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知礼的表哥,贺文麒只是将自己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分析了一番几位主考官的性格,剩下的,就要靠李知礼自己了。这个少年郎是个有主意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李老太爷的睿智,隔了一代终于已传到了自家孙子身上,比起毫无担当的李大舅,和有些小家子气的李察氏,李知礼确实出色许多。

李知礼身体不错,但从考场里头出来的时候,也着整个人精神萎靡,被下人抬进了李家,李氏听了消息心中也是担心,带着贺文麒亲自去看了一次,见他虽然瘦了许多,精神头已经恢复过来,倒是安心下来,至于李孟氏在旁边的酸言酸语,她权当是听不见。

李知礼撑着身体,将考卷默写出来,让贺文麒看了一遍,贺文麒觉得文采倒是不错,如他预料的那样,稍微锐利了一些,但却有些真材实料的,至少中举是没有问题,但还得看主考官的心思,若是看得好了,进一甲都没有问题,若是觉得不成,说不定直接落到了同进士。

贺文麒叹了口气,其实考试之前,他也曾劝过李知礼再等一届,等文笔再扎实一些,少年中第,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其实中进士的年纪太小,对个人发展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皇帝用人,大部分时候看重的不是文采,而是能力,这样一来,年岁太小,总是有失稳重。

贺文麒至今都很感激,当初一个阴差阳错,让自己成了探花郎,这才能直接进了翰林院,真要在外头蹉跎的话,如今还不知道被忘到哪里呢。

当年他急着考试,因为他们贺家,急需要一个功名来撑着脸面,才不至于被人欺负了去,而如今的李家,显然没有这般着急。

只可惜,道理李知礼也是懂,但就跟当年的贺文麒一样,他也不想让自己的母亲吃苦头,在李家长大的少年,比谁都清楚,自家奶奶是个苛责的性子,老爹又是个不着调的,即使有爷爷护着,母亲又吃了多少苦头,只有自己出息了,母亲才能过上跟姑姑一样的日子,对于这一点,是少年从小到大的执着。

贺文麒却不知道,在李家人的心中也有一番考虑,李知礼如今十七岁,若是能中进士的话,对他的姻缘也有极大的好处,又有贺文麒在,帮助疏通一番,至少也能混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不用跟其他人似的闲在家中。

贺文麒并不打算插手科举的事情,看过之后也并没有去那几个主考官家中走动,让他庆幸的是,这次的主考官中,有一位便是黄立大人,是他的顶头上司,也是在朝中仅有的几个关系还算不错的官员之一,这样一来,至少不该可以压下自家表弟的名次才是。

贺文麒不知道的是,在考卷上来的时候,几位大人焦头烂额的考试阅卷,已经没少争吵,其中便有因为李知礼的这一份卷子,因为是封了名字的,他们倒是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贺文麒的表弟,但其中一些尖锐的话语,已经让其中几位大人极为不满。

若是贺文麒知道,黄立也是极为不满的其中一位,估计心中也会嘀咕一番。没办法,黄立跟贺文麒关系是不错,但挡不住他是个谨小慎微的人,做事情都喜欢稳重,自然更加偏爱文采稳重的那一批,李知礼的文章倒是不错,却太过于激进了一些,到底是让黄李不太喜欢。

幸好,主考官中意见对半,最后这一份的卷子,还是堪堪挤进了二甲的名次,排到了第二十名。等成绩出来的时候,报喜的人几乎踩烂了李家的们,李察氏满脸喜色,甚至一直都喜欢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李孟氏,都舍得端出好东西来迎宾,甚至还想要贺文麒过去帮忙招待客人,直接让李氏以儿子公务繁忙的借口给打发了。

过了会试,就是半个进士了,只要皇帝不是过分的厌恶一个人,几乎不会在殿试里头将他扫地出门,即使有变动,也是名次的变动罢了。李知礼倒是有些担心自己会落到同进士里头去,都说同进士如夫人,那就是一辈子都要矮人一层。

过了主考官这一层,贺文麒倒是不担心了,以他对朱成皓的了解,自己还曾经提过这位小表弟的名字,怎么样都不可能将人踢到同进士那一块去。贺文麒自然也是希望自家表弟能够出息,贺家族中,能够与他相扶的人少,贺如兰那就不能算,若是李知礼能够入朝,将来也是一份助力。

果然,等殿试成绩出来,李知礼不但没有沦落到同进士,反倒是被往前提了一大截,成了第八名,这名次看着虽然不显,比不得前三甲那么引人注意,但比起一开始的二十名,结结实实的进了十二名,朝中一想到这位跟贺文麒的关系,不由感叹皇帝对贺家的圣眷。

心中不服的大有人在,但皇帝亲笔提起来的名次,他们自然不敢当面反驳。再说至少不是一甲,可见皇帝还是有分寸的,他们何必在这个时候去扰了皇帝的兴致。几个主考官默默对视一眼,而其中的黄立,倒是多看了几眼那份卷子,眼中不知道闪过了什么。

这些大臣们却不知道,原本朱成皓朱笔一挥,想要给李知礼也一个探花郎,一门两探花也是一项美名。但随即想到,自己若是真的这般做,倒是将贺文麒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原本因为自己的宠信,就有些人在诋毁文麒,他却不能做的这般明显落人口舌。

朱成皓再看了一遍李知礼的文章,觉得比起当年的文麒确实是远远不如,带着少年的锐气尚要磨砺一番,便知提到了第八,名次不错,但也不至于引人注意。果然,等名次出来,即使有人心中不服,看看不是前三甲,到底是没有多说什么。

这个成绩,出乎李知礼的预料,让少年郎结结实实的兴奋了一番,但却在贺文麒的预料之中,他摸了摸鼻子,暗道自己应不应该进宫谢谢朱成皓,这位偏心起来的时候确实是没边了,也幸好关键时候没抽风,直接拿着三甲寻开心。

比起自家表弟,贺文麒倒是对前三甲更加关心一些,这一届的学子文采都十分不错,其中状元郎程允更是文采出众。程允字飞时,是山东人,出自山东程家。说起来山东程家也是个奇葩的家族,读书人向来多,中第的也不少,但每一个当不了多久的官就会惹上事儿,这些年来,一直都是不愠不火的。

程允一举夺得状元,不少人心中不服气,但看到张贴出来的前三甲的文章之后,又是心服口服。比起其他人来,程允的文章确实是出色,言之有物,对民生的了解,似乎还超过了不少的朝廷命官,这也是为什么朱成皓一眼看中,直接将他从二甲提到了状元的位置,当然,有这位在,李知礼才显得更加不起眼起来。

就跟李知礼一样,程允也是少年成才,如今才二十三岁,比起很多白发苍苍的进士,实在是算年少得志。他的文章也带着几分锐气,不过锐利的方式,正好是朱成皓所喜欢的,也是他现在迫切需要的人才,这才大笔一挥,成就了这位状元郎,也让程家终于出了一名状元及第的子孙。

当然,朱成皓看着喜欢,不一定大臣们都看着喜欢。程允出自大家,却并不是那么会做人,为人处世也带着几分清傲,跟官场的老油子十分谈不来。外加程允早早的成亲生子,各家也没有了联姻拉拢的可能性,在琼林宴上,程允这个状元,居然还不如榜眼探花受欢迎,榜眼是个八面玲珑的,探花却是许多人瞄准的女婿人选呢。

贺文麒倒是对这位十分感兴趣,在琼林宴上,带着李知礼走了一圈,便去跟这位状元郎谈话起来,无他,这位的文章里头,许多先进的主意,倒是跟他的打算不谋而合,虽然以历朝的现状,想要一下子实施有困难,但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实在是一件幸事。

第104章 姻缘

程允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这是贺文麒看过他的文章之后的感觉,但真正面对面交谈之后,他心中倒是有些感慨起来,这个年纪不大的状元郎,确实是有才学的,但性格里头却带着几分清傲的天真,不知道这是不是程家出来的人,永远都当不了多久的官员的原因,这样的性格,确实不适合阴暗的官场。

比起贺文麒这个半吊子,程允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以他几千年后的眼光来看,也是极有远见的,只是可惜的是,这个状元郎似乎有些沟通障碍,说话做事的时候也带着一种理想主义,并且,他的脑子里头,恐怕没有妥协两字。

这样的人,放到以后的世界,恐怕也是不受欢迎,会被人排挤的,在某些清水衙门当科学家倒是最好。贺文麒难得起了爱才之心,免不得提醒了几句,只可惜程允看起来是有听没有懂,对他的暗示一点儿也不在意,只是觉得眼前的贺大人是自己的知己,也不管周围的人,拉住他滔滔不绝起来。

相比于程允,其实文章都带着少年傲气,同样年少成名的李知礼,其实更加圆滑一些。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注定了李知礼是个敏锐的人,而在贺文麒回来之前,李家更是在京城的底层,在书院读书的时候,李知礼也没少被人看不起,故而年纪不大,为人却比一般的少年都圆滑许多。

对此,贺文麒自然乐见其成,说到底,当官跟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自己不可能护着李知礼一辈子,若是真的不适合,找个地方远远的外放出去才是好事。但就现在看来,即使贺文麒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做不到李知礼这般隐忍,在一群比他大很多的官员之中,说不上左右逢源,也能两不得罪。

就是因为如此,贺文麒才放心让这位表弟自己独当一面,当然,这些看见李知礼满面笑容的官员,有多少真心是冲着他背后的贺文麒来的,李知礼心中也明白。不过他心中并不介意,用自家爷爷的话说,既然要借表哥的风,就不能恨这阵风带来的坏处,无论如何,在场这么多人中,除了三甲,这些大人就对他最为客气在意。

中了进士之后,李知礼的婚事果然也变得热门起来,毕竟这位年纪够轻,学识不错,还有一个贺文麒在,即使不能跟前三甲似的,直接进了翰林院,但有贺文麒帮助疏通的话,总不至于闲置在家不是。

历朝并不流行榜下捉婿,门第之间还是十分浓重,没办法,这个年代,读书人想要出头也难,没有根基的人,皇帝直接撸下去更加容易,大门大户的,都更愿意同等门第的人间联姻。即使拉拢有才学的年轻人,也都是用庶女,或者旁支的嫡女更多一些。

这样的大前景下,即使有贺文麒在,李家的门第到底是低了一些,如今找上门的,也是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更多。有李太爷的意思,他是更想要找一个,家里头门第不是太高,姑娘品行不错的就成,但家里头两个女人显然不这样想。

相隔十几年,一直以来面和心不合的婆媳俩终于有了共同话题,不管是李孟氏还是李察氏,都真心觉得自家儿子(孙子)是再好没有的,如今被上门来的媒人一吹捧,更是觉得自家孩子就是公主也配得起。对着媳妇也开始挑剔起来,不是嫌弃这个家世不够显赫,就是嫌弃姑娘不够好,不够完美。

李知礼忙着各种各样的宴会,谢师宴,家里头两个女人也忙得很,等他反应过来,顿时头疼不已,他在外头忙着应酬人,家里头母亲奶奶这般挑剔,别到时候把人都得罪了去,心中不由苦恼起来。

李氏偶尔也被李察氏请去说话,回来的时候忍不住撇嘴说那两人眼光也太高了一些,就这样子挑剔下去,知礼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娶到媳妇。

贺文麒笑而不语,说实话媒人这个行当不好做,一个弄不好就要落下不是,不过自家的顶头上司开了口,他只能勉为其难了。

说顶头上司,当然不可能是朱成皓真要赐婚什么的,说到底这位对李知礼的印象,还停留在贺文麒的表弟,文采似乎不错的程度上,要日理万机的皇帝想起一个人,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更别说是个小人物了。

黄立作为户部尚书,又算是新帝的亲信,在朝中颇有一番地位。这位又是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滑头,为人最为谨慎,虽然是新帝的亲信,居然也能左右逢源,不得不说,黄立也有自己的一番本事。

但即使是黄立,能搞定了官场,却搞不定后宅,倒不是这位也是喜欢红袖添香的人,而是他老婆出生太低,眼皮子太浅,偏偏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就是冲着儿女的份上,黄立也不可能再休妻,黄夫人似乎是看准了这点,颇为有恃无恐。

黄立早年家贫,只能算是耕读之家,不过家里头会生儿子,他早逝的大哥,曾经也坐到了正四品的位置,这位比他大四岁的哥哥,当年就是高门娶妻,娶回家的媳妇那叫一个趾高气扬,只生了一个女儿,却愣是拦着他哥哥不准纳妾,等黄家哥哥生病去世,连个摔盆的人都没有。

当初黄大哥还在世的时候,黄立还曾起过念头,想把自家的儿子过继过去一个,谁知道还未提出来,就被他家大嫂一口回绝了。就黄立看来,这位大嫂除了门第高,真是一无是处,但不得不说,当初黄家兄弟能够在官场站稳脚跟,也是托了这位大嫂家的福。

等黄大哥死了之后,黄家大嫂直接回了娘家,原本想要将女儿带走,但黄立怎么可能让哥哥唯一的女儿寄人篱下,自然不能答应。大嫂娘家似乎也知道自家女儿的过分,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底是把黄家的骨肉留了下来。

一晃十几年过去,黄立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翰林院学士,他如今官居二品,还是堂堂户部尚书,那边倒是想要重修旧好,但黄立每每想到郁郁而终的哥哥,都对这个大嫂颇为怨恨。

只可惜,黄家的兄弟关系好,黄立惦记着这份亲情,黄夫人却不是这么想的。当年因为黄大嫂的例子,黄大哥不敢给弟弟再高门娶妻,生怕又娶进门个悍妇,那黄家岂不是要绝后,于是黄夫人不过是个书院先生的女儿,倒是也读过几天书,但眼光还没有黄大嫂来得好。

黄夫人历来小气,又见丈夫最为宠爱重视的,居然是旁人的女儿,虽然这个旁人是黄立的亲哥哥,黄夫人多年下来,心中也颇有怨念。黄夫人自己也有一个小女儿,跟这个侄女年纪相仿,自然什么好的都想要给自家女儿,只是她越是表现的偏心,黄大人越是不放心年幼的侄女,自然越是照顾。

夫妻俩愈行愈远,虽然黄立屡次敲打,但黄夫人索性对这个侄女撒手不管,平时也不带她出去走动,等到如今该结亲的时候,他家小女儿只大了一个月,却早两年就已经定亲,但偏偏侄女认识的夫人小姐都少。

内宅毕竟是女人的地盘,无论黄立如何对黄夫人说,她就是阴奉阳违,惹得黄立头疼的很,后来索性请了宫里头的教养嬷嬷,直接将侄女的教养交给了这位嬷嬷。黄夫人虽然痛恨他不顾自己的女儿,有好事只想着侄女,但到底是心眼小胆子也小,有这位镇着,倒是不敢做得太过了。

在黄立的眼中,自家哥哥唯一的女儿自然是顶好的,虽然没有母亲照料,又不受婶婶待见,但看见人也是爱笑的性格,那位嬷嬷是个厉害的,连带着黄姑娘也有一股大家之风,要真说起来,他家女儿倒是比不过。

只是这是在黄立的眼中,在外人看来,黄姑娘家中父亲早丧,母亲早年归家,可见不是个有福气的。如今寄居在叔叔家里头,将来嫁妆也不知道能有多少,再有一个,黄立确实是疼爱侄女,但他毕竟有自己的儿女,将来又能照料多少。

这样一来,黄姑娘便拖沓下来,如今已经十六岁,对于女儿家来说,已经有些晚了。黄夫人倒是做过几次媒,但黄立看不上也不相信这个老婆,黄夫人倒是想得好,知道自家丈夫不会亏待了侄女,想要把侄女嫁给她的外甥,但黄大人怎么可能看得上那个如今已经二十,整日里头吟诗作对,屡次不中偏偏还清高的。

原本以李知礼的文章,也入不得黄大人的眼睛,但那日琼林宴,黄立远远看着,倒是觉得这位李知礼不愧是贺文麒的表弟,虽然文章有些意气,但做人却是个稳当的,固然有几处不妥的,以他这个年纪,着实算是不错。

黄大人还有一个计较就是,李知礼是贺文麒的表弟,贺文麒在厉武帝的心中有多少重量,他比旁人还要更清楚一些,有贺文麒在,只要李知礼不是捅出天大的麻烦,至少也能安安稳稳二十年不是。至于以后,谁还能管得住一辈子。

李知礼虽然年少成材,但说起来也是贫寒学子,李家的情况一目了然,虽然上头两重婆婆,但自家侄女对待故意挑刺的舅母时候也是游刃有余,李家两个女人,一个是没见识的农家女,一个是商家女,自家侄女一定能搞定。

不得不说,男人看问题的眼光与女人截然不同,若是有心疼女儿的母亲在,看见李家两个女人的挑剔劲头,肯定会觉得这户人家不好弄。但这边黄立倒是对侄女信心满满,当然,在他看来,自家好歹是二品的门第,李家难道还敢对侄女不好不成。

打着这个主意,黄立对着李知礼左看右看,越看越是觉得满意,自家侄女低嫁,嫁妆自己给的多一些,李家那两个婆婆也是无话可说,自己身为户部尚书,自然也能提拔李知礼,等过几年,即使自己要退下去了,那时候侄女估计已经儿子女儿都有了,也能在家里头立住,再有一个,他了解贺文麒,有这样一个情圣的表哥在,表弟总也不至于薄情到哪里去。

于是带着这样的心思,黄立开口跟贺文麒试探了一番,贺文麒回家一问李氏,按李氏的说法,她只见过这个黄家的侄女一次,但看着就是个规矩的,气度比黄家那位姑娘还更好一些,大概也是因此,黄夫人也更加厌恶这个侄女。

贺文麒毕竟只是表哥,李知礼的婚事轮不到他做主,听了黄立的意思之后,他先将李知礼请来,将黄家的情况和这位小姐的家世一一说了一遍,按理说这样的行为是有些出格的,但贺文麒觉得,李知礼是个有主意的人,跟李察氏或者李老太爷商量,都不如跟这位表弟自己商量更加靠谱。

果然李知礼一听是黄大人的侄女,心中便有了几分愿意,再听到那姑娘的家世,倒是不以为意,心中更加愿意了一些,他虽然也想要娶一个对自己有裨益的夫人,但更加担心高门出来的姑娘趾高气扬,到时候反倒是让自家娘亲受委屈。

贺文麒见他乐意,又跟李太爷打了低,李太爷听了之后自然没有不答应的,以李家现在的情况,即使跟贺家沾亲带故的,但要娶到正二品官员的女儿,也是一件难事儿。即使是侄女,也是李家高攀了。

别看李孟氏挑剔的最厉害,实际上李知礼的婚事,她还真的拿不了主,最后拍板的肯定就是李太爷,如今李太爷没意见,贺文麒便去给了黄大人准话,一事不烦二主,黄大人索性请了李氏做媒人。

李氏如今是正四品的淑人,虽然比黄夫人略低一些,但挡不住她是皇帝亲口御封的,比旁人更要精贵一些,更别说她头上那金光闪闪的凤钗了,黄夫人这些年来打理内宅,这点眼见到底是有的,对着李氏倒也客客气气,只是一听是为了侄女的亲事,脸色便有些不好看起来,只可惜黄大人生怕她作怪,这一日愣是留在家中没出去,让黄夫人无可奈何。

李知礼与黄姑娘的年纪都不算小,外加黄大人怕事情再生波澜,便定下了两个月后的好日子成亲,甚至还再一次不给黄夫人面子,直接请了族中的一个妇人来打点侄女的嫁妆,让原本打算狠狠捞一笔的黄夫人气得直接病倒,但也拿黄大人没有丝毫的办法,黄姑娘倒是明白叔叔对自己的一份心意,对他感激万分。

☆、第0105章 新法

李知礼娶妻,李氏也是跟着一起忙,到底是唯一的外甥,就算是看在李太爷的面子上,李氏也不可能撒手不管,再说了,即使跟李孟氏李察氏如今都说不拢话,但李氏对这个外甥还是十分看好的,怕李孟氏拿捏着,到时候反倒是在人家姑娘面前丢了份子。

不得不说,李家的家底薄,李太爷也不可能要女儿拿出那么多的聘礼来补贴家用,这次下聘,几乎是把李家都给掏空了,让李孟氏十分不满,倒是李察氏并不觉得有什么,这些东西留在婆婆的手中,还不如直接留给儿媳妇呢,不然的话直接被相公偷偷摸摸的借走,还不知道便宜了哪家的寡妇。

生了李知礼之后,李察氏与李大舅的关系不但没有变好,反倒是更加相敬如宾了,想想也是正常,以前没儿子的时候,李氏还想着笼络丈夫,但等生了儿子,心里头有了底气,又对喜欢沾花惹草的丈夫彻底没了盼望,自然懒得再小意殷勤,李大舅也不是个能管得住自己的,虽然上头有人压着,到底总要闹出一些笑话来。

虽然有李孟氏的酸话,但李家的东西,大部分都在李察氏的手中,她愿意拿出来给儿媳妇,将来直接留给自己的孙子,别人也无话可说。在李太爷和李氏的偏帮下,黄姑娘总算是风风光光的进了门。

虽然说不上十里红妆,但李家给出的聘礼,黄家带出来的嫁妆也不算少,比起一般的嫡女都够得上了。黄夫人心中气得要死,但也不敢在外人面前不给面子,只能将自己怄的差点没病倒在床。黄大人却不管她,只把侄女的事情都交给族里头的长辈来做。

等看见黄姑娘的嫁妆,李家两个婆婆顿时满意了不少,原以为不过是侄女,黄家只会在大面子上过得去罢了。如今看来,这个黄姑娘在家果然是个受宠的,这样一来,即使是李孟氏,也不敢在新媳妇刚进门的时候就给她脸色看,到底是怕她回家告状,到时候耽误了孙子的前途。

不得不说,这位黄姑娘也是个人物,知道就自己的情况来看,李知礼这样的条件已经是最好的,对待丈夫小意温柔、对待婆婆殷勤侍奉,对待公公也是恭敬有礼,即使对着李氏,也是端庄大方,成亲之后,愣是没有一个人说她的不好,可见这位黄姑娘的功力之深。

听着李氏的夸赞,贺文麒倒是觉得,如果不是黄大人不舍得,这位黄姑娘能够进宫的话,说不定也能混出模样来。这样面面俱到的媳妇确实是李知礼想要的,却并不合贺文麒的眼缘,大概是两辈子的经历,让他更加偏爱段雨燕那般,有什么说什么,一眼就能看透的女孩,不过黄氏是他的表弟妹,两人男女有别,平时并不常能见到。

解决了自家表弟的人生大事,贺文麒便转头投身到事业之中,真正的成船终于造了出来,虽然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但比起普通的船只来,不管是防御还是攻击力都是上升了不只一个档次。

朱成皓试验了一番,觉得确实可行,龙心大悦,想到贺文麒之前的话,直接大手一挥,给了何老头一个正九品的大使职位,虽然官职低末,但对于一个一辈子没有考过功名,以前甚至连吃饱肚子都是难事的老人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奖励,何家甚至一下子从工匠家庭,变成了官家!

不说何老头如何的感激涕零,对贺文麒更是千恩万谢,有了船只,海军的建立已经慢慢开始,从朱成皓提出建立海军至今,也已经过去了快两年,朝廷虽然还有反对的声音,但也知道铁腕皇帝已经拿定了注意,并不是他们反对这件事就会停止的,与其白白的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不识好歹的坏印象,还不如盯着看,发现那里不对劲再弹劾。

出乎所有朝臣的预料,海军的建立几乎是平静无波的,顾成瑞将军简直是为了这个职位而生,这两年的时间他也没有闲着,将手底下那些偏步兵的士兵训练到还算可以的程度,只等着大船下水,便能真正的开始讨伐那些喜欢搞突袭的倭寇。

不说倭寇受到多大的打击,朱成皓憋着两年的气终于舒了出来,开海禁的事情终于也摆到了台面上,而上书朝廷的人,就是回京之后,貌似沉寂下来的贺文麒,一封奏折,直接将朝廷闹了个底朝天,菜市场的热闹场面,时隔两年,再一次呈现在朱成皓的面前,让他最为不悦的是,这一次贺文麒显然是这些人讨伐的中心。

有违□□组训!居心叵测!陷百姓于水火之中。

多少严重万分的罪名,直接盖在了贺文麒的头上,这位照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看了看脸红耳赤的对人,淡淡的问了一句:“依大人之间,有与□□时期不符的政策便是违抗祖训,那先帝时期,先帝让文官如军,岂不是更是不对,莫非以大人的意思,是要把如今在军营的各位大人,都给请回来。”

一席话,成功的让对面的人憋得差点没有仰倒,□□也是个重武轻文的,军队都是将军们的一言堂,到了先帝时期,对文人稍微宽松了一些,这些人便上蹿下跳,愣是让纸上谈兵的文人们,在军队里头也占了一席之地,虽然只是参军之类的职位,到底不至于对军队一无所知。

只可惜,到了如今新帝时期,新帝显然是跟□□一个模子里头印出来的,即使没有将文官全部召回,但在军队之中,将军们也都是将这些人当做空气对待。当然,即使是这样,文臣们也是绝对不会放弃对军队唯一一个有掌控的机会。

贺文麒趁胜追击,沉声问道:“各位大人所言,请恕下官不能苟同,当初□□下令海禁,只因内部有胡奴扰民,腾不出手来收拾这些倭寇。呵呵,想起当初,军船尚未研发成功的时候,各位大人也是冷眼旁观,莫非在各位大人的眼中,历朝泱泱大国,还比不上那些倭寇,对着大海便无能为力。”

贺文麒这话说的重了,对面的大人脸色一变,冷声喝道:“贺文麒,你修要胡说。”

贺文麒照旧是那副淡然模样,似乎被喷了一脸口水的人并不是自己,继续说道:“既然不是胡说,难道各位大人没有看到,不仅仅在地上,在海上,我历朝也是无敌之兵,既然如此,海禁开不开,还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

反对开海禁的大有人在,听见这话冷哼着说道:“贺大人说的轻松,开海禁之后,沿海一带的治安谁来负责,那些进出海域的船只谁来管。若是有一个万一,沿海地带的百姓还不得都要遭殃。”

贺文麒却只是拱手说道:“大人这话确实错了,开海禁不仅仅是下官的主张,也是当地百姓的愿望,百姓们期盼着,海禁打开之后,他们能够出海捕鱼,能够互通有无,能够过上好日子,即使有一些风险,但这个世界上,莫非还有稳稳当当就能过好日子的活计,若是有的话,大人不妨帮着沿海的渔民介绍介绍,也让他们能够轻轻松松的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