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耶,儿实在放心不下,还是让阿协陪您去吧。”

萧镜无视自家老子吹胡子瞪眼的怒容,不死心的继续劝说。

“是呀,阿耶,现在已是深秋,马上就要入冬了,您一个人在商州,我们实在放心不下呀。”

萧禹的次子萧锐也跟着附和,原本,他想陪老父去商州,结果被撅了回来。

“我是去做刺史,又不是去流放,有什么不放心的。”

萧禹不耐烦的摆摆手,“再者,商州距离京城又不远,快马几天的功夫就到了,你们又何必跟着瞎折腾?”没准儿他刚到商州,坐榻还没有做热,就又被圣人召回京了呢,何苦让孩子们来回奔劳?

对于当今皇帝,萧禹还是比较了解的,他敢跟皇帝拌嘴掐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跟皇帝的关系太亲密了。

五次做宰相,五次被罢黜,仕途起起伏伏,萧禹都习惯了。

京里有长乐公主坐镇,萧家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阿姊那边——

萧禹的目光落在大公主身边的萧南身上。

萧南感觉到祖父的注视,忙走上前,从身侧侍婢手里接过一个精巧的酒葫芦,亲手捧给萧禹:“阿翁,这是乔木酿的新酒,您在路上饮用吧。”

萧禹接过酒葫芦,发现葫芦上还刻着一副松鹤延年的图画,他笑着问:“你阿耶刻的?”

萧南点点头,笑道:“还是阿翁厉害,一眼就认出了阿耶的手笔。”

萧禹将酒葫芦放在耳边摇了摇,有些不满的说道:“就这么点儿?”

整个葫芦的高度也就半尺有余,又受外形的影响,根本装不了多少酒。

萧南冲着马车努了努嘴儿,笑道:“阿翁只管放心,乔木已经命人在您的马车里放了十几坛子的滴露春,皆是五年的陈酿,甘冽醇美,足够您喝的。”

说到这里,萧南又故作调皮的凑近祖父的耳边,低声道:“对了,阿翁,您吃酒的时候,一定要将酒倒进这葫芦里。”

“哦?”萧禹眼中精光乍现,“此物还有什么妙处?”

他如果没记错的话,他的长子就整天拎着个酒葫芦,莫非也是孙女所赠?

萧南故作神秘的笑了笑,道:“当然有妙处,不过其中妙趣还是请阿翁亲自感受吧。”

看来,阿翁已经猜到了什么,不过萧南并没有明说。

这个葫芦,与几年前她送给父母的那一对葫芦都是桃源的产物。

上辈子,萧南得到桃源的时候,因为各种兴奋,对桃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不但走遍了桃源的每个角落,甚至连四周桃源里有多少棵桃树她都数了个遍。

某一天,萧南偶然在山林中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内有一处小小的山泉,那山泉的水量极小,每日只滴下一两滴。

萧南当时很好奇,便在滴水处放了个瓷罐,隔了一段时间,再将那罐子拿出来。

因不确定那水能不能喝,萧南试着用它来浇了一株植物。

没想到,那株菜苗竟疯长起来,用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开花、结果。

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刻钟。

当时,萧南用来实验的植物正是葫芦。

紧接着,她又进行了多种实验,最终得到结论:山洞里的水滴有浓郁的灵气,不止能促进植物、动物成长,还能修复受损的细胞。

之前萧南赐给几个侍婢的‘玉液’,便是那灵泉水加了山泉勾兑出来的。

另外,萧南还惊奇的发现,用水滴浇灌出来的果蔬也有很强的灵力,效果虽不入直接用水滴,但绝对比桃源其它山泉的效果好。

就拿这葫芦来说吧,即使不直接食用,而是只喝用它盛放的水、酒,人体也能吸收到小部分的灵力。

时间久了,也能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灵泉的发现,极大的方便了萧南,让她能在不暴露桃源秘密的前提下,还能帮家人调理身体。

如今阿翁要远行,萧南不能时时给他配送桃源果蔬,想了想,她还是决定把这葫芦送给他。

听了萧南的话,萧禹笑着点头:“好好好,阿翁定会亲自体味。”

顿了顿,萧禹又道:“兴道坊那里,你做得很好,阿翁很高兴。”

萧南微怔,旋即反应过来,原来那日她去杨家探望萧皇后的事儿,萧禹已经知道了。

得了祖父的夸奖,萧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这都是孙儿应当做的,阿翁放心,我会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拜访姑祖母的。”

萧禹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又跟儿子儿媳孙子孙媳等一大串的亲人闲话了几句,一甩袖子,洒脱的拎着酒葫芦上了马车。

秋风吹过,官道上落叶和尘土飞扬,萧禹的马车渐渐远去。

送走了萧禹,大家又继续正常的生活。

崔幼伯一家子似乎也恢复了往日的和睦,他每日里准时下班,下班后就考校儿女的功课,然后再跟妻子说些京中或者衙门里的八卦,最后再捧着本书给肚子里的孩子‘胎教’。

但,崔幼伯和某些人还是敏感的发现了不同。

比如,崔幼伯发觉,他家娘子对他依然关心、依然温柔,但眼中已经没有了温度。

再比如,杨婥发现,自那日后,崔幼伯再也没有进过她的小院,即使她派魏紫、姚黄去请,他都不肯来。若是告诉崔幼伯她又病了,他便会命人去请太医,却不肯亲来探视。

再再比如,阿槿发觉,萧南不再对她不理不睬,三不五时的丢给她一大堆的活计,不是让她给金枝做衣服,就是让她给玉叶绣荷包,总之每日里除了吃饭睡觉,她竟没有片刻的空闲。

如果她使性子不想做,掌刑妈妈就直接将她拎进刑房。如果她去找郎君告状,郎君便会冷冷的告诉她,家中事务皆有娘子做主,还质问她,‘你不是整日说要好好伺候娘子,今日娘子给了你机会,你当珍惜才是,为何还诸多抱怨?’

如果她想偷偷写信给娘家,不好意思,哪怕她许诺一贯钱的跑腿费,也没人敢应承。

这日,崔幼伯满脸喜色的从外面回来,刚踏入葳蕤院,他就迭声唤道:“娘子,娘子!”

“郎君,何事这般欣喜?”萧南扶着肚子,不甚关心的问道。

“好事,大好事呀,”崔幼伯几步走进来,高兴的喊道:“成了,活字印刷术终于研制成功了!”

ps:更新晚了,抱歉!

第070章 崔大升官

话说,吴王之乱后,太子大赏功臣的时候,顺便也给打酱油的崔幼伯升了官,品级不高,正六品下阶。

无端升官,崔幼伯多少有些心虚,在萧南的引导下,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在活字印刷的研制中,当然不是让他亲自去雕刻单字、排版什么的,而是由他亲自抄录出印刷时最常用的单字。

崔幼伯的书法不错,唐楷写得尤其好,他抄录好的字,几乎可以直接用来当初级版的印刷体。

接着,崔家内院又发生了婆媳大战的事,崔幼伯夹在亲娘和妻子中间,左右为难,偏几个侍妾也不安分,整日里有事没事的往他的书房溜达,就连他的表妹也是如此,只要他一夜不去北院,表妹就会命丫鬟去各处寻他。

家中诸事烦扰,娘子又待他极冷淡,崔幼伯想解释呢,娘子还故意装作听不懂的样子,继续把他当客人招待。

就连三个孩子也…

唉,每每想到家里那些烦心事,崔幼伯就不想回家。

于是,他更加勤奋的工作着,除了日常的抄字、抄书,他还时不时的亲自跑到萧家工坊去查看进度。

有时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新点子,崔幼伯也会直接奔赴工坊与匠人们探究。

有付出就有回报,崔幼伯发狠的工作了十来天,今日,活字印刷术终于研制成功,他亲手印出了大唐第一篇文章。

“太公家教?”

萧南接过那张纸,展开一看,只见那六寸长、四寸宽的白纸上,工工整整的印着太公家教的几句文章。

崔幼伯坐在萧南身侧,抽出帕子擦了擦额上的汗,见小几上放着一盏茶,他也不管凉热,抓起来就喝了两大口。

“怎么样?效果不错吧?”

说起来,着手研制活字印刷术是崔幼伯几年来真正花心思做的一件事。

努力了这么久,终于实验成功了,崔幼伯说不出有多高兴。

这种来源于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感,实在太美妙-了简直比三伏天喝冰水还要爽快。

萧南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嗯,确实不错,字体略大,墨迹清晰,虽比不上后世印刷品那般精致但就目前来说,已经非常棒了。

她抬起头,笑着说道:“郎君,恭喜你。”

确实值得恭喜,活字印刷术的提前问世,绝对可以让崔幼伯以及萧家名垂青史。

被萧南冷淡了好几天,再次看到她真挚的笑容,崔幼伯很高兴还忍不住谦虚道:“没什么,没什么,呵呵印刷术能成功,多亏了娘子和岳父的大力支持呀。”

萧南但笑不语,崔幼伯说的没错,整件事原就是她一手策划的,为得就是帮崔幼伯立功。不过,有了前世的教训,这次她推出印刷术的时候,特意将娘家一起推了出来,印刷术成功了,萧家也能扬名获利。

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心理历程萧南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男人若是靠不住了,她还有娘家。

崔幼伯并不知道萧南此时的想法,他还兀自兴奋着,“对了,娘子,你说我们应该首印哪部书?”

他拿回来的这张只是测试版他还须得印刷一套完成的书籍,呈给圣人或者太子御览。

首部印刷品?

萧南也来了兴致,她甚至有些恶趣味的建议:“不如印刷一卷《金刚经》吧,再请匠人刻几版佛教经义的图画作插图,这样有文有图,圣人见了也必喜欢。”

“金刚经?”崔幼伯沉吟片刻,有些犹豫的说道:“倒也不是不行,但金刚经的字数并不多,只堪堪几千字——”

印出来也不过几页,就算加上图画,也不足十页,未免有些少。

崔幼伯好容易研制成了印刷术,这会儿他正在兴头上,特别想印一部鸿篇巨著,至少要装订成几本甚至十几本厚厚的书册,这样送到宫里也好看些呀。

几千字?太少了吧,真不够他显摆的。

萧南猜出崔幼伯的心思,想了想,道:“那就印制一套《贞观律》吧。”这可是皇帝登基二十多年功勋的象征之一呀。

这样既满足了他想显摆的心思,还能顺便拍拍领导的马屁,何乐为不为呢。

一想到拍马屁,萧南又有了主意,“对了,还可以将圣人和太子的诗作汇编成集,然后印制出来,权作献礼了。”

崔幼伯闻言,双眼一亮,用力拍了拍大腿,道:“好,就按娘子说的办。”

三日后。

李荣身着紫色圆领{衫,神态悠闲的来到东宫。

他是来告辞兼告状的。

过去半个月多的时间里,李荣和他老子反复磨牙,说得他嗓子都要哑掉了,终于说服了阿耶,许他再出去闯荡几年。

摆平了自家老子,李荣又将家中的事务安排了一通,准备跟圣人、太子辞了行,便直接奔赴东海。

他刚从太极宫出来,得了一堆圣人赏赐的东西。

现在,他还要去东宫,不过他去见太子并不只为了辞行,更重要的是告状。

那日,安同郡主竟敢那般羞辱与他,事后还数次邀请他去宴饮、打马球,偶尔碰到了,她还会说一些极富暧昧的话语挑逗他,真是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现在太子还没登基呢,安同就敢把他堂堂荣国公当成可以狎玩的宠物,倘若是日后她真成了公主,还不定怎么嚣张呢。

李荣想过了,他必须在太子上位前弄掉安同,因为现阶段,太子不是皇帝,他还有诸多顾忌,更不会为了一个庶女而毁掉当前这大好的局面。

站在东宫台阶下,李荣整了整衣冠,梳理了下思路,沉稳的拾级而

太子刚忙完了正事儿,命人煎了茶汤,忙里偷闲的品茶用点心。

一听李荣来了,太子忙命人请进来。

说实话,李荣父子并不是真正的太子党,但太子还是很重视他们爷儿俩。

原因无他李荣父子是死忠保皇派,一心一意只听皇帝的话。

但,这对太子已经足够,李荣父子虽不向着他却又不心向吴王或者魏王。另外,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帮助太子。

比如之前的京城动乱,若没有李荣单枪匹马的在京城、宫城进进出出,太子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拿下吴王。

除此之外,太子看重李荣,并愿意给他升爵的主要原因·则是李荣无心仕途,更不关心宗室里的纷争,相较于其它权贵们的明争暗斗,李荣的恣意江湖,更让太子放心。

嗯,忠心,没野心,还既有能力·李荣这样的人才,太子必须招揽。

李荣走进偏殿,恭敬的行礼。

太子从案几后走出来·笑呵呵的对李荣说:“大郎无需多礼,你来的正好,孤刚命人煎了茶汤,陪孤一起用吧。”

“多谢殿下。”李荣闻言,再次行礼道谢,跪坐在太子对面。

太子亲自将茶盏递给李荣,随意的扬了扬下巴,“尝尝。”

太子这般随意,显是将他当自己人看待,李荣也没有客套·直起身子双手接过茶盏,点头致谢。

呷了一口温热的茶汤,李荣微眯着眼睛细细品味了一番,赞道:“好茶。”

太子见李荣很上道,也觉得满意,笑着说道:“这是今年新贡的团茶·等大郎回去的时候,孤命人给你带一些。”

李荣忙放下茶盏,直起身子拱手谢道:“谢殿下赏赐。”

闲话了几句,李荣进入正题,告诉太子自己欲往东海游历。

太子知道李荣是宗室里的一朵奇葩,不爱玩乐、不爱热爱、不爱女色、不爱银钱,偏偏喜欢仗剑行走四方。

之前李荣忽然返京,也是接到圣人的宣召,知道朝中有大事,这才回来。

如今大乱已平,京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依着李荣狂放不羁的性子,他能在京中这个四方的城池里久待才怪。

所以,听了李荣的请求,太子一点儿都不意外,“孤素知你是个洒脱的性子,既然决定了要出去,那就去吧。只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孤可不想再次看到你的时候,你又被什么人砍伤了。”

李荣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知道,太子在调侃他在吴王之乱时被个游侠儿伤了肩膀的事儿。

两人正说笑着,内侍进来回禀:“殿下,弘文馆学士崔幼伯求见。”

“崔幼伯?”太子一怔,好一会儿才想起这人是谁,“可是襄城郡主的夫君?”

“是。”内侍忙答应道。

太子放下茶盏,敛住笑容,问道:“哦?他此时求见孤可有何要事?”

不过是个小小的文官,若不是有萧家这层关系,太子还真不会把崔幼伯放在眼里。

“禀殿下,崔学士是来复命的。”

“复命?复什么命?”太子不解,他每天处理那么多的政务,哪里记得自己曾对一个六品小官下过什么命令。

太子下意识的扭过头看向身后的屏风,目光掠过素白屏风上标注的一行行小字,最后,他的视线停留在一行朱色小字上。

这是太子跟圣人学习的习惯,每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重要的人物,他都用笔直接记在座后的屏风上。

为了提醒自己,他还特意用两种颜色记录:红色的记录好事儿以及得用的人,黑色则记录糟心事儿以及不堪大用的人。

太子在一行红色小字里看到了崔幼伯的名字,顺便还标注了一个陌生的名词儿:“活字印刷术?”

脑中灵光一闪,太子终于记起来了,“哦,难道他已经研制出了活字印刷术?”

内侍哪儿知道呀,他只是记得两个月前,这位崔学士跟萧驸马一起来见太子,当时太子很高兴,还特意叮嘱他,下次崔学士再来的时候,定要帮他通传。

不过,太子也不需要内侍的回答,他笑着说:“请他进来吧。”

虽然太子不知道印刷术是个什么东西,但他既能用朱笔记下来,应该是件对自己有益的事儿。

李荣坐在一边默默听着·待内侍出去了,他才装作不经意的问道:“襄城郡主的夫君?呵呵,这么说来,这个崔郎还是殿下的嫡亲外甥女婿呢。”

太子微怔·随即笑道:“可不是,呵呵,他是阿姊的女婿,自是孤的嫡亲晚辈。”

圣人的儿女多,世家又相互联姻,太子名义上的外甥、外甥女还真是不少。

但嫡亲的,却也就那么十来个。

想到这一层亲戚关系·见到崔幼伯的时候,太子的笑容中多了几分长辈的慈爱。

“殿下,臣幸不辱命,终于研制出了活字印刷术,”

崔幼伯跪下行完礼,将面前的托盘推了推,道:“这是臣试着印刷的书籍,恭请殿下一览。”

太子身后的内侍得到指示·忙来到崔幼伯近前,将那托盘端到太子面前的长几上。

托盘上放着一个用白绢包裹的东西,太子掀开一角·露出一本本线装书籍。

对于线装书,太子并不陌生,三四年前便有人提出,用卷轴的纸书、帛书以及早期的竹简,不利于存放和流传。

那人建议改变书籍的编写存放方式,将卷轴改为线装,即把纸裁成相同大小的纸张,在一侧打孔,最后装订成册。

这样的线装书既便于存放,也便于书写和阅读·而且还便利。

只是当时推行的力度并不大,线装书也只在京城的某个小圈子里流行。

恰巧,东宫里的某位僚属是那位线装书首创者的同乡,曾亲眼见过线装书的便利,还曾向太子推荐过。

可惜当时太子心里全都是怎么干掉有野心的弟弟,无心这种‘闲事儿,·草草看了一眼,便丢在了脑后。

太子不重视线装书,但他却知道此为何物。

伸手拿起一本,扉页上用极工整的唐楷写着‘贞观律,(即唐律的前身)三个字,太子掀开一页,惊讶的发现这张纸页上的字竟然是相同大小,一撇一捺都不带任何个人特色,排字布局也都非常工整,横平竖直,就像京城的坊墙一般。

太子来了兴趣,接连翻了好几页,他发现,每一页都是如此。

但,这、这又说明了什么?

要知道大唐极流行书法,只要唐楷好一点的人都能做到将文章抄录的工整严

抬起头,太子问道:“这就是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籍?”

崔幼伯听出太子话语里的质疑,他不答反问:“臣敢问殿下,您抄写一本两千字的书籍大约用多长时间?”

太子不解其意,但还是看在崔幼伯是他嫡亲晚辈的份儿上,想了想,估摸道:“唔,估计要半个时辰吧。”

崔幼伯笑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骄傲,道:“如果用印刷术,只需一盏茶的功夫。”

太子大惊,“什么?这么快?”

崔幼伯点点头,“没错,只要排好版,便可以非常快捷的印出来,而且同批次出来的书籍都是完全一样的,绝不会出现错字、别字以及漏字的情况。”

太子没有说话,又从推盘里抽出一本,也是贞观律,他随便打开一页,然后两本对比,字体、大小、布局完全一样。

再联想到那个惊人的速度,太子也是读书人,他立刻便想到了此方的妙-处。

合上书籍,太子道:“有了这个印刷术,孤可以将经、史、律等书籍大量印刷,便于世人传阅?”

崔幼伯连连点头,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兴奋起来,白皙的俊脸上浮现红晕,“比如启蒙的书籍、先贤们的著作都能大批次的印刷,可以受惠于全天下的读书人。而殿下作为推行者,也定能为天下读书人称颂,更将名垂青史。”

太子不但是读书人,他还是政治家,他甚至想到了更多、更深远的东西。

而且,就算那些深远的目标达不到,还能达到一个目前他最迫切的目标—稳定时局,安抚百官,抚慰圣人!

太子相信,只要他印刷术推出来,定会转移官员以及天下士子的注意力,也会给自己添一个‘重文,的美名—吴王完了,魏王还在·对于这个素有重文贤名的亲弟弟,太子还是颇为忌惮的。

如今魏王虽然被皇后强行调出了京城,但太子一日不登基,他就一日不能放松。

想到那个胖小四·太子眼中寒光一闪,很快他又掩盖住了。

太子将书册放会托盘,他满意的看着崔幼伯,道:“很好,崔学士不负孤的厚望,成功研制出了印刷术,孤很满意。”

接下来的就是要封赏了·不过,太子现在还不是一把手,他虽然代圣人处理朝政,但在做决定前,他还是需要跟圣人汇报。

比如此刻,太子想给崔幼伯升个官儿,他虽能做主,但必须到太极宫走个程序。

崔幼伯也明白这一点·他忙说道:“殿下谬赞,印刷一术能成并不是臣一人之功。除了工匠,最初提出此法的乃是臣妻萧氏·令微臣岳父萧驸马也帮了许多忙,实验印刷术所需的工坊亦是属于萧氏。”

太子微微一笑,赞许的点头:“崔学士的意思,孤明白,放心吧,孤定不会忘了有功之臣。”

得到太子的许诺,崔幼伯心中大定,欢欢喜喜的告辞离去。

李荣从一侧的里间走出来,在里面,他将崔幼伯的话听得清清楚楚·一出来,便躬身向太子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