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文人多的地方,大家谁看谁都不顺眼,都不服气,每年新人进来的时候,被打压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孔尚瑾早就做好了准备,倒是显得从容淡定,文人有文人的好处,不会直接动手啊,人家就算是骂人,一句话也得绕上好几个的圈子。

对于那些酸话,孔尚瑾一律只当做听不见,如果真的过分了,她也不会一味的容忍,骂人不带脏字的艺术,她上辈子也是进修过的。

当然,这样的时候并不多,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孔尚瑾还是个年纪尚幼,容貌出色的少女郎,笑容满面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能骂得下去。

孔尚瑾也深谙跟文人相处的道理,文人的骨子里头都有几分清高的尿性,比如孔尚瑾从家里头带上吃的喝的,直接送给这些人的话,他们八成还觉得这是看不起他们,施舍给他们呢,吃了也不理会你的好。但要是请她们品鉴,一起交流什么的,这群人会觉得是给她们面子。

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说法,得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孔尚瑾好歹也是混了官场多年的油子,处理起这些事情来也是游刃有余,即使有些人依旧不喜欢她,但大面子上也是能过得去。

再加上孔尚瑾也不是那等骄横之人,在翰林院的时候可以算得上勤勤恳恳,偶尔被分到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不会叫苦叫累,得了空的时候也会主动帮帮旁边的人。这样的人一般人也不会故意针对,一段时间下来,虽不是人人说好,孔尚瑾在翰林院倒是也有几分人脉。

这一年的三甲里头,原本程昱才该是最有人缘的一个,毕竟她是程家出生,典型的清流人士。只可惜程昱向来自视甚高,对着翰林院的前辈也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架势,翰林院里头有几个善茬,自然跟她不对付起来。

程昱自然不会觉得这样的情况是自己的错,在她看来,都是因为翰林院的这些人鼠目寸光,心胸狭隘,这才排挤才华横溢的她。这位自从进了翰林院,每日里都是一副怀才不遇的架势,看得孔尚瑾也是肺疼,这倒是也罢了,程昱不知为何,还把孔尚瑾当做了假想敌,甚至好几次私下跟人抱怨,她在翰林院寸步难行,就是因为这家伙私下捣鬼。

听到谣言的孔尚瑾潸然一笑,压根没把程昱的小动作放在眼中。如果程家出来的都是这样的人,恐怕清流世家的名头也传承不了多久。

当然,程家不可能都是蠢人,这样的消息没几天的功夫就消失不见了,程家甚至还上门来送了一份重礼。

孔尚瑾可不管程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对自己示好,或许自家侄女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翰林院的时候,少了那一双敌视的眼睛,实在是轻松不少。连带着陆家辉都暗地里说道,这段时间程昱总算不跟疯狗似的,逮谁咬谁了。

翰林院的工作十分枯燥,尤其是孔尚瑾这样的新人。皇帝在科举的时候对她的偏爱似乎马上就消失了,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专程召见,这般一来,孔尚瑾的日子倒是更闲了,偶尔还得自己去找找校对的工作。

孔尚瑾觉得空闲,甚至动了外放的心思,家里头冯氏却忙得脚不沾地,自家女儿得了状元的名头,自然是大大的好事情,这般一来,他便不担心女儿的婚事为难了。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上门来打探消息的人实在是不少,冯氏再一次经历了挑花眼。甚至这些人的条件,比孔青琮那时候还略好一些。

冯氏看看哪个都觉得好,仔细想想又觉得不满意,大概是赵氏和明珠郡主两颗珠玉在前,无形之中,冯氏的要求便高了起来。孔尚瑾毕竟是他最为宠爱的小女儿,比两个孙女还要更可心一些,哪里会随便就给她定下来。

荣国公府那边都递了话过来,作为孔尚瑾的外公,孔氏甚至想从孔家给她聘个人,孔家虽然不入仕,但在文人之中的名声是其他家族无法相比的。虽然真的论起来,孔尚瑾跟孔家适龄的少爷也都是差着备份,但两方隔得远了,倒是也可以不计较这些,要知道许多勋贵之家相互联姻,真要论真格的哪里还说得清。

孔氏这般一说,冯氏也动了心思,真要还能聘回家孔家的少爷,自然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不过孔家离得远,那边的少爷品行如何,他也没有把握,冯氏心思一转,便想着自家老爹的八十大寿就在眼前,不如就趁机邀了孔家的少爷过来仔细相看相看,若是有合适的,自家再上门提亲也不迟。

荣国公那头,孔氏也是这般的心思,相比于已经嫁出门大半辈子的孔家,自然还是时常能见到面的外孙女更重要一些。虽然距离自己的大寿还有大半年,孔氏已经派人回去,想邀请孔家的几位少爷过来。

因为孔尚瑾的年纪到底还略小,冯氏倒是也没有逼得很紧,孔尚瑾倒是并不知道自家老爹和外公想出了这样的法子,当然,这会儿她忙着处理翰林院的人际关系,找找自己能够发挥余热的地方,日子倒是也有滋有味。

冯氏在忙着四娘子的婚事,那是永宁候府都知道的事情,明珠郡主是孔尚瑾的侄女婿,这件事自然没有他插嘴的余地,这一日隐隐听到孔家那边的风声,还是忍不住对身边的小厮说道:“难不成太公公真的打算娶一个孔家子回来。”

明珠郡主性格活泼,又有云华长皇子一直以来的宠爱,规矩自然就不会守的那么严格。他曾经在宴会上见过几个孔家出来的人,那一举一动,简直跟书上印出来似的,说话做事虽然自有风度,才华也有几分,但那种规规矩矩的大家少爷,与他压根就不合拍。再有一个就是,作为秦玉双的好友,他其实有些察觉自家闺蜜的心思。

那小厮跟着明珠郡主多年,自然也知道他的意思,笑了一下说道:“不过是个传言,哪里当得了真。”

明珠郡主却叹了口气,虽说是传言,但太公公若是没有这个意思,肯定也不会有这样的声音传出来。

想到秦玉双说起孔尚瑾的时候两眼冒光的模样,明珠郡主觉得心里头酸涩不已,若玉双能嫁进来,那不是最好的事情。

不过明珠也是知道,秦玉双是威武将军的嫡长子,不太可能跟永宁候府联姻。毕竟如今夺嫡正热,威武大将军手握重兵,是几位皇女想尽办法拉拢之人。

明珠郡主叹了口气,又想到自己进门快三年,只生下了一个儿子,虽然家里头太公公和公公都没说什么,更没有赐下那些碍眼的小侍来,但他心里头还是有些着急。要知道自家老爹一辈子只生了自己,若自己像了亲爹,以后哪里还能拦得住孔青琮纳侍。永宁候府虽然厚道,恐怕也不会让自家的女儿断了传承。

百般的心思转过,一贯开朗的明珠郡主也忍不住微微皱了眉头,这时候孔青琮正好从衙门进来,一进门便瞧见他这幅模样,便笑着说道:“这是怎么了,谁惹到了咱家郡主大人。”

明珠郡主瞧着孔青琮打趣的模样,忍不住娇嗔的瞪了她一眼,亲自给她打水洗了脸,才笑着说道:“今日回来的倒是早。”

孔青琮笑了笑,点头说道:“昨日答应了涵儿早些回来陪他玩儿,涵儿人呢。”

明珠郡主却笑着说道:“那个小人来疯,白日里头在院子里头玩的累了,早就睡着了。”

孔青琮听了也哈哈笑起来,又说道:“方才见你皱着眉头,可是有什么烦心事,说出来妻主替你解忧。”

明珠郡主与孔青琮感情好,这会儿心思一转,便说道:“只是有些闷了,妻主,你说我邀请几个闺中兄弟过来说说话解解闷子可好。”

孔青琮一听倒是不在意的说道:“这有什么,就是爷爷和爹那边知道,也不会说什么。”

想了一下,孔青琮还说道:“要是你觉得家中不便,出去外头的庄子也成,只是一定要多带一些人。”

明珠郡主听了,心中满是甜蜜,只笑着说:“家里头哪里会不方便,涵儿还小,也不好带出去,明日我便邀他们过来说说话。”

第66章 花间少年郎

明珠郡主说干就干,第二日就派人去请秦玉双,当然,他也不能只请秦玉双一个人,挑着几个关系好的少爷都发了帖子。如今正好入夏,不算最热的时候,永宁候府里头正巧有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原本就种了荷花,后来因为孔尚瑾喜欢,冯氏又让人收集了不同的荷花品种,如今百花盛开,倒是美不胜收,这会儿明珠便是借了赏荷的由头。

却说那边将军府收到明珠郡主的帖子,秦玉双还没如何,韦氏先高兴起来。秦玉双年纪慢慢大了,正该是相看的年纪。威武将军府底子薄,韦氏自己也没有人脉,倒是有不少人看在将军是皇上亲信的份上求上门来,但韦氏总觉得不满意。

韦氏自己出生商家,吃了出生的苦头,对儿子的教导便分外的用心,甚至从宫里头请了经年的嬷嬷出来。不是他说,自家儿子虽然容貌上吃亏了一些,但论其他,比得上任何的大家闺秀。

只是这事儿光他知道有什么用,别人又不知道。韦氏也是明白,自家将军年事已高,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多少年,家里头记名的嫡女秦玉邦却比秦玉双小了整整十岁,真要等她出息的话,黄花菜都凉了。韦氏能看到的事情,别人家自然也能看到,他怕儿子如今就是借着将军的名头高嫁,将来娘家败落也得吃苦头,心中便有些犹豫。

明珠郡主与儿子交好,韦氏自然是百分赞同的,如今赏荷的帖子也是一口答应下来,还亲自给秦玉双整理行头。看着父亲拿着好几个簪子在自己头上比划来比划去,秦玉双叹了口气,伸手按住韦氏的手,自己找了一支青玉莲花簪子带上,虽然简单了一些,倒是也应了名头。

看着站起来就比自己足足高了一个半脑袋的儿子,韦氏也有些心塞,明明他长相清秀,小巧玲珑,偏偏儿子只像了娘,粗粗壮壮不说,皮肤还养不白,男儿家家的,光是这两样,别管长得多好都没用。

看着父亲的模样,秦玉双便知道他心中所想,暗暗叹了口气,其实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容貌他也是能淡然接受了,只是父亲一直看不开罢了。

秦玉双刚要开口安慰,韦氏又打起精神来,笑着说道:“差点忘了,之前将军得了一块蝙蝠纹镶琉璃珠的玉佩,那可是御赐的东西,将军既然送了你,我儿这次便带上吧。”

秦玉双微微一犹豫,倒是没有反对,其实他也是知道,父亲是怕自己出门吃亏,带上御赐的东西,好歹底气足一些。

想到明珠带来的话,秦玉双心头微微一动,又有些失落的转过头去,无论如何,能见她一面也是好的。

韦氏显然没有注意到儿子偶尔的失神,还在那边嘀咕着说道:“永宁候府倒是有位四娘子尚未定亲,也不知道她今日会不会在。”

秦玉双无奈的叹了口气,开口说道:“娘,郡主请客,她是长辈又是女人,哪里会在。”

韦氏也不过是一说罢了,别看将军府如今也是风风光光,但真的联姻的话,人家说不定还看不上他们。再说了,韦氏也是担心这样的侯府深宅,儿子进门之后压不住连襟,到时候吃亏吃苦头。

韦氏这是不知道秦玉双的心思,若是知道的话,恐怕又是不同的想法了。等秦玉双到永宁候府看见明珠的脸色怪异,才知道原来还真有人胆子大的很,趁着这次的机会想要攀上高门呢。

这话说的却是一位周家的少爷,原来孔尚瑾中了状元之后,永宁候府孔家四娘的名头就传遍了京城,她又是个年轻俊美的少女,自然惹了不少男儿的闺思,只是冯氏动了孔家少爷的心思,只说女儿年纪还小,想要再等两年,如今只把外头的橄榄枝都拒了,这自然让不少人失望透顶。

周家不过是普通的官家,不过周家大少爷却是郡主看得上的好友之一,偏偏这位大少爷是前头夫郎生的,后头继父进门,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这次出门的时候,继父就逼着这位大少爷将这位弟弟也带上,周少爷不答应便连门都不让他出,最后只能两人一块儿过来了。

也难怪明珠郡主脸色难看,这不请自来的人实在是让人讨厌,只是看着周家大少爷为难的样子,他倒是也不好直接让人把人轰出去。

秦玉双进来的时候,周大少爷也是松了口气,谁都知道秦玉双才是郡主最好的朋友,他一来郡主也就无暇旁顾了。

果然,明珠郡主身子一动,已经亲自去迎了秦玉双进来,也不管其他人的心思,直接拉着他做到上首,笑着说道:“你可算来了,再不来的话我可要派人去催了。”

郡主身边的小厮连忙说道:“可不是,郡主简直要望眼欲穿,让奴才去看了好几趟了。”

秦玉双微微一笑,却是挑眉说道:“你真是惦记着我,莫不是怕我不来,没了游玩的借口吧。”

明珠一听,笑着说道:“好啊,哪有你这样的,我这可是好心好意,你不领情还要反咬一口。”

旁边那位周小少爷不知道是不是个拎不清的,听见这话还顺口来了一句:“可不是,郡主看重你可是你的荣幸。”

厅内微微一僵,周大少爷连忙拉住继弟不让他再说话,那边秦玉双只当是听不见,笑着说道:“今日来了,你可要好好招待,否则的话下次我们可都不来了。”

今日来的人,除了秦玉双和周氏兄弟之外都已经出嫁,这会儿便有人出来打趣道:“可不是,这次我们可都站在玉双这头。”

明珠郡主听了哈哈大笑,又让人带着他们去湖边。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出发,后头周大少爷忍不住冷声说道:“你再胡乱开口的话,我们现在就回去。”

周小少爷难免有些不服气,暗道秦玉双那个丑八怪有什么好的,偏偏郡主就是喜欢他。

走开了几步,明珠忍不住说道:“真是受不了,要不是看在雪玉的面子,我连门儿都不让他进,真是不知所谓。”

秦玉双倒是一点儿也不介意,这些年他听到的冷言冷语还少吗,这点事儿都要往心上去的话,早就不能活了:“别放在心上,难不成还要因为他坏了兴致。”

明珠郡主也就是一说,很快将周小少爷的事情抛到了脑后,带着秦玉双等人一边走一边说,别说,永宁候府是真的大,虽然不算多么精致,但胜在别有一番滋味。等到了湖边,一群少爷看见那连成一片的荷叶纷纷啧啧称奇。

京城大宅子不少,但大部分的人家其实能有个三进四进的院子已经非常不错了,就是公侯的府邸,也少有永宁候府这般大的,更别说里头大片的荷花池子了。

这也是永宁候府的人口算是少的,要是主子太多,光是住都住不过来,哪里还腾得出地方来。

如今乍一看大片的荷花池,里头不同品种的荷花交相应和,这些荷花开的时间不尽相同,有些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有些已经结出绿茵茵的莲蓬来。

秦玉双也是看得入了神,明珠见他这般,笑着说道:“这荷花池原本并没有这么多花,不过小姨喜欢,太公公便让人寻了这些来。”

“原来她喜欢荷花吗。”秦玉双若有所思的想着,转头却见明珠打趣的看着自己,忍不住脸颊发热,瞪了他一眼朝着亭子走去。

明珠也不好明着打趣,笑着跟了过去,见秦玉双已经坐下来沏茶,便说道:“今日我倒是有福气,能喝道咱们秦少爷亲手煮的茶。”

秦玉双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什么时候少了你的。”

他的煮茶功夫是专门学的,不但喝着好,看着也是赏心悦目,那周家小少爷心中嫉妒,恨恨的盯着这边,只可惜他哥哥就在旁边盯着,周小少爷也不敢轻举妄动。

坐了一会儿,明珠才提议上船去湖上玩玩,一群少爷太太自然没有不答应的,侯府原本就备有游湖的船只,虽然不算大,但胜在五脏俱全。

这会儿周小少爷却推辞不去,只说自己晕船,周大少爷皱了皱眉头,原本也是要留下来陪他,却被明珠一把拽着走了。

等人离开之后,周小少爷眼睛一转,忽然对着身边的小厮说要更衣,那小厮看了他一眼,倒是也没有多话,带着人往院子那头走。

后头发生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不过到了船上,明珠倒是不掩饰的说道:“那样的一个人,也幸亏你受得了。”

周少爷苦笑了一番,他虽然是嫡长子,但几个妹妹都不是同父所出,家里头母亲也更偏爱继父,就是受不了又能如何。

明珠见状,只是笑着说道:“咱们暂且痛痛快快的玩玩,放心吧,那头有人看着,不会有事的。”

既然请了人来,明珠怎么可能不做准备,他就是有心撮合秦玉双和孔尚瑾,都不敢直接让他们碰面,更别说那个不知所谓的周少爷了,他就是再有本事,也别想在永宁候府里头捣鬼。

没了周小少爷在,几个人倒是更加其乐融融。明珠是个爱热闹的,又让人拿了古琴和长笛过来,拉着秦玉双要共鸣一曲。秦玉双擅长古琴,这会儿也不拒绝,纤纤双手拨弄起琴弦来,其实他心中也带着一分心思,若是自己的琴声那个人能听见就好了。

不知道是不是秦玉双的心思感动了上天,这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的孔尚瑾这一日还真的难得在家,这会儿好巧不巧,正在距离荷池不远的书阁里头看书呢。

难得的悠闲时光,孔尚瑾懒洋洋的半躺在榻上,旁边还放着一个莲蓬,不过那莲蓬里头的莲子都嫩生生的,还不能够入口。

若是方才那群人过去的早一些,说不准真的会遇见孔尚瑾。这会儿听见悠悠扬扬的琴声,孔尚瑾眉头微微一动,站起身来打开窗户,朝着湖面的方向看去。

隐隐约约能看见船只的身影,不过距离的远,船里头自然是看不见的,孔尚瑾掉头问道:“那边是谁?”

孔尚瑾其实没啥音乐天赋,琴棋书画,琴是里头最差的,但不知为何,这会儿听着这琴声,只觉得整个人都暖洋洋的,连带着心情都高兴起来,不免戴上了几分好奇心。

今日在她身边伺候的是红梅,走过来看了一眼,想了一下便说道:“听说今日郡主在家中宴客,怕是郡主请来的客人吧。”

那就是男眷了,孔尚瑾心中觉得可惜,要是哪位姐姐或者侄女请了人回来,这样的古琴大家倒是能结识一番,但若是闺中男儿,她就不方便出面了。

红梅见她怅然若失的模样,便开口问道:“小姐,不若我过去问一声,是哪家的公子吗?”

孔尚瑾微微一愣,随即没好气的瞪了眼红梅,淡淡说道:“这话可不能胡说,到时候误了别人的名声。”

红梅自知失言,连忙垂头不敢说话。

孔尚瑾听了一会儿,直到琴声消失才回到榻上,不知为何画兴大发,索性作起画来。飘渺的荷池,若隐若现的小舟,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一跃纸上。红梅在旁边看着也觉得好,只是说不出哪里好来。

不过悠闲的时光总是十分短暂,那头秦玉双没能见到心上人,只能失望的离开,这边孔尚瑾画完了画,又得开始一日复一日的翰林院生涯。

倒是明珠不知从哪里得知这幅画的存在,想着法子从孔尚瑾这边要了去,却再也没见他拿出来过,也不知道是给了谁。

孔尚瑾一直以为,自己会慢慢的在翰林院熬日子,等资历足够的时候才能慢慢提升,或者找对了门路,直接跟孔青珏似的放到地方,倒是也能放开手脚,做出一番成绩来。

只是她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计划才开了个头,朝堂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直接影响了她一生的大事。

第67章 匈奴来袭

“混账!”御书房中,身穿龙袍的皇帝勃然大怒,直接将加急的奏折扔到了一群大臣的脸上,布满血丝的双眼可见皇帝心中的愤怒,锐利的眼神像针扎一样,从下面人的身上扫过,几位机关大臣这会儿都是战战兢兢,他们都是刚被召进宫来的,一听到消息都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母皇请息怒。”御书房里头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最后还是太女往前一步,硬着头皮说道,“那匈奴人狼子野心,其心可诛,当务之急,还是先想出应对之法。”

太女也是满头冷汗,今日原本她并不在宫内,忽然听见皇帝的传召,原本还高兴着呢,谁知道进宫就发现,这事儿简直是要人性命。

皇帝有些颓然的坐到龙椅上,方才的暴怒致使她有些头疼,旁边的内侍连忙上前帮她揉捏,心中暗暗嘀咕,前些年皇上重病了一场,那时候太医可是说了要戒躁戒怒,如今这般,皇上的身体可怎么得好。

好一会儿,皇帝才缓过气来,只是心中的愤怒并没有消失一星半点儿,反而因为压抑而更加高炙。皇帝似乎恢复了冷静,一双眼睛死水无波的看向自己的女儿和臣子:“匈奴犯边,你们作何对策?”

下头的大臣面面相觑,几位皇女也不敢贸贸然的开口,就是太女也犹豫了一番,没有立刻说话。

说实在的,这次匈奴的这一记巴掌实在是打得又响又亮,连块遮羞布都没给大明留着。

想当年太祖时期,那是将匈奴人打压的抬不起头来,今上登基之后,匈奴人只能作为附属国送上贺礼,讨得一份喘息的时机。前些年的时候,匈奴人似乎慢慢不听话了,但一来对方娶了大明的皇子作为阏氏,另一个就是大明皇女夺嫡的厉害,皇帝也分不出心思去管似乎并无大事的匈奴人。

而现在,匈奴人直接袭击了边疆三城,烧杀掳掠不断,如果不是威武大将军秦宝山当机立顿,率领手下精兵应援,或许匈奴人就这般长驱直入,毁掉大明的半壁江山。

匈奴人能这么快的打下几座边城,也是因为这些年来边疆安逸的厉害,以至于放松警惕,又有一群城内细作直接打开了城门,让边城兵将损失惨重。

如今虽有秦宝山在那边压着,但战况实不容乐观,秦宝山手底下的兵是不少,但问题是骑兵少步兵多,而匈奴人每每袭击一个边城,都是抢了就走,等秦宝山带人赶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要说这匈奴单于呼韩邪也是个狠角色,当年她为了赢取时间,麻痹明朝,不惜杀了自己第一任阏氏,矮下身段求娶明朝皇子。虽然那时候皇帝不舍得十三皇子,反倒是李家自愿献出了一位嫡长子,以皇后养子的身份远嫁匈奴。

等匈奴积攒了实力,准备与大明撕破脸皮的时候,这位呼韩邪更是冷血的很,要知道这位李家皇子也已经嫁过去多年,前些年传来的消息,也是备受宠爱的,甚至生下了一双女儿,如今都不满十岁。而呼韩邪却直接第二次杀死了自己的阏氏,甚至连这一双儿女都没有放过,直接用来祭旗了!

这位呼韩邪到底是对明朝有什么深仇大恨,还是利欲熏心贪图明朝的国土,反正她这一手,充分激起了匈奴人的凶性,在对待明朝百姓的时候更是残忍无道,每每被攻陷的城池都要面临屠城的危险,也正因为这般,一路上明朝城池都是死守,倒是拖延了一些时间。

这位李姓皇子虽然不是皇帝亲生的,但好歹也是她的外甥,当年皇帝用了人家换了自己儿子,心中也有几分愧疚,如今又得知他这般凄惨的死法,心中更是悔恨交加。景帝向来不是什么好脾性的人,如今恨上心头,冷声喝道:“怎么,莫非都成了哑巴。”

这时候,却见二皇女忽然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皇上,匈奴人残暴无道,人人得而诛之,既然他们撕毁了盟约,自然要付出代价。儿臣愿意挂帅领兵,前往边疆痛击匈奴,让他们知道,我大明朝可不是好招惹的。”

二皇女的一番话顿时让一群皇女的脸色莫名起来,要知道二皇女原本就是徐妃的女儿,徐妃出自武将之家,是镇北大将军的嫡长子,夺嫡的时候,镇北大将军自然死死的站在自己的外甥女后头。如今若是被二皇女领兵出发,别管战况如何,她手中的兵权就会成为巨大的威胁。

听了这话,三皇女眉头微微一皱,上前一步说道:“儿臣也愿意领兵,扬我大明威名。”

后头的一群皇女自然有样学样,似乎各个都成了能够领兵带将的好女儿,天知道这群皇女并不如她们的祖辈那般各个好武,除了二皇女之外的,几乎都是样子货。

一群妹妹言之凿凿的话,直接让太女压力倍增,别管是谁带兵出去,以后这兵权还能不能收回来还是两码事。即使将来自己成功登基,一个手握重兵的皇女,也会给她带来极大的威胁。

想到这里,太女只能咬了咬牙,拱手说道:“母皇陛下,匈奴犯边,大明危急,作为一国太女,儿臣若是退缩不出,将来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儿臣愿意亲自带兵前往边城救急,让那匈奴人有来无回。”

皇帝一双眼睛看着自己的几个女儿,不知道在思索些什么。下头不管是皇女还是大臣,倒是没有一个人说要谈和的话,也是,这会儿明朝还是国力强盛的时候,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更是个喜欢出征的马上皇帝,大明人骨子里头还带着先辈的骄傲,自然不会那么没有骨气的讲和。

赵旭站在不起眼的位置,谁都知道皇帝并不喜欢她,一般而言也不会问她政事的意见,这会儿赵旭却微微皱起眉头,她也知道太女是被逼的没有办法,她不可能让兵权落到别人的手中。但太女是什么样的人,赵旭心中无比清楚,虽不是文弱书生,但也相差无几,更没有领兵带将的才能,真的出征的话,并不是一件好事。

赵旭能看清楚的事情,皇帝自然也是知道的,但她更加明白,自己这些年的犹豫带给国家多大的危害。如果不是她心中也有些许动摇,觉得太女太过于平庸,不足以担任整个大明储君,一群女儿也不会上蹿下跳的这般厉害,而现在她看清了,却也晚了。

皇女们都已经长大,各有各的势力,皇帝闭上了眼睛,当年她是先帝唯一的女儿,又是太祖皇帝亲手养大,登基的时候那是理所当然,甚至在先帝还在的时候,她就更受到群臣的支持。到了女儿这边,皇帝难免有些顾忌不周,却成了如今这样的场面。

皇帝何尝不知太女不是领兵的料,但她若是真的将兵权送给其他女儿的话,将来这个皇位还不知道要惹出多少的事情。皇帝揉了揉额头,终于下定了决心,如果不是大明朝因为皇女们的争夺而露出诸多弊端,今日匈奴之祸并不一定这般来势汹汹。

太女不会领兵,就给她多派几个将军,太女别的不会,却有几分容人之量。皇帝打定了主意,便开口说道:“好,有志气,这才是朕的好女儿,太女,你即刻领兵出发,定要让那匈奴知道我大明的厉害。”

太女脸上闪过一丝喜色,再听皇帝一连串的将军人名,心中更是大喜过望,皇帝这般的栽培,可见是真把自己当做了储君。

这边太女忍不住喜形于色,那头几位皇女对视一眼,掩住眼中的嫉恨,这几位将军归属的力量各有不同,如今皇帝将他们放到太女的手下,意味彰然。

太女走出大殿的时候甚至有几分意气风发,她带着几分得意拍了拍二皇女的肩膀,笑着说道:“这次出征,还要依靠二妹您那表姑了。”

太女口中的表姑却是镇北大将军的嫡长女,也是这次出征里头除了太女之外职位最高的将军之一。

二皇女冷哼一声,居然不给太女的脸面转身就走,太女也不生气,反倒是乐呵呵的走了。赵旭在后头跟着,深深觉得自家大姐有些不明智,这会儿激怒了二皇女,如果她联合那镇北将军府的人,给太女下绊子的话,不仅对太女不利,更对战局不利。

等走出皇宫,赵旭忍不住开口劝道:“殿下,此次随军的几位将军背景复杂,并不是好相与的人,虽然有几位只听从母皇的旨意,但您还是小心为上。”

太女却不在意的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这个孤自然知道,不过你放心,别管他们身后站着谁,此次之后,孤都要把他们变成孤的人。”

赵旭深深觉得太女想的也太理所当然了,别的不说,就是镇北将军府,那是徐妃的娘家,与二皇女那是有血缘关系的,怎么可能放弃二皇女转而投到太女名下。再有一个,他们固然不敢直接对太女动手,但下点绊子,让太女灰头土脸的回来,却不是多么难的事情。

真是太女光顾着高兴,对她的话并不能听进去,赵旭说了几次,太女还觉得她太烦扫兴,出征之前也不说点吉利的话,后来直接就避而不见了。

赵旭没有办法,只盼着那几位皇帝的亲信能够发挥应有的厉害,太女身边还是有几位能人异士的,这些人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会尽力帮助太女。

事情紧急,没几日太女就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那一日皇帝亲自来阵前相送,威严浩荡的场面,看得人心情激荡。孔尚瑾作为京官,也远远的看了一眼,只觉得这一日的太女扫去了往日那种不得志的阴郁,整个人可算是精神抖索英姿勃勃。

作为和平年代来的人,孔尚瑾无比的希望明朝能够获得胜利,无论什么时候,一旦发生战争,受苦的都是百姓。如果明朝陷入战乱的话,别的不说,永宁候府也就如同海中的一艘小船,不知道能够飘往何方。

这一日赵旭并没有直接回皇子府,反倒是找到了孔尚瑾,也不说话,光坐着喝闷酒。孔尚瑾陪了她一会儿,见她几乎要把自己灌醉,一把抢过酒杯喝道:“你这是做什么?若是担心太女的话,更不应该如此消沉,虽然不能随军,但在后方,你也能做许多事情。”

赵旭微微一顿,随即苦笑了一声,眼神有些复杂的说道:“我心中总有几分不妙的预感,太女…并不是能驭下之人,尤其是那些骄傲不逊的武将。”习武之人跟文人又有几分不同,礼贤下士那套或许行不通,太女文弱可不是好事儿。

孔尚瑾也叹了口气,却说道:“你在这边喝闷酒也无济于事,与其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好好计划将来。”

孔尚瑾没有说出口的是,这次太女若是失利,很可能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太女之位更不稳当,赵旭毕竟是太女的亲妹妹,即使她不受皇帝的喜欢,将来也很可能成为其他皇女的眼中钉。

赵旭见她担忧的眼神,也是笑了起来,随即又说道:“放心吧,无论如何,我还有几分自保之力。”

说完这话,赵旭又说道:“匈奴来势汹汹,怕是所图非小,他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击退的,永宁候府虽然远离军部多年,到底是以武发家,或许会受到些许波及。”

孔尚瑾点了点头,她其实也知道,赵旭喝闷酒的理由,大概只有几分是担心太女,更有几分是因为,太女好歹还有领军出发夺取战功的机会,但赵旭同样是皇女,如今只能躲在暗处做些动作,不受皇帝喜欢的皇女,注定得远离朝政。

赵旭的话孔尚瑾也记在了心上,回家便提醒了永宁候一声,永宁候皱了皱眉头,倒是没有多说什么。

远在边疆的战争对京城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该歌舞升平也是照旧,孔尚瑾平日里的工作也没有丝毫的变化,唯一不同的大概是,冯氏考虑的深远,暂时停止给他相看亲事了。

第68章 大丧

太女御驾亲征也是大明朝的一件大事儿,就像皇帝预料的那般,太女虽然不是什么军事人才,但好在是个能听得进人话的,外加身边还有几个谋士在,一路上倒是安安稳稳,几个将军背后的势力复杂,但有皇帝的亲信就在那边盯着,也不敢有大动作,所以虽然小问题不断,但倒是没有出现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