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明其妙的穿越/到清当自强上一章:第 63 章
  • 莫明其妙的穿越/到清当自强下一章:第 65 章

“有事吗?”

第245章 朝鲜使臣

从上次的收刀事件后,朝鲜一下子成了老爷子案板上T|苏荔说的,跟他们的大王说既然都不待见贱民,就让他们迁到关外就是了。当然,也不是谁都要,主要是一些有手艺的工匠。开始时朝鲜上下还没想清楚大清国这是想干嘛,可是迁出贱民似乎也不好,不然谁来耕种,受贵族的驱使?可是当着传旨的大臣面,大家都不敢说什么,只有发了教旨,在朝鲜八道上召集一批有手艺的贱民让使臣带回了延边各地。之前在指定的地方也盖了一些房屋,把开荒权也交给愿意来的民众,也没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什么,只是指派了个和善的农官给他们,还借给他们粮种和一些钱,让他们能尽快适应。

这些其实都不是苏荔想的,她也没做过官,她想不了这么全。后来看了老爷子的上喻之后才一点点感佩起他来,延边的荒地很多,荒着也可惜了,正好这些人来开荒、种地,等有了自己的土地,将来就是赶也赶不走的。

第一年只是朝鲜王强制的迁了两百户过来。第二年时,边境上满是要偷渡到延边的朝鲜民众,因为迁来的人可以写信,或者带口信回去告诉亲朋好友,大清的一切都非常让人满意,有房子有地,并且不会再有人当自己是贱民了,他们有了平民的身份。

苏荔并不知道此时的朝鲜国有多少人,可是有一点知道,这几年迁到关外的朝鲜人已经数以万计。苏荔还特意去跟老爷子说过,不要让他们住地太集中,会产生民族问题,最好鼓励他们与满人联姻。

老爷子比苏荔更看中这个,关外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他和他的先辈不敢让汉人进入,怕将来汉人真的再次揭竿而起,关外就是他们的终老之地。可是登基六十年了,他倒是越来越自信了,当然关外还是不敢向汉人开放,但是放一部分朝鲜人进来倒是可以的,在康熙心里朝鲜人几乎就不能算人了。听苏荔说小心民族聚集的话,又觉得也是对的,真的当朝鲜人越来越多,多到比满人还多时,关外不是就危险了?于是又派了一个精干之人去任总督,小心的不着痕迹的开始慢慢地把移民又往内地迁。采用掺沙子办法,调了一部分汉人进入,把朝鲜人又换出。而且也鼓励着满族平民与朝鲜族人联姻,并且办了一系列的学校,让人学汉字、说汉语、到处挂上康熙像。几年下来,关外竟然成了塞外小江南,朝鲜人勤奋,当真的确定分给他们的土地真的属于他们时,他们是下狠力气来耕种的。第二年秋收时,竟然让老爷子看到满州竟然可以自己自足了,不用再额外的向关外调粮补给了。总督竟然还夸下海口,再过几年,他甚至可以向关内运粮了,让老爷子欣喜不已。

对朝鲜的边民政策就更加宽松起来,只要逃过来的,到官府就能领到新的身份,得到一两亩的土地和一小笔钱。由官府负责安排住处。因为已经形成了系统,他们做起来是很顺畅的。此时朝鲜使者来见自己是做什么?人都跑光了?朝鲜空城了?

苏荔从边门进入,隔着帘子向胤禛行了一礼,才注意到竟然还是上次的那位使臣,这次穿的却是大红的官服,这家伙升上去了?苏荔笑了一下,看来朝鲜真没人了。回身向福晋行了一礼,坐在了乌喇那拉氏的身边。

“刚刚这位朴大人送来了些泡菜和他们的辣酱和大酱,说你喜欢。”胤禛笑笑说道,算是向苏荔解释为什么叫她出来。

“谢谢。”苏荔苦苦的一笑,那是小臣,还没有让苏荔起身道谢的规格,只是一颔首。

他们每年送进宫了很多,至那次之后,宫里只留下一点泡菜给老爷子下面条、煮汤,其它的全送过来了。王府吃不了,苏荔没法子,只好让老十三每年搞个朝鲜美食节,做各种菜式把东西吃完为止。没想到这次他们还单独送一份到家里来,那今年的朝鲜美食节不是得搞两个月?苏荔觉得头好大。

“好的东西自然要送给懂得欣赏它的人,侧福晋是上国少有了解鄙邦之有识之士,就跟鄙国的家人一般,小臣当然得来看看侧福晋!”那使臣的北京话倒是更溜了。苏荔看看福晋,福晋捂嘴笑,想想自己贫乏的脑袋都知道这位看来是有事了,都夸成这样了,看来事不小了,干笑了一下。

“使臣有话就直说吧。我是笨人。不喜欢猜。”苏荔懒得浪费时间了。

“微臣得知侧福晋办了一所新学校。鄙

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圣人之道。他们倾慕大…中国文T3微臣来拜托福晋可否也容鄙邦学生一齐听听。”看来还不习惯大中国地名称。一时难以改口。

“不行!”苏荔干脆地回到。简直就没一点回旋地余地。

这么干脆地拒绝完全不给使臣一点余地地做法让胤禛和福晋都吃了一惊。使臣脸色有些难看了。刚刚跟胤禛和乌喇那拉氏说了半天。他们虽然冷淡。倒好歹还顾着自己地脸面。没想到这位侧福晋一出来就这么回复自己。真是太伤自尊心了。

“大皇帝陛下都首肯鄙国学生在国子监读书。为何…”

“国子监不同,那是圣人之言,与你国有教化之用,皇家学院的学生说明白一些就是你们那儿被称为贱民的民众,学的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技艺,所以不敢让尔等贵族子弟受此污辱。

”苏荔假笑着。

“可微臣听说上国很多贵族子弟也在其中,况且,此校称为皇家学院,怎会是贱民学校?”使臣也不是傻子,他来之前是做过调查的。虽说学生身份很杂,但是学风却更胜国子监一筹。

其实朝鲜因为近年出逃的民众越来越多,先前士大夫们还不以为意,再后来,发现很久都没人来询问租田的问题时,他们才慌了手脚。可是再加紧锁关也没用,后来现在下层的军士也都趁势逃跑了,此次朝鲜特意把已经流放的他再次起用,也是这个原因,清国到底想干什么?而他连康熙的面都没见上,想来想去,于是想到了国子监与皇家学院之争的事情上来。国子监乃国之学府,是天下正统,可是苏荔办的却非要叫皇家学院?这怎么能让国子监的人放心?如果此次能挑起国子监与皇家学院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说不定自己就能见到康熙,就此陈情,求他们改变移民政策。

“这就是天朝上国与尔等不同之处,我们陛下和王爷心系贫民,心中无贵贱之分,才会设此学校,学会技艺,为国之用。而尔地还是禀承圣人之言就好了。”苏荔哪能想到这只是朝鲜人曲线救国之计,还真以为他们是想学洋学了,忙冷冷的一笑,连井水都不肯与贱民共用的朝鲜贵族怎么可以与贱民一起读书?就算是他们肯,苏荔还不肯呢。自己花钱请人,让他们学?她又不是圣女!

“那么,小人能从国内找些贱民过来学习吗?”使臣沉吟了一下,上前一步,几乎要贴进帘子了。

苏荔不禁好笑起来,真的很想问问他们是不是真的还有贱民可派,可是不敢,轻轻的摇摇头。

“也不行!我不知道使臣去过皇家学院没有,我不会让非大中国的族裔进入的,尔国不成,倭国也不成。”苏荔直截了当的说道。

“为什么?圣人言道,有教无类,天朝上国难不成连这点胸怀也没有。”

“圣人的书是让你们去念了啊!天朝上国的胸怀一直很宽广,听说你们的学生在国子监读书都是免食宿的,每月还有零用钱,这还不够宽广吗?天朝上国跟我这小女子怎么同?这学校都是我的脂粉钱,我只想给我自己国家的人学习。”苏荔不为所动,噎得使臣说不出话来,匆匆告辞而去。

“为什么不答应?”人走了,撤了帘,胤禛皱眉看着苏荔。

“爷让我答应吗?”苏荔反问了一句,有些不解。

“你自己觉得《四书》无用,可是却让人家去学,自己那些没用的看得那么金贵?”胤禛摇头,他自然懂得苏荔想做什么,朝庭对一些农书,医书也是严格的对外禁止,朝鲜想读清国的书籍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朝鲜的使团过来,采购的除了丝绸和一些奢侈品外,最多就是书籍,而且甚至于会走私夹带过去,只是没想到苏荔也有这种眼光。

“鄙帚自珍!我花了那么多钱,干嘛去照顾别国的人?学校外教才几个人?有几个连中国话都还不会说,磨合了这么久,刚刚形成规模,现在学生都不敢多召,进学校的孩子们都是千挑万选,更不要说物化系了,那里教授们只挑出四个学生。我同意棒子进去,过两天倭国人也要去,再来就琉球,然后教完了,他们回他们国家去,咱们有什么好处?”苏荔想了想,觉得口气太强硬,决定放低身段,“爷,老爷子有没说这些人可以不回国去?”

第246章 耿氏的坚持

当然如果他们想留下的话,老爷子都会允许;他们如T科举,也可以留下当官的,只是留下的人很少能派到这儿的,都是他们国家的贵族,一回去都能做大官的,干嘛在这儿苦熬年资?”胤禛看着苏荔,“如果他们肯留下,你才会允许吗?”

苏荔其实不确定,刚刚断然的拒绝是因为种马小说看多了,人家都这么干,所以她自然也这么想,可是现在回过味来了,想当初八十年代去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几个回来了?到了中国强了,外国败了,海归就多了。所以在她看来,爱国的不是没有,但还是利益是第一位的。

现在大清的地位在周边这些小国里就相当于八十年代的米国,留学生学着学着说不定就在这儿留下了,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不都是别国藉。如果真的是聪明的,留下研究也不错,反正到时不放他们走就是了。但想想这是高丽棒子呢,谁知道将来教会了,出成果了,他们回去宣称都是他们的,她不是什么都打了水飘?

“我不知道,我实在不喜欢高丽人,怎么办?”苏荔有些为难,看着胤禛他们。

“算了,不喜欢就别让他们进就是了,你的地方你做主。”胤禛笑笑,摆摆手说道。

胤禛和苏荔可不同,朝鲜国内的形势,他知道的可比苏荔多得多。现在朝鲜除了贵族之外,就是儒生,下层便是家奴了。农人、贱民、手工艺人、甚至于生意人都快跑光了。这似乎已经到了他们的极限,老爷子在他们进京之前就已经叮嘱过了,大家都别给朝鲜人好脸,他也不会见他们,省得真求了,他还不好办。所以使臣来见苏荔的用心,胤禛能猜个不离十了。

老爷子不见,理藩院那边假客气,真疏远,其它的大臣们自然避之不及。使臣只怕是被逼得急了,才想这么一招,开始时胤禛本不担心苏荔会答应,可是再想想,不答应其实也是问题。答应了,国子监会说苏荔公然抢他们的学生,而且有通敌之嫌;不答应,只要使臣回去说,苏荔瞧不起国子监,于是国子监与皇家学院就更是水火不容了。胤禛开始也觉得这些棒子们有点让人厌恶了。

再说,刚刚他已经知道苏荔学校的意义所在了,如果说火药配方在欧洲是公开的,那么也许苏荔这次把这些人召在一起说不定就是一支奇兵了,当然得向小国封锁技术了。

现在的问题是老爷子那边怎么解释,并且要迅速与国子监修复关系

“如果他们告到老爷子那儿怎么办?”苏荔小心的看着胤禛,苏荔看到的种马小说里,明清两代帝王都有一个毛病,不是一点的好面子!人家送一,他们必得还十,但人打一,他们非得说要大国风范,不与尔等记较!

别家苏荔不知道,但看过《商道》,才知道人家出使到中国来一般是就来上千人,一个人就带好几包的商品过来卖,再把这边的奢侈品运回去。什么使团啊,全是来赚钱的!老十三他们每年的朝鲜美食节其实大多数都卖给他们吃了,问题是他们还特小器,一般就点汤泡饭,泡菜还要免费送,唉!

“我去解释。就照你说地。师资不够。等过几年。我们积累一定地经验之后再说。而且你发过宏愿。会收贱民子弟入学。当然费用由他们负担。咱们负责这几年地食宿。”胤禛缓缓地说道。苏荔想想点点头。招收贱民总好过去培养那些‘跪族’!

苏荔看胤禛难得这么通情达理。笑笑。谢了一声。便想告退了。福晋摇摇头。“看看这事闹腾地。你啊。以后少出面。下次人来问。你就说你不管事了。都是宝宝在管。”

苏荔愣了一下。看着近来少说话地乌喇那拉氏。但细想想。也对。学校现在宝宝在管着。自己不管插不插手。明面上要给宝宝面子。而不该自己再做决定。

“姐姐说得对。荔儿一定谨记。”苏荔认真地给乌喇那拉氏行了礼。

胤禛看了乌喇那拉氏一眼。再看看苏荔。似乎想看看苏荔脸上是否有一丝地不耐。还不错。苏荔地表情看上去是真地接受了。点点头。

“福晋是为了你好。在家出出主意。哪些能出去说。哪些不能。咱们在家商量好了。出去就能统一口径。怎么也不会让外人占便宜。”胤禛解释了一下。

“是!”苏荔再次点头,正确的话她一直很愿意听。

“刚听说贝贝把心肝**去了,

哪了?还有就是,你怎么答应了?贝贝才多大,你怎t他带心肝出去?”胤禛清清嗓子,乌喇那拉氏刚刚跟他说的,怎么着也得问一声。

“贝贝说你答应了,我也不好拦,只好让人暗暗地跟着,跟贝贝的人说,贝贝最近不怎么像话,跟着贫民子弟淘气,书听说也念得七零八落。”

“那我倒不太清楚,但保护心肝这点来说,贝贝倒是很让荔儿放心的。

”苏荔笑了笑,自己不在府里的这一年,如果没有贝贝她都不敢想心肝会如何。

“去把耿氏叫来。”胤禛有点烦了,苏荔一问三不知,而乌喇那拉氏怎么说也是嫡母,她问是应该的,胤禛也想知道苏荔怎么想,但她却在这事上表现得很自然。看来她对贝贝一直表现得很亲昵,现在看来,她应该会保护吧。

不一会儿,耿氏慌里慌张的赶了来,一一行过礼了,苏荔笑笑把她拉在自己的身边坐下。

“叫你来问问贝贝的事儿,这些日子忙着万寿节,也没问问贝贝功课,听老十三说,他常常逃学,你知道吗?”

“是,知道,先生们教得很好,贝贝很喜欢。”耿氏笑了笑,苏荔愣了一下,她在说什么?贝贝喜欢却逃学?

“你是说贝贝逃学是因为他喜欢?如果不喜欢是不是要打死先生。”胤禛拍拍桌子。

“因为喜欢,所以学得很快,然后觉得会了,于是就出去玩了。”耿氏抖了一下,但还是坚持着。

苏荔笑了起来,是啊,这是贝贝的逻辑吗?

“你教的?听着就像你说的。”胤禛没好气的看着苏荔。

苏荔想想倒像自己的口吻,差不多就行,不用太精,只要知道就好,不肯下苦功去努力,这是错的。后来长大了,上了班才知道错了,不是差不多就好,差一点都不成的。

“嗯,像我小时候,如果不是贝贝是我看着生的,不然就要以为是我生的了。”苏荔笑了一下。

胤禛摇摇头,想了一下,“不如让贝贝跟宝宝去皇家学院。”

“等晚上奴婢问问贝贝的想法如何?”耿氏的声音有点颤抖,但是很坚持。苏荔没想到耿氏也有这么坚强的时候,再想想进府之后耿氏似乎一直就是这样,看着平和,其实她也有自己的坚持,从没有退过一步。

“你怎么当额娘的,你就想着看儿子这么混日子?”乌喇那拉氏白了耿氏一眼。

“姐姐,其实贝贝和宝宝一样大的,宝宝看着聪明,但就我看,贝贝更聪明一点,贝贝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懒惰一点,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正常的。我小时候就恨念书了,贝贝还有喜欢的,多好。贝贝是王府的小阿哥,也不用去考状元来混出身,在我看来,贝贝多了解世情,多和平民人家交往就不会是蠢孩子。耿姐姐比我会做母亲。”苏荔温和的笑着。

“你相信贝贝会成才?”胤禛有些怀疑。

“那得看看爷心目中什么是成才了。其实刚刚也和耿姐姐谈过贝贝。奴婢刚刚也和爷,姐姐的想法一样,觉得贝贝在混日子,却被耿姐姐所感动。是啊,什么对孩子最好?宝宝从小被奴婢逼着长大,才十岁就得像个大人一样在外头打拼,总也没有真正开怀的时候,同样是母亲,耿姐姐做了母亲该做的事,而不是像奴婢一样,让宝宝成长也是为了自己。”

“反正只要不是混日子就好了。”胤禛摇摇头。

“看着是混日子,其实不是。奴婢觉得这是积累,贝贝很用心,再说现在看来,贝贝很善良,也很聪明,多好的孩子啊!”

“所以你还是希望他这样下去?”

“让耿姐姐和贝贝谈谈如何?贝贝如果喜欢跟宝宝去学校当然好,当然,如果他不喜欢,他会自然的长大,咱们又不差那点米饭,十岁的孩子其实就应该像贝贝,这才是对的!”

胤禛看看乌喇那拉氏,乌喇那拉氏想了一下,“可是,爷就这三个儿子,弘时就不提了,宝宝这么多活,太辛苦了,贝贝应该长大来帮帮他。”

“姐姐,如果贝贝是您生的,您希望他像宝宝还是像贝贝,抚着胸口想一会儿再说。”苏荔知道胤禛和乌喇那拉氏的想法,可能他们已经怀疑自己不让贝贝成功是怕会抢宝宝的风头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7章 危机

喇那拉氏认真的看了苏荔一眼,她不用想,给她想一会选宝宝,可是她也很了解苏荔,这应该是苏荔真心的想法吗?是啊,这是应该的吧?点点头

“好吧!你好好问问贝贝,不管荔儿怎么说,儿子是你自己的,再说已经十岁了,快是大人了。该有自己的打算,总得有点正经事儿做做。”乌喇那拉氏不想当着耿氏的面打苏荔的脸,算是默认了。

胤禛看福晋点点头,答应了,就表示暂时不会再拿这事出来说事了,就不再说话了。现在他还真的没空来管贝贝,再说才十岁,宝宝只是特例,他并不要求每个儿子都跟宝宝一样,只要有读书,不给他惹事就成。

耿氏松了一口气,起身跟胤禛他们施了一礼,算是感谢他们没有坚持。

贝贝最终的选择是要去年羹尧的军校去学习,在那之前,他还是会在十三那儿读书。胤禛想了一下,觉得苏荔竟然又蒙对了,贝贝看来真的是有自己的主意的,于是决定由他了。他想想觉得由贝贝去军校倒暗合了老爷子想把八旗子弟都号召入伍的本意,自己算是第一个响应号召了;其二,这是贝贝自己想做的事,相信他能做好;第三也是胤禛最看重的,宝宝如果将来不肯接手军校的话,贝贝正好能派上用场。

苏荔没想那么多,难得有贝贝想做的事,加上贝贝对心肝的好,也是时候来报答贝贝。于是特意买了些洋人的松紧料子,给贝贝做了几身轻便的两件套衣裳,好让贝贝跑步出操时脱去长袍就能动。样式有点像现代的运动服,只是把拉链换成了木扣。本想用布扣的,但想想,觉得布扣没有木扣方便,贝贝虽然不是急性子,就怕年羹尧急脾气,她可不想让贝贝在这些小节上着了年羹尧立杀威棒的典型。

有时苏荔倒是觉得自己倒是比胤禛了解年羹尧,她有历史做底本,又见了真实的年羹尧之后,她相信她是能揣测到年羹尧的一些想法的。年羹闲置了两年,虽然在老爷子跟前晃着,但毕竟是闲职。现在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但军校学生都是八旗子弟,其中不乏权贵之后,年羹自然得扬刀立威,而自己主子家的小贝勒就是最好的靶子,‘老子连小主子都敢打,你们老实点!’所以苏荔趁早先开始让贝贝锻炼。不过她其实也知道不用太担心的,只要宝宝还在,年羹尧就不会对贝贝动手,所以只要让他别去触年羹尧一心向好的野心,去成为年羹尧的垫脚石就行了。

宝宝知道贝贝要去军校了,什么话也没说,但派了两个人跟着贝贝,只要贝贝一逃学,就直接被抓到宝宝那儿,开始时贝贝还逃之夭夭,后来也不逃了,带着他的小同窗一起老实的跟着宝宝在学校里看书,苏荔听说了,就把贝贝叫到跟前,问他在看什么书?贝贝就高兴的跟苏荔讲《木马计》,还有一些西方著名的古代战役。宝宝竟然让人在整理西方和中国古代的经典战役,还请洋教官去请国内的朋友寄出一些他们自己的军事笔记,让人译出后集结成册,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让人任意阅读。

苏荔等宝宝回家之后让他把这些书全收起,将来捐给军校。宝宝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派人把书全送回家来,但翻译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因为这样,宝宝在新建的校园里特意加了一系,外文系,专门培养会说、会写、会译的专门人才。

洋教官们轮留去教,苏荔知道了也没反对,只是提醒宝宝,军事、还有政治他不要碰。资料可以不断的译,但这些译著不能留在图书馆里,而是要分文别类的放好,直接送给康熙。

宝宝越来越有自己的目标了,他一边尊重苏荔的想法,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创新。他听话的把书送到康熙那儿,但跟康熙提出这些书译出来就是给人看的,不是用来藏的,他希望能设立公共的图书馆,让大家都能看到。

康熙也是爱书之人。看到译著。想想宝宝地观点。于是有选择地挑出一些书目来让人广印。在各地设立公共图收馆。由读书人自由借阅。但军事类和一些科技类地书藉还是由皇家书院和皇家军院分别收藏。

苏荔接到消息。突然觉得宝宝已经可以了。自己真地不用在一边提点什么了。一时间似乎竟然又茫然起来。曾经以为人生最重要地事情已经可以放手时。她发现自己又没事做了。在苏荔看来。人生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可是现在

是。她没什么事可挑战了。不过却也欣喜起来。谁T日子?

胤禛可不像苏荔这么闲。朝鲜使臣那头还在不断地活动。国子监本来就蠢蠢欲动。他必须赶在他们行动之前把事情平息下来。

很快朝鲜使团传出细作地消息。而且发现他们在私下收购大批禁止出口地书籍。其实虽然朝庭明令禁止。但对朝鲜一直是较为松散地。但这次理藩院大手笔地行动也让朝鲜明白。你们做什么一直在我们地监控之下。不要轻举妄动。

国子监就麻烦一点。但胤禛本就有打算。本想徐徐图之地。但看到朝鲜这事之后。也怕会引发那些在国子监读书地各国仕子地反弹。一方面让理藩院敲打。一方面让宝宝加紧铸了一座大大地孔子铜像送给国子监地孔庙。高调地弄了一个捐赠仪式。还特意请康熙去剪彩拉幕。康熙自然知道胤禛地意思。不能让那些跳梁小丑引发自己地内耗。欣然前往。让胤禛没想到地是。康熙竟然会即兴演讲。谈了孔子之德。说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把老爷子地讲话回家默写也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竟然发现。康熙竟然也有保孔灭朱地势头。想了想叫来了苏荔。

苏荔看了讲稿倒是高兴起来,“这是老爷子说的?您是不是在老爷子面前说了什么?”

胤禛这下明白了,苏荔没说,自己也没说,那么说明这其实就是老爷子自己的想法,但问题是,这是老爷子随口说的,还是有深谋远虑?

苏荔看胤禛没搭话,就表示胤禛没提过,想想,“您说会不会是宝宝,平常也许宝宝跟我聊天时,我说不定会说些什么让他听进去了。”

胤禛摇头,近期宝宝忙得要命,根本不没进过宫。上的折子都是自己转交,他才没功夫去搞这些事呢。

苏荔再看看讲稿,以她的历史观来说,这不应该是帝王之言,其实皇帝都不是傻子,谁不知道儒家的思想其实并不足以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偏要让读书人只读这个,考试全用八股文,他们想的就是加强对读书人的管理,禁固他们的思想,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康熙更是如此,文字狱在康雍乾三世中,雍正反而是他们中最大度的,乾隆则是出名的文化暴君,对读书人的管束尤其严酷,现在康熙突然搞这么一出,他想做什么?

“爷,如果说这是皇上自己说的,咱们就得小心些,即使老爷子要这么做,您还是拦一下为好。”

“这不是你希望的吗?”

“是,这是我希望的,这也是千百年里的圣君明明都知道的事实,可是却没一个人敢这么说,这么做。陛下现在如果想改变,会引来不必要的纷争的,不过让民众自己来改变吧。”苏荔为自己的胆怯,但是此时此刻,离康熙六十一年越来越近时,她的心就越来越不安,康熙现在的身体怎么看也不像是明年会死的样子,胤禛不能在这时惹事。

胤禛笑笑,他一向不在乎外面对自己的评价,他只做他认为对的事,当然他做得比苏荔有策略,但比起其它的兄弟来,他其实做的很糟。

“这是干什么,苦着一张脸?”

“最近三爷在做什么?按说,他书读得最好,他怎么看?”苏荔换了一个思路。

“他倒什么也没说。”胤禛笑笑摇摇头,但很快明白了苏荔的意思,如果老三都不说话,那么自己还说什么。

“都当没听见吧!就算有那出头鸟,您再看看老爷子和国子监的态度。”

“最近你又谨慎起来了,怎么啦?”

“最近八福晋,九福晋都不怎么过来玩了。我去看八爷,他话里话外的透着让我小心点。”苏荔叹了一口气,老八现在被所谓有八爷党所绑架着,作为精神领袖不得不站在前头。可是他自己早就萌生了退意,都看穿了,还有什么看不穿的。

胤禛想了想,“老八真的要退出?”

“他退不出来,九爷怎么肯让他退?再就是十四爷现在风头这么强劲,咱们此时此刻更要小心,八爷是贤王,您可是能王!”苏荔还是安慰了他一下。

“老十四小我十岁,我是老爷子也把位置传给他。”胤禛摇摇头,有些泄气的靠着亭子的柱子上。

“可是您有好皇孙呐。”苏荔笑了起来。

第248章 脉案

代之说苏荔本不相信的,乾隆一向觉得老爷子把位置4因为喜欢自己,这样才名正言顺。\而苏荔看书上所说,其实那时康熙最喜欢的孙子一个是废太子家的弘皙,一个是老十四家的弘春。这两位可是从小在宫里受着老爷子的亲自教导,弘皙更是这两年在理藩院里当差,很得大家的认同,如果不是宝宝才十岁,却做了这么大的事,只怕也难说得很。现在苏荔也不知道哪个是历史,哪个是真实。

胤禛白了她一眼,看不得她这么自吹自擂。虽然他也以宝宝为荣,三代之说他听人透露过,老爷子不止一次的在朝臣面前说宝宝是最能干的皇孙,并且还有一颗善心…

原本弘皙在理藩院里的所作所为很让老爷子夸奖,说他有礼有节,很有老爷子当年的风范,让老爷子引以为荣。而且弘皙已经二十四岁了,正是年少有为的时候,又被人称为嫡皇孙,多少会让人有些揣测,如果老爷子因为喜欢弘皙,不排除会把二爷放出来。当年的太子党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如果没有宝宝,胤禛心里多少也会有所担心的。因为宝宝的倔起,让弘皙很快就黯然失色起来。

“老爷子身体好得很,没信心了,老爷子这身板,只怕自己都熬不过他的,还谈什么大位。

“又不能跟老爷子号个脉,不然也能知道老爷子的身体倒底怎么样。”苏荔点头,轻叹了一声,宫里的脉案是绝对保密的。苏荔也不敢跟老爷子说给他号脉,那是犯忌讳的。只能从脸色和平常说话的样子来揣测。

至少现在苏荔看来,康熙脸色正常,走路虎虎生威,而且声如洪钟,一点也没有书上说的,有轻度中风的迹象这样下去六十一年里老爷子能准时驾崩吗?如果说晚一些,老十四仗打完了回京,事情就难办了,现在可不是让老十四来摘胜利果实的时候。

从年初起,苏荔就无比的关切着康熙的身体,这几年如果没有康熙的支持,她早就活不下去了,她并不希望看到康熙死。只是现在看康熙这么健康,她又害怕起来,如果他真的健康,那么按历史的驾崩时间,他就不可能是自然死亡。这让苏荔更难受,如果此时病了,慢慢的病死,她觉得更容易让人接受。

胤禛心念一动,当初老爷子让自己管太医院,因为太医院的大夫涉及着再培训和全国的推广应用,所以差事一直还在胤禛的手上,所以如果胤禛想看到脉案是很容易的事。

“脉案你能看得懂吗?”胤禛咬咬牙,这是死罪,即使对象是苏荔,他的心也七上八下。

苏荔看着胤禛,她也已经想到了胤禛的用心,胤禛当然知道自己能看,这些年学的医不是白学的。可是如果真的帮胤禛看了,自己就又陷下去了。可是她也明白,即使是他去偷,也是要冒大风险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偷得出来的。再说胤禛偷出脉案,还能给谁来看?只能给自己看。深吸了一口气,点点头。

胤禛第二天就把脉案偷偷的带了一本出来,让苏荔在自己的外书房里快点抄录一份出来。这样天天的偷带抄写再偷偷的送还,如此这般做了近半月才把康熙多年的脉案全部抄录成功,而这些东西也不能**外书房,只能在里从早坐到晚的细看,而苏荔是越看越心惊,她希望自己看错了。

“怎么啦?”胤禛看苏荔那难以至今地表情。就知道她已经有了发现。

“我从四十七年开始看地。之前地这些天一直在当资料查查。”苏荔舔舔发干地嘴唇。她从四十七年开始看是因为那一年是她进雍王府地那一年。而且也是一废太子地时机。那一年对康熙。对整个清王朝来说都是重要地一年。

“直接点!”

“老爷子快病了。”苏荔压低了声音。即使明知道这里不会有人偷听。可是她还是不自觉地说道。

“这是什么意思?”胤禛愣住了。这是什么话?快病了?是指他地身体正在慢慢地虚弱。还是说…

苏荔看胤禛猛地抬头。知道他猜到了。点点头。从自己地笔记中抽出几张脉案和药方递给胤禛。

“一张是四十七年九月时的,那时老爷子有眩晕之症,药方开得很好,几味药都开得十分精到,但份量会略大。只是略大,但还是可以接受的。”苏荔强调了一下,并且用红笔在几味药上划了几个圈,“从那天起,这几味药就常常会出现在老爷子的药里。

我是康熙五十二年进的御膳房,那里有皇上的饮食札记,里面有记录着老爷子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还有一些是日常老爷子进的一些药膳的方子。让人难以至信的是,这几味也一直会在。”

“你想说什么?这是毒吗?”

“不是,这几味是、止痛、安神的,也就是说,即使老爷子真的身体有不舒服,可是因为长期吃这几种药,他自己也不可能查觉,所以老爷子会一直觉得自己很健康,我们也觉得他健康。”

“所以他其实有病,但被这些药掩盖了?”

苏荔点点头,“这些人很小心,而且也知道药会失效,所以他们常常会换药方,看着每张方子上的份量都是正常的,可是综合的把老爷子吃的药膳还有汤药什么,其实药量是在渐渐的加大的。原以为我已经够有耐心了,没想到还有人比我更有耐心。”苏荔又抽出几张药方,并把自己记得的《饮食札记》默写几篇出来一齐放到胤禛面前,下面有日期和药量。

“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不是看到脉案,你根本就没法想像这事儿?”胤禛也倒抽一口凉气,即使快入夏了,他还是觉得一丝寒意从脚底往上冒。

“不是,如果我不是常去御膳房看到饮食札记,光看脉案我也不可能看出什么。”

第249章 安排

以即使是老爷子熟知药理也没看出来这几味本就TTT;性温和无害,放到哪儿都不会引人怀疑,所以开方子的人真的很了不起,这份用心就让人觉得可怕。”

苏荔打了一个寒战,谁干的?会是胤禛吗?自己是不是又做错了,他只是让自己看老爷子道底有没病,而不是让自己看药方。

胤禛不会看药方,接手太医院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儿,即使苏荔把药名圈出来了,他也看不明白,疑惑了一下,“你说这是常用药,也有害?”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小毛病我宁可扛着。即使要吃,药方也是要我自己再三确定。老爷子其实是很精明的人,又深明药理,这些脉案到躲过他的眼睛,只能说,布这个局的人更可怕!”这是苏荔第二次说可怕了。

胤禛的疑惑让苏荔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不是胤禛的安排,再想想,康熙四十七年,那时胤禛还是太子党,即使有心,只怕也无力支持,怎么可能想得到这么深远的计划。

胤禛点点头,他也觉得可怕,而且这不是一个人能成功的,从饮食到汤药,持续了十三年,这是谁?

“等一下,你只是说这些药是无害的,只是会让老爷子感觉好一点,为什么会说他快病了?”

“因为开始停药了。

”苏荔把胤禛刚带回来的近一周老爷子的处方,递给了胤禛。之中已经看不到这几味药了。不是减少份量,而是突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