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妞娘性子爽快,也不绕弯,直接问道:“我今日来,是想要问问你们要不要粮?”

虽是问张采萱,眼神却扫向秦肃凛,当下无论哪家都是男人做主,她这样也不奇怪。

秦肃凛抬眼看了一眼她,低下头继续劈柴。

他如此显然就是由张采萱做主了。

虎妞娘有些诧异,不过她很快反应过来,对着张采萱商量道:“反正我都是要卖的,你们要买粮吃,还不如我们家直接卖给你们,少了中间人插手,你们也能省点,还不用去镇上那么远买,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道理是对的,如果明年也风调雨顺的话。

张采萱虽然买粮,却从未想过从村里人手中买。

作者有话要说:来了,晚上八点。

☆、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一是她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有粮, 真到了那种境地,有粮并不是什么好事。二是青山村众人大多数淳朴,如果没了粮食,到时候日子肯定难过。

其实她心底还想着如果机会合适,她是想要让村里人今年的粮食不要卖的, 但是她和秦肃凛跟村里人不熟, 冒然说出这话等于暴露自己。

她愿意救人, 但不愿意搭上自己,如果不是为了活下去, 她在到这里的第一天就一根绳子吊死算了, 何必费尽心思努力求存。

“我主要是不想送去镇上, 我们家没有牛车, 去找牛车也要花银子。”虎妞娘自顾自继续道:“我也不瞒你,来问你们主要是看你们家有马车, 自己去我家拉粮食,我保证和外面的粮价一样, 而且我家的粮食晒得很好, 你们也知道,今年的天气好,虎妞专门在家守着晒的。”

“大婶。”张采萱终于开口,语气慎重,“我不买,而且我想劝你暂时不要卖。”

虎妞娘在听到她说不买的时候有些着急,待听完了她的话, 皱眉道:“为什么?现在粮价比前些天多了三文,都赶上去年的粮价了。如果不抓紧卖,往后会不会……”

“不会。”张采萱笃定道,“往后只会越来越贵,我这些天进城在酒楼听到外地人说的,他们说的似模似样,然后没几天粮铺里面的粮食就涨了。”

虎妞娘半信半疑,“真的?”

张采萱点头。

虎妞娘低着头沉思半晌,咬牙道:“那我就再等等。”

抬起头看向张采萱,道:“采萱,你是个好姑娘,谢谢你告诉我这个。”

张采萱送她出门,临出门前嘱咐道:“大婶,毕竟我只是无意听到的,口说无凭,你要是跟别人说起,可千万别提起我。”

虎妞娘爽朗笑了笑,“放心,绝对不提起你,就算是以后粮食卖不上价,我也不怪你。”

她转身走了,想起什么,回身道:“既然如此,你也买些回来存着。”

张采萱随口道:“我们吃不了多少,不需要。买回来还要费心思看顾。”

虎妞娘想想也是,转身走了。

虎妞娘在村里和众人关系不错,没几天村里人都知道过段时间粮食还会涨价,只有少数几家不信邪的执意卖掉了粮食。

实在是价钱喜人。

外头的粮价还算合理,但是在稳步上涨,村里人再没有人提起卖粮,一般现在的粮价都要比开春时低些,许多人暗暗打定主意留到那个时候。

听说村长都去了虎妞家几次,去过之后就嘱咐众人不要卖粮,留到来年。

这样的情形下,杨璇儿雇马车往家拉粮食也就不奇怪了。

就众人知道的,她就拉了好几车,有那心思重的,隐隐猜测杨璇儿是不是打算囤粮,来年卖出赚些差价。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坚定了众人不卖粮的决心。

顾月琳却在这个时候上门来了,张采萱有些诧异,却还是将她迎进门,“今日怎么来了?”

自从顾月景警告过张采萱,她再未上过门,那日她虽然存了想要从顾月琳口中打探杨璇儿消息的意思,对这个姑娘却是没有坏心思的。

顾月琳心思简单,单纯善良,大概就是顾月景保护的。除了杨璇儿,她连个朋友都没。

顾月琳站在门口,有些幽怨,“你说来找我,却再没上过门,我听说你最近很忙,璇儿也是,天天去镇上,我去找她她都没空陪我。”

“是不是我特别没用?”

张采萱笑开,“你怎会这么想?”

顾月琳满脸愁绪,“璇儿她买了好多粮食堆在家中,会不会有事?”

张采萱直觉就不喜杨璇儿,闻言,随口道:“她是个大人了,想要怎么做,你说了她也不会听的。”

顾月琳有些沮丧,因为她说的是事实。

张采萱侧身,“进来坐坐?”

顾月琳摇摇头,“不了,我刚刚才璇儿家中出来,太久不回哥哥会担忧的。”

张采萱不留她了,顾月景那冷冰冰的态度,她可不想接触。顾月琳咬唇,似乎有些踌躇,张采萱耐心等着,半晌后,才听她道:“采萱,璇儿心悦我哥哥,你说,她做我大嫂好不好?”

张采萱失笑,“这个问题问我不行,得问你哥哥去。”

顾月琳显然也知道问张采萱不合适,立刻转移话题道:“刚刚璇儿跟我说,让我回去告诉哥哥,今年收来的粮食不要卖,留着自己吃。”

张采萱暗暗松口气,村里那边有虎妞娘告知,她算是放下了心。顾家和村里人不走动,根本不知道这个,她还是犹豫要不要告诉顾月琳,没想到杨璇儿已经告知了。

不过这也证明杨璇儿确实知道一些以后发生的事,就是不知她知道多少了。

那就行了,反正话说到,听不听都是他们的事。

就如村里那几家卖掉粮食的,张采萱虽然惋惜,却不会责怪自己没出面说服。虎妞娘在村里的威望仅次于村长媳妇,她的话一般人都会听的,比如张全富,他们家就一点没卖。

不过,杨璇儿只是顾家表妹,却说起顾家的粮食去留,如果住到一起还勉强说得过去,如今这样只能算是亲戚,管得有点宽了。

顾月琳只是单纯,并不是傻,看她此时纠结的模样,显然她也知道这样不妥当。除非是杨璇儿对他哥哥有意。

张采萱循循善诱,“你有哥哥,要是拿不定主意,直接告诉他啊。”

顾月景那么精明,现在村里的情形他如果知道,就不会随意做决定。

送走了顾月琳,张采萱回去继续和秦肃凛劈柴,最近他们有空就去砍柴,仓房已经堆不下,后院都堆了一些。

转眼到了九月底,村里还是没有人卖粮,张采萱暗暗松口气,但粮价却已经较去年涨五文,有的人按捺不住,找了牛车想要运到镇上卖掉。

就在运粮的那日,头天半夜居然下起大雨来,到了天亮雨势也不见小,粮食不能沾水受潮,自然是运不成了,只好改日。

秋雨落下,风中寒意透骨,突然就冷了下来。

目前为止还是正常的,如今已到初冬,本就开始冷了。

外头下着大雨,张采萱和秦肃凛就真的无所事事起来,床上的被子都加了一床。

当下的人睡觉,就算是夫妻,也是各盖各的被子,但是秦肃凛和她成亲就没分开睡过,夜里靠着他,倒不会觉得冷。

本来打算卖粮的人随着雨势不减渐渐地打消了念头,从十月初开始,雨就没停过,河水都涨了好多。再这么下去,说不准有水灾。

青山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小河,平日里喝得井水,倒不担忧发大水,但是别的地方就不行了,这雨不只是青山村,周围几个村落都是一样,甚至是都城都天天下雨,青菜肉类都涨价了。

如果真的有灾情,不拘是哪个地方,粮食肯定要涨。

张全富上门来时,张采萱两人正在吃饭,今天的馒头是她蒸的,里面加了点粗粮,最近她正在研究加多少粗粮吃着既能省了细粮又不难吃。

听到敲门声,她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大雨,疑惑道:“这么大的雨居然有人出门。”

这么大雨愿意出门的人,应该都是有事情说的。

她准备去开门,秦肃凛却已经起身,按了下她的肩膀,“外头下雨呢,我去。”

张采萱随着他出门,看着他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没办法,雨实在太大,如果不穿,待会儿就得换衣了。

这种天气,衣衫湿了都不好干,非得拿到火旁去烤才行,也是无奈得很。

秦肃凛去开门,很快带进来和一个和他一样打扮的人,待脱下蓑衣,张采萱有些惊讶,唤道:“大伯。”

来人正是张全富,就算是披了蓑衣,他的衣摆处还是难免湿了点,张采萱找了帕子递过去。

不待她问,张全富已经道:“肃凛……”

他顿了顿,见秦肃凛对这个称呼没计较,才继续道:“最近天天下雨,可能有灾。”

最后几个字他声音压得极低,然后声音正常,“你们今年没地,是不是要买点粮食放起来?”

见两人不答,张全富继续道:“要我说,你们还是买点放起来,以后肯定要涨价。”

张采萱心情复杂,看着他衣摆处的湿痕,道:“大伯,我们知道了。”

张全富点点头,“那我就回去了。”

张采萱随口道:“吃饭,我们正在吃呢。”

张全富这才注意到桌子上的饭菜,秦肃凛已经拉开了椅子,邀请的意思明摆着。他也不扭捏,坐下后拿起一个馒头,入手温软,他皱皱眉,“你们平时就是这么吃的?”

张采萱抢先道:“今日无事,我才……”

欲言又止。

闻言,张全富松开眉头,啃了个馒头才起身告辞。

张全富来过之后,就再没有人上门了,张采萱一开始还无所事事,后来就开始做衣衫。

小白小黑蹲在她脚边,因为雨太大,秦肃凛将它们的狗窝挪到了屋檐下,要不然可能会漏雨。

村里的房子,就有漏雨的,除了张采萱他们村西头这边几座新盖的房子,村里众人的屋子多多少少都有点漏,有些严重的就是外头大雨,屋里小雨。

张采萱偶然抬头,看向外面的天,叹口气,“不知道还要下多久?”

秦肃凛在帮她分线,“不知,可能粮食真的会涨价了。”

这么大的雨,村里人一般不会冒雨出门,不知道现在欢喜镇和都城那边还有没有下雨。

作者有话要说:来了,一会儿12点见,准时。

☆、第38章 第三十八章

十月中的时候, 天上还在下雨,雨势渐小,渐渐地众人也能够出门了。不过地上湿滑,走起来满脚的泥,一般人没事也不愿意出门。

虎妞娘上门来了, 拎着十几只鸡蛋, 非要塞给张采萱, “收着,这一回的事情真的多亏了你, 要不然粮食一卖, 我们家可能真的要饿肚子了。”

动作果断, 不容拒绝。

张采萱无奈, 含笑让她进门,“进去坐坐, 站在雨中可不好说话。”

虎妞娘摆摆手,“不去了, 我这鞋湿成这样, 进去了又是一通麻烦。”

张采萱这才注意到她脚上满是泥,甚至裤腿上都是黄泥,“不好走?”

虎妞娘不答这个,靠近她低声道:“村里有人给我送东西,我觉得心虚啊。”

张采萱先是疑惑,随即反应过来,她的意思是, 村里有人感激她送东西给她,但是真正出主意的是张采萱,她守诺没有告诉别人事实。好处自然就落不到张采萱手中。

“没事。”张采萱笑了,她本就没想过要别人谢她,如今虎妞娘透露了消息,既说服了众人,又没牵连到自己,她已经很满意了。

张采萱再次嘱咐,“大婶,真没事,往后这件事可不能再提。”

虎妞娘见她真的没有不高兴的意思,也安了心,道:“我早就想要来谢谢你,只是最近下雨不好出门,今天雨势小了,我特意过来跟你说,如果你要是想让他们知道事实,我一定说,绝不白占你的功劳。”

“可千万别。”张采萱忙道,“就这样,挺好的。此事以后我们都不要再提了。”

虎妞娘走了,张采萱回屋,换了湿的鞋子,好在她让秦肃凛用青砖在院子里铺了一条从大门到房子的路,要不然就不是湿了鞋底,而是整个湿透。

这种天气,就是去镇上可能都不好走,秦肃凛看着她换鞋之后将鞋子拿到灶前烤上,才道:“采萱,你想去镇上看看么?”

张采萱有点心动,这么多天憋在家中,她只能做衣衫,都缝了几套了,不如去镇上逛逛也行,顺便买点药材回来。

是的,她一开始只顾着填饱肚子,光买粮食了。就算是闲暇在街上逛,也没注意医馆,说起这个,她到了这里一年多,还没生过病呢。

现在不生病,不代表以后不生病,药材还是要备上的。

两人说走就走,套上马车就出门了。

刚刚进村,马车就停了下来,随即就听到外头有人跟秦肃凛打招呼,很热络的语气,“秦公子,你这是要去镇上吗?”

秦肃凛点点头,“去镇上买点粮食,这雨要是再继续下,家中就得断粮了。”

那人似乎只是随意问一句,紧接着道:“能不能帮我带些治风寒药材?”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秦肃凛应了,但万万没想到这只是开始,马车穿过村子本来很快,这一回足足走了一刻钟,期间停下来好几次,就连村长都拜托他帮忙带针线。

张采萱盘算了下,带灯油和药材的各有两家,带针线的三家。

一路上不太好走,难怪他们都不肯去镇上了,平日里本就颠簸的路,如今走起来慢腾腾的,就算是马车,也跑不快。

好不容易到了镇上,却发现较以往更加热闹,街上挤挤攘攘,那看马车的李叔也不在,应该是路不好走他没来。

地上到处都是水坑,踩得遍地都是泥水,张采萱掀开帘子看到这样的情形,虽然有了心里准备却还是惊讶不已。

秦肃凛看着众人在湿滑的地上挤,皱眉道:“你别去了,一会儿鞋子湿了小心着凉。”

“你们需要看马车吗?两文钱,保证看得好好的。”

突然有陌生的声音传来,显然是对着两人的,张采萱顺着声音看过去,发现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此时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见两人看他,他笑了笑道:“以前在这里看马车的是我二叔,现在路不好走,怕他摔了,我来替他的。”

话说得好听,李叔以前可只收一文。

到底还是将马车给他看了,来都来了,不去逛逛怎么甘心?万一回去之后继续下雨呢。

真正两旁有铺子的街上道路是用青石板铺的,不过可能是周围的泥太多了,此时走动的人也多,踩得青石板路面上全部都是泥浆。

给村里人买齐了东西,张采萱刻意多买了些,剩下的就自己收着了,早晚都能用上。基本上的铺子里都很挤,看得出来应该周围的几个村最近都在下雨没法出门,如今好容易雨势小些,就都出来采买了。

就跟看马车的价钱翻了一倍般,所有的东西都涨了价,最离谱的就是药材。

农户人家,只是着凉风寒的话,可没有请大夫一说,都是带了治风寒的药回去熬了喝。

二十文一副,真心贵得不行,白米都能买一斤了。

张采萱买了二十副,配出来一大堆,别看这么多,还有人比她的还要多,四十副的都有。光是药材就占满了手。

二十副药材,秦肃凛付了银子。其实不多,分给方才托他们带药的人就得大半,剩下的没几副。

张采萱想了想,觉得这样不行,看了看医馆中热闹的情形,门口的大夫处还排着队,她干脆看向帮他们配药的药童,十二三岁的年纪,此时一本正经的接过秦肃凛递上的银子。

张采萱上前,轻声问,“小哥,这治风寒的药材能买回去备着吗?”

药童有些惊讶,张采萱面上有些苦恼,“这配好的药不能放很久?能不能分开配?”

药童隐隐兴奋,一般来医馆的人有问题都会问大夫,少有人会来问他们。不过他们在此做药童就是为了做大夫,张采萱的态度柔和,语气满满都是信任,给他的感觉自己也是大夫了。

他摇头晃脑,颇为自信,“其实这风寒只要不严重,车前草半两熬水喝了,也能治的。”

还怕说得不清楚,伸手拿过一旁还带着泥的新鲜植株,兴许是刚刚才有人送来的。

“呐,就是这个。”

张采萱看了,这种多见,她家后头的地里就有,心下一喜,“劳烦小大夫帮我多包一些。”

听到这个称呼,药童脸上笑容更大,摆摆手道:“当不得一声小大夫,夫人谬赞了。”

动作不慢,帮她包了一大包药材。

走出医馆,秦肃凛要笑不笑,靠近她低声道:“我今日才发现夫人会忽悠人。”

张采萱脸有点热,忽悠人家一个半大孩子,确实不好意思,她还是要脸的,转移话题,“这么多东西,怎么办?”

药材精贵,而且一眼就看得出。放到马车上有点不放心,虽然请人看马车,但万一真的丢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秦肃凛拎着手中的药材,道:“我们先去粮铺看看。”

粮铺里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实在是价钱离谱,白米已经二十二文一斤,最差的白面都涨了一文。

秦肃凛上前,问伙计可不可以送,伙计正不耐烦铺子里那么多人挤着,真正买的人却少,闻言笑道:“不远的话,我可以帮忙送。”

两人买下了黄米一百斤,白面五十斤,粗粮面一百斤,就算是如此,也已经很大手笔了,周围有人暗暗打量两人,大概觉得他们是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