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拓跋焘的后宫,还真不一定有哪个宫室能容纳的了这么多卢水胡人。

拓跋焘也不一定希望宫里涌入这么多不知底细的卢水胡人。

商议送亲迎亲之事很快,毕竟两国就此事早就有了约定,只剩一些细节要接下来商讨,这些细节也不是在大朝上说的事情。

就在两国的商议已经到了尾声,双方都极为满意时,手持节杖的贺穆兰突然上前一步,开口质问道:

“迎亲之时既然已经确定,那么送亲的人选,凉王可曾确定?”

沮渠蒙逊没想到一直不吭声像是背景板一样的贺穆兰会突然发难,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变了神色,只是十分平静地回她:“暂时还未确定,宰相宋繇可为人选。”

“我看宋宰并不适合,我可否推荐一人?”

贺穆兰不卑不亢地接着发问。

沮渠蒙逊心中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看着贺穆兰的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想不到虎威将军对我北凉的朝臣倒是熟悉的很,竟能推举贤才…”

“不敢,其实我并不了解贵国的大臣们,只是有一个人选,我不但熟悉,而且还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才斗胆举荐,凉王不妨听一听。”

贺穆兰笑着将沮渠蒙逊的话推了回去。

贺穆兰和沮渠蒙逊来回问答都是用的鲜卑话,殿上许多北凉官员完全不知道两人说什么,而后便有懂得鲜卑语的官员在私下传话,一时间殿上嗡嗡哼哼,浑然没有了之前的肃穆。

而宰相宋繇的名字,无论是鲜卑话还是卢水胡语都是一样的,所以众臣知道他被魏国的主使提及了,一时间,宋繇被盯得有些尴尬,不得不站起身来为自己的国主接话。

“不知在下有哪里不合适,还请花使君明言。”

贺穆兰正等着有人接话,偏偏沮渠蒙逊有不做声,宋繇一开口,贺穆兰便朗声说道:“宋宰相虽忠心耿耿,可兴平公主养在深宫之中,阁下却是外臣,来往总有不便,是以并非最合适的人选。”

“这…”

宋繇傻眼。

他如今都年过五十了,花木兰不会觉得他会和兴平公主有染吧?

还是花木兰听说了什么风声?

外人不知道北凉内功的秽乱,这些朝臣却是有许多对兴平公主的做派有所耳闻的,也知道沮渠蒙逊在魏使来临之前勒令姑臧禁止谈论兴平公主的事情,然而态度上总有些不自然的。

就连沮渠蒙逊都有些心虚,一改刚才不言不语的姿态,微微向前探出身子发问:

“那以花将军的意思,选谁为送嫁之人比较合适呢?”

正中下怀!

“最合适的,自然是兴平公主的兄长,曾经出使过魏国的…”

她看着嘴角终于绷不住的沮渠蒙逊,有些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

“三王子殿下!”

第400章 鹬蚌相争

贺穆兰一向是以骁勇善战的形象示人,拓跋焘对她保护的很好,几乎没有让她在朝堂上得罪过什么人,也没有陷入到任何倾轧之中去,所以没有人认为她有什么厉害的政治头脑,也不觉得她有与其武力相配的政治手段。

就连她被拓跋焘选为出使北凉的使臣,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拓跋焘为了提升她的地位而做出的“镀金”之举,因为军中势力由鲜卑贵族把守,即使是拓跋焘也无法再让她快速上升,而她再获得军功的可能只能是伐凉或者伐燕,出使北凉,便是贺穆兰他日身为“平凉将军”而迈出的第一步。

这也是为何北凉人对花木兰又惧又恨,却要屡屡讨好的原因。

但沮渠蒙逊从贺穆兰一开口,就知道她绝不是外界传闻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即使她身后有高人支招,这般步步为营,巧言相诱,绝对是她自己的本事!

有什么比一个又有勇又有谋的将军更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个将军很可能将来成为你的敌人!

沮渠蒙逊的心中突然萌生了巨大的杀意,几乎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她除掉,永远回不到魏国去。

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可这个年轻人才刚刚二十出头,日后沮渠牧犍真的能抵得住他和拓跋焘的联手吗?

想想就不寒而栗。

然而如今贺穆兰巨大的包袱已经抖开,沮渠蒙逊知道装傻已经是装不过去的,只能脸色变了又变,干笑道:“原来是我的儿子,这个…好像他也不是什么合适的人选…”

北凉的朝中因为沮渠兴国死后沮渠蒙逊没有立太子,早就已经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孟皇后所出的嫡幼子沮渠菩提,一派支持目前年纪最长的三王子沮渠牧犍,两派互相博弈了许久,沮渠牧犍出使魏国便是三王子派争取到的砝码。

结果沮渠牧犍出使后迟迟没有回返,倒是凉国赔偿了魏国一笔款项用于购置宅邸,让皇后派的朝臣攻讦了许久。

此时贺穆兰的话被几个朝臣翻译下去后,立刻就有三王子派的官员站了出来,大声喝道:

“我国的三王子出使魏国至今未回,还要请问贵国是何原因,怎么反倒又要让三王子出使?”

贺穆兰听不懂卢水胡话,转头问身边的郑宗,郑宗小声告诉她:“他们不知道沮渠牧犍的下落,所以问你为什么他没回来,没回来的人怎么再出使。”

贺穆兰正要张口说出沮渠牧犍路上频频生病,以至于拖慢魏国行程,后来又脱队擅自离开之事,却被殿上端坐的沮渠蒙逊给出口打断了。

“牧健今早已经回返,他长途跋涉困顿至极,我让他在宫中先休息了。”

沮渠蒙逊睁着眼睛说瞎话,“他路上生了一场急病,刚好得知附近有名僧可治,为了不让使团的众人染病,只能悄悄离开,后由高僧和随从护送回国,比诸位只晚到一天。”

这段话却是用卢水胡语所说,显然是说给朝臣听的,郑宗语气嘲讽的用鲜卑话翻译了一遍后,没等贺穆兰开口反驳,就有脾气火爆的魏国使臣跳了出来。

“凉王这话的意思我等就不懂了,倒像是我们怠慢了三王子似的?他在魏国的时候就犯病,连下床走几步都喘,我们劝他在魏国养病,他却执意和我们一起上路,明明半个月就走完的路程,因为他天天休息走了一个多月,后来还自己跑了!”

这魏臣没什么大能力,但却是鲜卑大族出身,平时就倨傲惯了,此时更是摆出大国的架子,不依不饶地继续喝道:“我倒是想要问问凉王,为何派出一个病弱之人出使,若是在我国境内出了什么事,才是叫我们为难!”

“三王子殿下身体极好,而且精通武艺,怎么会是孱弱之人!”

“你们虽是上国来使,可也不能血口喷人!”

不平的魏臣一口流利的卢水胡语,比之前还要靠郑宗翻译的贺穆兰说的不知道清楚多少,所以朝臣的反弹也更加厉害。

而皇后那派的朝臣则是心中大喜,有的阴谋论者甚至觉得是不是魏国对沮渠牧犍可能成为凉王忌惮所以下了毒手,以至于沮渠牧犍只能逃回国内。至于“孱弱”、“生病”、“求医”云云,搞不好是被下了毒或者受了伤后魏国掩人耳目的。

这么想的人大有人在,一群朝臣议论纷纷,光明殿霎时间嘈杂的犹如集市一般,沮渠蒙逊又开始觉得胸口气息阻滞无法呼吸,一口气竟噎的吐不出来。

他也好恨,如今吃的这个哑巴亏,到现在都找不回来。

李顺以为自己收到沮渠蒙逊重病不治的消息是凉王估计设下的陷阱,让他不得不为凉国效力,事实上这件事却不是他设计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密信给李顺的渠道里怎么会加上这么一封信报。

沮渠牧犍正是以为他快要死了,所以不管不顾的暴露了佛门在魏国的密使求助回国,一路上还遇到各方袭击,差点送了性命,佛门死伤惨重才把他成功的由水路送回。

可是沮渠牧犍一回国就知道了父亲一点事都没有,不但没事,还对他私自离开使团回国大为恼火。

直到这时,沮渠牧犍和沮渠蒙逊才知道他们都被人算计了,更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是谁算计他们。

也不知道那封信到底是谁给了李顺的,到底真的是附在沮渠蒙逊给李顺的信中,还是在李顺的帐中被动了手脚。

这件事如果不处理好,沮渠牧犍就有欺君之罪,他也根本解释不清楚自己的动机,除非沮渠蒙逊说出李顺和凉国已经勾结,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这哑巴亏是吃定了。

对于沮渠牧健来说,可怕的还不仅仅是自己差点死在路上,而是一旦因为他回国的关系而让魏凉两国关系僵持,他也不必争取储位了,第一个就先失了人心。

现在没有人想和魏国打仗。

可怜沮渠牧犍原本以为父亲要挂了,赶紧跑回来争夺王位,结果父亲没事,还因此让父子关系有些失和,要不是有嫂子大李氏吹枕头风,说不得沮渠蒙逊真干的出“大义灭亲”的事。

正因为如果出了这种事得到最大利益的肯定是沮渠菩提,沮渠牧犍已经一心认定是沮渠菩提之母孟皇后和其身后的势力所为。

孟皇后身为中宫之主,是有门路进入沮渠蒙逊的书房调换信件的,宫中早有传闻,说中宫里有通往王宫所有地方的地道,只是秃发王族走的彻底,没有抓住一个能够知道地道路径的知情人罢了。

说不得这位皇后住在后宫里无聊,早就已经找到了不少地道。

可惜沮渠牧健再怎么不甘也没办法拜托被幕后的大手摆了一道的事情,沮渠蒙逊为了保住这个儿子,也只能费心铺垫,想法子挽回局势。

只可惜贺穆兰选择了直接在朝堂上撕破了脸,根本不给凉国任何面子,直接让沮渠蒙逊交出人来。

要知道以他的身体,随时都有可能崩了,若他真交出沮渠牧犍让他出使,一来一回多则一年,少则七八个月,说不定他真连奔丧都来不及,到时候沮渠菩提就要为王。

沮渠蒙逊自己现在还在摇摆,一方面怕后戚势大菩提沦为傀儡,一方面又怕佛门支持沮渠牧犍太过会让他太过倚仗佛门,从而消耗国力,所以还在对两个儿子观察之中…

但因为魏国忌惮沮渠牧犍,他的心现在已经渐渐倾向于三王子了。

菩提毕竟太年幼。

这朝臣喧闹,沮渠蒙逊的脑中电光火石间也不知想了多少,正在想着该如何见招拆招,已经有孟氏一派的朝臣站了出来大叫道:

“请大王宣三王子前来对质!”

“是,事关国体,怎可只听一面之词,请三王子速速来殿!”

两边众口一言,都逼着沮渠蒙逊快点把沮渠牧犍交出来,而贺穆兰则是想看看沮渠牧犍的身体是不是已经恢复了,源破羌的话是不是真的,自然也持着节杖义正言辞的要求沮渠牧犍出来解释清楚。

此时沮渠蒙逊骑虎难下,朝堂上也乱成一锅粥,在魏国使臣群情激奋、怒目瞪视之下,沮渠蒙逊只能叫来几个宦官小声吩咐了几句,让他们去请沮渠牧犍前来。

几个宦官都是他真正的心腹,一出光明殿立刻朝着东宫一路小跑。有占据末位的官员朝门外望去,一看几个宦官没去皇子们在宫中暂住的西宫,反倒去了东宫的方向,忍不住心中冷笑连连。

大约过了快半个时辰,就在所有人都不耐烦的时候,满脸苍白的沮渠牧犍被领着进了殿中,大汗淋淋地向着沮渠蒙逊和贺穆兰行礼。

贺穆兰定睛看去,只见他虽脸色苍白,却没了之前气色萎顿的样子,跑了这一节路也没有气喘吁吁,显然身体已经大好了。

一干使臣发现他没有之前虚弱的样子,顿时各个心中更是惶恐,已经认定他是故意装病拖慢使团的速度,几乎就差没有指着他的鼻子骂卑鄙小人。

源破羌原本等到似睡非睡,听到沮渠牧犍来了一下子睁开了眼睛,两道目光似冷箭一般射了过去,引得沮渠牧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一路还算客气的护军将军为何突然就对他变了脸,像是仇人一般。

魏国先前那位使臣又义正言辞地质问了他一次为何擅自脱队,脱队之后又去了哪里,谁料沮渠牧犍竟张口应对,将黑锅全部栽到了李顺身上。

“是李使君告诉我,父王已经病重,我心忧父王的身体,加之自己又得了急病怕死在路上拖累了使团,便脱队星夜回返…”

这话和魏国使臣说的倒是类似,可是却和沮渠蒙逊之前所说的托词完全不对,什么生病了正好知道附近有名医云云更是对不上号,众人顿时神色不一地朝他看去,堂上一片沉默。

沮渠蒙逊一颗心犹如浸入了千年寒潭之中,直冻得透彻心扉。

这与他刚才和心腹们所吩咐的完全不同,他根本就没有让沮渠牧犍攀咬出李顺的意思。

李顺已经是个死人了,就算说他不是又有什么用,都是死无对证的事情,反倒引起魏人反感,或是因此调查李顺,挖出他们暗中勾结的事情…

是谁…

又是谁在暗算…

沮渠蒙逊寒着脸朝着殿外望去。

哪里还有那几个宦官的影子。

第401章 盆满钵满

一场大朝,魏国人在北凉掀起了轩然大波。

沮渠牧犍的半路脱团、一路装病,以及攀咬不幸被豹子袭击而得了恐水症的李顺等等都成为了他被攻讦的目标。

随着有心之人的推波助澜,沮渠牧犍曾经在魏国梅园之中得罪遍了平城的贵族子弟只为了自己立威,结果被花木兰狠狠羞辱打的人事不能自理的事情也被揭了出去。

一下子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原来什么一路生病,是因为被花木兰打到半身不遂,恐怕临时脱团也是对花木兰又怕又恨找的借口。

这世上的“事实”,原本就是你越遮掩出的错越多,更何况沮渠牧犍说的也完全不是事实,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也就正常的很了。

就在沮渠牧犍的好事传的沸沸扬扬之事,姑臧又发生了几件事,引起了人们的议论纷纷。

一是张掖至敦煌一代今年干旱,以至于粮食颗粒无收,百姓屡屡暴动。

就在魏国使臣到达北凉的第二天,沮渠蒙逊国主下令赈济,由东边诸城运送粮草入西境救灾,为防止沿路有暴民和马贼抢掠粮草,派了三千人的护卫队押送。

这次赈灾,宫中兴平公主发动了后宫众多嫔妃捐出了自己的脂粉钱,以及一些没有王室徽记的首饰,用这些钱委托内府另外凑了一些粮食送往敦煌,用以赈济老弱病残。

此举一出,议论纷纷。

因为兴平公主之前并不是什么有政治手段的女人,在深宫中很少高调行事,在她被封为“兴平公主”之前,人们甚至不知道沮渠莎娜是第几位公主。

有些人认为这是做戏给魏国的使臣看,有的夸这位公主宅心仁厚,不管怎么说,民间的好口碑是传出去了,如今都夸她“菩萨公主”。

魏国也乐见其成,有一位贤名远传的公主作为嫔妃,对于魏国来说是好事。

第二件事,是沮渠牧犍的王妃李敬爱被宣诏入京,作为兴平公主的娘家人主持送嫁事宜。

照理说,兴平公主送嫁要轮也轮不到这个三嫂,可惜她上面两个嫂嫂都是寡妇,福气不够,二嫂更是已经为尼修行,自己的母亲份位又低,算来算去,只有西凉公主出身的李敬爱可以委此重任。

北凉的王室和贵族都对这位女子抱有极大的尊重,除了因为她花容月貌,文采斐然外,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她代表着西凉遗民的归属,沮渠牧犍刚刚任酒泉太守时,便是因为李敬爱的帮助实现了酒泉的稳定和复苏。

去年敦煌叛变,沮渠蒙逊封沮渠牧犍兼敦煌太守,也是李敬爱数次往返酒泉和敦煌之间,劝降西凉遗民放弃抵抗。

二则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并没有被整个北凉王室带的浪荡放肆,甚至于,沮渠牧犍只敢在姑臧胡来,回到酒泉后一直是规规矩矩的,敦煌遗留的西凉遗民都极为尊敬这位公主,有谁对这位王妃调笑或不敬的地方,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

再结合沮渠牧犍已经回国却无人知晓的情况,许多北凉人都认为李敬爱应该是作为转移众人视线的理由被宣召的。

外界传的沸沸扬扬,北凉王宫里也是一片混乱。

沮渠牧犍扯出李顺之时,沮渠蒙逊实在没法子挽回局面,只好在大殿之上突然“晕倒”,一场混乱掩盖了接下来的事情,甚至让北魏使臣这几天都被请出了宫中,住在姑臧的使馆里,谁也摸不到长明宫里的消息。

谁也不知道沮渠蒙逊什么情况,沮渠牧犍留在宫里“侍疾”,贺穆兰原本目的就不是真的逼的沮渠牧犍怎么样,此时也是见好就收,留在使馆里等消息。

长明宫。

“查的如何?是哪边的人?”自沮渠蒙逊去宣召沮渠牧健的宦官失踪后,宫中的御侍就忙了好几天,四处清查这些宦官旧日往来的情况。

这几个宦官都跟随沮渠蒙逊许多年,一直忠心不二,而且人人都口齿伶俐,还会一些武艺,沮渠蒙逊并不是一个苛待手下的人,宫中的宦官挤破了头都想去他身边,这么大浪淘沙了十几年,留下的无一不是忠心和能力都值得信任的人选。

谁料就是这些值得信任的人选,却在今日差点让魏国和凉国撕破了脸面。

“并没有查到什么,他们都是谨小慎微之人,平日里彼此甚至有所不和,和各方的联系也少。”几个御侍不眠不休查了几天,宫人也不知道抓了多少,得到的消息还等于没有一样。

“只有王流曾经出入过东宫大夫人那里几次,但是都是奉陛下的命令去给大夫人送东西,没有一次时间超过一刻钟的。”

“大李氏那里不必怀疑,她根本都足不出户。”

沮渠蒙逊烦躁地摆了摆手。

大李氏生性放荡,长相妖艳,早已经成为沮渠王族几个男人们的禁脔,她自己知道自己名声不好,出去也是多受嘲讽,已经久不入社交,也根本不怎么出门,完全没有任何对政治上的野心。

“皇后那边呢?皇后那边有什么动静没有?”

沮渠蒙逊想到孟皇后脑子更痛,他根本不敢想象如果一向豁达或者说无所谓的孟氏一旦对他生出了意见,这日子该怎么过。

长明宫里多少侍卫的武艺是孟家所授。

所有王子年幼时都受过这位皇后的照顾。

就算是她设计了沮渠牧犍,恐怕他那个儿子都不敢龇牙。

“我觉得应该不是皇后殿下。”一个侍卫低着头大着胆子说道;“皇后这几日都在御苑中行猎,根本没管前朝来使的事情。”

北凉王宫里太乱,孟皇后除了保护好自己的儿子菩提,就是在宫中想法子散心,她并不信佛,也不信教,甚至连后宫的事都很少管,在北凉算是一个异类。

若不是她三番四次救过沮渠蒙逊,恐怕这个皇后之位也早就被撸下来了。

“有没有可能是天王那一派的…”宰相宋繇知道沮渠牧犍并不是“天王派”选定的“天王”人选,而沮渠蒙逊因为迟迟不肯彻底推行“天王制”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觉得有可能是佛门的一次示威和警告,故而有此一问。

“怕就怕是那边啊…”

沮渠蒙逊忍不住一阵头晕目眩。

“那边要是也按耐不住了,才真是麻烦。”

“大王该保重玉体。”宋繇见沮渠蒙逊突然摇摇欲坠,连忙伸出手去撑他一把。“有兴平公主周旋,至少能保凉国几年之内无虞。只要大王和三王子殿下能够安内,佛门安抚百姓,汉人治理地方,又怎么惧怕魏国的铁骑?”

“你就别安慰我了,我大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一个没走好,根本就没有几年的时间。”沮渠蒙逊摇了摇头。“再这么继续查下去也是没用,罢了,我去一趟皇后那。”

“大王…”

宋繇欲言又止,不知该如何开口。

“你放心,皇后性子虽烈,但我们几十年夫妻,她不会真做出什么事来的。”

沮渠蒙逊笑了笑,拍了拍宰相的肩头,摆驾去了中宫。

孟皇后所出的三个儿子,都是文武双全之人,概因孟皇后武艺超群。二十年前,宦官王怀祖半夜潜至沮渠蒙逊寝宫突然行刺,北凉王不备,被刺伤了脚,孟王后闻讯后独身赶至寝宫,将刺客擒拿,一时震动朝野。

孟皇后的父亲是西域白马羌的首领,刀法的宗师,孟皇后兄弟皆在军中任职,然而孟氏兄弟说起自家人的武艺,皆称这个姐妹才是家中继承了父亲衣钵的真正传人。

沮渠蒙逊当年还是酋长之子时,听闻孟氏的武勇,所以才历经考验求娶回孟氏,之后征战多年孟氏都不离不弃,在战场上沮渠蒙逊多次陷入危险之中,全靠孟氏上下全力营救。

孟家的功绩,是实实在在随王伴驾杀出来的,更可敬的是,这一家子都不好名利,孟家在沮渠蒙逊当了凉王之后只是继续出任军中的将职,对朝野的纷争和倾轧毫无兴趣。

沮渠兴国和沮渠政德两兄弟能率领军队东征西讨,立下文武双全的名头,和母族在军中鼎力支持有很大的原因。

而沮渠牧犍从小由汉人名士教导,是西域颇有才名的贤王,然而这种贤名对于崇尚英雄的胡人来说,实在是不及武勇上的名头的。

沮渠牧犍难道不想“文武双全”吗?他可也是身材魁梧的好汉,要是对武勇并无追求,也不会铤而走险在梅园作弊了。

但他在北凉军中实在不可能达到他所追求的目标,沮渠政德和沮渠兴国两位皇后所出的嫡子早就占据了一切该有的美誉,他无论如何追赶也及不上先天就有优势的两位兄弟。

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成就自己“贤王”的美名。

送走沮渠蒙逊,宋繇也在宫人的护送下出宫回府。

临出长明宫前,他又回身看了一眼宫中的院墙。

他是最早察觉沮渠蒙逊其实属意沮渠牧犍之人,所以才把自己的族弟推荐到沮渠牧犍身边做谋士。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孟皇后无意为儿子争取王位上。

沮渠政德死了,沮渠兴国死了,沮渠菩提才七岁,只要这位皇后知道顾全大局,哪怕外臣再怎么为菩提谋划,沮渠蒙逊一封遗诏就能改变一切。

可惜…

“哎,孟皇后若是好惹之人,沮渠牧犍又何至于如今墙倒众人推…”宋繇叹了一口气。

“这天,看样子是要变了啊。”

北凉使馆。

凉国国主沮渠蒙逊以“身体不适无暇接待”为由,让夜宴那日在宫中宿下的魏国使臣居于使馆之内,没有出乎魏国人的意料之外。

使臣居于宫中原本就并不合适,夜宴那日可能是为了让众人见到兴平公主才那般行事,然而真到了开始送亲阶段,凉国人不见得希望魏国人能够居于宫中时时刺探。

北凉位于河西要地,来往的两地使臣和客商也不知多少,使馆也比平城的还要富丽堂皇,甚至为了顾及各地使者的口味以及风俗习惯,将使馆建成了许多风格的别院,每个别院都有属于别院风格的译官、郎中、厨子等从人。

就舒适程度,魏国人甚至认为使馆比宫中还强些。

而且北凉的朝臣们已经意识到这群魏国人可能是能干涉到下一任凉王人选的重要对象,尤其是以沮渠牧犍背后的酒泉派官员和敦煌派官员,更是积极的想修复魏国和沮渠牧犍的关系,这几日来各种礼物和珍奇瓜果不停的送入北凉使馆,直让每一位使臣都赚的盆满钵满。

就连使臣身边所有的随从都得了不少的好处,就因为这些官员们都想打听使臣的喜好和性格,有多的得了十几两金子,少的也至少得了几两。

这些官员为了日后的储位人选和目前效忠的主子,可谓是一掷千金。

沮渠菩提的拥护者大多是军中的将领,和魏国使臣打交道的方式就是来“切磋武艺”,直接找上贺穆兰去。

贺穆兰身上阳气过盛,慈心大师曾经建议她每日尽量消耗自己的体力,北凉的将领许多都是有真本事的,一干虎贲军将领日日切磋不断,也算是达到了慈心大师的“嘱咐”,贺穆兰的武勇之名也传了出去。

她目前二十余战,未尝一败,手下诸多将领也是胜多败少,其中虽然也有北凉人不敢真的下杀手的原因,但自古“武无第二”,真打起来哪里顾得了那么多,这一较量之下北凉人日日心惊肉跳,就怕魏国铁骑各个都是这个水平,那亡国之日也就不远了。

正因为这些明争暗斗,魏国的使臣一个个过的圆满无比,文臣日日有人投其所好,吟诗作对,偶尔美貌胡姬来一对;

武将每天有人切磋,论证兵法,更有宝马名器相送,跨马游街好不快活。

就连一向diao丝惯了的贺穆兰一伙人都已经被这繁华的生活刺激的眼睛都红了,完全不知道由俭入奢之后怎么转回去。

“将军,又有好东西!”兴高采烈的陈节拉着虎贲军亲卫扛了几个巨大的圆瓜进来,放在大厅的中央。

“将军,是宫中送来的,说是西边波斯的商人带来的,叫做波瓜,一路炎热坏了不少,只有这么多能吃,除了给源将军和几位使臣的,凉王全给您送来了。”

贺穆兰刚刚送走一位武将,惹得汗流浃背,此时见到一筐翠绿带着花纹的西瓜被端了进来,顿时精神一震,眼泪都要下来了。

谁能理解她的悲剧啊!穿越到现在,一天到晚吃的水果就是枣子、李子、杏子之类,曾经有一次陛下赐下了“胡瓜”,她还以为是西瓜或者哈密瓜,结果东西到手一看。

我擦类!不就是几根发育不良的黄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