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缄在私底下不禁对康祥云道:“不管怎样,李家有这样的气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就是去做西席先生也不亏。说不定还能结个善缘。”

康祥云很是赞同。

一路上行来,李家不仅安排他们住进了最好的客栈,而且吃穿用度都捡最好的,不仅让康祥云和郑缄宾至如归,而且让他们见识了李家的财力和姜家的人力。

康家大小姐就有些不安,她问母亲:“爹爹为什么要跟着郡主去山西李家做西席?”

家中巨变让她见识了人情冷暖,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金太太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寻夫的路上全仗有大女儿帮着拿主意,如今跟着丈夫,自然丈夫去哪里她去哪里,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只要夫妻在一起,她就觉得什么也不怕。

“你爹爹既然觉得好,那就肯定好。”金太太遇到了丈夫,神色间已全然没有从前的悲苦,她笑容温柔而娴静,轻轻地拍着小儿子,柔声对女儿道,“你不用担心,万事有你爹爹呢!何况还有郑家大伯。”

丈夫对郑缄的信任她看在眼里。

金大小姐想到李骥看自己的目光,定定的目不转睛,仿佛要把她印在眼底,有时候又痴痴的,好像看呆了似的,心中就觉得不安,可这样的话,她怎好跟母亲说。

郡主是个心善之人,她怕李骥怂恿着郡主收留了他们家。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心了。

据说李家二公子是家中的庶子,他应该没有这样的能力才是。

这样惴惴不安地走了几天路之后,康家大小姐始终没有看见李骥。她松了一口气的同是,又感觉有些失落。

那边,刘冬月已经把康、郑两家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康家自不必说,郑缄和康祥云一样,是两榜进士出身,郑家太太是郑缄启蒙恩师的女儿,只有一个儿子,叫郑从,长得和郑缄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又黑又胖。和李骥同年。从小就会读书。但郑缄是个不赞成读死书的人,郑从十四岁中了秀才之后,郑缄就开始让他打理家里的庶务,只是时间尚短,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成效而已。

李骥知道后有些撇嘴,低声嘀咕:“郑家都没有隔夜的米了,还有什么庶务可以打理的。”

刘冬月抿了嘴笑,笑得有些遭人恨。

第423章 西席

李骥气呼呼地走了。

还好太原离京城不算远,又走了四、五天,他们到了太原。

康祥云和郑缄不由下了马车,站在通往城门的驿道上,观望这座边陲历史名城。

“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康祥云望着由大块土坯垒成的巍峨城门,不由道,“太原不愧是九州之首。”

郑缄点头,道:“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太原,虽是天下之险要,可右有大同,左有榆林,格局还是小了一点。”

他是针对李家所言。

康祥云正想反驳几句,只见前面传来一阵喧哗声,接着人群自然而分,让出一条道来,几个身材魁梧的大汉骑着马,簇拥着个浓眉大眼的汉子直奔他们而来。

两人吓了一大跳,忙退让到了一旁。

谁知那群骑马的汉子却“吁”地一声,勒缰扬蹄,硬生生地把马停在了他们的面前。

被簇拥着的汉子跳下了马,高声道:“是京城里来的康先生和郑先生吗?”

两人面面相觑,又连连点头。

那大汉就爽朗地笑了几声,道:“我是李长青。听郡主说,她给李家请了两位西席过来,都是两榜进士出身,我这心里高兴的,特来迎接两位先生。若有失礼之处,还请两位先生见谅。”

竟然是山西总兵李长青亲自来迎接他们。

两人齐齐变色,匆忙上前行礼。

“先生不必多礼。”李长青携了两人,笑道,“既然来了,那就是一家人。我是粗人,喜欢直来直去的,你们有什么事就直接跟我说,太委婉了,我也听不懂。倒白费了两位先生的心意。”

走得近了,才发现李长青笑的时候嘴角眼角都已有了深深的笑纹。

这个人不仅爱笑,而且身体健康,所以乍眼一看,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子。

郑缄在心里琢磨着,对李长青能亲自来接他们非常的感激。

有时候,人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地方是否受人尊敬,是否过得开心。

靖海侯府肯定比李家要显赫,更有让他们发挥所长的地方,可他们去了,却未必能受到这样的礼遇。

郑缄此刻不免有些庆幸。

还好他选择了来山西,不然岂不是错过了李家,错过了李长青。

康祥云和郑缄都不是那冥顽不灵之人,又感激李长青的抬爱,言辞间对李长青颇为敬重,三个人有说有笑的,倒也算是其乐融融了。

等到回李家,看到提前回来的姜宪已为他们两家安排了两间相邻的小小四合院,两人就更满意了。

等他们一安顿下来,就联袂去了姜宪那里。

“先前听郡主说,李家除了两位少爷,还有些部属的子弟。”康祥云道,“我看不如就开个族学好了。以后也能给李家培养些下属。”

“我正有此意。”姜宪很喜欢康祥云这种做了决定,就尽心尽力地去做的态度。

她给康祥云,郑缄开了个十分丰厚的束修。

康祥云和郑缄都很惊讶。

姜宪却笑道:“两位先生只要到时候别嫌弃学生太闹腾就好。”

康祥云笑道:“孙子说有教无类。请郡主和李总兵放心。”

姜宪笑着点头,送走了康祥云,请了七姑去给李长青传话。

平时找个落第的秀才都不容易,这一下子来了两个两榜进士,而且还不是那种因为年老精神不济而告老还乡的老翰林,而是正值盛年的男子,不要说开个族学了,就是开个学堂李长青也会资助的。

他立刻就把自己在外院的书房让了出来,给康祥云和郑缄当书馆,然后又去问自己的那些旧部,有没有谁愿意把孩子送过来的,束修全免,每日免费供应一顿午膳。

李长青的那些旧部求之不得。纷纷表示束修就不用免了,每日的午膳也不必供应了:“来你们家是读书的,不是来享福的。你这样,只会娇惯坏孩子。”

他不由在心里腹诽。

要不是为了他的儿子,他才不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与其有精力陪着郡主玩这些游戏,还不如想想等会怎样开口邀了两位先生跟自己共进晚膳。

李长青这边忙得团团转,何夫人这边不干了。

她找了姜宪过来:“你上次不是说要给冬至找个从宫里出来的,老成些的嬷嬷吗?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了?”

姜宪汗颜。

她知道李谦在她生辰的当天送了东西给她,哪里还坐得住?立刻就跑了回来,把给冬至请嬷嬷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次去没找到合适的。”姜宪只好道,“要不,我去跟两位先生说说,让冬至也在旁边听着?”

她又不是要女儿去做女夫子。

只要能识得几个字,不被人骗就行了。

何夫人在心里嘀咕,却不敢反驳姜宪的话。

姜宪就真的去跟康祥云和郑缄说了。

两人还没有到年老不能动的时候,教个千金小姐好像有些不适合。

郑缄想了想,就推了康祥云的夫人,并道:“不知道郡主听说过济南花家没有?康太太就是花家的女儿。”

前世的事太久了,姜宪想了一会才想起来。

济南花家在北地也是数得着号的耕读世家,不过是这几年都没有成年的男丁,家中渐渐没落了。

但教李冬至是绰绰有余了。

姜宪欣然同意了。顾及着康祥云和郑缄的面子,康太太的束修减半。

就这样,也让康家的人非常的高兴。

能给子女赚个花粉胭脂钱,康太太怎不喜出望外,何况不仅给儿女赚了个花粉胭脂钱,连丈夫的酒钱都赚到了。

康太太因此特意穿着件比较新的宝蓝色遍地金通袖薄袄去给何夫人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