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六皇子,嗯,六皇子的立场无干紧要啦,自从劳动改造回来,穆元帝给这个儿子安排了个好差使,管着宗人府。要知道,老穆国开国不过三五十年,穆元帝是第二代皇帝,且穆元帝自己还是独生子,故而,这宗人府,还是他六儿子劳动改造回来的,穆元帝指了几间屋子,新开建的衙门,就可想而知六皇子的政治地位了。

连带将要大婚的七皇子,闻听靖江王投降之事,也着手下置办了份不轻的贺礼给闽王府送了去。

不得不说,闽王尚未归来,帝都的风云已是蠢蠢欲动。

作者有话要说:PS:哈哈哈,一不小心码了这么多,今天算一长更,虽然有些家长里短,但是五皇子要回来,总要有些介绍的,大家不要嫌啰嗦~~~~~~晚安~~~~~~下一章仍是防盗章~~~~~~~~~~~~~

第301章 夺嫡之四

靖江已降,整个江南战事已宣告结束,但实际上,湖广尚有许多地盘没有收复,譬如千古军事重镇的荆襄二地,这两个地方,皆是易守难功要冲之地,而且,驻守之人是靖江大将林凡叔侄。五皇子都把靖江拿下了,这荆襄之功,委实馋坏了帝都诸人。大家都说,不为别个,就为了过个好年,咱们大军齐发,不怕林氏叔侄不投降啊。

不过,大概是穆元帝在当初太子的胡乱指挥上吃了足够的教训,他老人家咬定一句话,“江南之事,自有闽王做主。”凭臣下如何忽悠,穆元帝是绝对不会从帝都发兵的。

谢莫如对此的评价是:穆元帝又不傻,自帝都发兵,大军一日嚼用得多少银钱,明明江南大军不用,反用帝都军,穆元帝又不是脑缺。

朝中还有人在唧歪荆襄之事,江南再次传来捷报,湖广已悉数收复,这里头,当然包括让朝中深为关心的荆襄二地。

至此,整个江南大帝重回老穆家的怀抱。

伴随此次捷报传回,彭大郎与李九江之名响誉帝都,彭大郎本就是骁勇悍将,此人早就于朝中广有声名,不为别个,他屠过城。但,屠城之事与彭大郎的战功相较,就是瑕不掩瑜了。不同于彭大郎因军功而闻名帝都,李九江一直就是帝都名人,初时名声臭的跟新鲜的狗屎一般,后李九江搭上江北岭的名望,再有李宣等几个朋友相帮,好歹把名声洗白了,又考取了功名,之后李九江帮着江北岭忙活筑书楼的事,但相对于整个帝都城的八卦界或风云界,李九江已是归于沉寂。而后李九江随五皇子就藩,对了,闽地之战后五皇子为他请功,朝廷封了个二品闲职,仍是不大着眼的人物。今次,李九江的名声重新在帝都城变得晌亮起来,无他,除了辅助彭大郎打仗外,李九江干了件足以名传青史的事,彭大郎在湖广的战事不可谓不顺利,不过,由于赵斌智商不足,入了柳扶风的套,柳扶风在主战场大败赵斌之后,直接大兵压境,兵困靖江城,靖江王自尽身死,数十子孙被活捉,靖江城投降,这一连串的事,柳扶风干的风驰电掣,俐落之急,与他先时在江南同冯飞羽打拉据战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啊。话说,靖江降了,彭大郎也打到荆州,但,荆州兵精粮足,城池坚固,且驻守荆州的就是靖江王爱将林凡大将军的族侄林安易。彭大郎围攻荆州一个多月了,也没能打下荆州城。正值此时,传来靖江投降的消息,有了准信儿,李九江便同彭大郎商量,干脆先别打了,他去荆州劝降。这一劝吧,没劝下来,人家林安易死活不信,再说,人家就是信,这世上也是有忠臣良将的,那种主君投降,臣子还死撑的事儿,自古以来也不少。没劝下林安易,李九江也没气馁,他也没继续开打,而是转头带着数百亲卫去了襄阳城,镇襄阳城的是林安易的族叔林凡大将军。

李九江没把林安易说服,却是将林凡给劝降了。林凡一降,林安易也就不死撑的,由此,兵不血刃,两座千古城镇就此归降,整个湖广悉数收复。

湖广捷报可以称得上是锦上添花,连穆元帝这种因李九江出身有些小心眼儿的家伙都连连笑赞,“彭大郎真乃朕之良将,九江也是智勇双全呐。”整个人因接连捷报年轻十岁,恢复了因江南之乱而显得比同龄人稍适苍老的正常的精神面貌。

这种实打实的功劳,简直不出名都不大可能啊。

尤其是,俩人都未婚。

小唐便同谢王妃说起帝都八卦来,“现下帝都城评出十大黄金光棍,九江师傅排行第一。”

因五皇子即将大将还朝,谢莫如心情很是不错,便有些好奇,问,“这个怎么评的?”

“年二十五以上还未婚的,在帝都颇有名气的,这样排出来的。”

谢莫如笑,“谁排的这个?”

小唐十分荣幸地,“我跟三公子一道排的。”小唐的侄孙小小唐是四郎的伴读,但闽王府的六个郎中,小唐最投缘的不是四郎,而是喜欢到处八卦的三郎,俩人都爱私下嘀咕人。

谢莫如道,“你们这张嘴…”不禁打听,“帝都有这么多大龄未婚的男人么?”

“不只是男人哪,也有女人,像江姑娘也是一把年岁还未婚啦。”小唐道,“而且,我们不局限于帝都,只要名声够大,帝都闻名,就可以入选。其实论年纪我师傅算不得第一,年岁最大的是以前咱们闽安府的朱知府,现下听说他已经升巡抚了,他年岁比我师傅还老。但我想着,这不是我跟我师傅熟么,就把我师傅排在了第一个。江姑娘排在了第二个,江姑娘不是与娘娘您熟么,她又是女人,名次上得照顾她一些。就把朱大人排在了第三,还有娘娘您娘家族弟,谢远谢大人荣列第四…要不是李宇李伯爷前些看成了亲,他也是热门人选哪…”小唐说着分外遗憾。

谢莫如听得好笑,问,“其他还有谁?”

“靖江前元帅冯飞羽也而立以后的年纪啦,勉勉强强排第五。海外四海国主,听说也是沧桑的很,据传闻年纪可能比朱大人还要老,也没听说他有王后,论实力,他最强啦,但他在海外,且有海盗出身的嫌疑,且为人太神秘,不大了解,故此排第六。冯飞羽身边还有个狗头军师,一道与冯飞羽被全国通辑的叫商月,也年岁不轻,给他排第七。段四海的狗腿子宁致远排第八。再有就是我师祖的得意关门弟子欧阳小师叔,排第九。”

谢莫如难得听八卦听得津津有味,与小唐道,“北岭先生也是,以前收九江做弟子的时候,就说是关门弟子了,这么几年,怎么又关了一回门?”

小唐坏笑,“我听文休法师说,我师祖早三十年前就关过一回门啦。他常这样,收一弟子觉着好,就说,唉呀,这是关门弟子啦。过几年,再遇着个好的,就把门打开,再关一回。喜新厌旧,人之常情啦。”

谢莫如听得一乐,又问,“第十是谁?”

小唐很有些不好意思地搔下头,“我看这榜上都是有才干的人,因着我还没成亲,暂时把我自己排第十,也跟着光辉一回。”

谢莫如给小唐逗的大笑。

小唐给笑的怪没面子的,瞪圆了一双猫眼,道,“这有什么好笑的,谁还不规定不能毛遂自荐了。三公子也想上榜呢,可他今年才十五,断没有上榜理由的。不过,我跟三公子商量好了,以后排个帝都十大黄金热门女婿人选,一定把他排进去。”

谢莫如险给喷了茶,好半日方道,“那冯飞羽与商月,也是战犯,如何能入选?”

“我听三公子说,陛下都曾夸赞过冯飞羽不凡呢。是不是战犯,也算风云人物,就把他列进去了。”

谢莫如笑了一回,同小唐道,“此次唐大人回朝,估计要把你的亲事给办了。”

小唐道,“可是快急死我了。”

谢莫如又是一乐,小唐就是这样有啥说啥,十分有趣。

与小唐说了回八卦,谢莫如就听到朝中的风声,四皇子妃过来同谢莫如说的,“听我们殿下说,今儿父皇接到湖广捷报,甭提多高兴了。父皇令内阁下旨,让五殿下乘半幅御驾还朝。”

谢莫如微微一笑,“陛下恩典。”

四皇子妃道,“是啊,我父亲也能一道回来了。”

谢莫如安慰四皇子妃,“嫂子和南安夫人总算能放心了。”

四皇子妃感激的望向谢莫如道,“客套话我就不说了。”

“说了便外道。”

四皇子妃一笑,客套话并不是外道,只是五皇子对南安侯的恩典非感激二字可以言喻的。父亲多不容易啊,好几年隐姓埋名不敢回帝都,非得立下功劳方可还朝,不就是因为父亲的下场皆是太子所赐么。四皇子妃十分明白父亲的选择,倘无功而返,一介朝臣,如何能与一国储君辨个对错是非,纵他们身为太后母族,只要穆元帝没有易储之心,怕是都会维护太子体面。何况,还有江南沦丧的责任,吴国公死了,这责任谁来担负,父亲这个前江南大总督是跑不了的。唯有如今于江南再立战功,此际还朝,方得体面保全。

四皇子妃对五皇子府岂是感激二字可以形容的,五皇子简直是她母族的恩人。

四皇子妃说一回家里孩子们的亲事,“转眼咱们就要做婆婆了。”又打听了一回谢莫如给太孙的贺礼规格,他们都是藩王府,贺礼还是要保持同一水准规格比较好,倘这家厚了那家薄了,可就是笑话了。

江南再传捷报,除了五皇子府愈发热闹,另一喜庆地方就是文康长公主府了,不为别个,李九江虽是庶子,也是姓李的,也要称文康长公主一声母亲,李九江为朝立下大功,这是整个永安侯府的体面呢。更何况文康长公主嫡子李宇,更有活捉靖江子孙的功劳在,就是永安侯,在保卫帝都之战中,也颇有战绩,就是现下不是还驻守豫地么。碍于永安侯不在家,大家也要贺一贺文康长公主的,都说文康长公主教子有方。

规矩就是这样,纵是庶子,都要认嫡母为母的,就是庶子有了出息有了官职,给母亲请封,也是给嫡母请封,而不能是生母。如李九江,当然,李九江生母早亡,文康长公主也不缺诰命,所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也说明庶子嫡母一体的道理,譬如,先前李九江名声败坏时,虽无人敢得罪文康长公主,但私下不是没有人议论李九江少时名声败坏的事儿与文康长公主相关。今李九江声名显耀,人们也会说,公主你教子有方。虽然这样的夸赞让文康长公主并不十分爱听,不过,李宣是出名的好性子,他又是李家下任族长,对于庶兄的功绩,李宣很为庶兄高兴。

这不,在五皇子府的茶话会上,就有人说到李家,纷纷夸赞李家子弟有出息。的确,永安侯四子,庶长子李九江,嫡次子李宣,三子李宇,四子李穹,李九江李宇都是有战功的人,李宣没打过仗,今在禁卫军当差,行事向来谨慎,为穆元帝所倚重。就是李穹,不比三个哥哥,也非纨绔子弟,老老实实在朝廷当差呢。这样的家族,一看就是兴盛之兆,且有文康长公主的面子,故而人人都赞了几句。夫家有出息,长泰公主自然欢喜,笑着谦虚几句,“也是赶上朝廷用人的时候。”长泰公主素来会做人,又道,“咱们几家,除了五弟妹六弟妹娘家是文官出身,余者都是武官家族,不说别个,江南之战,各家都有子弟参战,都是为国朝尽忠。”这话其实很公允,一场战事,投入兵力几十万,大小将领亦有数千之众。大家觉着李家子弟有出息,是因为李家子弟在这场战事中做出显眼的战功。但其实更多的将领,他们的战功没有李家兄弟这样耀眼,还有许多人,直接战死沙场。就是太子妃娘家吴家,亦有不少家族子弟参战。

说到江南战事,大皇子妃道,“现下就盼着大军班师回朝了。”

大家纷纷称是,大军回朝,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战事名单既将揭晓,有多少人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人建功立业,还有多少人可以夫妻父子团聚。一时间,不少人心绪复杂。还是四公主说了几句话调节气氛,她同长泰公主道,“说来,现下李大人可是帝都热门,不少人打听李大人的亲事呢。二姐姐可知晓?”

长泰公主笑,“这怎能不知?不少人问到驸马跟前,驸马自是盼他早日成亲的,就是不知他是如何想的?”李九江毕竟年纪不轻,且有战功在身,回朝必有封赏,这等年岁权位,他的亲事,早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做的主,哪怕依文康长公主的身份能给李九江做主,文康长公主是个明白人,根本不会插手,自是让李九江自己做主。

三皇子妃听出长泰公主的弦外之音,笑道,“非但李大人是热门,那位彭将军,听说年不过弱冠,更是青年俊才。”虽然大家族怕不会舍得嫡系之女,但彭大郎这等战功,也足以令大家族心动了,旁系之女有的是。

此时就表现出皇子妃与公主们的胆量不凡了,朝中御史都要为彭大郎屠城之事唧唧歪歪,女人们说起彭大郎则没有半点挂碍,大皇子妃道,“这个彭将军倒奇怪,先前从未听闻此人,不知是何来历?”

四皇子妃笑看谢莫如,“我也没听说过。”

谢莫如是知道的,因为五皇子每次传捷报都会夹带私信。谢莫如道,“听殿下说,这位彭将军也是个可怜人,他原是韶州府下一个小县城的举人家的儿子,因少时多病,为青城山一位道长所救,为了修养身体,便随道长去了青城山习武。眼瞅着身体调理的差不离了,家里来信给定下亲事,他就要下山成亲,结果遇到江南战乱。原本彭家也无事,但后来,靖江派去的县令是个昏馈的。那会儿靖江所占地盘不是把许多富户的田地分予了平民么。后来,不少心数不正的东西就去衙门告发,说哪家哪户与朝廷有联系,是朝廷的细作,不少富户士绅因此遭秧。彭家一个小小举人之家,能与朝廷有什么联系,无非是县令立功心切,举报的不安好心。由此,彭家十几口就此丧命。彭大郎回家后,家里已经没人了。他学过武功,这等灭门大仇,焉能不报。他去报仇,虽杀了那县令与那举报之人,却也被城中驻军所伤,后来却是他命大,逃入山林,遇着休养身体的南安侯。”

这身世,也够崎岖的。女人们听了纷纷叹息,都说彭大郎也是个不容易的。

茶话会结束,诸皇子妃公主纷纷告辞离去。以往最迟告辞的四皇子妃,今提到南安侯中毒休养身体一事,四皇子妃不由又十分挂念父亲,回去准备先同丈夫商量,预定下太医院院判,好待父亲回来,给父亲调理身体。故此,四皇子妃也早早告知了。六皇子妃慢留一步,想同谢莫如打听一下唐家的事。当初定下小唐的亲事,娘家是愿意的,谁晓得江南一打仗的打这么久,把妹妹拖成十九岁的大龄剩女,六皇子妃为妹妹急的很,只是一时不好开口,同谢莫如道,“五殿下要是能年前回来,正好同嫂子侄儿们过个团圆年。”

谢莫如笑,“是,自打闻了信儿,孩子们没一天不念叨他们父王的。”

说到五皇子府的几个孩子,六皇子妃也喜欢的很,她家里庶子庶女的也有几个,六皇子妃也并非刻薄嫡母,照顾孩子们也算用心,只是不知怎地,就是不如五皇子家的招人喜欢。当然,六皇子妃尤其喜欢的就一个,二郎。想到二郎,六皇子妃也不急妹妹的亲事了,道,“等二郎回来,叫他去我那里,我又研究出了一道好菜,让他尝尝。”六皇子妃人生得略有丰润,平生最好爱好就是研究各种美食,唉哟,同二郎简直就是忘年交。

谢莫如眉眼一弯,“他要知道,怕今儿下午就得过去。”

六皇子妃道,“我就喜欢二郎这样开阔的孩子,性子好,谁见谁喜欢。”

谢莫如笑,“二郎跟你格外投缘,说来你们倒像亲娘儿俩。”

六皇子妃道,“就是我自己亲自生一个,怕也没有这样可心。”世间母子也没有她与二郎这样谈得来的小知音哪。

谢莫如听的直笑,六皇子妃是个很懂生活乐趣的人,非但的饮食上,衣食住行,六皇子妃皆极富审美,而且,六皇子妃并非是那等风花雪月的人,事实上,除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六皇子妃管家理事也很有一手。这样聪明的女人,谢莫如倒不介意二郎与六皇子妃多接触,二郎的生母徐氏看孩子大了,就很有些要求二郎上进的样子。徐氏出身书香,于念书一途颇有执念,二郎则自小是个慢性子,给生母徐氏烦得头大。他念书虽不比得大哥,也不是吊车尾,二郎对自己成绩很满意,经常给徐氏念叨烦了,他就去六皇子府上,找六婶说话。所有的伯娘婶子里,二郎也最与六婶投缘。

谢莫如同六皇子妃正说话说的高兴,外头就有小唐求见,谢莫如命侍女叫小唐进来。

小唐是来给谢王妃报信的,小唐是个好打听的性子,帝都有什么消息,他一向灵通,见着有六皇子妃在,小唐倒不好说了,谢莫如道,“六皇子妃不是外人,有什么事直说就是。”

六皇子妃不是没眼色的,见小唐这欲言又止的样子,想是公务,她便要告辞,妹妹的亲事也不急于一时,只是听谢莫如此言,六皇子妃却又不好动了,不过,也觉着谢莫如待她亲近。小唐便说了,道,“就是,昨儿厨下有道酱蟹味儿挺不错的,我尝着好,想着师祖他老人家也爱这口,就要了两坛子打算今儿给师祖送去。我这去了,看了他老人家一回,又陪他老人家用过午饭…”小唐虽消息灵通,就是有一个毛病,嘴有点儿碎,絮絮叨叨个半日才说到正题,“师祖也夸咱们府上的蟹酱的好,我说是大姐姐的酱料方子好(注:此处大姐姐特指六皇子妃),吃完午饭,师祖睡下了,我去闻道堂看了看那些书呆子们,不想听得一个大消息,说咱们殿下在江南靖江王的库里找到了丢失了好几百年的传国玉玺,这事儿,不知是真是假,我想着,玉玺不是小事儿,连忙回来同娘娘说一声。”

六皇子妃听得瞠目结舌,心下却是觉着三妹夫人虽跳脱些,轻重还是知晓的,的确,传国玉玺可不是小事。五皇子还没回来就有这样的流言,更非小事!何况,倘此事是真的,则是锦上添花。六皇子妃也是个通读史书的人,自唐末这传国玉玺便不见了踪影,从此下落不明。这件东西,简直就是历代皇帝的死穴啊,谁要能找到,立刻就能大做文章说我朝乃真命天子啥啥啥的。但,倘此事是假的呢,是有人造谣呢,五皇子回帝都交不出传国玉玺,会如何呢?

当然,六皇子妃能联想至此处,说明六皇子妃的政治素质也很过关。

六皇子妃都有些为谢莫如着急,谢莫如听了倒未觉惊愕,她与六皇子妃道,“我料得近来必会有人生事,果然如此。”

作者有话要说:PS:稍晚了些,防盗章的替换字数是不能少于防盗章的字数的,所以,嗯,有点晚~~~~明天休息天,不会迟到啦,明天依旧是晚七点更新~~~~下一章依旧是防盗章~~~~

第302章 夺嫡之五

盛极必衰。

这个道理,人人明白。谢莫如当然也明白。

不过,五皇子如今不过是有些战功的藩王,于诸藩王中他算个尖儿,但头顶尚有东宫、皇帝两座大山,所以,委实算不得盛极,只是,人向上走一步多难,你这向上的一步还没落地,便有诸多小人设法相阻。原因也很好解释,这世上,不论高贵还是卑微,越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位子都是有限的,你上一位,必有一位要跌落。五皇子要上位,有人不想下,自然要给五皇子添些麻烦,当然,如果能将五皇子麻烦至死,那更是诸多人所乐见的。

五皇子眼瞅着要载誉而归,这要没人给下个套什么的,谢莫如就得担心路上是不是有刺客要对五皇子进行肉体毁灭了。嗯,怕是刺客也少不了的。

谢莫如一幅智珠在握的样子说料得必有人生事,六皇子妃无端松了口气,道,“五嫂放心,我虽不通事务,回家必同我家殿下说一声,莫叫他为奸人所骗。”六皇子妃这辈子,啥都好,出身名门,自身素质也是一等一,就是一样不好,没遇到个好丈夫,虽说丈夫劳动改造回府后把那宠妾灭妻的毛病改了,但俩人始终也不是多透脾气。只是,夫妻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六皇子妃觉着自己一时半会儿的还做不了寡妇,就得看好了六皇子,不能叫他犯糊涂。且,丈夫没本事,就更得会站队,不然,以后日子如何过得?

谢莫如很客气,“有劳六弟妹。”

六皇子妃笑,“是非总有公道,公道自在人心。”知谢莫如必有事务要处理,起身告辞了去。

小唐连忙去送大姨姐,小唐这人吧,你说他没心眼儿,其实人家心眼儿正经也不少。一面相送,他还不忘拜托大姨姐,“我们殿下这还没回来呢,就有人造谣,大姐姐,你要回娘家,可得跟岳父说一声啊。我现下有点儿忙,等哪天有空我再过去同岳父说一回,别叫岳父上了那些谣言的鬼当。”

六皇子妃眉目柔和一笑,“行了,你自放心当你的差就是。”

小唐应一声,又夸大姨姐家的酱蟹方子好,拍了大姨姐不少马屁,一直送大姨姐上了车轿,才想到自己终身大事,道,“大姐姐,你跟媳妇说,等我爹回来,我们就办亲事,叫她等着就成了,不用着急。”这话听得六皇子妃身畔的侍女嬷嬷们都乐了。六皇子妃拍他脑门一记,嗔道,“越发口无遮拦。”亲还未成,谁是你媳妇?不过,六皇子妃也为妹妹高兴,微微一笑,命侍女放下车帘,坐车去了。

小唐望着大姨姐车行远,此方折返回去,同谢王妃道,“我跟大姐姐说了,让她知会岳父一声,别叫岳父受了蒙骗。”

谢莫如与小唐道,“你这几天多往闻道堂转一转。”

小唐道,“要不,我请师祖说句话。”对于求人办事啥的,小唐倒是一点儿不抵触,他天生脸皮也厚,不觉着有啥不好意思。谢莫如却道,“北岭先生从来不理官场中事,他是不会说这句话的。”

想一想师祖的脾气,小唐很信服谢王妃的判断,不过,他还是道,“我先去撞撞钟,师祖要死求白赖不肯说,那就不说呗。我再去问问欧阳小师叔,他并不是师祖那样死脑筋的人。”

谢莫如颌首,“就这么办吧。有什么麻烦,只管回来同我讲。”

小唐点头应下。

小唐是个跳脱人,只要认识他的,都有此等看法,可实际,人家小唐做事相当有章法。就拿求人一事来说吧,小唐向来是先置办礼物,再上门的。而且,小唐置办礼物也很讲究,送给他师祖江北岭的是一套绝版书籍《雪山集》,还是大凤朝大儒赵狮山亲笔批注的,这书年代久远的哟,拿在手里小唐都怕碎了,忙忙寻了个妥当匣子收了起来。送给他欧阳小师叔是一盒海外人参再加一盒灵芝。江北岭九十来岁的人了,年轻时便是个人杰,到老更是往圣人方向发展。小唐已经想好,他师祖若真能得道,到时他也要跟着沾沾光的。小唐带了厚礼过来,江北岭瞥一眼那书,立刻老眼一亮,硬是叫人先打来温水,净手之后,再命人取过自己的天蚕丝织就的手套,如此套上,方双手珍而重之的取出这本《雪山集》,小心翼翼的打开来,就要翻看的。小唐急道,“师祖师祖,先别着急看书,我有事相求。”

江北岭哪里肯理他,道,“哎,眼神不好喽。也就趁着天光好瞧一瞧,待日头西移,想看也看不清啦。”

“那好吧。”小唐眼珠一转,道,“您要看不清,我给您念算了。”

江北岭摆摆手,“不必你,去吧,今日不用过来了。”江北岭向来见了好书,不一气读完,那是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的。当然,人家阅读速度不一般,而且,记忆力极佳,说声过目不忘,于别人那是夸赞,于江北岭,那就是事实描述。该君少时家贫买不起书,就是靠蹭同窗的书或是去书铺子看免费的书过活的,据说当年一套太史公的《史记》,江北岭二十天看完,就能默出九成文字。所以说,甭以为大儒好做,大儒是要靠肚子里的学问撑起来的。江北岭着急看书,小唐的事儿也没说成,他便去找江北岭新收的关门弟子欧阳小师叔了,欧阳小师叔出身名门,当然,江北岭收徒并不看门第,这里强调一下欧阳小师叔的出身是因为,如果不是出身名门,怕欧阳小师叔活不到现下。小唐为啥准备人参灵芝啊,还不是因欧阳小师叔自小就是个药罐子么,从小到大,吃的药比吃的米还多,就这么着,还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要不是名门出身,当真养不起。欧阳小叔师出身鲁地欧阳家,与孔圣人家是邻居,欧阳家为鲁地大族,欧阳小师叔是来帝都求学的…然后,准备科举考功名的…不过,就欧阳小师叔这身子骨,小唐觉着,在贡院那种地方,三天就得交待了。

小唐自己身子好,故而手头上有什么药材都是往欧阳小师叔这里送的,他今儿又拿了些来,欧阳小师叔也没生疑,因身体的原因,欧阳小师叔从来就是个安静人,他倒是喜欢小唐师侄,小唐来时,正见欧阳小师叔坐廊下喝药呢。小唐过去一并同坐廊下,把礼物给了小师叔的近身书僮,又递了一碟子蜜饯给小师叔甜甜嘴,小师叔一口气扫了半碟子,与小唐道,“我这身子,吃不吃药也无甚差别,你别总给我送那些补药了。”小师叔是真的不大,今年二十五,比小唐还小一岁,奈何人家辈分硬生生长了一辈,因自幼身子骨不好,多在闷在屋里养病,以至于小师叔这短短二十五年人生竟然也没什么朋友。到帝都遇着小唐,虽然小唐师侄辈分小,不过俩人年岁相仿,算是同龄人,俩人倒能说一处去。

小唐看他脸色白到透明一般,唯唇上一点淡淡薄粉色,道,“你这么说就是外行啦!你知道不,我听师祖说,人同人的命数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呢,一辈子吃糠咽菜,这命就比较穷。像小师叔你吧,自来人参燕窝的,这就是富命。咱不为别个,就为先时吃的那些珍贵药材也不能灰心哪。不然,都对不起先时花的那些银钱。”

欧阳小师叔笑,“你又胡扯。”

“这都是大实话。”小唐一本正经,道,“我自己个儿琢磨出来的。书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毁。你说这话的背后深意是啥,我就琢磨过好久,后来终于给我琢磨透了。你想啊,父母养我们,那是要耗费大心力大感情的,当然,还有从小到大的钱财花用。我们要嘎嘣一下死了,父母损失就大啦。以前我就常说我爹,他要不宝贝我一些,我有个好啊歹的,光这损失,也得心疼死他。”

欧阳小师叔给小唐师侄再次逗笑,欧阳小师叔的书僮听着小唐说什么死啊死的,真是听得额角青筋直跳,小唐闻着庭院中的馥郁幽香道,“这都十月了,你院里这桂花还开得这么好。”

“嗯,这院里地气暖。”欧阳小师叔道,“闻道堂这处地段不错,非但地下水充沛,且近有青山葱葱,又有湖溪相伴,可谓风水文教之地。”欧阳小师叔住的院子更不是寻常地段,乃江北岭给他的院子。

“这里最初是给我家王妃买下来的。”小唐与有荣焉,颇是得意。

欧阳小师叔微微一笑,“听你说八回了。”

“有么?我觉着顶多就说了两三回吧。”俩人说着闲话,小唐道,“有件事,你听说没?”

“什么事?玉玺的事?”甭看身子骨不好,欧阳小师叔的耳朵还是很好使的。

小唐道,“你也知道了?”

“嗯,昨儿就有人来找我写什么传国玉玺赋来着…”

“你没写吧?”小唐急问,欧阳小师叔虽然没功名,但那一笔文章是很有名气的。

“没,我又不傻,凑这个热闹做甚。”欧阳小师叔道,“再说,消息不一定是真是假。”

“是假的!”小唐连忙道,“我昨儿听说了就回去同我家王妃讲了,王妃说这是有人造谣生事。哎,你说,我们殿下刚打个大胜仗,这还没回帝都呢,就有小人造谣,这可怎么着呢。”

欧阳小师叔说起正事,完全不似闲聊时那般随和,他细瘦的指骨摩挲着腿上盖着的狐皮毯子,想了想方道,“谢王妃怎么说的?”

“王妃一时也没说什么,也不知谁这么缺德散播的这些个谣言,我就先来闻道堂瞧瞧,谁晓得他们都要做诗做赋了呢。”小唐同小师叔道,“你比我聪明,给我出个主意呗。”

欧阳小师叔道,“流言如水,堵不如疏,既有人说,就让人说去。”

“这怎么行?说得多了,假的也成真了。介时我家殿下回朝,大家巴巴的等着看玉玺,叫我家殿下往哪里弄去?”

欧阳小师叔长长的睫毛一颤,一双眼睛似浸在水银里的黑宝石,有着惊人的光亮,他神色仍是虚弱的,细细与小唐分说,“传国玉玺一事,若不能化解,非一时之事。今日按下去,待闽王回帝都,照样可以再提及。要我说,凡事,必要除根的,不除根,便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小唐请教,“这要怎么个除根法?”

欧阳小师叔刚要说话,忽而喉咙一阵发痒,别开头轻轻的咳了几声,小唐连忙递上手边的药茶给他,他慢慢的喝了两口,道,“你只知道有人在传这闲话,可知道大概是哪些人再传?答应写诗作赋的又有哪些人么?”

小唐老实摇头,“不知道。”

看唐师侄这没心计的样儿,欧阳小师叔都替他发愁,道,“且不必急,你时常来闻道堂,这里的人,有是来做学问的,也有是来求名声求前途的。他们写诗作赋,无非是想借此扬名罢了。你现在去闻道堂,定有人问及你玉玺之事,你只管实话实说。”

“就这么简单?”

“你如实相告,应该会有一部分人不再凑这热闹,但仍会有人继续拿此事做文章,你留意一下,这些人以谁为首。”

小唐真心认为,还是欧阳小师叔有智谋,有欧阳小师叔的指点,他简直是茅塞顿开啊。于是,小唐恶狠狠一握拳道,“成!擒贼先擒王!介时把这打头的抓了,他们就老实了!”小唐因出身官宦之家,自己也大大小小是个官,办事还是很官僚的。欧阳小师叔险没给他这话噎着,哭笑不得,“只是叫你长个心,先不要动这些人。这些不过小喽罗而已。”

小唐耐性素来不佳,急催道,“那要怎么办?”

“只管叫他们去折腾,倘只是在闻道堂,这里又不是衙门官府,他们能折腾出什么来?有这折腾的功夫不如多做几篇文章,日后也好考个功名。”欧阳小师叔道,“此事,虽起于民间,必是终于朝廷。既已扯进闻道堂,若没个了局,以后闻道堂怕要惹上一身腥的。”

“要如何了?”

“朝廷的事,我并不懂。但闻道堂的事,你不必担心,这里有我。”

听欧阳小师叔此言,小唐颇有如释重负之感,道,“那我可都托给你了。”

欧阳小师叔颌首。

小唐央求,“你不能与我细说说么,也叫我能学学你的聪明。”聪明人就这样不好,特爱卖关子。

欧阳小师叔笑,“暂时不能。”

小唐说他,“一点儿不可爱。”

欧阳小师叔白白眼,道,“你来我这里前,没去师傅那里?”

“去了。”小唐说来更是郁闷,道,“老头儿耍赖呢。我给师祖送一套绝版《雪山集》,大凤王朝有名的大儒赵狮山亲笔注释的,我事儿还没说,他就打发我出来了。看吧,等我一会儿过去,他一准儿说,这事儿啊,我可不管,然后把书还我。瞧着好像没收我的礼一般,谁不知道他过目不忘啊,等我傍晚过去,他一准儿把书看完,早记肚子里去了。”

欧阳小师叔听到是赵狮山注释的《雪山集》也甚是心痒,道,“你该把书送我。”他可是把这事应下的。

小唐不爱读书,更兼这不是他的书,颇是大方,“一会儿我要来给你。你可得把事儿给我办好。”

看在《雪山集》的面子上,欧阳小师叔就不与小唐师侄计较小唐师侄怀疑他能力的事情了。欧阳小师叔问,“你这书哪儿来的?”

“找王妃要的。”小唐也有自己的机伶,特意与欧阳小师叔道,“王妃藏书极多,你没见过我们王妃的书房,别人用一间屋子放书,她是用一座院子来放书,整个院子正房厢房都是王妃的藏书。你要是想看什么书,哪天我带你去瞅瞅。”

欧阳小师叔道,“这不大好吧?”

“没关系啦,王妃很亲切的,也很好说话,我跟王妃说,一准儿没问题。”小唐大包大揽,还说,“我觉着,王妃肯定还有许多师祖没看过的书呢。”

欧阳小师叔笑笑,知道小唐在诱惑他,便道,“纵师傅,也不敢说读尽天下之书,有没看过的书,岂不正常?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什么有涯无涯的,你们都是喜欢看书的人,倘能看到心仪之书,难道不好?”小唐眼里的道理就相当简单了。、

欧阳小师叔就想,看来,这次的事得办好了,不然,真不好去看谢王妃的私人藏书。

小唐在欧阳小师叔这里用的午饭,而后,小师叔要午睡,他就去闻道堂辟谣了。待傍晚,他方去的江北岭那里,果然,小唐把那谣言的事一说,江北岭便摆摆手,一脸肃穆,道,“我年轻时便立誓,只做教书匠,再不闻官场朝中事的。不必来问我。”书退给小唐,摆明一张礼不收,事也不办的嘴脸。

小唐瞧着被退回的书,唇角直抽,就是把书退回来,老头儿你也是看了的。小唐死不肯走,坐在师祖身畔道,“师祖,你好歹给我指条明路。”

“明路啊。”虽然没收礼,毕竟是看了徒孙的书,江北岭也不好不卖徒孙个面子,拈一拈胡须,呷一口香茗,慢吞吞,含糊糊,道,“凡事,有果必有因,你看到的,大多是果,因在哪儿,你要多想。”

小唐还想听下言呢,结果看老头已闭上眼睛装死,小唐也是看惯他家师祖摆出这幅神叨叨面孔来的,也没办法,只得把书收拾好,道,“那我走啦。”转头把书送了欧阳小师叔。

小唐自认智慧有限,回府同谢王妃说了师祖和欧阳小师叔的不同回应,谢王妃对小唐的办事能力还是很满意的,“我知道了,你先去歇着吧。”

小唐心中向不存事,道,“要是欧阳小师叔把闻道堂的事办好,娘娘,你能不能让他去你书房瞧瞧?我跟小师叔说,您一院子好书,可是把他馋的够呛。”

谢王妃含笑道,“有小唐你的面子,就是现下你师叔想到我的书房一观,也是可以的。”

小唐喜笑颜开,觉着谢王妃很够意思,高高兴兴回房歇着去了。

谢王妃很放心欧阳镜的承诺,欧阳小师叔,单名一个镜字,据说欧阳镜出生前一晚,他家人曾梦到一面极耀眼的闪着七色神光的镜子,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有着江北岭关门弟子的身份,闻道堂的事,想来欧阳镜还是能办好的。谢莫如细思量的是江北岭的话,有果必有因,这因是指的什么呢?不,不会是东宫。江北岭还没这么肤浅。

可倘不是与东宫之争,如何会有流言纷起呢?

谢莫如相信,传国玉玺的谣言,肯定脱不了东宫的干系。可如果这还不是因,那因,在哪里呢?

江北岭这话,不见得是说给小唐听的,小唐预事,多靠直觉,不擅深思。江北岭却要他多想,谢莫如想遍自己三十几年的人生也没想到哪里与玉玺有关系。

玉玺…

谢莫如瞬间福至心灵,她三十几年人生的确是与玉玺无干的,但是,她的母族倒是曾与皇权无限接近。难不成,江北岭是在提醒她以往的辅圣旧事?或者是方家旧事?

谢莫如瞬息间就想通了所有的布置,为什么会说靖江王那里有传国玉玺?先假设,靖江王那里的确是有传国玉玺的?可传国玉玺怎么来的呢?自方家或者辅圣府流出去的?夜色降临,谢莫如的眼睛透过层层渐深的夜幕,不知望向何处,一时,唤了紫藤进来掌灯。

烛光驱散黑暗,将整个房间映的亮若白昼,谢莫如吩咐道,“打发人往尚书府去说一声,什么时候老尚书有空,请他过来一趟。”

紫藤轻声应了。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下一章仍是防盗章~~~~~~~~~~

第303章 夺嫡之六

谢莫如大晚上的打发人过去娘家传话,谢太太颇是担心,想着是不是有什么要紧事,不然依谢莫如的心性,鲜少大晚上的打发人过来。可过来传话的管事嬷嬷又说“什么时候老尚书有空,过去一趟”,这显然也不是太着急的事。

打发走了传话的嬷嬷,谢太太与丈夫商量,“娘娘这是有什么事呢?”

谢尚书也不是耳不聪目不明的,稍一思量便猜度一二,道,“约摸是玉玺的事。”

谢太太家中妇人,消息略为滞涩,闻言吓一跳,“玉玺?”这五皇子还没坐上太子位呢,怎么又出了玉玺的事?

“哦,是现下帝都有些流言,说五皇子在靖江王的库里找出了传国玉玺。”谢尚书告知老妻。

谢太太道,“真的假的?”

谢尚书蹙眉道,“初我以为是真的,既娘娘叫我过去,看来是假的。”

谢太太很是有些担心,道,“五殿下还没回来就这样,真真不叫人过日子了。你明儿就去吧,别叫娘娘着急。”

谢尚书安慰老妻一句,“不必担心。”

谢尚书乃内阁重臣,当日天色已晚,第二天要上朝理政,脱不开身,傍晚落衙后去的五皇子府。谢莫如请谢尚书去书房说话,祖孙二人分宾主坐了,及至侍女上了奉,谢莫如打发了室内侍女,方道,“想必传国玉玺的谣言,祖父也知道了?”

谢尚书并不相瞒,道,“昨日倘不是娘娘打发人过去,我还以为是真的。”

谢莫如颇是不解,“难不成靖江王那里当真有传国玉玺?”

谢尚书沉默片刻,似乎在琢磨当从哪里开口,他寻思一回,整理下思路方缓缓开口,道,“传国玉玺之说,并非始于靖江王府。当年,英国公府谋反,就有传闻说是英国公得到人敬献丢失已久的传国玉玺。”

哪怕先时早有猜测,乍然闻知此事,谢莫如仍是难掩惊愕,她道,“此事当真?”

“我当时位小职微,传闻是有的,但英国公有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就不晓得是不是真的了。”谢尚书道。

谢莫如一向敏锐,她道,“可后英国公府事败族灭,阖府抄家,倘抄出传国玉玺,朝廷应该不会秘藏才对。”这么说应该没有从英国公府抄出传国玉玺?

谢尚书叹道,“娘娘,英国公府抄家之时,陛下尚未亲政。”当年,主政的还是辅圣公主。

谢莫如眉心一跳,“祖父是说,倘有传国玉玺,可能落入辅圣之手?但,辅圣死后,我不信陛下没有搜查过辅圣府邸。我还是那句话,倘陛下自辅圣府抄出传国玉玺,绝不可能秘不示人。彼时陛下刚刚亲政,倘有传国玉玺在手,必能以证自身天道正统。”

谢尚书十分欣赏谢莫如这种冷静的态度与理智的思路,一个出色的政客就得有这样的素质,哪怕谈论的是自己母族的败亡,也需绝对的冷静与客观,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最正确的线索。谢尚书道,“先说辅圣之死,并非英国公府一般被抄家灭门。辅圣当时死的非常突然,许多人怀疑与陛下相关,我认为并非如此。辅圣当然有自己的过失,可陛下愿意在她死后尊祟于她,陛下与辅圣,也自有姑侄情分。包括臣当年为陛下教授功课,还有薛帝师能亲近陛下,倘当年辅圣执意不允,陛下是没法子的。辅圣是夜间离逝,她的女官是在第二日卯初方才知晓,及至报到宫中,陛下得知已是辰初。”

谢莫如不由问,“如何耽搁这许久?”女官卯初察觉此事并不意外,大约是服侍辅圣起床时发现不对,但如何会耽搁一个时辰方报到宫里去?辅圣公主哪怕当时还政于穆元帝,也不是随便阿猫阿狗的事,她骤然离世,辅圣公主府的人是断不敢耽搁上报的。

谢尚书隐讳道,“辅圣府的女官报至宫中,宫内当时有太后娘娘做主。”

谢莫如不想也能知道,穆元帝是有名的孝子,这位孝子皇帝甫一亲政就立刻把自己的生母扶上了太后宝座,胡太后刚迁至慈恩宫,掌后宫大权,必是要威风一番的。至于晾一晾看不顺眼的人,简直就是宫闱中最低等的把戏了。谢莫如评价道,“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谢尚书叹,“太后娘娘由此失去后宫凤印。”当时穆元帝无配褚皇后已死,胡皇后是死后追封的皇后,等于后宫没有皇后。后位空虚,凤印按理是由太后掌管,但胡太后耽搁辅圣丧信,内阁非常不满,穆元帝想必也是自此明白他老娘不是能主事的料,就此将凤印交付赵谢二位贵妃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