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李谦的嘴角抽了抽,好像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嘴里也有了几分笑意,道:“径阳书院不是主张迁都吗?他们又在扬州。扬州什么最多?盐商最多!梅城让苏佩文想办法打那些盐商的主意。让他们出银了。现在径阳书院的人肯定已经得了消息,做主正抓着脑袋发愁呢!”

姜宪哈哈大笑,心里很痛快。

前世,径阳书院的人就找了她不少麻烦。

靖海侯能得有朝臣支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和径阳书院的人交好。

李谦啧啧地道:“梅城这个人很有意思,可惜他是户部尚书,要是能为我所用就好了。”

前世他就在姜宪手下做事,姜宪倒不觉得这件事难事。

她道:“找机会吧!总有一天能遇上的。”

比如说,梅城致仕之后…

姜宪问起京城的防卫:“知道交给谁了吗?”

“现在还没有动静。”李谦道,“众人都在谋求金陵的差事,京城那边反而没什么举动。不过,有消息说,高岭想留在京城。我估摸着他要是提出来,朝廷十之八九会让高岭驻守京城。”

姜镇元去了辽东之后,最有资历接他手的就是高岭了。

赵玺能顺利地登基,与高岭与有很大的关系,算得上是有从龙之功了。

只是高岭做了很多年的禁卫军,习惯行事低调罢了。

李谦说到这里,笑道:“你猜猜我今天接到了谁的来信?”

姜宪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

李谦告诉他:“我收到了杨俊的信。”

姜宪非常的意外,道:“他免职之后回了老家吧?他给你写信做什么?难道想复出?可这时间也太短了,就算是你有心为他谋划,今年肯定是不行的。但六部三院迁到金陵之后,京城又要留人,朝中肯定要大换血。这个时候去找谁,谁也不敢拍着胸保证一定能让他起复啊!”

“他倒没提这些事。”李谦笑道,“他给我的信里写的全是抗倭的战略战术,还有倭寇这几年的动态。看得出来,他是花了下力气的。”

第903章 肥肉

这种事不是应该跟赵啸说吗?

姜宪问:“很有价值吗?”

就算是她自私好了。

如果有价值,还是别落在赵啸手里的好。

朝廷南迁,于赵啸有利,若是他在海上还战无不胜,他们就会变得很被动,特别是天下税赋多来于江南,赵啸兵强马壮的,就更不容易对待了。偏居一隅,时间长了,总是会被淘汰的。

“很有价值!”李谦叹道,“让我都大开眼界。可惜了!不然有杨俊和李政驻守闽南和江南,何愁倭寇不除!”

姜宪握了李谦的手,温声道:“有些事情,也要看时机的。此时不是时候?”

李谦点头。

姜宪问他:“你给他回信了吗?”

“回了!”李谦淡淡地道,手里却没有停,细累地摩挲着她细白的手指,慢慢地道,“我问他需不需要我把信转呈给李瑶。”

如今李瑶依旧是兵部尚书,若是得了李瑶的青睐,杨俊等这风头过去了,肯定能起复。

谁知道过了几天李谦收到杨俊的信,却说不用。并在信中道,他入朝为官不过是为了争一口气。可去了江南之后,看到那些倭寇上岸烧杀抢掠,他突然觉得自己从前很幼稚。他已决定不再为朝入关,并和李政说好了,利用这两年的时候大江南北的走一走,看看这天下之大,能否有一处桃花源。等他倦了,决定写本年鉴,把自己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事都写下来。

他在信的最后提醒李谦,不要小瞧赵啸。

赵啸的野心大着。

这次南迁,得利的人只有他一个。

如果李谦能阻止,还阻止的好。

这时离姜宪的生辰不过两、三天了,董珊瑚闹着要请了杜慧君到家里来唱堂戏。

杜慧君这两年除了应酬像姜宪这样客人,几乎已经不登台唱戏了。

陆氏掌击赞同。

加上甘州那边写了信过来,说康氏怀了身孕,估计明年三月份就要生了,也算是件喜,姜宪就给杜慧君下了帖子,杜慧君亲自过来在搭戏台子,内院有点吵。

李谦让人把杨俊的书信送给姜宪阅鉴,自己躺在醉翁椅上闭目养起神来。

谢元希找过来的时候就看见李谦像睡着了似的。

他正要离开,李谦却睁开了眼睛,指了旁边的太师请谢元希坐下,道:“什么事?”

谢元希两眼发光,道:“王爷,前两天鞑子进犯,钟天宇以三千骑兵抵御一万鞑子,大获全胜不说,还将其全部剿灭!收缴了五百多匹马,五千多尾箭。”

“哦!”李谦不由坐了起来,感兴趣地道,“具体怎样的,你快跟我说说!”

钟天宇是李家军的第二代,是他一手一脚培养出来的。他若是能独当一面,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朝廷南迁,会动摇军心,很多人都会想办法跟着南下,北边应该会空出很多的地方出来。钟天宇若是有了将功,他帮着争军功就突然多了。

不过,这样一来,九边恐怕是要荒凉下去了。

两人在书房里说了半天的话,有小厮跑进来说柳篱前来拜访。

李谦和谢元希都大吃一惊,以为远在太原的李长青出了什么事,忙将柳篱迎了进来。

谁知道柳篱却是代表李长青来给姜宪送寿礼的。

李谦和谢元希都松了一口气前者是因为知道父亲身体健康,平安无事,后者却更担心李长青这个时候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李谦要丁忧。要知道,李谦这两年积威日重,就是夏哲,也不敢随意地反驳他的话,这一丁忧,之前他们的努力可就全完了。而且因为之前考虑到朝廷再派人来不需要重要磨合,李谦一直压着没让夏哲走。夏哲从前不知道,现在全看明白了,心里正堵着一口气,只怕是要趁着这次朝廷南迁有所举动,李谦一动,夏哲肯定也会走,到时候西北的局面可就真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谢元希安排人把太原送来的寿礼送去姜宪那里,柳篱却拉了李谦笑道:“此此前来,是我主动请缨,实则是想和王爷说说话。”

李谦就知道,只要柳篱出现,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

他和柳篱去了小书房后面的凉亭。

等小厮上了茶点退下去之后,柳篱开门见山地问李谦:“王爷应该已经听说了迁都之事吧!不知道接下来王爷有什么打算?”

李谦目光闪闪,道:“不知道柳先生是代表我爹过来的,还是自己想和我说说话呢?”

柳篱笑道:“在其位谋其职。当然是李大人让我过来的!”

李谦却不怎么相信。

不过,柳篱敢这么说,恐怕早已说动了他爹,甚至是,他爹早就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被砸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他不免有些懊恼。

早知道这样,就应该把柳篱弄到他身边的。

不过,他若是把柳篱要了过来,又怕父亲受高怀玉的影响太深,到时候伤及李家利益。

这天下果然没有两全齐美的事。

柳篱看着李谦的样子嘴角微翘。

他就知道,李谦是个聪明人。

而且不仅仅是聪明,还有着野兽般的直觉。

这样的人若是不成功,真上没有天理!

他不禁笑道:“京城里的人都在传,说万一皇上南下,就城的防卫估计会托付给高岭。想必高岭也是愿意的。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过,我还是要劝劝王爷。有的时候就是个机会,一旦消失了,就不可能再出现。与其在这里犹豫,不如主动出击。姜家如今正是自暇不顾的时候,这个时候和姜家去谈,还能保住两家的情份,若是再拉下去,反而不美!”

李谦闻言,长长地透了口气,眉宇间浮现些许的怅然。

此时朝廷南迁,却因受银财阻力,没有办法把皇宫和六部三院的衙门全都一并迁走。因而名义上是以皇上“南巡”为借口去的金陵,这也只是块遮羞布而已,实际上皇上是去金陵避祸。这样一来,京城就还是国都,名份还在那里,就需要相应的人出面代皇上镇守国都。

普通的人是不行的。

包括高岭。

因为他出身太低。

现如今身份地位能力手段谋略最合适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姜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