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

夏哲还真就没有明白。

可此时此地又不是说话的地方和时机,他只好揣着这句话出了宫。

在城西一个有些复杂的旮旯胡同里,康祥云正在他的好朋友郑缄喝酒。

这已经是他们这几日第三次聚在一起喝酒了。

桌上只摆了一小碟花生米,几块老豆腐,酒却是上好的汾酒。

两个人小口小口地呷着,好像在喝琼浆玉液似的,非常的享受。

康祥云道:“我们真的就这样跟着嘉南郡主去做个西席?”

郑缄小心地呷了一口酒,这才道:“我觉得能行。”

他是个四十来岁的男子,五短的身材,皮肤微黑,偏生胖胖墩墩的,看上去像个乡绅而不是个读书人。可他说起话来却条理清晰,一听就知道不同寻常。

“你想想,嘉南郡主为什么突然到京城来?而且还隐瞒了消息,悄悄住在了城外。又有什么事需要一位刚刚出阁的郡主到京城里来呢?”他说着,又呷了口酒,“我猜着,嘉南郡主十之八九是来给李家办事的。李家如今刚刚做了山西总兵,又能有什么事让嘉南郡主亲自上京呢?不是为了给李谦跑官,就是来京城打点那些能给李家帮得上忙的人。”

可惜姜宪不在这里。

如果姜宪在这里,她肯定会更看重郑缄一些。

康祥云素来十分信服郑缄,自然不会对他大胆的猜测表示怀疑,而是道:“李家会不会太急了一些?”

“不急!”郑缄胸有成竹地道,“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李家的擢升之道。前几年都很正常,可这两年,李家靠上了曹太后,窜得不是一般的快。当时是什么情景,一边是势单力薄的曹太后,一边是兵强马壮的镇国公府和皇上,可李家却硬生生地选择了曹太后。之后李家又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娶了嘉南郡主为妻。你以为这些都是巧合不成?”

康祥云眉眼一动,道:“你是说,这是李家有意为之?”

“是否有意不知道。”郑缄淡淡地道,“谋事在人,成事还在天。可至少能看出来,李家野心勃勃,想做那称霸一方的臣子。”

康祥云脸色微变。

“但危险也意味着机会。”郑缄继续道,“南方我们是去不成了,与其继续留在京城混日子,去山西倒是个很好的选择——李家有志向,我们才能有立足之地啊!”

他们拥有的是治国之术,只有割据一方的枭雄,才用得上他们的才能。

第420章 去向

但康祥云还是有些担心,道:“不去南边我能理解,可跟着去山西,我心里没底啊!李家太单薄了!”

郑缄目光闪了闪,笑道:“你别忘了,还有姜家!”

康祥一愣道:“你说是,如果李家成不了事,还有姜家?”

“不错。”郑缄道,“去福建,除了福建能让我们一展所长之外,主要还是想避祸。可嘉南郡主说的却很有道理。如果赵家只是想割据一方,等到天下大变,他们只有两条路走。要不逐鹿天下,要不臣服新朝。逐鹿天下,以南制北,纵观天下,只有太祖皇帝做到了。可太祖皇帝那会儿,外族侵略,天下豪杰尽居于南,有民族大义,民族气节,太祖皇帝才能一统天下。除此之外,哪朝哪代的南方不是遇到战事就望风而降?你觉得靖海侯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吗?”

康祥云摇头,道:“如今南有靖海侯府,北有辽王,我倒觉得,辽王比靖海侯府的可能更大一些。”

“从血缘近支看来,辽王的确比靖海候更名正言顺。”郑缄不以为然地道,“可若辽王是那块材料,曹太后摄政的时候他就能得手了,还能等到今天?可见那辽王也是银枪蜡头,中看不中用。

“至于皇上,那就更不要说了。虽然亲政不到一年,可你看他干的那些事,连曹太后都不如。曹太后虽然被困万寿山,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仅抬了李家出来,而且还逼得皇上不得不选了简王的外孙女为后,蛰伏于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动。

“你现在看四川巡抚郭永固、浙江总督李道这些名臣,都在辖地不愿意进京,不是他们不想再进一步,而是京城现在形势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卷到朋党之争中,偏偏皇上无能,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与其这个时候入局,不如远远观望,等形势明朗了,再做打算也不迟。

“我们跟着嘉南郡主去山西也是同样的道理。

“靖海侯府的事我们别掺和了,去山西给李家做西席,冷眼旁观,等到局势清楚了,再决定去哪里好了。反正我们会的这些东西,别的士子不屑学之,就算是乱世,也给了我们立足之本,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康祥云连连点头,敬了郑缄一杯,道:“郑兄,如果没有你,我恐怕连辞官的勇气都没有。”

“康兄也不必说这些客气话。”郑缄笑道,“你我脾气相投,我引你为知己,你这样客气,就和我见外了。”

康祥云果然就不再说什么,两人说起以后的事来。

“不知道嘉南郡主那番话是她自己想到的还是有人教给她的。”郑缄感慨道,“若是前者,我觉得她能选了李谦做夫婿,恐怕这其中还有什么文章,我们跟着她,我反而觉得踏实。至少全家的性命是保得住的。若是有人教她的,这必定是国士。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结交一番。倒不是得他什么指点,我们可以跟着他同进退。也免得平生所学未报,却先丢了性命。”

康祥云笑道:“我探过李家二公子的底了,他说他们这次来,是李长青和嘉南郡主商量之后的主意,到底来京城做什么,他不知道。随行的只有他和一个护卫,一个小厮,一个媳妇子,一个丫鬟。看似什么都告诉我了,实则该说的话却一句都没有说。喝多了也没有说。”说到这里,他眉宇间流露出几分钦佩来,“毕竟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还是庶子,不管那李长青是什么样的出身,他的孩子却教得好,是个干大事的人。就算我们在李家待不长,能认识李长青也是不错的。”

郑缄呵呵笑,道:“英雄豪杰,始于微末。所以我们得出去多走走看看,才知道能人奇士,藏龙卧虎,才知道这天下有多大,趣事有多少。”

康祥云不住称“是”。

郑缄就把话拉了回来,道:“那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你再拜访一下郡主,看他们什么时候启程,我们这边也好打算。”

康祥云听了,说了句“你等等”,然后出门去,过了约半盏茶的功夫,重新折了回来,递给了郑缄个荷包,道:“那天李家二公子拿了一百两银子过来,这里有五十两,你先拿去用,若是不够,我这里还有副吴三道的真迹,怎么也能当个二、三百两银子。”

二、三百两银子,就够足他们两家支持个三、四年了。

郑缄和康祥云不同。

康家是当地有名的地主,郑缄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靠着启蒙恩师的资助才考中的举人,最后还给启蒙恩师做了女婿。

郑缄没有客气,接过荷包就揣在了怀里,和康祥云说了会家常,喝完了酒,吃了半碗面条压了压肠胃,就起身告辞,去收拾东西了。

康祥云去了小汤山,这个时候姜宪还在万寿山,他当然没有遇到。李骥想到自己居然在康祥云那里被灌醉了,非常不好意思地接待了康祥云。康祥云当然不会和他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说明自己的来意,只问他们什么时候启程回山西。

姜宪根本就没有定下归期。

李骥只好道:“若是嫂嫂定下了时间,我一定提早告诉先生。”

康祥云想到郑缄说姜宪不是来给李谦跑官的就是来给李家疏通关系的,他不由道:“你不知道郡主去了哪里吗?”

“不知道!”李骥想也没想地道,“我大嫂在京城有很多的亲戚,她出去串门,几家只怕都要走一走,今天在哪家,我的确不知道。”

康祥云知道李骥嘴紧,也就不再继续追问,反复叮嘱他,姜宪回来了,一定要告诉姜宪他来过了。

李骥肃然应诺。

康祥云起身告辞。

迎面却碰到个身材中等,相貌清秀的男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他看见李骥眼睛一亮,忙道:“二爷,您来的正好。大爷派了人给郡主送了东西来,说是庆祝郡主生辰,可郡主…”他说到这里,突然发现还有旁人,立刻打住了话题,笑着站到了一旁,把通道让给李骥和康祥云。

第421章 如愿

李骥笑着做了个送客的手势,对康祥云说了声“请”,没有介绍那男子。

康祥云也不好盯着问,笑着和李骥说了几句话,就上了马车,回了城。

李骥这边快步转过身去,问云林:“大哥知道大嫂不在太原了?”

云林摆了摆手,神色间少有的浮现出焦虑之色:“还不知道。但东西算好了,在郡主生辰当日送到的。以郡主的心性,肯定会当场就拆了,给大爷回封信去的,可如今郡主不在,谁也不敢拆那寿礼,大爷向来心细,这几天耽搁下来,我怕会看出端倪来。”

李骥迟疑道:“应该不会吧!大哥应该还在进蜀的路上,就算是我们送信过去,也不可能把时间掐得那么紧,早几天,迟几天怎么看得出来?”

云林听着一愣,想了想,道:“但愿如此。”

李骥大笑,道:“我看你是关心则乱。”

云林也笑了起来,可笑容有些勉强,道:“反正我总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太妥当,若是大爷知道了,只怕不会轻饶。”

“我大哥应该没有这么小气吧?”李骥不以为意,笑道,“我大哥不是那种人!”

有些事李骥不知道。

比如说当初姜宪是怎么跟李谦走的,那个所谓的御婚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李骥知道,就能明白李谦为什么担心了!

李谦不过是怕姜宪后悔嫁给了他而已。

想到这里,云林心头一阵烦躁。

早知道这样,他就应该跟着姜宪去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提心吊胆的。

然后他又想到了李谦专程给姜宪送的寿礼。

但愿不是什么出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