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想到这些?”王舲迟疑问道。

“我是觉得,要是有了孩子,我只怕会是最不称职的母亲。”

李苒低低叹了口气。

她从来没想过生儿育女这件事,从前,她就没打算生儿育女,现在,她刚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王舲看着李苒,好一会儿才笑道:“这是天性……”

“杜王妃和长安侯府,都是天性。”

李苒接话道。

“也是。”王舲再多一想,头痛起来,“我六叔家二儿子,贪迷女色,还贪小便宜,又傻。

要是谁跟他说,某某妇人新寡,有银子有产业,不愿意改嫁,又想找个人支撑一二,既能得了人,又能得银子,不管多荒唐,他都信,回回因为这个上当,被人家敲诈勒索。

我六叔下狠手管过不知道多少回,下一回,只要听说这样的事儿,他照样上当。

这些年,他上了当不敢跟家里说,到处找人借银子应付敲诈,我二哥帮他还过两三回,后来再不理会了,他就找到大哥任上。

六婶饱读诗书,又精明能干,其它几个孩子个个都好,就是这个,唉。不光六叔六婶,就是我阿娘,还有太婆,都没什么好办法。”

“应该把他阉了。”李苒凝神想了想,皱眉道。

王舲呃了一声,片刻,失笑出声,“你这个,颇有谢老太爷的风韵!”

☆、第143章 灯

远远的有乐音传过来。

曹四娘子反应最快,“来了来了!”

一群小娘子扑到栏杆上,探出上身,伸长脖子往城外方向看。

李苒和王舲也停了闲谈,一起站起来,看向城外过来的方向。

乐音喜庆安稳,缓缓而来。

李苒最先看到的,是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

乍一看到大象,李苒简直有几分呆滞,脱口道:“这是大象?”

“是。这叫太平有象。”

王舲并没有什么意外,南夷之北的地方,大象确实是极少人才能看到的东西。

“听三公子说,象舍里一共只养了五头大象。

这象除了一年几个大节庆时,象这样牵出来走一圈,并没有别的用处。

先前,听说皇上是不准备养大象的,说是百无一用,又极耗费人力物力。

很多人劝皇上,包括我翁翁,我翁翁说,所谓礼仪,并不能以用处来论,泱泱大国,自然要有大国风范,再说,这也是个吉利兆头。

后来还是养了几头。”

“前梁的象舍里,有多少大象?”李苒低低问了句。

“上百头吧。我听外婆说过一回,象今天这样,要在前梁,要有十六头,各有讲究。

到仁宗时,改成四只,说是寓意四面太平。”

王舲的声音也落低了。

“以后,天下都太平了,富裕起来,也会多起来,多到十六头那么多。”

李苒低低叹了口气。

“都是这么轮回的。”

“嗯,二哥也这么说过。

二哥还说,象我们这样,生在天下初定之际,长在日渐安稳之时,在此国此家一天比一天强盛富庶时,渐渐老去,最有福气。”

王舲笑道。

“是。”李苒也笑起来。

她也这么觉得。

大约是从前的印记过于深刻,到现在,不管多少人提醒她,她身份贵重,不同一般,如何如何,可她还是觉得,她只是万亿蜉蝣中微小的一粒,在生活的洪流中,顾不及别人,只能勉强让自己活下去。

能在顺流中安稳往前,于她来说,没有什么有这更让人欢喜了。

华丽的大象缓缓走过,一对对英武的御前侍卫之后,霍文灿和李清宁都是一身四品侍卫大礼服,神情严肃的骑在马上,缓缓过来。

李苒看着因为旁边的李清宁,显得格外英俊帅气的霍文灿,失笑出声,“怎么……是他俩一起?”

“我也问过三公子一回。”

王舲抿着嘴儿笑。

“三公子说,是李三爷要和他一起的,说他俩都是四品,又最要好,三公子说,太子也觉得好。”

“三哥这份豁达难得。”李苒再看了一回两人,感叹了句。

“李家诸人,对相貌都不怎么在意。”

王舲的话顿了顿,似有似无的叹了口气。

“三嫂嫁过来之前,也是全不在意,不能说全不在意,倒是表姐说得对,表姐说三嫂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相貌什么的。

现在,三嫂在意极了。

唉,二嫂一直自责,觉得是她让三嫂多读书,三嫂确实读了几本书,才越想越多。”

“不是不在意,是根本不觉得不好。”

李苒想着从前那位五短身材,却坚定无比的认为自己前凸后翘、身材绝佳的同事,笑道。

“大约是。”

王舲笑了一会儿,才接着道:“也没什么不好。再说,到底怎么才叫好看,本来就难说。

太婆说,在她们安家,没人觉得弱不经风好看,可我们家,弱不经风至少不算难看,从前,江南有户人家,外戚出身,他们家最崇尚弱不经风。”

两个人边看边说,几句话间,仪仗就过到最后几对侍卫。

“果然没有谢将军!”

曹四娘子趴在栏杆上,从头看到尾,一声哀叹。

曹三娘子忍不住拍了她一下,低低责备道:“你看你,成什么啦。”

“一会儿我们下去逛逛吧,去年我们在甜水巷看到好多好看的不得了的走马灯。”

鲁国公府杨大娘子愉快的建议道。

“咱们今年坐船沿着汴河看灯好不好?我去年没去,说是好看极了。”

曹四娘子拍手赞成。

“我们家没船,你们家有吗?现在肯定租不到船了,要不咱们沿着汴河看看?”

杨大娘子从曹家到王舲,问了一圈,只好摊手建议道。

“沿着汴河最好,咱们从御街过去,还能逛逛州桥夜市!四姐姐跟我们一起去!”

曹四娘子并不在意坐船与否,拍手赞成。

李苒正要说话,王舲抢先笑道:“阿沛,曹三郎要一直在宫里侍驾吗?”

“说是不用,让我等他一起看灯。”

谢沛笑道。

“噢!”曹四娘子长长的噢了一声。杨大娘子也跟着拍手笑着噢起来。

李苒看的笑起来。

灯棚后面,一个婆子上来,和紫茄低低说了句,紫茄笑着上前,和李苒附耳禀报:王爷在灯棚下,问王妃去不去看灯。

☆、第144章 面具不行啊

李苒有几分迟疑为难。

王舲带着几分明了,低低笑道:“谢将军?”

“那你去吧,三公子也让我等他一起看灯,我和阿沛在这儿等一会儿。”

不等李苒说话,王舲看着曹四娘子等人,扬声笑道:“你们快过来!”接着落低声音,仿佛只用口型说了“谢将军”三个字,再往后面指了指。

曹四娘子和杨大娘子顿时满脸惊喜。

谢沛有些紧张的攥紧了手里的帕子,说不上来为什么,她对这位大堂哥,惊惧很深。”你们跟着王妃下去,说不定,能好好看一看。“王舲过去两步,和几位小娘子低低笑道。

谢沛顿时舒了口气,看着王舲,有几分犹豫,往前一步,拉了拉王舲,“我想在这里等一等三郎,说好了他来这里找我。”

“我和三公子也是约好在这里等他,那咱们两个得等一等。”王舲接话笑道。

李苒见王舲几句话间,就安排好了诸人,冲王舲微微颔首谢了,穿了斗蓬,看着曹四娘子等人都穿好了斗蓬,往灯棚台阶下去。

曹四娘子冲在最前,紧跟李苒,往灯棚台阶下去。

灯棚台阶几步外,谢泽一件牙白长衫,外面穿了件牙白素绸面银狐斗蓬,背着手,见李苒从台阶上下来,露出笑意。

谢泽迎前一步,看着紧跟在李苒身后下来的曹四娘子等人,伸手拉过李苒,拉着她往后退了两步。

“我请她们过来看灯。”李苒笑着介绍,“这是曹三郎的四妹妹和三妹妹,这是鲁国公府大娘子和二娘子。”

谢泽随着李苒的介绍,带着丝笑意,冲四人微微点头。

李苒看着曹家和鲁国公府的婆子围上来,冲曹四娘子等人笑了笑,转头看向谢泽笑道:“咱们走吧。”

谢泽抬手揽在谢泽肩上,两个人走出十来步,融入了人流中,曹四娘子才长长吐出口气。

“王妃真有福气。”曹三娘子也跟着吐了口长气,她刚才紧张的好象一直没喘过气一样。

“谢将军今天特别好看!”杨二娘子踮着脚,伸长脖子,努力想再看一看。

“有一回我也这么说,我阿爹说,不是王妃真有福气,是王爷真有福气。”杨大娘子接过曹三娘子那句话笑道。

“我太婆也这么说!”曹四娘子愉快的叫了一声。

“咱们也去看灯吧,说不定看着看着,还能再遇到王爷和王妃呢!”杨二娘子原地跳了两下,愉快而兴奋的叫道。

“嗯嗯,咱们走吧,听说今年几家瓦子要打擂台,在灯上较个输赢呢,咱们先从哪儿看?”曹四娘子笑问道。

“从哪里都行,反正咱们刚才说好了,咱们要全部看一遍!”杨二娘子愉快的挥了挥胳膊。

几个人说着笑着,在丫头婆子们的簇拥下,从灯棚下,往前挤入人流中。

从灯棚后的阴影中出来,踏入人流前,谢泽接过石南递上的面具,扣在脸上。

李苒站住,惊讶的看着谢泽脸上那只严肃冷厉的不知道什么形象的面具。

“这也是上元节的习俗。”谢泽迎着李苒的目光,指了指脸上了面具,再示意迎面而来,仿佛正看向他们的两只面具。

“还有吗?我也想戴一个。”李苒看向石南。

“有。”石南笑应了,拿了只和谢泽脸上差不多模样的面具,递给李苒。

谢泽在李苒之前接过面具,理了理,给她戴上。

李苒理好面具,左右看了看,忍不住笑,笑起来又想到,她现在是笑是哭,别人是看不到的,再笑起来。

谢泽低头看着李苒,李苒看了他一眼,她只能看到他看向她的、专注的目光,想着他看到她也是这样,李苒再次笑个不停,伸手过去,塞到谢泽手里。

谢泽握着李苒的手,走出没多远,李苒和谢泽迎面而来的人,几乎人人看向谢泽,有的,看的忘记了走路,甚至还有错过去,转过身跟上来的。

李苒自恃戴着面具,看着多数看向谢泽,偶尔有几个看向她的目光,以及那些转过身,从后面跟上来的男男女女,突然想起那句:美人在骨不在皮。

“小郎君,拿下面具吧!”

人群后面,突然传来一声呼喊,立刻引起一片响应:“对对对!小郎君拿下面具吧!”

“拿下面具吧!”

……

“不能看了,咱们走吧!”李苒推着谢泽。

石南反应极快,示意众小厮,挤开人群,转进一条小巷子,再转个弯,进了条安静的黑巷子。

“哎!咱们还是回去灯棚看灯吧,”李苒拿下面具,再伸手拿下谢泽的面具,笑个不停。

“你去年没看成?”谢泽从李苒手里拿过面具,递给石南,看着李苒问道。

李苒点头。

去年看灯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劫难,不过,劫难之后,她遇到了他。

“咱们去太平兴国寺看看?太平兴国寺的灯笼,是各家灯笼作坊挑最见手艺的几个,送过去的,王二郎他们在那里写诗会文,顺便品评灯笼。”

谢泽建议道。

“好!评第一的灯笼作坊,是不是就身价百倍了?”

李苒笑道。

“对。”谢泽也笑起来,“极荣耀的事。往这边。”

李苒和谢泽并肩,沿着一条条安静黑暗的巷子,说着话,往太平兴国寺过去。

“你从来没象刚才那样看过灯吗?”

李苒想着刚才的情形,再笑起来。

“看过一次,开平六年,那一年,从进了腊月,京城就热闹的出奇。

到元旦放关扑那天,金明池人满为患,那一年仙桥刚刚重新修缮好,人人都想上去走一走,被挤下骆驼虹的,一天里有六七起。”

顿了顿,谢泽笑起来。

“那时候,进金明池还不收钱,那天,皇上站在棂星门上,看着蜂涌而至的游人,一声接一声的后悔,那五个大钱,不该不收。

那时候朝廷穷得很。

到了上元节,太子非要去看灯,我就陪着他去了。”

谢泽的话顿住,李苒摇着谢泽的手,“然后呢?你们看到灯了?你戴面具了?”

“那时候年纪青,虑事不周。我和太子是从东华门出来的,刚过了高头街,就走不动了,那天真是一片混乱,好不容易逃回东华门。”

谢泽眉头微蹙。

“东华门到高头街那一段不挂灯的。”

李苒从东华门进来进出过几回,想着从东华门出来直到新曹门那一线。

他和太子,是刚看到灯,就被逼逃回去了。

“嗯,之后也看过灯,年年都看。在宣德门上,城墙上,各个望楼。”谢泽笑道。

“等咱们都老了,再沿街闲逛,慢慢的走,慢慢的看。”

李苒转头看着谢泽,又觉得自己这话太乐观,就算他七十八十了,也一样好看的没法看灯。

“好!等我们头发都白了,拄着拐杖去看。”谢泽站住,弯腰在李苒额头吻了下。

两人低低说笑着,穿过一条条安静小巷,不知不觉,就进了太平兴国寺后角门。

“不必惊动。”

进角门前,谢泽吩咐了一句,石南答应了,示意下去,诸人悄悄散往四周,石南和西青等几个心腹小厮跟着,穿过一片寮房,过了一道门,到了药王殿后面。

药王殿往前,灯火通明,却很安静。

药王殿后面,是一大片景致极好的园林,园林中间,错落树立着大大小小的舍利塔。

这会儿,园林中间,到处挂着各色灯笼,照得园林亮如白昼。

比灯笼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长衫士子,观景看灯,说笑品评。

谢泽握着李苒的手,带着她挑着偏僻人少的地方,曲折婉转的往园林中间进去。

中间一座十分阔大的亭子往四周搭着芦棚,芦棚下放着长长的条案,案子上放着各色吃食,再往里,是一张张阔大长案,每一张长案四周都围满了人,或是提笔写着什么,多数,则是看着别人写。

亭子里,放着一圈扶手椅,其中一张扶手椅里坐着谢老太爷,正拍着椅子扶手,哈哈大笑。

李苒看向谢泽,谢泽握了握她的手,拉着她往亭子进去。

侍立在亭子四周的小厮看到谢泽和李苒,急忙冲过去示意王舣。

王舣呼的站起来,迎着已经上了台阶的谢泽和李苒,惊喜的长揖见礼:“王爷!王妃。”

谢泽嗯了一声,看向一只手按着椅子扶手,上身挺直,却没站起来的谢老太爷,拱手长揖。

李苒曲膝行福礼,“老太爷。”

“你们随意,别理我这个糟老头子!”

谢老太爷上身松缓下来,哈哈笑着挥着手。

王舣紧盯着对着谢老太爷长揖见礼的谢泽,一口气吐出来,只觉得眼眶发热,急忙连眨了几下眼,急忙笑道:“老太爷童心犹在,可一点儿也不糟。王爷,王妃,这里请坐,沏两碗班章。”

“不必,你们随意,我和阿苒是来看灯的。”

谢泽冲谢老太爷见了礼,和王舣交待了句,伸手揽在李苒肩上,转身往外走。

“刚刚议到几例前朝旧考题,有些微妙,王爷和王妃看好灯,一会儿过来听听?”

王舣紧前两步,陪着谢泽下台阶,一边低低说着话,一边回头看了眼,三人身后的亭子里,士子正从其余三面涌进来。

☆、第145章 各自由心

谢泽眉头蹙起,看向王舣的目光中,透着丝丝隐隐的冷意。

“实在是……”王舣顿时如芒在背。

“什么旧题?”李苒敏锐的感觉到谢泽目光中的那一丝变化,看向王舣问道。

王舣看了眼谢泽,才陪笑道:“还是那些老话题,什么忠不忠的。”

李苒一听就明白了,转头看向谢泽。

“不必理会,咱们走。”谢泽伸手握住李苒的手,就要接着她往外走。

“等等。”李苒轻轻往回拉了拉,看向王舣问道:“跟我有关吗?”

王舣顿时一脸尴尬,瞄了眼谢泽,干笑着没说话。

“去听听吧。”李苒再拉了拉谢泽。

谢泽蹙着眉头,片刻,才嗯了一声,和李苒一起,回到亭子中。

亭子里,和四周的棚子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

“进来的,请落坐。”王舣站到中间,抬起双手,往下按了按,笑道。

进到亭子里的诸人找到椅子的坐到椅子上,没抢到椅子的,坐到了亭子四边鹅颈椅上,还有既没抢到椅子,也没挤上鹅颈椅的,干脆坐在了地上。

亭子里面诸人坐下,亭子外面,诸人由低看高,看亭子中站着,或是坐在椅子上的诸人,就看的十分清楚了。

“你们议。”谢泽交待了句,坐到谢老太爷旁边,李苒紧挨谢泽坐下,接过杯茶举到嘴边抿着,打量着亭子里的诸士子。

“咱们接着议,刚才那道题……”

王舣的话说到一半,就被人扬声打断。

“王爷和王妃难得光临,王爷身负京畿防卫重责,只怕不能久留,请容小可先和王爷王妃说几句话。”

谢泽眼睛微眯,看着从亭子外挤进来的一个中年士子。

中年人气度极好,有几分清瘦,里面一件月白长衫,外面穿着件灰鼠皮月白素绸斗蓬,带着笑,侧身从人群中挤过,进了亭子。

“小可姓秦,单名一个益字,自荣安城来。”

秦益拱手长揖见礼,直起上身,笑着介绍自己。

王舣蹙眉想了想,实在想不起荣安城有个哪个秦氏,是书香之家。

王舣瞄向谢老太爷,谢老太爷迎着他的目光,似有似无的摇了下头,他也没想出来荣安城哪里有个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