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绣摇头道,“再等等吧,我娘这段时间特别忙,连跟我和哥哥都顾不上说一句话,饭也是丫头拿去楼上吃。她的绣品基本上绣完了,正在往上绣字。好像要用不同的绣线和针法造成色彩和亮度的差异什么的,我也不太懂。这几天她一直在吃张老爷开的定神汤,不然怕是又要不好。”

小和尚遗憾地叹了口气。

晌午,给小和尚做了一餐金花藕素宴。此时的金花藕炖汤还不太糯,主要是炒和凉拌,又做了一道小和尚最喜欢的蜜汁糯米藕。

饭后,小和尚送了钱满霞一串楠木念珠,说,“施主大喜的日子贫僧不能到贺,先把礼物送了,这是贫僧求大师兄诵过经的。”

钱满霞红着脸接过,说“谢谢”。

还有十天就是钱满霞的好日子了。

小和尚没在钱家住,下晌就走了。走的时候,又拉走了二百斤金花藕。心疼得王管事的脸都快绿了,还是没敢吭声。

王管事是宋四爷派在这里的监工,金花藕连钱家自己吃或是送人他都限了量。宋治先的霸道让钱家人无语,但也不敢多说。

后来才知道,有这位爷在这里监督有弊也有利。那些来要藕的、买藕的都被挡了架,无论是县城的差爷还是穷亲戚,都惹不起宋家人。

看到那些脸皮厚的差爷和亲戚被王管事拒绝,钱亦绣真是暗爽不已。

晚饭前,钱老头和钱老太来了,他们是偷偷来给钱满霞送嫁妆的。之所以说偷偷,是因为明面上的二两银子过几天会当着大家的面送,而这次是背着大房、二房送了十两银子给钱满霞。

这份礼对老两口来说有些多了,钱三贵赶紧阻止道,“爹,娘,霞姑不缺钱,不需要给她这么多的银子。”

钱老头道,“我的钱,我愿意给。”又对钱满霞说,“霞姑,你也不要怨爷和奶当初做的事。家业和孙女,我们更偏重家业,这也是人之长情。我们不傻,知道你有孝心,也知道你从小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好人有好报,你找了大中那样的好后生,将来的福享都享不完。我的这些孙女,你以后的日子会最好过…”

老爷子说的话很煽情,钱三贵、吴氏的眼圈都红了。

钱满霞含着泪说,“我知道,我不会怪爷和奶…”

钱老头又对钱亦锦说,“好好读书,以后出息了,才能为嫁出去的姑姑撑腰。”

钱亦锦又赶紧表了一番决心。

三房的人好久没跟老两口有如此温馨的一幕了,却被推门而入的猴妹破坏了。

猴妹几乎招所有人的喜欢,除了钱老太。

老太太看不惯三儿子一家如此宠一只猴子。

这事钱亦绣也能理解,三贵爷爷宠宠孙女她都看不惯,何况宠一只猴子了。

她看着猴妹挂着一个银项圈,还穿着一件绣了花的绸子裙子,脸又扭到了一起去。

也顾不得老爷子在家的嘱咐了,骂吴氏道,“你个败家婆娘,那绸子衣裳不知道往人的身上挂,却往猴子的身上挂。你家钱是多,那也是你男人辛苦挣的,哪能由着你这样烧。”

钱亦绣不高兴地说,“太奶,猴妹的那件衣裳若挂在人身上,就伤风败俗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姑姑

钱老太听孙女跟她顶嘴,更不高兴了,骂道,“小丫头片子,既然知道人不能穿,干啥要做成那个样式的?都丑死先人了。”

猴妹现在除了一些日常用语能听懂,有些话根本听不明白,所以也不知道自己被嫌弃了。但是看见钱老太凶人,还是有些害怕,包着眼泪往钱亦绣的身上爬。

钱亦绣把猴妹抱在腿上坐着,解释道,“那就是一块布头,给人做衣裳不够,做鞋子又不吉利,才给猴妹做了条裙子。”

钱老太还要说不能做鞋子总能做袜子,钱亦锦赶紧拿起盘中的一片金花藕给钱老太说,“太奶吃藕,这是藕尖上的嫩芽,又甜又脆。”

“嗯,还是我锦娃孝顺。”钱老太拿着藕吃起来,又说,“这藕好吃是好吃,但卖得比肉贵却有些过了。要我,肉和藕一样贵,我还是愿意买肉吃。”

钱三贵笑道,“这不是新鲜么,等以后这种藕多了,也就卖不起这个价了。现在能买得起这金花藕的,也是有钱人,不会在乎那点钱。”见猴妹快被吓哭了,还好脾气地拿了一块藕给它吃。

钱老太看不惯儿子宠孙女,现在见他连猴子都宠上了,心里有气,又舍不得说,十分纠结。钱亦绣见她又想找事骂吴氏,赶紧牵着猴妹出去了。

刚出来,便看见黄铁来找她。

黄铁拿了两个小锦盒给她,这是钱亦绣让他去县城银楼取回来的首饰。

小姑姑快出嫁了,钱亦绣之前一直在想送什么添妆好。从洞天池回来后,便拿了五颗小珍珠出来,去了溪山县银楼一趟,给小姑姑打了两样首饰。其中三颗珠子打了一根嵌珠蝴蝶赤金簪,两颗打了一对赤金珍珠吊坠。

其实,她更想拿一颗大些的珠子,但想想还是没敢拿,怕太引人注意,三贵爷爷也不同意。

要说钱家三房这几个成员,钱亦绣最依赖的是顶梁柱三贵爷爷,最尊敬的是为这个家辛苦劳累多年的吴氏奶奶,最心疼的是美美小娘亲,最爱调教的是人小鬼大的小正太,而最感激的人就是善良讨喜的满霞小姑姑了。

十年前,还是一个鬼魂的钱亦绣来到这个家,做为旁观者,看着一家人如何在贫困线上、生死线上挣扎,看着他们几近绝望,最后又挣扎过来。

这一大家子,靠久病床上的钱三贵支撑下去,靠吴氏起早贪黑的劳作生活下去,有愁苦,有眼泪,却依然有欢笑。

而欢笑,就是乐观、豁达、善良的小姑姑带给大家的。

程月来到这个家里,最开始的几年,真正相处最多的就是钱满霞。她用最善良的举动、最温柔的态度,亲近和包容着小娘亲,让程月在这个家里能够愉快地生活。

同时,小姑姑又用最无私的爱,关心照顾着小兄妹,给他们洗澡、喂饭、洗衣,甚至端屎端尿,做得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吴氏有一句话对钱满霞的评价最忠恳——从小就做得多吃得少。

小姑姑要嫁人了,要离开这个人了,家里的人都舍不得,包括钱亦绣。

打首饰之前,钱亦绣去找小正太商量,让他也出些钱,算是兄妹两人一起送的。

她的说辞是,三贵爷爷之前的珠子没卖完,还留了几颗,她就要了过来,想去给小姑姑打套首饰添妆。只是她的钱不够,问钱亦锦怎么办。

小正太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说,“哥哥也正想找妹妹商量,我存了三十几两银子,妹妹再拿些钱,咱们给姑姑买套像样的首饰。”

钱亦绣又出了十几两银子,赤金加手工,共花了五十两银子,在县城的银楼定做了这两样首饰。

小娘亲送的礼物上年就准备好了,是小娘亲绣的异色双面绣——猫。

这幅绣品是小娘亲研究探索异色双面绣的一个尝试,在完成这幅绣品的基础上,才在她自己的绣品上做了改进。

绣品虽然是小娘亲的一个尝试,但画面精美,小猫灵动,当时把钱满霞和钱晓雨、蔡小花几个小姑娘稀罕坏了。

三贵爷爷和吴氏奶奶也看呆了,他们见过双面绣,可从来没见过两面颜色不一样的双面绣。

连见多识广的钱华都大呼不可思议,说他在京城也没见过双面绣竟然能做到两面颜色不一样的。

钱亦绣就提议做个架子把绣品嵌进去,作为小娘亲送小姑姑的添妆。

绣品尺寸不大,让木工师傅做了个胡桃木的圆形虎头架。

钱亦绣拿着锦盒去了望江楼,小娘亲还在工作间没出来。

每天,小娘亲都会在天色稍暗的时候停下手中的活,然后在窗前眺望一阵,等天色完全暗了之后才吃晚饭。她长时间的绣花,还能保持眼睛清明,或许跟长时间眺望远处有关吧。

钱亦绣没有去正院吃晚饭,而是在这里等着小娘亲一起吃。她今天看小娘亲的面色似乎好了些,便把首饰拿出来给小娘亲看。

“怎么样,很漂亮吧?这是我跟哥哥送小姑姑的添妆。”钱亦绣得意道。

程月看了一眼首饰盒里的珠钗和耳坠,嘟嘴说道,“若是把珍珠换上猫眼,会更好看。”

钱亦绣一阵无语,已经坠落凡间的小娘亲时而会冒出一些天上物品的名称,可这里哪有?

钱亦绣把首饰收起来说,“咱家穷,没猫眼。”

“等把绣品卖了就会有钱了。”小娘亲说,“等江哥哥看到绣品回了家,家里会更有钱。到时候,再想办法把绣品买回来。”

小娘亲还挺有心计,只是东西出了手,就不容易收回来了。而且,已经尸骨无存的小爹爹怎么可能再回来。

八月二十五日晚,钱亦绣、钱亦锦兄妹和程月一起,拿着东西去了翠竹轩。两天后小姑姑就出嫁了,他们去添妆。

钱三贵和吴氏都坐在那里。满霞姑姑穿着芳绿色襦裙,梳着双平髻,脸色绯红。见他们娘几个来了,赶紧笑着起身相迎。小姑姑最漂亮的时候就是她咯咯娇笑的时候,眉眼弯弯,梨祸浅浅,笑声清脆,旁边的人都禁不住会被她感染。

程月把东西送给她就红了眼圈,说道,“小姑,月儿舍不得你离开家。没有你,月儿不习惯,锦娃和绣儿也不习惯。”

小娘亲是煽情高手,她的话一说出口,让另外几人都红了眼圈,小姑姑更是流出了眼泪。

吴氏擦了擦眼睛笑道,“霞姑要嫁人了,这是喜事。她嫁得近,什么时候想她了,就让她回来看咱们。”

不多时,钱老头夫妇领着大房、二房、四房都来添妆了。钱四贵领着一家昨天就从省城赶回来了,专门来参加钱满霞的婚礼。

本来自家亲戚最好在婚礼的前一天来添妆,但因为明天归园有贵客要来,他们就提前来了。

他们可能都商量好了,每家送的都是二两银子,这在乡下已经是非常大的礼了。

钱满蝶还送了钱满霞一双亲手做的绣花鞋和一根漂亮的银簪子,钱满亭和多多小朋友也送了一条她们自己绣的手帕。

昨天晚上,钱四贵就带着王氏来了归园,悄悄送了钱满霞两把他们在省城绣楼买的湘绣团扇。

同时,钱四贵又红着眼圈代替父兄向钱三贵道了歉,说若他在场,绝不会那么做。

钱三贵宽慰他道,“三哥也不怨爹和大哥二哥,他们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三哥仍然是你们的亲兄弟,‘兄弟点心’斋若是有需要哥哥帮忙的,哥哥还是会像以前一样鼎力相助…”

霞霞香饼屋已经找好铺子运作起来了,生意非常不错。

为了打响霞霞香饼屋的名气,在钱亦绣的策划推动下,专门推出了两道新品。

一道是金莲冻,就是用藕粉做的“果冻”,藕粉是普通藕粉,但里面加了“第三代”金莲花熬的汁。色泽金黄,半透明,花香浓郁,爽口又好吃。这道点心极受孩子们的青睐,因为食材有限,还要限时供应。

一道是烤梅花蛋糕,也是色泽金黄,软糯香甜。因为软糯好克化,口感好,极受老年人的青睐。

香饼屋的点心也成了雾溪茶坊的专用点心,同时还在茶坊内专设了一个小柜台,专卖霞霞香饼屋的点心。那些茶客们不仅能在茶坊吃,还能买了带回家。

钱满川见了,也想在茶坊里设个“老兄弟点心斋”的专柜,崔掌柜没同意。

其实,崔掌柜专门遣人来问过钱亦绣,茶楼还卖不卖“老兄弟”点心。钱亦绣让他们继续卖。虽然自家跟那几房的生意分开了,但还是亲戚,总不能一拆伙就不认人了吧。

八月二十六日,钱家人早早吃了早饭。除了程月回了望江楼,剩下的人都开始忙碌起来,连钱四贵都跑来帮忙。

因为后天钱满霞要出嫁了,今天要来许多贵客,还会在归园住。上次没有成行的张家老太太和宋氏,还有崔掌柜的媳妇、儿媳,她们都会来。

他们专门把和熙园里的客房临香苑收拾出来,这里住张家和崔家的女眷,张仲昆和崔掌柜住前院客房,余先生就先去万家住。

好像宋家的四爷也会来,若他来了,也安排住在前院客房。

还是那句话,计划没有变化快。崔掌柜突然坐着马车急急赶来了,他说,今天不仅张家人、他家的人都要来,宋四爷也会领着两个女儿兰姐儿、青姐儿来。最关键的是,梁大人也要来。因为梁大人的到来,婚礼当天或许还有溪山县的官员会来。

让钱家人赶紧准备住的地方。

这些人要来,住的地方只有再变一变。钱三贵跟崔掌柜商量后决定,梁则重和宋四爷是贵客,就住在客院临香苑。张家婆媳和兰姐儿、青姐儿住莲香水榭,崔家婆媳住正院厢房,钱三贵、张仲昆、崔掌柜住去余先生的临荷苑。

一些下人,除贴身服侍的跟着主子住,其他人男的住前院,女的住正院。

听到这些传说中的人物,一旁的钱四贵禁不住暗暗叹息,老父和哥哥侄子们太重小利了,把三房推出来,点心斋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午时一刻,张家婆媳和崔家婆媳坐的马车就来了。张仲昆因为要忙碌,他明天才能来。是张央送她们来的,他下晌还要赶回去,黄月娥和儿子钰哥儿还在家里。

马车停下,张央把张老太太先扶下来,接着是宋氏。第二辆马车里下来的是崔掌柜的媳妇洪氏和儿媳华氏。

众人见了礼,钱亦绣就拉着老太太的袖子,陪她们一起去了莲香水榭。

而洪氏和华氏也忙碌起来,只要是京城的主子来,她们就不可能当自己是客人。而这次还是家主老国公爷要来,她们就更不敢懈怠了。她们领着人赶去临香苑,要按照老国公爷的喜好把屋子收拾出来。

张老太太住的是钱亦绣的卧房,而宋氏就住在西屋的榻上。钱亦绣很不好意思地跟宋氏道了歉,说自家条件简陋,怠慢她了。

宋氏笑道,“这间房最好,推窗即可看湖中美景,随时都能闻到莲叶的清香。给我别的房,我还不愿意。”

此时湖中已是残荷一片,只有少数的叶子还是绿色的。不过许多人文人墨客更喜欢残荷的凄美,宋氏年少的时候也喜欢读诗诵文,所以她是真的喜欢这间屋子。

钱亦绣在这里陪着她们吃了晌饭,便让她们歇息,自己回了望江楼。

下午申时,又有几辆马车来了归园。梁则重和宋四爷由钱三贵、钱亦锦等人陪着去了和熙园,钱亦绣则陪着兰姐儿和青姐儿去了莲香水榭。

小姐俩本身跟宋氏就是亲戚,极熟悉,所以住在一起也十分高兴。

宋家小姐妹代表宋家给钱满霞添了妆,是四匹提花锦缎。张家婆媳送的是一套嵌玉赤金头面,崔家婆媳送的是四床龙凤呈祥五彩织锦被面。

梁家则送了一对景泰蓝大花瓶。另外,还送了钱亦锦一个玉雕砚台,送了钱亦绣一个赤金嵌玉璎珞圈。

钱三贵知道上次老神仙让孙女去取的灵物跟梁家有关。梁家送这么多好东西,是在变相感激孙女帮了忙。(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后就娶这个姑娘吧

八月二十八日,宜嫁娶。这一天,是花溪村钱地主家嫁闺女的大喜日子。不仅县城来了大官,连省城都来了大官。县城里,镇上,以及附近的十里八村,凡是有身份的,不管被没被请,只要跟钱家有过接触的,都来了。再加上几个村关系好的村民,归园根本坐不下。

于是,钱家大院也被利用上了,专门招待附近村民,这里由钱大贵夫妇和钱二贵负责招待。

而归园里则招待省城、县城的贵客,以及一些商人和地主乡绅。钱四贵领着李姑爷和钱华在前院招待男客,钱香和王氏领着魏氏在正院招待女客,钱亦锦则负责在门口接待客人。

钱满川兄弟、李家兄弟及钱亦善领着得娃、虎娃等人,不仅要负责堵门要红包,还要负责送亲。得娃和虎娃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外事活动,不仅穿的喜庆,还极认真。一大早就搬了两个小凳子坐在外院门口,随时准备堵门要红包。

特别是是得娃,差一个月才满两岁的奶娃娃,隔一下下就要问,“官官咋还不来?再不来,得娃就当官官了。”

有人没搞懂,笑道,“哟,这小娃有出息,还穿着开裆裤呢,就想着当官了。”

听懂的人大笑道,“人家说的是新郎官…”

逗得众人大笑。

无事的钱亦绣好不容易甩掉跟屁虫猴妹,让它跟着猴哥去和熙园找梁太爷爷玩。

梁则重不愿意去外院凑热闹,在和熙园里领着白狼和大山一家玩。

把猴哥猴妹打发走了,就领着兰姐儿和青姐儿、多多往翠竹轩里走去。

青姐儿还十分不高兴,问道,“咋不领着猴妹去看霞姑姑啊?它那么乖。”青姐儿极喜欢猴妹,除了睡觉,几乎跟它形影不离,还说回家后也要学着给猴妹做漂亮衣裳。

钱亦绣解释道,“猴妹当然乖啊,但猴哥淘气,又是人来疯。它若去了我姑姑那里,还不知道要闯什么祸。”

昨天晚上动物之家回来了,还拨了一根人参人送钱满霞,因为钱满霞给它们洗澡和做饭的时候最多。

人参的年份虽然不算久,许多根须又被扯断了,但钱满霞还是感动得眼圈红红,承了它们的情。

这让张老太太等人看了都唏嘘不已,直说这些牲畜还知道报恩,记情,比有些人强得多。

翠竹轩里坐着许多女客,一身大红的钱满霞正盘腿坐在床上,红衣上绣着凤穿牡丹,显得小脸更加绯红妍丽。一头长长的乌发如瀑布般垂下,全福人宋氏正在给她梳头。

宋氏边梳边唱道,“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梳了头发,宋氏又用五彩丝线给她开脸,嘴里也唱着祝福词。

宋氏真是最好的全福人人选,钱亦绣心里早就掂记上了。前几天,吴氏正准备请汪氏给钱满霞当全福人,被钱亦绣否了,她说张家太太宋氏的福气更好。

钱三贵听了喜道,“张太太的福气可是顶好,若是能请到她给霞姑当全福人,霞姑以后真的有福了。”又迟疑道,“只是,张太太能愿意吗?”

钱亦绣大包大揽道,“没问题,我保证给姑姑请到。”

这让一直在家里等着吴氏来请自己当全福人的汪氏极失望,觉得附近十里八村没有一个妇人比自己更有福气了,不知道三房不请自己会请谁。还悄悄对钱大贵说,“我就不信三房能把王母娘娘请来当全福人。”

但当她听说钱满霞的全福人竟然是张老爷的太太时,也就释然了,自己的确比不上人家有福气。

全福人给新娘子梳头只是做做样子,真正梳头的另有其人。把钱满霞的头梳好,先在头上戴上一朵大红色的绒花(代表荣华),再戴上珠冠,又给她穿上绣有“玉堂富贵”纹的红色绣鞋。

众人都在大声夸赞着新娘子的美丽和福气,让钱满霞更是是娇羞不已。

她跟钱满蝶出嫁那天最大的不同,不是衣裳或是饰品好了多少,而是眼里装的是满满的幸福。虽然也有对娘家的浓浓不舍,却没有丝豪对未来的惶恐和惧怕。

这就是相互了解和盲婚哑嫁的不同吧。

这里的一切一切,都让看热闹的年青姑娘们羡慕不已,钱满亭悄声对钱亦绣说,“霞姐姐真好看,霞姐姐真有福气。”

突然,听见前院传来一阵鼓乐声及爆竹声,还有男人们的哄笑声。

“哎哟,新郎官来接人了。”几个年龄大些的妇人大声笑道。

钱满霞一听,知道自己下一刻就要离开这个呆了十五年的家了,便哭了起来。钱亦绣也跟着流出了眼泪,她舍不得小姑姑。

不一会儿,穿着红袍系着大红花的万大中领着几个后生小子走进了翠竹轩,不停地向周围的妇人们拱手微笑。笑闹声中,领着泪眼朦胧的钱满霞往外走去。

小姑姑或许因为“从小做得多吃得少”,个子不算高,约摸一米五五左右。站在高大俊朗的万大中身边,像小鸟依人一般娇小。但两人走在一起却没有任何不协调,男人如山,女人如水,似乎是世间最相配的一对。

许多女眷都在月亮门前止了步,钱亦绣和多多还是跟着走了出去,乡下孩子本没有那么多顾忌。

青姐儿也想跟着出去,被她的丫头劝住了。钱满亭小姑娘顿了顿,还是同众多大户人家的女眷一样,留在了内院。

来到前院,一对新人给厅屋里的钱老头两口子、钱三贵两口子磕了头。钱三贵红着眼圈对钱满霞说了嫁人后要孝敬公爹、服侍丈夫等话,又嘱咐万大中要善待自己的闺女。说到后面,他也忍不住哽咽起来,吴氏已经哭出了声,这也让钱满霞哭得更厉害了些。

万大中磕了一个头说道,“岳父、岳母放心,小婿定会好好疼惜霞姑,定会珍之,重之。”

这话在前世算不上甜言蜜语,可在古代,这种疼爱媳妇的话男人一般是不会当众说出口的。站在门口的钱亦绣听了也颇为感动,觉得小姑姑找对了人。

可许多男人都有些嗤之以鼻,包括宋四爷。觉得一个爷们,当众说这话,也不嫌丢人。

钱亦绣瞧着撇着嘴的宋四爷等一众男人暗嗤不已,这些古代人的逻辑真是有问题。若是正大光明对那些名妓红牌说这些话,甚至更肉麻的话,就会被喻为风流,风雅,可对自己妻子说这话,就成了丢人。

钱三贵被感动了,点着头连说,“好,好,好孩子,霞姑嫁给你,我也放心了。”

之后,由钱满川背着钱满霞上了花轿。

万家给钱家的聘礼非常丰厚,钱三贵一点没留,都当成嫁妆还回去。自家置办的,再加上一些亲戚朋友送的,共有三十六抬嫁妆。这些嫁妆不仅抬数多,还实在,箱子里塞得满满的,东西也好。

第一抬是京城官家送的一对景泰蓝大花瓶,第二抬是省城官家送的四匹提花锦缎,第三抬是县太爷送的一个木雕,第四抬是摆了十块土块的直扛箱(代表一百亩田地)…

这个大手笔和天大的面子,让李地主、王地主等乡绅都眼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