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怎么啦?”

“永福公主寻我麻烦,我编了个故事哄哄她。”

永福公主回宫就爆了,抱着胡太后险些哭的厥过去。宫妃们正在慈安宫陪胡太后说话取笑,也是为了等儿女们回宫,见永福公主这番作派,还以为出什么事儿了呢。

赵贵妃问儿子,“延熙,你们一道出去的,你大妹妹这是怎么了?可是给人欺负了?”

穆延熙心道,我的亲娘哟,净问你儿子这些难答的事。不过,他是做大哥的,的确是该问他,穆延熙便老实道,“也没什么,小姑娘间拌嘴罢了,大妹妹怎么还记心上啊。”都看大半日戏了。

永福公主气,“那是拌嘴么!我被人那样羞辱,五个兄弟,没一个帮我的!要你们有什么用啊!”

穆延泽也忍半日了,道,“不是拌嘴是什么?难不成我们兄弟五个,替你去打人家小姑娘。你想得出,我们也干不来那种丢脸事儿!”

长泰公主悄悄与赵谢两位贵妃大致说了,大家集体无语。永福公主与胡太后哭诉,“我是替祖母生气,多说了她两句,她就讽刺我是早晚会被冻死的百灵鸟!咱们皇家人,倒要受一个臣女的气!她什么身份哪!一家子反贼,倒尊贵起来了!”

谢贵妃当下就跪下了,望着胡太后道,“娘娘,谢家向来忠贞,何来反贼一说!娘娘与陛下也是看中谢家家风忠义,才下降公主的,不是么?”

三皇子见他娘跪下了,跟着也跪了。

胡太后因身边儿嬷嬷被儿子处置,说来说去都是谢莫如生事,没好气迁怒谢贵妃,今日刚给了谢贵妃小鞋穿,不过,她老人家毕竟是从先帝朝过来的,在宫里时间久了,知道有些要命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忙道,“哪里有说谢家,贵妃和老三都起来。”

谢贵妃问,“那公主说的是谁?”

永福公主一抹眼睛,“我说的是谢莫如!”

谢贵妃简直忍无可忍,“我得为莫如辩白一句,大公主也说莫如姓谢,难道她的身份不是谢氏女?大公主说一家子反贼,说的是哪家?”

永福公主道,“方家!那不是反贼吗?魏国夫人难道不姓方!”

“方家之罪,不连累出嫁女。先帝元后昭明皇后一样是方氏女,昭明皇后为救先帝而亡,与先帝同陵同寝,难道陛下每年祭祀皇陵,便不祭昭明皇后吗?魏国夫人与家兄亲事,是当年陛下御赐。我与公主说一声,魏国夫人是谢家妇,您贵为帝女,没凭没据不能指着人说是一家子反贼!您这话传出去,是要我们谢氏自尽以证清白吗!”谢贵妃气得不清,一把拽过三皇子道,“公主看看,这是你的兄弟,皇室玉碟上清清楚楚的记着,他的母亲是谢氏!是我!公主说话,就不为你的兄弟考虑一下吗!”

谢贵妃气得面若白纸,眼泪长流,“我们这些妃妾,于宫中服侍陛下,家人在朝为陛下尽忠,公主随口便是一家子反贼。今日说谢莫如,明日要不要说李莫如、张莫如?殿下,那个孩子什么地方得罪过你,你就不怕让人心寒吗?”

穆延泽直接给谢贵妃跪下了,凄声道,“谢母妃,大姐姐言语不慎,我替大姐姐给谢母妃赔罪了。”

谢贵妃直接晕过去了,穆延清哭着叫娘,慈安宫乱成一锅粥。

此等乱象,娘娘公主皇子闹成这样,内侍连忙去请穆元帝。

穆元帝来的时候,宫人已经把谢贵妃抬到慈安宫偏殿去了,太医正在诊治,三皇子在一畔抽抽咽咽的哭。一见父亲来了,三皇子立刻扑过去,抱住父亲小声哭了起来。赵贵妃垂泪道,“这孩子,是吓坏了,别怕,你母妃肯定没事儿。”

穆元帝摸摸三皇子的头,待太医诊完,知道谢贵妃一时急怒攻心,这才晕了过去。太医一针把谢贵妃扎醒,开了药方子呈上。谢贵妃见到穆元帝,更是悲从中来,眼泪滚珠儿般落下。

穆元帝安慰道,“好生歇一歇。”

谢贵妃想说什么,喉间却是一哽,最终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穆元帝让三皇子陪着谢贵妃,便去了正殿。

穆元帝与胡太后坐在正中榻上,淡淡问,“怎么回事?”

永福公主这会儿也不敢哭闹了,也没人替她说话,于是,永福公主只得别别扭扭的说一句,“女儿随口说了一句,贵妃实在想得太多,女儿并没有那个意思。”

穆元帝喜怒不辩,问,“你说什么了?”不是他偏心宠妃,实在是谢贵妃素来明白,断不会无缘无故的跟公主闹成这样。

说来她这怒火起因,永福公主仍是余怒未消,“还不是那个谢莫如,我们今天去宜安姑姑家看戏,我略说她几句,她就说我是笼子里的百灵鸟,早晚被冻死!难道女儿说错了!魏国夫人就是反贼之女!父皇容她们母女活着便罢了,她们倒成金贵人了!皇祖母略问一句魏国夫人过得好坏,难道不是对魏国夫人的关心?如此抬举,谢莫如还挑皇祖母的不是!”因太后宫里的嬷嬷是穆元帝下令处置的,永福公主还没白目到直接说穆元帝的不是,她继续道,“我不过是教训她几句,也没怎么着,她还敢还嘴,对我大不敬!看在宜安姑姑面子上,我并没有与她计较!”她觉着自己宽厚的了不得哩。

穆元帝道,“长泰,你来说,在宜安府上是怎么回事?”

长泰公主可不敢像永福公主这般糊弄,要是她爹大喜大怒倒无妨,这般喜怒不辩,哪里还敢有半点隐瞒,长泰公主将宜安公主府上的事学了一遍,包括当时诸人说的什么,都学的一清二楚。穆元帝又问,“刚刚是怎么回事?”

长泰公主只得刚才的事复述一遍,穆元帝一耳光直接把永福公主抽到了地上去,胡太后吓得叫了一声,更不必说其他人,都吓傻了。穆元帝由于身世的原因,他是他爹唯一的儿子,自他有记忆,他爹简直是把他宠到心肝儿上,所以,穆元帝对儿女也向来宠爱关切。平日里重话都少,更何况动手了!穆元帝面沉若水,指着永福公主,声若寒冰道,“你好大的胆子!魏国夫人是朕亲封的一品夫人!魏国夫人,大长公主嫡长女!大长公主是谁?那是先帝胞妹,朕嫡亲的姑妈!你说哪个是反贼!谢氏,是宜安的夫族,贵妃娘家,你说哪个是反贼!”

穆延泽生怕他爹再动手,扑过去紧紧抱住他爹,“父皇!大姐姐已经知错了!”

穆元帝大怒,“传内制官,这等…”急怒之下,穆元帝想寻个恰当的词来形容自己闺女,一时气晕头,竟寻不出,于是,更加暴怒,“这等孽障,也配做公主!”

穆延泽脸都吓白了,内制官唯一的用途就是替皇帝拟圣旨,圣旨一旦拟定,经内阁便可明发,那姐姐这一辈子就完了。穆延泽苦苦哀求,“父皇!念在大姐姐是初犯,求父皇看在父女之情上,给大姐姐一次改过的机会!儿臣愿意替大姐姐向魏国夫人与贵妃赔罪。”

诸皇子公主皆跪下相求,赵贵妃等人真心假意的也一并替永福公主求情,胡太后更是哭道,“谁还能一辈子没个错儿呢。皇帝你也想想,永福年岁还小呢,圣人都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些人求情,穆元帝当晚就把永福公主放逐到静心庵去了。

连带着皇长子穆延熙都跟着吃挂落,“你是做长兄的,当时看她不妥,就当拦下她!一句话不说,你还有个长兄的体统吗!你还不如长泰!”

穆延熙低头认错,“儿子知错。”他真是冤死了,人家谢姑娘两次要走都走不成,宁荣大长公主、宜安公主、长泰公主三位公主都拦不下永福公主上赶上撞南墙,谁有本事能拦住永福公主啊。

把宫妃打发走,穆元帝问穆延熙,“如何耽搁到这会儿才回宫?”既是一去宜安公主府就生了场气,怎么还出去了一天啊!穆元帝还以为孩子们玩儿得很高兴呢。

穆延熙毕竟年岁不大,他道,“儿子们在宜安姑姑府上用过午膳,又看了戏。李姑丈、谢姑丈、胡家舅公都去了,说说笑笑的挺好。就是先时大妹妹和谢姑娘拌嘴,大妹妹也没吃亏啊。儿子觉着,谢姑娘说百灵鸟的事儿不是在针对大妹妹,大妹妹是想偏了。谢姑娘天大胆子也不敢拿大妹妹比百灵鸟啊,儿子们都在当场,要是大妹妹真吃亏,儿子们断不会坐视。儿子不知道她一直在生气,不然,早回宫了。”

穆元帝气的一掌击在凤榻扶手上,骂一声,“那个蠢货!”堂堂公主,倚仗身份想欺负个人,没欺负成不说,还自爆智商值,穆元帝这辈子都没这样丢脸过!他们家的女人,彪悍强势寻常,除了他老娘有些糊涂,真没这种智商欠费的!

打发了儿子闺女,穆元帝连晚饭都没吃,召来内侍吩咐道,“取一只百灵鸟给谢家大姑娘送去。”这个该死的臭丫头,竟敢这般讽刺朕!

胡太后还迷糊着呢,不满,“还给她送什么鸟儿啊!倒是叫她长脸!”不就是死了只百灵鸟么,自己冻死的,又不是皇家给她掐死的!还要补偿她啊!

穆元帝不说这个,反问道,“母后,处置孙嬷嬷的事,永福缘何知晓的?”为了老娘的脸面,穆元帝没令人张扬。

胡太后道,“永福自小得孙嬷嬷的照顾,突然人没了,永福问,我就说了。”

穆元帝叹,“母后不要什么都跟那蠢才说!”

胡太后嘟囔,“大过年的,别人家都是儿孙团聚,你倒把人给我送到静心庵去,那是女孩儿家该呆的地方么?就是孩子有不对的地方,好生教导就是了。皇帝这般,倒像为个外头的什么毛丫头收拾自己孩子似的?要传出去,人人都以为公主可欺呢。”

公主可欺?

有他这个皇帝在,没人敢说公主可欺!穆元帝道,“什么时候把脑袋放明白了,什么时候回来。要是一辈子不明白,一辈子就不用回宫了!”说完这话,穆元帝便去了麟趾宫。

内侍于公公跑了一趟尚书府,谢莫如刚与母亲用了晚饭,原已换了家常衣裙,听到内侍来送东西,只得再另行梳妆,去了松柏院。于公公提着鸟笼道,“陛下知道大姑娘心爱的百灵鸟儿死了,吩咐奴才给姑娘再送只好的来。”

谢莫如谢恩后接了鸟儿笼子,笑道,“谁说我的百灵鸟儿死了?我的百灵鸟儿活的好好的。”

于公公这等在宫廷打滚儿熬出头的内侍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谢莫如低头逗一逗百灵,这鸟儿颇是伶俐,立刻欢快的唱起来。谢莫如笑,“表舅是听了我在宜安公主那里讲的百灵鸟儿的故事了吧?”皇帝陛下这是在警告她呢。让她好生呆在笼子里,不然哪天皇帝陛下忘了杜鹃院的存在,争着下手给她们母女一场暴风雪的人可多着呢。是这个意思吗?

于公公心说,你的鸟儿没死,你讲啥百灵鸟儿的故事啊?你怎么这么会编啊!编得有鼻子有眼的!还有,你表舅是哪位啊!

谢莫如仔细的把鸟笼的笼衣放下来,笑,“故事当然是假的了。我当时只是随口一说,想讲个有趣的故事哄一哄永福公主,不想再让永福公主生气而已。不想表舅这般惦记我,我不好进宫,就劳公公代我跟表舅说一声吧,谢他惦记我。虽然我有一只百灵了,再得一只也不嫌多,你问问他,有鹦鹉吗?我也喜欢鹦鹉。”

于公公真是服了谢莫如,光这胆色就了不起啊。于公公道,“大姑娘的话,奴才记下了。”

“真记下了?”谢莫如笑悠悠地,心情很不错的样子,“你不知道,我就怕你们断章取义。就因公公上次说我类外祖母,许多人听到后都这么说,令我烦恼许久。”

于公公拱手道,“大姑娘诶,奴才真记下了,再不敢多嘴的。”您小人家隔空都能干掉太后身边儿的老嬷嬷,小的哪儿敢得罪您哪。

“有劳公公。”

谢家给了赏钱,于公公谢赏,半句不敢多言,回宫复命。

穆元帝正在麟趾宫陪谢贵妃说话儿,谢贵妃其实得多谢永福公主,昨日穆元帝处置了太后宫里老宫人,太后正看她不顺眼,永福公主这般一闹,她立刻成了受害者,又得了穆元帝怜惜。谢贵妃素来善解人意,道,“臣妾也是一时急怒,现下想想,臣妾还是得劝陛下,公主知错便好,小姑娘家,年岁小,难免争强好胜,就容易拌嘴。臣妾想着,孩子们在宜安公主府上还是挺高兴的,不然能在宜安公主府上呆这一整日么。陛下重惩公主,叫宜安知道岂不多想?又有太后娘娘有了年岁,平日里最重儿孙。要按臣妾的意思,这就叫大皇子二皇子一并去把公主接回来吧。”

穆元帝道,“这事不必劝,现在叫她学个乖不是坏事。不知轻重,以后再闯出祸事,朕不欲大义灭亲!”

谢贵妃沉默片刻,道,“陛下这般思量,当真慈父心肠。只是我还得说,陛下挑些厚道仁义善于劝解的嬷嬷过去服侍,就是静心庵的姑子,也要挑明理的,能时不时的开解公主才好。不然,您随意将公主往庵里一丢,唉,公主尊贵惯了,哪里知道下头人的势利呢。”

俩人正在说话,朱公公回来复命,朱公公简直是一字不落的学了谢莫如的话。听到谢莫如亲切的称他为“表舅”,穆元帝唇角都没控制住抽搐了一回,穆元帝听到谢莫如还想要鹦鹉,唇角一勾,道,“嗯,等她什么时候说个鹦鹉的故事,朕再赏她鹦鹉。”

朱公公道,“陛下,奴才要去传这话吗?”

“去吧。”

朱公公今夜简直跑细了腿,他到尚书府时,谢莫如已经准备睡觉了,听说朱公公又来传话,只得再起来梳妆换衣,披着大斗篷去松柏院。听朱公公传了口谕,谢莫如一笑,“表舅实在风趣,多谢公公跑腿。跟表舅说,知道表舅没生我的气,我总算能安心睡觉了。”

朱公公能在太监群里混出头,约对是人尖加人精啊,他这会儿才知道谢莫如为啥要鹦鹉,鹦鹉有啥要紧的啊,人家堂堂尚书府千金,啥鹦鹉没有啊。这姑娘纯粹是为了试探陛下啊,陛下还有心情回这一句,起码近期内没算账的意思。不然,依陛下的脾气,对亲闺女永福公主都是一句话后打发到静心庵思过,又何需同一个小丫头费口舌。

谢家再给他赏钱时,朱公公都有点儿不大敢收了。

第58章 提议

谢家人如今才知道谢莫如也有巧言令色的时候啊,唉哟,自谢莫如随便一张嘴对着于公公亲切自如的说出“表舅”二字,饶是谢尚书此等老狐狸也麻了一麻。

打发了于公公,谢莫如就回杜鹃院休息着了。

永福公主去了静心庵祈福,这当然是官方说法儿。之后,整个帝都女眷的社交界就突然静寂了。自宜安公主府的年酒后,谢莫如便不再随谢太太出门儿,她自认低调收敛,但是,有人来谢家吃年酒,见着她也是客客气气的退避三舍。此等效果,谢莫如也在意料之外。

便是三老太太听说连皇帝陛下给谢莫如送了一只鸟儿后,私底下颇是心惊胆战的与江行云道,“你说,那丫头会不会报复我?”为啥这事儿跟江行云说啊,一则这是她亲侄女;二则,三老太太也知道谢莫如送了好几回东西给江行云。俩人关系好,三老太太是想着让江行云替她在谢莫如面前美言一二、缓和一下什么的。

江行云明知故问,“姑姑得罪过谢大姑娘?”

“算是吧。”三老太太道,“她娘以前——”说到此处,三老太太脸上浮现一抹深切的羞耻难堪,紧握双拳,话说到一半便说不下去。江行云便知这不是一般的羞耻难堪,她还是安慰道,“姑姑放心吧,谢大姑娘不是那样的人。您是长辈,她怎么会对你不敬呢。”

三老太太咬牙低声道,“你不知道她们那一种人,发作起来哪里还管长辈不长辈,都是六亲不认的!”

看来,姑妈被六亲不认过。

三老太太说着叹口气,“真真是老天无眼,怎么叫这小的给翻了身呢。”

江行云道,“姑妈要是想和解,这样的话还是要少说,您与谢大姑娘的事儿,我代为说和,如何?”

对谢莫如,三老太太是既憎恶又忌惮却又很识时务,她瘪下嘴,“成。大不了以后我都躲着她。”

江行云微微一笑。三老太太知道侄女是为她做事,还问,“要什么花销不?要不咱们也送她一只鸟儿?”

唉,真个好馊主意!您老确定陛下赏谢莫如一只百灵鸟不是讽刺她?还是说,您老以为,陛下能赏她百灵鸟,便人人都能送她百灵鸟儿了?江行云道,“不用,谢姑娘不是这样的人。”

过两日,江行云差丫环给谢莫如送了回东西,当天便与三老太太道,“已经与谢姑娘说了,谢姑娘果然没有介怀。”

三老太太深吁了口气,放下心来,赞江行云能干,又悄悄问她,“你是怎样与她说的?”

江行云笑,“姑妈只管放心就是。”何需去与谢莫如说和,谢莫如的眼睛放的够远,姑妈不去招惹她就好,怕她也没兴致与姑妈计较那些琐事。再者,谢莫如手边儿最便(BIAN)宜的倚仗就是尚书府,姑妈是谢尚书的亲婶子,谢尚书对三叔三婶素来礼待有加,谢莫如怎会无缘无故的对谢氏人出手?自断臂膀,那就太傻了。

一个笃定的人,总能给人以信心。虽然心下好奇,但,江行云这样说,三老太太便信了。

自三老太太那里回了自己的小院儿,江行云也不禁留意了一回廊下鸟笼,她对养鸟儿逗鸟儿没什么兴致,不过,富贵人家的内宅,多会养些鸟雀添上一景儿。这些鸟雀亦有专门的婆子丫环的照顾饮食,矜贵的很。江行云抚摸着乌木紫光竹丝编就的鸟笼,里面白眼棕额叠尾的画眉精神活跃的呖呖叫着…这只鸟儿在想什么呢?不过,得先确定,笼子里的鸟真的是只百伶百俐的百灵鸟吗?

倘是一只鹰,这样的笼子,可是关不住她的。

谢莫如根本不知三老太太要与她求和的事儿,便是知道,她也不会放在心上。三老太太无关紧要,倒是与江行云交换了一本书后,过了初五,陛下开笔开玺,朝臣们也开始上朝当差了。

谢莫如知道自己如今是群邪辟易,除了上午去松柏院跟谢太太学理家事,余者时间就安安静静的在自己屋里看书。便是宜安公主去长公主府的春日宴,也只有谢莫忧相随,谢莫如是不去的。

经过这一个新年,谢莫忧的人生观再次得到颠覆,原以为谢莫如那样得罪了永福公主,她都担心家里会受谢莫如的连累,谁晓得谢莫如没事,谢家也无事,倒是永福公主,把自己折腾到静心庵里去了。哪怕皇室是说永福公主去静心庵祈福,谢莫忧对皇室的解释也深信不疑,可她又觉着,此事或者就与谢莫如有关。而且,听说谢莫如还得了皇帝陛下御赐的一只百灵鸟儿。永福公主去静心庵的那天晚上,内侍来了两趟,都是找谢莫如的。

如今,谢莫忧早没了与谢莫如争强好胜的心思,她完全觉着,她跟谢莫如除了都姓谢,都是谢氏女外,谢莫如是一种,她认知之外的生物。

谢莫忧甚至后悔,要早知谢莫如这等本领,当初说什么也该劝着姨娘的。再想做正室,再想做嫡女,但,遇着谢莫如这种连太后说句话都能挑出不是、公主都能搞进静心庵的家伙,她们母女,再怎么想,也该忍着的。

非但谢莫忧后悔,宁太太也在家后悔呢,不同于谢莫忧,宁太太的消息更灵通一些。宁太太简直是后悔的N次方,上次行事,委实轻率。

相较于坐立不安的老妻,宁大人一如平常,急什么呢,在笼子里的都不急,笼子外的先沉不住气。再者,他宁家与谢莫如,除了他那不争气的闺女外,皆为公仇。倘谢莫如真有大长公主的志气,也不该找他寻仇。倘谢莫如要寻宁家报仇,那这帝都城中与谢莫如有仇的就太多了,不说别家,谢家也是其中之一。他其实就盼着谢莫如如此格局,介时不必任何人动手,谢莫如自己便是众矢之地!

可惜的是,笼子外的太没耐心,而笼子里头的,太有耐心。

笼子里头的谢莫如正在园中看迎春花,迎春花一开,天气就渐渐暖了。春风拂过,谢莫如又搬回了紫藤小院儿。

谢柏过来看谢莫如,二人去紫藤小院说话,谢柏笑,“过些天紫藤花也要开了吧?”

“是啊。”四季轮回,年年如此。

丫环捧来香茶,谢柏接了,笑,“怎么这般没精神。”

“春困秋乏。”出头鸟不禁打,剩下的全都缩着脖子,不怪谢莫如精神不好。

谢柏笑,“说一件事你就有精神了。”

“什么事?”

“西蛮王的生辰在五月,我给陛下上书,问陛下是否谴使问候,陛下准了。”谢柏并不贪谢莫如之功,特意过来与她说一声。

谢莫如笑,“恭喜二叔。”

“该是我谢你。”谢柏笑,“走,跟我去书房说。”

谢莫如道,“等我换衣裳。”她在杜鹃院都是穿常服。

“快点快点。”

不必谢柏催,谢莫如也俐落的很。迅速换好衣裙,谢莫如便与谢柏去了书房,谢柏自己的书房。墨菊上了两盏茶,谢柏便打发她下去了,与谢莫如分主宾坐了,道,“我朝自太\祖立朝,边患不断,陛下亲政那年,晋王都阵亡在西宁关。这个西蛮王,你猜多少儿子?”

不待谢莫如问,谢柏笑,“成年的就有二十一子十五女。”

谢莫如惊叹,“好会生。”

谢柏自袖子里取出一张薄绢,展开来,上面是西蛮王各子女联姻的关系图,详尽至极,连多少年岁都有记述。谢莫如赞叹,悄声问,“二叔哪儿弄来的?”这些都是机密吧?

“当然是打听来的。”

谢莫如道,“帝都还有这般清楚西蛮境况的人。”

“猜一猜?”

谢莫如思量片刻,望向谢柏,“通四海者,必商贾也。”

“莫如真乃神猜。”谢柏一笑,“去岁你给我提了醒,我便想着,西蛮什么境况,除非去过那儿的人才知道。帝都里公门侯府是有的是,真正熟知西蛮的,只有一家,永安侯府。先永安侯曾在西宁关打过仗,西蛮大致什么样,永安侯府定是知道的。可要说现今形势,先永安侯已经过身,今永安侯尚主之后就没出过帝都城,怕永安侯也不大清楚的。不过,我还是跟永安侯打听到了一些西蛮的事,年下公主得了一件紫貂裘,这种名贵的皮料,便是产自西蛮。我这才想到,与西蛮做生意的榷商。”

“你素来对西蛮有兴趣,这些事情我已经上禀陛下,给你看看,你心里有数,别往外说就是。”对谢莫如的嘴巴,谢柏还是很放心的。

谢莫如低头把绢帛上的记录看一遍,便还给了谢柏,笑,“那二叔该准备准备出使西蛮了。”

说到这个,谢柏叹,“自晋王战亡西宁关,陛下便鲜少用亲贵于危事了。”

谢莫如道,“说到晋王之死,我早便有些不解,上次听祖父说,陛下因晋王之死问罪当时的西宁关守将老永安侯。既是问罪老永安侯,如何今永安侯又得以尚主,这般问罪,倒也稀罕。”你家有罪,我把嫡亲妹子许给你儿子?天下竟有这般逻辑?不通啊!

谢柏呷口茶,“这里头的事儿就早了,我也不大清楚。不过,有一事倒是朝野震动。晋王死后,老永安侯回朝,接替老永安侯的守将宋大将军在平定西宁关之后,给陛下上过一道奏章,名字就叫,谏权贵从军书。”

“反正吧,我猜着,晋王大概是别有死因,不一定就怪到老永安侯头上。”谢柏所龄所限,并不知此间内情,不过,他也能看出蹊跷来,想到晋王还是自己岳父,又叮嘱一句,“在公主面前万不要提此节。”

谢莫如笑应,又道,“南安关守将一样是承恩公的公子。既是二叔上的折子,陛下也批了,我猜使臣肯定有二叔的份儿。难不成出使比胡公子在南安关打仗还危险?”

谢柏笑,“这也有理。反正该做的都做了,陛下要用我,我时刻侯着。不用我,也悠闲,正好三月酿桃花酒去。”

谢莫如也是一笑,出身官宦之家,又是少年得意,二叔自然少不了名利之心,不过,谢氏清贵,二叔已是驸马,并不需太过汲汲,故而,进退间便多了一分洒脱。谢柏笑,“跟你说,我少时志向辅国以忠、爱民以德,泓远也空泛,如今真正做了官,才知做好一件事也不容易。”

“要是这般容易,人人都能为卿为相了。”

谢柏哈哈一笑,道,“是啊。”

说话间,谢柏敛了笑,道,“长公主府春日宴,我托了公主试探李樵之事,谁晓得公主刚一开口,长公主便沉了脸。先时苏不语托过李宣,也在长公主面前碰了壁。李樵明年还想考秋闱,怕他报名都难。”

谢莫如认真听了,道,“我劝二叔,以后莫走长公主这条路子了,长公主非言语可动之人。而且,李先生少时之事,绝非长公主所为。倒是长公主,怕是代人受过了。”先时听人口口相传,只以为文康长公主为人鲁莽彪悍,可真正接触后才知道,长公主彪悍是真,鲁莽绝对没有。这位长公主明晰善断,非寻常人,便是瞧不上庶子,也不会这种不入流的手段。只是,长公主过于彪悍,一力降万法,才让许多人误会,以为李樵少时之事是长公主指使下人所为。

谢莫如的话,谢柏也是赞同的,他自从尚主后,直接进入皇族的圈子,对这位长公主也有了些自己的了解,也觉着长公主不像做出那种事的人。

李樵少时之事,竟成谜团。

谢莫如忽然道,“二叔倘有意使臣之职,倒不如请李先生介时一道随行。”

谢柏道,“你是说,让永安侯府…”把永安侯府捆到一处。

“李先生科举颇是艰难,何必一棵树上吊死,除了科举又不是没有别的活路了。”谢莫如当然是想到李樵的出身有可用之处,起码倘此事成行,永安侯府派两个老家将,就能帮上二叔大忙。她道,“科举不过是晋身之阶,像二叔,如今为官,可用得上当年十年寒窗所读的四书五经礼义文章?再者,出使西蛮的机会,不是寻常能有的。李先生有兴致再好不过,倘李先生没兴致,也便罢了。并不是要勉强她,我只是觉着这是两相得益的好事,才有此提议。”一个人,有可用之处并非坏事。最怕的是,倘连可用之处都没有,便可悲了。

谢柏正色道,“李樵还有一样天大好处,他精通西蛮文。”

谢莫如颇是讶意,“李先生实在学识渊博。”

“李樵之优异,尚不止于此。”谢柏笑,“且看吧,倘我真能名列使团,我必请李樵同往。”

作者有话要说:元旦快乐~

第59章 万全策之一

李樵当然是优秀的,而且不是寻常优秀。

如果只是寻常会做两篇锦绣文章的书生,想来谢柏与苏不语不会同他有这等交情,这两位简直是急李先生之所急,想李先生之所想,把李先生的事当自己的事。

李先生名声之事,谢莫如真没看出李先生哪里着急,倒是谢柏、苏不语两人,一个走李宣的路子,一个走公主媳妇的路子,而且双双碰壁都不肯罢休…

能做到这一步,总不是没有原因的,不是吗?

纪先生在教两位女学生煮茶,其实谢莫如对于烹茶之类的事兴趣不大,她只是单纯的喜欢这种安静的光阴。一道水流倾入紫砂盏,纪先生递一盏给谢莫如。谢莫如欠身接过,茶香清透悠长,不愧是今春新茶。纪先生再递一盏给谢莫忧,谢莫忧嗅一嗅茶香,慢呷一口,道,“也就先生这煮茶的手艺,才算不辜负了这好茶。”

纪先生笑,“是茶好。”

谢莫忧笑,“茶好,先生更好,都好。”

纪先生示范后,两姐妹分别学着做了一回,纪先生道,“煮茶怡情养性,但有悠闲时光,煮上一盏茶,解乏宁神。”

谢莫如将紫砂盏放下,问,“先生喜欢什么茶?”

“以往机缘巧合,倒是见过不少名茶。要说哪种茶格外好,就是各花入各眼了。”纪先生笑,“我的话,更喜欢蒙顶茶多一些。”

谢氏清贵,家中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纪先生一提蒙顶茶,谢莫忧便知此茶,道,“我听说,蒙顶茶是贡茶,极是稀罕来着。”便是她家,也没有极品蒙顶茶的,想是纪先生在宫里做女官时见过。

纪先生一笑。说茶想到旧事,却是无关宫廷。她出身宫中女官,便是做了谢府的供奉,嘴也是很紧的,从来不说宫中旧事。故此,谢莫忧提及贡茶,纪先生并未多言,转而与姐妹二人说些茶道故事,直到中午放学。

谢莫如是在傍晚知道谢柏要出使西蛮的事的,如今她与谢莫忧都只上半日课,下午随谢太太学理家。谢尚书谢松父子二人都是一脸喜色的回府,谢莫如谢莫忧起身见礼,谢太太笑,“什么事这般高兴?”难得见这两人喜形于色。

谢柏笑,“是阿柏,今日早朝,陛下点阿柏为副使,出使西蛮。”

谢家父子都高兴的很,倒是谢太太乍听这事儿,还以为自己幻听呢,不禁问一遍,“出使西蛮?”

谢尚书坐椅中,接过谢太太递上的温茶喝两口,一幅老怀大慰的样子,“是啊,下个月动身,有两三个月就回来了。”当初谢莫如提的醒真是提对了。

谢太太并不是那种一意溺爱儿子的母亲,她出身官宦之家,自然知晓为官非得有差使才能往上爬呢。儿子尚主虽得体面尊荣,在鸿胪寺却不比翰林院有前程啊。原以为做驸马就得闲置了,不料陛下竟给派了远差,谢太太亦十分欢喜,笑道,“这可是大喜事!下月动身,倒还不急,有的是时候准备出行的物什,这些琐事有我就行,只是得派两个得用的管事跟着阿柏才好。他虽是成家的人了,可长这么大,还是头一遭出这么远的差使。”

谢尚书笑,“只管放心。”他自然心里有数。

谢松看谢莫如的眼神也柔和许多,谢柏有此机缘,谢莫如居功甚伟。谢莫如还是老样子,不骄不躁,亦不多话。谢莫忧活泼的多,她好奇的很,道,“不知西蛮什么样子?听说那里产皮毛,吃羊肉。”

一家子都为谢柏高兴,谢芝笑,“不是二姐姐你想吃羊肉了吧?”

“我是听苏才子说那边儿人喜欢吃羊肉的,而且,还不煮熟了吃。”

“不煮熟怎么吃?”

“就煮个两盏茶的时间。”谢莫忧道,“大姐姐也知道的,是吧?”把谢莫如拉来做证人。

谢莫如道,“羊肉略生一些吃没什么,挺鲜嫩的,倒是老了不好吃,除非炖的软烂。”

谢兰不能理解,道,“那岂不是吃生肉?”脑中顿时浮现西蛮人吃生肉的模样,这,这是茹毛饮血么!

“算是半生吧。”谢莫如是在庄子上吃过的,苏不语亲自弄的水煮羊,三个月大的小羊羔,肉质鲜嫩,只是当时听苏不语说,此等肉质都不能与西蛮的羊相比,可见西蛮羊味美。谢莫如实在羡慕二叔,可以去西蛮开阔眼界,亦能品尝到如斯美味。

谢莫如正在幻想西蛮的种种好处,谢太太已是开始担心,“唉哟,那地方难道不吃熟食,这可怎么办?”她虽不会拦着孩子上进,到底是亲娘,便忍不住心疼儿子,又想个主意,“要不派两个厨娘跟着?”

谢尚书失笑,轻斥,“胡说。带什么厨娘,还不够丢人的。他只是副使,还有正使大人呢。到时,别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没的养出这般娇气来。”

谢太太道,“他们兄弟两个,便是少时也没娇气过。我是担心这要是半生不熟的东西,吃了生病可怎么办?本来就是千里跋涉,水土不服怎么办?”

谢尚书不以为意,道,“西蛮人都那么吃,怕什么。”

谢太太可不这样想,她道,“人跟人一样么。同样是树,还有南橘北炽的道理呢。”

谢莫忧道,“祖母放心吧,二叔早就吃过,大姐姐也吃过呢。”

谢莫如见谢太太看她,便道,“挺鲜嫩的。”想了想,谢莫如道,“二叔去西蛮,便是有一时的水土不服,也不要紧。在一个地方,最好当地人吃什么,二叔就吃什么。食也是药的一种,每个地方的出产,都是应当地的气侯水土而生,医书上说,吃当地的东西应该是最相宜的。”

大家都这样劝她,谢太太也笑了,“那就算了。”给儿子带厨娘什么的,她也晓得不大合适。谢太太又与谢尚书道,“明日叫阿柏回来,咱们好好儿吃顿饭。”

谢松想到一事,与谢芝几人道,“北岭先生就要来帝都讲学了,第一场设在国子监,我托人给你们安排了位子,到时你们一并去,好生听一听,长些见识。”

谢芝三人齐声应了。

谢莫忧有些迷糊,问,“父亲,北岭先生是谁?是教书先生么?”

谢松笑,“北岭先生是大儒,学识渊博,天下少比,这次是受邀来帝都讲学。”

谢莫如道,“能去国子监讲学,想来定是学问大家。”要不他爹也不能这般郑重的给儿子走后门听人家讲课。

谢松笑,“这是自然,北岭先生在北岭有弟子三千,著书立说,尤其于经史一道,造诣非常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