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她可怜的模样,秦恪的思绪飘回了二十五年前。

那时,他的父亲刚刚受封为太子,原本对他忽视冷待,压根不当回事的人们,无论是父亲的姬妾,他的幕僚,还是府中的仆役,态度都来了个前所未有的大拐弯。就连服侍他的使女和内侍,仿佛也在一夜之间抖搂起来,个个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不受宠亲王的庶子,哪怕占了一个“长”子,若无生父的照拂,沦为白身也是可能的,更何况生父与嫡母的情分,嫡母对他的不悦都摆在那里,自然无人趋奉。但,太子的庶长子…哪怕嫡母冷脸,那又如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多少年传下的规矩。想打破也不是不可以,却注定被人诟病,甚至引起朝野动荡。

除非,他死。

当然了,他若真死了,朝堂与后宫的震荡,绝不比皇后过逝来得小。

穆皇后若过逝,圣人看在发妻的面上,自然会照拂岳家。可若是庶出的皇长子死了,身为皇后正经的娘家,穆家若是识趣,最好夹着尾巴做人。

是生是死,全看他的表现。

秦恪依稀记得,他读书原本是读得极好,习武习得也是不差的。虽未被父亲称赞过,就连西席也似没他这个人一般,对他素来是一掠而过,他亦不敢有半分怠懈。可在东宫,当他一如往常回答出问题,被德高望重的大儒赞许之后,却感觉到了众人对他投来的目光。

期待、赞许、忧虑、嫉妒…虽不乏温暖,却大多冰凉。

然后呢?然后他是怎样掩盖自己的光芒,变成了如今的模样?是在自己“吃坏了东西”,肚子疼了三天三夜,两三个月不能下地走路之后?是在自己被二弟敌视,心中难过之后?还是在自己用尽全力表现,都得不到父亲赞许的时候?

当年他懵懵懂懂,凭着本能选择了退缩,如今回想起来,才知自己当时的处境多么惊险——若他比二弟梁王更受圣人宠爱,表现得更优秀,那么,九弟出生后,无论穆皇后还是穆家,都不会允许他或者。

日子过去了那么久,为何会蜕变,他已不记得了。他只记得,感觉到四周的漠然和冰冷之后,孤苦无依的他茫然徘徊,无意间寻到了一个好地方。

那是东宫僻静的一角,草木繁盛,小孩子藏进去就看不见人。他时常躲在那儿发呆,享受着难得的清静,直到有一天,在这里,他听见了一个小姑娘低声的啜泣。

他以为是哪个刚入宫却被欺负的宫女,想着连哄带吓,逼迫对方离开自己的秘密花园,不打扰自己的安宁。谁料掀开茂盛的藤蔓,定睛一看,却是自己的堂姐,陈留郡主秦桢。

时至今日,他仍记得,自己傻傻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我…”秦桢胡乱抹了抹脸,见秦恪还呆呆地站在那里,跺了跺脚,恶狠狠地威胁道,“你不许说出去。”

秦恪用力点了点头:“好,可是你还没回答我,你为什么在这里呀!”

“我…”秦桢眼睛一红,险些掉下泪来,“姨母的生辰快到了,大家忙里忙外地庆贺,可今儿,今儿是三哥的忌辰啊!”她最小的兄长,才去了三年,就没人记得他了。

东宫还是那个东宫,主人却换了,她也从登堂入室变得寄人篱下,处境十分尴尬。

为了太子妃的生辰,整个东宫喜气盈腮,处处披红挂绿,落在她眼里,却是那么的刺眼。

此处虽好,却不是家。

然后呢?秦恪的神思有些恍惚。

然后,阿翁驾崩了,阿耶成了圣人。再然后,穆皇后有孕,大家看他的眼神就更不对了。等到九弟出生,他只觉得宫中的气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急急忙忙地想出宫、建府、大婚…也好逃离这一切。

他知道,桢姐姐也是这样想的。

赐婚的圣旨下达时,桢姐姐是那么的高兴,她的笑容出自真心,娇艳的面庞带着难以言说的光泽,眼中充满对幸福的憧憬。她总想生个女儿,说这样就能许配给琨儿,却生了两个小子。当她怀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无意中知道了“误娶”的真相,真心的笑容再没出现在脸上,而琨儿…琨儿也得了疾病,没过多久就去了。

对了,嫁人。

桢姐姐身为郡主,都渴求遇到良人,那裹儿呢?若不能回去,裹儿的一辈子难不成要荒废在彭泽?还有曼娘,他答应要弥补曼娘,让她余下半生幸福快乐。他还许诺,这个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要叫“琰”,与“琬”正好对应,如果是个男孩,那就更好不过。

男孩子嘛,总要棱角分明,性格张扬些,琰指上端尖的圭,恰恰合适。

“孙道长——”秦恪咽了咽,用低哑的声音问,“人呢?”

知晓父亲已然动念,秦琬止住哭泣,眼角尤挂着泪珠:“孙道长窥伺天机,消耗甚巨,连身都起不了。裴使君说了,等孙道长好一些,就带他来这儿,瞧瞧是否有小人作祟,夺阿耶气运。”

她嘴上这样说,心中却腹诽,才不是呢,孙道长脸色苍白归苍白,一半是被裴使君吓得,另一半是蹲大狱蹲的。这家伙也谈不上很有本事,骗得到别人,却骗不了裴使君,三两句话就将孙道长的底儿全套了个干净。若非裴使君存着放长线钓大鱼的心,没继续逼问,孙道长说不定祖宗十八代都要交代完了。至于什么灵宝派,度人经,更是零零碎碎,不成模样,说得天花乱坠,真盘问起来前言搭不上后语,糊弄些愚昧村民农妇倒是可行,想骗过阿耶,若没裴使君出手,十个八个孙道长也不够用。

对于道佛之事,秦恪和沈曼不怎么相信,但架不住旁人信。至少秦琬见过的彭泽大小官员,泰半家中供了神像或菩萨。故裴熙要乱编什么天上神仙,地狱兵卒的时候,秦琬问他:“你不怕么?”至少阿耶和阿娘都是教导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怕,有什么好怕的?我仰无愧天,俯无愧地,行事无愧于心,岂会怕这些泥塑木胎?”裴熙微微一笑,他那自信的模样深深刻在秦琬的脑海中,一辈子都忘不掉,“莫说这些神神道道,就算是命,我也是不信的。”

秦琬张了张口,想反驳他,因为秦恪说过,命是早已注定的,运却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许多智者的看法,可裴熙…

“愚者一遇到挫折就说,认了吧,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可不同意。”裴熙傲然道,“若真相信所谓的命运,命运就会狠狠地将你踩在脚底下,让你一辈子都无法混出个人模人样来。唯有昂首挺胸,一路向前,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才无愧这一生。”

把握自己的命运…么?

秦琬悄悄握紧了双手,抬头望着秦恪。

没错,她要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必须说动阿耶,给陈留郡主写信,让他们一家得以回到长安去!

想到这里,秦琬心中一酸,神情也黯然下来。

哪怕说动了阿耶又如何?他们想回去,得看陈留郡主肯不肯帮忙,得看时机够不够好,还得…得看圣人的心意。

无论哪条,对秦琬来说都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不由自主。

掌握命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就连裴使君,也不是一直在挣扎,在反抗,在奋斗,想要卸除身上的枷锁么?他说着不想与洛阳裴氏有关系,可骨血之亲不容抹杀,他吃的,穿的,用的,全由洛阳裴氏给予。哪怕他说着不在意家族,但他无论做什么,在外人看来都代表着家族,甚至牵动着洛阳裴氏的一荣一辱。

如果,如果…如果阿耶是皇帝,那该多好?

生杀予夺,操纵众生命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会为生计发愁,不会受人冷脸,不会有人明着恭敬,暗地里却对你避如蛇蝎,更不会每天都活在战战兢兢中,唯恐眼睛一闭,就再也睁不开。

阿耶说,他不得圣人欢心,哪怕太子九叔真犯了什么事,皇位也轮不到他身上。反而要提心吊胆,唯恐新皇看他这个更加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不顺眼,找个理由就将他诛杀了去。既然如此,阿耶为何不奋力争上一争,反倒要渴求别人的良心?

阿耶是皇长子,名正言顺的皇长子,为什么别人都行,他就不可以?

黯然神伤的父亲,病体嶙峋的母亲,简陋的房间,濒临死亡的恐惧,不知前路在何方的命运…浓烈的不甘涌上心头,深深地刺激了秦琬原本无忧无虑的心。

我的父亲,乃是大夏堂堂正正的皇长子,因着这个身份,我们一家受了那么多的苦。若是太子九叔即位倒也罢了,若是别人…我不甘心,我绝不甘心!

第二卷 海陵县主

第四十章 貌合神离

直到很多年过去,居住在长安的人们都忘不了治平九年的上元节。

大夏实行宵禁制度,一更三刻闭门鼓奏响,六百鼓声之内,坊市齐齐闭门,宫门各处亦落钥。五更三刻奏响开门鼓,四百鼓声之内,坊市齐齐开门。敢触犯禁令的,依时间定刑,最轻也是三十杖。正因为如此,上元节的三日“放夜”就显得尤为可贵。

长安乃大夏都城,人口近百万,繁盛到了极点。每逢上元,家家户户扎花灯,有财力的人家不仅扎花灯棚,还做出巨大的灯柱,灯树,极为炫目,百戏班子,说书人,胡姬等等,于上元夜亦会卖力表演。火树银花,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灯多了,火灾就多了;人多了,趁乱动手的拐子也多了。长安的百姓见得多了,本以为无论发生什么都能习惯,但治平九年的上元节,还是让他们心惊胆战。

为吸引百姓的目光,招徕生意,每年的上元节,各大铺子都会弄些新奇的玩意,如什么财迷送礼,伎子演奏,大家也习惯了哪儿热闹往哪凑。这一年,赫赫有名的大商家蒋家别出心裁,做了个巨大的灯轮,高高挂在树上,就如人间又多了一轮明月,轰动了整个长安城。一时间,蒋家的商铺挤得是水泄不通,人人都要看灯轮,见着也不肯离开,少不得站在灯轮下品头论足一番。

人多了,事就多了,你挤我,我挤你的,更有好事者想上前摸一摸连着灯轮的绳索。蒋家本就是做生意的,讲究和气生财,做出这个灯轮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自然不敢冷言冷语将人撵走。

灾祸的降临没有任何预兆,仿佛就在一瞬之间,束缚着灯轮的绳子忽然松开,巨大的灯轮直直砸了下来,里头的千百根蜡烛落在围观者的头上,脸上,身上。火苗舔舐着布料、绳索、头发乃至人的皮肤,转瞬就汇成巨浪。

霎时间,尖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忙不迭逃窜,也不顾脚下踩的是什么,只要能往前跑,逃离这片火海就是好的。仓促间一抬头,发现北方的天空也被火焰烧得通红,而那里,正是皇城的所在。

听说蒋家走得是宫中贵人的路子,这灯轮莫不是他们学来的,所以这边的灯轮一倒,宫中的灯轮也倒了?

死里逃生的长安百姓们回过神来,心中琢磨着这件事,连着几天,街坊邻居,姑嫂妯娌,总要讨论一番。

与这些乐呵呵的百姓相比,权贵之家的气氛就要紧张许多。

长乐坊靠近皇城,清幽富贵,居住得无一不是达官显贵,乃是长安最好的一坊。而这长乐坊中呢,又有条街,叫做同升街。

长长的一条同升街被分成三部分,住在最里头得是平遥伯王家,往外走一段路,烫金牌匾昭示着主人的身份——申国公高家。再往外走,占据了大半同升街,气派非凡得府邸,可不就是陈留郡主府?

圣人疼惜陈留郡主这个侄女,一应待遇比照公主,甚至比大公主更甚一筹。赐婚的旨意刚下,建郡主府的圣命就来了,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倒将当利公主府的修葺排到了后头。

陈留郡主乃是皇室公主中少有的贤德之人,孝敬公婆,生儿育女。她觉得夫妻俩分府别居不像个事儿,将郡主府空着,却辜负了圣人一片心意。故公婆过逝,不需她服侍后,她便央了圣人,打通了郡主府和申国公府的门墙,在其间修筑了一个美轮美奂,极为别致的大花园。

从那之后,陈留郡主便带着小女儿高盈,在这“芳景园”住下。

高盈今年十三,修眉樱唇,品貌端庄,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高华气质。此刻,她秀眉微蹙,担忧地望着母亲:“阿娘,这时候,这时候…”您真的要进宫么?

百姓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却是知晓的——太子在上元夜趁乱逼宫,欲取圣人而代之,最后兵败自尽。为着这件事,圣人的脸色一直是阴沉的,这些天也不知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有朝臣上折子,声称要依梁王例彻查,却被留中不发,闹得群臣弄不懂圣人的用意,乖乖缩起了脑袋,没人敢凑上去。

阿娘平日低调隐忍,除了年节就不出门,顶多请几个邻家姑娘来玩。遇上这么大的事,居然要备马进宫,这,这…

陈留郡主秦桢望着女儿,见她关切之色溢于言表,没有丝毫伪装,不由心中一暖,温言道:“盈儿,阿娘做事必有用意,你无需再劝。”

这位天之骄女姿容清丽,岁月给她的额角布上细细的鱼尾纹,却为她沉淀了说不尽的气韵和优雅。她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无与伦比的尊贵骄矜,即便是与最疼爱的女儿说着体己话,整个人也显得淡淡的,仿佛笼罩在一层雾中,不好接近。

高盈还想说什么,却见高衡负手而立,缓缓走了进来。

权势煊赫的申国公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进门环顾一圈,沉声道:“都下去!”

陈留郡主的心腹妈妈和使女们看了自家主子一眼,见秦桢轻轻点头,这才漠然无声地退下去。高盈见状,不甘心地咬了咬唇瓣,翩然退下,转身却走到偏屋,毫不避讳地听着这边的动静。

高衡没留意到女儿的小动作,见人走光了,他强压的愤怒终于爆发,好在还记得怕被人听见,只得略略压低音量,却掩盖不住滔天的怒火:“你要进宫!这种时候,你居然要进宫!”

秦桢眼皮都不抬,淡淡道:“圣人对我疼爱有加,嫡亲的叔叔心情不好,做侄女的自然要宽慰一番。”

“你知道我说得不是这个!”高衡怒道,“你想进宫,不就是想给圣人看那封信?”

秦桢闻言,唇角扬起一个讥讽的弧度:“你这一年多来煞费苦心,不也是想拿到我手中的这封信?”

躲在侧屋的高盈听了,泪水就不住落下。

从她有记忆的时候开始,她就和阿娘住在这芳景园中,嫡亲的两位兄长则跟着阿耶读书,很少能见到面。比她小的庶妹庶弟们一个个往外蹦,阿耶从不约束,只在有事的时候来找阿娘,每回都要甩脸子给阿娘看,可外头都说什么?陈留郡主贤德宽厚,主动给申国公纳妾,对庶出子女一视同仁…谎话,都是谎话!阿娘明明见都不愿见那些人,这妾哪里是主动纳的?

一年多前,原本不怎么亲厚的阿耶和两位兄长,忽然与她熟络起来。高盈受宠若惊,对这三位至亲掏心掏肺,结果呢?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想从阿娘手上掏东西!

高盈越想越难过,踉跄着走出侧间,好在她还记得自己在偷听,没发出声音。

她再也不想听,再也不想见阿耶了,若是再见,她怕她…真生出忤逆之心。

高衡不知女儿对他的评价又坏了一层,他望着气定神闲的妻子,几乎没办法遏制自己的满腔怒气:“沈淮的人去了七拨,没有一拨回来,咱们家的人进进出出都有人尾随,你当我不知道?我看在你未见沈淮和他妻子的份上,以为你愿意为我,为三个孩子想想,谁能想到你…你…”望着陈留郡主冰冷的眼神,高衡气有点短,声音便低了下来,带了几分恳切的味道,“桢娘,若太子没事,你将那封信递给圣人,我也不会这样。但,但现在,太子已经犯了事,他不在了。谁知晓那一位出的事,会不会是将来…的手笔?你切莫因一时之情,毁掉全家的前程啊!”

秦桢懒得听他花言巧语,很直接地问:“若我坚持要去,你待如何?”

“你——”

“你可以软禁我,但再过一月便是圣人千秋,我只缺席过一次。”秦桢微微抬起下巴,睨着自己的夫婿,不给他半分面子,“你也可以现在就杀了我,等着圣人将我的使女家令全部带走,逐一审问,我究竟是怎么死的!”

高衡一听,气了个仰倒,却不得不承认,秦桢说得是大实话。

功勋权贵世家的谄媚逢迎,欺上瞒下,圣人心中清楚得不得了,自然怕人亏待身份尴尬的侄女。故他隔几日就派得力的内侍来此嘘寒问暖,赏赐给侄女的东西从来最多最好,还打算给秦桢的儿女赐爵——虽然被秦桢给推了。

高衡始终记得,秦桢嫁进来的第三年,生育过后身子有些弱,时值中秋,却没办法起身,只得告病。谁料中秋第二日,圣人亲临申国公府,身旁跟着太医令和左右太医丞。

圣人带来的那些人,验过秦桢的药方,问过她的使女、妈妈,甚至连秦桢的药碗和药渣都检查了一遍,确定秦桢的病情不严重,她生下的孩子很好,母子俩没在府中受什么气,圣人才施施然地离去。

从那之后,秦桢在申国公府,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再无人敢违逆半句。

“秦——桢——”

陈留郡主瞧都不瞧自己的夫婿一眼,径自往门外走,见高衡杵在原地,她皱了皱眉,不悦地说:“让开。”

“桢娘,想想三个孩子,盈儿还未出阁…”

“高衡,你话太多了。”秦桢收拢披风,冷冷道,“不要挡着我的路。”

第四十一章 舐犊情深

陈留郡主的腰牌一出,左右卫纷纷让路,纵在如此要紧的时刻,她进出宫门亦畅通无阻。

进了宫门,换了肩舆,前段还好,待到转角处,见肩舆往右边转,秦桢面上未显,心中却惊讶得不行,没想到肩舆竟抬着她往显德殿走。

圣人居住的地方,名唤太极殿,乃是太极宫中处于核心的建筑。按道理说,哪怕圣人不在太极殿见她,还有两仪殿和甘露殿可以选择,怎么会到东宫去?

联想起太子自尽之后,圣人的反应,秦桢轻轻叹息。

原来如此…对此行,她更有把握了。

肩舆在东宫主殿显德殿前缓缓落下,秦桢搭着贴身使女玉屏的手,走上熟悉的台阶,就见一慈眉善目,看上去极为和顺的内侍迎了出来,恭敬道:“奴婢见过郡主。”

此人姓匡,单名一个敏字,从圣人十岁开始服侍他,时至今日已官拜内监,若放在朝中,也是从三品的大员了。

对圣人面前最得力的内侍,秦桢自然不敢怠慢,更何况,圣人一个人进了显德殿,连匡敏都不能跟随,这已经给秦桢透露了太多的信号。故她礼貌地点了点头,态度十分和婉:“匡内监。”

自太子犯事后,圣人除了例行上朝,审问太子谋逆案,余下的时间就在这显德殿,膳用得极少,也不肯见外人。旁人怕触了圣人的霉头,盛宠如当利公主也是问了一次就不敢再问,陈留郡主上书的时候,大家以为她就是走个过场,偏偏圣人就为这个侄女破了例。

要不怎么说是父子祖孙,一脉相承呢?太祖皇帝重嫡出,太宗皇帝重嫡出,到了圣人这里,哪怕是嫡出的侄女,也比庶出的闺女优待些,更何况陈留郡主被穆皇后抚养过几年呢?

匡敏跟随圣人多年,最晓圣人心意,他这段时间也过得提心吊胆,眼见能劝慰圣人几分的人来了,少不得要卖个好,便小声叮嘱道:“郡主,圣人只见您一人。”

秦桢知匡敏用意,谢过他之后,推开了显德殿的门。

在这里,她曾有过欢笑,有过泪水。

她记得与三位兄长一起玩闹的日子;也记得生父宠妾灭妻,生母抱着她哭泣,三位兄长一一逝去的情状;更记得显德殿换了主人之后,她是如何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秦桢步履轻缓,走到了书房。

曾经英武豪迈的帝王,如今已两鬓斑白,不复昔年俊朗,满是沟壑的手颤抖地捧着泛黄的纸页,想要翻过一页,双手却似有千斤之重。

听见秦桢刻意放重的脚步声,圣人抬起头,用沙哑地声音说:“桢儿,你来了。”

霎时间,泪水就盈满了秦桢的眼眶。

她记事的时候,圣人已去了江南,待圣人从江南总管的位置上卸下来,父亲与圣人两兄弟的矛盾已经公开。她不止一次听见过父亲的幕僚们咒骂着秦王,心中好奇自己这个二叔究竟生得何等三头六臂,竟能让对母亲,对兄长来说仿佛天神一般的父亲,露出疲态,表露沮丧?可她做梦也想不到,她见到的会是一个笑起来天地都晴朗,肆无忌惮将她抱起来往天上扔,给她带了一大堆小女孩喜欢玩得好东西的俊美男子。

广宁公主的兴风作浪,让秦桢无法体会“父亲”一词的真正含义,但…哪怕寄人篱下,心境落差,圣人对她的好却是真的。对秦桢来说,二叔和父亲,当真不差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圣人,不,二叔,他竟然老了。

酸涩涌上秦桢的心头,她忘情之下,失了分寸,脱口而出:“二叔,你——”话到嘴边,生生改口,哽咽道,“您瘦了。”

“二叔…”圣人怜爱地望着侄女的面庞,叹道,“时至今日,也只有你还记得,我是你的二叔。”

秦桢的泪水怎么也克制不住,如珠子般滚落。

九堂弟,你怎么就这么傻,别人说天家无父子,你就真的信了么?这些年来,二叔可曾真正打压过你,可曾真正忌讳过你,可能真正斩除过你的臂膀?你们都觉得,要先君臣,再父子。或许很多皇帝都是这样,但二叔他,真的不一样啊!

圣人见状,摇了摇头,无奈道:“已经做阿婆的人了,居然还是这么傻。”说到这里,他的心又抽痛起来,“若祚儿如你一般,一直…该有多好啊!他不听我的,我管不了他,本想刺激他上进,谁料…他连个孩子都没留下啊!”

太子是穆皇后中年所生,体质极弱,圣人唯恐嫡子养不活,连大名都不敢给他起,更不要说对他严厉管教。待太子十岁,承载得起福分了,圣人立刻立他为太子,赐名为“祚”。

国祚绵延,可见厚爱之深。

只可惜,由于圣人和穆皇后一贯的溺爱,太子性格已成,十分难改。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圣人…早有预感,只是不敢相信而已。

话都说到这份上,秦桢已猜到了圣人的意思。

太子虽是谋逆,圣人却并不想对外公布这一事实,只想说太子暴病而亡。如此一来,太子仍旧是太子,穆皇后仍旧是穆皇后,清清白白,名誉无损,他们一家三口百年之后,还能在地下重逢。但朝臣不会肯,诸王更不会肯,这些人无一不想给太子的罪行盖棺定论,若能将穆家一网打尽更好。这样一来,无论谁继位,都不会在太子,尤其是太子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上留下什么后患。

就连圣人自己,态度都不是很坚定吧?毕竟,太子逼宫,板上钉钉。

“一年前,侄女为盈儿定制衣衫,送来的成衣中,却混进了一条衣带。”秦桢将一条描金绘凤,华丽无比的衣带取出,恭恭敬敬地呈到桌上,淡淡道,“从那之后,侄女进出府邸,总有人鬼鬼祟祟地跟着,园子中也遭了好几次贼。”

圣人知秦桢不会无的放矢,将裁剪好的衣带取来,一摊开,看见字体的那一刻,竟露出几分不可置信:“恪,恪儿?”

秦恪和裴熙都写得一手好字,前者委婉含蓄,后者奇崛雄健,乃是旁人怎么模仿都模仿不回来的,故圣人完全没想过这封信造假的可能,直接一目十行地看下去,脸色已变得铁青。

他未曾想到,自己的长子竟在三年前就遭到了刺杀,偏偏那时候,恪儿媳妇还有了身孕。他更没有想到,凭裴熙之能,送到长安的奏折和不知是否送到洛阳裴氏的信,居然也渺无音讯。

两年半的时光,近千个日夜,长子是用什么心情在等待,等待他这个父亲的宽容?

哪怕从头到尾,皇长子秦恪,都没做错任何事。

短暂的心情激荡后,记性极好的圣人望着嫡亲的侄女:“朕记得,去年的万寿节,你的马受了惊?”

秦桢低低应了一声“是”,没多说一句,当时是何等的惊险。

圣人知晓秦桢的尴尬和苦衷,换做是他自己,也不可能拿到信就立刻进宫禀明此事。一个不小心,非但没办法帮助秦恪,反会打草惊蛇。

秦桢和秦恪这对堂姐弟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并不是因为什么政治投资,攀附热门,只是同病相怜。这一点,圣人心中也有数。他本就很有人情味,如今痛失爱子,又知晓此事很可能是旁人算计,便压抑火气,温言道:“桢儿,你的次子和盈儿都大了,若身上有个爵位,婚事也好看一些。成天住在园子中,冷冷清清,也不像个事儿。”

面对圣人的好意,秦桢摇了摇头,婉言谢绝:“芳景园清静,舒畅,侄女住了十年,早就离不开啦!”

见她如此执着,圣人愧疚之心更浓,叹道:“既是如此,你若看好谁,便来寻我,我为盈儿下旨。”

这一次,秦桢没有拒绝。

“盈儿出阁后,若你觉得冷清,便去寻几个伴儿吧!”圣人见状,越发惋惜,柔声道,“你这些年够苦了,不需再委屈自己,捞什么贤惠名声。”

秦桢未曾想到圣人竟能说出这种鼓励她找男宠的话,心中一暖,险些再度落下泪来:“侄女不苦,真的不苦。”

圣人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怎么可能不苦呢?她拒绝了自己赐的爵位,招来了次子的怨怼;长子本有心孝敬母亲,见弟弟彩衣娱亲,唯恐爵位传给弟弟而不是自个儿,连忙与高衡一条心。明明生了两儿一女,真正贴心的,竟只有小女儿高盈而已。

桢儿从小就是这副倔性子,宁愿与儿子生分,也不肯为儿子讨爵位,上演虚伪的母慈子孝。

“侄女最后悔的事情,便是自己不争气,长子出生之后,让婆婆将他抱了去。”见圣人露出几许伤感之意,秦桢叹道,“到了最后,两儿一女,只有长在自己身边的盈儿最是贴心。”

长在自己身边…三年前…武成郡公病逝,太子宾客被参,裴熙去了彭泽,恪儿当天就遇刺…

莫要说那时,就连现在,自己都未曾动过废太子之念,为何祚儿如此不安?

圣人攥紧了手中的衣带,望着秦桢,温言道:“桢儿,这显德殿中,可有你的故人?”

第四十二章 天子一怒

秦桢心中一紧,便轻轻摇头,有些伤怀地说:“二婶怜我,将侄女看得上的人悉数做了侄女的陪嫁。”

听她提起穆皇后,圣人的神色更加和煦。

悦娘就是这样,嘴巴硬,心却软得和什么似的。她为府中要进姬妾的事情气得整天吃不下饭,整夜睡不着觉,却没对这些女子用一丝一毫的阴私手段,更不曾磋磨她们;她见桢儿和恪儿玩得好,暗地里不乐意,觉得桢儿蓄意结交未来的皇长子,待桢儿出嫁的时候,她却体己私房毫不手软,给桢儿填出了十里红妆。知晓桢儿与恪儿只是投缘之后,她郁闷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知多少次为桢儿提点申国公夫人,省得高家看轻身份尴尬的桢儿。

将恪儿攀扯上望儿的案子,是悦娘这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亏心事,为此,悦娘日日夜夜在祈求神佛原谅,将罪孽悉数降临在她这个做母亲的身上。过了望儿的丧,她强撑着给祚儿选了门合意的婚事,喝过媳妇茶就撒手人寰。

梁王巫蛊案稳定了太子的地位,却加速了她的死亡。

若悦娘知道,事情会变成今天这样…想到这里,圣人的眼神暗沉了些。

片刻之后,他回过神来,见侄女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不由心中叹息,柔声道:“时候不早了,你先回去吧!出门的时候,顺便将匡敏叫来。”

秦桢福了福身,恭敬退下。

一推开正厅大门,匡敏就迎了上来,神色比之前更加恭谨:“郡主。”

秦桢对匡敏轻轻颌首,用身体遮挡住自己的动作,不着痕迹地比了一个“一”,面上却不露分毫,和悦之至:“匡内监,圣人有请。”

匡敏会意,神情又陈恳了三分,腰也弯得更厉害了:“郡主慢走。”

目送秦桢上了肩舆,离开显德殿,匡敏才轻手轻脚地走入内殿,就见圣人捏着一根华丽的衣带,目光落在陈旧的册子上,久久没有挪开。

衣带从哪来,匡敏心中有数,至于册子…太子的描红一本一本,装订成册,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圣人那里,半张纸都没少。

要不怎么说那些上折子的官员是傻子呢?忙着给太子定罪,往死人身上再糟践一把,却也不想想,圣人对太子何等呕心沥血,寄予厚望。若太子苟延残喘,圣人指不定会恶了他,但太子这一死,对圣人而言,定是伤感多余愤怒的。

“匡敏。”

“奴婢在。”

圣人反复掂着衣带,淡淡道:“将曹胜,殿中少监、丞、尚衣局的奉御们喊过来。”

匡敏心中一紧,却不敢迟疑,连忙让内侍去喊。不消多时,殿中监曹胜,以及殿中省的少监、丞、奉御们齐聚显德殿。

圣人将衣带交给匡敏,淡淡道:“你们且看看,这条衣带用得是什么料子,产自哪里?”

匡敏瞥见上头的字迹,纵得了秦桢的提示,瞧到秦恪的字迹,仍旧心惊肉跳。

他尚且如此,更遑论旁人,曹胜刚接过衣带,见到上头有字,心中就是一惊。只见他将腰带一合,只看外头的花纹,反复摩挲,思考回忆许久,方谨慎道:“回圣人,此乃蜀地进贡的蜀绫,一年仅产五百匹。”

圣人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示意他将衣带传下去,曹胜惴惴不安,不知自己说错什么,余下的几人亦绞尽脑汁,却没得到圣人只言片语。直到传至倒数第二个人,尚衣局的刘奉御,这位中年女子细细瞧了衣带许久,才十分忐忑地说:“回圣人,这条衣带的绣工非常特殊。”

“哦?”

见圣人理会自己,刘奉御紧张得声音都有些打颤:“此绣法乃是前尚衣局奉御王姑姑的独创,独传了奴婢与孙欣两人。十余年前,宫中放人,孙欣出宫投奔兄弟去了。”说罢,她意识到自己漏说了,又加上一句,“孙欣原籍洛阳。”

圣人点了点头,示意匡敏将衣带收回,把那些人带下去,待匡敏回来,仿佛想不起什么似的,问:“裴旭之没带家眷上任?”

裴熙的事情也比较轰动,故匡敏有印象:“裴使君将妻、子都送回了洛阳,带了几十美婢赴任。”

不必他再说什么,圣人已理清了整件事的过程。

秦恪遇刺,裴熙上书朝廷,同时将密折发往洛阳裴家,谁料石沉大海,再无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