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巡抚想说就说,还不叫人说话了!”五皇子颇是不满,道,“本王在礼部,倒未遇着此事。”

唐总督叹,“殿下是何身份,如何能有人敢为难殿下。就是上遭陛下拨银,五十万一分不少的送来,这还是我在闽地任上头一遭。”

五皇子问唐总督几人,“你们是不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徐家手里?”

一听是徐家之事,唐总督脸色微凛,这会儿也顾不得修饰隐瞒了,道,“每次地方上征军粮,都是当季新米征上来,我们为了节省些银子,让徐家调换过陈米。”

昭武将军欲言又止。

唐总督眼神微微下垂,唇角略抿。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谢莫如的眼睛。谢莫如道,“王爷的话,依旧有效。到这个份儿上,你们要是还瞒着,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一时间,议事厅寂静的可怕。

唐总督这样的老家伙,都出了一脑门子冷汗。

昭武将军亦是脸色泛白,倒是宋双成有些不懂,不着痕迹的看看这个,又望望那个。只是,他觉着不着痕迹,坐在上面的五皇子谢莫如夫妇,有什么看不到。另外苏巡抚、周按察使也是一派凝重,谢槿眉毛微皱。

议事厅落针可闻,五皇子感觉自己听到了唐总督剧烈的心跳声。

当然,这有可能是唐总督坐在他下首,俩人离得比较近的原因。

或者,是五皇子的幻听。

不知是不是错觉,一阵带着料峭的春风飘飘荡荡的拂过议事厅,无端给这春日带来几分阴寒之气。谢莫如道,“你们若想离开,现在就走吧。”

五皇子瞥他媳妇,难不成他媳妇已猜到是什么事了?

谢莫如淡淡地,“无非是靖江王府的事吧。”

唐总督汗如雨下,五皇子大惊,“你们竟同靖江王有勾结!”

永定侯道,“臣驻扎海沿两年,闽地未有海上私通靖江之事。”

唐总督惨白着脸,“三年前,闽地大旱,我等自靖江买过米粮。”

谢莫如话音一转,道,“这有何妨,靖江王府本就是国朝藩王府,与闽地相临,自靖江买些粮食也正常。就是吴闽两地,难道没有商事来往?”

唐总督与昭武将军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谢莫如道,“说来我与殿下同靖江王都不是外人,就是来就藩的路上,靖江王还特意命人送了东西。只是如今殿下政务繁忙,无暇拜会。”

谢莫如继续感慨,“说来吴江之地,盐铁之利不说,土地丰饶,远胜咱们闽地啊。”

一时,李九江进来回禀,徐大掌柜请过来了。

五皇子道,“宣他进来。”

徐老板能混到大皇子跟前的人,也是有些本事的,消息更是灵通。如今五皇子巡视,一路上,不少官员纷纷落马,徐家能有今日今时之地位,自身也不是多干净。徐老板不是不惊惶,谢莫如以为这主意是大皇子一系的意思,但未尝没有徐家自作聪明之意。

徐家是几次想巴结到五皇子夫妇未果,不料今日竟是在诸多官员之前召见他,徐老板顿觉不妙,五皇子已问,“听说你有东西呈给本王?”

徐老板原意是私下呈上,可看五皇子这问法,完全不是私下交易的意思啊。徐老板犹豫不决,冷不防对上一双冷森森的眸子,他不由一个冷颤,五皇子道,“你要无话同本王说,那就下去。”

徐老板此时方明白五皇子同有银子就好说话的大皇子完全不同,不敢再磨蹭,连忙自怀中取出一个蓝皮布包,恭恭敬敬的呈上。

徐老板一介商贾是不能到了五皇子面前的,他这东西自有内侍用托盘转呈,五皇子还未看那蓝皮布包里的东西,就觉出室内的气氛又一次陷入紧张,五皇子命人升个火盆进来,直接将这蓝布包往火里一投,炭火卷起那蓝布包,立刻露出里面开始毕剥毕剥燃烧的纸页,五皇子淡淡道,“本王说的话,一直有效。这东西,不看也罢。”

唐总督立刻跪倒,激动的老泪横流,高呼,“殿下如此恩典,臣等焉敢不效死力!”

余人纷纷跪伏。

五皇子懒得听这些废话,只道,“以后,这闽地,要听我的!”

“臣等领命!”

伴随着诸臣的高呼,徐老板的脸惨白到极致。

谢莫如看向五皇子,眼神中闪过一抹微笑。五皇子悄悄捏一下妻子的手:这就是皇权,天下之人,都要听咱们的!如何能被一介商贾牵着鼻子走!

五皇子展现了一回主君风范,收买了一回人心,就与徐老板道,“自此你也轻松了,你也是为了保命,你的忠心,本王知道。去吧!”

徐老板离开时不说失魂丧魄,但那脸色神态委实也不大好。

五皇子道,“行了,中午美餐一顿,明日本王亲去昭武军营。”

自唐总督往下纷纷马屁如潮涌。

五皇子也就笑纳了。

待得下午,夫妻俩私下说起话来,五皇子都有几分庆幸,道,“幸而你反应快,我都没想到是靖江事。”

谢莫如道,“靖江王在吴地多年,他要没往闽地渗透经营过,反是蹊跷。”

五皇子道,“此事,还是要告诉父皇一声,不知父皇会不会恼我自作主张。”徐老板献什么证据,五皇子何尝不为难,他倒乐意溯本清源,但若是涉及整个军政系统,为安人心,只得如此罢了。

谢莫如沉默一时道,“有朝一日收服靖江,难道靖江之地的官员便不再用了吗?如今之情势,也只得如此。倒是有一事想跟殿下商量。”

“什么事?你只管说。”

“我看,闽地与吴地商事来往颇多,今日你我所见,怕只是九牛一毛。此事,终要有个说法。以后是改为明面的商贸,还是全面禁止,殿下也得有个主意。”谢莫如道,“若全面禁止与吴地商贸,日后必要森严以对。若是改为明面上正常的贸易往来,商税可得收起来。”

五皇子叹,“此事,我心意未定。”

“那就与唐总督苏巡抚他们商议一二。”谢莫如道,“还有,今日所有事,必要一五一十的与陛下说明才好。哎,太子殿下要为难了。”谢莫如一叹。

五皇子也不傻,道,“你是说,户部截流。”

“二十万银子的拨款,户部截下五万两,世所未闻!每年户部往外拨银子几百上千万,户部要截流多少!这些截流的银子去了哪里!”谢莫如冷声道,“咱们这里都紧成什么样了,就是朝廷,去岁陛下不知怎么挤出这五十万银子呢。如今殿下就藩,五十万银子一分不少,若殿下未就藩,这五十万到闽地能剩四十万吗?这些银子,去哪儿了?源头水不清,怎么能强求中下游样样清楚明白?咱们才到闽地这些时日,已是不得不与世同浊了。”

五皇子叹,“此话咱们私下说说就罢了,闽地的事,我自会一五一十的回禀父皇。只是,太子一则是君,二则是兄,这是咱们的猜度,秘折中是不能写的。”

谢莫如道,“殿下的难处,我岂能不知?我也不是说太子殿下,可此事事涉户部,太子掌政户部多年,未免为难哪。而且,要我说,户部这手伸的也太长了些,终是连累了太子哪。太子不同他人,藩王,不过一地之主,咱们说起来是为太子为陛下守护江山的。说来,这万里江山,终归是陛下是太子的。户部如此,实在打了太子的脸。殿下写封私信,告与太子一声吧。太子失察,受了小人蒙蔽,殿下既知道,不好不给太子提个醒的。”

五皇子也没写秘折的心了,将笔一掷,道,“以往在帝都,兄弟间偶尔也有些意气之争,我在礼部,不晓得其他几部的事,今来闽地,实在叫人灰心。就是父皇那里,我说的虽都是实话,怕父皇也不好受,父皇最看中太子和大哥了。”年前他爹给他银子,把五皇子感动的够呛。虽是皇家,他们父子关系一向融洽,尤其五皇子这种自小并没有得到太多父亲关爱的,当然,他皇爹也没委屈过他。但,成年后父子的亲密,依旧让五皇子对穆元帝多了一份体贴。

谢莫如劝他道,“既如此,殿下也不要总在折子里写这些公事,写些以往兄弟父子的亲近趣事,岂不好?陛下看了,想到先前父子情分,总能网开一面的。殿下这里,既尽了儿子的孝心,也尽了兄弟的情义。”

五皇子笑,“你说的是。”重执起笔,开始写秘折。

谢莫如笑,“孩子们也都认字了,只是写得不大好,也让孩子们给母妃写几句话,到时殿下令人一并捎去。”

“好。”

作者有话要说:PS:明天见~~~~~~~~~~~~~~~~~~

第184章 天下乌鸦

尽管五皇子很有藩王风范的烧掉了徐家献上的证据,唐总督心下亦觉着五皇子是个有人格魅力,体谅下属,值得追随效力的藩王。所以,唐总督方私下求见,打算给尚年轻的藩王解释一下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治风云,咱可得谨慎之后再谨慎哪。

唐总督一把年岁,人有了年岁,经的事就多,说起古来是没完没了,唐总督一直从先帝末年,说到今上执政,说到今上大婚后得了皇子的喜悦,“天大的盛事,陛下命天下免税一年。便是陛下登基,也未有此恩典。老臣老了,有了年岁,孙子也有的人了,因尚算得用,一把老骨头,还能为陛下与王爷尽忠,也是老臣的福分。话说回来,民间有句老话哪,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做父母的,盼什么,不就盼着一家子和和气气的,儿孙们太太平平的。”

五皇子这要再听不出唐总督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智商有问题了,五皇子道,“做主的自然是父皇,我也只是把咱们闽地的事同父皇说一说。老唐你自是体谅父皇,可我想着,父皇在帝都,所知所闻都是从咱们的奏章中来。父皇派咱们下来治理一地,要是咱们都碍于情分不同父皇说实话,父皇这心里得是什么滋味儿。就是咱们,不是也辜负了父皇的信任。咱们有没有把地方治理好且不说,这世上,能人是尽有的,咱们不一定是拔尖儿的,可是,实话得告诉父皇,哪怕父皇觉着咱们不合适,他知道这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也好安排合适的人。”

顿一顿,五皇子继续道,“我岂能不知老唐你的好意,我也知道我这密折一上就得罪人。只是,我还得照实了写,照实了说。”五皇子有着年轻人的坚持。

唐总督轻声道,“别的事都好说,只是一样,老臣必要劝王爷一句,户部截流之事,难道王爷以为陛下不知吗?”

“自来外地官去户部要银子,都是要在户部打点一二的,这是官场常例,我也知道,父皇怎能不知。但二十万银子他们扣下五万,这事不成。不只是说咱们这里不成,就是换别的地方,也不成,没有这样办事的,他们的手也忒黑了。”五皇子不是为自己心疼,他是为自己老穆家的江山心疼。

唐总督想,闽王真是一派赤子之心,更难得的是,一般赤子之心的多是愣头青,闽王却是进退得宜,极有分寸的人。只是,这样有分寸的闽王也难免犯了愣头青一样的毛病,唐总督苦口婆心,“户部不过小人作祟,殿下揭开此事,岂不是要连累到东宫身上?殿下与东宫的情分,可不是寻常人能比的啊!”唐总督苦劝五皇子,五皇子虽好,到底只是一地藩王,现在今上在位,哪怕五皇子说些不恰当的事,也是无妨的。可将来东宫登基,对五皇子,难免心存芥蒂。当然,唐总督苦劝,也有自己不想得罪东宫的意思。毕竟,五皇子不可能空口无凭的去说户部的事,到时肯定要他附折为证的。唐总督能做到总督的高位,不为自己,也得为儿孙们考虑,自然不愿得罪东宫。

五皇子有不同意见,五皇子道,“要是别人,会觉着我冒犯了他。太子绝不会如此的,大人想想,日后太子登基,江山社稷皆是太子的,太子怎能不盼着江山昌隆呢?我与太子兄弟多年,太子为人极好,体恤臣下,故而受了蒙骗。倘有此事,太子定不能容的。”

唐总督急死了,唉哟,这个愣头青!有些话,唐总督是断不好说的,太子当然会顾及江山社稷,可太子这不是还没登基么!

五皇子道,“老唐你把先时拨银子的事写一写,我一并做密折递上去,你放心吧,这事儿就父皇看得到。而且,咱们又没什么实际证据,且事涉不到太子。只是户部若真有此事,是断不能再让他们继续的,若无此事,警醒一二也没有不好。我不是为了闽地,我是想着,这天下,除了帝都,都是外地,此风断不能长的。我也不是为了自己,这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既知道,不能做不知道。”

唐总督感叹,“王爷什么都明白,老臣胆小,愧矣。”

“谁都有一家老小,老唐你能与我说这些,胆子已不小了。”五皇子正色,“你是个好官,我知道。”

唐总督在官场磨练数十年的老心都给五皇子感动了一回,唐总督见劝不动五皇子,他胆子虽小,只是谨慎惯了,话说不谨慎的人,怕也做不到总督之位。但显然唐总督并不欠缺决断,唐总督道,“王爷一心为民,老臣愿附骥尾。”

因是二人私下说话,唐总督轻声道,“此事,王爷必要好生与东宫解释一二方好。”

“嗯。”

其实五皇子虽不想承认,此事或者太子不知。但太子掌户部多年,便是五皇子也只能嘴上替太子开脱一二,若说太子不知,就是五皇子也不信的。太子又不是白痴,怎能不知!

只是,五皇子不明白,他与妻子道,“当初分府,我们兄弟都是一样的分例。王府、产业,一样不少的。咱家的日子能过得,太子的日子定也能过得。我实不明白,倘此事与太子相关,太子要这些银子做什么?”五皇子在礼部当差,他要说没拿过礼部一两银子,那也不是。自来冰敬炭敬,也是衙门老例了,他掌礼部,这些孝敬,他不拿,底下人不敢拿。所以,他也拿过,但也仅止于此。

五皇子平日里生活并不奢侈,除了人情往来,自家花用,银子是够用的。天潢贵胄,本就不缺银钱,弄这些银子做什么呢?有什么用呢?

“银子自然有银子的用处,世间之事,大抵是与银钱相关的。”谢莫如悄声道,“其实要我说,户部至此,不一定是太子就希图这些银钱。太子初掌户部,如何才能收拢人心,打个比方,先时户部的油水是一千两,到太子掌管户部,户部当差的油水增至三千两,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了。若如此,谁不念太子的好处呢?”

“怎么能有这般糊涂的事!”五皇子急道,“江山可是祖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他们老穆家的!太子,太子这不是纵着旁人挖自家墙角么!

谢莫如淡定提醒,“彼时太子还不是太子。”不要说太子,谁不需要人支持,穆元帝也要朝臣忠心。

剩下的话,谢莫如不说,五皇子也知道了,太子不是太子时如果用这种法子收拢户部上下人等,也不可能在做了太子就改的。相反,开此先例,怕是户部人等以为有太子默许,自会变本加厉。而地方官员,等着户部银钱发放,自然要打点,哪怕打点花销倍增,碍于户部是太子的地盘儿,没人愿意得罪现任的储君,将来的皇帝。怕是地方官只当是给太子殿下进贡了呢,当然,户部得的好处,不可能不给东宫进贡。

谁会嫌银子多呢?

只是,五皇子仍忍不住一声叹息,“我总觉着,朝廷的银子,还是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前朝覆灭,皆因朝纲败坏。都说前朝末帝如何昏庸,其实说句实在话,他还不算特别昏庸。前朝有此下场,一则朝纲败坏,二则藩镇势力过大,以臣凌主,君权不存。这两者,并不是平民百姓导致的,前朝至此,原因还在于仕人。所以我觉着,治国治藩,不仅在于治理百姓,更在于治理仕人。尤其是官员,自品性到能为,都要细细斟酌。官员好了,派他们到地方,地方才能好。倘官员先坏了,到地方只知巧取豪夺刮地皮,天下焉能不乱。”

五皇子感叹一回,早早安寝。

五皇子还能睡得着,穆元帝收到他五儿子的秘折兼家书,是觉都睡不好了。

五皇子其实写得还是相当委婉的,但再如何委婉,就像他说的,他既知道,不好不跟他皇爹说一声。对于一个帝王,真相较粉饰太平重要千百倍,只要这个帝王不太昏庸。

穆元帝并不是自欺欺人的性子,自打前些日子他五儿子说,兵部给我们闽地的军械,多有不合格的,还有以旧充新的事儿。这也不只是五皇子自己说,其间夹着闽地将领的密奏陈词,尤其五皇子一点儿没替闽地瞒着,什么军源不足吃空饷,粮草上做手脚的事儿,五皇子都同穆元帝说了。幸而穆元帝有了年岁,人有了年岁,脾气就缓和了。遇着这事儿,穆元帝虽也免不了气一回,只是,气过一回后,穆元帝没声张,先是命人悄悄在兵部查了。如今南安侯是兵部尚书,当然,南安侯这兵部尚书做的时间还短,上任兵部尚书在前年地动时不幸遇难,穆元帝就令南安侯补了兵部尚书的缺。穆元帝一查,真尼玛一肚子火气。因穆元帝自认是绝世好爹,自从儿子们成年,为了历练儿子们,便将儿子分搁在六部历练,这不,大皇子就搁兵部了。皇子在兵部,就等于给兵部尚书头上再安一顶头上司。

大皇子在兵部的时间比南安侯长,兵部的肥水部门,譬如武选司,专管着武官的选拔、升调、承袭、封赠诸事,一听这职能就知是何等肥水衙门了。还有武库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之事,更是肥的冒油的部门。于是,这俩部门,大皇子都牢牢的捏在自己掌心,不容人染指的。南安侯虽爵位高,可他也比不上大皇子的身份哪。于是,南安侯鲜少管武选司、武库司的事儿,他管着职方司、车驾司、稽俸厅、会同管,听着是四样地方,可这四样地方的油水加起来也比不了一个武选司。

要说穆元帝不知道他大儿子紧把兵部要害部门的事,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穆元帝是做亲爹的,难免有些私心,自然是偏着自己儿子的。穆元帝这心思,不知南安侯晓不晓得,但不论南安侯晓不晓得,反正人家南安侯不傻,人家没跟大皇子争。大皇子你愿意怎么着怎么着吧,反正万里江山是姓穆的,又不姓胡。

南安侯能少年封侯,自然不会是个傻的。

人家啥都不争,而且,南安侯是穆元帝嫡亲的表弟,又是难得的明白人,以至于,现在穆元帝真不好让表弟替儿子顶下这兵部的屎盆子。

五皇子递的是秘折,主要就是考虑这事儿关系到皇族脸面,五皇子很有父子兄弟爱,虽然他觉着他大哥这事儿办的不对,但考虑到他皇爹他大哥的脸面,五皇子很谨慎的用了秘折。这一举,给了他爹充足的调查空间,而且,将事情放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同时也没有让大皇子太过难堪。尽管大皇子被穆元帝私下狂喷了大半个时辰,腰盖都跪肿了,兵部的差使也被夺了,但也得说,这是五皇子手下留情,用秘折悄悄告知他皇爹,大皇子方能保全了脸面。

好吧,差使都被夺了,脸面什么的…哪怕穆元帝没有明面儿上发作,但兵部武选司、武库司接连遭到清洗,只要没瞎的,也知道是什么事了。

大皇子,大皇子更不可能感激他五弟递的是密折,大皇子此时恨不能生吞了五皇子。这该死的老五,原以为他是个好的,谁晓得一到闽地把千百年前的旧事都拿出来咧咧,告黑状!什么东西!太子的狗腿子!

大皇子恨五皇子恨的牙根痒,与对他不离不弃的赵霖赵侍讲道,“老五以为自己是什么好的,当初他给父皇修汤泉宫,三个月就用了一百万银子,我就不信这里头没有猫腻!”

赵霖听的虎躯一震,当然,赵霖生得长身玉立,并非虎躯,但大皇子所方对他的震动实在太大,已至于,赵霖失去了往日的镇定,脱口问,“一百万两银子?殿下听谁说的?”

“老五自己说的!”大皇子自觉抓住了五皇子的把柄,道,“我已命人去查了,他又不是用金子修行宫,要说他没从里头贪墨,我再不能信的!”

赵霖此刻的心里感受没人知道,因为赵霖很快恢复镇定,然后告诉大皇子,“殿下,请立刻撤回人手。五皇子当初修汤泉宫,只用了一万银子。殿下莫要给人骗了!你此时若将这子虚乌有之事扣五皇子头上,陛下要做何想!”

“啥!一万银子!”大皇子吓一跳,脱口道,“那够做什么!”当时汤泉宫破破烂烂的,怎么算一万银子也不能够的啊!

赵霖镇定无比,“此事臣早打听过,汤泉宫当时只是有些陈旧,就是有宫室要重修,用的也是内务府现有的木石玉料,以及些工匠罢了。当时的确只用了一万出头的银子,陛下赏赐五皇子与工匠,拢共算起来不过两万银子。”

大皇子更恨了,磨着牙骂,“老五这狗东西!竟然骗我!”

(天地良心,五皇子知道得为自己叫起冤,他当时只是伸了一根手指而已。谁晓得他大哥这般有想像力,以为是一百万哪!)

赵霖沉默的看一时大皇子发狠,低头端起细腻如玉的白瓷盖碗,闲雅淡然的呷了一口茶,大皇子道,“时雨你别只顾吃茶,倒是给我想个法子才好。”

赵霖道,“殿下如此没有定性,臣便有再好的法子,怕殿下也用不好,不如不说。”

大皇子对赵霖当真信任无比,连忙道,“谁说的!只要你说,我必无有不从!”

赵霖轻轻的叹口气,此方轻轻放下白瓷盖碗,声音不高不低中透出一种自信的优雅。赵霖道,“殿下,恕我直言。如今殿下情势不大好,一则刑部之事被陛下知晓,二则太子必不会放过对殿下落井下石的机会。如果殿下不能谨慎以对,后果不堪设想。就如同殿下着人去查五皇子修缮汤泉宫一事,若殿下贸贸然的去陛下面前揭发此事,陛下会如何作想殿下?殿下,您实在太冲动了!”

大皇子颓然,“我总不能坐以待毙。崔家现在也说不上话,现在父皇厌弃了我,我能如何呢?像你说的,太子如今还不知如何说我坏话呢。”

赵霖微微一笑,“殿下这就错了,太子若是聪明就不会这会儿去说殿下的不是,非但不能说,反要劝着陛下才好。您与东宫是亲兄弟,陛下为人父者,如何愿意看到兄弟相争之事!所以我说,殿下不必担心太子那里,太子若对您落井下石,必会引起陛下对太子的不满,如此殿下便可趁此机会,用哀兵之策去陛下面前认错反省,陛下必生怜意。”

“这么说我还有机会!”大皇子头一遭盼着太子赶紧对他落井下石吧!

赵霖轻叹,“太子身边亦有谋士,如何会让太子行此错事。据臣所知,太子这几日在陛下身畔朝夕侍奉,很是为殿下说了几次好话,也坐实了殿下的罪名。”

大皇子的脸色愈发消沉,叹,“若换了我,我也不会放过这等良机。”

“殿下不要一味颓丧,请听我为殿下分析。殿下情势以至于此,眼下,有三样事,殿下一定要谨记:其一,殿下在府里必要认真反省,吃斋念佛抄经祷诵都行,但一定不要再有多余动作!其二,殿下不可说一句五皇子的不是,更要对太子充满感激!其三,让宫里贵妃娘娘好生照应苏妃娘娘,万不能有半点怠慢!”赵霖沉声道,“这三样,都是能让陛下明白,殿下是真心悔过的!”

大皇子并不是宽厚的性子,但智商也还在正常范围,虽然恼怒五皇子致他于此境地,也知道赵霖说的是正理。大皇子道,“时雨你既这样说,我照做就是。”

赵霖松口气,道,“殿下先忍下这口气,我们方好图其他。”

大皇子道,“我只是不明白,老五为何要如此害我。以往我们虽有些争执,到底不是大事,他这样害我,除了能讨好东宫外,于他能有什么好处?”

“五皇子不一定是在讨好东宫。”赵霖道,“闽地的局势,定比我们看到的更为严峻,殿下不要以为五皇子与陛下说的只是兵器之事。闽地那一摊子事,若不是给五皇子揭开,他们如何敢说兵部的不是。自来军中之事,兵械粮草,最容易做手脚,也最容易出事。殿下如今受陛下责罚,但,闽地的事,也绝不是一星半点儿。兵部不干净,殿下猜,户部干净不干净?”

大皇子精神一震,赵霖低声道,“户部之事,地方官员诟病以久,闽地偏僻穷困之地,更是户部克扣的重灾区。殿下何须急迫,如今当修身养性才是。”

大皇子低语,“老五是东宫的铁杆狗腿,哪怕东宫不干净,他定会为东宫隐瞒的。”

赵霖一笑,“这就要看咱们的手段了。”

赵霖的手段是,的确会有人惧于东宫身份地位不敢说,闽地的官员不敢说,也要叫五皇子知道。军械有问题,是,兵部不干净。唉哟,天下乌鸦一般黑,五皇子你要做白鹤,可得一碗水端平哟。

大皇子听赵霖的法子,徐家也正为五皇子清查闽地军政惶恐不安,大皇子就给徐老板指了条“明路”,“五弟最是清明的,本王现在也说不上话,只是五弟不是没良心的人,你将功赎罪,他不会多怪你。”意思是,你自首去吧。

徐家不知是出于何种想法,他家近来靠着皇长子府,生意直接由闽地老家触及到西北晋地,颇为顺风顺水,在寻常官员面前也有些体面的。反正吧,徐族长自首都想来个高姿态,不料五皇子未按套路出牌。结果…

结果…

结果还真如赵霖所说,五皇子先把他大哥弄坑里后,太子正满口五皇子的好话,觉着五弟真是好弟弟,正在他皇爹跟前父慈子孝呢,结果,他也跟着掉坑里了。

要说大皇子这个,穆元帝生气归生气,但远不及户部此事给穆元帝的震怒。穆元帝恼怒之下,连苏相都叫来一顿训斥,嗔着苏相身为首辅,对户部之事无所察觉。苏相除了请罪,一句辩白的话都没说,回家连辞官的折子都写好了。

好在,穆元帝没准苏相的辞官折子。

穆元帝震怒,就是五皇子一样的想头儿,大皇子这个,以后是一地藩王,有些私心,趁着在帝都挖朝廷墙角,还可以理解,毕竟,大皇子一直是有些糊涂的。可太子,你是为什么呀!

穆元帝想不通死了,一国储君,将来万里江山都是你的,你为什么要纵着这些狗东西们克扣朝廷的银子啊!说是克扣地方的,难道给地方的银子不是朝廷的么?地方上的官员不是你的臣下?地方的百姓不是你的百姓?

唉哟,你还分三六九等,帝都的你一分不少的给,跟你有关系的,在朕这里说得上话的,略略打点也就是了。那些跟你关系不近、在朕这里不大显眼的,你就要拿大头,你这是什么意思?

自来帝王擅脑补,穆元帝一脑补,那后果…

不是一般的严重!

对于五皇子接连坑了大皇子与太子的事儿,消息灵通的都觉着,唉哟,闽王殿下您这是怎么了?在闽地吃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吧?您这是哪儿想不开呀!

作者有话要说:PS:明天见~~~~

第185章 在朝

五皇子真不是想不开,五皇子是忧国忧民,一颗红心向太阳。

五皇子给他爹的密折,他爹没给别人看,别人只看到大皇子与太后接连掉坑里,所以无法感受到五皇子在密折中的矛盾与艰难。不过,他爹是能感受到的。自来五儿子的密折就不是一般的长,五儿子在密折中还回忆了许多兄弟少年时的趣事,对父子兄弟之情的看重,简直是溢于言表啊!

要不是五皇子在密折中对父子兄弟情的怀念,他爹都不能对东宫如此轻的处置。

虽然,东宫的反应与大皇子一样,是绝对不能感谢五皇子的。

东宫受此暗箭,比大皇子还疑惑呢,大皇子先前与五皇子颇有些嫌隙,五皇子趁机坑大皇子一把,这很正常。可是,东宫与五皇子从无嫌隙啊!太子还常在御前为五皇子说好话!如果五皇子坑他的原因是五皇子着人送来的那封狗屁不通的信件的话,太子是绝对不能理解的!

你老五在礼部就干净吗?

…嗯,这个,五皇子在礼部的确挺干净,不然那年五皇子审科弊案早该被人寻错弄下台了!

太子倒没被夺了户部的差使,但他手下自户部尚书到两位侍郎均换了人,这跟夺了他户部的差使有什么差别!

太子一想到五皇子就牙根痒!

不得不说,此时此刻,同一境地的大皇子与太子对五皇子的感觉竟然出乎意料的心有灵犀了!

太子实在想不通五皇子为何如此?

倒是宁祭酒给太子讲了个故事,宁祭酒道,“前英国公长子方骜年轻时最喜训练珍禽猛兽,传闻没他驯服不了的东西。有一次,有人献给他一只白额虎,方骜用了三年的时间将此虎驯服,甚为得意,在帝都设一鉴虎宴,邀请帝都各路名流参加。据说此宴赫赫扬扬,广为排场,方骜自以为将猛虎驯服,自要在众人面前展现一番。他将猛虎放出铁笼,不料下一刻就被此虎一口咬掉半个脑袋。当时宴会上伤者数十人,死者连带方骜亦有六人。”

太子沉默未语。

自来帝王擅脑补,其实帝王他儿子太子也挺擅长这个。

如果不是太子正当恼怒时,宁祭酒这个故事并不恰当,太子不是驯虎人,五皇子也不是虎,人家俩人明明是兄弟关系。但谁晓得太子一下子就脑补到五皇子之妻谢莫如的身世了呢?

太子出生时,方国公府便已烟消云散,他对方国公不甚了解,但也知道这一家子是想谋反才被他爹干掉的。至于这个方赘,太子更是初次听说,这种死法…简直是作死啊!

方家早已是过去,无甚好想的,太子就是寻思着,哪怕五皇子是个好的,有谢莫如这种血统出身的正妻,怕也好不了的!看吧,在帝都时瞧着还样样正常,一去闽地,就跟失风疯一般!

太子犹是不明了,道,“孤待五弟至诚至亲,实不明五弟为何如此?”

虽然在宁祭酒看来五皇子就是天生反骨难驯,可太子既这样说了,显然宁祭酒的故事没能说服太子,宁祭酒道,“大皇子焉何屡屡与殿下不睦,可是殿下待大皇子有何失礼之处?”

太子冷笑,“大哥是我们兄弟之长,有些野心也正常。”

宁祭酒躬身,垂眸道,“五皇子纵无野心,殿下不要忘了,谢王妃何许人。”

谢王妃何许人!

这话正中太子脑补!

太子冷冷,紧握的左拳内,指甲深深刺入掌心。

大皇子与太子接连遭秧,穆元帝清查六部,诸臣皆小心翼翼。好在,六部之中,刑部工部都算清明,至于礼部,六皇子掌六部时间尚短,中规中矩,倒也要以。

三皇子四皇子年岁都小于大皇子和太子,五皇子更不必说,也是做弟弟的,一想到做弟弟的都谨慎,这俩做兄长的却如此不争气,穆元帝又是一顿生气。

穆元帝心情不大好,就去苏妃那里遛达一二,主要是这会儿穆元帝觉着五皇子贴心,一心一意的好儿子,五皇子的才干在兄弟中不算一等一的出挑,穆元帝最寄予厚望的是大儿子二儿子,不料,最令他失望的还是这两个儿子。五皇子在密折中说的,闽地诸事繁冗,千头百绪,儿才干有限,唯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呈父亲览。父亲谋略胜儿百倍,儿多有不能决,乞父亲指点迷津,殷切所望。

意思是,闽地这里的事儿忒多,儿子也不大干得来,只得请您老人家替我拿个主意了。

说来,五皇子不愧是礼部出身,颇会拍他爹马屁。

穆元帝到淑仁宫时,苏妃正瞧着宫人收拾东西,穆元帝进来了,苏妃起身行一礼,宫人亦皆放下手头的事行礼,穆元帝扶了苏妃,一并在榻上坐了,摆摆手命宫人起来,见苏妃这里正忙活,还道,“忙什么呢?”苏里一向清静。

苏妃挥挥手令宫人们下去了,笑道,“是前些日子陛下命人把老五他们的信给妾身送来。臣妾想着,收拾些东西,什么时候陛下命人去闽地,也一并给他们捎带去。”

穆元帝不由笑道,“凡事有朕呢,你的东西只管自己收着,朕亏不了他。”

“陛下是做父亲的,臣妾是做母亲的,您的东西再多,臣妾也有臣妾的心意。”苏妃笑接了宫人捧上的茶,道,“陛下尝尝,这是闽地的茶。虽说闽地往年也有茶贡上来,按理也都是好的,我也不怎么尝吃那儿的茶,如今再尝,倒觉着还好。”

穆元帝吃一回茶,同苏妃闲话。苏妃在宫里也没别的事,无非就是说一说儿子媳妇孙子之类的事,穆元帝刚给老大老二伤了心,如今正觉五皇子贴心,自然爱听这个。五皇子捎回来给苏妃的信,自然也会经穆元帝的手,穆元帝并未拆开来看,所以听苏妃说来也觉有趣,听说大郎几个也写了信,穆元帝道,“拿出来朕看看,他们学写字了?”

苏妃命宫人取出,好厚一刀,但其实是因为字大,所以也没写多少字,纯属浪费纸张。一看就是见学字的笔迹,穆元帝展开来瞧了,这信到才没几日,折叠的多了,倒有些陈旧感,想来是苏妃时时翻阅所致。穆元帝拍拍苏妃的手,看孙子写的信。大郎通篇都在写做为哥哥的烦恼,什么二郎就知道吃东西,三郎呢总是挑食,这让大郎这做兄长的有些惆怅。还有就是随父母一并出巡,大郎写道,有一些很穷很穷的百姓,住很破很破的房屋,屋子很小很窄,他们吃的饭也不如自己平日里吃的好吃,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穷困的人。大郎决定以后把自己的月钱都攒下来,捐给这些穷困的百姓。

真是有爱心的孙子啊。穆元帝心里评价。

二郎的信呢,则是通篇写在某地吃到什么好吃食,以前没吃过,新鲜,写给祖母知道。

穆元帝道,“二郎这小子…”小小年纪,就这么贪吃。

苏妃笑,“他们兄弟,二郎身子最好,一年到头儿从不打个喷嚏的。”

穆元帝想到二郎的年岁,道,“这也是,小孩子家,能吃就好。”

接着看三郎的信,一本打假大全,三郎绘声绘色,好吧,三郎还没有这么多形容词汇,不过,兄弟当中,三郎也是嘴巴最巧最爱说话的。三郎就说,他们随父亲巡视,各地官员做官的事儿,什么找许多人穿上军人的衣裳冒充军人,还有老头儿把白发染黑冒充年轻人。什么明明是一穷地,地方官充富户,把穷人关起来不让上街。再有就如何被他父王识破的事。三郎还写呢,这些人,又坏又笨,总是说谎,又总结了一回,说谎实在是一件大大的蠢事。当然,三郎也在信里显摆了,他们如何如何受百姓的欢迎。

好在这些事,五皇子在密折中早与他皇爹说了。苏妃道,“我收着信还说呢,孩子们这么小,又是大冷的天,巡视什么的,怎么还带着孩子们一道?虽知老五媳妇是个稳妥的,我做祖母的,心里也放不下。后来瞧着信倒觉着,带孩子们见见世面是好的。”

穆元帝点点头,道,“还是大郎的字比较好。”

“都还小呢,大郎自来稳重,这习字,非得坐得住才成。”苏妃不提扫兴的事,道,“先时他们就番,别的我倒不担心,就是怕饮食上不适应,如今看二郎的信,闽地倒颇有几样新鲜吃食。”

“闽地临海,海鲜是尽有的。”穆元帝想到把贴心的五儿子分封到这样一个贫瘠刁蛮之地,对苏妃道,“闽地现在,也只有老五这一心做事的人去收拾了。你莫担心,有朕呢,他吃不了亏去。”

苏妃笑,“臣妾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