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张氏一边擦手一边从厨房出来:“这么快?我看看是什么样子的?”说着到车边解开袋子看,苏清荷跟在后面解释:“娘,有两种,一种是粗面,可以用来煮粥,一种是细面,可以用来烙饼子。”

苏张氏笑着回头,在她脑门上弹了一下:“你怎么知道这么多?那书上,还有讲怎么做饭的?”

“我看看就知道了嘛,你看小米,那么大的颗粒,和这个粗面是不是很像?小米就只能用来熬粥,再看这个,是不是和白面一样?白面就能用来烙饼子。”

苏清荷摇头晃脑的说道,苏静森一边往屋子里背面袋,一边笑着说道:“咱闺女就是聪明,一看就知道这东西怎么吃了,香,中午就用这个做顿饭,看看咋样,要是好吃,咱们明年多种点儿。”

苏张氏笑盈盈的应了一声,回厨房准备开始做午饭,苏清荷想了想,也跟进去,一边给苏张氏烧火,一边瞅着看苏张氏的步骤对不对,要知道,玉米面也不是好熬粥的。

在倒进锅里之前,得先用水调好,调的太稀了,熬出来的粥就会泄,水面分离,不成一体,难喝的很。调的太稠了,熬出来的就不是粥了,都能叫饭了,也不好吃。

不稀不稠,这才最好吃。当然,也有人喜欢吃稠一点儿的,那就多放点儿玉米面。等玉米面下锅了,还得等第一个水泡出来搅锅,要不然,就糊锅底了。这个和米粥可不一样,米粥只要注意着就行,玉米面粥却是容易糊锅的。

“娘,咱们做好了,也好里正伯伯家送点儿吧,过两天我还得让浩明哥哥帮我送信呢。”苏清荷放下锅盖,转头对苏张氏说道,苏张氏笑着点头:“你想的还挺周到的,好,等会儿就给里正家也送点儿,就瞧着人家今年帮咱们跑来跑去的弄地契,这点儿东西都不能少。”

苏静森进门正好听见,跟着点头:“嗯,她娘,你说的对,那等会儿我给里正家送点儿,今年咱们家的花生收成不错,要是明年这黄金米能卖了大价钱,那咱们还要买地,还得麻烦里正呢。”

“爹,要是再买地的话,能不能将河边的那块儿地给买下来?我们挖池塘养鱼啊。”苏清荷赶紧说道,这事情她都唠叨半年了,苏静森硬是没当回事儿。

果不其然,苏静森再次摇头:“养鱼不行,你就看那两本书,也没多少经验。再说了,咱们连鱼苗都没有,还有啊,就算你养出来了,卖给谁?镇上的酒楼,一天收十来条鱼就差不多了,加上隔壁镇,总共才四个酒楼,一天四十条鱼,养了不划算。”

“爹,还有县里啊,县里的酒楼最少也有四个了。”苏清荷不死心,苏静森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我看你种地还挺有一手的,你前段时间不是说要种山药的吗?要不然,爹给你弄一亩地,你种你的山药?”

苏清荷嘟嘴:“你说的一亩地,是指咱家后院的那不到一亩的地吧?”

苏静森大笑,一副你说对了的样子,苏张氏也忍不住笑,舀铲子柄戳了戳苏静森:“你多大人了,还跟闺女开玩笑?好了,赶紧去将后院那块儿地拾掇拾掇,等过几天,我在那地里撒点儿小白菜什么的。”

苏静森笑着应了,转身出门,苏张氏则是问道:“小荷啊,你说,咱家养几只鸡养几只猪怎么样啊?家里东西多了,家里地多了,东西就多了,也不是没东西喂,也不用打猪草什么的。”

苏清荷大惊,赶紧摇头:“不要,好臭的啊,那鸡会到处跑,还到处拉屎,一不小心就踩上了。不过,娘你要是想喂猪的话,咱们可以在河边盖着猪场啊,多养几只,养个十来只。”

苏张氏想了想,摇头:“不能盖到河边,太臭了大家都有意见呢,平常大家都在河边洗衣服,你弄个臭烘烘的猪场,那不得让全村人不高兴?”

“那咱盖到山脚下?娘,咱村边的那个山,是村子里的还是谁家的?”苏清荷忽然想到个问题,苏张氏奇怪的看她一眼:“村边的山?那就一直在那儿,也没听说是谁家的。”

苏清荷想了一会儿,又撇撇嘴,算了,又不是大山,进去还能打个猎采个蘑菇什么的,那座山也就那样,估计也没大用处。要是附近的泥土适合烧砖,那地方倒是不错。

“那咱们在山脚下盖个猪场呗,那里距离村子远,距离河边也算远,肯定不臭。”苏清荷建议道,苏张氏摇头:“也不行,养猪多了,肯定猪粪也多,距离咱家的地太远了就不划算了,每天还得挑猪粪什么的。”

娘儿俩商量了半天,也没商量出个好地方。

没多久,锅里就冒出一阵阵香味,苏张氏这会儿已经炒好菜了,将平底凹架在了灶台上,开始烙玉米面饼。按照苏清荷说的,那饼里还包了菜,然后压成巴掌大,指肚厚的圆饼,等平底凹热了,涂上猪油,再摊上饼。

煎熟之后,金灿灿的,闻着就特别好闻。苏清荷闻的只咽口水,反正她现在还是小孩子,完全不用太在意形象。更何况,在亲娘面前嘛,形象算毛?

苏张氏看苏清荷那馋样,呵呵直乐,舀了个煎饼放到一边凉着:“你等会儿再吃,小心烫手,我多做点儿,等会儿你给你爷爷奶奶也送点儿,还有,去叫清兰过来吃。”

苏清荷连连点头,用筷子按着煎饼,小心翼翼的撕掉一块儿塞嘴里,还不忘给苏张氏也塞一块儿:“娘,你也尝尝,好吃不?嘿嘿,要是放点儿肉,那就更好吃了。”

“你个馋猫,过几天是你爹的生辰,咱们到时候买点儿肉。”苏张氏想了想,笑着说道,又挑出来几个煎熟的饼子,然后舀了篮子装进去:“你和你奶奶说,要是他们吃着好吃,回头我让你爹送点儿面过去。”

苏清荷点头,反正留够了十亩地的种子,以及给沈公子的,家里还留有不少,想来爹娘是能分配妥当的,自己就不用太操心了。生在这古代,吃独食什么的,那明显是不可能的。

在这会儿,没有宗族的人,那就是没根儿的,将来死了也是孤魂野鬼。古人是相当看重这个的,所以一大家子的人,关系就是不好,也不好闹的太厉害的。

拎着篮子,苏清荷先到老院儿,将话学了一遍,得了苏奶奶塞过来的两个熟鸡蛋和一包点心。回头去三伯苏静林那里,准备叫上苏清兰。

喊了两声,苏清兰才开门,手上脸上都是泥土,看着很是没精打采。苏清荷张望了一下,悄声问道:“你后娘呢?你刚才在做什么?怎么身上这么脏?”

“她在做饭,她让我今天将这些花生摘完。”苏清兰指了指旁边堆着的花生,苏清荷顿时张大了嘴巴,那花生堆,都快比得上她两个那么高了。

“别理她,走,跟我回去吃好吃的。”苏清荷撇撇嘴,拽着苏清兰就打算走,没等转身呢,就听见厨房门口有人喊道:“哟,是小荷啊?吃过午饭了?来找小兰玩儿的?小兰今儿不能出去玩了。”

苏清荷脸上挂上假兮兮的笑容:“不是来玩的,我有事情找四姐,我娘说让我叫她过去。小兰今天为什么不能出去?我三伯呢?就你们两个在家吗?”

“你三伯那个懒人,又出去闲逛了吧?”苏董氏皱皱眉,不高兴的说道:“要不是你三伯不在家好好干活,用得着我和小兰干死干活吗?你看看那花生,都快沤烂了,要是再不摘完,估计都发霉了。”

“我也心疼小兰来着,只是小兰年纪也大了,总不能一点儿活计都不干,这坐着摘花生,也不是多累,我自己可还得下地呢。”苏董氏一边说,一边进屋里舀了两块儿糖出来:“来,小荷,你难得来一趟,吃块儿糖再走。”

苏清荷摆摆手:“谢谢三伯娘,不用了,我正掉牙呢,我娘不让吃甜的东西。三伯娘很忙啊?那我回去和我娘说一声,看她有空的话,过来帮帮三伯娘。我真有事情找我四姐,等会儿就将人送来,耽误不了三伯娘的,三伯娘不用担心。”

说着,也不管苏董氏什么反应,直接拽着苏清兰走人了。

“四姐,你在家的时候,那女人就一直让你干活?”一边走,苏清荷还要一边打探情况,苏清兰皱着眉摇摇头:“也不是,我干活的时候,她也没闲着。”

苏清荷撇撇嘴,那是,看着是公平,大家都在干活。但是,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子,能比吗?再说了,到底不是亲闺女,要是亲闺女,哪儿舍得一直干活啊?肯定是干半天歇半天的。

还有啊,瞧刚才苏董氏那样子,还有说的话,明显是担心自己回去告状嘛。

不过,就算是知道那女人其实对苏清兰并不是太好,苏清荷也不会回去告状的。一来,苏董氏没有为难苏清兰,没有苛待苏清兰,也没有虐待苏清兰,只是让她和自己干一样多的活计罢了。

这和那黑心肠的后娘比起来,已经是好太多了,苏清兰要真是不想干活,随便找个借口说要去奶奶那儿,要去大伯家二伯家四叔家什么的,也能脱身出来,所以,这情况真不算是太坏。

二来,苏董氏现在是苏清兰的娘了,也就是说,日后苏清兰的婚嫁什么的,苏董氏的话能占三分之一的重量,另外三分之一是苏静林做主的,还剩下三分之一,是苏爷爷和苏奶奶做主的。

所以,苏清兰在不是太坏的情况下,直接将苏董氏给得罪个彻底了,那才是最糟糕的。

和这个比起来,苏清兰干点儿活其实也没什么。再说了,农家的姑娘,哪个不干活?遇上那重男轻女的家庭,苏清兰这样的也能算是生活在天堂了。

还有第三呢,苏清兰都十岁了,年纪不小了,也养不熟了,苏董氏何必花费力气去讨好?苏清兰过的好不好,实际上很大程度是苏静林决定的。若是苏静林早些将农活做完,那还用苏董氏和苏清兰出手吗?只可惜,苏静林是个大懒人,于是苏清兰也就跟着没那么好过了。

“娘,我们回来了。”苏清荷放下心里对苏董氏的成见,不进家门就高声喊道,厨房里苏张氏笑呵呵的应道:“来了就赶快进来,刚烙好了几个,就着汤吃正好。”

继庆幸自己穿越的环境和家乡相似之后,苏清荷再次庆幸,自己的亲人,很好。

37

苏静森提了篮子去里正家里,没多久,居然和里正一起回来了,后面还跟着里正的儿子宋浩明。看见苏清荷和苏清兰,里正笑呵呵的伸手,在苏清荷的脑袋上拍了拍:“听你爹说,这个叫做黄金米的东西,是小荷你自己种出来的?”

苏清荷脸红红,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脸颊:“我都是看书上写的,然后请教一下我爹,我爹帮忙打理的,我也没做什么。”

里正哈哈大笑:“没做什么就能种出这种黄金米,小荷可是不得了啊,又聪明又伶俐,以后谁要是娶了小荷,那可真是有福气了。”

苏清荷脸色更红,索性拉这苏清兰钻到厨房去了。里正笑了一会儿,转头和苏静森说道,大多是问一些这个黄金米的情况,比如说年产量,吃法之类的。

苏静森也不能不回答,这种事情,隐瞒不了的,除非苏静森要得罪整个村子的人。只要他明年一种下去,后年就必定有人跟着研究种法了,还不如现在说出来。

反正,能不能赚钱,还是个未知数,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人,一般都是求个安稳,也就是说,在苏静森没有确定这东西能赚钱之前,基本上不会有太多人去种的。

更何况,还没有种子。苏静森能给里正一些,不代表能给村子里的其他人一些,他们自己留的种子还有些不太够呢。所以,就算是里正了解情况了,明年会种的,大约也只有苏静森和里正两家。

一家和两家,其实差别不大。苏静森不是个小气的人,自然是不会隐瞒情况了。

“对了,浩明啊,致平那天写了信,就是说这个黄金米的事情,要拜托你送给那个沈公子,当初他那种子算是定金,还有一些黄金米面,都要拜托你了。”

苏静森唠叨完种田的事情,忽然想到苏致平房间里的那封信。赶紧说道:“这个黄金米的产量是挺高的,而且也好吃,种法也不麻烦,种完一茬小麦之后,正好能接着种一茬黄金米,这东西可真不错。”

宋浩明掰着一块儿面饼,笑着点头:“苏叔叔说的是,这东西确实不错,小荷这次可是办了大好事情,若是这黄金米能大范围的播种,那于国于民,可都是利在千秋。”

苏静森有些尴尬,摆摆手笑道:“你别随便夸她了,她一个小孩子家家,哪里知道这些,不过是误打误撞弄出来的,真正做好事的,可是那位沈公子,若不是沈公子给的种子,我们再怎么也弄不出来这黄金米啊。”

宋浩明眼神闪了闪,笑着点点头,并未说话,心里倒是有些惊讶的,原以为这苏静森不过是运气好了点儿,有两个聪明儿子和一个聪明闺女罢了,没想到,本人也是有些聪明的,竟然还知道,这功劳该不该要,应该归谁。往日里,他可真是小瞧了这一家子人,看着大大咧咧普普通通的,倒都是聪明的。

“苏老弟啊,有个事儿你心里有谱没?”里正很自然的接过了话头,苏静森有些迷茫:“啊,啥事儿?”

“今年的税收,要加一成。”里正叹口气说道:“幸好你们是年初办了地契,要是等到这会儿,估计连地契都办不下来了,至少得这个数。”

苏静森吃了一惊,五十两银子,那可真不是小数字。

“怎么就加了一成?是朝廷说的,还是县令自己加的?”苏静森沉默了一会儿,沉闷的问道,里正摇摇头:“不知道,朝廷上的事情,咱们怎么能打听得到?不过,这县令是要连任三年的,我要是没记错,今年五月有过一次童生试,再过两年,才是下次,那会儿县令可是站稳脚跟了,要走人还是要连任,可就说不准了。”

去年县令是刚过来,没打探好情况,县里的事情自然是不好和以前太不一样的。而两年后,那就说不准了,万一县令连任了,那科举的事情,可就是县令说了算的。

苏静森皱眉,无缘无故的就加税,这县令也不是个好的。既然不是个好的,那科举这种事情,说不定就要徇私了,往年这种事情还少吗?

当年苏静木科举的时候,不就是因为考官受贿,将静木的名次给往后排了,这才闹的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就只能当个秀才了,静木心里憋闷,索性也就不继续往下考了。

若是轮到自己两个儿子,还出现这种事情…

“苏老弟,你也别太紧张。”里正见苏静森面色不好,伸手拍拍他肩膀:“这事情说不准,也许后年,这县令就调走了呢?而且,科举这事情比较重大,县令一个人也是做不了主的,你别想太多。”

苏静森扯着嘴角笑了笑:“多谢宋大哥安慰了,这事情,我们也都没办法,只能看运气。要真是到时候得花钱,咱们怎么也得想办法给孩子办办。要是办不起,也只能说是孩子没那个命。”

里正见他颓废,就摇摇头,有些恨铁不成钢:“你啊,就瞎想吧,我之前说的话,可不是为了吓唬你。那县令虽然厉害,能厉害得过知府老爷?浩明明年就能考秀才了,再过三年,就能考举人了,咱村子里又不是没人!还有那老杨家的孩子,今年过了童生试,再过三年就能考秀才了,到时候就是出一个有出息的,还能怕那县令一手遮天?”

虽然里正说的是很正气,很有气势,但是他和苏静森都知道,若县令连任了,就是宋浩明和杨鹏程都考中了,估计也暂时没能力抵抗那县令。

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那会儿估计已经晚了。

“宋大哥,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心里想的是一回事,但是人家给你面子,还是要赶紧接住的。苏静森端着酒杯示意了一下,苏张氏之前还炒了几个小菜,虽然席面比较朴素,但在农家来说,用来待客也算是很上档次了。

里正端着酒杯也示意了一下,两人一饮而尽。

旁边宋浩明见他们放下酒杯,就笑着说道:“爹,苏叔叔,其实你们不用太担心的。这县令啊,还不一定能连任呢。咱们这儿又不是江南,很是有钱,只不过是个中等县,我估计着,那县令定然是想往上爬的,到时候人家说不准不屑留在这里呢。”

“哈哈,说的是,还是浩明看的清楚,咱们县里没啥好捞的,他自然也就走了。”苏静森跟着笑道,里正脸上有些骄傲,还要强自忍耐着摆手:“他小孩子家家的,能知道什么?来来,苏老弟,咱们喝酒,这事情啊,一时半会儿的急不得,到了时候,自然也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苏静森跟着点头,两个人你来我往的开始推杯换盏。苏清荷搬着小板凳坐在墙根,一边晒太阳一边摘花生,苏清兰吃饱之后就回去了,苏张氏正在厨房,倒也没人注意到她。

若是这县令真是个大贪官,她以后行事,可得低调一些了,不能在明面上赚太多钱,只能暗地里攒着。不过,只加了一层税,这县令其实还没坏到骨子里吧?

看里正和自家老爹平日里有事没事儿的议论一下县令和朝廷,多多少少也能说明,朝内其实应该是很太平的,要不然,百姓们光顾着糊口还来不及,谁关心朝廷的事情和科举的事情?

既然朝内太平,那贪官就算是贪婪,也是在一定限度内的。真是能逼民造反的,那就不是贪官了,而是蠢蛋。县令上任有一年了,应该也不是个蠢蛋。

苏清荷想来想去,觉得,各种可能都有。科举的话,头名和最后一名相差绝对是很大的,但是二十三和二十四相差就不大了。万一到时候,自家两个哥哥其实刚好能上榜,然后处于最后几个,却被县令横插一手,变成落榜了的,那也没地方说理。

不过,县令再有两年就调走了,哥哥们第三年才科举,正好赶在县令任期之外,到时候,若是县令调走了,那可真是皆大欢喜。

嗯,想太早了,说不定这两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层税收听起来不多,但是,万一县令胃口被撑大了,那就说不定是谁倒霉了。有可能是百姓贫困聊生,也有可能是县令当官当到头了。

心里胡思乱想了一阵,苏清荷就听头顶上有人说话:“小荷?”

“啊,浩明哥,你吃饱了?”苏清荷抬头,眯着眼睛看上面的人脸,阳光照着眼睛,看的有些不是太清楚。其实就是不用看,苏清荷也知道宋浩明长什么样子。

有时候她就很奇怪,明明里正大叔长的也不帅,里正娘子也不过是清秀,怎么生出的宋浩明,就英俊潇洒呢?面颊白润,剑眉朗目,薄唇微粉,再加上一身淡蓝色学子儒服,可真是翩翩郎君。

“嗯,吃饱了,这个黄金米的面粉,还挺耐饿的,我听你爹说,这个是你自己种出来的?小荷可真了不起。”宋浩明蹲下身子,摸摸苏清荷的脑袋说道,苏清荷眯眼,若是自家五婶在,肯定得批评教育自己了。

“也不是啊,我和我爹我娘,还有我大哥二哥,还有四姐一起种的。”苏清荷掰着手指数,既然人家拿自己当小孩子,那自己就当一次小孩子吧,反正这会儿也确实是小孩子。

“小荷好厉害,那小荷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告诉浩明哥,浩明哥明年也种一点儿。”宋浩明笑眯眯的问道,苏清荷本来瞪圆的眼睛又眯起来了,这算是试探上了?

也是,自己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儿,一年就将这玉米的种植方法给弄的清清楚楚,还知道吃法,确实是不太正常。嗯哼,既然你要试探,那就让你见识一些咱的早慧和天赋吧。

隔山打牛,让你给沈公子带个信,让他知道投资咱是不会出错的,有什么种子就赶紧寄过来吧。

打定主意,苏清荷开始忽悠。从自己看了农书说到向苏静森取经,再从自己从种蜀黍上面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说到种小麦总结出来的经验,各方面汇总,总之,争取将自己的各种“灵机一动”说的合理一些,巧合一些,务必将宋浩明给忽悠晕。

一个十二三的少年,很聪明的少年,就快要考秀才了的少年,怎么会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放在眼里?怎么能想到这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挖空心思在骗自己?

于是,忽悠和被忽悠,一个有心,一个不提防,能不成功吗?

38

等苏爷爷苏奶奶家的花生也摘完,就该去镇上卖掉了。这次是三辆车子,苏家大伯苏静青收麦子的时候,也买了牛车,拉着他自家的花生和苏家三伯苏静林的花生上路。苏家二伯苏静树则是拉着自家的花生和苏爷爷家的,剩下苏静森只拉着自家的,不过,今年苏静森家里的地多了几十亩,产量也高,所以一辆车子正好。

三家约好了日子,今儿在村口集合。苏清荷一大早就起床,揣了玉米面饼子,然后抢先上了牛车。苏致平在后面摇头:“小妹,你都快是大姑娘了,还这么粗鲁,小心日后嫁不出去。”

苏致安一边嚼饼子一边呜呜囔囔的说道:“大哥,你怕什么?小妹嫁不出去就算了,咱们兄弟养她嘛,她又吃不了多少东西。我觉得,小妹这样挺好的,要都是跟镇子上那些走个路扭三扭的姑娘一样,咦,那可真是…”

哆嗦了两下身子,苏致安爬上牛车,伸手拍苏清荷:“小妹,你这样就挺好,可千万别听大哥的。”

苏张氏正拎了小篮子出来,闻言瞪苏致安:“瞎说什么呢,你妹妹嫁不出去还是好事儿?下次再让我听见你这样说,看我不揍你!小荷你也是,都长大了,再这样鲁鲁莽莽可不行!回头去跟着清芬姐学绣花吧,好歹是个女孩子,都不说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你得给我学文静点儿!”

说完,转头拉了一把苏致平,让他也上了车子,然后转身去关门,将各个屋门都关上,正堂的屋子还要锁上门,然后才出来,连大门也锁好了,才上了牛车。

苏静森坐在前面,甩了鞭子赶着牛车往前走。

苏清荷笑嘻嘻的靠在苏张氏身上:“娘,卖了花生,咱们在镇子上转转?娘和爹去年就没买新衣服,今年和爹一买两身新衣服!要那种可软的布!”

“我闺女真孝顺。”苏静森在前面笑呵呵的说道,苏张氏白他一眼:“你闺女放个屁都是香的!”

苏清荷嘴角抽了抽,苏致平转头看路上的小石子,苏致安则是哈哈大笑。苏静森摸摸鼻子,一脸骄傲:“那是,这十里八村,哪个有我闺女聪明?又懂事儿又机灵,还会给家里赚钱,周围哪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能做到?我闺女啊,那就是最好的,仙女儿下凡知不知道?”

“老四,知道你闺女仙女儿下凡,这时候也不早了,咱们还是赶紧赶路吧。”爽朗的笑声从不远处传来,苏清荷扒着苏张氏的胳膊一瞧,就见苏宋氏坐在牛车上,笑的一脸促狭。

旁边坐着苏董氏,苏清兰偎在苏清芬身边。

“好叻,那咱们就快点儿。二嫂,今儿你们逛不逛?”苏静森一边甩鞭子,一边高声问道,苏宋氏笑呵呵的回答:“逛!清芬的婚事定下来了,明年十月份的,得开始准备东西了。”

说着,转头看另外一辆牛车:“大嫂,你们家清花的事情定了没?”

苏李氏有些不高兴,顿了顿才说道:“定了,明年八月份的。”

“啊,就隔两个月啊,大嫂和二嫂可真是有福气。”苏张氏笑着说道,又问苏李氏:“大嫂,清花定的哪个村儿的?是不是上次说的那个大李庄的?”

“大李庄那个?那个家里不是不怎么样吗?兄弟五六个,他是老二,下面一堆没成亲的弟弟,清花嫁过去不得受罪啊?”苏宋氏惊讶的说道,又拍了拍苏清芬:“我家清芬,我都舍不得她去受那个罪,清芬可是要嫁到镇上去的,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将来那家产,还不都是清芬他们夫妻俩的?”

苏李氏的脸色有些不怎么好看了,苏清荷是知道,她这个二伯娘,心肠不坏,就是有些爱炫耀。平日里做事情,非得比妯娌们都高一头才行。露脸的事情,她是最喜欢做了。连带着清芬,都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

“二嫂,其实大李庄那个也挺好,虽然说兄弟们多点儿,但是兄弟多力量大啊,只要兄弟们齐心,日后赚一份儿大家产,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苏张氏赶紧和稀泥:“再说了,那后生我也见了,长的是一表才,又好看又和气,那家里人也都好相处,清花嫁过去,可有个疼爱她的婆婆,那还不跟在家是一样的?”

苏李氏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我也是瞧上了那家人的人品,小伙子长的就算了,好看不好看,能干就行了。上他们家去过一趟,那兄弟几个,都是挺能干的,爹娘都是好脾气的,下面还有个小姑,又文静又秀气,和清花很是合得来。”

“那感情好啊,清花不太爱说话,能有个合得来的小姑,那嫁过去日子肯定好过。”苏张氏笑着说道,苏董氏一边接口:“穷点儿没啥,这以后分了家,只要夫妻俩自己努力,盖房子买地,还不是件儿简单事儿?”

苏李氏的脸色再次难看起来了,盖房子买地要是简单事儿,他们家也不会分家这么多年了,前几年才盖了新房子!就是老二家,也是前年才盖的。老三是挪用了前头媳妇儿的嫁妆,老四家是凭空发了一笔横财。

真以为那盖房子买地,就是上嘴皮碰下嘴皮,说说就能完的事情?

苏宋氏一边哈哈笑道:“大嫂,你也别太操心了,清芬和清花可是姐妹俩,哪儿有不帮衬的道理?你就放心吧,有清芬一口吃的,就绝对不会落下清花的。”

眼瞅着苏李氏的脸色都快难看的跟锅底一样了,苏清花笑道:“二婶娘说的是,我和清芬是姐妹俩,这日后哪儿有不帮衬的?要真过不下去,还得让清芬接济一下呢。说起来,之前来过咱们村儿的那个陈佳佳,也是三婶娘的亲女儿吧?”

没等苏董氏说话,苏清花就笑着说了下去:“真算起来,佳佳那小姑娘,也是清兰的妹妹了,日后啊,清兰定然也是会接济一下佳佳的,三婶娘可真不用担心佳佳嫁不出去。”

虽说女孩子是不能说自己的婚嫁之事的,但已经定下婚事的,就没那么多要求了。尤其是,这儿也没外人,苏清花就是说上几句,也不会有人在意的。

苏清荷这会儿可是对这个二堂姐刮目相看了,原本以为这个二堂姐是个木讷的,毕竟之前,在老院儿那边的时候,苏清芬争着在爷爷奶奶面前表现自己孝顺,这个二堂姐也都是默不作声。没想到,木讷下面,这个二堂姐居然也能伶牙俐齿起来。

最重要的是,二堂姐人品不错。二伯娘说话不好听,但那是三堂姐的亲娘,又一向是个爱炫耀的,大家也都知道她性子。之前说的那些话,也不过是为了表现她家清芬的婚事比清花的好。

而苏董氏插嘴的那几句,就有挑拨离间的意思了。

这二堂姐一出手,就直接对准了苏董氏,可真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捏住了目标啊。

“娘,你可真是的,没看路上都有人了吗?”苏清芬嗔了一声,笑着说道:“你再说,我和二姐可不理你们了,我们都去坐四婶那个车子,让四婶给我们讲故事听。”

“哎呀,那正好啊,我这几天啊,可最喜欢讲故事了,前几天致平刚给我讲了一个,叫什么来着?那个小孩子睡觉前先帮她爹将床铺暖热的那个?”苏张氏赶紧说道,顺便转头问苏致平。

苏致平笑着回答:“黄香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