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度留张捉和尉迟, 让二人继续引阙人西去直到和他的姑母金熹汇合。将事情交待了,没再多片刻的停留,轻装简行, 立刻动身往回赶。

栉风沐雨, 奔波于路, 从一个地方去往下一个地方,在出发和归来之间, 马不停蹄。

这两年, 他已渐渐习惯了如此的步调。但无论他身在何方, 境况如何艰难,每当疲倦或是夜深人静无法成眠之时, 只要想到她就在他出发的地方, 纵然千山万水, 风霜雨雪,只要他归, 无论何时, 她必在那里等他,所有的疲倦和孤独,便会一扫而空。

这一次, 他亦是如此,如寻常那样地离开。

起初他竟有些回忆不起来,他是如何和她告别的。终于,他想起了出发的情景:当时他救回了他的表妹, 想立刻上路再去救他的舅父和身处危险中的母国族人们。她阻拦了他,让他先去睡一觉。

她说他太累, 他也需要休息。他听了她的,合了一眼, 次日五更,带着她替他收拾好的行装上路。

甚至连个好好的告别也没有。

只在他转身过后,他方想起她,回来抱了她一下,将这里所有接下来他将无法顾及的事交待给她,便就匆匆走掉了。

他将她在他身后等待他归,视为理所当然。

可是这一次,他见不到她等在他出发的地方待他归了。

路如此曲折,回程是如此漫长,焦虑和自责更是令每一分担忧都被无限放大吞噬了他。他在煎熬里红着眼,几乎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地往回赶。一个多月后,当他终于快要抵达时,出发时同携上路用以调换的数匹马也全都跑得脱力了。

路过晏城附近,他暂作停留,更换马匹后,城亦未入,立刻继续前行。

出去一段路后,身后传来一阵呼唤之声。

李玄度勒马于道。

王妃失踪,此事都护府并未外传,宝勒王更是丝毫不知霜氏城那边出事,只听人禀,道李玄度回了,方路过晏城换马,想到这几个月来心里挂着的来疙瘩,忙追出城,追上了,观他风尘满面,模样看着十分疲倦,有心先讨个好,开口便说他路上辛劳,既路过晏城,何不入内小憩,宫中已设宴备酒,请他休息一夜,明朝再回都护府也是不迟,说着,见自己的话被秦王打断,道了声心领,提缰催马便就要走,忙又追上去:“秦王留步!小王另有一事!”

李玄度勉强回头。

宝勒王这回不敢再绕圈子,到他面前,把那夜自己在都护府的庆功宴上酒醉失言,竟当众为族弟求亲李宗主的事说了一遍。

“怪小王太过鲁莽,当时也未打听清楚,多喝了两杯酒,一时上头,便就贸然为舍弟向宗主求亲。小王若知宗主是殿下的人,再借十个胆亦不敢生出妄念。当日实是太过唐突,冒犯了殿下,辱没宗主,望殿下千万莫怪!”说着不停抱拳谢罪。

拦路竟为如此一件荒唐之事。

李玄度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焦躁和不耐,更是没了平日的雅量高致,直斥:“宗主是我表妹,怎就成了我的人?她婚嫁由她,与我何干?荒唐至极!你当做你该做之事,回吧!”说完,推开还挡着自己道的宝勒王,继续上路。

宝勒王望着前方那道迅速消失的骑影,在原地愣了半晌。

听秦王方才的意思,李宗主不是他的人?

他松了口气。但回忆秦王方才的样子,却是一反常态,面带愠怒,难道又是自己方才那话哪里得罪了他?

李玄度丢下忐忑不安的宝勒王,纵马狂奔,当日回到了霜氏城。

都护府里,叶霄去追韩荣昌了,阿菊焦急病倒,霜氏这段时日搬了过来,照看即将临盆的若月,也兼管杂事。听闻李玄度回了,带人去迎。

骆保一见到李玄度,眼便红了,哽咽着唤了声“殿下你可回了”,奔过来“噗通”一声跪了下去,伤心地抱住了他的一只靴,人跟着趴在地上,不敢大声,就抽抽搭搭,抹起了眼泪。

他这一哭,整个屋里的人眼睛也都跟着红了起来,一片愁云惨雾。

李玄度没抽开脚,就任骆保抱着自己腿哭,向霜氏问详情。得知当日那两名同行的侍卫已被放回,立刻唤来问话,盘问了上路后的情形,再被告知,叶霄追出去也有些时日了,但尚无消息,应是还没追上。

霜氏安慰李玄度:“殿下也莫过于焦心。韩荣昌不敢苛待王妃,王妃不会有性命之忧。”

她虽未明说,但谁都清楚,这必是京都中的那个年轻皇帝的指使。

李玄度立着,沉默得可怕,堂中气氛凝重异常,连带着骆保也不敢再出声抽泣,悄悄松开了抱着他腿的手,自己趴在地上默默垂泪。

李玄度终于开口了,语气平静,向霜氏诚挚地道谢,请她接下来的一段时日再费些心,随即命人准备马匹,挑选人手。

他手缠马鞭,立在都护府外,等着人马集合的功夫,遥望着那看不见的千里之外的玉门关。

所有的焦虑自责和愤怒,到了此刻,全只化作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地追上去。

不管她此刻被带到了哪里,或者将会被带往哪里,他都一定要将追去。

哪怕万一,到了那边,她变了心……

不不,没有这样的可能!他在心里告诉自己。

当日在祖母面前,她表态,甘愿跟着自己来这里,便就已是表明了她的心志。更不用说到了此地之后她做的一切。

倘若没有她,绝不会这么快就有今日的都护府。

她怎么可能变心?

“殿下,准备好了,随时可上路!”

张石山来到他的身后禀事。

他知道,她必在日夜等待,等他赶去救她。

李玄度在心里再次这样告诉自己一遍,按捺下纷乱的心情,转头望了眼身后那一列整装待发的随从,向他们微微颔首,正要上马出发,看见城门方向的路上来了一骑,朝都护府所在的这片高坡疾驰而来。

来人很快到了近前,是几十里外一座烽障中的值守士卒,说从东面来了一个信使,是韩荣昌手下的武士,受遣为王妃传回来了书信。

李玄度惊住了,几乎有点不敢相信,接了信,迫不及待地当场便就破封,取出了里面的信。

他一目十行,飞快地看完了前面的内容。

她第一句便告诉他,她写这信时,人在玉门关外,但已安全无虞。

韩荣昌决定放她回来,但考虑到他的家人被李承煜捏在手上,她拟求助崔铉,先去义父姜毅那里避一段时日等消息,叫他不必为她担忧。

没有想到,事情竟有如此转机。

李玄度连着看了两遍这段内容,确认是她字体无误,吁了口气,随即又是一阵心疼和后怕。

若那韩荣昌此刻就在边上,他定要拿剑刺他一个窟窿眼。

伤他无妨,他竟动她!

他略略平复了下心情,继续看下去,看到了他的祖母姜氏太皇太后驾崩的消息。

他的视线一下定在了信上,立了良久,抬眼望着京都的方向,紧紧地捏着手中的信笺,眼眶慢慢湿润了。

当日出京,临别之时,他便有种预感,或许那是他和祖母的最后一面了。

而今成谶,祖母去了。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临走之前,祖母竟如此安排身后之事。

她在信中还向他致歉,为她没有及早传达祖母危的消息。

他怎会怪她?

那分明也是祖母自己的心愿。

山迢水远,那万里之外的殷殷之情和当日临别之时祖母含着笑意拂手让他去的一幕,永铭心间。

他咬着牙,向天发誓,总有一日,他定要令祖母入土,安飨香火,敬奉绵延。

信的最后,她又告诉了他关于表妹檀芳的那些事。

那些他都已知晓。

他掠了一眼,再次看了遍她这信的前半部分,慢慢地收信,平复着信中两个消息带给他的悲喜,忽然发现封中竟还有一信,只是未与方才那信笺折在一起,一开始他没留意。

他一愣,将后信取出,展开,当“玉郎我夫,见字,再如面”那几字跃入眼帘,如直击心房。

他记得清清楚楚,除了去年在阙国的那一夜,她醉了酒,缠着他唤过他玉麟儿后,这么久了,后来无论二人如何情浓意蜜,她总是唤他殿下。

他没想到,这信的起头,她会再次以如此的爱称来呼他。

他竟感到一阵心跳耳热。

直觉告诉他,这是一封只能他自己才能看的私信。

他下意识地抬头,见张石山等人都还立在一旁看着自己,立刻合信,说了句“王妃来信,暂无大碍”,让他们先行散去等待后命,随即拿着信,匆匆入了距离最近的议事堂,关上门,坐下后,呼了口气,再次展信。

他读完了她这信,呆住了,人定定地坐在位上,许久,听见门外传来急促的叩门声,霜氏的声音入耳,方回过神,急忙将信藏了,稳住心神,起身过去开门。

霜氏此刻也不顾礼数,几乎是冲了进来,脚才迈入门槛,便说她听闻方才有王妃的来信,问情况到底如何。

李玄度知她关爱菩珠,立刻将情形告诉了他。

霜氏听完,终于稍稍松了口气,立刻到门外,让婢女去后头把这好消息告诉阿菊和若月王姊她们,吩咐完,回来说:“王妃无大事就好,殿下也不用过于焦心了,一路辛苦,先去后头休息下,别的,慢慢商议不迟。”

李玄度再次向她道谢。

霜氏道无妨,说自己不打扰他休息,转身要走。

李玄度送她,送了几步,忽见她又停下,仿佛想起了什么,望着自己却欲言又止,便道:“夫人若有事,尽管开口。”

霜氏看了他一眼,过去将门关了,回来道:“殿下既如此说了,我便倚老卖老,问一句本不该我问的话。殿下和李宗主,到底是何关系?”

李玄度没想到她会问这个,一怔:“她是我表妹,此外别无关系。”

霜氏道:“殿下此言当真?”

李玄度立刻道:“是。只是表妹。”

霜氏道:“殿下你光明磊落,但别人却未必如此做想。我并非意指宗主不好,但我直说了吧,宗主对殿下,恐怕未必是以表妹自居。自宗主来了后,这边几乎人人都知宗主是殿下的人。殿下你有无想过,姝姝她知道了,会如何做想?殿下你可曾让她安心?殿下可否也能让外人知晓,殿下你与宗主只是表兄妹,此外并无别的纠缠?”

李玄度忽想起今日路过晏城那宝勒王追出来的一幕,终于完全地明白了过来。

他感到有些羞惭,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开口接话。

霜氏望着他,语气缓了下来:“殿下,这事原本真的轮不到我管,但我实在心疼姝姝。宗主来此也有好几月了,姝姝在我这里,一句话也无,但我知道她是什么感受。”

她顿了一顿。

“你想必多少也知道些我当年仰慕姝姝父亲之事。起因是他救过我,我对他一见钟情,后来帮了他一些忙,一来二去,便熟了起来。不瞒你说,那时我年轻轻狂,他始终对我以礼相待,我却一心想要嫁他,纠缠不放,为了留下他,甚至还在坞堡里修了江南庭院,弄得人人以为他和我关系非同一般。不但如此,我还厚颜写信给姝姝的母亲,说我往后能助力他西域之事。姝姝母亲我回了一封信,说愿意接纳我,等他回了,便劝他点头。他当时正出使西域,我欣喜若狂,拿信去寻他。他对我说,姝姝母亲愿意,但他知,她写这信时,必也伤心,之所以如此大度,是她以为他想要纳我,他不会让她受那样的委屈。他再次拒了我,不但如此,不久后的一场酒宴上,当着众人之面,他认我做了义妹。”

“便是那次之后,我受了教训,亦是被他和姝姝母亲的感情震动,自惭形秽,从此再不敢纠缠他了。”

“第二年我嫁了人,可惜是个短命的,没几个月就死了。再不久,我收到了他不幸罹难的消息……”

霜氏眼中隐隐泛出泪光,转脸,拭了拭。

“我将姝姝视同女儿。李宗主被鬼国之人劫走,姝姝来寻我借向导,正是因我从前亲身经历,我便觉着宗主对你有情,于姝姝不是好事。当时我是不愿借人的。但姝姝对我说,她不想你万一因为表妹出事难过自责,所以想帮你,尽快把人救回来。”

“殿下!姝姝她是觉着你心里有这个表妹,她才想要成全你啊!你既对表妹无情,这回等她回来,你难道不该对她有所表示?”

李玄度怔立了良久,抬头,见霜氏已经走了,骆保在门口探头探脑,压下心中纷乱,命他进来。

骆保“嗳”了一声,飞快地跑了进来,擦了擦先前哭过还带了点残余痕迹的眼睛,问道:“殿下,王妃可有说何时回?”说完忍不住又开始骂韩荣昌:“脸上笑嘻嘻,看着是个忠厚人,竟干出这样的事!总算他还有点眼力见,等王妃回来了,要是少了一根头发,我非拿刀砍他不可!”

李玄度未应,沉默了片刻,忽问:“这边很多人都在传我与宗主从前有过婚约一事吗?”

骆保一愣,没想到秦王忽然问这个,本就憋了一肚子的气,立刻道:“可不是!宗主当日被殿下救回来,殿下走了,王妃整日照顾她的病,忙里忙外,张捉竟还来问我这个事,说到处都在传,宗主是殿下的人。王妃表面看着没什么,心里不知道多伤心!那日宗主接到了殿下的信,王妃安排人立刻送她上路,送走人时,王妃人都要站不住了,当时险些晕倒,可把奴婢给吓坏了……”

骆保越说越是难过,索性跪了下去:“殿下,奴婢掌嘴也要说一句,等王妃这趟回来,殿下你能不能给王妃吃个定心丸?奴婢看王妃实在太可怜了……”说着又抹起眼泪。

李玄度闭了闭目,让他出去,自己一个人回到案前,再次拿出她写给自己的那封私信,一字一字,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又看了不知多少遍,最后凝视着信末那几句走笔凌乱的“在我心中,惟爱一人。但不知君心如何?君心若是有二,我愿成全有情之人”,眼角红了。

他总是觉着,他的姝姝一心追求皇后之位,爱它,多过爱自己这个人。

他也一向觉着,她不会真的在意李檀芳和自己到底是何关系。当日,在阙国自己母亲衣冠冢前的石亭里,她若无其事答应檀芳提出的联姻。当时的那一幕,他印象深刻,至今不忘。

他更是无法忘记,那一回他凭着满腔的热情,辞别了姑母,从银月城一口气追她到了上郡马场。她坐在秋千架上,衣袂随风飘飘,她是那么的美。他向她告白,等着他的,却是她说她看好他,相信他将来能做皇帝。

再后来,她跟着他一道来了西域,吃了很多苦,从不抱怨,和他一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终于有了今天,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好。那个他将她从霜氏庄园接回来的月夜,他们坐在后院崖头之上,他甚至向她吐露他曾深埋心底如同禁区的陈年旧事。但是即便那样了,在他的心底,也总是有个声音在悄悄地提醒他。

姝姝喜欢的,不是他这个人,纯粹的李玄度,而是秦王李玄度,能助她实现为后心愿的李玄度。

他没有想到,原来她竟是如此地在意他,想要独占他。

他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她的信,想起了和她在河西的初遇。

后来结成夫妇,新婚没两日,她以为他也怀着野心,迫不及待傻乎乎地跳出来逼他造反。

再后来,秋狝之时,和她同居一帐,她为了生子大计,算计自己,百般折腾……

对着这信,再回想那些从前觉着并不愉快的旧日往事,他嘴角竟不知不觉上翘,笑了起来。然而笑着,笑着,眼眶又再次地发热。

她说再见之时,她想亲口听他告诉她他的回答。

他等不住了。

当日那从银月城怀着满腔爱意迫不及待地奔去上郡想要见她的心情,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不会有了。

但这一刻,它竟复活了。

他想要立刻就去找她,告诉她她想听的回答。

他李玄度的心很小,小到只能容下她一个人,多一根旁人的头发丝也是不行。

他还想再告诉她,她真的太傻,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为何竟一直忍着不讲。

他以为檀芳真的对自己没想法了,他也以为她根本就不会在乎。

现在他甚至还将她弄丢了。

他必须亲自去,现在就去!

第128章

李玄度带着一队十来骑的人马, 再一次地上了路,往玉门关而去。

依然是星夜兼路,马不停蹄。但这一趟出发, 他的心情却和前些日完全不同, 苦旅亦是充满期待。他丝毫不觉疲累, 十来日后,便走了将近一半的路, 这日, 抵达一名叫蒲桃的小邦附近。

从这里往东继续走个七八日, 过白龙堆,玉门便遥望在即了。

蒲桃是个只有不到千人的小邦, 以黄泥筑成简陋围城, 方圆不过数里地, 但却是这条东西路上往来商旅补充给养和短暂歇脚的必经之地。

李玄度到时,正值晌午, 未惊动城民, 派人入内以钱换了些粮出来,见头顶骄阳似火,马匹脖子汗淋淋的, 不宜强行上路,命就地歇息片刻。

诸人在城门外的几处树荫下各自休息进食。李玄度坐于树下一块石上,天热,无甚胃口, 饮了几口清水,靠在树干上, 扯下斗笠半覆面闭目假寐。热风炙燥,他无法入睡, 又想起了她写给自己的信。

那信他早倒背如流,但几乎每想一次,便生新的感悟。

信前半段,她对他再次言及的所谓“前世”事,他依然不信。

初读之时,便如那夜他第一次在坞堡后崖听她提及那样,觉她幼时发边,生活过于艰辛,梦想富贵而已。以菩家从前家世,她知太子李承煜,理所当然,故梦想他是能救她脱离苦海的希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多了,恐连她自己也是弄不清真幻,最后以梦为真,执着不放。联想当日杨洪透露的她幼时的境况,想必实际比那更要艰难。

也不知她到底吃了多少的苦,方如此将李承煜视为犹如溺水之人可抓的唯一浮木。

他愈发怜惜起她。

而此刻,再细品她信中自诉,不但梦她嫁了李承煜,还替他把下半辈子也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李玄度胸中忽生出垒块,有淡淡不平之感。

想当年,菩家获罪之前,他,四皇子,秦王李玄度,方是京都少年第一人。

虽然那时她才八岁,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娃,但他不信,她没听说过自己的名。

她梦中既梦他最后做了皇帝,那么河西初遇之时,她为何不一开始就来勾引自己?非要死心眼地和他的侄儿李承煜相好?

倘若不是韩荣昌后来阴差阳错插了一脚,说不定她已顺顺当当嫁了他的侄儿。倘若她如今真的做了皇后,以她信梦的程度,既梦见自己后来又做了皇帝,必会对付自己。

他回忆第一次和她在河西那个名为福禄的驿舍相遇时的情景。

虽然他也承认,当时情状不算如何愉快,但他好似也没对不住她。当时甚至慷慨解囊,若不是实在气不过她自甘堕落,差点就把自己的狐裘都脱下给了她。

她怎就看不上自己?

还有,刚嫁他时,竟还想他早死,好让她圆太后之梦。

简直是不可忍。

等这回将她接了,看她日后表现,若是哪里叫他不得满足,他定要和她就此好好说道说道……

李玄度面容依然被斗笠半覆,露在外的一侧唇角微微勾了一勾,乏意也慢慢地袭来。正朦胧假寐,耳畔骤然响起一道声音:“殿下!是叶副都尉!叶副都尉回了!”

李玄度打了个激灵,顿时苏醒,猛地睁眸掀开斗笠从石上一跃而起,朝着随从所指的方向望去。

几骑顶着日头,沿着干燥的黄泥弯道,从对面正往这边相向疾驰而来。

那当先之人虽蓬头垢面,但五官身形,再熟悉不过,他一眼便认了出来。

正是叶霄。

叶霄出发追韩荣昌,算起来已有一个多月了。他比韩荣昌迟十来日才动身,落在后头。她的信已送回到都护府,叶霄却一直没有消息。李玄度此前推测他在路上应与韩荣昌派回来的信使岔道错开了——这条通往玉门关的道,路途遥远,中间除了有些必经之路外,还有许多岔道,错开是常有的事。

随从从树荫下奔了出去,朝着叶霄几人高声呼唤。

叶霄一路疾行到了这里,干粮和水所剩不多,欲入城补充,正纵马朝城门疾驰而去,听到动静,举目望去,见李玄度竟立于道旁,睁大一双已是布满血丝的眼,高呼殿下,抽了一鞭坐骑,不顾一切地狂奔到了近前。

马尚未停,他人便从马背上滚了下去,喊道:“殿下,不好了!河西沦陷!”

李玄度吃了一惊,一个箭步到了他的面前,将他从地上一把拉了起来:“怎么回事?”

叶霄喘了口气,立刻禀报他获悉的消息。

他于大半个月前,追王妃终于追到玉门一带。然而到了那里,方知形势大变。

“……玉门关看不见我河西守卫了,已被东狄人尽数占领!月前,东狄十万骑兵取道柔远袭击河西,恰沈旸于东都作乱,北疆亦同时生变,三地告急。当时今上正在河西巡边,竟下令关闭靖关,弃河西不顾。属下只能回来先向殿下报告消息。动身回来那日,恰遇到了杨洪派出的信使,道杨洪在郡城一带设防苦守,河西半壁不战而失,已沦陷一个多月,那信使也是他派出向殿下求助的第三批了!”

一个多月……

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就是在她到了玉门关外给自己写信之后,便就遭遇东狄大军攻打河西。

李玄度神色大变,喝问:“王妃呢?有无她的消息下落?”

叶霄摇头:“属下向信使打听王妃消息,但一无所获。眼见军情紧急,那信使又不如我识路,河西十万军民岌岌可危,无奈,只能先行回来向殿下报告军情!”

李玄度双目盯着河西方向,面容铁青,拳慢慢捏紧,手背青筋凸起。

很快,他命叶霄稍候,转身来到坐骑旁,从悬于马鞍一侧的皮袋中取出文房,迅速写了一道手信,折了交他:“你即刻回去,组织都护府兵马驰援!再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信传至银月城我姑母!”

叶霄接过应是。

李玄度命人将干粮和水交给叶霄。叶霄收了。

“告诉我姑母,如今北道已通。她若能发兵,走北道便可直达玉门,路更便捷!”

叶霄记下,不再停留,朝李玄度施了一礼,即刻翻身上马。

就在他要离开之时,李玄度忽又叫住了他。

叶霄回头。

“王姊一切安好,应当快要分娩了,霜夫人在照看着她。等你回了,说不定已做父亲。”他道。

叶霄起先一愣,很快,眼中露出感激之色,朝李玄度恭敬地道了声谢,纵马而去。

李玄度也未再停留,命人再次入城补充给养之后,立刻继续上路。

十来日后,当他终于赶到玉门之时,所见果如叶霄之言。

关楼之上,他熟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旗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耀武扬威的狼头之旗。他绕关口,越过一段坍塌的长城入内,取道野径,经过连片的军镇废墟和被东狄人占领的沿途城镇,数日之后,终于潜伏到了郡城一带。

这一日,距离河西半壁失陷,已是整整两个月了。河西都尉杨洪,也已苦苦守战两个月。

起初,他手下兵马两万,加上从河西各地临时紧急征编的杂兵,大约有四万之数。但真正有作战能力的,只是那两万常备军。杂兵虽大部分是轻侠和河西本地的彪悍子弟,但平日未受正式训练,真正面临真枪实刀的厮杀血战,无论是应变还是听从指挥,皆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充其量,只能用来补充应急。

唯一庆幸,便是东狄骑兵擅长平原冲击野战,攻城巷战并非所长,这才叫他支撑到了今日。

他在郡城前布了三道防线。两个月下来,第一道上月被破,第二道,半个月前沦陷。

如今,第三道设于距离郡城两百里外的琵琶峡口的防线,眼看也要支撑不住了。

就在方才,他刚收到了前方送来的急报,琵琶峡口的万余守军已死伤近半。再不派去增援,恐怕坚持不了三日。

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继续派增援,万一最后还是守不住,到了最后,当以郡城去对东狄兵马之时,他手中怕已是真正无兵可用。

但若不派,那剩下的琵琶峡口怕是要起变乱,到时局面将雪上加霜,一锅乱粥。

身后,靖关紧闭不开,他得不到任何支援,如今唯一的希望,就是派去西域向秦王求助的消息能顺利及早送达,等到秦王救兵。

但这个希望太过渺茫了,几乎谁也不敢真正指望。

大批从前方退来的难民无法从靖关疏散进入内郡,除了已入郡城的,如今还有大量平民滞塞在了路上,从四面八方,正源源不绝地继续涌向郡城。

而城中的粮草储备,最多只够一个月了。

再这样下去,即便郡城最后能够守住,一个月后,他们也将面临无粮的绝境。

虽然杨洪严令守秘,但这消息还是传开了。这几日,军心已是开始动摇。

在都尉府的议事堂里,一场争论正在激烈的进行当中。

放弃琵琶峡口,将剩下的人马调回来,再关闭郡城城门,禁止更多的流民涌入城中。

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坚持下去,等到那或有可能,但谁也不敢真正指望的西域都护府援军。

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他们用来给自己留个希望的念想而已。

没有这个念想的话,恐怕就连多一天也支撑不下去了。

这个提议,最后获得了都尉府大部分将官的支持,就等杨洪最后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