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正既非天帝又非龙王,便是将他骂死,他也变不出雨来。李长泽叫他噎得眼前一黑,恨声道:“你荒唐!国事岂事多问僧道?”他敬不悟,因其是状元;不逐清静,盖因其守法不逾界。叫监正这一说,竟是要责他们不务正业、专一结交僧道了。

恨恨将监正挥了出去,李长泽扶额而叹。时至今日依旧不雨,再拖延几日,这旱相已成,须得备着北方有荒年了。李长泽心里,对梁宿之好运,委实艳羡得紧。梁宿为相之日,国家虽小有挫折,却不似今年这般这许多地方干旱。

九哥已是几日未曾得好睡了,见着李长泽来,抬眼道:“卿且坐。”李长泽看他双眼之下皆有青痕,面色青中带黄,不由劝道:“官家且保重身体,休要熬得太狠。年轻时仗着底子好便不在意,到老了便要吃苦头哩。”

九哥苦笑着指着眼睛道:“看出来了?我也想好生安睡哩,却又哪里睡得着?”李长泽看他身前御案上摆着舆图,这舆图他最近常见着的,是筹划移民屯田的舆图。想来是九哥忧心旱情,早早做了坏打算。

北方兼并颇重,除开依附豪强之佃户,许多农户家中田地颇少,遇着年景不好,日子便要过不下去。除开赈济,须得防着明年天时亦不好,早早与这些个失土之民寻个好吃饭的去处,免得他们自往着府库粮仓里寻吃食。

李长泽与九哥商议这几个月,早将这舆图烂熟于心,两个镇日里翻来覆去地看,看这图,何处水土好可开垦、何处当筑路、何处可迁多少人,都一一列明了。李长泽故将头儿一伸,看了一眼道:“官家看这做甚?”

九哥道:“我寻思,与其等到秋日里颗粒无收,不若先招徕人手,令先往居住。趁着天气并不寒冷,不须与他们发放许多御寒衣物,先往那处去造屋修路。到了秋日里也是要拨与钱粮赈灾,如今也是分拨钱粮,晚做不如早做,免得到时候儿人多,又手忙脚乱。”

李长泽道:“北人安土重迁,除非饿死,少有人肯如南人般往外行走。若要迁人,竟是灾后容易些。”

九哥然之,道:“可与诸公商议了。”当即便召政事堂诸人,并户、工两部尚书、太府寺卿等,公议移民屯田之事。

朱震见这“凡开垦之田归各人”一条,道:“如今,须选派公正廉明之官前往,以防生变。又,屯田本为缓和兼并之事,臣恐豪强之族借开垦之机行兼并之实。请定每丁垦田之上限。”

自李长泽以下,皆知兼并之烈,都以朱震说的有理,便议,每丁,丁男限垦百六十亩,丁女限垦百二十亩,不许圈占土地而抛荒。重申抑兼并之法。靳敏却说:“先时招人是许自募人实边,贫民除开身上衣裳,连锄头都未必有一具,豪强之族却是有人有牛有农具,却是赖着豪强之族出钱、贫民出力。兼并管得太銕死不与豪强些甜头,他们如何肯动?到时候儿,这许多贫民皆要朝廷养活,却要往哪处寻这些钱粮来?”

李长泽头痛欲裂,不得已,丁玮向九哥请示:“何不请梁公等老臣来议?”

九哥复召梁宿、苏正等人来议这移民之事,苏正一力支持朱震,梁宿道:“靳敏之言不无道理,水至清则无鱼。昔三国时屯田,有耕牛是一种屯法,无耕牛又是一种屯法,前史可鉴。又,将这限垦的亩数儿略放宽些儿,丁男至两百亩,丁女至百五十亩如何垦得了这许多田?总有些节余,朝廷也便睁一眼闭一眼罢了。”

九哥只得依梁宿之议。

又议了许多条陈,到得七月末,自祈雨之后也止下了两三场小雨,旱相已成。条陈亦罗列出,当即宣谕,使北方愿往西南屯垦者,自愿前往,朝廷与路费、安置之费,来年种子、耕牛、农具,又与口粮。朝廷此举,却是较之以往“移民实边”客气许多,然民不喜迁徙,至九月末,移至新居者不过万余人。

户部尚书眼睁睁看着一应钱粮拨出,日日往政事堂里哭穷。一气哭到九月里秋收,灾情核实了下来,北方好些的地方减产总有两、三成,差些的虽不致颗粒无收,收成也只有两、三成而已。九哥便命减租赋,李长泽生恐有地方官吏有中饱私囊者,乃选太学生随御史往北方各地巡视,以监督地方官员并采风,且游说北人南迁屯垦。

朝廷有事,后宫亦有所觉。玉姐因九哥近来时常不回来崇庆殿安歇,来便洗漱一回倒头就睡。先时九哥怜佛奴年幼又不如两兄健壮,常抱置膝上与他玩笑,此时来只看一眼佛奴,略说几句话儿,倒头便睡。

能睡得着时已是烧了高香,多是躺着辗转反侧,令玉姐也跟着焦躁起来。她亦知九哥祈雨之事,心想之事不成,总归不是件好事,自那以后,九哥便愈发不安,玉姐也不好深劝他了。却只听九哥自言自语漏出一两句,乃是国库又要花干了,今年收成却极不好。

玉姐也只有苦笑而已,她又没个点石成金的法术,自入东宫以来,做得最多的便是“俭省”,如今已是省而又省,还能省到何等地步?若论挣钱的勾当,李长福倒是押解来许多利润,若悉拿来与九哥充实国库,玉姐又恐中间有人贪渎。

左思右想,却命李长福于南方买米,悄悄自水路运往京城。凡新米下来,米价便要便宜许多,李长福竟有几分做奸商的天份,囤了许多米,雇船一路北上。李长福的粮船将到京师时,竟比朝廷征粮的船还要早上半月。

玉姐将这些米粮交付九哥时,九哥大为惊奇:“如何这般早来?这般收购,可会误着南方百姓缴租赋?”

玉姐见他颜色少缓,便笑道:“漕粮的船要经了官府征收入库这一道手续,却不是费时候儿?这却不必挂心,这粮是买自南方,却未必会与百姓有关碍。李长福一是收了许多陈米,凡有新米,陈米便要贱卖。遣他往南边儿去,也是与胡商做买卖,他倒机灵,自更南些地方儿收了旁人家许多米来。连金银也不用许多,那些个蛮邦可认咱的铜钱哩。”

九哥仔细一想,问道:“我记着南方是有些小国,不过有咱数郡或一州大小,那般小的地方儿,除开自吃,哪还有这许多节余来?”

玉姐道:“这我却是不知了,你若想知晓,叫李长福报了来便是。他只报与我说,这稻米与咱们的并不相同,我想,只要能吃,应一时急便是了。”

九哥却又细心,命取一斗米来看,果与本朝常见的稻米不同。一面命李长福细禀了这稻米之事,一面又传旨与他长兄东南道转运使,命其侦知这稻米的来历。自己却袖了一捧米,宣了政事堂诸人来看。

丁玮见识多些儿,看了便说:“臣昔日在家时见过,这稻种与中土不同,却更好些哩。既耐旱,又不择地而生,且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即得,端的是好物!南方一些地方儿也种,却未及推广。若要屯田,此物最是相宜。西南亦湿热之地,只不知官家,从何处得来?”

九哥说其来历,丁玮暗道:虽说这娘娘性子硬了些儿、又有些个好妒之嫌,做事上头却并不含糊,倒也使得。九哥却面容一整,道:“我却又想,李长福拿钱买米,即便买来。他虽领着内廷的本钱做经纪,却未必有历代富商那般家业,他买得,旁人更买得。如今北方缺粮,须自南方调粮,要小心有小心从中作梗。”

李长泽称是,且曰:“既有新稻种,臣请即刻命人采买了来,分布南方诸地,不必拘泥于屯田之所。若真个五十余日便得,岭南等地,或可一年三熟!便是平白多出许多田地来一般。”越说便越慷慨激昂。听得诸人也觉振奋。

当下便命人再往南细勘稻种,若可,即可采买两万斛分与民人来年耕种。只可惜今年却赶不及了。九哥颇为扼腕:“若春天里便知有此物,早早命他们种了,如今倒好宽裕些儿。”

听得政事堂一干老臣不禁莞尔。

许是这人的运气总有个起伏,坏运气过了,便有些个好运。秋季欠收,北方果有些流民,因朝廷早先与了他们退路,思前想后,为着活命,也只得将包袱一打,往西南而去。竟不曾生出大乱,所为难者,不外有些个人家里,年轻人肯走,老人不欲出行,家中纷扰乃至有些打斗而已。

也是天帮忙,这年冬天亦是个暖冬,一干迁徙之人并不曾着许多雪。靳敏舒了好大一口气,朝九哥道:“好在雪少天暖,否则这一路,恐要冻死许多人。如今不过十停里损了一、二停,实是侥天之幸!”

不想丁玮却冷声道:“天暖少雪,我还担心明年收成哩!”可怜丁玮原也是个风度翩翩的探花郎,自入政事堂,生生叫逼成个煞风景的老农。

田晃见九哥又有愁容,便劝道:“虽如此,那新稻种却是极佳,或可解忧。”

却说玉姐因与九哥数船粮米,自以做了一件大好事。九哥面上也松快许多,且与她说:“那是好稻种,比眼下各地种的都好,得种此稻,国家财赋也要多许多哩。”玉姐听了也十分欢喜,便即张罗,与九哥一道过个好年。

御花园是修葺不成了,玉姐也不十分在意,只陪着太皇太后说话儿。太皇太后脸上皱纹又添了几条,说话更是缓慢,精神却好,人却越发平和了。皇太后依旧沉闷,玉姐想秀英每说她对这婆婆不够尽心,便也尽力与皇太后搭话儿。

不想这皇太后天生与她犯冲,凡皇太后喜欢的饮食,皆是玉姐不喜的,凡玉姐喜欢的游戏,亦是皇太后讨厌的。

淑太妃看在眼里,却与孝愍太子妃道:“她两个一南一北,如何能说到一处去?”这两个于先帝时交情倒是平平,如今却各因孤独,又都有女儿要操心,因处境相似,反而好了起来。

王氏戏言:“正因道不同,才须有人弥合。”

言毕,两人相视而笑。

第142章 联姻

玉姐此生也曾遇着不甚喜欢她的人,却没一个似皇太后这般是她正经长辈的。玉姐此生虽只活了二十几年,却不曾遇过这等棘手的事情。她委实不明白皇太后心里是怎生想的,旁人家里婆婆摆谱儿拿捏儿媳,一是倚仗着辈份儿孝道,二是因着儿子必要顺着母亲。

凡婆媳之间有些个龃龉的,多半是有一个夹在中间儿不会做人的儿子。若一味顺母,妻子又是晚辈,忍便忍了。若心疼妻子,从中缓颊,也是相安无事。九哥这里,显是个心疼妻子的。更有要命的一条儿九哥是过继来的,并非皇太后亲子,本就不亲近,皇太后又无亲儿,朝臣们也不肯听她的,晚年要过得顺当些儿,总该有所收敛。玉姐先搬了梯子来,皇太后却不顺坡下驴,反而再三生事,无怪玉姐不晓得她的想法了。

玉姐不得不与九哥抱怨:“娘总说我的不是,道是不该只奉承慈寿殿,反将慈明殿丢开手儿去。我想也是,总要禁宫里一道住几十年的,镇日冷脸儿相对,彼此都不快活。却不想我说个甚,她都不接话儿,将我晾在那处,也是难堪。慈寿殿都没她这般难缠你与我出个主意呗?”

九哥冷笑道:“若要她开颜,除非你我去死!”

将玉姐唬了一跳,彼时她正坐妆台前除耳坠子,今日戴的是付一大一小两颗明珠串作葫芦形的坠子,一手捏着坠子、一手捏着耳垂,冷不防吃这一吓,将耳朵也扯得疼了,护着耳朵看九哥:“这是什么话说的?怎就到那般地步了?”

玉姐心里,皇太后头一个瞧不顺眼的便是她,于九哥却并不曾如何挑剔。算来她也算与皇太后有仇,皇太后的脸是她打的,皇太后的娘家衰落之始却是洪谦揭了陈奇有袭杀流民以充军功之嫌。皇太后待九哥却算不上坏,较之孝愍太子遭遇,已算得不错。且玉姐看得分明,皇太后是有心讨好九哥,往东宫送美貌宫人之事便是一证,乃是折玉姐颜面却有安抚九哥之意“赠美”向来是拉拢人的好手段。

九哥低声道:“先帝时,孝愍太子去得忒冤枉!宫才人她养得恁般尽心!”

玉姐心中了悟,孝愍太子之事乃是旧怨,宫才人之事却是新仇,这两桩是大的,余者尚有许多小事,日积月累,心结难解。总是九哥心里有一想头:皇太后是要个能攥在手心儿里的皇帝,不合她意的,她都要谋害。虽说太皇太后亦有此嫌疑,却比皇太后识时务又果断,两相对比,又有个陈熙行事颇端正,显得好些儿的那个成了个好人,差些的那个委实成了恶人。

玉姐晓得九哥不至于无礼于皇太后,便也不想劝九他如何。她今日这般说,不过是在九哥这里报备一声儿罢了。两个宿怨已深,若九哥肯听皇太后的话,玉姐也只有泪千行了。当下定了主意,要与慈寿殿更好些,待淑太妃也更敬重些儿。皇太后看在眼里,怨毒之心更生。

淑太妃与孝愍太子妃皆看出了些个端倪,淑太妃亦小心提醒着玉姐:“慈明殿似有些不喜哩。”玉姐将脸儿作个苦笑形状,道:“您说,那位娘娘喜欢甚哩?”

淑太妃哑口无言,皇太后怕是想帝后唯她之命是从,顶好叫皇后下堂去罢?

玉姐见她这般形容,倒先笑了出来:“太妃与娘娘为姐,娘娘总不至对您无礼的。听说原侯家姐儿也长成大姑娘了?都是亲戚,何不宣来与太皇太后解解闷儿?也叫孩子散散心。”

玉姐要见这姐儿并不是原侯的女儿,却是陈熙的长女,也到议亲的年纪了。淑太妃听着她提这话,心便一阵儿狂跳,太子年幼,两个并不般配,皇后娘家亦无年貌相当之少年,然她肯见,总是与陈熙有好处的。世人虽看着崇庆殿与慈寿殿近来交好,却犹念着昔日有些龃龉,若皇后此时亲近陈熙一系,于原侯家也是有好处的。

因太皇太后老迈,淑太妃倒能当这慈寿殿一半儿的家,新年前后,淑太妃便做主将陈熙长女,单名一个芬字的陈大姐儿唤至慈寿殿里来。名为陪伴太皇太后,实却是与玉姐来看上一看,结个眼缘儿。

陈芬看着十余岁年纪,身量儿略长,一脸的温和秀气。水绿小袄、桃红裙子,外罩件白地绣红梅的褙子,虽是冬衣,看着却不显雍肿。颈上挂只璎珞圈儿,头上只插几只簪子并不戴髻。玉姐看她与淑太妃之明快、太皇太后之沉稳大相径庭,虽也寡言,却带些儿羞怯。便将她唤至跟前,拉着手来,细细问其年岁。

淑太妃与原侯夫人并陈芬之母亦在,婆媳两个不明所以,拿眼睛看淑太妃,淑太妃与她们丢个眼色,令她们稍安毋躁。那陈芬与其弟陈芳,幼时因父亲不在家,叫母亲当眼珠子似地宝贝着,居然不曾养成跋扈性子,却养就另一般模样极腼腆。待陈熙归家,看着一双儿女,来不及生气,便下手要调教,儿子他管得,女儿却只好交与妻子,耳提面命,叫将女儿教得大气些儿。数年下来,陈芬行止颇有改观,行事也颇看得,自幼养成的样子却留了丝影子下来。

玉姐听陈芬自述年岁,又说:“也略看几本书儿,闲时做些个女红,不过胡乱学着罢了。” 模样儿虽羞怯,说话儿却也滴水不漏,一口官话说得极正,声音也不似那般蚊子哼哼,心里忽生出个念头来。却命朵儿:“去取我那红匣子来与姐儿玩。”

朵儿听着红匣子,便知这陈大姐颇得玉姐喜欢,于红匣之外,又取两匹贡缎来。玉姐笑道:“你倒好做人情哩,姐儿便如此得你眼缘儿?”淑太妃晓得朵儿在玉姐心里是头一个可意的人,使眼色与陈芬,令其谢过。

陈芬谢了赏,玉姐却又问她:“如今京里可有甚好玩的哩?我如今在宫里,却不知外头情况了,”顾淑太妃等道,“每我娘过来,我却不敢问她的,问了,必要叫说我自幼淘气,长而不改其志。”

说得连太皇太后都笑将起来,太皇太后愈发行动缓慢,便好听人说话,现见玉姐与陈氏言谈甚观,心下大为快慰。

陈芬便说京中男子好看个斗鸡,女子却又好踢毬,玉姐道:“我小时候儿倒也踢那个玩哩,后来长大了,便叫母亲禁着不令玩耍了。”原侯夫人道:“那才是亲娘哩,不肯叫玩得过了,心散了,叫人知道了,不好。她在家里,我也说少玩那个,凑个趣儿罢了。还是管理家务、认些字、做些女红好。”玉姐点头道:“正是。”又笑看陈芬。

自此,陈芬似是投了玉姐的眼缘儿,不时便得入宫来见。玉姐却又问九哥:“我看陈家姐儿颇好,她父亲也是个晓得事理的,可否与她做个媒人?”

九哥于原侯只是平平,然陈熙规行矩步,颇合他心中大臣模样,听了便一点头:“陈熙为人好,想来他的女儿必是不差的。纵孩子有个差池,他也会明事理能处得好。凡夫妻间事,最怕有人于中挑唆,尤其怕父母不明,更是火上浇油陈熙也年近四旬了,他女儿想也不小了,可定了亲?”

玉姐笑道:“我问过她母亲、祖母了,始议婚,原相看了几个皆不大中意。进士人家有些个不乐与外戚结姻,勋贵里头,也是良莠不齐。”

九哥道:“你却想将她说与谁?”

玉姐道:“你看大哥家的二郎如何?”

九哥肚里一轮转,拍案道:“门当户对!你且先请了、婶子、来,问一问她的意思可与陈家先说了?”

玉姐嗔道:“我是那办事不牢靠的人么?”

申氏蒙召入宫,且不知有何事。及至崇庆殿,玉姐亲接了她来坐下。两个于次间上首榻上对坐,玉姐笑道:“又生受了您跑这一趟儿。却是有件事儿,必先与您说了不可。我说了,您听着,觉着合适了便应,觉着不合适,只当我没说,您只来串串门儿,看看孩子,可好?”

申氏因问何事。

玉姐道:“我近日看着个好孩子,想着肥水不落外人田,想与她做个媒。”

申氏道:“不知是哪家的好孩子,能入你的眼来?”

玉姐道:“枢密副使家的姐儿,如何?”

申氏亦知玉姐近来与陈氏走得近些儿,今听玉姐这般说,又说是枢密副便家的,便知是陈熙之女。略一寻思,便问:“说与哪个好哩?”

玉姐道:“这却要看您了,我想着,这孩子父亲是枢密副使,行事又端正,也是个有力岳家。姐儿看着虽腼腆,看她说话做事也是个明白人儿。”

申氏一听便明,笑道:“大哥家长子已将放定,定的是华尚书的曾孙女儿,只好便宜二郎了。”玉姐拍手道:“我问九哥,九哥与我也是这般商议来。如此,我便做这媒人啦?”

申氏道:“极好!我回去便写信与大哥,叫他休胡乱定了亲事。”

以申氏之身份,差了人,一路行商路、住驿站,也没个人管,日夜兼程,小半月儿便将书信送到。儿女婚事向来愁人,这陈芬之父官爵既高人品又好,虽陈烈为人略次,也叫陈熙压着老实了,且申氏说话极有份量,既她说好,二郎父母更无异议,修书入京言明“皆听母亲做主”。

唤过儿子便告诉他:“祖母与你定了门好亲事,从今日起,你要上进起来,不可玩闹。”当下便打点起行装,二郎母带了二郎上京,与申氏一道,操持放定之事。

那头申氏接了书信,便与玉姐来说。因玉姐问过陈芬是否定亲,淑太妃便多留了个心眼儿,拿言语试探。玉姐但笑不语,及接着书信,便与淑太妃先递个话儿,淑太妃便也心里有数儿。

这时候玉姐携了申氏来慈寿殿,与淑太妃打一照面儿,且说:“今日有一事要烦劳太妃了。”淑太妃便知有戏。

太皇太后面前,玉姐满面笑意,将陈芬夸赞得天上有、地下无,且说:“我一看便欢喜上了,回来说与官家,官家也欢喜。一想这般好人物,怎好与了旁人家?便想着个孩子。”将二郎又夸赞一番。

淑太妃于侧将申氏亦赞了一回:“谁个不晓得王妃贤良?王妃家的孩子,必是好的。”

太皇太后当即道:“叫原侯家的来。”

几个女人将事说定,申氏亦以一支凤头簪子交付陈芬。外头却是九哥将陈熙唤来,又宣郦玉堂来,叫这两亲家打个照面儿。

风声传出,总是侧目看原侯府的人少了许多,说帝后“南蛮子”的勋贵也少而又少。玉姐心里得意,命开了内库,赐下金壶、金盏、牙扇、凤钗等物,半与陈芬、半与二郎。九哥却托了不悟就近择一吉日,好与这两个放定。

三月里,二郎母子抵京,恰巧这吉日便在三月二十六。因玉姐生日在三月十七,皇后千秋节宴上,使陈芬见了未来婆婆。这二郎母亲原恐陈氏女跋扈,今见其腼腆,反而开心,暗道:腼腆些儿好,有官家与娘娘看护,也不须他两口子如何争强好胜,倒好安生过日子。亦以一簪与陈芬。

看的人都舒一口气,此事便定。

至三月二十六,两家放定,男家的媒人原是皇后,因是女子不好出面,便由着九哥指洪谦做媒人,孝愍太子妃之父为证。女家的媒人便是陈熙托了华老尚书,老尚书得了陈熙许多谢礼,口上犹言:“我原要休致哩,又想一老废人如何好做媒?便迟几月,总要与女公子将事办妥才好。”又以义安侯董格为证,因其战时曾督管粮草,与陈熙有些旧交。

玉姐牵头儿做成这桩婚事,心里也美得紧,连章哥与珍哥两个忍不住与王赟一道逮了蚱蜢胡闹也不曾生气。蚱蜢往竹篾编的小笼儿里一关,几个逮上了瘾,往御花园边儿上草窠子里逮了一笼儿。

章哥还问王赟:“蟋蟀能叫,它怎地不叫哩?”王赟细看道:“它不是蟋蟀,自然是不会叫的。”珍哥伸手来戳,道:“听娘娘那里朵儿小大姐说,它能吃哩!”

王赟登时来了精神,问道:“真的?怎生吃法?!是煎是炸是蒸是煮?”珍哥摇头道:“我也不晓得。”王赟便邀着珍哥一道试着吃,又恐章哥不喜。不意章哥先与他们一处玩得疯了,竟不曾板起脸儿来说他们。三个人不敢往厨下去,悄点了堆火,拿着蚱蜢去烤。

又不会烧火,弄得烟比火大,熏得一脸的灰,叫寻章哥快要发疯了的于向平“到”到了崇庆殿。

玉姐看着他们三个,略责几句,却问朵儿:“要怎生吃?”

闻说油炸了极香,便命做了来,满炸了一盘子,一人吃了几个。又取茶果来与他们配食,待三人吃饱了,笑得极和气道:“都吃饱了?吃饱了才能顶住事儿,去读书罢。”

三个心都侥幸,居然不曾挨罚,岂知一至东宫,却叫丁玮逮着了。丁玮平日极和善,此时却发起狠来,将珍哥与王赟左手各打二十戒尺,将章哥左手捉来打了五下。又罚三人抄书,三人始知甚叫“吃饱了才能顶住事儿”。

三人去后,玉姐将炸的蚱蜢拿来嚼了,道:“炸得香香酥酥的,洒上盐,果然好吃。”

这极好吃的“蚱蜢”,却与九哥添了个天大的麻烦它实是蝗虫!

连年干旱暖冬,以致北方蝗灾。

第143章 天灾

冬季温暖又少雪,确易生蝗虫,却又未必是必有蝗灾。也是九哥运气,又叫他撞上这蝗灾了。

蝗灾初发时,当非在本朝境内,却是在境外。蝗虫将关外的草都啃秃了!胡人自是知晓的,却没那个好心通报。待蝗虫于境内也生发出来之时,关外将草皮啃得能看见泥土的蝗虫亦飞越边关,与境内蝗虫连成一气,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最先知道的并非当地官员,却是些个农夫。有年纪的老人一见铺天盖地的蝗虫,便即大惊失色!年轻人看着这蝗虫,不知所措。

唯有幼童,因常捉小虫子来玩,见着蝗虫来还要拍手且笑且叫:“好多蚱蜢!可捉了来喂鸡,养出来的鸡可肥哩,又能多下几个鸡蛋,捡了好换些油盐!”当即呼朋引伴,拿着细眼儿竹笼子去捉蝗虫玩。还有几个聪明的,却将长裤脱下,两只裤脚儿一扎,把着裤腰撑开了,往空中扑几下,便能将许多只,小心伸手去一只只取了来往笼子里将。个个笑得开怀。

待回到家里,口里将说:“我捉这许多蚱蜢好喂鸡…” 见着长辈个个面如土色,尚不知有甚事,却吓得住了嘴儿。有脾气爆的父母,便要将孩子采来打几下儿,将竹笼子往地上一掼,还要踩上两脚,将孩子吓得直哭。

此时此刻,不少人心头忽想起旧年朝廷颁领,征募移民西南屯垦之事。彼时嘲笑这等人没眼光,将熟田抛却反寻荒田,又不屑此等人抛弃父母故居、祖宗坟茔。现在想来,心内却生艳羡之情。西南纵穷山恶水,也好过眼下蝗虫成灾。

凡有灾异,总是小民先要受难,哪怕朝廷赈灾,纵官吏清廉不贪,也仅止糊口而已。一旦有个病症,唯死而已。若是遇上一二贪渎的,连糊口也无了,先饿死的便是老幼妇孺。凡灾必要死许多人,眼下还是一家团聚、几世同堂,半月后能剩几人,已不敢想。

再有一等依附豪强之人,不免愁苦起来。逢灾,但凡不想官逼民反的朝廷都要减赋,豪强之家亦要减租;然朝廷多半要赈灾,豪强之家却大半赈不了灾。当地有些见识的豪强也是头疼欲裂,逢灾之年,许多小农无法过活,便要贱价售地以度难关,原是趁机发财的大好时候儿。然似今年这般大灾,却不敢大发其财,也是恐小民活不下去,要“均贫富”之意。非但不敢狠欺压,还要将佃户田租削减。国家赈灾,可于丰收之地调拨米粮,何等样豪强能田连南北?

蝗虫既成灾,便是极多,又行动迅捷,待地方官察觉不对之时,已是铺天盖地,出门且要使衣裳裹着头脸。地方官吏也一时无法,只得匆忙写折报灾,再寻对策。水灾可迁居高处、疏通河道,旱灾可深打井、往大河取水。蝗灾却令人束手。

民间却又比官吏点子多,短短几日间,各处村落已有供奉起蝗神图的。自口里省下些吃食,蒸糕饼、宰牛羊、奉酒水,请蝗神毋为灾。纵子不语怪乱力神,也有些个官吏顶不住这漫天蝗虫,亲往祭拜。

滋事体大,八百里加急一路传至京中,到得九哥手上,不过区区数日而已。政事堂亦听着消息,各面色凝重,赶往紫宸殿。九哥头日在崇庆殿里看着盘儿炸的“蚱蜢”,思及京中食蝉蛹的风气,再看玉姐时,也不过一笑而已。还笑挟了两只来食,颇觉酥香可口。

今日听着蝗虫为灾,心里只恨昨日不曾将天下蝗虫食尽才好!

李长泽心里早叫了八百声“晦气”,暗道必是近日不曾与佛祖烧好香,竟又叫他遇着这百年难得一见的“好事”。匆匆将事禀报,多的一字也不敢提。丁玮满面懊悔,道:“前几日看着他们几个小学生捉着蝗虫玩,我只道他们淘气,臣不能见微知著,以致误了大事,死罪!”

田晃却说了句公道话儿,上前朝九哥一拱手儿道:“纵是先晓得了也于事无益,除非天肯下场透雨。”

田晃说这话时,乃是秉着公心,九哥近来听着“雨”字便觉着戳心,脸儿更沉了几分。开口声儿便沉了几分,问道:“如此,该当如何?”也是,蝗灾不似这水旱之灾,初来之时还好应付,成片蝗虫只要现身,不消多时,便甚都不剩下了。吃完一地,便又成群结伴儿地往另一地去,拦都拦不住。

亏得这殿里读书人多,又有几个贤做榜样,咬咬牙,李长泽拱手儿道:“官家,唯今之计,唯有下令捕蝗一途了。”朱震此时才接上来道:“还有赈灾、恤民,今有此变,想来先时议的移民屯田之事,却有许多人响应了。请严令地方官员,时刻巡查,毋令因灾生变。”

靳敏亦不甘落后,上前一步道:“只恐百姓内有愚昧顽固者,既不肯迁移、更不肯捕蝗。臣尝闻,民间有崇拜蝗神者。”

李长泽半转了脸儿看着靳敏道:“也不须悉数全迁了,区区蝗灾不过一时之事,待时过境迁,北方田地岂不无人耕种了?不肯迁移的人,朝廷这一季还赈得起。”言毕,却与九哥换了个眼色,两人心里却想:恐怕靳敏说的,近乎实情。口上却不能示弱。

于是九哥颁旨,政事堂令下,即命先前派往北方巡视之御史与太学生,就地招募自愿往西南迁移之民。又下令各地捕蝗。

彼时正当春耕将完,叫蝗虫过境,还能春耕个甚?各地官员便将春耕且放下,贴出告示、派出衙役,往各处乡村宣令。也有已将田地押与人,已无产业的,看着家徒四壁,便即收拾行装,欲往西南去的。也有家中人口颇多,不能悉数养活的,便分出一半人去。也有家中兄弟极多,一朝分家,各成贫民的,亦抽着签儿分人前往。此外又有些个依附豪强之佃农,田原便附于豪强之族,又不得赈济,索性携家带口,也要往那处去。

西南新垦之地,皆领种新稻种,气候又较北方湿热。算着时日,这些个移民过去,年内还能再种一茬稻子,来年口粮便足了。有动身早的,今年或可收着两季。

所可为难者,便是靳敏所言,民人皆不敢捕蝗,恐触怒了蝗神,再降大灾。便是有些个官员,虽是读的圣贤书,心亦不安,乃至公然抗旨,上书与九哥“请毋为此荒悖之事”。恨得九哥将奏折摔于地下,下令政事堂,督其捕蝗而焚。

却说九哥叫个县令上书气得摔了奏折,却也不曾将这县令如何,只严命其依旨而行而已。生了一肚子气,颇觉坐立难安,看看时辰,便往崇庆殿而来。

玉姐心内颇不自安,她自是不很信这些个鬼神之道,然自九哥登基以来,坏事未免太多了些儿。又,前几日她才炸了几盘儿蝗虫,北方便有灾异,她很有几分疑心,这是蝗虫报复她食其子孙。见了九哥,也小心接了,问他:“怎地又有事儿不成?事已至此,还能坏到何处?且放宽心。”

九哥恨声道:“事已至此,本当共体时艰,如何反有人泄气?”因将县令不肯行令之事说了。

玉姐听他这一说,又见九哥捕蝗之意艰决,便也硬气起来:我便得罪你又如何?第一莫做,第二莫休而已!便与九哥出主意:“这却也好办。”九哥道:“怎生好办?”玉姐笑道:“他一个人纵愿意,能捕多少?总是要靠小民的。只要小民愿意,于县令何干?国家禁淫祀,淫祀何时断绝过了?”

九哥道:“你说了这许多,究竟有何妙计?”

玉姐道:“不是我的主意,是你原先就有的主意。因兼并,要与多出来的人寻出路,听命经商,是也不是?商贩又不耕种,他吃的饭哪里来哩?他为何肯经商哩?因能赚钱,钱能买米。有利可图而已。今朝廷发米粮,难道是白发的?都有手有脚,朝廷又艰难,难道要白养着人?与他们说,一斗蝗虫换一升米!谁个要拦他们吃饭,他们倒要先吃了谁哩!蝗虫又多,捕起来又不难,三尺孩童也能做的。”

九哥听了顿时心头一松,笑道:“大妙!”

玉姐胆气愈壮,且说九哥:“蝗虫也能吃哩,前些时日咱吃的那个蚱蜢,便是了。你吃着香不香?有了它,还怕饿着了人?”九哥不禁莞尔:“你才晓得?”玉姐道:“蚱蜢种属多哩,也有管蝗虫叫蚱蜢的。”九哥听她嘴硬,也不与他争辩,抽身道:“事情紧急,我须与政事堂商议,及早颁下旨去。”

玉姐起来拦着他道:“你且休急,我却有话要说。如今丁太傅有急事,朝廷上下都紧着北方,他们上课也不安生,索性叫他们放几天假,你将大郎带了去罢!他也该晓得你为国不易!”

九哥略一想,点头道:“正是,他也大了,该知道些个事了。”想当初他这般大时,郦玉堂虽不令他看公事,往来见客却也常唤他出去。

玉姐复言:“先前京里也好吃个炸蝉蛹,如今怎不可兴吃炸蚱蜢?收了来,我拿米换。”九哥笑道:“若如它可吃,早下了饥民的肚了。”心里却想,这些个怪乱力神之事,僧道说话儿比官府说话儿管用,把这许多银钱与僧道使其弘法,此时正该当叫他们效力了。

当下九哥便命东宫学生放假半月,各各归家,命师傅们将心放于朝政之上,却携章哥来见宰相。章哥初经此事,颇有些跃跃欲试,于宰相面前却不敢失礼,与宰相互揖,又特与丁玮招呼过。九哥指左手边一座令他坐了,这才将玉姐与他说的以蝗虫换米之事说将出来。又说蝗虫亦可食,叫北方僧道扬言。

李长泽等面面相觑,又都笑了,李长泽便将一折双手捧上,道:“臣等正要说此事哩,北地郡守亦用的此法。虽朝廷下令赈济,他又苦于募不着人捕蝗,便行此计。”九哥展开折子一瞧,也笑了:“真是英雄所见略见了。如此,便可推行?”李长泽等俱点头称是。

应对蝗灾有了些眉目,九哥与政事堂稍稍松了一口气,又要商议着安抚民众,因北地灾情,京师米价又上涨,还要平抑。章哥默默听着,只觉着一双肩膀儿上担子越来越沉。

正商议间,兵部那悔不该为做一回媒误了休致的华老尚书又来。华老尚书休致折子都写好了,因有陈熙之请,便多留任了些时日,哪知那头联姻婚礼未办,这头胡人又来犯。想也明白,蝗虫又不会分你是哪家田地树木,见着了便都啃了!于天朝,是啃食青苗树木,于胡人是啃秃了青草。

天朝耕织,粟米等可存放数年,胡人畜牲,牛羊一日不食则饥。虽蝗群已飞远,然相较迁往旁处草场放牧与南侵劫掠,还是后者收获更多。想天朝惯例,陈熙已入京,边关无悍将,正好打它个措手不及!

九哥前头又遇燃眉之急,玉姐却于慈寿殿里听着太皇太后说:“国家有灾,我心何安?将我份例减半,省些儿与官家分忧罢。”端的是深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