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那边八百里传书,说如果郡主答应,就先拆了,等郡主的信到了,再佯装从太原发出去的就行了。

这东西一拆,只怕是阖府上下都知道大爷送了什么东西给郡主。

他只盼着李长青在这件事上长点心眼,要拆,也找个避静的角落由他自己悄悄拆了…

云林轻轻地揉着自己的太阳穴。

得到消息的郑缄则面露古怪之色,问康祥云:“出小汤山出来之后,你可曾打听郡主的行踪?”

“打听了!”康祥云道着,喝了口茶。

这次他们在郑家租的一个小小的三间宅院仄窄的院子里面,就坐在郑家那株比屋檐还要高的刺槐树下。

康祥云继续道:“但我没有敢打听郡主的行踪,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反而暴露了郡主来京之事,给她惹了麻烦。我问了问镇国公的行踪和宫里的动静。镇国公倒是每天按时上衙下衙,可太皇太后和太后太妃却突然出京,去了万寿山。说是修缮坤宁宫,吵得她老人家不安神,决定去万寿山住几日,等坤宁宫修缮得差不多了再回来。”

郑缄一听来了精神,道:“曹太后和太皇太后不和已经多年,太皇太后若是真的觉得宫里太吵,大可去琼华岛,何必舍近求远去了万寿山。”

康祥云道:“郑兄和我想到一块去了。我觉得那嘉南郡主十之八九和太皇太后在万寿山。”

两人相视一笑。

郑缄道:“如果嘉南郡主是来为李家疏通关系的,应该住进镇国公府才是。可她却悄悄地去见了太皇太后,而且还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去了万寿山。万寿山住着谁?那可是以女子之身摄政十年的曹太后,嘉南郡主此次前来,肯定是为李谦求官的!”

他说得十分肯定,康祥云不由微微地笑,然后又皱了皱眉,道:“那姜家…”

他们之前还想,如果是李家不能成气,那就投靠姜家。

姜宪比靖海侯还要强上几分。只是这样一来,他们所学就无一展之处,但性命却无忧。

可如果姜宪和姜家的关系不太好,这件事就不好说了。

郑缄却无所谓地摇了摇头,道:“那是无奈之举。只要李家有割据一方,甚至是问鼎天下的意图,那二十年之内,至少二十年之内我们都没有事。”说着,他有些激动起来,道,“现在就看郡主为李谦求的是什么差事了。如果能去陕西就好了。自古得洛阳者得天下,可如今,两湖才是产粮之地,若是想逐鹿中原肯定是不行的,可若是割据一方,以陕西为粮仓,却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我们也不要乱想了,跟着郡主去山西。”

他激动地在院子里打转转。

康祥云看着很是感慨。

老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高兴过了。

他又何尝不是。

人生在世,总要雁过留声。

他也希望自己所学能有一展之时。

那就去山西吧?

反正靖海侯世子也不过是无意间遇上,无意间说起,并不是觉得非他们不可。

而且他给靖海侯府早就写了封信过去,如果他们真的很重视他和郑缄,就应该派靖海侯府在京城的人亲自登门,给他们送来盘缠,安排他们南下的行程才是。

靖海侯府到今天都没有动静,说不定还觉得他和郑缄是个骗子,临到要南下了,却说家中发生了变故,以为他们骗钱呢!

如果不是发生了昌平那件事,他们早就离开京城了。

有些事,是缘分,也是天意。

那就去山西吧!

姜宪不知道她几天不在,就发生了这么多事。

过完生日,她就应该启程回山西了,可她舍不得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在万寿山又陪了她们几日,眼看九月下旬了,再不回去,就赶不上十月初一的祭祖了,她这才依依不舍地向两位老人家告辞,并对太皇太后道:“明年我早点来看您。您可要保重身体,别让我扑个空。我自小就和那韩同心不对盘,我可不想跑去看她的脸色。”

言下之意,两人依旧在万寿山见面。

太皇太后呵呵地笑,摸了摸她的手,喊采霞把自己惯用的那个手炉给姜宪带上,道:“我的乖乖,你放心,外祖母一定好好的等着你来京城看我。你不是说还要求我给荫恩子孙的吗?外祖母别的事做不到,这件事一定帮你办到!”

姜宪笑眯眯地点头,坐着轿子离开万寿山,撩着轿帘看到一直站在台阶上望着她远去的太皇太后时,她眼泪再也忍不住籁籁落下来。

明年,她要赶自己及笄礼之前来见太皇太后。

如果能说服李谦让她的及笄礼由太皇太后帮着插笄,那就更好不过了。

至于她求曹太后的事到底怎样了,她没有问曹太后,曹太后也没有说。

她们都不是真正的后宅女人。

什么事都会有意外。

办成了,吏部自有公布发出来。

没办成,她还得想办法帮李谦调到陕西。

特别是和她大伯父谈过,知道陕西的重要性了之后。

只是不知道康祥云和他那个姓郑的朋友怎样了?

第422章 随行

姜宪一回到小汤山的宅院就叫了李骥过来问话。

李骥把这几天发生的事一一讲给姜宪听:“…康先生招待我吃饭,盛情难却,我只好留了下来。谁知道康先生却让人上了一瓶青叶竹,非要我陪着喝一杯不可,我几番推脱都未能成,只好陪着康先生喝了一杯。可康先生却像上了瘾似的,一杯又一杯的,我怕我会说出不该说的话,就一直闭着嘴,只埋头喝酒。最后实在不行了,怕酒醉之后失态,就装着喝多了,在他们家的官房里吐了一遭…不过,我敢保证,不该说的话我一句也没有说…前几天康先生突然来拜访您,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山西?我说不知道。您出去走亲戚了。康先生没有多问,只是反复地叮嘱我,若是您回来了,一定要告诉他一声。您看,我们什么时候告诉他适合呢?”

“就今天派个人去跟他说一声吧!”姜宪笑道,“说我们两日之后启程。”

李骥欲言又止。

姜宪隐隐有些知道他的心情,不由笑道:“放心吧!康先生这次肯定是决定跟着我们一起去山西了。以后他就是你的老师了,你这个做弟子的,可得小心服侍着。”

康家毕竟是读书人。

李骥再好,也不可能科举入仕,这对康家来说,就是最大的遗憾。

所以李骥和康家大小姐会如何,她也不好说。更不能信口开河地给李骥希望,但她又希望李骥能幸福。

身边的人都幸福了,这气氛才会好,在一起过日子才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

李骥也觉察到姜宪窥破了自己的那点小心思。

说实在话,他并没有想娶康家大小姐的意思。

两人的身份地位相差太悬殊了。

他不要勉强来的婚姻。

婚姻应该像他大哥和大嫂那样,两情相悦,那才是过日子。

康家愿意去山西,就能得到李家的庇护,康家大小姐也就不用像在昌平那样受委屈了。这对他来说,已经够足了。

他红着脸应了一声“是”,派了人去给康祥云送信,然后说起了李谦给她送了寿礼的事:“…您要是再不回来,我们只好模仿您的笔迹给大哥写一封信了。”

姜宪有些意外。

李谦在赶往四川的路上,她以为李谦就算是记得她的生辰也不可能给也置办寿礼,就算是给她置办寿礼,也不可能在生辰的当日送到…

她顿时大感兴趣,问李骥:“知道你大哥送来的是什么吗?”

李骥摇头,笑道:“我爹还不知道该不该拆开呢!”

姜宪真想插上翅膀飞回山西,原本准备三天之后启程的,最后决定明天就走。

大家连夜收拾行李。

结果等第二天康祥云赶过来,姜宪这边已经收拾好了准备离开。

康祥云有些不悦。

姜宪只好解释说山西那边有点急事,她需要立刻赶回去:“这件事是我失礼了,还请康先生和郑先生不要放在心里,我已经留下了小叔和贴身的小厮,他们会跟着你们一起回山西的。”

康祥云和郑缄已经决定跟着姜宪去山西了,只好勉强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和姜宪说定了启程的时间,康祥云就回去了。

姜宪想着这件事的确是自己对不起康祥云和郑缄,既然要礼贤下士,少不得要金斤买骨,索性吩咐云林,打听了康家和郑家的情况,知道郑家只有三口人时,她让刘冬月去新添置了三辆马车,康家两辆,郑家一辆,家仆就和刘冬月拥在一起,路上正好可以打听一下两家的事情。

所以等到康祥云和郑缄看见那三辆崭新的马车时,都颇为惊讶。

李家现在用不上他们,而且,姜宪也未必知道他们所擅长的到底对李家有多大的帮助,特别是郑缄,是以康祥云好友的身份同去的,李家却给了他一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