。

李嬷嬷答道:“都预备整齐了,等会子过来给老太太请了安就走。”

孙氏说:“今儿让他们别来请安了,早些时辰去也好早回。”

李嬷嬷恭维道:“这天下从哪儿去找老太太这么疼孙儿孙女的祖母啊?难怪人家都说咱们府上的少爷小姐那都是佛祖座下的仙童们下凡的,都是有福气的,老太太更是个有福气的。”

孙氏笑了笑,“你去找个松龄院的嬷嬷跟车一起去,让她去帐房领一百两银子做法事。再帮我给寺里添五十两香油钱,从我私账上走。”

李嬷嬷应了声是,躬身退下了。

李嬷嬷出了孙氏的屋子,走到老远的廊下,看到一个还未留头的小丫头蹦蹦跳跳跑了来。李嬷嬷朝那小丫头招招手。那小丫头看看李嬷嬷,偏头想了想刚学没多久的规矩,然后肃容垂手迈着小碎步走了近来,屈身道万福。

李嬷嬷还没等她站直身便劈手一巴掌猛地朝那丫头脸上招呼去。那小丫头还没来得及惨呼便一头栽倒在地,许久都没有爬起来。李嬷嬷看也不看她,朝廊下一个吓傻了的丫头缓缓地吩咐道:“把刘嬷嬷叫来。”便转身进了专供有头脸的丫头,嬷嬷们休息的倒罩房。

那丫头一溜烟去了,没多会而便领着一个穿着三等婆子崭新黛绿色背心的嬷嬷进了倒罩房。

那婆子赶紧的上前给李嬷嬷问安。

李嬷嬷漫声吩咐她,“昨儿你既然求了我今天这差事,那就得办好了,要是出了差池,老太太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刘嬷嬷赶紧表态:“李嬷嬷您放心,这点小事奴婢能做好的。”

李嬷嬷淡淡地点了点头:“你去帐房领100两银子,帮老太太捐五十两的香油,去吧。”

刘嬷嬷转了转眼睛,心思转动。她打听过了,府里像这种法事,支银子都有定例,都是一百两银子。李嬷嬷说要帮老太太给五十两香油钱,但是看李嬷嬷那样子却没打算再另外给她支银子。那么这意思是老太太那五十两也要从三房的一百两银子里出?刘嬷嬷领会了李嬷嬷的意思,恭谨地应了声是。

李嬷嬷满意地点点头:“你下去吧。再跟荷香院那边说一声,老太太免了他们今日的请安。收拾好了直接出门。”

刘嬷嬷往外走了两步,又突然停住。左右看了看没什么人便回身凑到李嬷嬷面前腆着脸道:“李嬷嬷……”

李嬷嬷皱眉道:“什么事?”

刘嬷嬷小声问道:“不知道我女儿那件事……”

李嬷嬷见她问这件事,便端着架子道:“我既然允了你女儿进老太太的院子,这件事就八九不离十了,你好好办差,我自然不会亏待。”

刘嬷嬷大喜,又说道:“我就说这事情李嬷嬷你担下了就没啥好担心的了,只是听房里的小丫头们说,昨儿听见老太太已经允了让常嬷嬷的侄女儿来补那个缺,我就来问问您。”

“常嬷嬷?”李嬷嬷皱眉,接着又冷笑道:“她也配?瞧着吧。”

刘嬷嬷吃了定心丸,千恩万谢地去了帐房。

第二章 王家有女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历朝历代,王氏家族皆有人才入世,近几百年来更是冠冕不绝,簪缨不替。可谓书香世家名门贵族的典范。

几百年前,北狄南侵,王氏家族随当时的朝廷举族南迁。等到碧野四清天下归一的时候,王氏家族族人已经分散到大江南北。

济南府青城县的王氏一族便是在天下大定之后由南方迁回的琅琊王氏的一脉。几百年的时间,可谓沧海桑田。但是随着历史尘埃而弥散的只是先祖曾经居住的华美建筑而已,家族底色却未失。青城王氏才俊辈出,蟾宫折桂入朝入相者不知凡几。

当今圣上在做太子时的太傅,现任礼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次辅王显,便是出身青城王氏。王显少年及第,一路做到了天子辅臣,不知羡煞了天下多少读书之人。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位王阁老也并不是事事尽如意。五十有一的王显至今无子,膝下只有一个十一岁的闺女。王显为人方正,娶妻之后一直未纳妾,王夫人李氏却无所出。王显四十岁才在夫人的主张下纳了一妾,一年之后妾生下一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消息。李氏欲劝王显再纳,王显却拒绝了。王显为人豁达,反而安慰夫人命里无时无须强求。

王显有一兄名王宏,就是青城县长乐大街王府的老太爷。这王宏与其兄的性情可谓截然相反。王府中的一些老奴曾经笑传,两兄弟在冲龄之时曾一同拜师于当地一位名儒,弟弟王显每日鸡鸣而起发奋苦读,哥哥王宏却要睡到日上三竿然后提着竹竿去西郊的田地里钓蛤蟆。据说那位一世清名桃李满园的名儒在弥留之际突然从病榻上跳下来仰天长笑,笑了一盏茶时间后又大哭起来,最后被一口没换上来的气噎死了。青城人都说那位名儒最后是想起了王宏这个考秀才时醉得十桶水也没泼醒的学生气死的。

如今王宏自然也不钓蛤蟆了,青城县的人都知道,王老太爷心头有两好:佳酿和养鸟。王老太爷每日宿醉醒来之后不干别的就是腰间别着个酒葫芦提着个鸟笼子带着一干仆役满城里溜达。

有一次青城县某世家老爷和王老太爷争抢一只红嘴绿观音,这位世家老爷最后银子没带够没争赢王老太爷,便气急败坏指着王老太爷骂道:“你个三四五六七忘八的老混蛋!和你家老二比比,王家出了你这样的子孙简直是有辱门风!斯文扫地!”

王老太爷抚摸着新爱宠笑得心满意足,闻言悠悠然地接了一句:“比什么?比儿子?”那位世家老爷被噎得目瞪口呆。

王老太爷这话也没错,他至少还有一样比他兄弟强,他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王柏虽说没什么大才,但至少证明了一代强过一代,考了个秀才,之后捐了个五品的挂名闲职。二子王松并未出仕,管理着家中大小庄子。三子王栋到是颇有叔父之风,中了个探花,现任正四品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王栋先是在祖母的安排下娶了兖州府巨富的嫡女赵氏,之后王栋的母亲又做主替他娶了一房平妻柳氏。赵氏生下二子一女,长子还未续齿便已夭折,只剩下在王家孙儿辈中行五的王五郎王璟和孙女辈中排行第三的三娘王珂。平妻柳氏只有一女,二娘王琼。另还有一妾生的庶女五娘王玥。

赵氏自生下三娘之后身子便一直不好,常年卧病在床。三老爷王栋补了大同巡抚的缺之后平妻柳氏便跟去了任上。赵氏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最后终究没能熬过去,丢下了当时才10岁的儿子和九岁的女儿。

今日是赵氏的周年祭。王家是世家大族,最重孝道,按王家的规矩今日赵氏的子女是要去寺里请和尚做一场法事,为王氏祈福的。

荷风院

赵氏在世时因为身子需要静养,住在王府花园后的荷风院。一子一女分住左右小跨院。

酉时荷风院正忙得人仰马翻。

鬓角花白,身材瘦削的赵嬷嬷立在院子中央一叠声地指挥着院子里的丫头婆子。

“这百合酥怎么碎成了这样?一定是你这死丫头把捧盒摔地上了!”赵嬷嬷揭开一个小丫头手中的雕漆春寿捧盒,发现里边的百合酥竟是没有一块完整的,指着那丫头气骂道。

那丫头也是个厉害的,撇嘴回道:“嬷嬷你可别乱赖人,您瞧瞧这盒子上的漆可有半点儿磕碰坏的?大厨房里给的就是人家剩下的。”

赵嬷嬷额角青筋一跳就要教训那小丫头,却瞥见去厨房领冰块的二等丫头白芷带着个三等头从花园边的游廊上转了过来。这一分神的功夫那小丫头腰一猫捧着盒子便跑开了,赵嬷嬷气得跳脚却也是有心无力。她家小姐一走,原本从娘家带来的丫鬟竟一个不留全让柳氏交给大太太发卖了出去。她若不是因为是小姐的奶娘,王府迫于孝道不能随便发卖,现在也不知道被打发到了哪儿。这院子里的两个二等,四个三等的丫头以及那些个婆子都是柳氏或者金氏指派了来的。竟是没有几个能指使得动的。她可怜的小小姐性子温和,又不喜与人争,小姐才走了一年荷风院的日子就这般难过了,这以后可要怎么办!

赵嬷嬷这么想着白芷已经进了院子。

白芷走到赵嬷嬷跟前道:“刚在园子里正好碰见了崔姨娘院子里的玉贵,姨娘打发她来说五小姐昨日染了风寒今日就不跟去寺里了,说是已经跟老太太那边已经禀过了的。”

赵嬷嬷脸色一沉,继而冷笑一声:“病的到真是时候。她以为她这样涎着脸巴结那边,人家就会忘记她出身荷风院么?两面三刀吃里爬外的骚蹄子。”

白芷低下头不敢回话。

赵嬷嬷看她身后的丫头手中空空,眉头皱的更紧:“不是打发你们去拿些冰的么?”

二等丫头白芷年芳十二,嫩绿色的长比甲白绫素裙衬得这个面容姣好的丫头跟一根水葱似的。只见她俏脸一红,轻轻地回道:“厨房的福顺嫂子说,大清早的管冰窖钥匙的嬷嬷还没到她那儿露脸。她那儿不管冰窖的事儿。”其实福顺家的说的话难听多了,她不敢说出来让赵嬷嬷听。

两个二等丫头,白英和白芷在这院子里算是听话的。赵嬷嬷听他这么说虽然气恨却也不好对她发火。

白芷的性子柔顺,不愿意说在厨房里遇到的难堪。她身边的三等丫头白果却没有那么好的性子,在厨房里受了一肚子气正憋闷着呢。听完白芷的话就气呼呼地对赵嬷嬷道:“嬷嬷您给评评理。什么是‘那冰是金贵玩意,是要花大银子买的,不是谁都能想领就领的?什么是这天儿还不热,忍忍就过去了?‘这是什么话?合着咱屋里的姑娘还没有她一个奴才矜贵?别以为我不知道,我听她院里的小丫头说她屋子里晚上睡觉要摆两个冰釜呢。这府里主子们的用度都是有定数的,克扣了我们姑娘的份例自己享受着还把咱们当要饭的,我呸!什么玩意!”

白果唱作俱佳地把顺德家的当时的气焰学得了十成十。白果不是府里的家生奴婢,是从外面的牙婆那儿买来的,性子急嘴巴利,到是没有什么心眼。

赵嬷嬷听了这话气得脸色发白,“岂有此理!这是要反了!我去找老太太做主去!我们小小姐就算没了娘也是王家正经嫡出的主子!没得让个家奴骑到了头上的道理!”赵嬷嬷迈腿就要往正院去。

白芷想拦着没有拦住,急得不行。

“嬷嬷,小姐喊你了!”在赵嬷嬷刚要拐出院门这当口,小跨院那三间正房中间的那间帘子掀开了,一个与白芷年龄相仿打扮也差不离,长相端正的丫头一手挑着帘子,一边探头叫道。

赵嬷嬷止了步子,在原地停了一瞬,无奈地转过身朝正房走去。

三间正房,正中的明间是平日会客的地方,左边那间是书房,右边的是睡房。屋子之间是打通了的,明间与书房是一列雕刻着三多九如镂空图案的南海梨花木博古架隔了开来,博古架上零星地陈列了一些瓷器,玉器,珊瑚雕等玩物。明间与卧房中间摆放着一架六扇的梨花木镂雕嵌青花八仙人物的大屏风。两边供出入的的过道口都用彩色的琉璃珠子串了珠帘子,风一吹便相互碰撞着,响声清脆悦耳。

赵嬷嬷进了明间,绕过博古架撩开珠帘进了书房。书房近南墙的一边放着一张梨花木翘头大案,挡板镂雕五蝠捧寿纹。案上摆着一套文房四宝并一摞书法帖子,靠着南墙是一个书架,上面摆了一些线装书籍。与博古架对着的那面摆着一个与书案款式一般的琴案,两边立着一对齐胁高的美人耸肩瓶,里面插着几株锦带花。靠窗是一架软塌,一个十岁左右皮肤细腻白皙,容颜十分清秀的姑娘正靠在榻上翻书。

第三章 劝解

她身着一件半新不旧的牙黄色对襟褙子,下着藕荷色百褶裙。头上只有一支丁香花银簪子,鬓边插着一朵小小的的白色绢花。耳朵上没有挂坠子,只是带着一对米粒大小的珠子耳钉。

听见有人掀帘子进屋,她便随手把书放在了软塌上,朝着来人抿嘴一笑,露出浅浅两个梨涡。李嬷嬷看见这个笑容却突的眼眶一红,她装作不经意地撇过头快速眨了两下眼睛。转过脸来时脸上却带着个强装的笑脸。只是嘴角还没有弯上去又换起了肃容。

“三小姐,老奴知道你叫住了我是不想让我去找老太太。可是这些奴才都骑到您头上了!再这样由着她们目无尊卑,小姐以后在这府里要怎么过日子?这些刁奴都是得寸进尺的!您让老奴去老夫人面前告上一告,拼了这条老命不要老奴也要挣一挣这个理儿。”

王三娘从软塌上坐直了身子,伸出一只手递给赵嬷嬷,赵嬷嬷赶紧走近了握住那只柔软白净青色的脉络清晰可见的手。三娘捏了捏赵嬷嬷的手心,再轻轻掰开她略显得干枯的手指,然后偏着头张开自己的五指比了比。

赵嬷嬷心瞬间柔软了下来,她伸出另一只手帮三娘扶了扶簪子,摸了摸她清凉的发丝慈爱地笑道着:“小小姐这是比什么?您的手与老奴的放一块儿,一个是纤纤玉指,一个是蒲扇巴掌。”

王三娘撅撅嘴调皮地眨眼道:“嬷嬷也好意思说自己的手是蒲扇!这么干瘦干瘦的,是鹰爪铁钩子还差不多。”

旁边的白英噗哧一乐,赵嬷嬷瞪了白英一眼,却也绷不住地笑了。

三娘向白英递了个眼色,白英屈膝一福转身掀了帘子出去了,也并不走开,只是站在门边一叠声地指挥着院子里的丫鬟转悠着忙和。

白英是王家的家生奴婢,她父母是老夫人孙氏陪嫁过来的家人,都在外面庄子上做管事。有一个叔叔是外院里管帐房的。还有一个哥哥在米铺子做二掌柜,很受器重。在这个院子里她的话甚至比赵嬷嬷的还要管用些。

白英家里是走了大房当家奶奶金氏的陪房林嬷嬷的路子进来的荷风院。这里的主子虽不是个得宠的,好在性子好,这荷风院里也清净。加上以白英家的背景到了这院子她就是个能做主说话的。也就是平日里少些赏赐,白芷家里在奴仆中算是富裕的,父母兄长也是真心疼爱她,所以只盼着她到小姐房里挣个一等丫头,等到了年龄说亲时也能顶着王家嫡出小姐屋里的一等大丫头的名头嫁个好人家。

三娘见白英去了门口把风,便伸手扯扯李嬷嬷的衣角,道:“嬷嬷坐。”

赵嬷嬷知道拗不过便无奈地侧了半边身子坐在了榻上,却不肯全坐了。

三娘见状也不为难她,她看着眼前这个鬓发染雪,这一生为了她和她母亲操碎了心的老人不由地叹息:“嬷嬷以为老夫人不知道荷风院的情景么?”

赵嬷嬷一愣,半响呐呐地说:“管家的是大夫人,老夫人她,她应该……”

三娘打断道:“即便老夫人不知道,老夫人身边的李嬷嬷也不知道么?”

“这……”

“李嬷嬷跟了老夫人几十年。嬷嬷你想想,当年跟着老夫人陪嫁过来的丫鬟如今还在跟前且十分的用的还有几个?她如此精乖的一个人,为何敢这样不把荷风院的主子当主子?”

“小小姐您是说她是受老夫人指使的?这,这不能的吧?您可是她嫡亲的孙女,是他们王家的骨血,即便她当初因为老太夫人的缘故不喜您的母亲,也不能……”

三娘拍了拍赵嬷嬷的手,说道:“也不是说是受了老夫人的指示,老夫人只要什么也不做就成了。你想想若是老夫人平日里的言语有半分提及我,或是提及我时有半分关切,李嬷嬷和大伯母她们敢如此么?”

赵嬷嬷张嘴欲言,却说不出什么。

三娘微微一笑。

“您今日要是告到了老夫人面前,老夫人碍于脸面或许会管上一管。但也只是稍微斥责而已,对底下的奴才也最多罚罚月例。以后这府里还要大夫人她们掌家,老夫人可会为了一个她不甚在意的孙女真伤了大夫人她们的脸面?”

赵嬷嬷叹气,表情愁苦。

三娘摇摇头,接着道:“以后,他们管家的照旧管家,当差的照旧当差,但是我们的日子就要更难过了。她们会从这次的事上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荷风院果然不受老夫人待见。即便把我得罪狠了,再告到老夫人那里也不过是罚罚月例。如果说现在他们的各种行为只是对上面态度的一种试探,那么之后恐怕会无所忌惮了。她们有什么损失呢?被扣罚的银子她们还可以从荷风院的各项用度上再捞回来啊,羊毛还是出在我这只羊的身上。”

“那难道小小姐就要一直忍着吗?”赵嬷嬷看着三娘,眼神不甘又不忍。

三娘闻言并不回答,她拾起榻上那本刚刚被她随手放下的书,书皮上是楷体的“建武朝轶事”几个字。如今是顺德朝的顺德九年,建武是上任皇帝的年号。这是一个她并不熟悉的世界。

赵嬷嬷认定她受了委屈,认为她一直在忍耐,府里也都说她性子好,王珂失笑。她还真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她曾经也是一个刁钻跋扈,人人敬而远之蛮横千金。

她出身政治世家,家中只有她一个女孩,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只是在初一那年暑假与同学去爬山时突然昏倒在地,最后被查出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心脏有衰竭的迹象。于是自那以后她再也不能跳脱毛躁,再也不能生气发怒,不能大声说笑,强烈的情绪波动会让她脆弱的心脏负荷不了。爷爷为了让她修身养性,亲自教她书法,并让她学习钢琴,当然也只能弹一些舒缓的曲子。久而久之,她便忘记了当初被爷爷叫做“小猴孙儿”的自己。

她从来都待人彬彬有礼,笑容温和,说话轻言细语。再后来她成了一名合格的名门淑女,闺阁典范。直到二十二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夜里她再也没有从睡梦中醒过来。

再一睁眼,已是隔世。

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正是这身体的母亲赵氏出殡的那天。这个小姑娘替母亲守了四天灵,去年这时候并没有这么热,夜里还是有些凉的。所以第五天的时候她病倒了,然后这句躯壳里的灵魂变成了她。

所以这个与她一样也名王珂的小姑娘的那些所谓亲人对她而言就是一些陌生人而已,她们对一个无亲无故雀占鸠巢的女子自然有权利不友好,她到没觉得有哪里委屈了。

但是赵嬷嬷显然不这么想,她见三娘不语越发认定她是委屈的狠了,不由眼角发红:“要是少爷他能得了老爷的重视,小小姐日子总要好过些。老奴以后更要督促少爷好好做学问,等少爷以后考了个状元,看谁还敢小瞧了荷风院。”

三娘失笑,赵氏生前心心念念的是让儿子好好念书,将来能金榜题名。赵氏不在了,赵嬷嬷显然是继承了赵氏的遗志,恨不得时时刻刻盯着王璟,让他钻进书堆里。三娘到是觉得这样给一个才十一岁的孩子压力不是什么好事,王璟并不笨,也不是不努力,但是在念书方面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天赋,在学堂里表现很是平平。只是王家是,门中子弟向来是以学问论资历,能不能得到家族重视主要看书是否读得好。

三娘到是很喜欢这个小哥哥。王璟年纪虽小却很有兄长风范,对妹妹很是爱护,有什么好东西也总是想着妹妹。

“嬷嬷也不要总是拘着哥哥在书房,要是学出一个书呆子来也是不好。对了,等会儿哥哥来了,嬷嬷切莫在他面前说院子里的事?男孩子还是不要操心内院的事情好,免得将来养出个妇人的性子。”三娘怕嬷嬷在王璟面前漏了口风,也只能从古人的三观出发来劝说。

赵嬷嬷叹了口气,点头应了,但表情郁郁,显然还是在为她担心。

三娘再次握住赵嬷嬷的手,她笑容柔和,缓声说道:“从我来到这个世上第一天嬷嬷就一直照顾我,从来都是知冷知热,我想到的没想到的嬷嬷总是先一步替我想到了。我害了病嬷嬷就寸步不离的守着,并向佛祖许愿让我健健康康长大,自己愿意这一生都茹素,我的病痛嬷嬷恨不得都替我受了。我受到一丁点儿委屈嬷嬷都会心疼万分,要去找那些给我委屈受的人拼命。”

三娘看着眼中含泪的赵嬷嬷接着道:“嬷嬷,其实我过的并不委屈。即便祖母冷落我,父亲漠视我,父亲的妻妾排挤我,伯娘在用度上克扣我,我也没有您想想中那么的委屈。那些人于我只是无关紧要之人罢了,没有资格能让我有一丁点儿的受伤。而我有您还有哥哥。我知道你们都是真心心疼我的。有你们在,我怎么算委屈?至于奴才们的克扣,那更不是什么事儿了不是?我出身簪缨之家的王家,生母也是兖州富户家的嫡出小姐,难道还看不透这富贵两字?这些锦衣玉食三娘根本没放在眼里。”

听三娘这么一说,赵嬷嬷心里好受了些。她赶紧掏出帕子,擦了擦眼角,露出一个不再那么勉强的笑:“小小姐说的是,是老奴糊涂了。这气昏了头,为了几块糕点,一盆冰块就要和那起子眼皮子浅的奴才拼命,没得辱没了小姐的身份。”

三娘浅笑着点头,说:“所以嬷嬷以后遇到这种事千万沉住了气,能忍则忍了。若是以后她们敢过分了,我……自然有我的法子。”

赵嬷嬷自是不信自家好性子的小小姐能有什么法子,但是她想,要是以后真有什么……她有什么好怕的?她还有一条老命能豁出去的。

第四章 寺里是非

两人正在屋里说着话,突然听到门口的白英提着声儿说道:“刘嬷嬷,您来了?我们小姐都收拾好了,丫头们也都准备齐当了。就等着去给老夫人磕了头就出门呢。”

一个略显尖利的声音说道:“正要来跟你们说呢,老太太发话了,今儿免了五爷和三姑娘的请安,让直接去寺里。”

三娘与赵嬷嬷对视一眼,赵嬷嬷起身拿起那本《建武朝轶事》走去书架那边放好。三娘坐直身子,抚了抚裙摆。赵嬷嬷刚把书放好,那边就有两人掀帘子进了明间。打头的正是那孙氏院子里今天要跟车的刘嬷嬷,后面跟着白英。白英禀道:“三小姐,老夫人院子里的刘嬷嬷过来了。”

三娘站起身一边向明间走去,一边柔声道:“原来是祖母院子里的嬷嬷,怎么不早些禀告?”

赵嬷嬷走上前为三娘打起珠帘,三娘出了书房便见一高颧骨的嬷嬷立在明间当中,那嬷嬷见她出来了抬头打量了两眼,然后微微躬身道了个万福。

赵嬷嬷见这婆子有些无礼,脸色便不是很好看。三娘轻轻拍了拍赵嬷嬷的手让后让她扶着缓缓座到了主座上。

“刘嬷嬷请坐。”三娘朝刘嬷嬷点头笑道,然后吩咐白英端茶水。

刘嬷嬷打量了两排一共八张黄花梨木的交椅,最后挑了右边最末的的一张坐下了。

“茶水就不必了,三小姐要是收拾好了就准备出门吧。”

三娘示意了刘嬷嬷一眼,刘嬷嬷便走上前去把一个丁香色荷包塞给了刘嬷嬷。刘嬷嬷接过后不着痕迹地掂了掂,眼里有些满意。

三娘正要开口,门帘子再被掀开,又一人不请自入,声音更是是比人还早了一步。

“妹妹可是收拾好了?”

来人一身月白色素面直裰,面容方正,肤色微黑。年纪不大,身量却颇高,身板也很是结实,倒像是将人家出身。却是三娘的嫡亲哥哥,王五郎王璟。

三娘脸上的笑容不由得加深,“哥哥可是收拾妥当了?”

王璟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我有什么好收拾的?嬷嬷早就把我那边打理妥当了,我听屋里的胭脂说你们这边还忙乱着,想着你们还没收拾好就在书房里读了会子书。”

赵嬷嬷听了很是欣慰,脸上露出了笑意,少爷知道用功就好。

那边的刘嬷嬷不敢在少爷面前太过放肆,便站起了身,走上前来行礼问安。

王璟见是一个陌生嬷嬷,也没太在意,只点了点头。

“妹妹既然也都妥当了,我们便去祖母院里吧。”

刘嬷嬷赶紧地又把孙氏不用兄妹俩请安的指示说了一遍。

三娘微微一笑,道:“虽说祖母心疼孙辈,不想让我与哥哥来回奔走。但是长辈体恤是长辈慈爱,我与哥哥却不敢忘了规矩。”

王璟自然不会反对,也笑着应和。

兄妹俩便相携着去了孙氏的松龄院。

到了正房门口,自有小丫头进去禀告,不一会儿却出来告诉道孙氏精神不济,正歇着,就不见了,要兄妹俩这就出门,明日一早在来请安。

三娘微笑着应了,和王璟这就出了院子去二门乘马车。

见不见得着倒是无所谓,也就是一个姿态问题,礼数上也要让人没法挑错。

金氏派了六辆马车,从外院调派了八名护院。三娘与王璟各带了四个丫头,四个婆子,并赵嬷嬷和刘嬷嬷。三娘与赵嬷嬷乘一车,刘嬷嬷与白芷,白英乘一车。王璟与屋里两个丫鬟当归,朱砂乘一车。其余丫鬟婆子分乘三车,护院骑马围随。

到这个世界一年,这是王珂第一次出府。所乘的是一辆黑漆紫榆木马车,车内铺着青缎坐褥靠背,当中设一矮几,摆放着茶具和点心攒盒。王珂不着痕迹地挪了挪身子,这古代的马车要说怎么舒适那还真不可能,即便王府的马车在减震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王珂靠在引枕上,透过间或被风掀开的帷幄看似漫不经心地往外打量着。出了府,驶过了王府门外的那条长乐大街,这条街虽叫大街,路上却没有什么行人,一路上除了他们这一队人,只看见过与他们差不多的一个车队迎面驶过。所谓人以群分,想来这一条街住的都是与王家差不多的人家,算是古代的富人聚居地。

出了长乐大街,渐渐有了些行人,等拐入青城县主街道的时候街市特有的喧嚣之声仿佛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涌入耳中。王珂突然之间就松了口气,好像终于到了人间了,她自己也为自己这荒谬的念头感到好笑,不过这一年来王府的气氛确实让人感到压抑了些。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偶尔望进去一间也是商品琳琅,顾客熙攘,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还算是安稳,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媲美晚明。

出了闹市区,马车也快了起来。王珂不由觉得,难怪在古代女子很少出门,这种出行方式身体弱一些的女子,久了可能真的受不住。在城内还好,道路还算平整,出了内城往西郊便大多是黄土路了。

马车行了一个多时辰,到达清明寺的时候已经是巳时,按照现代的时辰来算差不多10点左右的样子。

清明寺坐落在城外西郊,是青城县最大的一座寺庙,香火很是旺盛。王三娘在王家的地位是不怎样,今天的随行队伍也不庞大,按照赵嬷嬷夫人话说今天这排场以她的身份来说很是委屈。但是王家的脸面还是重要的,为了接待王家的小姐,清明寺今天闭门谢客,只接待了几户平日与寺里相熟的官家女眷。

早在寺门口等候的知客僧迎了一行人进寺。这时正有一家人从寺里出来,赵嬷嬷见来人都是女眷便没有做声,扶着三娘往里走。

迎面而来的是一位的中年妇人,身后还跟着一位可能是她媳妇的女子,巨是衣裳华丽。两边一照面,远远一打量,那位年轻夫人瞥了眼他们身上的衣裳便扭过了头,那位年长的夫人到时朝她们微微颔首示意了,王三娘也微笑点头回礼。

两边擦身而过。那边却突然“哎哟”一声,那年轻的华服妇人不知踩滑了地上的石子还是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个不稳就要摔倒。她身后的一个青衣丫鬟及时伸手扶住了她,谁知她转头看清是谁后却一个巴掌扇过去。

“你个死蹄子,你是故意绊我想害死我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

那丫鬟本被她扇得一个不稳摔倒在地,听闻此言立时惊恐地抬头。这时众人看清这丫头的容貌都不由地赞一声,好一付花容月貌。这丫头不施脂粉,衣着朴素,全身上下的首饰只有头上一根乌银簪子。却是杏眼雪肤,眉间一颗朱砂痣衬得她清丽的不似凡人。

“奴婢是见少夫人身子不稳,伸手扶了一把,绝没有绊少夫人。”

那年轻夫人却听不得她辩解,扬起手又要一巴掌扇过去。

旁边的中年夫人却呵斥道:“够了,你想要人看我们何家笑话吗?回去再说。”

年轻妇人听闻此言虽是不甘心,却也只能收手。一出闹剧就此收场。

望着那远去的一行人,三娘不由地摇头,心里也有些为那美丽丫鬟命运担忧。

其他人见次情景却像是习以为常,并不以为意。

知客僧人将一行人引入专们给大户人家女眷临时休息的小院子,便退下去安排接下来的道场诸事宜。诸人刚一路上都没有下车,加上在车中别闷着出了一些汗,于是各自更衣梳洗不提。

赵嬷嬷接过白芷递过来的手巾帮三娘擦脸,一边还在小声抱怨:“这么热的天,车里没放冰釜怎么行?瞧这一头脸的汗。”

三娘无奈一笑,其实她不是容易出汗的体质,刚在路上的时候还没到正午,气温还没升上来,因此并没觉得有多热。未免赵嬷嬷再唠叨下去她对白芷问道:“怎么不见刘嬷嬷?”

白芷正要回答,白英进了屋,道:“刘嬷嬷刚往正殿方向去了,说是去前面安排打点,并帮老夫人捐香油钱。”

三娘沉吟片刻,抬头对白英道:“你跟着去瞧瞧,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