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想以“不乱嫡庶长幼为名”打掉陈氏腹中的孩子,裴晋不肯,为着这件事,夫妻俩几成陌路,偏生一为爵位传承,一为终身有靠,不得已同床共枕。好容易见陈氏生了个女儿,自己又育了裴礼,偏生陈氏所出的庶子裴义又比裴礼聪明伶俐百倍,眼见丈夫与爱妾儿女一个个地生,自己的孩子还不如对方的孩子聪明,不被丈夫喜爱,罗氏心里如何能平衡?

她自身没了宠爱,敬重也泛于表面,又曾折过孩子,少不得多依赖娘家,更是将独子裴礼看得重逾性命,自然而然地瞧丈夫挑选的儿媳不顺眼,自打对方嫁进来,磋磨就一直没停,裴礼又是个重孝道的,加上罗氏的手段也没真让张氏伤筋动骨,便让妻子忍着。

张氏做新妇的时候,根基未稳,不敢和婆婆针锋相对,嫡长子被抱走也只有默默流泪的份。好容易熬了几年,勉强站稳了脚跟,却又遇着太子出生。

弘农张家将本钱下在圣人身上,赢来了更进一步的契机,尝到甜头后,他们又将宝压在了梁王身上,梁王妃虽不姓张,却是张氏嫡亲的表姐。即便是为了张家着想,张氏也不得不伏低做小,十年如一日恭顺地侍奉婆婆,真要恶了这门得力姻亲,非但婆家,娘家都未必有她站的地方。待到后来,梁王谋逆,张家也被清算,嫡支不是被赐死就是被流放,侥幸保命得也成了白身,只剩几个旁支子弟做着不大不小的官儿,谁又能放在眼里呢?罗氏见张氏没了依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好在裴家父子顾念儿孙前程,劝阻了些,否则张氏被折磨死都不奇怪。

天无绝人之路,弘农张家在绝境中保全出色家族子弟,而非嫡支全部血脉的做法赢得了张氏子弟的好感,同心协力之下,张家又一步步起来了,这也是张氏在裴熙婚事上与婆婆叫板的资本,如今就更不得了了。太子犯事,诸王争锋,几轮清扫下来,有些人脑袋落地,却有些人官运亨通。前年任命的中书侍郎,小张相张榕张大人恰恰就是后者。这位相爷又刚好是弘农张氏的子弟,家里虽贫穷,却在张氏书院念书,因学业优秀,一直被嫡支照拂,亦是张家拼命保全的对象。

有这么一位知恩图报,互利互惠还是自家人的相爷在,张氏的腰杆子挺得很直,加上她与裴礼老夫老妻的,哪怕在孝道和妾室两件事上分歧极大,到底这么多年磕磕绊绊地过来了。眼下听妻子这么说,裴礼又是厌烦又是愧疚,心中也埋怨罗家不会教女儿,先是有一个不肯和夫婿同甘共苦的,又来一个张嘴就说秦琬教养不当,裴熙和秦琬有私情的。知道得笑他们两家是姻亲,不知道得还以为是什么生死仇敌呢!但…“罗家到底…”

“罗家,罗家,你只知道罗家,难道就不顾裴家了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难不成让二郎偏着罗家人,惹来代王乃至圣人的雷霆震怒?”张夫人越发理直气壮,简直要问到裴礼脸上去。

裴熙在旁边静静看着,不发一言。

母亲愿意维护他,他很感动,但他更明白,张夫人之所以反应如此激烈,归根究底,还是借这一机会发泄心中积攒了几十年的怨气。

风水轮流转,不就是这么个道理么?十几年前张家落败,罗太夫人简直不把张夫人当人看,如今罗家要败,就别怪张夫人落井下石。

眼见丈夫的神色渐渐松动,张夫人心中得意至极。

她的二儿媳很得罗太夫人的宠爱,打小就在裴家进出往来,见惯了张夫人在罗太夫人面前做小伏低,进门后对婆母便有些不放在心里,早让张夫人满肚子不平。如今罗家落难,为了裴家的名声,张夫人也不会对二儿媳做什么,只想帮儿子挑几个既美貌又好生养的女子。再过几年,是生是死就由不得罗氏了,到那时候,自己再帮裴熙选个好的填房进来,若是裴熙不喜,或者对方不懂事,那就休了再娶。反正都是填房,第一任和第十任有差么?

裴礼不想再和妻子争论这个问题,沉着脸望向裴熙,却没想到裴熙没半点愧疚的意思,理所当然地说:“出了这种事,不是很好么?”

“很好?”裴礼原本压下去的火气被他这句话一激,蹭蹭蹭又冒了上来,“你倒是说说,究竟哪里好了?”

“圣人有意扶持魏王,罗道观其形势,决定向魏王投靠,韩王又岂是省油的灯?教女无方总比通敌叛国好吧?裴家是裴家,罗家是罗家,再怎么亲也不是一家人。”说到这里,他冷冷一笑,不屑道,“听罗韵的意思,苏家与罗家有些苗头,若不是圣旨…哼,咱们与罗家的关系若是亲近,何至于连点风声都听不到?再说了,阿翁让您为了家族,按兵不动,背地里却早让裴义与魏王接触上了。您再凑上去,且不说资历不资历,裴义是姨娘生的,可以做魏王的狗,您能么?亲疏远近,厚薄分明,阿翁打得不就是这个主意么?”

陈氏是压在罗太夫人头顶的大山,裴义何尝不是裴礼留在心中的阴影?裴晋活着还好,裴晋若是死了,爱妾庶子可不就由着发妻嫡子磋磨?想要保住他们,还能有什么方式,可不就是官位压过他这个嫡子?

裴礼平庸归平庸,到底在门下省稳稳当当混了这么多年,历练出了几分本事,本不会这么轻易挑起情绪。偏偏被裴熙说到心坎里,竟感觉普天之下除却发妻次子,竟无一可靠之人,脸色忍不住青了。罗家,嘿,罗家!他怎么就忘了,罗家便是如此,一家之主虽富贵无边,权势却不如隔房的堂弟呢?裴义若是得了从龙之功,岂不是窜到自己头上来了?但魏王…圣心已定,与圣人做对…想到这里,裴礼不禁望向自己的儿子,裴熙挑了挑眉,一派自在安然。

第一百七十一章 锋芒毕露

事涉自身,饶是张夫人志得意满,也忍不住敛了心神,专注看着小儿子,就更不要说裴礼了。裴熙虽早已料到父母的反应,见着这一幕仍觉讽刺。

说句实在的,上宛侯裴晋再怎么宠爱庶子裴义,为保住自身官爵,在大夏这等嫡庶分明,等级严苛的地界里也不敢逾越了去。自打出生开始,身为上宛侯嫡长子的裴礼所能得到的资源便远胜庶弟,四十余年过去,裴礼已位居正五品上的门下省给事中,对储相都只有四品的文官来说可谓高位了。若非父亲裴晋任着洛阳令,父子二人不好同时身居要职,指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裴礼的能力与这等官位其实有些不匹配,若非他姓裴,又是洛阳裴氏的继承人,怎么也爬不到这么高的位置上,对这一点,他心知肚明,身边跟着的人也都明白,却个个视作理所当然,热切期盼他更进一步——洛阳裴氏作为第一个投靠秦氏皇族的世家,历代都是天子重臣,也是圣人优抚世家的典型,高官厚禄自然少不了。

与裴礼相比,裴义的待遇就差多了,名宿大儒愿意教上宛侯的嫡长子,却不乐意让一个庶子玷污名声。裴晋亲自教庶子吧,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二是教庶子不教嫡子,便有多事的人会参他乱了章法。待到裴义弱冠,他虽是良妾生出的良家子,可以做官,行事却处处受掣肘。同僚或羞与他为伍,或不敢恶了未来的上宛侯,或急急忙忙地攀上去,太过急功近利。无奈之下,裴晋只得将庶子带在身边做个副手,为他整理文书,观其待人接物,饶是如此,亦被旁人说“过了”。

两兄弟得到的待遇相差如此之大,偏偏从裴礼本人到他的亲朋好友,奴仆下属,甚至裴晋的臣属、同僚、好友,乃至毫不相干的外人,无不觉得天经地义。略了解他们家几分事情的人还都觉得裴晋对庶子过好,对嫡长子失于冷淡,几番劝谏,说此乃乱家之象,裴礼亦对庶出的弟弟心结深重。

此等情景,与裴熙何其相似?唯一不同得便是裴义再怎么精明,到底是庶子,仕途比嫡子逊了不止一筹,爵位更是想都不要想。裴熙却是张夫人肚子里出来的,仕途走得顺畅,爵位更能争上一争,如何不让嫡亲的兄长嫉恨?

不是一个娘生的,自然隔阂深重,哪怕是一个娘生的…想到这里,裴熙也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反正他从小到大也习惯了兄长的针对,兴致却低落了几分,淡淡道:“家生的奴才总是比投靠的门客使得顺手些,魏王没有家生的奴才,却有将一家子压在他那儿的人,阿耶以为然否?”

裴熙都说得这般明白了,裴礼如何不懂?

以裴晋国之重臣的身份,想给庶子谋个前程不难,与裴礼云泥之别却是少不了的。他在的时候,世人投鼠忌器,不敢太过打压裴义讨好裴礼。待他离世,多得是知晓两人恩怨的人愿意落井下石一把。裴礼甚至不需要表态,他只要不对那些人的做法有什么异议,就能将裴义压得喘不过气来,若是阻止了那些人,便能得个“宽容和善”的名声,还能一辈子将庶弟一家的前程拿捏在掌心。

裴晋明白,嫡长子对庶弟有心结,又是个孝子,罗氏若想有冤抱冤有仇报仇,裴礼是绝对不会拦着的。若非如此,他岂会让庶子跟在自己身边那么多年?无非是让庶子与同僚们混个脸熟,顺便教一教他处事方法,指不定还给了一些暗中的势力。如今诸王争锋,恰恰是裴义崛起的好机会——都是伏低做小,卑躬屈膝,匍匐在皇帝的脚下总比被兄长拿捏好吧?想给皇帝做狗的人很多,裴义若没裴家这层身份还未必掺合得进来呢?

这些道理裴礼都明白,他看儿子,无疑是想借助儿子的智慧想个法子来,偏偏这家伙装傻充愣,只做不知,还故意将此事说得那么清楚,惹得娘子横眉竖目…罢了罢了,这孽障生来就是与他作对的,加上昔年旧事心结未解…

饶是裴礼不停地给儿子找理由,也觉得憋得慌——别人家的儿子不说聪明伶俐,孝顺端方总是有的,他家的呢?长幼有序,此乃天定,偏爱嫡长子,略微委屈几分嫡次子算什么了?偏偏…唉,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

心中哀叹着家门不幸,出了裴熙这么个狂悖无礼的孽障,裴礼面上亦带出几分,却知儿子秉性,不敢如方才一般对他呼喝:“二郎,你有何办法?”

裴熙挑了挑眉,轻描淡写地说:“裴义再怎么忠心,也只能做魏王的一条狗;罗道虽向魏王靠拢,可不可用还难说。若我们能添一把火,送魏王直入青云,哪怕裴义掏了心出来效忠也是无用。”

裴礼和张夫人素知小儿子胆大包天,动辄身家性命倾覆的皇权倾轧,富贵已极的人家都往外头躲,唯独他不知中了什么邪,一个劲往里头钻。本以为他年少轻狂,吃些苦头能够懂事,谁料年岁越长,竟越是锋芒毕露。听他吐露如此言语,张夫人已白了一张脸,裴礼的手亦有些颤抖,心中权衡,面色却铁青一片:“你这逆子,净说些胡话!”

裴熙早就习惯了父母无时无刻不装模作样的性子,在他看来,父亲的忠诚贤良,母亲的温柔贤惠,早已成了他们的第二张面皮,莫说骨肉至亲近在身侧,哪怕一人独处都未必会揭下来。就如同他那个看似温润如玉,无人不赞,实则心胸狭隘,处处排挤他的兄长一般,过于注重世俗的名声,假得令他几欲作呕。故他轻慢地笑了笑,不屑地说:“阿耶若是不愿,熙不再说便是,左右还有些钱财,这便命人寻个山清水秀之地开辟别院一所,也好做个纵情于山水,不理会世俗礼法规矩的狂人,省得十载之后还要对一个姨娘生的庶子赔笑脸。”

裴礼并非不想得从龙之功,却见识过几次皇位之争的惨烈,别的不说,他发妻张氏的娘家在梁王案中便元气大伤,岳父和几位大舅哥小舅子死得死,流放得流放,处境极为凄凉。他若争了,或许富贵,或许是个满门抄斩的结局;他若不争,凭洛阳裴氏的门第也能保住一身荣华,顶多在权势一道上需要退让一些罢了,与性命相比,自然是不足为重的。偏偏被裴熙这么一说,仿佛退让一步就注定权势面子皆失,指不定还会被裴义踩在脚下,裴礼便有些受不了了。

男人嘛,金钱美色都能放到一边,对权利的追逐才是永恒的。世家子弟对面子又看得很重,若没了面子,他们拿什么在这个圈子里混,又凭什么得到旁人的尊敬和友谊?只不过…裴礼示意张夫人退下,张夫人也知晓他们两父子在讨论家族生死存亡,便深吸了几口气,平复平复心情,方缓缓退下。

见着母亲离开的背影,想着将书房当做卧房的秦琬,裴熙有一瞬的沉凝。裴礼也没发现儿子的失态,他沉吟片刻,才有些犹豫地说:“咱们洛阳裴氏一贯只忠于皇帝…”

“只忠于皇帝?您在和我说笑?”裴熙嗤笑道,“若是只忠于皇帝,先祖为何投靠夏太祖?若是只忠于皇帝,曾祖为何要自戕?若只是忠于皇帝,祖父为何要娶罗氏女?若是只忠于皇帝,裴家为何与张家联姻?家产被旁支占了?受了风寒,英年早逝?年少力弱,巩固实力?两情相悦,长辈旧约?理由倒是好听,也罢,谁让这世间的谎言多半花团锦簇呢?”

裴礼身为家主嫡长子,又在门下省就职,裴晋恐他行事没有分寸,得罪什么人,才隐晦地告知家中长辈一二过往,唬得裴礼心惊肉跳,不敢胡来。如今听儿子吐出如此石破天惊之语,裴礼惊骇难言,刚想问裴熙从何处听来,就见裴熙淡淡道:“您也不用猜是谁告诉我的,这样大的事情,若能被旁人知道,咱们家还有活路么?这都是我猜出来的。”

前朝末年,皇室昏庸,洛阳裴氏的继承人想另投明主又怕失了名声,故意示弱,弄得家族旁支为争权夺利乌烟瘴气,自己则暗中观摩天下大势,心中有了定计之后,便有了“族人为夺家产蓄意谋害,嫡支血脉狼狈逃脱,得遇英主”的佳话。裴熙的曾祖比太宗皇帝小了几岁,君臣相得,本是废太子的有力支持者,瞧着形势不妙,为保住家族富贵传承竟舍了这条性命,只余十三岁的独子裴晋。太宗失了好友,自然悲恸,对裴晋不同寻常,早惦记着他成家后给他个官做,一路提携,谁能想到废太子目光短浅至此,见裴晋年少,盯上了裴家的家业呢?就更不要说与罗、张二家的联姻了。一为兵权,一为梁王,靠前者保了平安,搭上如今的圣人,在太宗面前狠狠给废太子上了眼药,后者…若非怀献太子生得不巧,洛阳裴氏又是一朝的富贵煊赫。

第一百七十二章 烈火烹油

裴礼凝视着次子,神情复杂之至。

洛阳裴氏不缺天才的子弟,更不缺聪明人做下属,对“神童”也就没那么看重。即便裴晋对裴熙这个孙儿十分宠爱,早早将裴熙抱去书房,亲自教导,裴礼一脉也只当父亲为了爱妾庶子,不得不与发妻嫡子缓和关系,又或是另一种恶毒的离间之计罢了,并没将裴熙放在心里。不仅如此,在两个儿子发生冲突时,亲手抚养大孙子好些年的罗太夫人自不必说,就连裴礼和张夫人也是偏帮长子的,怕得就是裴熙恃宠生娇,起了些不该有的心思,削弱了嫡支的凝聚力。也正因为一次又一次的不公正对待,裴熙的性子才会越来越偏激狂狷,当他们明白裴熙是何等惊世鬼才时,悔之已晚。

裴熙如何不明白父亲在想什么?但见他勾了勾唇角,神色冷淡之至,眼底则有一抹说不清道不明的讽刺:“想要富贵闻达,岂能不付出代价?愿意向皇帝献傻上忠心的人多得数都数不清,皇帝为何要用你呢?只忠于皇帝,那是说给傻子听的,出身寒微的或许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在咱们这等人家却不是如此。你做了孤臣,我就做佞臣,嫡庶长幼,总得有些矛盾,才能让上位者放心。如此一来,即便下错了注,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总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圣人宽宏大量不假,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胸襟气度,鲁王的姬妾皆出自对他有用的人家,婢妾纵为他生下长女并一子也捞不着个位份;魏王信任的属官幕僚,除却圣人赐予的几个外,旁的不是家族旁支或庶子,便是不受宠爱的嫡二子、三子。莫说比不得昔年圣人做秦王时的磊落,就连齐、梁二王也是远远不如的,再观其手段,一个狠戾,一个刻毒,岂是好相与的?”

裴礼本想端着几分膏粱之家继承人的做派,奈何本朝皇权强过前朝许多,世家也就没了昔日蔑视皇家的清高傲然,他揣度片刻,才有些迟疑地说:“咱们家一贯是纯臣,不好谄媚太过,魏王又被怀献太子压制多年,恐心有芥蒂。”同为活在嫡子阴影之下的庶子,魏王对裴礼的遭遇怕是更加同情些。

“这点倒是无需担心。”裴熙淡淡道,“天家的嫡庶长幼多半是排在圣心后头的,魏王身为天潢贵胄,犯不着与臣子感同身受,即便自卑,只需让他明白裴义有多少特权即可。至于谄媚,也无需那么麻烦,魏王名不正言不顺,纵有圣人暗示,到底没明着下旨,诸王定不会死心。偏生圣人的意思谁都能明了,想借着这股东风撞一撞木钟的人定然少不了,魏王的日子怕是颇为难熬。”

他这么一说,裴礼也明白了。

赐婚圣旨一下,圣人属意魏王便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哪怕是“中立”的人也少不得多敬着魏王一两分,上着赶着攀附的官员权贵更不会少。这些人投靠了魏王,魏王自然也要投桃报李,许他们好处,否则怎么让这些人追随呢?偏偏魏王有个被圣人厌恶,品德贻笑大方的娘拖后腿,钟婕妤当不了皇后,魏王就做不了太子。诸王疯狂反扑,一个劲扯后腿自不消说,圣人想将天下交到魏王手中,也需循序渐进。这也就造成了魏王如今的尴尬局面——攀附他的人太多,他能给他的太少,臂膀又被兄弟往死里打击,偏偏能决定他命运的圣人还存了考校的想法,虽说会帮他,也容不得他伸手太长。

设身处地想想魏王的情景,裴礼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样被架在火上烤的“简在帝心”,与其有,还不如没有。

还没等他感慨完,裴熙又道:“这些资源,魏王没有,代王有。”

裴礼眼睛一亮,已然明白裴熙,或者说圣人的用意。

没错,勋贵世家为了不得罪怀献太子,昔日纷纷选择针对魏王。魏王想要办好事,少不得痛下杀手,肃清一二,才能放手施为。

身为王爷,有几分瑕疵自是无碍,甚至有利于自保,孤恩刻薄也没什么不好。皇帝却不能这样乱来,哪怕不宽厚仁德,也得面面俱到。

魏王的臣属多出身寒微,早在他未曾得势的时候便一路追随,自然是魏王的心腹,但那些投靠过来的权贵就能不管了么?既然是权贵,寻常官位富贵自然是喂不饱的,哪怕是虚与委蛇,面子上依旧要照顾到。可魏王府的属官早就一个萝卜一个坑,联姻对别人来说是个好主意,对魏王嘛,成效如何就难说了。

苏锐是魏王最大的依仗,他就魏王妃一个妹妹,很长一段时间里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将妹妹带大,若不是莫鸾与魏王妃苏吟处得好,他也未必会娶莫鸾为妻。魏王府中的姬妾虽多半出身良家,家境却大都寒微得很,即便魏王做了皇帝,她们也未必能对魏王妃做出什么威胁,联姻却又不一样了。魏王若这时纳了出身高门的新人,会不会被诸王抨击“内帷不修”事小,苏锐的反应才是最需要顾忌的——新人年轻美貌,家世又好,做孺人或者妾本就有些委屈,魏王若登了大宝,能不抚慰一二?对后宫妃嫔来说,有宠有子还有位份,腰杆便能挺得笔直,古往今来都是这么回事。

门第高又生得美貌的妃嫔,一贯是皇后的心腹大患,皇后所出的嫡长子长成了不假,与皇帝就差十几岁,真换了个更高的环境,显然是被忌惮的对象。宠妃所出庶子比皇帝小了三十多,按照大夏贵族平均的寿数来算,皇帝五十多,估计没几年好活的时候,小儿子才刚及弱冠,简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权力中心摸爬滚打的人,谁没这个心机成算,谁又会将别人都当做傻子?裴礼被裴熙一点,回过味来,频频点头:“代王掌着宗正寺,哪家爵位传承都要经他的手。代王府的侍卫和属官空缺极多,代王又是这样的与世无争,地位超然。若是代王有意,不知多少人家想攀附上去,给自家子弟熬一熬资历。”若非如此,圣人何至于强迫代王府与苏家联姻?

代王宽宏仁慈,又有皇长子的名分,虽有些懦弱,却有一片拳拳爱女之心。有他为魏王保驾护航,魏王的名声绝对能好听不少,将属下从事情里头捞出来也更容易,他不好出面的,代王帮衬着就是了。旁人一看圣心在他,支持他的不就更多了么?

裴熙见父亲明白过来,满意地点了点头,轻笑道:“魏王若是改弦易辙,于他名声也有损,还不如一门心思收纳寒微之人,也免了‘结党营私’的嫌疑。权贵、世家、避嫌…这些都可以请代王殿下搭把手,以代王府的富庶,养几百闲人完全不成问题。魏王殿下瞧着好的,再收来就是,代王殿下恨不得远离世俗,岂会管这些小事?兄友弟恭,互赠清客歌伎,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裴礼的思绪已完全被裴熙带着走,不住点头,心道裴熙出的主意极妙。在圣人心里,很多事本就是代王做得,魏王却做不得的,只不过…“这事…我该如何与魏王提?”

“这有何难?”裴熙一哂,满不在乎地说,“投靠魏王何等大事,不见一面表表忠心,魏王会信,裴义会安心?即便他不来,只要他与魏王没断联系,阿耶找个时间与魏王说两句即可。”

他没说得很明白,裴礼也不需要儿子教到每一句话,也就不再问了。

当然了,同样的意思,从裴熙和裴礼口中说出来却完全不一样。前者可以将弥天大谎扯得滴水不漏,后者遮掩的功夫在寻常官僚面前尚能充几分大,在魏王眼中却不够看,稍微一想就能知道这是裴熙的主意。

但是,那又如何?

裴熙勾起唇角,扬起一抹漫不经心的笑。

他就是要让魏王知道,这主意是他出的,不管魏王认为他想靠过来也好,想帮代王府结个善缘也罢,甚至把这事认定为代王的态度都无所谓。在如今的局势下,魏王不是没别的办法,这一条却绝对是最快、最好,同时代价也最小的办法。

与源源不断的,庞大无比的,甚至能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政治利益相比,魏王一系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对秦琬好罢了。

游园的时候,苏彧的眼神…哈,不甘又如何?没本事反抗圣旨,就要乖乖认命,苏彧能走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对秦琬极好,面子功夫完美无缺;要么对秦琬不好,消极反抗。若是前者,自己也算为裹儿找了个千依百顺,拿出去又有面子的玩意儿;若是后者…难不成裹儿会为这种事分神?寒门再多人杰,也及不上世家和勋贵的力量,魏王靠代王可解一时之危,真要有求必应,这等做法也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再过上几年,魏王的势力被咬千疮百孔,偏偏又尾大不掉,那才有趣呢!

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合常理

秦琬再次见到裴熙,已是花会的第二日。

果不出众人所料,这日的大朝会上,参兵部侍郎罗道的折子如雪花般飘向中书省,教女无方只是小过,真正要命得是诸如贪污受贿,纵奴行凶之类的罪名,桩桩件件,当真骇人听闻。

罗道之事不过是个引子,对诸王来说,在圣人表明属意之后,灭一灭魏王的气焰才最最要紧。都是皇帝的儿子,谁不明白此时若退了一步,后半生都得被这个兄弟拿捏?与其俯首称臣,还不如激流勇进,向圣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对诸王来说,反正都要拿个人开刀,罗道的身份和立场又值得做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与其做局惹人猜疑,还不如借题发挥,浑水摸鱼。

朝堂上闹得这般激烈,秦琬却没半点惴惴的模样,但见她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裴熙,揶揄道:“不错啊,竟能自己走回来!”

裴熙挑了挑眉,不屑道:“我若不想受家法,有得是门路,之所以任老子打,不过是想让他发泄些怒气,关键时刻好办事罢了。敢情你当我傻,父子君臣忠孝伦理,一个不落地要遵守?”

“这话也就你敢说…”秦琬无奈地按了按额头,叹道,“洛阳裴氏立场微妙,你莫要因我之故,把家族也带进风暴口。”

裴熙敷衍地点了点头,随口说:“也没什么,我家老子颇为看好魏王,有心靠近,又不好做得明显。我便为他出了点主意,让他既被魏王留意,又能继续做他的纯臣。”巨大利益在前,魏王愿意吞下甜美诱饵不假,却未必喜欢有人对他指手画脚。正如大家认识到的那样,洛阳裴氏地位特殊,难不成魏王真会与“纯臣”称兄道弟?见识到对方的心意,明白他们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不就行了么?裴熙可从没想过让裴礼与魏王联系得太紧密,平白给魏王一系增添助力。

“你还真是…”

“别说我,你对苏彧——”一提到这个名字,裴熙就皱了皱眉,片刻后才道,“有什么看法?”

秦琬叹了一声,压根不想提这件事:“奴才一个,有什么好说的。”

她在张敏府中的时候得理不让人,何尝没有试探苏彧的心思?按常理来说,以苏彧的身份,在秦琬将堂哥秦宵挤兑得没话好说的时候,他可以以秦琬未婚夫的身份站出来解围,哪个小娘子会不给未婚夫面子呢?偏偏他没有。

苏彧为什么做缩头乌龟,旁人不明白,秦琬和裴熙这种聪明绝伦的人还不明白么?苏彧若是站了出来,帮罗韵甚至张敏夫人解了这个围,自是大出风头,凌驾于秦宵之上。他不敢得罪秦宵,也就只能站在一旁,与众人一道做个背景了。

旁人看夫婿,瞧得是肚中墨水,光明前程,锦绣皮囊,秦琬看夫婿,瞧得却是胆识担当。堂堂安西大都护的嫡长子竟是如此畏缩不前,如何不叫秦琬鄙夷?男人若没了胆识和担当,与人没了脊梁骨无甚差别了。这样的人,哪怕文章通神,武功盖世,也只能做别人手中的棋子,运道好的指不定能混个奴才当当。

“就是这点才奇怪!”裴熙提点秦琬,“你想想苏锐的履历,再对比苏彧的年岁。若说苏彧五六岁的时候,苏锐还未立下不世奇功,苏彧对秦宵百般退让也无可厚非。偏偏这十余年来,若无苏锐,魏王能否在怀献太子的打压下保有实力还难说,苏彧为何坚持做秦宵的奴才?”

裴熙深谙人心,自然明白,人的膝盖软下来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瞧苏彧习惯退让的模样,定是早就习惯了服从秦宵。若是苏府十几二十年都靠着魏王过日子,别说嫡长子,就是苏锐对秦宵卑躬屈膝也正常得很。偏偏情况要反过来,不是苏家求着魏王,而是魏王不能失去苏家。在这等情况下,有人会放着好好的主子不做,巴巴地做十几年的奴才?随便在大街上拉个人问问,谁都得说这个人脑子进了水,若非活不下去,或者为了活得更好,谁愿意弯了伎俩做旁人的奴才?

秦琬的脑子没进水,她不愿为男人折腰,自然也认为对方没道理卑躬屈膝十余年,除非他未卜先知,知晓魏王要做皇帝,但这哪里可能呢?若非几次巧合,魏王别说竞争皇位了,一辈子能不能出头都难说,就好比苏锐,二十余年前满长安的人都在嘲笑苏家没落得快要败了,他身为侯爵继承人却从中级将领做起,不在京城混资历平稳升迁,硬要像那些出身寒微的人一样,去边疆拿性命搏富贵,谁又能想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储君人选呢?

既然脑子没问题,那就是有把柄捏在对方手上了,只不过…“魏王可以登基之后翻脸不认人,秦宵还得依仗苏家,他若拿捏着苏彧的把柄,不怕苏彧立刻转投他的嫡亲弟弟?”流有苏家血脉的皇子王孙,可不止秦宵一个。

裴熙看似狂傲偏激,感性非常,实则是最通透不过的一个人。他看事情,先看来路,再看过程,最后再看结果,或是反着顺序来推演。无论什么,总要求个有因有果,或者有果必有因。偏生这件事情,他不知想了多少可能的阴谋诡计,硬是没想明白自己到底疏忽了哪,不免有些难安。若非如此,以他的傲气,也不至于将没想明白的事情就对秦琬告知。

秦琬见裴熙的模样,大概明白他的隐忧,自己也揣摩了好一会儿,实在想不出来,眼角的余光又瞥了一眼陈妙,见他也在冥思苦想,便明白哪怕请了祁润来,此事也多半无解。不知怎地,她灵机一动,将在书房外间等候的贴身大使女檀香喊了进来。

县主有四个贴身大使女,这是皇室定下的规矩,偏偏秦琬除了陈妙以外,对旁的三个大使女虽是刚柔并济,却没信任到将她们一道带来书房的程度。就连陈妙,一开始也要在外头侯着,更不要说旁的使女,为了避嫌,只能在外头的小房间里候着。

檀香原也是公侯门第的家生子,父母兄姊闲谈时也不避着她,故她明白,秦琬虽说名声不好,做事也古怪,却是个难得的既正派又讲道理的人。这等主子若是好生服侍,不起旁的心思,前程自然也看得见。比起秦绮那等“温柔好脾性”,“敢在嫡母面前保下使女”的主子强了太多,需知乔家也是依附着王府的,解忧解语虽被秦绮保下,明眼人却能瞧见这一系从主子到奴才都恶了王妃,焉能有什么好前程?

秦琬虽不亲近使女,出手却很大方,做事又公允,使女们对她又敬又畏,不敢违逆欺瞒。檀香听得秦琬传唤,先有些战战兢兢,想到秦琬素日做派,却又放下心神,轻手轻脚地走进了对她们这些使女来说神秘无比的书房里间,便见秦琬笑意盈盈地望着自己,很随意地问:“檀香,若是有两个人,一人富些,一人贵些,彼此之间还有血缘关系。贵的那个呢,若得了富人的支持,便能青云直上,为官做宰;富的那个呢,若不支持贵的那个,就能将对方压得抬不起头来,若是支持了,便会被他压得抬不起头来。你说,究竟是何等情状,才能让富的那个对贵的那个卑躬屈膝?”

她这话似是在影射什么,檀香打了个激灵,不敢多想。

王府的使女虽懂些权贵人家的关系,到底长年居于后院,眼界略窄。檀香虽冥思苦想,打算说些精妙的话,转念一想又泄了气,心道县主和裴大人何等人物,怎会想不到?他们都是做大事的人,指不定在家长里短上有所疏忽呢?

檀香能在众多使女中脱颖而出,胆大心细必不可少,片刻之间,她的心里已有了决断,小心翼翼地揣测:“莫不是富的那个有把柄在贵的那个手上?”

“什么把柄?”

既然决定了往家长里短说,檀香也就不藏私,一连说了好几种猜测,见秦琬神色淡淡,裴熙面带嘲弄,免不得心下惴惴,所幸将心一横,说:“或,或许是那个富的爱慕一名女子,偏生那个女子已经嫁了惹不得的人,恰好被那个贵的知道了呢?”

听她这么一说,秦琬总算提了几分兴致:“哦?”

檀香本打着讨好秦琬的主意,见她留了神,有心卖力,又有些不安,犹豫片刻,才小声说:“婢子不敢瞒县主,婢子在本有个姑姑,生得美貌,被昔日的家主看上,命她在书房伺候。但她心中倾慕得乃是家主之弟,此事被另一个在书房伺候的使女知晓后,她便矮了一头,处处忍让,导致奴婢的父亲逐渐没了家主的宠幸,故在家中一直抱怨。”却未曾想到侯府落难,主家被抄斩不说,得力的管事也遭了难,倒是他们一家,因为父亲早早就没了实权,便只是被拉去发卖,没有被流放,好歹保住了一条小命。

第一百七十四章 离别将近

听了檀香的叙述,秦琬倒有些惊奇:“在书房伺候?”

话一出口,她就意识到了“伺候”的本质,忍不住皱了皱眉,神情却有些讽刺。

位高如秦恪、沈淮,自持如赵肃、萧誉,谨慎如代王府的长史吴利,豪迈如代王府司马宇文杉,风流如裴熙,个个都是不缺女人的主儿,却没谁让自己的女人进外院尤其是书房的。秦琬能在代王府的外书房来去自如,全赖秦恪纵着女儿,压根不管束她,沈曼却很少进外书房。倒不是不想,而是世情就是如此,虽没明着规定,但你真要做了,那就是出格。

男人啊,真是可笑,定下条条框框将女人给束缚起来,偏偏自己又要给特权。饱读诗书,通晓礼仪的原配发妻没资格进书房,使女却可以在书房伺候,来个***添香夜读书。哪怕知晓她们对男人来说不过是温柔解语的玩意儿,秦琬也觉得这世上的事情啊,当真有些可笑。

归根到底,还是权利重要,只不过…秦琬挥了挥手,让檀香下去,这才对秦琬感慨道:“以婢妾受宠爱程度来定管事,京城的权贵之家都是如此么?”

“虽不全是,也差不离。”裴熙淡淡道,“身契握在手中的奴才,自然是想提拔谁就提拔谁,坐看他们为一些蝇头小利争得死去活来。”

秦琬点了点头,若有所思,过了一好会儿才感慨道:“幸好太祖定了个从母法,婢妾放良也低人一等,还影响子孙前程。若如前朝一般,使女奴婢都可做妾,庶子还能分得部分家产甚至做官,当家主母与家生子姨娘的斗争可有得瞧了。说起来,那些被主家收用过的婢女,一般都是怎么处置的?”

裴熙明白秦琬的用意,心道这些事本该是沈曼教的…算了,他提前说一说也无妨,女人有女人的弯弯绕绕,男人也有男人的想法,未必能到一根弦上:“这得看人,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女人被别人用,好吃好喝养一辈子也就是了;有些人还算有些人情味,又或者家里入不敷出,将人发卖得毕竟少,一般都是给她们配个管事。”

“配个…管事?”秦琬的神色有些奇怪,“管事不都是配当家主母身边的使女么?”毫无疑问,这一点是沈曼并着众位妈妈教的,告诉她,新媳妇要在婆家站稳脚跟,自然要将心腹的人配给婆家得力的管事,才好放手施为。

裴熙嗤笑道:“大户人家的家生子自然有一套八面玲珑的本事,不至于太招主母的嫉恨,除非对方像戴周氏那样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能将自己收用过的使女配给管事的主子,通常都有些人情味,怎么说也有一两分情面在,能被家主记住不说,待到小郎君小娘子要选贴身侍从的时候,他们的子嗣赢面也大些。当家主母也需依赖这些人在外院帮衬几分自己的儿子,又不是与她的儿女来争家业的,为何容不得?再说了,这些大户人家的管事,谁在外头没宅子,没过着殷实的日子?嫌妻子不是黄花大闺女,买几个样貌好的使女服侍便是。真要我说,外院这些管事,哪个是敬着主母?还不是瞧着主母是未来家主的亲娘,不敢得罪,才会恭恭敬敬?”

他说得轻描淡写,秦琬却听得津津有味,评价道:“小小内宅,人情世故竟也如此复杂,学问颇大。想来也是,依附旁人而活的人,总要在人心上多花些功夫。就如那巍巍皇城中的女子,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争夺宠爱,巩固地位上,纵谈不上个个都深不可测,也几个是好惹的主儿。”

裴熙不愿秦琬对内宅之事感兴趣,便道:“再怎么心思机敏,也是成日拘泥于方寸天地,眼光狭隘了些。”

“你说得也对。”秦琬点了点头,异常干脆利落,“我本打算找个机会去瞧瞧邓疆的嫡长孙女,看看是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听你这么一说,倒是自己想岔了。”

“瞧倒不必瞧了,若真如咱们猜的那样,断了就算了,如果没断…”裴熙勾了勾唇,神色异常森冷。

一个家族的建立或许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水磨工夫,一个家族的衰败却有可能在瞬息之间,罗家便是如此。

罗道身为兵部侍郎,收到的孝敬不计其数,帮自家亲戚啊,或者送礼送得多的人谋个官职的事情自然做过。他官做得这么大,奴才狐假虎威,夺些良田铺子也是有的。真要算起来,长安哪家权贵没这点类似的破事?全看圣人追不追究罢了。

圣人即便有心为魏王立威,也容不得有人拿代王做筏子。何况这门婚事并不是代王求的,圣人心中本就有愧。即便秦琬无事生非教训几个人,圣人也顶多斥责她几句,不会真往心里去,乍听有人拿她名节说事,如何不气?

在圣人看来,赐婚圣旨一下,大家都知道他属意魏王,魏王已得了天大的好处,如何能为一个不占理的臣子让兄长蒙羞?再说了,罗家和苏家的事情八字都没一撇,罗韵就连秦琬都敢挑衅,可见罗家平素对皇室何等不敬,这样的人,不办怎么行?

罗家心中慌慌,想找姻亲裴家求援,结果呢,花会当日,裴熙与裴礼“探讨裴家未来”,拒不见客。到了第二日,裴熙回了代王府,罗家人上门,裴礼想到儿子说的裴义投靠魏王,罗道也投靠魏王,可见罗家压根没将这门姻亲放在心上,完全是有事就找,没事就撇开的做派,心里也不舒服了,便寒了一张脸,怒斥罗韵拿裴熙和秦琬说事,故意害罗家,压根不肯施以援手。

这则消息传到洛阳后,罗太夫人直接晕了过去,罗氏瞧见姑婆的模样,又惊又怕,还有些窃喜,越发小心侍奉汤药。

罗太夫人悠悠转型,见侄孙女兼二孙媳妇恭敬地服侍着自己,心中熨帖了些,又见大孙媳妇不在,心中狠狠记下一笔,却仍惦记着娘家,便问:“道儿…当真被流放了?”

对罗太夫人来说,罗氏之父与罗道皆是她的侄儿,两人没什么不同。罗氏却对这个堂叔父没什么好印象,若要追根究底,也只能是她在娘家的时候金尊玉贵,到了京城,需要依仗堂叔,待遇却不如堂妹罢了。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会待堂侄女比自家女儿还好呢?偏生罗氏却有些不忿,听见罗道被流放,虽不缺伤感和震惊,心底也有些畅快,面上却装出一副难过的样子,佯作用帕子擦拭眼泪:“圣人雷霆大怒——”

罗太夫人一听,也知此事无法挽回,心里难过得紧,便拿孙媳妇出气:“甄氏人呢?老身都病倒了,她怎么连影子也无?”

甄氏才进门就听见这句话,步子一滞,在心中暗骂一声老妖婆又害她,却不敢怠慢,连忙走到屋中给罗太夫人请安,不等罗太夫人劈头盖脸地骂下来,便道:“太夫人赎罪,孙媳方才与夫君一道商量对罗家的赔礼,竟错过了时辰,孙媳该死!”

“赔礼?什么赔礼?”

甄氏早看太婆婆和弟媳不顺眼了,她与夫君成亲一载没传出消息,罗太夫人便命使女停药,说什么婢生子无足轻重,甄氏明白得很,罗太夫人只是想看看到底是谁不能生罢了。她提心吊胆的,好容易三年过去,这些使女也没个动静,罗太夫人对甄氏也算和缓了一些,却张罗着给裴熙娶娘家侄孙女,第一个孩子就过继。过继也罢了,偏偏罗太夫人又要将孩子养在自己房里,让罗氏照看着,这样的过继与不过继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再过几天,你们瞧我和夫婿不顺眼,直接将我们给谋害了,让心爱的二孙儿继承这份家业?

每每想到此处,甄氏心中就一肚子气,但想到裴熙做出的事,她又畅快了,故装着忧心忡忡,小心翼翼,实则异常快意地将“裴熙护着海陵县主,给罗韵定了罪名”的事情绘声绘色地道来。

话还没说完,罗氏已惨白了一张脸,罗太夫人气得眼前发黑:“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把那个孽障给我喊回来,我要好好教训他!”

罗氏听见丈夫移情别恋,心里也不知是什么滋味,但对罗太夫人要求裴熙回来的做法,她是坚决支持的——她的长子已经过继了,想要终身有靠,就必须再有儿子。若是夫君不在,独守空房,拿什么生儿子?

甄氏只打算恶心恶心这两人,倒没想过让裴熙回来,闻言不由撇了撇嘴,心道你们两人要裴熙回来有什么用,郎主会同意?却不知此时,洛阳令裴晋的书房里,裴晋正在叮嘱庶子:“为父会派一队人出马,将裴熙压回来,你乔装改扮,混在队伍里。底下人的礼让到底不可靠,能否得到魏王的青睐,全凭你自己的本事了。”

“是!”裴义感激涕零地看着父亲,似是想到什么,犹豫片刻,才道,“真要带裴熙回来么?他天资甚高…”

裴晋不喜欢嫡子,对裴熙这个孙儿却颇为宠爱,听见裴义这么问,忍不住沉了一张脸,恨铁不成钢地说:“不将他带回来,难不成让他翻天?”

第一百七十五章 有来有去

裴义随裴家车队进京之事虽做得隐秘,却依旧被随行的裴家奴仆瞧出了端倪,早早就将消息传给了裴礼。

听见这一消息,原本还有些犹豫不决的裴礼对父亲彻底寒了心,故他下朝的时候借机拦住魏王,恭敬又不失风度地提起自己想对流放的罗道及其家眷照拂一二的事情。

当着众人的面,魏王二话不说应了下来,回府之后,原本沉郁的神色渐渐松动,召了心腹幕僚刘忠和纪鸣来,将方才的事情提了一句,这两人连忙恭维道:“洛阳裴氏的继承人向王爷示好,可见王爷大势已成,人心所向!”

裴礼做得虽然委婉,聪明人谁看不明白?他压根不是想照拂罗家,只是做个“两家恩虽断,裴家情犹在”的姿态,顺带借着这件事向魏王和代王卖个好罢了。若非如此,苦主是代王,他为何要先拦着魏王?但对如今的罗道一家来说,哪怕裴礼只是想捞好名声,这般做法也能令罗家得许多实惠,当然,感不感恩就另说了。

魏王虽也欣悦,到底城府极深,面上便没露出半分喜色,反倒说:“孤未曾保下罗道,何喜之有?”

他对勋贵世家的做派向来是烦的,在他看来,这些家族的子弟十有八九*都是尸位素餐之辈,求得太多,给得太少,总想凭着“情面”和“地位”捞好处,哪里及得上全心全意依附他,身家性命都系于他一身的庶族和奴才们?还一个原因便是钟婕妤了,毕竟在平民百姓眼中,只要是“娘娘”,别管是皇后贵妃还是最末等的采女,无一不是天上的仙女,高不可攀,只能仰视的人物。权贵、世家的人嘛,知晓钟婕妤的底细,免不得就带了几分对她人品的轻视。

魏王不喜欢勋贵世家,后者也不是傻的,自然与他走得远,多往在勋贵世家上头下功夫的鲁王身边靠。好容易等到了圣人下旨,许多人想改换门庭了,偏偏又碰上罗道的事情。

明眼人都清楚,海陵县主和罗韵十有八九*是被人当枪使了,一个不知道对方身份,乍然富贵,未免骄纵;一个脑袋愚笨,妒火攻心,不知好歹。火星子点着了,旁人再泼点油,用力扇几番,即便将灭了还得留下些痕迹,何况卷入其中的人呢?

道理谁都知道,架不住性命重要啊,今天罗道与魏王走得近了,落得个全家流放三千里的结局,明日我与魏王走得近了,全家会是什么下场?魏王能不能保下罗道,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罗家的未来。

他根基不稳,又输了这么一局,底下人的心也开始焦躁起来,这时候裴礼跳出来…想想裴礼素日的做派,再想想到裴家嫡子庶子的嫌隙,裴义与自个儿手下的几次接触,以及与代王处得很好的裴熙,猜到这主意是谁出的魏王的眼神沉了沉。

天生就拥有一切的嫡子,被父亲宠爱的庶子,这才是寻常人家的情景。为何老天如此厚爱秦祚,让他既是嫡子,又是幼子,还被九五至尊的圣人所宠爱?为了他,圣人放弃了多少个儿子?代王、梁王、卫王,就连齐王的死,也与秦祚脱不开干系!若不是穆皇后从怀孕生子,圣人龙心大悦,宣贤妃何以不敢求医问药?哀毁过度,真是个置人于死地的好借口,不是么?

想到这里,魏王的心中充盈着悲愤、不甘、嫉妒与快意,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化作一句:“裴熙可用。”与洛阳裴氏的嫡系力量相比,庶支的力量就没那么重要了,哪怕裴义身后站着得是裴晋。

刘忠和纪鸣心里咯噔一下,暗暗叫苦,心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那一位来了王府,他们还有站的地方么?

裴熙不当王府属官甚至不当官都行,裴家家大业大的,足以让他过一辈子优渥生活,出身寒门的刘、纪二人却不能被恩主忘到脑后。但他们也不好明着说不行,裴熙大名天下皆知,主公想招揽他,对方似乎也有这意思,你说不可以?因为他比我强?若真傻到这份上,还做什么幕僚,一根绳子结果了自己才是正经!

这两人正寻思着如何说服魏王,就听魏王说:“罢了,让他继续在代王府留着吧!”明着撬代王的墙角实在太不像样,更别说裴熙那狗都讨嫌的脾气,得罪人事小,一个不合他的意,立刻翻脸不认人也不稀奇。

此言一出,刘忠和纪鸣登时松了口气,魏王与他们商谈了一些事,让他们退下后,才问贴身内侍曹安:“听说藏锋的亲兵不仅带了贺礼回来,还带了个人来?”

明明是今天早上才发生的事情,下朝没多久的魏王用得却是笃定的语气,饶是曹安早知主子手段众多,亦忍不住喉头发紧,毕恭毕敬地说:“苏都护听闻海陵县主要嫁入苏家,十分欢喜,又恐苏四郎君失了礼数,冲撞了县主,特意为四郎君聘了个西席。听说是汉人与胡人的混血,年纪不大,头发灰白,单看身量就比寻常人高大几分,模样倒是像汉人像得多。”

大夏的政策一向包容,长安城中百万居民里头少说也有五万胡人,还有些小国国王带着大臣一起来长安居住,住得不想走,情愿埋骨于此的。长安百姓见着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胡人,虽也会多看两眼,却算不得什么稀奇事,但拿胡人做夫子就新鲜了。

汉人一向以文化自傲,瞧不起蛮夷,莫说是汉人与胡人的混血,即便是长在边关的汉人,长安人也是瞧不起的,就更别说当什么西席。与其说此人是苏锐给小儿子苏荫请的夫子,还不如说是给儿子弄的看守,一旦有什么出格的顽劣之举,以师徒的名分上手教训便是。家将会顾虑苏荫的身份,蛮夷不通礼数,狂悖无礼,拿着鸡毛当令箭也属寻常。

魏王沉吟片刻,又问:“藏锋不打算带哪个儿子走?”

府兵制度虽让兵将之间的往来减到最低,却也不是无往不利,至少南、西、北三大都护府的兵卒有许多是在当地征召,一直戍卫边境的。倘若都护的确有本事,甚至能将他们变成“穆家军”“苏家军”。偏偏苏锐官职不高的时候一心打拼,性命都不知道能不能保住,怎会将妻小也卷入此间?好容易做了一方统帅,偏偏在南边那种瘴气丛生的地方,成年人尚且水土不服,也不知死了多少,何况小孩呢?自然不敢带家眷去。再到后来,怀献太子瞧魏王不顺眼,苏锐就只能孤军奋战了。这也就造成了如今的情状——苏彧在军中威望甚高,说一不二,他的四个儿子却连露面的机会都不曾有过,更别提与将士们并肩作战,得到他们的认可甚至服从了。

魏王知晓大舅子的脾气,除非到了图穷匕见,生死一线,否则以苏锐对皇室的忠诚和自身的敏锐,想让他向皇室成员递刀子纯属做梦,更别说说服在长安军中任要职的袍泽和昔日下属帮忙了,若是苏锐的儿子是“少帅”也行,偏偏苏彧的面子没大到这份上…罢了罢了,苏彧和海陵县主的婚事十有八九*在三年后,这时候苏彧若去了沙场,不知多少流言蜚语要出来。若不带他带别人,苏家再怎么和睦,气氛也会僵硬起来。一家只出一个帅才也是好事,若代代都是如此,皇帝就该睡不着觉了。

魏王觉得诸事不顺,秦琬亦好不到哪里去,她望着裴熙,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你…真的要走?”

“祖父有令,不得不从。”裴熙没了寻常的松快或讽刺,淡淡道,“你不明白他是个怎样的人,裴家嫡庶两系恩怨日久,矛盾极深,全是他一手造成。旁人都以为他是爱屋及乌,破了规矩,只有我知道,他是故意的。你看,他的掌控欲有多强,心机有多深,心又有多狠?”

秦琬听了,越发痛苦:“都是我不好,若我做事周全一些…”

“你是该周全一些,但也别太自责,吃一堑,长一智。再说了,让别人以为你傻乎乎地好对付,也是桩好事。”裴熙伸出手,拍了拍秦琬的肩膀,神色郑重非常,“不要以为世事尽在掌控,哪怕你想得再好,旁人也不会跟着你的步调走。谨慎,却不能失了锐气;勇敢,却不可冒进。”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字里行间也有了几分涩意:“我这一走,三五年怕是回不来了,你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别再依赖我。长安洛阳天高水远,等你的信到我手上,黄花菜都凉了。你若有空,多和祁润聊聊,像我教你一样教教他。这小子样样不差,就是欠了几分历练,你们二人互相补足,定能成长得更快,总比一味被我庇护的好。”

“还有,你的婚事,我怕是赶不上了。这样也好,既然没办法摆出一张笑脸,还不如不到场,省得晦气。让我给苏彧那家伙做傧相,帮他写摧妆诗,我可做不到。”说罢,他也不等秦琬说什么,便扬起一个满不在乎的笑容,毫不犹豫地转身,大步流星地往外走。

就在他转身的刹那,秦琬泪如雨下。

第一百七十六章 礼之大礼

治平十四年,三月二十八,宜嫁娶。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许多百姓就已凑到街道两旁,对着干净整洁的道路指指点点。他们久住长安,如何不明白,只有皇室成员,而且是极贵重的皇室成员成亲,才能有提前一天由卫士们扫撒开道的偌大排场?

寻常人家皆是黄昏成亲,顶多正午时开始送嫁妆,哪怕是达官显贵也不想太招人眼,若不是高嫁却陪嫁众多,保管有许多御史围着你家墙根打转。只有皇室,排场铺得太大,明明住在一个坊中,却要在其余几个坊市里转一圈,以彰财富地位,皇家声威,又不好背了良辰吉日,才将送嫁的时间定得更早。

百姓对达官贵人的事情往往比较热衷,尤其喜欢凑婚礼的热闹,这才起了个大早,只为占个好位置,品评新娘子的嫁妆。

未过多久,人群就喧闹起来:“快看快看,远处来人了!”

“不会吧?这才什么时候?”

“两年前魏嗣王殿下娶亲,也只是从巳时开始送嫁妆吧?”

“你懂什么?魏嗣王是皇孙,邓相虽是相爷,到底君臣有别。他嫁得又只是孙女,嫁妆是妆点门面的底气,却不好越了皇室去。这回出嫁得可是代王殿下与代王妃唯一的女儿海陵县主,海陵县主的封邑本来就多,在诸多县主中是头一份,圣人又特意嘱咐了办得大一点,自然与旁人不一样。”

“原来是代王和王妃的女儿,难怪呢!王妃高义,女儿自然不能被委屈。”

“那是,咱们这些平头百姓若是离家离得远了点,不知生死前程,婆娘也会带着儿女改嫁,谁能放下富贵与夫婿一道去流放呢?听说代王极宠爱海陵县主,几乎陪嫁了半个王府,可见代王对王妃何等感激了。”

“这等事情,大哥也知道?”

“承让,承让,不过是有个亲戚在谯郡公府名下的铺子里做账房。为了清点县主的嫁妆,谯郡公府也派人去帮忙,自然灌了一耳朵内情。听说郡主的封邑、庄子和铺子样样都是好出息,代王和王妃还拼命往嫁妆里加东西,光是嫁妆名录单子就有半人高。这哪里是娶了个娘子,简直是抱了金山银山回去。”

正当百姓们七嘴八舌,不住讨论,讨论爱女心切的代王和王妃会给女儿多少陪嫁的时候,便听有人喊到:“快看,嫁妆来了!天啊,你们看!”

“这这这,你们瞧那珊瑚,有没有四尺高?”

“即便没有也快了吧?这东西绝对价值连城啊!”

“傻子,没瞧着这东西排在前列,土坯瓦片都没见到,它就来了么?这是御赐的,御赐!皇宫里什么好东西没有?用得着大惊小怪么?”

“皇宫中自然不缺好东西,但你见得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