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他缓缓推开搀扶着自己的安同,微微弯腰,做出要搀扶的动作,“你们的祖、父皆是朕的肱骨之臣,你们这些小郎也都是忠勇爱君的好孩子。好好好。都起来吧!”

“谨遵命!”十几个少年没想到皇帝还记得自己,又是激动又是兴奋,个个挺起小胸脯,扯着嗓子大喊道。

皇帝看着这一群精神抖擞的小郎,愈发满意。这次‘钓鱼’计划,因为他的一个失误险些酿成大祸,逼得他不得不狼狈逃离行宫。可也正因为这个失误,让他看清了许多人,也发掘了不少人才呀。

眼前这些小家伙,个个出身豪门,且都是这般的忠君,相信用不了十几二十年,他们便会成为朝廷的顶梁柱。只要日后他善加利用、多多提携,他们将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崔幼伯呀。

想到他的大忠臣、大功臣崔幼伯,皇帝猛然记起,对了,积微学院不就是崔家兴办的嘛,眼前这个什么崔令文还是崔幼伯的亲侄子咧。

有了崔幼伯的情面,皇帝又看在他们辛苦跑来救驾的份儿上,对崔令文也颇为和气的说道:“崔令文,朕记得你,你是崔相公的嫡次孙。”

崔令文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他躬身道,“圣人好记性。”

皇帝微微摆手,笑道:“今夜韦氏逆贼作乱,尔率领学院的护卫、学生前来救驾,忠心可嘉。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战场上刀剑无眼,若是——”

崔令文知道皇帝的意思,他这么说不过是担心他们这些人救驾不成反而成为累赘,忙将手里的火铳展示出来,道:“圣人放心,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学院的萧校长便命人秘密运来火铳、弹药若干,某等虽不才,但有这些神器在,好歹能抵挡叛军…某等愿为圣人断后!”

“是呀,陛下,小子愿为陛下护驾!”

“咱们有火器,甘为陛下解忧!”

十几个领头的少年纷纷举着手里的火器高声呐喊着,不得不说,方才在学院的一番防御战,彻底点燃了他们骨子里的血性和刚性,此刻,他们仿佛刚刚出闸的小小猛兽,一个个根本不知道‘畏惧’两字怎么写,只想着效仿自家祖先,奋勇杀敌、死战为君!

圣人的眼眶湿润了,他用力点点头,道:“好好好,你们、你们果然都是真正的勇士,不过,朕也不能让你们涉险,咱们一起走,只待过了这片山林,便会有援军!”

一听‘援军’二字,众少年底气更足,愈发表现出‘不畏死’的神勇,在分院崔院长的指挥下,几个半大少年(亦是与皇帝有亲戚关系的骚年们)手持火器、贴身护在圣人身边,其它人则与安同带来的二百铁甲护卫一起朝山下奔去。

望着一群斗志昂扬、血气方刚的少年们,安同的心沉入了谷底,她知道,这次计划是彻底失败了,除非她能将这些身怀神器的少年全都诛杀干净,否则她根本就不能伤害皇帝。

“安同。还愣着做什么?一起走!”

皇帝心情大好,全然不复方才离宫时的颓废、病弱,他甩开袖子正要大踏步的往前走,眼角的余光瞥到自家闺女还傻呵呵的站在那里,忙伸手拉着她的胳膊,抓着她一起下山。

“哦,是,阿耶!”

安同终于回过神儿来,咽了咽吐沫,悄悄的将手里的匕首再次收好。此刻她无比庆幸自己穿着道袍。宽大的袖子完全将手遮住了。否则她可就要露馅咯。

临行前。安同回头看了眼远处还在拼杀的羽林军和千牛卫,三千人vs两百人,居然还能坚持这么久。

安同知道其中原因,并不是那两百千牛卫神勇。而是李易故意放水——娘的,这年头谁也不愿意担上‘弑君’的千古骂名呀,李易知道安同是‘杀手’,所以他宁肯表现得怂一点儿,也不愿亲手沾上皇帝的血。

殊不知正是因为他的这个顾忌,生生错过了杀皇帝的最佳时机,皇帝在一干公主亲卫、学生护卫的拥簇下,竟有惊无险的下了山,与早已等候多时的千牛卫汇合在了一起。

望着乌压压的数以千计的铁甲卫士。安同残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她干脆收起所有的算计,乖乖的做她的孝顺女儿,反正自己并没有暴露,除了宫里那位冯昭仪。谁也不知道她的企图,且有了‘救驾’的功劳,就算四皇子做不了皇帝,她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太差。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

安同默默的叹了口气,跟着皇帝一起暂时住进了援军驻扎的军营,待天亮后便开拔返京。

皇帝暂时安全了,也就意味着此次救驾计划顺利完成了,积微学院的学生和护卫们异常兴奋,个个抱着自己的火铳,三五个聚拢在一起聊天,他们无比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以及回京后为家族争得的荣耀。

一群兴奋的孩子中,唯有两只还是满脸担忧的坐围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

“阿弟,你说阿娘和弟弟妹妹们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刚才听公主府的亲卫说,此刻京中也乱作了一团,许多权爵人家都遭了祝融之灾,咱们家不会也——”

灵犀一身火红色的胡服盘膝坐在地上,双手抱着膝盖,头定定的看着京城方向,喃喃的说道。

“阿姊,你就放心吧,阿娘向来稳妥,连骊山分院都准备得无比周全,京中大宅更不会有什么疏漏,”

长生也担心,不过他自持已经是男子汉了,理应照顾家中的女人,他故作小大人的沉声劝着:“别忘了,还有阿耶呢,阿耶虽然不在京中,但却留了许多人手,咱们身边的阿甲、阿乙不就是阿耶悄悄安排给咱们的暗卫嘛。”

提到父亲,长生的眼中充满敬佩和孺慕,他的阿耶就是厉害,远在数千里之外,却还能将他们兄妹照看得如此周到。

尤其是那个阿甲、阿乙,过去长生都不知道他们竟是父亲的人,这次若不是歹人围攻学院,他和阿姊奋勇上墙杀敌,他还不会注意到身边有人死命保护他们呢。

事后一番追问才知道,原来阿耶早就担心京中有变,提前一个月便做了安排。

阿甲、阿乙是阿耶留在家中的暗卫,接到的唯一指令就是保护他们姐弟安全,在长生想来,连他们这样的大孩子阿耶都安排了人手,更不用说家中的几个幼弟幼妹了。

对父母的能力,长生小盆友可是一千个一万个的信任呢。

只是,信任是一回事儿,担心却是另一回事儿,当他听到灵犀说:“我当然知道阿娘、阿耶厉害,可、可人家就是担心嘛”的时候,他也忍不住幽幽的叹了口气。

就在崔家小姐弟担心母亲的时候,京城的萧南却很是畅快。

方才抵达时,手下的一番吆喝,原本是打着壮声势的主意,若是能招呼来三两个帮手,则是意外之喜,然而萧南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的这番呼喝,却引来了一个极大的帮手——手握两千右卫的赵王李福。

“乔木,这到底是怎么了?这些金吾卫缘何如此癫狂?!”

李福经过弟弟的一番劝说。终拿定主意率领着家中两百亲卫赶了来,三两下帮萧南打退了那些金吾卫,并于一片火把亮光中寻到了萧南。

这对兄弟还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捉着萧南的袖子低声询问着。

“好叫两位舅舅知道,”萧南微微欠身行了个礼,轻声道:“我阿娘从骊山传来密信,信中说韦氏谋逆,欲弑君篡位,大皇子矫诏软禁五相及朝中重臣…霍氏附逆,汉王、羽林军朗将李易等亦意图不轨…”

“什么?他们、他们竟然——”

李福大惊失色,他这个‘惊’半真半假。方才兄弟两个在一起商议的时候。便猜到了韦氏、大皇子谋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骊山的情况竟然如此糟糕。

李明的定力比他哥强一些,心思也缜密,直接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圣人可安好?”

“两位舅父只管放心,”萧南微微勾了勾唇角。道:“儿刚刚接到阿娘的最新消息,说是圣人已经顺利脱险,如今正在骊山西南侧的临时大营安置,大营中有五千调防的千牛卫保护圣驾。”

“阿弥陀佛,圣人无恙便好!”

李福抱拳冲着骊山方向连连拱手,嘴里不住的念叨着。

李明却听出了这句话的重点,他思忖片刻,问道:“乔木,据我所知。骊山只有霍氏的三千戍卫,这五千千牛卫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呀。

萧南微微一笑,事情发展到现在,她也没有必要隐瞒了,直接告诉两人:“是奔赴西北的三万援军中抽调的五千英勇儿郎。”

李福、李明闻听此言全都愣住了。西北援军?不是说这些人出关的时候遭遇西突厥伏兵,全军覆没了嘛。怎么?

难道——

两人猛然想到了什么,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自己震惊的倒影。

相较于刚刚的故作惊讶,此刻的‘惊’才叫一个货真价实。

好一会儿,李明才道:“太好了,圣人有这些人马护送,定能平安抵达京城。只是,今夜京城大乱,不知多少人家罹难。吾等身为天潢贵胄,理应为君分忧,为京城百姓解难。阿兄,你说是也不是!”

他可不是傻子,单从萧南的这句话中就听到了关键问题——原本‘战败’的西北援军如今却悄悄潜回京城护驾,其中定有原因。

说不准,所谓的战败、皇帝重病等消息都是圣人故意放出来的烟雾弹,为得就是把京城的水搅浑,然后让某些人现行呢。

萧南若能听到李明的心声,定会给这个便宜舅舅点一个大大的赞:亲,你真相鸟。

李明聪明,李福也不傻,当下便明白了弟弟的暗示,他连连点头:“没错,我这就调集驻防在皇城的两千右卫进宫平叛。”

圣驾不在京城,但皇宫里还有两个小皇子和一个怀孕的昭仪,韦氏若真的谋逆,这些人便是她必要扫除的对象。

圣人已经脱险,此刻就算他们火速赶往骊山也没什么功劳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杀入皇宫,倘或能救下小皇子和武昭仪,待皇帝回京后,那也是大功一件呀。

李明闻言,眼中精光闪烁,啧啧,他这个老实头阿兄终于开窍了,没错,他们此刻就带兵去平叛,哪怕没能救下两个皇子,能多杀些叛军,能在圣人回京前将京城的乱贼肃清,亦是不小的功勋呢。

萧南见两位舅舅如此上道,也很是高兴,连声附和道:“还是两位舅舅想得周到,只是这坊中还有几家姻亲,儿须得过去看望一番。待儿将坊内的乱贼肃清后,便会立刻赶赴皇城与两位舅舅汇合,如何?”

李福、李明又对视了一眼,交换了个彼此心领神会的眼神,然后由李福出面道:“甚好甚好。只是乔木你身边的人手不多,舅舅留给你一百亲卫助你平叛。”

“多谢舅舅!”

萧南躬身行礼,连连道谢。

李福摆摆手,而后便唤来自己的贴身护卫,附身耳语了几句。只见那护卫用力点了点头,便下去点出一百人马,亲自带领来到萧南近前。

萧南见状,又是一番道谢。

“乔木,刀剑无眼,诸事小心!”

李明和李福临行前,再三叮嘱,得到萧南的连声应诺后,这才策马领着各自的亲卫朝宫城疾驰而去。

送走了两位舅父,萧南领着一干人马进了小院,看了看孩子们,见他们虽受了些惊吓却没什么大碍后,这才亲自带着他们回家,又命阿山等人带领火铳队去相熟的人家探望情况,顺便帮忙。

大火、乱兵、喊杀声足足折腾了一夜,远方的天际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京城的一切终于安定下来。

次日,京城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中,没有报晓鼓,街上也没有什么行人,整个京城集体失声,唯有空气中传来的木材烧焦的味道宣告了昨夜的不平静。

第三日,阳光灿烂的正午,皇帝的圣驾安全返回京城。

第四日,圣人宣召长乐长公主、豫章长公主、东阳长公主、魏王、蜀王、晋王等一干长公主、亲王进宫,一同被宣召的还有诸位李氏宗亲、朝中五相和几位老国公。圣人与众人在议事堂商议了足足一日,直到黄昏才散会。

第五日,圣人下旨废大皇子、二皇子为庶民,韦淑妃赐自缢,韦仲、韦季等韦氏族人抄家、夷三族。一时间,京城哭声震天,血流一片。

第六日,圣人下旨封三皇子为太子,首相高中书令为太子太傅,相公崔泽为太子太保…

一大串的封赏名单中,还有个不甚起眼的人:擢原鄯州刺史崔幼伯为司农寺正卿,即日进京。

第450章 当幸福来临(终章)

一个月后,崔幼伯一行人风尘仆仆的回到了京城。望着熟悉的城门,高坐马上的崔幼伯竟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

距离上次回京不过区区数月,然而不管是他、崔家还是这个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饶是崔幼伯经过多年的历练,心智已经颇为坚韧、强悍,一回想到边塞的风云突变、京城的波橘云诡,他还是不由得心生感慨。

当他再次踏入家门,看到依然年轻、美丽的娘子,看到几个愈发乖巧懂事的儿女时,眼眶忍不住发热,眼底冒出的泪珠儿险些喷涌而出。

数月分别,虽不至有什么生离死别的大事,却也各自经历了一番风雨,崔幼伯与萧南这对夫妻再次见面,心中都各有一种异样的滋味儿和情怀。

不过,刚刚见面,谁也没有说,相互问了好,对彼此道了‘辛苦’,崔幼伯又挨个与孩子们亲热了一通,被长寿捏着鼻子抱怨了句“阿耶,好臭”之后,他用力拧了拧小儿子肉嘟嘟的鼻头,便去净房梳洗、换装了。

“郎君,吃杯茶消消暑吧!”

萧南一身水蓝色的家常衣裙,乌黑的长发只梳了个简单的发髻,髻上簪着枚白玉雕琢的花头簪。她盘膝而坐,见崔幼伯顶着一头半干不湿的头发走进来,忙起身亲手给他倒了碗避暑茶汤,双手捧着他。

“多谢娘子!”

崔幼伯洗完澡后便换了身月白色的广袖细麻长袍,没有系腰带,袍子就那么松松垮垮的穿着,配上他披散的长发,颇有几分魏晋名士的恣意洒脱风范。

他也像萧南一样,盘膝坐在蒲团上,伸手接过茶盏,轻啜一口,点头道:“唔,还是咱们家的秘制解暑凉茶好喝呀!”

萧南微微一笑。“好喝就多喝些,这都六月了,外头流火酷暑,郎君千里赶路,定是又累又渴。多喝些解暑的茶汤,以免中暑呀。”

崔幼伯没有说话,只用力点点头,表示赞同娘子的话。

萧南见崔幼伯吸溜吸溜的喝茶汤,她也没有多言,笑眯眯的坐在对面。待崔幼伯的茶盏空了。便会给他添上。

崔幼伯足足喝了三四盏茶。这才渐渐停住了,他从袖中掏出一方帕子,轻轻擦拭着嘴角的水渍。

夫妻分离好几个月,中间又经历了那么多。如今终于见面了,按理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不知为何,两人相对而坐,明明距离很近,彼此却都觉得对方忽然变得很陌生,一种言不明说不出的疏离在两人中间蔓延。

或许是之前两人一直用鹞子通信,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虽然他们相隔数千里,可对彼此的近况非常了解。两人甚至还共同完成了一个大任务。

两人对彼此的行踪太熟悉了,熟悉到一想起某些事,萧南的心中就有各种不自在。

但就算再怎么不自在,他们也不能就这么傻呵呵的坐着呀。

想了想,萧南忽笑着抱怨:“怎么就成司农正卿了呢?阿舅到底是怎么想的?”倒不是说崔幼伯一介世家贵公子不该去司农寺。毕竟他是去做正卿,并不是真的让他下乡去指导农人耕种、或是管理督运禄米。

崔幼伯似是没想到自家娘子的思维跳跃如此之快,稍稍愣了下,旋即也跟着笑道:“没什么,不过一阶梯尔。”

这话说得…萧南点点头,表示认同。

同样是三品官阶,崔幼伯之前的鄯州刺史多少有些讨巧的成分。

当年新君与魏王明争暗斗,崔幼伯这个苦逼的娃儿受了池鱼之殃,为了补偿他,新君这才破例擢升他为鄯州刺史,可以说崔幼伯的这次升官十之*凭的是运气。

虽然之后崔幼伯在鄯州的政绩极好,还为新君立了不少功劳,但这些仍不能掩饰当初的因由。

倘有人眼红崔幼伯年纪轻轻便能坐得高位,就能拿这件事做借口,说他当初能坐上刺史、进阶三品不过是‘适逢其会’,说得难听些就是‘走了狗屎运’。

而这个司农正卿就不同了,崔幼伯能坐上这个位子,完全是因为‘有功’——培育、推广新作物土豆。

没错,就是土豆,早在皇帝定计揪出内奸之前,崔幼伯便命崔明伯写了一份关于土豆的奏章,详细描述了这种新奇物种的特点——不挑土地、耐旱、高产,食用价值颇高。

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能培育、推广这样一种高产的新物种,其推广人绝对是大功臣。单凭这一点,皇帝就该大力嘉奖崔幼伯。

再加上在随后的平西大战中,险些断粮的平西大军正是靠着土豆才撑了下来。对于这种新作物的贡献,平西大军总管程知节更是写了一份非常详实的奏章,仔仔细细的汇报给了皇帝。

而皇帝呢,也没有隐瞒,在平定大皇子之乱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命小内侍将程老国公的奏章念了出来。

如此一来,众人都知道了土豆这种作物,也知道了崔幼伯立下的大功,于是便有那‘闻弦歌知雅意’的官员,趁机建议皇帝,“当赏有功之人。”

一番论功行赏下来,崔幼伯这个刺史当居首功,皇帝顺势便把他那讨巧得来的三品官阶砸实了,当下拍板给他一个三品的正卿坐坐。

至于为何是司农寺的正卿,这也好理解:一方面崔幼伯推广土豆,属于司农的范畴;另一方面,在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几个大衙门里,也就司农、太仆这也的衙门相对清闲些,竞争力也小,不似中书省、尚书省或是吏部这样的要紧部门会时时被人盯着,皇帝把一个年仅三十岁的年轻干部空降到司农寺,也不会引起朝臣的非议。

不管怎么说,崔幼伯是有功之臣呀,只可惜有些功劳,皇帝在明面上不好说(不管是抓内奸,还是平定西突厥叛乱,都属于武将的职责,崔幼伯一文臣做了,难免有捞过界的嫌疑啊)。但皇帝心里记着他的好,这次趁着大赏功臣,便给了崔幼伯切切实实的好处——升官、调任回京。

“嗯,郎君说的是,”萧南见气氛有些沉闷,笑着道:“不过好歹是九卿了,妾身在这里恭喜郎君了!”

说着,萧南还故作郑重的掸了掸衣袖,朝崔幼伯行了一礼,权作庆贺。

“…”崔幼伯被萧南这一调侃。也忍不住笑了出来。他轻轻摇了摇头。道:“是呀,为夫好歹也是九卿了呢。”

彼时评判世家是否没落(或者一个新兴世家的崛起)的主要标准就是家中出了多少高官,而这个高官的评判标准则是宰相、九卿或是一部主官。 崔幼伯坐上了九卿之一的司农正卿,不管是对博陵崔氏而言。还是对荣寿堂来说都是一个极重要的标志——崔氏兴盛啊!

虽说荣寿堂与荣康堂分了家,可荣寿堂这一支有崔幼伯这个家主支撑,非但不会没落,相反的还有可能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兴盛的新世家。

更重要的一点是,崔幼伯这厮今年才刚过而立之年呀,照着他的这个升官速度,以及皇帝对他的信任、恩宠,用不了多久,他便能入主中书。当首相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的呀。

原本,崔幼伯仕途坦荡,是整个家族的幸事,夫妻二人应该高兴才是,可崔幼伯的这句话说完后。两人又进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

沉默良久,崔幼伯似是下定了决心,轻声唤道:“娘子,我——”

萧南已经猜到了崔幼伯要说什么,有些事他就是不说她也要问的,但此刻,不知为何,她心中竟有些莫名的焦躁和不安,她忽然不想问了。

“好了,时辰不早了,郎君辛劳了一个月,早该累了,咱们、咱们先安置吧!”

说罢,萧南也不等崔幼伯回应,便站起身子,转身去了正寝室。

望着萧南略显仓促的背影,崔幼伯一双浓眉微微皱起。

深夜,精致、宽大的壶门大炕上,崔幼伯、萧南这对夫妇每人占据一边,不知道是刻意还是无意,两人中间竟隔出了道宽约一尺的界线。

萧南向外侧躺着,背朝着崔幼伯,而崔幼伯则平躺着,双手搭在身前,目光直直的看着头顶的单丝罗帐幔。

大炕一侧的高几上,双层青瓷灯盏的烛心都燃着,噼噼啵啵的轻响中,烛光摇曳,两尺见方的直栅窗投射进来一片朦胧的月光。

夜很静,但炕上的这对夫妻谁也没有入睡,各自想着心事。

良久,就在萧南想得累了、乏了,昏昏欲睡的当儿,崔幼伯忽然开口了,“娘子,我知道你没睡,咱们聊聊吧。”

萧南的身子一僵,不过她没有说话,更没有转过身来,仍是保持着戒备的姿势,耳朵却不由自由的动了动。

崔幼伯明明没有看她,却怪异的知道她在听,无声的叹了口气,他道:“两件事。第一,娘子,谢谢你,谢谢你在我远离京城的时候,为我操持家务、为我照看儿女、为我筹谋划策、为我…”

崔幼伯一口气说了好几个‘为我’,最后总结道:“多亏有娘子坐镇京师,为夫才能放心的在外面拼搏,若没有娘子,任凭我崔肃纯再能干,也绝不会有今日之成就。所以——”

崔幼伯直接坐起来,变坐为跪,直起身子,双手抱拳,冲着萧南深深一偮,“娘子,为夫多谢了!”

萧南还是侧卧着,不过她的表情已经有了松动,眼眶一热,竟有种想哭的冲动——这些日子,她孤身一个人看守整个荣寿堂,她不但要应酬交际,教导儿女,管理内宅,还有应对似武五娘、毕力术这样被崔幼伯一脚开回京的‘恶心人物’。除此之外,还有学院的大小事宜,朝堂的纷争,以及家族内部的摩擦、矛盾…这么多担子全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这么多不能为外人说道的秘密埋藏在心底,她的压力、她的疲累、她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

累!

当诸事平定的那一刻,萧南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叫嚣着‘好累’,然而与这种身体、精神的疲惫相比,崔幼伯的背叛却让她痛到骨子里。

“我不在乎他,他丫的就是一合作伙伴,他娘的崔大想睡哪个女人就睡哪个,想让哪个女人怀孕就让哪个女人怀孕。我、我他娘的统统不在乎,”

萧南反复在心底如此催眠自己,然而她明白,所谓‘不在乎’的言论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因为她该死的在意。

回想过往,当她听到崔幼伯纳了武五娘做贵妾的时候,当她听闻武氏有了身孕的时候,她胸中充满了对武氏的嫉妒和对崔幼伯的恨。

有爱才有恨啊,十年夫妻,朝夕相处。生儿育女。共同经营一个家庭。萧南怎么可能真的一点儿都不在意崔幼伯?!

吧嗒、吧嗒,眼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她枕着的手臂上,而后没入身下的精致竹编凉席中。

寂静的深夜里,一声声轻不可闻的啜泣声响起。直接敲打在崔幼伯的心头。

娘子哭了,向来坚强的娘子竟然哭了,他愈发愧疚难安,咽了咽吐沫,继续道:“娘子,我还要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管是武氏也好,毕力术也罢,他们虽是小人物,但若不是因为娘子从心底里信我。极有可能让他们这几个小人离间了咱们夫妻的关系,进而毁掉咱们的家园啊!”

这话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倘或萧南真的信了武氏、毕力术的谎言,便会对崔幼伯心生怨恨。众所周知。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在绝大多数的女人看来,感情远比什么权谋、什么家族更重要。

或许你可以说她们没见识、心胸狭窄,只顾自己而不顾大局,但女人们却不这么想。

大局?

谁的大局?

若是为了赢得所谓的大局而输掉自己的丈夫、乃至家庭,这样的大局她宁肯不要。

所以,千万别小看女人的这种‘感性’,一旦女人感性起来,极有可能做出你想象不到的举动,什么亲者痛仇者快、什么损坏大局利益…等等,这都不是不可能的。

而萧南若信了武氏或是毕力术的话,误以为崔幼伯真的背叛了她、甚至还想要她的命,那么她在‘愤怒’之下还真有可能会顺着平安的意图,与崔幼伯决裂,乃至与整个崔家决裂,为了报复崔幼伯,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有损大局的蠢事来。

萧南在京中的地位不低,在皇帝与长公主制定的计划中亦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若是她乱了阵脚,那么整个计划也将受到冲击,失败或许不至于,但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

这一切能顺利进行,全都亏了萧南对崔幼伯的信任——这厮或许风流了些,但绝对不傻,定不会再做宠妾灭妻的傻事。

话虽这么说,可在萧南看来,崔幼伯还是‘背叛’了她,武氏和那个孩子的存在,仿佛一根刺死死的钉在了萧南的心口。

萧南抽搭了下鼻子,瓮声瓮气的嗤道:“哼,说得好听,我且问你,武氏是怎么回事?还有她肚子里的孩子又是怎么回事?”

听了萧南的质问,崔幼伯反倒松了口气,说实话,他并不怕萧南问他,相反他最怕她什么都不说,人家啥也不说,他辩驳也无从辩驳起呀。

崔幼伯悄悄的向前膝行两步,垂首凑近萧南的耳朵,低声道:“娘子,我纳武氏进门只是为了套取情报,绝无半点私情。而且——”

他顿了顿,将声音压得更低:“不管你信不信,我并没有碰过她一根手指,更谈不上什么亲热。”

“什么?”萧南猛地坐起身子,险些与崔幼伯低垂的头撞在一起,她不敢置信的盯着他:“你说什么?你没有碰过她?怎么可能?”

旋即她似是想到了什么,冷冷一笑道:“郎君,你是不是觉得我很蠢,连这样的话都相信?武氏又不是死人,你若真的没有碰过她,她岂会不知?”

要知道,武氏提及崔幼伯时的那副‘甜蜜’模样并不似作伪,萧南都能感觉到武氏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与幸福,那是一种倍受丈夫宠爱的小女人才会露出来的神情呀。

看到萧南愤怒的模样,崔幼伯一点儿都不着急、更不惊慌,反而从容的起身下了炕,从一侧的橱柜里摸出一个小包袱。萧南一直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当她看到那个小包袱的时候。立刻便认出来了,此物是崔幼伯从鄯州带回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却被他宝贝一样的藏了起来。

崔幼伯拎着小包袱重新回到炕上,当着萧南的面儿,轻轻解开,露出一个巴掌大小的小匣子。他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的摆放着十几块大拇指头大小的香料。

萧南的双眉微微一挑,有些不明所以的看着他。

崔幼伯随手拿起一块香料递给萧南,下巴一抬:“闻闻!”

萧南更觉疑惑。不过还是按照他的话接过那香料凑在鼻端细细闻了闻。没多久。她脸上便露出古怪的神情。“这、这香料——”有问题呀,竟混入了安神、迷情的西域秘药。

若不是这两年王佑安做起了香料生意,从西域各国弄来许多珍奇的香料,萧南还真辨认不出来呢。

崔幼伯见萧南已经发现了这香料的秘密。他得意的笑了笑,道:“娘子也知道,我在鄯州招揽了一些出身江湖的奇人异士,此物便是一个江湖有名的采花贼提供的方子,为夫稍加改良制成了这助眠的香料。”

“…”纳尼,采花贼?!

萧南无语了,这厮还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呀,竟然什么人都敢用。

崔幼伯还嫌不够,继续道:“每日与武氏同房的时候。为夫都会事前燃上此香…所以,娘子,我可以发誓,我真的没有碰过她。”

萧南已经信了五六分,但还有个疑惑:“你若真的没有碰她。那、那她怎会怀孕?”

她曾经询问过为武氏诊脉的大夫,武氏确实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推算时间,应该是在鄯州的时候怀上的呀。

崔幼伯依然挂着一丝浅笑,只是那笑容并没有延伸到眼底,他用极冷的声音道:“鄯州前别驾郭继祖有一幼子,今年刚好二十有三,武氏借住郭家的时候,曾与此子——”当初扳倒郭继祖后,他在郭家可是查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呀。

“好了,不要说了,我信你!”

萧南感觉到崔幼伯极力掩藏的羞愤,她忙打断他的话,转移话题道:“武氏的事儿就算是过去了,反正她也落了罪,圣人体恤,没有将她与韦氏逆贼关到一处,而是发还咱们崔家、任由咱们惩处,以前我还顾忌、既然她这般行事,那就不要怪我——”

她明白崔幼伯此时的愤怒与羞恼,他虽没把武氏当自己的女人看待,可武氏终究顶着崔氏侍妾的名头,结果她却行此腌臜之事,嫁入崔家前与郭小郎勾搭不清也就算了,成为崔家妇后竟还与那淫贼藕断丝连(算着她怀孕的月数,应是嫁与崔幼伯一个月后才有的身孕),之后竟还想把与野男人的孩子赖在崔幼伯的头上,这、这对崔幼伯,绝对是天大的羞辱呀。

作为一个受传统士大夫教育的大唐男子汉而言,武氏的行径,崔幼伯无论如何是无法忍受的,他更不能忍受的便是有第二个人知道此事。

可为了消除萧南心底的怀疑,他还是照实说了,萧南很清楚,这对崔幼伯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感受到崔幼伯的这份心意,萧南不禁生出几分感动,所有对他的怀疑也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