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坐在马的前面,青年和尚坐在后面抱着他,东西吊在马的两侧。

小和尚走之前,还邀请钱亦锦和钱亦绣去寺里看菊花,说金秋时节,寺里的菊花最好看。顺便更让他师傅帮钱亦锦指点指点学问,因为他也听到了宋怀瑾的话。

九月二十七,小王氏生了一个儿子,钱二贵终于有了孙子。钱老头高兴,给孩子取名为钱亦得。

钱二贵更高兴,喜三那天,大摆宴席。

这天,除了程月,钱家三房全体出动,去二房家吃席。钱亦锦休沐,也去了。钱亦绣自从穿越过来之后,还是第一次去二房家做客。

这次三房送的礼极重,给得娃送了一个银锁、一个银镯子,八颗状元及弟银锞子,一床红色绸面小包被,八尺细绒布。又给小王氏送了两只鸡,五十个蛋。

唐氏看到三房的礼极满意,也闭上臭嘴没说讨嫌的话。

钱满河知道自己老娘不能干,离家近的二姐钱满朵又懒,昨天就让人去给大姐钱满枝带了信,请她今天回家帮忙,又去大房把陆嫂子请来帮忙,又把花大娘子请了来。

钱亦绣把紫珠也领了来。她倒不是来显摆自己有个小丫头,纯粹是想让小女孩出来玩玩。紫珠还是个八岁的小姑娘,平时再懂事,见钱亦绣要出去玩了,心里也痒痒。

来到二房,院子里已经坐了许多人。钱老太正坐在椅子上,手里不停地把玩着拐棍,跟客人们炫耀着锦娃的孝顺。

这老太太偏心得紧,自己去省城还给她带了条抹额,也没见她成天拿出来显摆。哪怕天天戴在头上,也很少说。而钱亦锦送她的拐棍,连多多小朋友都说她一天要说二十次。这还是嘴不利索,若嘴利索了,至少要说一百次。

见钱亦锦兄妹进了院子,歪着嘴叫道,“锦娃,快来太奶这儿。”

钱亦锦笑咪咪过去,从荷包里掏出几块糖给钱老太说,“太奶,这是我专门给你带的糖。”还塞了一块糖进钱老太的嘴里。

之后,有些心虚地抬起眼皮看了妹妹一眼。

钱亦绣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他出门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这些糖是我给妹妹带的,妹妹想吃了找哥哥要。”

小屁孩专会哄人。

钱亮婆娘和谢虎子婆娘几个关系好的妇人来了以后,都赶紧进厨房去帮忙。只有那钱满朵,还坐在院子里嗑瓜子聊天。钱满枝出来叫了几次,都没能把她叫进去。

李阿财也来了,他看到像小玉人儿一样漂亮的钱亦绣,总想往前凑。钱亦绣瞪了他一眼,领着紫珠和钱亦多、谢二丫几个小女孩到另一边去玩了。

等接生婆把钱亦得抱出来的时候,钱亦绣也挤上去看热闹。这孩子长得可真好,又白又胖。

唐氏得意啊,敞着嗓门说,“我大孙子,一生下来就七斤六两,比当初锦娃和绣儿两个加起来还大。”

吴氏听了便有些沉了脸。

谢虎子婆娘兰氏笑道,“锦娃和绣儿虽然生下来小,但后来养得好,也像了钱三叔和满江兄弟的聪慧,小小年纪就比别人强。”

唐氏还想说自己的孙子以后会更强,被钱满枝拉了拉。

唐氏昨天就被钱二贵再三告诫,今天是大喜之日,若她再敞着大嘴乱说话,别怪他不客气。所以唐氏很注意,一见自己闺女拉她,便也住了嘴。(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二章 年礼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月底,气温骤然下降,秋天的萧瑟更加浓郁。

地里的农活基本上侍弄完了,轻闲下来的农人都想出去找些事做,也能过个富余年。这时候,是请短工的最佳时期。

钱家三房人家和万家都要找短工挖塘。因为需要的人多,不止来了花溪村、大榕村、二柳村这些离得近的村人,连邻镇都有人来。

三房招了六十几人,那三家分别招了十五个人。四家人又一起招了花大娘子等几个妇人,专门给这些挖塘的人做饭。几家人按短工人头,凑了钱交给花大娘子,让她负责采买和做菜的一切事宜。就在她家做,做好后用车推去工地现场。

那边在热火朝天地挖着塘,钱家三房湖里的藕也长老长熟了。这时候的藕最好吃,味甜粉糯,一采上来,就被锦绣行的人拉出去卖了。其实,八月中就开始陆续采嫩藕了,只是采的量少。

或许她家湖里的水质好,藕比别家种的要更大些,甜些,收成也多些。

她家这六亩湖,陆续采了一万六千多斤藕,湖里还有,等着过年前采,预计能再采几千斤。这样,前后加起来,一共就能采两万多斤藕。

因为藕好,卖的也比其他人家贵一些,大概每斤五文钱左右。再加上湖里的鱼,一共可获利一百二十多两银子。

大房、二房一看三房的收益,也觉得自家买地挖塘是做对了。

万大中在花溪村西头看顾自家挖塘,不仅中晚两顿饭都跑去钱家三房吃,几乎隔一会儿就会跑去他家一趟。不是喝水,就是上茅房,然后跟钱三贵说两句话,再看钱满霞两眼,呆个不到半刻钟的功夫又赶紧往回走。

钱亦绣笑着打趣道,“万大叔,干脆你就坐在我家别动,让黄铁大哥帮你家看着挖塘算了。你这样,路上耽搁的时间比在我家呆的时间还多,多累啊。万一水喝得多,还没走到你家的土里,就又要上茅房,那咋办?”

一旁的钱满霞羞得脸通红,跺着脚骂道,“绣儿,你又开始胡说,看我不告诉我娘。”

万大中则好脾气地笑道,“不会,不会,万一那样,再返回来就是,万大叔不怕累。”

看他那好好先生的样子,钱亦绣捂着嘴直乐,又说道,“万大叔心里高兴,当然不怕累了。”

万大中和钱满霞听了,都是脸蛋红红地瞥了对方一眼,又赶紧把眼神转开。

这就是古代不好的地方,定亲的男女双方哪怕再柔情蜜意,也要守礼,连话都不好意思多说一句。

不过,看到小姑姑那稚嫩的小脸写满谈恋爱的蜜意,还是有些违和。这还是上初二的年龄,好不?

进入冬月,钱三贵的身子骨又有些不好,倒也没有严重到像往年那样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地步,只是不能出门,天天穿着大棉袍戴着狐狸皮帽子在屋里烤碳炉。

现在有总管蔡老头,许多事都他拍板,实在重要了,才会去禀报钱三贵。

钱香家又开始组织装香肠。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香肠这种食物,但味道最好的还是钱香家的香肠。

李姑爷听从钱亦绣的建议,对自家装的香肠进行了包装,取名为“李记”香肠,不止做香肠,还做了老腊肉,做出来就由锦绣行帮着销售。当然,京城的还是由崔掌柜负责,省城的还是由宋府负责。

如今的锦绣行同宋府也建立了长期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这次崔掌柜回京,不仅带去了香肠,钱家还送了国公府几百斤莲藕。做为年礼,又送了张家、宋府、翟府各四百斤莲藕,香肠和老腊肉各送了一百斤。

张家是钱亦绣去送的,宋、翟两府的年礼是钱亦锦专门请假去省城送的。

张家和宋府很高兴地送了回礼,都是一些布匹、学习用品之类的东西,经济价值比钱家送的高一些。

翟大人不在府中,但家里的总管知道钱亦锦是翟大人的“小友”,不仅很给面子地收下了年礼,还送了等同价值的回礼。

可两天后,翟老太就派身边婆子找到溪山县的锦绣行,说家里人都十分喜欢吃他们送的香肠和莲藕,想再买些,还拿了五钱银子给钱华。

钱华看着手里的五钱银子想了想,就让人拿了五十斤香肠,两百斤莲藕给他们。然后,赶紧差人给钱三贵送信,自己做亏了一笔生意。

钱三贵听了,又让来人回去说,他做得对,这笔生意亏也要做。

钱亦锦小朋友听了,又纠结了。他不知道该不该跟翟大人说一声,他老娘这样也太那个了,虽然就是一点吃食,值不了几个钱,即使送了也算不上索贿。但对翟大人的官声总归不好。

钱亦绣劝道,“翟大人那么聪明,肯定知道他娘的行踪,该怎么处理看他吧。这点东西也不多,也可以说是咱们的一个心意。”又说,“那翟老太可能还是乡下的老观念,觉得五钱银子就是五百文钱,能买很多东西。她也不是故意拿少钱买多东西,若是钱华叔叔只给五钱银子的东西,老太太也不会生气。”

钱亦锦听了,心中才好过些。翟大人毕竟是自己的偶像,他还是不希望偶像的老娘给偶像抹黑。

几天后,从京城回来的翟大人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又让他的一个幕僚卫先生来锦绣行找钱华。卫先生笑着说香肠和莲藕很好吃,谢谢他们有心,又提前送了钱亦锦一个红包,让钱华帮着转送。

腊月二十,私塾放了假,要等到来年正月二十才开学。

钱亦锦便想去县城住一晚,尝尝当县里人的滋味。钱亦绣早就想去那个宅子住一晚,可都没能如愿。

见小正太要去住,心里又痒痒起来,扯着程月的裙子说想跟哥哥同去。可看到小娘亲那红红的眼圈,只有举双手投降。

万大中说自己正好要去县城买些年货,就由他带着小正太去县城,同去的还有钱亦善。

小正太在县城玩了三天,回来的时候,竟然带回一个老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三章 余先生

原来,这位老者从北边来溪山县寻亲,亲戚没找着,身上盘缠却用光了,在路过钱家宅子时,竟然饿晕了过去。

钱亦锦起了恻隐之心,让万大中把老人扶进屋,给他吃了饭,洗了澡,还让他住了一宿。第二天,缓过劲的老人看了钱亦锦写的字,不停地摇头叹息。说字是人的脸面,很漂亮的一个孩子,咋就写了一手不堪的字。为了报钱亦锦的“救命”之恩,便指出了他写字的不足之处,还提笔写了几个大字出来。

钱亦锦先还不服气老者说他的字不堪,自己的字在私塾里是写得最好的,连张先生都数次夸奖。可当他看到老者写的那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后,也就服了气。万万没想到,这位快饿死的老人能写得一手如此漂亮的好字。

老者叹道,“说来惭愧,老夫年青时还曾中过举,一直教书育人。哎,无奈妻子早逝,又无儿女,晚年来这里投亲,钱囊被偷,又未找到亲戚…”

一旁的万大中听了一喜,提醒钱亦锦道,“锦娃,这位老先生中过举,学问肯定比张先生好许多。你把他接去你家,老先生一边教你学问,一边探访自家亲戚。既解了他的困,又教了你学问,两全其美。”又问老者道,“我出的这个主意怎么样?他家里地方大,供你吃供你住,你就教导他。若是你找到亲戚了,想去投亲也成。不想投亲,继续教他也成。这孩子聪明得紧,又仁义,你若是把他教出息了,他定会给你养老。有时候,靠亲戚不如靠学生。”

钱亦锦一听,对啊,张先生虽然是一位好先生,但也只能启蒙,若再继续往深里教,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宋公子一直劝自己换一位先生,这或许正是一个好机会。

老者想了想,也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万大中作证,钱亦锦当场磕头拜了这位余老先生为师。

钱三贵见孙子领回来一个早年中过举的人给他当师傅,高兴异常,赶紧让吴氏去给余先生准备房间。

小院子没有屋子了,就在大院子挑了一间屋子出来,家具、床铺都是新的,又让钱晓雨赶紧做两身新衣裳给余先生。

这位余先生五十几岁,头发稀疏,其貌不扬,一件薄袄包着一具皮包骨的身子。若不是来家里又露了一手——写了几个大字,钱亦绣都会认为他是来骗吃骗喝的。

钱亦绣把钱亦锦拉到院子里问,“余先生除了写的一手好字外,学问怎么样?”

“好!”钱亦锦道,“他解析的文章,让哥哥有茅塞顿开之感。”

他见妹妹那双充满怀疑的大眼睛,受伤地说,“妹妹不能怀疑余先生,这不仅是对余先生的不尊重,也是对哥哥的不信任。”

结果,这位余先生还傲娇得紧,当钱三贵提出,能不能再多教一个学生时,他竟是毫不犹豫地拒了。还口出狂言,“想给老夫当学生,还要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不过,老夫敢断言,在这个地方,除了钱亦锦,还没有老夫愿意教的娃。”

钱三贵只得讪笑着住了嘴。他是想帮钱亦善争取一番,见余先生如此,也不敢再提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哪怕这老头要靠钱三贵供吃供喝,但因为他是中过举的读书人,钱三贵照样对他有敬畏之情。

虽然余先生说自己等找到亲戚就走,不需要给束脩。但钱三贵还是坚持要给,他知道一般请西席都是一年给二两银子,包吃包住包衣裳,还包小厮。他也给了这个待遇,只是自家下人有期,就让苏三武、苏四武空了换着去服侍余先生。还说现在歇息,正月十日再讲课。

余先生不同意,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能再耽搁了。”

第二天起,就开始正式上课,课堂设在大院子里。点心房也在大院子里,嘈杂声不断。好在一个专心育人,一个专心求学问,受的影响倒不大。

这更让钱三贵下定决心,说服大房、二房,明年一开年就把作坊搬去县城。费用或许高些,但挣得也会更多。

钱三贵专门给孙子请了一个教书先生的事情又在花溪村里传扬开了。钱家三房发了,钱家三房出钱请西席了,钱家三房要改换门庭了。

张先生听说有位落难举子来了钱家三房,还专门拎着糖果来看他。

但余先生坚持在上完课后才请张先生进屋,让张先生坐了半个多时辰的冷板凳。

经过一番交谈,张先生竟然起身给余老先生鞠了躬,还自称学生。

这让钱三贵更高兴了。张先生已经是这一带最有学问最受尊敬的人,能被他称为先生的人,肯定是有真才实学了。

自家真是捡到宝了。

钱家大院里,汪氏有些不爽,家里请了位好先生,咋不把钱亦善带着一起教呢?这事不用自己提,钱三贵也应该主动提啊。

便对钱老头说,“公爹,余老先生学问那么好,也让善娃跟着他学习吧。大不了,我们跟三叔一起分担请先生的束脩。”

钱老头也是这么想的,点头道,“分担束脩倒不至于,三贵还不是这么小气的人。我就要去三房,跟他说说。”又抬头看看才赶回家过年的钱四贵,说道,“年后你就不要带坡小子去省城了,让他留在这里跟着余先生上学。有了名师指点,学业会大不一样。”

钱四贵赶紧点头称是。

下晌,钱老头、钱老太相携着来了钱三贵家。

打开堂屋门,再掀开大厚门帘,一阵暖气扑面而来。老两口坐定,钱老头便把想让余先生教钱满坡和钱亦善的意思讲了。

钱三贵无奈道,“余先生来的当晚儿子就说了请他带着善娃一起教,但被他拒了。”

钱老头说道,“晚上整治几个好菜,咱们父子陪先生喝几盅。好好跟他说说,再多加点束脩,他肯定会同意。”

钱三贵苦笑道,“除了第一天儿子跟他一起吃过饭,摆谈了一阵,之后我们连面都没照过。请他过来吃饭,他也不过来,说是不习惯人多。”

钱老太不高兴了,歪嘴骂道,“他拿你家银子,吃你家的饭,咋还不听招呼呢。辞了,再重新找一个,有钱还怕找不到好先生?”

钱老头沉下脸骂道,“你个乡下婆子,懂个屁。余先生是举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你想找就能找的到?他能来教导锦娃,那是咱们老钱家祖坟冒了青烟,老祖宗保佑。”又对钱三贵说,“既然他不愿意就算了,万不可为了善娃和坡小子得罪了他。”

晚上,钱三贵又留老两口在家吃饭。

钱老太被老头子骂心里有气又不敢发,已经甩了吴氏几个眼刀子,又实在找不出她的错处。见手牵手进来的程月和钱亦绣母女,终于有了发泄的地方。

歪嘴骂钱亦绣道,“就一个小丫头片子,还穿啥绸子衣裳,拾掇得比地主家的小姐还光鲜。哟,啧啧啧,还戴了银簪子,这真是有钱没地儿花了呀。”

又用拐棍指着吴氏骂道,“你个败家婆娘,有钱也不是你这样浪费的呀。有那多的钱,可以给我儿多买些补药,给锦娃多吃些肉补身子,干啥都堆在小丫头片子的身上?”

老太太的身子骨好多了,虽然说得慢,但也中气十足。

吴氏和钱亦绣还没说道,程月不愿意了,说道,“绣儿就是要穿绸子衣裳,我女儿就是要穿得这样好看。”

老太太见程月顶嘴,更气了,想骂人嘴又不太听使唤,气得拄着拐棍起来想冲上去打人,被吴氏和钱满霞拦住了。钱亦绣也把程月拉出了堂屋。

钱三贵劝道,“娘,满江媳妇有病,您千万别跟她一般见识。绣儿的衣裳和簪子都不是花钱买的,是省城宋家老太太送的。那料子,不是还送了几尺给多多和亭姑吗?”

钱老太听了,才气哼哼地坐下。

“太爷,太奶。”钱亦锦笑咪咪地进屋了。他的到来,如一缕春风,吹散了老太太脸上的严冬,立马大地回春,春暖花开。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一家人又要去钱家大院吃年饭,还要去给钱家先人和钱满江上坟。

程月肯定不会去,在儿女走之前,还悄悄嘱咐他们,“别去给那个假坟头磕头,你爹就快回来了。”

小兄妹只得点头答应。

钱亦锦再三邀请余先生,钱三贵还被背着去大院子请他,他都坚决不去钱家大院吃年饭。说不喜欢人多,自己一个人过年习惯了。钱三贵只得吩咐苏二武兄弟,把老先生服侍好。

一大家子人,从大坟包回来,换了喜气的新衣,都集中在钱家大院吃年饭。今年的年饭更丰富,鸡鸭鱼肉样样全,桌子上盘子摞盘子。

钱老头又像往年一样,做了总结,先表扬了钱三贵,其次是钱大贵和钱四贵,接着是钱满河。最后,还表扬了为钱家添丁进口的小王氏,及又怀了身孕的许氏。

饭后,钱氏老兄弟点心斋召开董事会,钱老头作为监事列席,大家商讨点心铺去县里开的事宜。

钱亦绣跟钱满亭、钱亦多在多多屋里玩翻线绳。

钱满亭小声问多多道,“昨天我像是听见蝶姐姐的哭声,大伯娘还在骂她。是咋回事?”

多多翘着嘴巴说道,“好像又有两家人来向蝶姑姑提亲,我奶看上了一个后生,还托人打听了,说是极好。但小姑姑不愿意,说她不想嫁人,奶就骂她了,还掐了她两下。”

怪不得钱亦绣看见钱满蝶的眼睛红红的,钱满霞一去就被她拉进小屋说悄悄话。

钱亦绣说道,“蝶姑姑不愿意就算了呗,大奶奶干嘛那么着急呀。”

“这次太爷和爷爷都说那个后生好,想劝我姑姑嫁过去。我姑姑被逼急了,说要剪了头发当姑子,他们才没有说了。”钱亦多说道。

此时汪氏正在她屋里跟吴氏和王氏悄悄说着这事,“那个后生真不错,家里是个小地主,有一百多亩田地。婆娘死了几年,有个八岁的女儿。虽然人大了几岁,但岁数大了更知道疼人不是。蝶姑虽说一嫁进去就当继母,但那是闺女,养几年就出嫁,比那些给前妻养儿子的继母不知道强了多少。我还专门托人去打听了,说后生脾气好,公婆也和善。可蝶姑那孩子就是不愿意…”

话没说完又红了眼圈。

这事吴氏和王氏都不好多说,只得劝汪氏想开些,蝶姑还小,再等等说不定能遇到更好的。

开完了会,钱三贵领着家人回了自己家

他们刚走到村西口,就能看到钱晓风、钱晓雷、苏三武几个小子在荒原上放爆竹,猴哥、奔奔、跳跳兴奋地跟着他们跑跳着,紫珠和蔡小叶在一旁看着笑,竟然还有几个村里的孩子也在这里。荒原上一片热闹景象。

院子门口及院内树梢上挂着的大红灯笼极其醒目,给那个大院子更加增添了几分喜气。

钱亦锦见了,也兴奋地拉着妹妹跑了过去。

钱华等人在头一天就关了锦绣行,都从县城赶回乡下过年了。

家里日子好过,不只主人置了新衣,连下人们都一家置了两套,还发了年终银子。特别是钱华,鉴于他的突出贡献,给他封了个十两银子的大红包。

主子的年夜饭摆在小院子的堂屋里,旁边还专门设了一个小桌,钱华和蔡老头在小桌上吃饭以示恩宠,其他的下人们都在大院子里。

钱三贵又同钱亦锦去了余先生的小屋,再三邀请他去主屋吃年夜饭,余先生也只得勉为其难同意了。

天还未黑,年夜饭便开始了。

余先生是第一次见程月,不免愣了愣。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一户农家竟然能娶如此相貌风度的儿媳妇。关键是,他总觉得她有些面熟,不知在哪里见过。

看得出她的眼神有些异于常人,定是脑筋不太清醒。否则,这只凤凰是无论如何也落不到这个窝里来的。

他已经听钱亦锦说自己娘身子不太好,却原来是脑子不太好。(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四章 意外的结果

转眼过了正月十五,钱华带着锦绣行的人去了县城,家里又继续请人挖塘。

大院子里的湖已经彻底清理出来,把从洞天池拿回来的莲子撒了进去。钱三贵和钱亦绣已经商量好,这个莲子撒在湖里育种,明年才能大面积的栽种。而其它塘还是去外面购种藕种植。

因为请的人多,二月底,塘已经全部挖好。这些塘比大院子里的湖要稍稍浅些,大概有九十公分到一米深。除了院子前面的荒原必须空着,院子东面的荒原留着以后建房,剩下的荒地中,塘大概占了一百亩左右,十几亩的地方堆土垒成了一片小山头。塘与塘之间,塘与山之间,还空了十亩左右的地,以后建房子、亭子,或是花园。

钱家大房、二房、万家,因为把地都挖成了塘,土也堆到了三房的那片小山头上。小山波澜起伏,耸立在溪石山前大片藕塘的中间地带。山上,除了留作走路建亭子和栽花的地方,大概能有三十几亩的地方可栽种果树。

这座小山起名为花果山,这片塘起名为荷塘月色,自家的湖叫西湖,名字当然是钱亦绣起的了。

起这些名字都是有理由的,花果山种了果树就能开花结果,月色下的荷花肯定是最美的,自家在西边所以家里的湖叫西子湖。

连余先生听了钱亦绣的解释都说好,既形象,又好听。

三房请了五个长工侍弄藕塘,三个长工侍弄果树,那三家也各请了一个长工。钱二贵还有些舍不得,想自己弄,被钱满河一状告到了钱老头那里。钱老头又把钱二贵一通骂,才请了长工。

三房的几个下人又重新分了工,黄铁主管荷塘月色,苏铭主管花果山,苏三武和苏四武主要侍弄家里的湖和帮着家里做些事情。那八十亩地因为是佃出去的,没多少事,就由蔡老头带着管。家里的另外两亩地也佃出去了。

之后,买了种藕栽进藕塘,还投了少量鱼苗进去。又买了八百株桃树苗和一百株梨树苗种在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