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看到二娘,便上去与她见了礼。

二娘笑着问道:“三妹妹这是要去哪里?刚我还问你来着,听五嫂说你和九姑姑来新房陪新媳妇了。”

三娘笑了笑:“坐得久了,出来走走。对了,你看到九姑姑没有?”

二娘看着三娘似乎是别有深意地道:“三妹妹与九姑姑到是感情极好,平日里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

三娘面上笑容不变:“性子合得来吧。二姐姐若是没有见着,那我就先离开了,您请。”三娘退到一边让二娘先走。

二娘却是摇了摇头:“我看见了,刚刚过来的时候,我看见……”说到这里,二娘看了看周围,用手半掩着嘴,弯身到三娘的耳边道:“我看见九姑姑在前面花园子里的廊下,还看到她眼睛红红的,像是哭过。”

三娘皱眉,看向二娘。

二娘已经直起了身子,一脸的担心:“我原本想要与她说说话的,但是她好像不想与我说什么,又急急走了。我想了想,便没有跟上去,听说三妹妹你在新房这边,便想着能不能遇上你,让你去看看她。”

三娘抿了抿嘴,道:“兴许二姐姐你是看错了吧?九姑姑性子向来开朗……当时在园子里被沙子迷了眼睛也说不定。”

二娘轻叹了一口气:“我原本也是这么想的,认识九姑姑这么久,哪里见她伤心过?不过我过来的时候正好遇见了一个本家的嫂子,她跟我说了一件事情,我便想明白了九姑姑为何会落泪了。”

三娘闻言,挑眉看向二娘,似是在等她说完。

二娘也没有让三娘失望,又道:“四叔祖母刚刚将叔祖母叫去了,说了让族中子弟来给叔祖承嗣的事情。听说人都已经挑好了,这次与她一起从山东来京了。”

三娘闻言一惊,虽然她不知道二娘与她说这些的用意为何,但是……这种事情到真的像是连氏能干得出来的。她虽然与李氏,孙氏等人是同辈,却是年长她们许多,在王家她的地位也有些超然。

说起来,这为连氏到也不是什么坏人,她就是把宗族利益看地太重,且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上次三娘设计剪除二娘的生母柳氏,粉粹了二娘的图谋,连氏在这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可是,这种人往往像是一把双刃剑,对敌人的时候锋利,也能一不小心就划伤了自身。

其实让王家的族中子弟继承王显的香火到也不是说不好,可是如今族中平行皆忧的那些个苗子都是族中竭力培养的对象,这些子弟的父母也不会轻易就把自己幸幸苦苦培养出来的可以光耀门楣的孩子给了别人。

就算这些族人舍得,孩子已经大了,毕竟还是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亲。

若是从年幼不知事的那些孩子中找,王显与李氏年事已高……而王家的那些族人又有几个是省油的灯?或许在对外的问题上,大家的立场都会一致。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同族人内部就不会斗得你死我活。王家的水,也深着呢。

“斗”这种精神,似乎就是这个民族深埋在骨子里的,无法摒弃的因子。从茹毛饮血的远古一代代遗传下来的,无论多少次的进化都没有办法改变的。

三娘这么想着,若是二娘的话没有假,那么王筝为此事难过到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连氏不管王显和李氏答不答应,来了个先斩后奏,直接挑了人就来了京,这样王显想要拒绝也难找出来理由了。

王显与李氏,是三娘在王家的这些人中,唯一敬重的两个长辈。见到他们被逼迫至此,三娘也很难过。

“不知叔祖母这次带进京的,是那一房的人?”三娘随口问道。

二娘也似是随口答道:“哦,听说是十八叔祖的孙儿,今年刚满了十二。”

三娘一愣,随即又是一惊。

十八叔祖?若是她没有记错的话,当年在孙氏面前为柳氏救祖宗牌坊之事邀功的就是十八叔祖?

第三百八十四章 过继

想到这里,三娘便不动声色地打量二娘。

二娘在旁边微微低着头站着,眉头轻轻蹙着,面上还真不能看出来什么。但是三娘却不会天真的认为,二娘真的是在为叔祖一家担忧。

几年前,柳氏火烧祠堂一事,一开始由于大家都没有料到柳氏会如此胆大包天会自己贼喊捉贼,所以在十八叔祖给柳氏说好话的时候,没有人发觉到不对。等到后来柳氏被王家人处理了,也没有人回过头来想王家是不是还有她的同谋,因为王家族人谁也没有胆子和立场这么做。

当然,她也相信十八叔祖一家绝没有胆子与柳氏母女狼狈为奸,干出火烧祠堂的事情。但是在事后收了柳氏母女的好处是一定的。她们与二娘早就有联系。

而这一次,连氏给王显挑选族人之子来做嗣子,却偏偏挑中了十八叔祖的孙子,这让三娘不得不警惕。

而且,十八叔祖是偏房庶子出生,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出息,在女色上头却是不知道节制,因此自己也生了一堆庶子庶女。偏偏他生就生吧,他还没有办法养活,结果庞大的一家子都是靠着族里接济才能过活。

十八叔祖的几个孙子,她以前在山东的时候,年节之时也是见过的,不是溜鸡斗狗惹是生非的,就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在众人面前等同与隐形人。总之就是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

或许在连氏那些人的眼中,有了传宗接代的才是最终要的,能不能成才都是无所谓。

可是十二岁的孩子已经定了性了,想要再重头来叫谈何容易?等到王显与李氏百年之后,这这孩子就继承了王显这一房,若是他之后的子子孙孙也都学会了他原本家中那那些乌烟瘴气,三娘真心觉得,这样王显还不如绝了后的好。至少死后自己的名声算是保住了。

王显性子豁达,对自己命中无子之事到的看得开,不过对自己的名声却还是爱惜的。想必他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宁缺毋滥。

连氏插手王显的家务事,三娘觉得她应该不是有太大的恶意,最多是将自己当成了王家的救世主,只要是她觉得对王家家族不利的事情她都要上来插上一手而已。但是,若是这件事情与二娘有关,对她又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十八叔祖一家来制约王显?可是在王显在世的时候,在京城这种地方,这个嗣子若是敢有什么不敬的,一个“孝”字压下来就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王显可是帝师出生。

若是等到王显和李氏都故去了之后在出来兴风作浪,少了王显的影响力,他也做不出来什么。

如今二娘嫁给了沈惟,两人之间似乎有了什么默契。那么这件事情会不会是沈惟在后面暗中捣鬼?柯氏沈惟又为何要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三娘这样想着,一边与二娘告辞。她与二娘的关系向来就是淡淡的,说不上好,她来从来就避免与二娘正面交恶。当然,这也是她刻意与之保持距离的结果。

二娘也不留三娘,笑着点了点头,便带着丫鬟们径自去了。

这时候,连氏的房里,李氏却是在被为难着。

连氏在四房的威势,比起当年孙氏在王家后院的威势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四房的一干老小,不仅仅是后院的儿媳,孙媳一个个对她俯首帖额,尊今有加。就连连氏的儿子们也都将连氏高高供起来,丝毫不敢在她面前放肆,听说当年她的夫君在的时候也一直是对她十分尊重。

这说明连氏可能真的有一些值得一家人尊敬的品质。对于这一点,连氏比孙氏要强多了。

连氏来了京中,理所当然住的是正院。连氏的儿子们家中,无轮连氏在不在他们那里,在京城还是在山东,正房都是空着的。除了连氏,谁也不敢住,且她的那些个媳妇没有一个对她有过怨言,一家人也都是和和睦睦,十分团结。

这一点上,连氏又完胜孙氏。

李氏看着跪在自己脚边的那个听说有十二岁了,柯氏看着很是瘦小,像是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一脸的为难。

“好孩子,你先起来。”李氏伸手去扶那孩子。

孩子却是抬头悄悄地看了自己的祖母一眼,在十八老太太凶狠的利眼之下,他缩了缩头,身子重重地往下沉着,怎么也不愿意起身。

十八老太太对着李氏赔笑道:“十六嫂子,你看看,这孩子就是个孝顺的,人又实诚,在家中的时候我或者他祖父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他都是亲自在床前侍候汤药的,家中那么多的小子,没有一个能比得过他。听说十六哥喜欢好学的,不是我夸他,这孩子呀,别的爱好没有就是喜欢读书,家中的那些书他都读过的。”

说着,十八老太太用衣袖擦了擦眼角:“说实在的,我也是心里不舍得的。不过我家中的情形你也是知道的,这么好的孩子,若是还在那种地方待着,好的也学坏了。我知道你们夫妻两人,最是心善,你更是个仁慈的不行的。当年不过是一个妾生的庶女,这么多年你都一直当宝一样养在身边,比别家的嫡女还要尊贵。听说你还给她准备了一百二十八抬的嫁妆,压箱银子更是又好几万两。”

说到这里十八老太太有些急了:“不是我说啊,你这嫁妆给的也太重了些。哪里有庶女出嫁给这么多陪嫁的?我知道这些年十二哥身居高位,定是攒了一些家底。可是,这家财怎么说也要留着给……”

“好了,越说越不像话了。”连氏板着脸喝道。

十八老太太很是有些怵连氏,被这一声喝吓得立即将话咽下去了。

李氏原本还耐心听着,听到十八老太太说起自己家中的情形的时候还有些叹息,可是越到后面越是说得不像话了。李氏的脸也不由得沉了。

别说是李氏,就连连氏听着也有些恼了。

李氏淡淡道:“阿筝是我亲自带到大的,自小就跟着我,在我心里她与我亲生的无异。给她的嫁妆,大部分都是我当年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在王家,也不过就是用了公中所出的三千两而已。我的陪嫁给我自己的女儿,连我家老爷都是没有话说的。”

十八老太太闻言便有些讪讪的。

连氏冷哼了一声:“她就是个上不得台面的浑人,与她做了这么多年的妯娌,你还能不了解么?当作没听到就好,不必与她置气。”

连氏这么说,李氏便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低头看那孩子还是老老实实地低头跪着,也有些怜悯他,摸了他的头道:“好孩子,起来吧,别跪着了。虽是开了春,地上也是凉的。”

她笑了笑:“当年,你伯祖父是你这么大的时候,与母亲去寺里参佛,因见那寺中铺地的石板上刻满了前朝一个大师的草书,在寺里的时候他就每日都去看。那时候是初春,他看得起劲了就跪在地上临摹,这么一跪就好几日,直到跟着母亲回府。当时年纪轻,不知道轻重,到了现在却是一到湿冷的天气就喊腿脚疼。”

“叫你起来就起来吧,你伯祖母也是疼你。”坐在上头的连氏也道。

这一次十八老太太不敢再给自己的孙子使眼色,那孩子便爬了起来,低着头在一边站着,头也不敢抬。

连氏对李氏道:“我也不是随意就给你塞个人。这孩子我仔细看过,是个好的,他们府中那些个坏毛病他一个都没沾上。而且还真是个爱读书的,我去他那里看过,一屋子的书摆着。听他说,家里给的月例他都存下来买书了。我知道十六弟那毛病,自小就爱书如命,也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跟他一般爱书。”

说道这里,连氏像是想到了什么好笑的,摇头道:“我记得他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十二弟嫌自己的枕头不舒服,偷偷拿了他两本厚书回去垫头了。他知道之后大发脾气,把十二弟揍了一顿。结果两兄弟都被婶婶罚了去跪祠堂。”

李氏也笑了:“我听老爷说起过这事儿,他说他当时也是被气昏了头。那两本书是他攒了半年的月例,从一个老教书先生那里买来的孤本,他宝贝的紧,平日里要看了还得净手焚香。平日里他对十二哥还是很尊敬的,从来连句重话都不说的。偏偏那次之后,十二弟看了他就跑。”

“十二弟就是爱胡闹。”说起王老太爷,连氏总是哭笑不得。

见气氛好多了,连氏突然正色道:“十六弟妹,我是看着十二弟长大的,都说长嫂如母,我难道还能害了你们不成?我自然是为你们着想的。说实在的,在山东的时候来找我的人也不少,都的是族人愿意把孩子送给你们,不过我打听了他们的品性之后都给拒了。说实在的,这孩子,我当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也并不满意。”

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氏看着那瘦瘦小小的孩子,不说与王璟比,就是王璋,王瑞他们十二岁的时候都比他长得结实。从一进门开始他就有些拘谨,十八老太太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往好了说是憨厚,说白了就是胆小。

平心而论,李氏虽然觉得这孩子可怜,但是要过继到自己名下来,她还是有些不愿意的。

连氏似乎是知道李氏的想法,先是转头对十八老太太道:“你先带孩子下去用些点心和茶水,我还有些话要与十六弟妹讲。”

十八老太太看了连氏一眼,有看了看李氏,见两边都没有人搭理她,只有拉着自己的孙儿下去了。

待屋里只剩下来自己和李氏,连氏语重心长道:“我看上这孩子,其实就是看上他孝顺和好学。上次我去十八弟家,正好看见他在十八弟妹面前侍疾,所有要入口的药食他都会亲自尝了温度在喂给他祖母。你刚没看到,他手上还带着烫伤呢,那是熬药的时候给烫的,我看着都心疼。”

连氏摇了摇头,又道:“问他都读了些什么书,小小年纪竟是经史子集都读过了,他祖母让他当面给我背背,他竟是能将四书倒背如流。”

李氏闻言有些疑惑:“既是学问好,为何在族学中并不出色?”王家的族学也有挑选英才的作用,王家族中凡是好苗子,都会被族里挑选出来,着重培养。

连氏闻言冷哼道:“我也问了这话,你猜怎么着?他原本也是跟只别的族人去族学的,可是因为上头的兄长顽劣不堪,竟是见不得他比自己学的好。只要见他得了先生的夸赞就会对他拳脚相向。这孩子被威胁着不准在学堂中显露才学。”

“竟有这种事情?”李氏一惊,王家怎么会出来这种后辈?

连氏一脸怒容:“这还不止呢。那几个不学好的,最后连族学也都不去了,不仅自己不去还不准这孩子去。最后他只能留在家中自己念书。”

李氏皱眉:“十八弟妹不管么?”

连氏绷着脸:“她是个什么样儿的你还不知道?年轻时候就胆小怕事,凡是都由着十八弟胡来,一个一个得往房里拉女人。现在老了,那些女人生的孩子又长大了,她怎么可能管得住?她还得想着怎么养活那一家大小呢。”

李氏叹息一声,摇头不语。

连氏又道:“我想着,这孩子人孝顺,又能读书,不正好送到你们府上么?”

李氏想了想,还是道:“这件事情我还得要想一想,再说也要问一问老爷的意思,我……”

连氏挥手打断了:“别跟我说那些有的没的,你还要怎么想?十年前我就让你想了,结果呢?硬是让你们给拖了这么些年。难道还要等到你们都入了土了再来考虑?”

李氏脸上也有些不好看,连氏却是不留情面道:“不是我不愿意给你们时间慢慢挑。只是十六弟今年也五十好几了,你当他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再留多少年?今年科考你想必也看到了,皇上十分重视,处处过问,结果是如何?二甲以上一共一百八十六人,十有八九年纪是在四十岁之下。你还不明白吗?”

李氏叹息:“我何尝不明白?老爷也是明白的,皇上年轻气盛,身怀抱负。只是有许多的政见与先皇留下来的那些老臣子们相左。皇上年少的时候,那些人还能一口一个‘先皇遗命’的劝阻,可是如今哪里还会甘心受人掣肘?我们老爷在殿试成绩一下来,就感叹,今后怕都是那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连氏点头:“我就知道你是个明白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是那些人根基毕竟还是深些,又有沈家在背后推波助澜,圣上想要将换血怕是阻力甚大。不过不管朝中形势怎么变,我们王家的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忠君。我们王家如今也算是圣上手中一把利剑,所以你我两房之人都能得到重用。只是等到朝中形势大定的时候,即便圣上没有开口让十八弟和我家老大,老2退,他们也得顺势而退,即便他们也是保皇派,可是在外人眼中他们却是年纪大了。”

这一点李氏也是知道的。王家能富贵这么多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懂得看清形势。皇家需要你出力的时候绝不退缩,事成之后便韬光养晦,给别的臣子做一个好榜样。

相应的,历代皇帝也会投桃报李,许王家以富贵,并给予一定的信任。每一代的王家人,官位最高的那几个,或许并不是读书读得最好的,也或许不是王家声望最高的。但是必定要是最能只进退的。

李氏有些不明白,连氏开始与她聊的明明是过嗣之事,怎么又会扯到国事上头。连氏也很少与她们这些妯娌谈及国家大事的。

连氏看了李氏一眼,淡淡道:“你是想着可以多等个几年再考虑过嗣之事,只是族里怕是等不了了。要知道,王家也不单单是我们两房的王家。许多事情,还是要以宗族利益为重。等到我们一房与十八弟都从朝堂上退下来之后,圣上必定也不会亏待王家,那么王家这些年轻的入仕子弟就将会得到优待。”

“四嫂的意思是……”李氏皱眉。

连氏看着李氏,声音依旧淡淡:“我不信你还不明白。那我就说白了吧,按照我朝规矩,京中三品以上官员可以萌一子进国子监。而十八弟是两朝元老,圣上之师,百年之后可能配享太庙,更有可能直接萌一子入朝为官,这在我朝是有许多先例的。十八弟的嗣子,即便是平庸无能之辈,也没有什么,只要他德行佳,不犯大错,将来便也是我族中的一大支撑。”

李氏沉默了,这些她确实不是不明白,只是没有去想。王显为人其实是骄傲的,在他的观念里,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还看不上这种萌官的途径。

可是他们自己不在乎,不代表别的族人也不在乎。甚至在连氏的眼里,这还算是族中的利益,不是他们这一房说不想要就能不要的。

连氏端起了桌上的茶碗:“话已至此,这是族中的决定,也不是我一人说了算,我仅仅是为你们考量,在众位族中子弟中给你们挑选合适的。你既然说要回去与十八弟商量,那我就再给你一些时间吧,最迟要在今年中元节祭祖之前将人的名字写入祠堂宗谱。也多给你们几年的时间,好好把人教好。”

李氏知道,即便王显现在是王家官位最高的。可是在所谓“族人的决定”下,也无能为力。当年族中已经是给了王显的脸面,才会将此事一拖就是十几年。这一次,怕是……

李氏轻叹:“我知道了,我回去就与老爷商量,定会尽快给你答复。”

连氏满意地点了点头,便不再说什么了。

李氏总连氏房里出来的时候,王筝已经在外头候着了。见李氏面色疲倦地走了出来,王筝有些心疼地迎了上去:“母亲,她没有为难你吧?”

李氏伸手止住了王筝的话,示意她与自己离开再说。

两人出来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往这边来的三娘。

三娘看见母女两人一起从正院里出来,便停住了步子,两人神情虽已经看不出来什么,但是气氛还是有些沉闷的。

“我和母亲要先回府了。”王筝对三娘道,她的声音比平日里要沉一些,到真像是刚刚哭过了的样子。

三娘想了想:“我也与你们一起走吧,今日出来的时候,母亲要我早些回去的。”姜氏自然是不会对三娘做这种要求,三娘也只是找个借口先走而已。

这时候酒席已经进行了大半,陆续离开的人也很多,并不引人注目。

李氏点了点头,走在了前面。三娘与王筝并排走着,将王筝低头不语,三娘轻轻握了握她的手。王筝抬起头来,看着三娘,勉强露了一个笑脸。

三娘与王筝上了李氏的马车一起走。

王筝一到车上,眼眶就红了:“我真恨我自己,怎么就不是一个男子。若我是一个男子,母亲你就不会被他们欺负至此了。”

李氏闻言到是笑了,她伸手帮王筝将鬓角散落下来的发丝别到了耳后道:“我到不希望你是个男子。”

“怎么?”王筝吸了吸鼻子。

李氏打趣道:“你是女子就已经够顽皮的了,若是个男子那还得了?最后吃苦头的不还是我和你爹爹?”

王筝破涕为笑。李氏拿出帕子给王筝擦脸:“瞧瞧,多大的人了?还这么爱哭。在晚辈面前也不怕丢了面子。”

王筝瞥了一旁但笑不语的三娘一眼:“三娘这丫头,鬼着呢,她才不会这么没眼色地乱说。”

三娘苦笑不得。这是夸她还是骂她?

“你们都知道了?”李氏见王筝情绪已经好了,便问两人道。

王筝撅了撅嘴:“是在外头贴身伺候的丫鬟听十八婶的丫鬟说的。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十八婶来的时候,恨不得人人都知道她的孙子要进我们府。”

第三百八十六章

李氏闻言皱了皱眉,或许连氏是好意,挑了那个孩子。但是十八老太太一家子的为人还真让她有些犹豫。

王筝问三娘:“你也是在外头听人说的?”

三娘摇了摇头:“我是听二姐姐说的。”

王筝一愣:“二娘?连她也知道了?”王筝冷笑,“这逼人妥协的法子还真是无孔不入。”

不管王显收不收这个嗣子,被人强赛一个人过来,还真是让人心里不舒服。谁也不会高兴。

李氏想了想,还是决定将刚刚与连氏说的话说给王筝与三娘听。三娘已经嫁了人,王筝也即将出嫁,两人将来都会是当家主母。而最为站在她们这个位置的女子,不仅仅要会管家,还需要一定的政治敏锐度。因为有时候后院与后宫一样,也是朝堂的缩影。

三娘与王筝仔细听李氏说着,待听到连氏以及族人们的意思之后两人都没有说话了。

“我与老爷不在乎这种荫萌,但是王家的其它人在乎。因为在大家看来,老爷有今日,也是沾了王家的光,没有王家祖先们积累下来的功劳,没有族人们的培养,老爷也不会被皇帝重用。其实他们也没有错,或许一开始是我们想的太自私了。”

王筝突然抬头道:“既然一定要有嗣子,那我们为何要去便宜外人?”王筝还是恨那些族人们插手他们的家务事,直接将他们划入了“外人”行列。

“爹爹虽然无子,可是我们这一房不是没有啊叔父这一支,大哥只有王玬一个儿子就不提了,三嫂肚子里的那个还未出生,所以王璟也不算,可是二哥家还有王璋和王瑞呢。要过继,也可以从二哥家的儿子中过继一个来。王璋是长子,二嫂可能舍不得,不是还有王瑞嘛”

李氏摇了摇头:“你几个哥哥不说什么,可是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做主的。他们上头还有你叔父和叔母。其实之前,四嫂也曾经提过,只是……你叔父和叔母舍不得。”

王筝垂头丧气,三娘却有些默然。

王老太爷和孙氏,他们两个谁会有舍不得这种情绪都绝对是个笑话。

王老太爷不答应过继,的原因她能猜得到。王老太爷经常在外头自夸,说自己别的本事虽然比补上王显,但是唯有生儿子这一点是王显拍马也追不上的。他向来把这个看作是与王显做比较,自己唯一的优势,自然是不会愿意就这么轻易放弃。

毕竟被王显压在下头,当众人的反面教材当了几十年,依着他老人家的任性,自然是愿意看着王显为这种不如他的事情而焦头烂额的。

而孙氏,她的想法就更简单了。

她自己的孙子大房只有王玬,三房只有王璟,她自然是不愿意。而二房……这就更不可能了,孙氏怎么会给二房一个这么好的翻盘机会?她是恨不得二房的人永远不要出头的好。

李氏厚道,没有对晚辈们说王老太爷和孙氏这些不可对外人言的心思,不过三娘与这两人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些年,自然是明白他们的心思的。

不过王璋和王瑞到真的比刚刚李氏说的那个孩子要强一些,至少二房的王松和白氏也算是知礼之辈,将来不会出什么乱子。有时候,猪一样的队友,比神一样的对手杀伤力还强一些。

想到这里,三娘觉得自己应该把对二娘的疑虑说出来,好让李氏有个防备,不然若是十八叔祖母那边真的与二娘有什么猫腻,等孩子进了府就晚了。

三娘进京以来,与王筝向来亲密,而李氏虽然只是她叔祖母,却是比孙氏这个祖母还要负责。因为怜惜她没有母亲,所以平日里总是教她为人处事,也从来不会避讳什么。是一个真正仁慈的长者。她是真心不希望王显和李氏掉进二娘或者沈惟设下的圈套之中。

想到这里,三娘便道:“听叔祖母的意思,似乎是有些同意四叔祖母的安排了?”

李氏无奈:“这事情我还得去与老爷商量,不过若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也只有按着族人的意思去做。你四叔祖母说的也没错,王家不是哪一房人说了算的,族人的决定,即便是我与老爷,也没有办法反驳。”

三娘认真道:“可是这件事情,我瞧着有些蹊跷呢,就怕是有些利用了我们王家的族人的这种功利之心,故意布下了圈套。”

李氏闻言一惊,她知道三娘不是信口开河之辈,会这么说一定是有原因的。

王筝却是直接问道:“你知道些什么?”

三娘想了想,皱眉:“我也不是十分确定,但是却是有些疑虑。我说出来让你们思量思量。”说着三娘便把几年前柳氏那件事情说了出来,也与李氏说了自己当时怀疑十八房的老太太似乎是与柳氏母女有过牵扯。

对于当年柳氏所犯下的过错,以及之后被处置的结果,李氏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她没有想到,王家也有人牵涉其中。

“我猜着,十八叔祖母即便是与柳氏母女有过往来,那件事情应该是与她无关的,她可能只是收了柳姨娘的钱,为她说话而已。不过那件事如今到可以反过来成为牵制她的把柄。”

只要二娘以这件事情相威胁,因为害怕会遭到族人的惩治,十八老夫人自然是要为二娘肝脑涂地。何况这件事情对她也只有好处,她心里也是万分乐意的。

“再就是,我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太过于巧合了,好像是有人刻意安排了一样。您刚刚说的十八叔祖府上的那个孩子,平日里并不曾显山露水,偏偏在十八叔祖母邀请四叔祖母的时候,恰恰因为十八叔祖母生了病,而让四叔祖母看到了他的孝顺。更是让他有机会可以当众展示自己的才华。”

内秀之人,多了去了,而三娘始终相信,那种品行很好,又有些才华的人,骨子里都是带着一些骄傲的,即便他们会掩饰的很好,但是绝不可能会对人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她刚刚听李氏说起那些的时候,脑海中只冒出了两个字作秀。

说起来,作秀这种事情,她还曾经教过薛氏呢,而且效果很不错。能运用的好的话,好处都是大大的。自古以来,连一些帝皇们往往都要来上这么一两出,得名又得利。

不过三娘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她因为对二娘和沈惟怀有戒备之心,所以才会对二娘的任何行为都往不好的方向去想,说白了就是有罪推定,还不给人机会辩白的那一种。

李氏听三娘说完,心中也是惊讶万分,她从来没有想过,王家的族人之中会有帮助外人对付自己人的,这也是当年族中没有人怀疑过给柳氏说话的十八老太太。不过三娘说的又很有道理,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怀疑。

李氏缓缓沉着脸道:“如果你说的没有错的话,那这件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我要回去跟老爷好好商量,不能给人可乘之机。过继这件事情也算是一件大事,万万马虎不得。”

王筝瞪着三娘面色古怪:“我就说你是个人精吧当年你才多大点儿?心眼儿就这么多一族人都没有怀疑,就你怀疑了。”

三娘知道王筝说这话是没有恶意的,也是因为与她亲近才会这么直言不讳,不然,这还真不是什么让人开心的话,三娘回敬道:“姑姑最近是不是与苏成之在一起待久了?说话也变得这么……古朴了。”

王筝忍不住笑了,三娘也笑:“你与她呆久一些也好,反正也快是一家人了,多多熟悉熟悉总是没差的。”

王筝一愣,反应过来之后发现自己被打趣了,怒了:“王珂你皮痒了是不是”

李氏见王筝与三娘就这么在车里打闹起来,刚刚的紧张气氛一扫而净,无奈地斥责道:“你这个当长辈的是怎么当的到好意思跟自己的侄女儿闹起来了。”

王筝只有撅嘴坐好了,见三娘一脸小人得逞的嘴脸,心中气得牙牙痒。

李氏只有转移话题:“不知道你父亲这会儿回府了没有,听说刚刚他只去四嫂府中晃了一晃就离开了,想必是公中还有事情。”

三娘闻言心中一动:“叔祖父最近经常会很忙吗?朝中……可是有什么事情?”

李氏既然决定要好好教三娘,自然也不会隐瞒她,点头道:“确实是比平日里要忙一些,如今北边还在打着仗,前些日子,海上又出了些状况。有些出海的船只,总是在出航之后好几日被发现丢弃在海上,船上的人连同船上的货物全部失踪。有人说是沿海一代的流寇,劫了船杀了人,这本来是官府的事情。可是不久之前,东洋的一些货船也相继遭劫,甚至连一位派来我朝的使者也没有幸免。”

三娘倒是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难怪,前几日听出去买胭脂水粉的白果抱怨说,那些海货都涨了价了。原先一钱银子能买到的东西,至少涨了半钱。本地产的东西到是便宜了许多。她当时听着没有在意,不过如今听李氏这么一说,想必是因为沿海不安稳,以致外面的货物进不来,本地的货物运不出去。

第三百八十七章 对策

“朝廷怕再出状况,便暂时下了海禁。”李氏道,“只是我朝自开国以来对海船的限制就少,与海上诸国之间的买卖也很频繁。这一次,皇上说禁就禁,到是让一些人颇有微词呢。”

三娘知道,这个朝代在海贸上相对比较宽松。因为自开国以来,海贸给国库带来过不少的收入,尤其是前几朝的时候,海贸是由国家控制的垄断行业,国家出船出本钱,商人们出力,所得之利润与朝廷七三分账。

只是到了近几朝,朝廷在海贸上的利润大大打了折扣。

三娘注意到这件事情,还是要从几年前看的那本有关建武朝的书说起。

先帝建武帝,往好了说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也可以说他是穷兵黩武。他登基后,在对北边的战争中连打了好几次的胜仗,自信心严重膨胀。于是在安稳了几年之后,又发起了对南洋的一个小国的战争,起因只是因为这个小国的国王与皇后私下里开了一句建武帝的玩笑,具体说的是什么已经不可考。有说是这国王笑话建武帝的眼睛有些微的斗鸡眼,也有说是国王笑话建武帝娶了自己的父亲的小老婆。不过在三娘看来,这些大都都是借口,说白了就是,建武帝手痒想打仗。所以这其实算是一次侵略战争。

只是仗打起来了之后,却有一些与这小国有贸易往来的商人,悄悄去通风报信(书上说的是,这些商人在海外偷偷养了外宅,报信是想要让自己的小老婆,和儿女们去逃命。)建武帝知道了之后大发雷霆,杀了好些有牵连的商人。之后便颁布了海禁令。

这一次的海禁历时一年半,直到建武帝将那小国打得俯首称臣,地皮被搜刮了两三层,海禁令才被收回。

只是三娘有些奇怪,之前她看一些书中侧面反应了,朝廷的收入有大部分来源与海外贸易。可是在建武年间海禁期间,除了搜刮地皮得来的拿一些,国家的收入尽然没有缩水太多。这说明,在建武年间,国家最海贸的控制力度就大大消弱了。

来京之后,在外书房和温家园里的藏书中查看了一些资料,三娘便开始猜测至少是从建武朝开始有些海商因为嫌朝廷抽税太多,便与朝廷一些官员相互勾结。出海所得之利润不再上缴国库,而是进入了某些相关之人的腰包。

三娘记得,孙氏的娘家孙家,开始发家就是因为孙家出了好几个与市舶司有关的官吏。虽然品级并不高,但是油水却是大大的。

不说别人,就说孙氏的哥哥,年轻的时候曾连任沿海之地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沿海地区的布政使还掌管市舶司。他们手下的市舶司提举还往往兼任盐课提举司提举。可以说是将当地税收牢牢抓握在手中。

孙家的人任的虽然都不是高官,但是都是有油水的官。这就是为何孙家会如此富裕。

皇帝这一次借着海上事故,发布了禁海令,不是只是简单的想要查出凶手,还是皇帝已经开始着手收拾前朝就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决心要将海上贸易这一块美味的大蛋糕吃回嘴里。

而二娘在这个时候想要给王家添乱与与皇帝的这一次海禁有没有关系?

三娘又想到了,孙家当年将孙玉兰嫁给了沈惟,虽然后来孙玉兰死的不明不白,两家却好像并不想要撕破脸的样子,上次看到孙金生的嫡兄对沈惟还是一副巴结的样子,这当中又有什么猫腻?孙家与沈家应该不会像是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吧?

只可惜,三娘作为一个闺阁女子,对朝中之事所知有限。刚刚想到的的也不过是从一些资料和发生的事情中的蛛丝马迹中所的来的推论。

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二娘与沈惟打的是什么主意,一定不能让她得逞就是了。

想到这里,三娘问李氏:“过继这件事情叔祖母可有想到什么办法应对?”

李氏见三娘又将问题绕了回来,也不含糊,想了想道:“若是此事真有猫腻,那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上当的。即便会惹得族人们不满,也没有办法。”

三娘沉吟道:“其实,九姑姑刚刚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王筝一愣:“我说话向来就是有道理的,不过……你说的是哪一句?”

三娘失笑:“就是你将主意打到二叔家的那一件事情啊。”

王筝眨了眨眼:“可是……母亲不是说伯父和伯娘不同意吗?我们也不能强逼啊,这样与那些族人也没有什么分别了。”

三娘叹气:“总要试一试嘛。”现在孙氏因为被二娘所害,早已是今非昔比,要再掌管王家的事情恐怕很难。在孙氏和老太爷离京之时,王栋他们已经将松龄院暂托了常嬷嬷,有写信给了王柏。孙氏有什么事情,则由常嬷嬷直接报到京中。

“其实我到觉得还是璋儿最合我父亲的心意,只可惜,他是嫡子,怕是难了。”王筝也叹气。

三娘想了想,到是笑了,神秘道:“其实也不难的,只要过了祖父那一关,二哥还是三哥都好说。”

王筝瞪了三娘一眼:“就你神行了,别卖关子了。”

三娘笑道:“大伯父和我父亲只有一子,二伯父也只有两子不假,可是我祖父却是有三个儿子呢。”

王筝愣了愣,不确定道:“你的意思是……”

三娘点头:“与其过继孙辈,到不如过继儿辈的。我祖父有三子,叔祖父若是提出过继二叔这个庶子的话,应该可行。”

李氏一直在一旁听着,听了这话,她也有些心动了。其实在这些孙辈中,王显最喜欢的还要属王璋。这孩子聪明又好学,最是对了王显的胃口。王显不止一次对她说,王璋虽说是王宏的孙子,却是像他多一些。她听了这浑话自然是哭笑不得。不过王显说这话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遗憾的。

只是王璋是二房唯一的嫡子,想要过继到王显膝下,肯定是行不通的。算来算去,王宏那一房,能过继来的孙辈,竟只有王瑞而已。

王瑞不是不好,只是王显还是欣赏王璋多一些,想必他做梦都想要王璋那样的孙子。于是在提出要过继王瑞被王老太爷和孙氏拒绝了之后,王显也就随意了。

三娘这个办法,到是好的很。过继王松的话,那王瑞和王璋就都是王显的孙子了。王显知道了之后定是高兴。

王筝闻言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是,想了想她又皱眉:“想法虽然是好,但是恐怕伯父还是不会同意的。”过继一个孙子都不同意了,要过继一房人,那跟难了。她们也不过是在这里空欢喜一场罢了。

三娘到是觉得未必,首先孙氏那一关不用多虑,只要过了王老太爷这一关就可以了。只是,具体要想个什么法子让王老太爷点头,她还没有头绪。

三娘相信,是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那个办法看你想得到想不到罢了。现在还解决不了,也仅仅是因为暂时没有想到而已。

“离四叔祖母给的最后期限还有几个月,总会有办法的。”三娘到。

王筝点了点头,之后便开始坐在那里眉头打结,冥思苦想起来。

外头的马车停了下来,跟车的婆子在外头到,前面已经是路口了,问三娘要不要下车。

三娘便与李氏和王筝告辞。

“你回去也好好想想啊,想到了什么法子就派人来告诉我。”王筝朝三娘摇手道。

这人到还真不见外三娘无奈地想,她其实还是王老太爷的孙女儿吧?怎么王筝就能将她划拉到她那一方,让自己与她一起算计自己的祖父?

李氏已经习惯了王筝私底下胡闹了,不过在外头的时候王筝向来是知道分寸的,从来没有让她操心过,她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女儿家能任性的也只有在父母膝下的这几年,以后嫁了人,即便想要没有分寸,想王筝这样的女子,也都是不会给自己机会的。

三娘从李氏的马车上上来,坐回了自己的车上,她的马车里,自己的那介个丫鬟都在了。

等又是一段耽搁,马车才有缓缓地行往庄亲王府的方向。

李氏回到府中的时候,王显果然还没有回府。李氏吩咐了厨房给王显准备了一些热汤热茶,又准备了一些好消化的粥和小菜,等王显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很晚了。

李氏让丫鬟们伺候完了王显吃喝,有陪他在屋子里走着散了散,这才将晚上的事情告诉了王显。

王显一边在屋子里小步走着,一边听李氏说话,待听到三娘说要他过继王松的时候,王显的步子顿了顿,之后又若无其事地来回走了起来。

李氏与王显夫妻多年。见王显虽然面上没有表示出什么,但是显然自己刚刚的话让王显动了心了。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杀器

因为心疼王显在外头忙累了一日了,回到家中还要操心这些,李氏便到:“你先歇着吧,这事情还是交给我来想法子吧,朝中之事已经够让你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