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放任自流,朝臣各自为政,接下来,我爹爹必定成为左右棋局的一枚棋子。”朱明月握着茶盏,抿唇道,“国公府因浴血奋战、九死一生而享有不世权贵,眼见着却要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充当炮灰…皇上这么做,就不怕北军旧部寒心吗?”

防得住“兔死狗烹”的命运,岂料还有皇室夺嫡之祸。

李景隆摸了摸下巴,咂嘴道:“换成是一般闺秀,想破脑袋也不会将‘立储’和‘纳妃’联系在一起;寻常谋臣都捉摸不透的事,在你又是一眼已明。可心明眼亮又如何?现如今这情势,引火烧身容易,全身而退,难。”

朱明月道:“也不能坐以待毙吧。”

“瞧你说的。两位皇子可是皇室贵胄,都是嫡出!那棵梧桐树,就这么不招你待见?”

朱明月摇头道:“齐大非偶。宫闱之事,没人比你我更清楚。莫说是无心无力;就算有心,总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耐吧…”

她不是三头六臂,策应宫闱尚且费劲吃力,更遑论是在这场“立储”的风波中助谁获胜!那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她也没那个野心。

炽、煦两位皇子,她都曾见过。太祖爷还在世时,大皇子因儒雅仁爱、好读书而深得圣眷,性格沉静,喜静厌动,体态有些臃肿。仍记得,每次出席正旦、冬至和万寿三大朝会时,都要由两个太监搀扶着,也总是跌跌撞撞的;二皇子却是建文帝时期才功成名就的武将,亦是靖难之役的功臣,能征善战,勇猛过人,在武将中威信极高。又因酷似燕王,深得当今皇上的重用和喜爱。

抛开皇上的个人喜好不言,一边是文臣,一边是武将。无论得罪哪一方,结果都不会好。

“其实也不用那么为难。你不妨想想,炽皇子是嫡长子,深得文臣们拥戴;最重要的他是太祖爷亲自为北平藩邸选择的燕世子,是合法的继承人。”

李景隆捻起一颗晶莹剔透的茶果,馅料是枣泥儿的。

朱明月听出他的言下之意,却倏尔笑了,“炽皇子深得文臣拥戴,可煦皇子也为武将们所追随,又尤其深受原北军将领的拥护。”

若她嫁给大皇子,她爹爹岂不是伤了很多昔日同僚的心。

“而且没记错的话,靖难之时,炽皇子被命留守北平。煦皇子则统领部众,以万人兵马阻挡了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北平藩邸——”

朱明月侧眸看着他,似笑非笑,“那是靖难中非常耀眼的一笔。煦皇子也是靠那场战役一战成名。那场战役中建文营中的主将,恰恰是你;正是你故意兵败,才成全了煦皇子的威名。”

李景隆放下那颗想咬还没来得及下口的茶果,拄着下巴看她,“聪明的姑娘,你是不是思虑过甚了?”

“我思虑过甚?”朱明月看他,“当今圣上一生嗜武,戎马几十年,骨子里恐怕喜欢能征善战的次子,更胜于羸弱多病的长子。作为心腹之臣的你,不可能不知道吧。可方才言里言外,你却都在劝我选择嫡长。阿九,终日与虎谋皮,奈何也要算计到我头上了?”

李景隆的眼波闪了一下,然而很快地紧紧握住她的手,脸上浮现出几分委屈,“明珠,我的明珠。你我曾经共患生死,又在最艰难的时刻同舟共济,眼下同富贵之时,我岂会对你下手?”

朱明月勾起唇瓣,“所以呢?”

“所以你果真不想嫁于天家的话,也并非没有办法可解,”他目光中情意缱绻,咬着唇,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你是名门嫡女,求亲者必定不止那两位皇子。目前敢与皇家争人的,怕也只有小生这一拼却性命、只为红颜的痴人了…”

“你…”

“弱水三千,吾只为卿。”

风将柳絮轻轻地送进了雅室,同时带来一丝旖旎的气息。李景隆握着朱明月的手,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后者却觉得自己有必要抽出手来,然后朝着对方的脑袋狠狠敲一记。李景隆若真是言中有物,天上不是要下红雨了!

“看来本王来的不是时候。”

就在这时,一道寒穆的嗓音冷冷地响起。

朱明月在听见那声音的同时,抬起头,蓦然出现在视线中的是那一袭盛雪锦袍的男子——在他身上还有一把马刀,血红色的刀鞘,很特别,上面还雕刻着繁复花纹。

这样的雪裳绯刀,煞是惹眼。

沐晟走上楼来,径直越过屏风,就瞧见里面坐着的两个人。隔着一张桌案,两人双手交握在一起,别有几许含情脉脉的味道。同时听到的,还有李景隆那一句“明珠”,以及“弱水三千”的深情诺言。

“又见面了,明珠小姐。真巧。”

沐晟咬着字眼道。

朱明月心里暗道了一声“糟糕”,挣扎了两下,岂料对面的美公子攥得更紧,用无比幽怨的神情看着她。朱明月看了他一眼,然后将手狠狠地抽了出来。

“在此地都能遇见黔宁王,可真不巧。”

她理了理裙摆,正襟危坐。

沐晟拿刀的手攥了攥,然后“啪”的一声将那把马刀放在桌案上,声响震天。李景隆的眼皮都随之颤了一下。

“本王路过。”

恰好路过这间茶楼,又恰好上了二楼,来到她的雅室?

“怎么黔宁王也认得我们家明珠?”这时,李景隆凉凉地问道。

此明珠,非彼明珠;是她在宫中行走时,用过的假名。

朱明月暗恨李景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听对面的男子道:“本王听说,成国公府的千金要嫁到宫中了,作为被留下来的另一个,总不会作为陪嫁也跟着进宫吧。对吗,明珠小姐?”

李景隆皱了皱秀气的眉毛,感觉他的话有些奇怪。什么叫“作为被留下来的另一个”?可还没等问,就听朱明月淡声道:“据小女所知,宫里面的确要为几位皇子纳妃,是不是成国公府里的小姐,婚旨都还没下呢,黔宁王何来这一句‘听说’?”

云南无事可做了?

过了年节,还终日待在京城里面,难道要改做京官不成!

有了上两次的教训,这些话,她只能在心里面说说。然而她觉得有了上次不算愉快的经历,让她得以解释清楚,最起码,这姓沐的莽夫已经不像最开始那么笃定,口口声声要将她捉回沈家认祖归宗。而她也不用担心,他何时会神出鬼没地出现,再将她蛮横地掳走。

这时候,楼下响起一阵脚步声。

有侍卫上来,走进雅间与沐晟说了些什么。

朱明月听出是请他下楼,不由得与李景隆对视了一眼。这姓沐的哪里是路过,其实是约了几个武将在这间茶楼里面小聚。可李景隆与她在此地却是巧遇,被人瞧见也不好。于是李景隆率先起身,“还有公务,我也该回去了。”

沐晟抬眼看了朱明月一眼,见她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便拿起桌上的刀,起身下楼。

随着两个人一前一后离开的脚步声,朱明月端起茶盏,凑到唇边抿了一口,随即听到楼下几个将军朝着沐晟致礼的问候声。

凡是统兵打仗之人,嗓门似乎都很大。那些对话里,却只有对沐晟的招呼声。

刚刚,分明是李景隆先下去的。朱明月望向楼下,此刻那烫金紫袍的男子正好走出了茶楼,出了门,还不忘回头朝楼上瞅一眼,瞧见她在看他,顿时笑得露出一排小白牙。

他的官职并不低于那姓沐的莽夫,还是十二阶武勋中的左柱国,身为京官,更加位高权重。却因为是降臣、是败军之将,被功臣中的很多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与她一样,他亦是靖难之役的策应。作为策应,立下的功劳再大,也永远不会被正名。

朱明月忽然替他感到委屈。

这样一直坐到日暮西斜,估计着时辰,楼下那些将领们早已离开了。朱明月放下那早已凉透的茶,拍了拍趴在外间桌案上睡得正香的红豆,示意她该走了。

★沈家明珠

金忠作为六部重臣之一,跟朱能一样,也是原燕王藩邸的功勋。可在立储的议程中,就在众武将都极力推选二皇子朱高煦为储君的时候,唯有金忠站了出来,执不同态度——立储,当立长。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文臣那边,成了大皇子朱高炽的拥护者。

是以,那日金忠上门来“劝亲”,必定就是代表大皇子。

朱明月相信,金忠对成国公府是一片好心——在宫中还没有明确颁布婚旨之前,自己挑一位“可心”的,不管是谁,起码不会太被动。于是着眼于当下情势,朱能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中。

但未等朱能领着女儿进宫去复旨,中宫的旨意就传到了城西府邸。老太监奉着花名册似的一张锦帛,喜滋滋地来请朱明月进宫。

古来婚事,一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番进宫,是让徐皇后对她有个了解。

却不止是她一个。包括内阁宰辅黄淮之女黄锦亭、胡俨的次女胡釉棠、莒国公李远长女李摇情、淇国公丘福的幺女丘嫣、思恩侯房宽之女房楚琴、彭城伯张麟幺女张昭萏、荣昌伯陈贤之女陈弄玉、安远伯柳升之女柳绣娥…足足有十几位名门闺秀被一同召进宫,另外还有几个封疆大吏的千金。

眺望而去,满庭芳。

等朱明月由宫婢引领着,走进邀月亭时,众女的目光“唰”地一下都聚集在了她的身上。

不是因为她倾国倾城、艳压群芳,实在是在场的都是功臣之女,唯有她一人同时受到炽、煦两位皇子的青睐。此番奉旨进宫,供她们休憩的地方又偏偏唤作“邀月亭”,正映衬了她一人的名讳,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

朱明月走进亭阁后,挑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这时候走上前来与她打招呼的,都是幼年相交的闺中姐妹。多年未见,有的模样已出落得辨不出,目光扫视过去,却赫然瞧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花细如丝,香息绵长,那簪花的少女静静地坐着,一对柳叶似的眉黛,杏眼微眯,笑亦非笑,又似脉脉含情。而细看去,在她的右眼角还有一颗泪痣,是嫣然的绯色,宛若血珠儿,凄凄潋滟,鲜然欲滴。

是…她?

初见时还是一副丫鬟打扮,难掩丽质天成。现今一袭水色云锦花绣宫装,丽雪容颜,隐约媚态,堪堪坐在那儿,娇娇娆娆的,很难让人错过视线。

居然是那日城南胭脂铺外,被姚广孝身边官僧追捕的那个姑娘!

“瞧见了没。那小模样,可没逊色你多少。”安远伯柳升之女柳绣娥用目光示意了那边位置,笑着与朱明月私语。

难怪多日来她翻遍京城角落都寻不到,竟然是放在了宫中。

朱明月暗暗心惊。

“柳姐姐,知晓那是谁家千金吗?”朱明月压低声问道。

柳绣娥看了一下,抿唇摇头,“都说‘女大十八变’,就连你我尚且都认了半天。那一位却甚是面生,又不像是原北平将领的家眷。想是哪个京官的闺女也说不定。刚刚我听那些奴婢唤她,倒是跟你幼时闺名一样,也叫‘明珠’呢…”

明珠。

沈明珠…

这时候,李摇情笑嘻嘻地说道:“哪家的姑娘,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丘嫣凑过来,伸手点了一下李摇情的额头,“没礼貌!若是旧识还好,不认识的话,岂不唐突人家姑娘。”说完,朝着一侧的宫婢招了招手。

那宫婢即刻卑顺地走上前,询问有何吩咐,丘嫣低声问她:“那边坐着的小姐,姓什么?”

宫婢老老实实地答道:“回禀小姐,沈姓。”

沈姓,沈姓…

朱明月端着茶盏的手停滞在半空,好半晌,才凑到唇边抿了一口。绕来绕去,这沈家走失多年的女儿果真是在京城里。是否真像那沈姓男子所言、被姚广孝带走后一直养在了身边,还是其他情形,已经不重要了——能被安置在宫里,无论是那姓沐的莽夫还是沈家后人,抑或是她,都不可能再有接触这位沈姑娘的机会。

这时,丘嫣跟李摇情又说了句什么,而后就坐到朱明月身边,巧笑倩兮地与她道,“瞧你们,真是有缘,连闺名都跟你之前的一样。是不是叫了‘明珠’,就一定会生个好相貌呢!”

朱明月几分苦笑。

可不是有缘吗!

李摇情没注意到她的神色,抿着唇瓣,既有些别扭、又有些艳羡道:“我可听我爹说,之前两位皇子什么‘一见倾心’的,求亲都求到成国公府上去了!这回珠儿你可算是名动京城了呢!”

朱明月将目光收回来,面对着身边几位知己姐妹,露出无奈,“快要轻声些。这些话让胡釉棠和张昭萏听到,非吵上门不可。”

说罢,示意她们去看坐得很远的那两位千金。

内阁宰辅胡俨的次女胡釉棠是二皇子朱高煦早就定下的侧妃,却不知何原因,迟迟都未过门。那张昭萏更不得了,彭城伯张麟的幺女,她姐姐张昭菡正是皇长子朱高炽的正妃,亦是当年北平藩邸的燕世子嫔。很多人都说,倘若炽皇子继承大统,那张家昭菡便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这对姐妹花,迟早有一日会齐齐绽放在大明的皇宫里。

众女都知那两位不好惹,知趣地不再多言。

柳绣娥攥了攥朱明月的手,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朱明月则投以感激的一笑。

像这样将众女齐集,无疑是要细心挑剔,择优而选;然被求亲上门的却是她。只有她,多数人认为她巴望着被封皇子妃,也在情理之中。朱明月忽然回想起那日巧遇李景隆。其实他有一句话说得对,当初爹爹将招婿的消息放出去,有意求娶的人很多。而今婚旨未下,若有情投意合之人,早早定下来的话,就算是徐皇后也未必会棒打鸳鸯。

思绪飞转间,有两行穿戴华美的宫婢走进来,紧跟其后的是由老太监扶着的姿容端庄雅致的徐皇后。众女纷纷起身,面朝着那明黄锦缎、花绣繁复的宫装女子敛身行礼。

朱明月揖礼时,余光中瞥见那一侧的沈明珠,有些拘谨、紧张地低着头,也跟着行礼,然挽手交叠的姿势却错了。

“都起身吧。”

徐皇后说话间落座,诸位闺秀也坐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品茶,谈天。

宫中女子聚到一起时永远都会做的两件事。有时还会聊到女红、诗书、茶艺…总之,闺房中女儿家的琴棋书画之趣,同样适用于宫闱。

朱明月耳畔听闻一一对答的语调,不禁想到现在正是永乐初年,后宫还很清寂,除了少年正妻徐皇后,仅有几位原藩邸的妃嫔,又都以徐皇后马首是瞻,彼此相处甚笃。否则像现在这种场面,少不得还要有诸多妃嫔出席,笑里刀、绵中针,好些个将门虎女要吃不消了。

等过了些许时辰,有佩戴着腰佩的女官进来请示。这便是查姿探容的部分结束了。稍后或许会留诸女在宫中用膳,以观举止、风度;往后几日再宣召进宫的,就是合心意的几位,要继续观察德行品格。朱明月看到亭子里面打扮得颇是花枝招展的那几个,觉得她们可能要失望——皇室选媳,门第为先,然后是才德;一个个地筛选、剔除…最是谨慎周全,并非靠描眉画目就能脱颖而出。

出乎意料的是,徐皇后与诸女又交谈了几句,便让掌事太监将众人送出宫,并未让她们多留。

闺秀们怅然若失地离开邀月亭,望着徐皇后施施然离去的背影——明灿灿的华盖牵引,后面则跟着华服丽容的众女官;旁边还有专侍打扇的侍婢。在最后面的,是呼啦啦的一帮宫女。众星拱月,端的是惹人艳羡。

朱明月跟着诸女一起,在太监的带领下走出侧殿,一双眼睛却始终不离走在前面不远、由侍女引领的沈明珠。

在邀月亭坐了大半个晌午,她都没把自己认出来,也不知是那日未曾对她留心,还是根本紧张拘束得不敢抬眼皮。正犹豫着要不要上前去叫住她,刚跟着拐了个弯,就被迎面过来的一个侍婢礼貌地拦下,说是她有随身之物落在了亭子里。

朱明月了然地看着那面生的宫婢。也对,半路回请这样的事,在宫里也是惯用的。

她跟着过去,也没询问为何不是将自己领回到邀月亭,而是径直穿过柔仪殿的侧殿,再往西侧殿的暖阁里面走。等跨进了那道红漆门槛,也没有见到在她料想中会被一同请回来的另几个千金。偌大的锦殿内,除却随侍宫婢,只有徐皇后一个。

“臣女拜见皇后殿下。”

她压下狐疑,叩拜行礼。

徐皇后正握着一个雕凤紫砂壶煮茶,闻声没抬头,只朝着她招了招手。

茶案上摆着各色瓷碗,纷繁釉色,衬托出里面盛着的琳琅茶品。徐皇后半跪坐在蒲团上,俯身夹了几根针状的茶梗,在鼻尖闻了闻,然后挑进半月形的琉璃盏中。

都道是雨前茶被京城中的某个富户搜购一空,岂料各色名贵茶品已然悉数进了皇宫内苑。原本从地方进贡的香茗已是极品,朱明月却在那茶案上瞧出了几样异常罕见的;这才明白,原来李景隆是摸准了徐皇后喜茶的嗜好,借花献佛。

这时,壶中水沸。

徐皇后铺了些水,将火熄灭,又取来煮好的茶,在几个琉璃盏上浇过一遍,拿起其中一盏,递给了朱明月,“来,闻闻看。”

朱明月依言嗅了一下,“云雾。”

其中,也调和了君山银针和信阳毛尖。

“南有嘉木,其树如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阿九送本宫这么多茶品,眼瞧着要到盛夏,若来不及喝却都要受潮了。”

徐皇后自顾自地说到此,闻香杯的气息有些散了;等到第三道茶,有宫婢将紫砂壶接过来,给两人倒了少许。香茗先过鼻息,而后入喉,熨帖出一抹最芳醇甘美的芳香。

“诚如殿下所言。江南盛夏多雨,茶叶如保管不善,吸水受潮,轻者失香,重者则会霉变。”

“若是已经受潮了呢?”

朱明月将茶盏握在手心里,盏中茶水清浅,壶中的却呈浓醇的青碧,凝绿茶叶在壶底打着卷儿——

“民间有土法,把受潮茶叶放在阳光下曝晒,却不知会影响茶叶的外形和色、香、味。正确的方法是,把受潮的茶叶放在干净的铁锅里用微火烤,边烤边翻动茶叶,直至干燥发出香味,便已妙手回春。”

宫里面的能人不知凡几,又有掌局妥善保存各类贡品,怎么会没有人懂得如何储藏茶叶。徐皇后有所一问,也不过是在考她。

徐皇后微微一笑,“刚刚本宫瞧着亭子里的那几个将门虎女,甚是可爱,举止言谈,比宫中金枝洒脱。倒是你,乃父英武,其女却端淑贞静,又博闻强识、才德兼修,委实难得。”

朱明月闻言,忙起身谢恩。

这时候,徐皇后放下手中的琉璃盏,“你的事,本宫多少知道一些。这么多年,难为你了。”

当徐皇后唤李景隆为“阿九”时,朱明月便知这位皇后殿下对当年建文宫中的人、事,该是知之甚详;同时倒是忘了,眼前的这位中宫之主亦是将门之后——太祖爷时期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嫡长女。靖难之役,她在功臣之列。

“都是臣女应该做的。”

“本宫也听说,之前皇上想要赐你郡主封号,亦想让你重回御前、掌席女官,却都被你拒绝了。皇上是个念旧情的人,你父亲又为皇上尽忠了大半辈子,理应对你有所眷顾。”

“臣女不敢居功。”

徐皇后抬起头,这才将目光投射在她的脸上,不禁赞叹道:“真是个美丽的姑娘。”

那笼罩在明媚春光下淡妆纯然的清丽容颜,皓齿红唇,明眸善睐,宛若一枝初绽未绽的白蔷薇,纵是洗尽铅华,也难掩一抹浑然天成的贵气风流,让已到中年的徐皇后情不自禁地看了又看。

“之前的事,想必你已经有所考虑。本宫的那三个皇儿,秉性迥异,唯有煦儿最肖乃父,天赋异禀,能征善战,在马背上闯出了些功绩。然而都说做娘亲的,最心疼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炽儿性格醇厚仁善,温文尔雅,与煦儿一文一武、一静一动,却是颇得本宫欢心。”

徐皇后说到此,又笑言道,“当然还有燧儿,年纪最小,也最是胡闹,性子难免骄横浮躁了些,还需要历练。”

徐皇后拉起朱明月的手,“本宫之前命人捎了话,让你父亲好好想想,再进宫来与本宫复旨不迟。而今你来了。如何?可是想明白了吗?”

不比深闺女子的柔弱娇嫩,徐皇后的这双手指腹上满是老茧,肌肤粗糙,更像是做惯活计的感觉。朱明月忽而想起来,这其实是一双拿过多年缨枪的手。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宣布兴兵靖难前往大宁借兵之际,建文大军兵临城下。正是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燕王妃亲自登城督战,激励众将士之妻,代其夫君披铠甲作战,才成功守卫了北平城。

到了建文四年六月,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结束,燕王妃再次踏进皇城的时候,已经是这里的女主人。

交叠在一起的两只柔荑,一个手心温暖,一个却微微泛凉。

这么快,就要跟她要一个最终的答复?

不能抗拒,不能答应,加不能做出任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