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是二月近末,自正月十五开朝以来,苏晋走访各寺各部,想联名上书为十三殿下或沈家请命的事,朝中不少官员已有耳闻,虽也有人称道一句苏御史义薄云天,但更多的人却自背地里叹笑,说苏御史一世聪明,却在当下犯了糊涂,而今朝堂乱局,这要要请的命,该当向谁请去?

是以大理寺卿张石山一见苏晋,便道:“我知你是为十三殿下而来,也知你与殿下与小沈大人相交匪浅,但眼下时局实在艰难,每行一步都要三思,便是本官愿与你一同请命,除非陛下醒来,你我的奏疏能递到他手上,否则一切徒劳无功。”

然而苏晋静了片刻却道:“张大人误会了,学生并不是为十三殿下而来。”她开门见山,“实不瞒大人,学生这些日子为殿下走访只是一个幌子,今日至大理寺,其实是为两日后的月选前来的。”

苏晋说着,一撩袍拜下:“学生恳请恩师,两日后,内阁与三法司商议刑部侍郎的任命时,恩师将学生的名字提到月选的名录之上。”

第113章 一一三章

月选, 即大随每月初选举, 提拔官员的制度。

而刑部正三品侍郎,作为三法司的堂官之一,照例只能由吏部尚书, 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左都御史来提名。

张石山听闻苏晋想去刑部, 微微皱眉。

苏晋现任四品御史, 去刑部做侍郎看起来是升迁,但眼下朝局纷乱, 还有哪里比都察院更安全呢?

何况朱沢微想整治苏晋不是一天两天了,倘若她去了刑部, 上头又没尚书压着,岂不是要独自担起大梁, 直面各方责难, 反倒给了朱沢微好下手的机会。

张石山虽这么想,却也知道苏晋素来行事有自己的道理, 并未多劝阻,只是道:“将你提到刑部侍郎的备选名录上,也无不可, 但你要想好了, 离了都察院, 日后的路便没那么好走了。”

苏晋听了这话, 一撩袍拜下, 磕了个响头道:“学生多谢恩师。”

两年前, 苏晋为了晁清的案子,也曾有求于张石山,彼时觉得读书人膝下有千金,跪地求人犹如万手攥心,而今她已官拜佥都御史,这一跪却是比当年容易许多。

看来人是善变,两年磨砺,竟也令她一身锋芒尽敛,连膝头骨也能屈能伸了。

张石山又道:“本官虽能将你提到月选的名录上,但你也知道,刑部侍郎的提拔,不是我一人说了算,还有个票决。我虽意属你,吏部那头一定意属他人,说到底,最后就看柳昀一人的意思,你可与他提过此事了?”

苏晋默了默:“尚未提过。”却道,“但恩师放心,学生自有筹谋。”

张石山尚未来得及问她是怎么个筹谋法,方才那名将苏晋引进大理寺的寺正叩了叩门扉,在公堂外打了个请罪的揖:“下官知道不当打扰二位大人说话,但——”他一顿,神色似是焦急,“苏大人,外头像是不好了,有两名太仆寺的官员拦了柳大人的轿子,下官从旁听了一阵,竟像是在状告您。”

两名太仆寺的官员,除了她方才见到的瘦高个与山羊胡还能是谁?

苏晋愣了一下,隐觉得不好,于是跟张石山请辞道:“学生出去看看。”

春雨急一阵缓一阵,那两名太仆寺官员正跪在轿前滔滔不绝地说着,忽觉四周像是静了些,转头一看,见苏晋撑伞站在不远处,顿时一脸骇然地住了嘴。

苏晋走过去先与柳朝明一揖,问那两人道:“你二人所状告的,可是方才与本官所言的丢失马匹的冤案?”

瘦高个一时不敢答话,还是那山羊胡撑着胆子道:“回、回苏大人,正是。”

苏晋原没有将这案子往自己身上想,因她其实没什么妹妹。方才在一旁听了一阵,才忆起去年冬天,苏家老爷去世,她是写了一封家书交给朱南羡,托他带给曾收养自己的苏府。

正月初七当日,朱南羡赶去救朱悯达前,还将这封家书交给了他的一名亲兵,嘱他送去杞州,等闲不能耽误了苏晋的家事。

怎奈随后昭觉寺之变,苏晋竟将苏府的事全然抛诸脑后。

一念及此,苏晋道:“你二人方才所说的女子,可是姓苏名宛?”

山羊胡道:“回苏大人的话,小的不知她的名,但确实是姓苏。”顿了一下,又怯怯地道,“且她所言的兄长,确实就是苏大人您。”

苏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倘说此事不是她的错,却也不能,因确是苏宛抬出她的官品来压人;可若全推到她头上,也实在是冤,自凝焦一案后,苏晋生怕东宫再出事,除了去赵府别院看沈奚,这月余都在宫中,竟不知苏家小妹上京来寻她了。

苏晋想到这里,对柳朝明道:“禀大人,这案子下官有过,恳请大人容下官一日查明因果,倘若属实,下官自甘领罚。”

柳朝明立在风雨里,任身旁的人撑着伞,没答她的话,反是淡淡问太仆寺二人道:“那名邱姓使丞现在何方?”

“回大人的话,他还在回京途中。”瘦高个说道,“但他丢失马匹的请罪书,及苏姓女子附上的杞州苏府名帖,自证身份的印章,已经由通政司交到了太仆寺卿佘大人手上。”

柳朝明一听这话,眸光便冷了下来,一旁的都察院小吏一看他的脸色,随即斥道:“既如此,此案尚不算水落石出,你二人这便敢拦左都御史大人的轿子,实在不懂规矩,你等先回太仆寺,待邱姓使丞与苏大人的妹妹进京后,此案有了切实说法,再伸冤不迟。”说着便为柳朝明掀了轿帘,嘱轿夫起行。

太仆寺的二人面上倏忽间就没了血色,跪在轿旁不住地磕头道:“禀柳大人,不是我等不懂规矩,可这案子倘若再拖一日,就太晚了啊。”

苏晋听了这话,觉得事出蹊跷,刚要开口问询,不妨柳朝明忽地唤了一声:“苏御史。”

苏晋拱手道:“下官在。”

柳朝明道:“你自去鸿胪寺,将日前鸿胪寺卿纵下人闹事的案子结了。”说着,看小吏一眼,小吏随即呈上一封卷宗,“这是大理寺的案录,其中明细你已知晓,就在鸿胪寺结案,不必再将人带回都察院审了。”

苏晋接过卷宗,犹疑了一下,还未来得及说什么,忽闻长街一头传来马蹄声声,竟是几名刑部大员带着羽林卫来了。

几名大员下得马来,拜见过柳朝明与苏晋后,为首一名郎中道:“禀柳大人,禀苏大人,兵部有人上奏疏,说都察院苏大人利用职权之嫌,为其妹的救命恩人,太仆寺使丞邱阿九掩盖渎职罪名,且栽赃嫁祸,竟命太仆寺卿将一监正一主薄以流放之名送出京师。七殿下接到奏疏后震怒无比,令下官等即刻请苏大人回宫,殿下要亲自细审此事。”

第114章 一一四章

苏晋一听这话, 便知道自己被设计了。

偏生她的户籍确实记在杞州苏府名下,倘若苏宛当真搬出她的官品为人求情, 导致无辜的人获罪,说她以权谋私并不为过。

事已至此, 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苏晋将手里卷宗递还给都察院小吏, 与柳朝明一揖作别,随刑部的人回宫里去了。

都察院小吏对柳朝明道:“大人, 七殿下早对苏大人心存不满, 此案又证据确凿,难以辩驳, 七殿下必定往重了罚。苏大人此去凶多吉少,小的可要即刻去镇抚司请卫大人?”

柳朝明沉默一下, 道:“不必。”

眼下内忧外患,各地都在整军, 好在朝纲尚存,任凭宫中派系斗得你死我活,天下大事好歹有人做主。倘若在这个时候让锦衣卫与羽林卫正面冲突, 朝政陷入乱局,外头那些敌寇匪贼趁火打劫,头一个遭殃的便是百姓。

柳朝明面色森冷,说道:“你即刻回宫, 看他们要将苏时雨带往何处, 找人拖住了。”

小吏称是, 又问:“那大人呢?”

“本官去一趟文远侯府。”

柳朝明知道,要救苏晋只有一个法子,证明苏家小妹上京一事苏晋并不知情,是故她抬出兄长官品来求情,也并非苏晋授意。

早年苏家老爷承谢煦,齐帛远之恩,与他二人多有来往,因此文远侯那里应当留有与苏府老爷的来往信函。

酉时已过,雨水渐收,苏晋回到宫中,由几名羽林卫领着,往奉天殿而去。

朱沢微已在奉天殿内等她了,见她进来,看了曾友谅一眼,待羽林卫将殿门合上,曾友谅便道:“苏御史,兵部有人状告你以权谋私,为太仆寺邱使丞掩盖罪行,现已证据确凿,你可知罪?”

苏晋心知朱沢微是打定主意整治自己,分辩虽无意,也只能周旋一时是一时,于是道:“曾大人是吏部尚书,便是有人状告本官,也不该由您来审,当由都察院或刑部问责,大理寺复核,圣上定夺。”

“苏御史此言差矣。”朱沢微漫不经心道,“朝中已无刑部尚书,柳昀是你的堂官,张石山于你有师恩,他二人都当避嫌。你身为御史,知法犯法,教唆家中小妹仗势欺人,人人得而诛之,你却还要在此跟本王论该由谁来审你,岂不多此一举?”

苏晋道:“七殿下既要问罪,想必已查过此案,该知臣离家十年之久,与家中人少有往来,也不过是去年家父过世时去过一封家书,并不知家中小妹上京,何来教唆纵容,何来以权谋私?”

朱沢微道:“苏御史能说会道,本王不欲与你争辩,且此案人证据在,已容不得你抵赖。”他说着,让羽林卫将苏晋的家书,苏宛的名帖,以及太仆寺卿的证词一并呈于殿上,续道,“本王只问你一句话,你可认罪?”

苏晋扫了一眼所谓证据:“所以七殿下这是不愿审,让臣直接招认吗?”

朱沢微笑了一声:“顾左右而言他。”随即淡淡道,“来人,上刑。”

一旁的羽林将一副拶子扔在地上。

另一边厢,却说那名都察院小吏跟随苏晋回宫以后,见羽林卫将一干内侍自奉天殿里清了出去,心道不好,于是佯装从墀台一旁路过,与守在墀台下的吴敞揖了揖道:“小吏见过吴公公。”又道,“今日柳大人在外办案,想起一桩急务要交给苏大人,可苏大人却不见踪迹,也不知吴公公可否请下头内侍帮忙找找,否则等柳大人回宫后见不着人,小吏便不好交差了。”

吴敞是何等耳聪目明之人,当即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杂家下头的内侍各有各的职责,等闲不敢旷值去寻人,但苏大人不是十三殿下走得近么?眼下清明将至,殿下这几日都在附近的西阙所进香,柳大人寻苏大人这事杂家记住了,杂家这就打发个小的去西阙所问问。”

西阙所位于前宫与后宫之间,昔日故皇后便在此离世,后来每年清明前夕,朱景元都会来此进香悼念亡妻。

而今朱景元病重,但规矩不该废,朱沢微是懒得管此事,便日日里打发朱南羡去代父悼念。

朱南羡一身素衣抹额跪于西阙所的小佛堂内,正待拈香,忽闻外头有人叩门三声,:“十三殿下,小的要进来换香了。”

一名小火者推门而入,跪地跟朱南羡行了个礼,将竹箕里的新香搁在案台上,又将香灰扫了,躬着腰退出去时,低低说了句:“苏大人有难,奉天殿。”

朱南羡听了这话,心中顿时一沉。

他虽不知这小火者是受何人指使,但他如今被禁足,此人托付到他这里,想必形势已万分危急了。

朱南羡的目光四下里一扫,借拈香之际,将案台上一把剪香的剪子拢在袖中,负手回身:“本王要见伍喻峥。”

一名守在堂内的羽林卫道:“不知十三殿下要见伍大人所为何事?”

朱南羡道:“怎么,本王要见区区一名指挥使,也要跟人请示了吗?”

他虽落难,好歹还是嫡皇子的身份,且堂内还有鹰扬卫守着,那名羽林卫不敢再有疑:“属下失言,属下这就去请伍大人。”

少时,伍喻峥进得佛堂,跟朱南羡拜见道:“不知十三殿下要见卑职所为何事?”

朱南羡站在一片晦暗的光影里,张了张口,似是说了句什么。

伍喻峥没听清,再拜道:“殿下恕罪,可否请殿下再说一遍。”

朱南羡沉默一下道:“本王伤病未愈,又进了一日香,实在是没甚力气,你且走近一些,本王不过想问问南昌府兵的事。”

伍喻峥闻言不疑有他,走近了数步,然而就在这时,忽见银光一闪,朱南羡反手一抬便将一把剪子抵在了伍喻峥脖子上:“叫守在外头的人都滚,本王要去奉天殿。”

剪子头虽不锋利,但在朱南羡精准的力道下,竟也刺破伍喻峥脖颈皮肤,淌出一行血来。

堂中的羽林卫与鹰扬卫面面相觑,伍喻峥倒还镇定:“十三殿下以为凭一把剪子就能制服卑职吗?”

朱南羡道:“自然你也可以两败俱伤地跟本王打一场,或者将外头的羽林卫叫进来,合力将本王杀了也无妨。但你奉命护送本王来西阙所进香,本王若死了,你可能活?反正朱沢微要的只是羽林卫,不缺你一个指挥使,且你手太脏,身上昭觉寺的案子还没洗干净,倘本王也死在你手里,他正好将所有罪名往你身上一推,自己反倒干净清白。”

伍喻峥听了这话,目光一黯,神色似有松动。

朱南羡于是道:“本王不过是想去奉天殿一趟,去不了那今日你我便一起死在这。”他笑了一声,“反正本王是不要命了,你要不要命,就看你自己了。”

伍喻峥再一沉吟,随即喝道:“羽林卫听令!”

“在!”

“即刻退到西阙所外头去,本官有要事与十三殿下相商。”

朱南羡一进奉天殿便见苏晋被一名羽林卫制服在地,她的手指被夹在拶子中,左手的四指五指已被夹破淌出血来。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在奉天殿中动大刑,是以朱沢微未用杖未用笞,却用这种对付妇人的刑罚来逼苏晋认罪。

朱南羡瞳孔一缩,大步流星走上前去,抬脚踹开制住苏晋的羽林卫,拎起刑官的领口将他攘倒在地,然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拶子松了,细看了看苏晋手指。

好在用刑不久,没伤到骨头,但十指的指节间皆伤痕累累,想来是受了不少罪。

朱南羡这才抬眸看了眼苏晋,见她额间细细密密尽是汗,眸色已疼得涣散,心中宛如被人刮了一刀,哑着声道:“我来晚了。”

苏晋的眸光这才渐渐聚拢,还没来得及说话,便听朱沢微道:“十三你也太不像话了,当年父皇为母后进香,每日自辰时守至戌时,眼下戌时未过,你便擅自离开西阙所,实在是大不孝。”

朱南羡恨不得一刀劈了朱沢微,却强忍住心头怒火,直起身,目光自地上的状纸上一扫,淡淡道:“皇兄误会了,本王听闻你在此问案,怕有冤错判错,特地赶来为苏御史作个证。”

他说着,弯身拾起地上的状纸,粗略看了一遍,见那状纸右下角已被苏晋画了押,知道她一定是被羽林卫强按了指印,于是将状纸撕了,又道:“这诉状上的笔迹不是苏御史的,其中内容也是胡说八道,苏御史的家书是本王着亲兵去送的,他何时至,何时归,她根本不知情,且苏御史少时离家,十年未跟杞州苏府往来,怎么可能知道当年的家中小妹要上京寻她?恐怕这个叫苏宛的长什么样,苏御史都不记得了。”

朱南羡说到这里,慢条斯理再添了一句:“也不知皇兄查清没有,这名苏宛当真就是苏御史的妹妹?还是被有心人利用,专程上京来栽赃陷害的?”

第115章 一一五章

“前言不搭后语, 既十年没跟苏府来往,苏御史又如何及时得知其父过世的消息?”朱沢微道,“十三你与苏御史相交甚密,救他心切,这本王理解。但你不能为了救人就作伪证, 为兄念你伤病未愈,暂不与你计较,你若再胡搅蛮缠, 莫怪为兄连你一齐重惩。”

朱南羡道:“皇兄认为本王作伪证, 是因此案尚未水落石出。本王虽是行伍之人, 也知道审案定罪需人证物证俱在, 眼下苏宛与太仆寺邱使丞尚在进京途中,皇兄单凭几样由通政司呈来的物件就要重罚一名四品御史,恐怕于理不合。”

他说到这里,微微一顿, 忽然抱拳对着朱沢微一揖:“皇兄不如稍后几日,等苏宛与邱使丞进京,到时若仍证明苏御史有教唆纵容之罪, 皇弟甘与她一同领罚。”

日暮戌时,大殿幽幽,朱沢微隔着昏黄的灯火看向朱南羡,片刻只道:“来人, 再给本王多掌几盏灯。”

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待。

朱沢微其实知道他这个十三弟心思明透更甚旁人, 但他自小所得的偏宠太甚,虽赤诚坦荡,却不愿直面这昭昭皇权背后的晦与暗。

都说刚则易折,朱沢微原以为朱南羡经此番大难,即便不会一蹶不振,怎么也要大半年才回缓过来。没想到这才短短月余,他这个从来一根筋的十三弟非但生出了这许多弯弯绕绕的心机,竟还能强压下对自己的痛恨,变得能屈能伸起来了。

是因为这个苏时雨吗?

朱沢微想,若十三还是从前的十三,暂不取他性命实也无妨,可他如今既要算,既要谋,那便是劲敌,是对手,是对自己而言,非杀不可的人。

眉间朱砂发出嗜血之泽,朱沢微神色一肃:“强词夺理。此案牵连之广,太仆寺卿,兵部员外郎皆可作证,何来没有人证一说?你可知被苏晋构陷的两名太仆寺官员明日便要被流放陇西?你让本王等,等什么?等着苏时雨将该嫁祸的人嫁祸了,该救的人救了,再来伪造好证据来本王面前自证清白么?”

一言及此,朱沢微再不看朱南羡,高声吩咐道:“来人!将佥都御史苏晋及为其包庇罪行的十三王朱南羡一并——”

话未说完,奉天殿的门忽被推开。

夕阳西下,柳朝明站在日暮最后一缕霞色中,目光自殿中扫过,凉凉开口道:“本官听说七殿下拿了我都察院的人,特来问问殿下,此人究竟所犯何罪?”

朱沢微的神情愈发阴郁:“刑部拿人的时候,柳大人也在场,竟不知苏晋利用职务之便,栽赃嫁祸太仆寺两名无辜官员,为其妹苏宛的救命恩人脱罪一事么?”

“若殿下口中的苏宛是杞州苏府的苏宛,”柳朝明跨过门槛,步入殿中,“本官可证明苏御史对其小妹上京一事并不知情。”

他说着,唤了一声:“言脩。”

少倾,言脩便自奉天殿外呈着一个托盘而来。托盘上除数封旧信之外,还有一张状纸。

柳朝明道:“杞州苏府的老爷是文远侯的故旧,这些年时与文远侯有书信往来,七殿下若看了这些信函便知,苏御史自十年前离家,确实不曾与苏府中人联系,便是她的近况,苏家老爷也是自文远侯处得知。

“去岁入秋,苏老爷最后一封信函里称身子每况愈下,大去之期不远矣。文远侯收到此信,托付本官打听,这才知苏老爷已于初冬去世。事后本官将此事转告苏御史,她才写了家书慰问。十年光阴,苏府变迁几何她不知,家中人添几何减几何她也不知,难道单凭一封去往苏府的家书,七殿下便要诬蔑我都察院的人以权谋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