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姬在桃花雨中转了一个圈,桃花瓣落在她的裙子上,头发上,十分美丽。

元曜张大了嘴巴,“桃花…秋天怎么会有桃花…”

王维和陶渊明相视一笑,“也许,我们到了桃源乡。”

白姬、元曜、王维、陶渊明逆着清溪向上走。过了不久,一片炊烟袅袅的村庄出现在众人眼前。村庄中约有几十户人家,茅屋竹舍林立,整洁而简朴。田陌中,青壮年男子在耕种;桑树下,少女背着竹篓在采桑;池塘边,小孩子们嬉闹玩耍;庭院中,妇人正在纺纱,老人在编制器物。男女老幼往来村中,笑语喧喧,不闻俗世纷争,没有红尘悲苦,一片世外仙乡般的宁馨安然。

王维对陶渊明道:“先生,我们找到了桃源乡。这就是桃源乡。”

陶渊明笑了,“摩诘实现了承诺,找到了桃源乡,我们一起看见了桃源乡,我也可以没有遗憾地离去,摩诘也不必再有遗憾了。”

王维心中悲伤,流下了眼泪,“先生…”

元曜有些不可置信,他揉了揉眼睛,再一次向村落望去,顿时看见了奇异而惊悚的一幕。

周围根本没有桃花,只有许多枯树。前方根本没有村落,只有几十座荒冢。乱葬岗中根本没有人,只有一些狐狸、獐子、松鼠、野兔、山鸡往来其中。

元曜悄悄地对白姬道:“这明明是乱葬岗和一些动物,哪里有桃源乡…”

“啊?!轩之竟然能够看透幻象?!”白姬伸手接了两瓣桃花,另一只手并掌成刀,用力一拍元曜的后颈,趁元曜张开嘴的瞬间,将桃花花瓣塞进了元曜嘴里。

元曜一吞口水,咽了下去。

元曜生气地瞪着白姬,白姬嘻嘻诡笑,伸手将小书生的头扭向乱葬岗,“这下,轩之能看见桃源乡了吧?”

元曜定睛望去,乱葬岗变成了一座宁静而美丽的村落,那些山禽野兽也变成了村民。不过,他们的形态虽然是人,但元曜还是能够看见他们的兽耳和兽尾。

王维、陶渊明却没有看见桃源乡的本相,他们相携走向村落。

元曜和白姬也跟了上去。

王维、陶渊明走进村子中,一位村长模样的老人扶着一个小童走了过来搭话,“客人们看着眼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而来?”

王维回答了。

老人惊讶,“我们这里许久没有生人来访。原来,世间已经是唐朝了么?”

王维、陶渊明惊喜,以为真的找到了桃源乡。

元曜却看见老人拖着一条蓬松的松鼠尾巴,小童长着一对长长的兔子耳朵。

村长热情地邀请王维一行人去他家喝酒,于是大家一起走向村长家。

到了村长家,进了屋子里,大家落座,村长的妻子、儿子、儿媳出来招待客人,十分热情。

元曜一看,村长的儿子十分眼熟,正是阿绯。他穿着朴素的衣服,以布巾束发,身形高挑而挺拔,看上去干净而俊朗。

见村长一家和王维、陶渊明聊得火热,元曜把白姬拉到院子里,问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阿绯姑娘怎么也在?还变成了村长的儿子?!”

白姬笑道:“我之前让轩之给阿绯传的话,轩之还记得吗?”

元曜想了想,道:“山鬼吹灯,魑魅魍魉。化入春红,桃之夭夭。花如镜影,缘尽空幻。”

“轩之把每半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遍,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元曜思索了一下,念道:“山魑化桃花缘(源)?!”

白姬笑道:“没错。这桃源乡是阿绯找山魅变化而成。王公子和陶先生的愿望都不是去真正的桃源乡,只是希望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对方不要遗憾。所以,我姑且这么做了。”

元曜望向窗户,见王维、陶渊明与村长聊得十分开心,不时地哈哈大笑。他们的心愿都实现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王维的愿望是为陶渊明找到桃源乡,让他离去时不会遗憾。陶渊明的心愿是离别时,王维不要悲伤,不要遗憾。对他们来说,桃源乡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仅剩的一天时光中,他们一起在桃源乡中相聚、告别。

元曜道:“唔,确实,桃源乡是真是假并不重要。”

阿绯走出来,来到白姬跟前,递给她一张纸,“这是账单。”

白姬打开,看了一眼,脸色渐渐青了。

元曜好奇地凑过去,只见账单上写着:

乱葬岗租赁费:十八吊钱。

松鼠(村长):十吊钱。

獐子(村长妻子):四吊钱。

阿绯(村长儿子):三吊钱。

山蛇(村长儿媳):三吊钱。

野兔(村长孙子):两吊钱。

野鸡(村民):两吊钱。

山雀(村民):两吊钱。

田鼠(村民):两吊钱。

伙食费、茶酒费另计。

元曜冷汗。原来,是聘请这些山禽野兽的账单。不过,他很好奇,“为什么松鼠能拿十吊钱,比别人多了两倍?”

阿绯笑道:“山禽野兽之中,就松鼠识字,能够读《桃花源记》。这里的一切都是它照着书中的描写来布置的,大家的角色也是它分配的,所以它拿的工钱最多。”

白姬嘴角抽搐,“这一共都快一百吊钱了,太多了…”

阿绯小心翼翼地道:“恐怕不止一百吊。大家还要求每和客人说一句话,工钱就增加十文。”

白姬、元曜转头望向窗户,但见村长唾沫横飞,语如连珠地和王维、陶渊明说话,村长妻子,村长儿媳、村长孙子也热情地和客人说话,而茅屋外面又涌来一堆村民,大家蜂拥而上,争着和客人说话。

白姬嘴角抽搐,无力地扶住篱笆,“轩之,它们太能说了…”

元曜冷汗。他见白姬神色沮丧,安慰道:“世间哪有双全法?为了获得‘因果’,破一些财也是值得的。”

白姬道:“轩之虽然言之有理,但这话不中听。”

王维、陶渊明愉快的和村民们聊了许久,村长的妻子和儿媳准备了丰盛的午饭,招待王维一行人。

午饭很快准备好了,十分丰盛。菜肴虽然都是蔬果,但非常新鲜美味,有好几种野菜王维、元曜等人以前从未见过。

王维和元曜询问野菜的名字,村长一家热情地回答,他们不仅说了野菜的名字和来历,每一种菜还附带了一个很长的传说故事。听着村长一家人滔滔不绝,白姬的脸色又渐渐地青了。

村长还拿出了珍藏的百果酒,给客人们品尝。酒的味道十分甘醇,大家赞不绝口,村长慷慨地表示等大家离去时,他会给每人送一坛酒带回去喝。想到账单上写着茶酒费另计,白姬的脸色渐渐地又青了。

宴席间,王维和陶渊明谈笑风生,十分开心。元曜看见他们幸福的笑容,心中也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如果,他们能够永远都做知音就好了。如果,人和非人邂逅之后,可以永远相守就好了。

白姬似乎察觉到了元曜的心思,轻声笑道:“人和非人只可能短暂地邂逅,不可能永远地相守。”

“为什么?”元曜悲伤地问道。

“因为,不是同类。”白姬笑道。

“白姬,在你眼中,小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元曜和白姬也和王维和陶渊明一样,一个是人,一个是非人。那么,他们也只能短暂地邂逅,而不能永远地相守吗?

白姬端起一杯酒,望向窗外纷飞如雨的桃花,嘴角浮起一抹温柔的笑容,“轩之像春天的繁花,也像夜空的明月,是一种让我觉得心情愉悦的存在。”

元曜闻言,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情。

“可是,白姬你之于小生,却像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不似真实存在,如梦似幻。”

白姬笑道:“一切真实,皆是幻象。一切幻象,皆是真实。”

元曜挠头,脑袋被白姬的话绕迷糊了。

酒宴散去,见时候不早了,王维、陶渊明一行人谢过了村长的热情款待,告辞离开桃源乡。村长和村民们热情地相送,还赠送了一些山珍和百果酒,他们一直送到了桃花的尽头。

一阵红雾骤起,包围了王维一行人。

元曜在雾中回首,美丽的桃源乡渐渐模糊,朝他们挥手作别的村民们也渐渐模糊,渐渐消失不见。

桃源乡,再见了。

元曜心中有些惆怅,他回过头,跟上了王维一行人。

红雾中,王维、陶渊明在前面走,白姬、元曜跟随在后。

“啪嗒!”陶渊明手中拎的一坛百果酒掉在地上,碎了。——他的手渐渐变得透明,逐渐消失。

王维、白姬、元曜向陶渊明望去,但红雾很浓,他们看不见什么。

“先生,你怎么了?”王维问道。

“我恐怕走不出这场大雾了。”陶渊明悲伤地道。

王维停下脚步,他猛然回过头,他的喉结微微颤抖,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

“摩诘,向前走吧,陪我走完最后一段路。”陶渊明拍了拍王维的肩膀,豁达地笑道。

王维点了点头,转身又继续向前走。陶渊明跟在他后面。

“摩诘,桃源乡之行真是十分愉快。”陶渊明笑道。

王维也笑了,“嗯,我早就说过,世间是有桃源乡的。”

“谢谢你,让我看见了桃源乡。”陶渊明道。

“不,是我该谢谢先生,是先生让我看见了桃源乡。”有眼泪滑落王维的脸庞。

“相遇和别离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要豁达地对待,不要太难过。如果有缘,终有一天,还会再相逢。”

“我和先生还会再相逢吗?”

“自古名士不寂寥,因有知音寄诗魂。如有一念相通,你我会在菩提之下,文字之中相逢。”

“在菩提之下,文字之中相逢…”

“再见了,摩诘。”陶渊明的声音渐渐消失。

“先生!!”王维回头望去,背后只有一片迷蒙的红雾,不见了陶渊明。

一阵风吹过,红雾散去,王维、白姬、元曜三人置身在之前离开的山顶上,陶渊明已经不知所踪。

“先生…再见…”王维流下了眼泪,十分悲伤。

陶渊明终究还是没有走出那一场红雾,消失在了天地中。

“陶先生…消失了吗?”元曜也觉得很伤心。

白姬笑了,道:“也许,他是去真正的桃源乡了。”

“真正的桃源乡…”王维和元曜一起望向远方,也许天的尽头有真正的桃源乡,那里是陶渊明的归宿。

王贵、朱墨、离奴围着篝火一边喝菊花酒,一边烤鱼吃。王贵、朱墨见王维归来,十分高兴。离奴见白姬、元曜带回了百果酒,也十分开心。

王维、元曜、白姬坐在松树下,继续喝酒赏秋。见王维的情绪十分低落,白姬递给他一张纸,“这是陶先生留给你的离别诗。”

王维接过,但见上面用桃核墨写着一首诗:

赠别(1)

菊花君子意,拂筝广陵篇。

流水或有尽,知音共桃源。

幽冥千里海,人世万重山。

相隔永无期,念君菩提间。

王维读罢,泪如雨下,“先生在菩提间等我,如果我一心向佛,就如他一直伴在我身边一样。”

元曜也很伤心,劝慰了王维一番,“不管怎样,你不要再伤心了,更不能因为伤心而颓废。这些都不是陶先生希望看见的。他希望的是你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

白姬道:“佛法无边,王公子如果虔心向佛,一定可以再和陶先生邂逅。”

注释:(1)赠别:这首诗是某绾胡诌的,不是陶先生的诗作(陶先生,请原谅我TT)。。。

王维点头,他擦干眼泪,珍惜地收好了陶渊明的赠别诗。他决定好好地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是陶渊明的希望,他与他是知音,断不能辜负了他的希望。同时,他也决定更加虔心向佛,以善乐之心修缘,希望他与他能在菩提间再次邂逅。

 

第十二章 尾声

时光如梭,重阳之后,又过了几天。

这一天,天气晴朗,白姬和元曜却都陷入了苦闷中。

白姬苦闷的是虽然得到了桃核墨的‘因果’,但却损失了一百五十吊钱。

元曜苦闷的是玉鬼公主打算嫁给他,他一再开口拒绝,但玉鬼公主完全不理会,每天都会高兴地送来捕捉的猎物,堆在缥缈阁的厨房里。它打算储备足食物之后,就和元曜成亲,然后一起在缥缈阁过冬。

元曜苦闷无言。白姬却很高兴,她在盘算这些野味在冬天可以抬高到一个怎样可喜的价钱。离奴很不高兴,一来它不希望缥缈阁里有两只猫,二来玉鬼公主会打乱它的食谱,各种野味霸占了它放鱼的厨房。

白姬准备去青龙寺听怀秀讲经书解闷,元曜也想一起去。

白姬奇道:“轩之不是没有兴趣听佛经吗?今天怎么突然又想去了?”

元曜苦着脸道:“待会儿,玉鬼公主又要送猎物来,小生已经不知道怎么面对它了。还是去听经书好了。”

白姬笑道:“轩之不喜欢玉鬼公主吗?它很可爱啊。”

小书生叹了一口气,“玉鬼公主是很可爱,小生不讨厌它,可是小生并不想娶它呀。不管怎么跟它解释,它都完全不听。白姬,你替小生想一个办法,让它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吧。”

白姬诡笑,“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这是轩之种下的‘因’,轩之得自己解决。”

“唉,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小生打算去出家为僧。”

“啊哈,玉鬼公主刚还俗,轩之又打算去出家么?”

“没有别的办法了。”元曜苦恼地道。

蹲在柜台上吃香鱼干的黑猫咧齿,碧眸闪烁,“书呆子,爷有办法。”

“离奴老弟,你有什么办法?”元曜问道。

黑猫抖了抖胡子,道:“你可以对那只野山猫说你已经有妻子了,它就会死心了。”

元曜拉长了苦瓜脸,“小生哪儿有妻子,这不是说谎骗人么?再说了,就是这么说了,空口无凭,玉鬼公主也不会相信,小生临时上哪儿去找一个妻子来作证。再者,玉鬼公主根本不听小生的话,它不会死心。”

“那倒未必。”白姬笑了,道:“猞猁一族中,崇尚夫妻忠贞不渝,一生一世只有一个伴侣,生死相随,患难与共。如果知道轩之已经有妻子了,玉鬼公主说不定就会死心了,不过它肯定会很伤心。”

元曜挠头,“唔,小生和它根本就不合适,暂时伤心,也比永远痛苦好。它将来一定会找到一个和它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佳偶。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小生上哪儿去找一个妻子来,让玉鬼公主相信,并且死心。”

白姬以袖掩唇,“可以去找韦公子,他之前已经和轩之拜堂了呀。”

“请不要再提那件更荒唐的事了!”元曜生气地道。

“去找阿绯那家伙帮忙吧,他最擅长做戏了。”离奴提议道。

白姬眼珠一转,饶有趣味地笑了,“嗯,这个主意倒不错。玉鬼公主听不进轩之的话,那就让阿绯去对它说他是轩之的结发妻子,从老家赶来长安寻找轩之。这样,玉鬼公主虽然伤心,却也会死心了。”

元曜的脸红了,“这…这…不知道阿绯姑娘会不会同意,这样做恐怕有损她的清誉…”

“无妨,阿绯不会在意的。”

“阿绯那家伙没有什么清誉。”

白姬和离奴异口同声地道。

元曜还是不好意思去找阿绯说,就央离奴去,“离奴老弟,你去替小生求阿绯姑娘帮忙吧。如果她同意了,请替小生致谢;如果她实在为难,那就算了,也不必勉强。”

黑猫拍了拍胸脯,一口应下,“一切包在爷身上。爷一定替你办好这件事,让野山猫不再纠缠你。”

“多谢离奴老弟。”小书生感激地道。

“嘿嘿,书呆子不必客气。之前,爷欠你一本《论语》,这次帮你一个忙,我们就两清了。”

于是,白姬和元曜去青龙寺听怀秀讲经去了。

元曜心中有事,也没有心思仔细听经,好容易等怀秀讲完经书,已经过了中午了。

白姬、元曜在青龙寺吃了斋饭,留下香火钱,就告辞了。听了经书之后,他们的心情还是不太好。

白姬、元曜闷闷不乐地骑马回到西市,他们在缥缈阁外的巷口遇见了正在徘徊的王贵。

王贵一见元曜,高兴地道:“元少郎君,幸好遇到你了!老朽转了半天,都没找到缥缈阁,还以为找错地方了。”

元曜翻身下马,笑道:“贵伯找小生有何事?”

王贵从衣袖中拿出一张叠好的纸,笑道:“郎君让老朽给元少郎君送一首诗作,说是之前没写完的桃源诗。”

元曜接了,有些感慨,“摩诘终于写完这首诗了。不过,陶先生却已经不在了。摩诘最近可还好?”

王贵道:“郎君很好。他说留在别院中有些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就打算带老朽和朱墨来城里另租一处宅院住,也方便和文士们应酬。老朽今日来城里,一是为元少郎君送诗,二来也是去延康坊看新宅子。”

元曜道:“这样,也很好。摩诘定居之后,小生一定去拜访。”

“到时,元少郎君一定要常来呀。”王贵高兴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