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芬回来后情绪不好张巧儿跟赵美香都看出来了,母女两满脸疑惑的对视了一眼。

“怎么了这是,回来就耷拉个脸?”

“不知道呢,是不是跟二哥吵架了?”

反正他两时不时拌个嘴,前头吵后头很快又和好了,是标准的床头吵架床尾和。

吃饭的时候母女两终于知道郑月芬情绪不佳的原因了。

“妈,听说你找队长,让他给嫂子安排个轻省的差事,以后嫂子不用下地,成了咱们队上的仓库保管员了?”

郑月芬的话一出口,全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张巧儿身上,这事她办下了,到她没有跟家里任何人提,包括另一位当事人董佳慧。

二儿媳妇知道这事张巧儿略微惊了下,没想到她知道的这么快,本想等大儿媳从娘家回来再说的。

“是啊,咋了?”

张巧儿直接承认了,别说她不觉得这事有什么问题,即便真有什么问题,被二儿媳妇这么直接问出来,还是质问的语气,她就已经很不高兴了。

而郑月芬呢,听到婆婆这么一脸坦然的承认,心里的委屈直冲脑门。

“妈,你怎么能这样呢,不提大哥结婚是二婚还办的跟头婚一样,也不提嫂子的彩礼比我还多,就说新嫂子进门后,你也太偏心了,嫂子说什么都是对的,你看她哪儿哪儿都满意,我嫁到赵家这么些年,还生了石头,也没见你什么时候说过我一句好,也没见你哪天心疼我不让我下地。同样的儿媳,你这也太偏心了!”

郑月芬说到最后已经带上了哭腔,饭桌上除了石头外,所有人都是一脸的不可置信。

赵东河是一脸急色,赵美香转头看向她妈,赵满柱呢,从腰间取出了自己那根老烟杆,只有当事人张巧儿,不急不躁,一脸平静的跟郑月芬对视着。

“你瞎说什么呢?赶紧跟妈道歉!”

赵东河拍着桌子喊了句,由于声音太大,没把郑月芬震慑住,倒是把石头吓哭了。

“我怎么瞎说了,我哪句说的不对?都是一样的儿媳,凭什么新嫂子进了门就能享受,我要拼死拼活的!”

见媳妇不仅不反思,还越说越离谱,赵东河举着手就想打过去。

“好了,都别闹了。”

一句说完,张巧儿首先看向儿子赵东河,“东河,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管你媳妇怎么欠收拾欠教训,你一个男人,怎么那么都不能伸手打女人。”

赵东河瞥了眼郑月芬,听他妈的话没有继续动手。

跟着,张巧儿又看向了郑月芬,对这个儿媳,她向来说不上满意还是不满意,要说郑月芬不好,倒也没犯过什么实质性的错误,要说郑月芬好,那就完全违心了。

她一度觉得自己不走儿媳妇运,不管是一开始的汪梅也好还是郑月芬也好,总有让人一言难尽的地方。

“老二媳妇,你说话要摸摸自己的良心。你嫁进咱家这么多年,我让你煮过几次早饭?家里的活你伸了多少手?让你下地干活你就委屈上了?村里媳妇有几个不下地的?”

张巧儿先是一连串的问题甩出去,郑月芬还没想好怎么回,张巧儿紧跟着又开口了。

“人不能光想着占便宜,咱们这个家为什么能在村里立起来,为什么受人敬重你不是不知道。你大哥一个月挣你一年的钱,对这个家他从来没有私心,工资都上交给我,我买吃的买用的你都跟着享受到了,像英宝,六个月断奶,我每天给她弄吃的,有她一口就有石头一口,你以为你一天几个工分能养活自个养活石头吗?”

“佳慧进了我赵家的门就是咱赵家的媳妇,她身子骨确实弱,干不了力气活,可她不是什么都不干,起码家里的饭交给她,她还要带两个孩子,去当保管员怎么了,她轻省了咱不也跟着轻省了吗,怎么你就眼红她舒服了呢?”

张巧儿的话郑月芬只听进去了一半,她承认大哥每月拿工资,自己一家三口确实跟着享受到了,但她计较的不是这个,而是婆婆的态度,明显对新嫂子比对自己好。

“我也上工也带孩子,虽然不大做饭,但家里的活我也是干的,妈,你不能只看到别人的辛苦看不到我的辛苦啊。”

不就是做饭带孩子嘛,谁不是这么辛苦呢。

张巧儿语塞了,她刚刚说了那么一大堆,好说歹说以为二儿媳能懂,结果二儿媳就跟罩了金刚罩一样,油盐不进,认定了自己偏心大儿媳。

最让她寒心的还是二儿媳提的彩礼问题,当初他们结婚彩礼也是六十六,两身衣服,家具都是新打的,比东林跟佳慧这次就少了些吃食而已。

以东林的工资,彩礼就是一百两百都不算多,之所以定六十六,就是考虑到二儿媳的小心眼,没想到考虑这么多一点用都没有。

她怎么不想想,董家彩礼钱一份没要,都让佳慧带过来了,还另陪了一台缝纫机,一张床,这些他们郑家可是一盖没有的。

赵东林跟董佳慧吃了晚饭才回,回家就发现家里气氛不对。

“妈气的中午饭没吃晚上也没吃,这么多年,吵的这么严重还是第一次。”

赵美香说了情况和原因后,董佳慧懵了,没想到她们婆媳闹矛盾的根源竟然是自己!

第三十三章

婆婆找队长说好话, 为的就是给自己安排个轻省的活儿, 这件事挺让董佳慧诧异的。

她跟赵东林结婚这几天,张巧儿对她很好, 属于那种不来事讲道理的婆婆,她没想到张巧儿私下里为她做了那么多事, 这一点董佳慧还是挺感恩的。

她看了眼赵东林, 想知道他对这件事是个什么表示, 尽管这件事是因为自己,可她从前到后压根不清楚,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合适,还是得看赵东林和婆婆张巧儿的意见。

赵东林听了妹妹赵美香的话后就一直沉默着没说话,他十几岁就去了部队, 早已习惯了军营里的生活。

对长期不归家的他而言,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他心中对家人的感情还停留在十多年前。

对郑月芬这个人, 因为没怎么接触过,他的认知仅限于弟弟的妻子这一个。

今天早上黑蛋的话已经引起了赵东林对这个弟媳的不满,回来后又听美香说弟媳跟妈吵架了, 这让赵东林越发不满。

他是个孝顺的,是个重视家庭且很有责任感的人, 否则他不会放弃部队里升职的机会选择回乡,为的不过是照顾年迈的父母,照顾年幼的孩子。

他看不得他妈受委屈,更何况, 整件事还与自己媳妇有关,也就是说,郑月芬一下子得罪了两个赵东林最在意的女人。

他不说话,董佳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可他们回来,于情于理都该去看看张巧儿,于是,董佳慧跟赵东林开口道,“我想去看看妈?”

赵东林恩了一声应了。

这是董佳慧第一次进婆婆的房间,空间挺大,该有的家具都有,只是比较旧,都是上了年纪的样子。

房间里装了不少东西,角落里有木箱陶罐之类,应该都是做储物用的。

“妈,你怎么样啊,听美香说你今天一整天都没怎么吃饭,不吃饭不行的,我去给你煮点吃的吧?”

一天没见,张巧儿面色憔悴了很多,董佳慧原本每当回事,看到她这样也不免带出了几分担忧。

张巧儿原本是闭着眼的,董佳慧进来她才睁眼,这短短几秒的时间都董佳慧的表情没有逃过张巧儿的眼睛。

看到老大媳妇不似作伪的关心,张巧儿那颗被老二媳妇伤了的心多少有了些抚慰。

她叹了口气,冲董佳慧摆了摆手。

“你不用忙,我是真没胃口,这会儿什么也吃不下。”

董佳慧在床边坐下,她低着头,心里多少不是滋味。

“妈,我都听说了,月芬是因为我的事才会对你有意见的,我刚嫁进来三天,什么也没帮到家里,尽给妈添乱了。”

她感激张巧儿的筹谋,说实话,她自己也挺害怕下地干活的,穿越前她哪干过什么农活啊,小时候韭菜跟大蒜都分不清呢。

可感激归感激,这份好心她领了,不会假惺惺的推脱,比如不用费事,要不让给弟妹之类的话。

她不是圣母,不追求无私奉献,光芒万丈,也不要求所有人说她好。

很多时候,尽管她表现出自己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做出退让,那只是一种形象的设定,内心里,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二十一世纪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

我善良我温和但我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只是不想别人觉得我不善良不温和,只要涉及到自身利益,不用犹豫,肯定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所以,保管员的差事,她是无论如何不会拱手让人的。

“不是你的事儿,你这个弟妹啊,别看比你大几岁,脑子没你拎的清,可真是把人气死。”

村里有些人家儿子结了婚分家,有些人家还是合着一起过,分家有分家的好处,矛盾少了,不分也有不分的好处,一家人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但人与人之间,摩擦是难免的,舌头跟牙齿还打架呢,更何况每人想法不同呢。

赵家之所以没分家,一是赵东林一直在部队,二是老两口就这两个儿子,不是人家五个六个的住一块儿嫌挤。

这些年谁也没想到赵东林会跟汪梅离婚,紧跟着赵东林从部队回来,又另娶了媳妇,矛盾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张巧儿躺床上这半天,就一直在思考这个家以后该怎么走。

老二媳妇已经流露出了对老大一家的不满,为了避免兄弟阋墙,这个家该分了才合适,可她这个当妈的,盼着自己每一个儿女都好,就这么放弃老二家,她于心不忍。

按照村里的惯例,分了家他们老两口该跟着老大一家过,老大能干,一个月六十二块钱工资,公社另有口粮发放,他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家四口,还能存下钱来。

至于他们老两口,好手好脚,上工有工分拿,自己的口粮自己挣,加上这些年的存款,日子肯定不会差。

老二一家呢,夫妻两是能挣工分,可没了自己帮衬,郑月芬就得一个人带孩子干家务还不能耽误出工,以后要是再生个一儿半女,这日子可怎么过?

她叹气就叹气在这里,人的脑子要是拎不清,什么样的好日子都能被他们过没了。

董佳慧去厨房给张巧儿弄吃的,韭菜饼跟鸡蛋小米粥。

韭菜饼是将韭菜洗净并切碎,放入调好的面粉内拌匀,用勺子一勺勺舀出贴于锅沿处烘熟。

而鸡蛋小米粥呢,是将鸡蛋打入煮熟的小米粥内,再加一点红糖搅拌。

小米粥营养,鸡蛋性平味甘,两样一起煮成粥有益气养神的功效。

董佳慧是看婆婆心情不佳,明显是被郑月芬气到了,煮这个也算“对症下厨”。

鸡蛋小米粥可是好东西,农村里,很多产妇坐月子都吃不上这一口呢。

“嫂子,你对咱妈真好。”

赵美香抱着英宝在厨房里陪着董佳慧做饭,对嫂子三下两下就能做出好吃食物这种技能异常膜拜。

董佳慧嫁进来前,家里的饭能填肚子就行,没人去考究怎么煮的好吃,怎么搭配营养。

厨艺这种事真的要看天分,赵美香在这一块完全是随了她妈张巧儿,所以她常常弄不明白,为什么一样的食材,董佳慧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比别人的好吃。

最让赵美香感动的就是,嫂子没有简单煮个白米粥应付,而是真的用心对待,这要是放以前赵美香也不会多想,可她今天刚刚围观了二嫂如何把她妈气倒在床的,人跟人经不起比较,一比较差距就来了。

“妈对咱也好啊,这都是相互的。”

之前对婆婆好大多也是虚的,今天自从知道婆婆私下里为她安排的事后,董佳慧对婆婆的好真心了很多。

董佳慧在做饭的功夫,张巧儿把大儿子赵东林喊到了自己房里。

“事情你差不多也知道了,我呢现在心里一团乱麻,对你我是很放心,之前你跟汪梅离了婚我还担心你以后怎么过日子,现在你媳妇进门了,我眼看着她是个好的,心也就跟着放下了。”

董佳慧为人处事这一块她是真不担心,跟儿子感情也好,至于两人以后能不能添个孩子,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她也就不拿以后的事跟自己添堵了。

“我现在就是想问问你的意思,这事你想怎么处理?”

如果老大说不追究,那日子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大不了让东河好好管管他媳妇,要是老大不肯轻易放过,那就拿出个章程来,她也好看合不合适。

赵东林明白他妈的意思,他一个大男人,不爱说女人是非,可郑月芬今天两桩事都触到了他的逆鳞,他把黑蛋早上的话跟他妈说了一遍。

张巧儿听了更气了,她拍着床框叹息,“这样的媳妇,谁家摊上了都是坏事一桩,以前只当她嘴巴不留把门,做事没有头脑,现在看,她不是没头脑,她就是脑子太活泛,太机灵了。”

可以聪明的不是地方,专治自己人了。

“行,你的意思我也知道了,等东河回来我先跟他说说,这事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你们到底是亲兄弟。”

要是东河不愿意分家,她这个当妈的肯定的顾及东河的意思,只是老二媳妇已经有了这个苗头,以后一家人都该注意了。

说话中,厨房飘来一阵香味,张巧儿知道老大媳妇在给自己整吃的,她就算没胃口,这会闻到味儿也察觉出肚子饿了。

“说实话,这三个媳妇,还真是佳慧最好,看人这一块,我确实比不上你。”

汪梅和郑月芬都是她挑的,当时只考虑模样考虑家庭,没考虑到秉性的问题。

赵东林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他舒展开的眉眼和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暴露出了自己的情绪,当然,张巧儿十几年没跟儿子一起生活,是看不出儿子内心沾沾自喜的。

“有个事我得给你说一声。”

赵东林开口后张巧儿看过去,等着他开口,赵东林把媳妇之前的事给说了,张巧儿听的睁目结舌。

“什么?你说的是真事?!”

听了儿子的话,张巧儿这会儿顾不上心情郁闷了,直接从床上坐了起来。

“嗯,所以,说不准她什么时候就会怀上,但我不希望这么快,家里还有黑蛋跟英宝,孩子太多忙不过来。”

张巧儿才不会考虑这个呢,她掀开被子下床,笑呵呵的拉上了赵东林的袖子,“你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呢,这也太糊涂了,她是不懂还是怎么,也对,她那时候才十八岁,小着呢,可怎么会呢,她不懂卢家那个也不懂?你不会是故意框我呢吧?”

赵东林无奈的笑道,“真没有,我骗你这个干什么。”

还不是怕佳慧哪天有动静了,他还要一个个的解释,不如现在说清楚。

张巧儿心情舒畅,双手合十念叨着“阿弥陀佛,谢天谢地”。

厨房里,董佳慧已经做好了晚饭,她先把张巧儿的碗盛好,锅里还剩了一些,特别是韭菜饼,她做了八个,只拿了两个给婆婆。

“美香,锅里还有,你盛着吃吧。”

赵美香其实早就流口水了,晚上她也没怎么吃,家里都吵成这样了,她根本没有吃饭的心情,这会看到嫂子煮的这么香,真的挺想吃的。

“这不好,这是给妈煮的饭。”

“没事,妈吃不了这么多,剩下的你跟英宝一起吃吧。”

她这么一说,把英宝也带上,赵美香终于不纠结了。

“好,谢谢嫂子。”

董佳慧笑着把婆婆的饭端过去,送到婆婆房里,刚进门,就看到了婆婆那一脸喜意,仿佛中了头奖彩票一样的脸。

第三十四章

“妈, 我给你做了点饭……”

董佳慧跨进房间,本想说让张巧儿起来吃饭, 没想到抬头就见张巧儿已经下床了, 整跟赵东林眉开眼笑的说话呢。

“哎,好好, 赶紧放下吧,别烫了手。”

张巧儿这会见到董佳慧就跟蜜蜂见了花儿一样高兴,她对董佳慧的印象本来就挺好,心里唯一膈应的就是董佳慧是二婚,还有个不孕不育的名声,让董佳慧进门也是压着心里的那一丝不满, 谁能想到生活给了她一个这么大的惊喜呢, 跟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 把她砸的晕晕乎乎。

这会儿看到佳慧端着吃的进来, 更觉得她哪儿哪儿都满意,怕佳慧烫到手,赶忙从佳慧手里接过有些烫人的粥碗, 自己放到了那张已经掉了漆的红色五斗柜上。

“你说你, 这么烫的碗, 喊我出去吃就行了, 哪用的着送进来。”

董佳慧干笑两声, 不明白婆婆为什么突然间这么热情,她还真有点不习惯,转头看了眼赵东林, 用眼神问他怎么回事。

赵东林但笑不语,冲她点了个头就先出了门。

今天赵东林之所以跟他妈提这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外人不明所以说三道四也就罢了,自己的家人,他希望不要因为佳慧是二婚的就看轻了她。

结婚前他已经料到跟佳慧结婚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也发过誓会好好保护她不受他人的伤害,可人心难测,实在是没想到自己眼皮子低下,一个屋檐下住着的也会有那种不好的心思。

告诉他妈,就是为了消除他妈心中最后一根刺,让他妈真心实意的对佳慧好,不带有任何的偏见,这个家里,只要有他妈的保护,佳慧会过的很好。

之前,他对佳慧的感情是欣赏和爱慕,自从知道了那件事后,他的心里也蔓延除了独自占有和保护的Y望。

这个女人是自己的,谁也不能伤害分毫。

***

郑月芬跟张巧儿吵了一场,下午没有去上工,独自回了娘家,她妈江良女一看就知道这是吵了架回来的。

首先不年不节,回来之前也没只会一声,另一个,郑月芬没有哪次是中午回来。

“咋啦?跟东河吵架了?”

“没有。”

“就你我还不了解,不吵架能这副谁都欠了你的样子?”

被亲妈怼了两句,郑月芬撇了个嘴,巴拉巴拉就把这两天的事情给说了。

“还不是东林他大哥娶回来的那个新嫂子,从她过门,我就没有一天顺心的,嘴甜的很,把婆婆哄得高兴,全家都喜欢她,而且我婆婆偏心成什么样,怕她下地干活太累,硬是找队长给她安排了去当仓库保管员了,那要干什么活啊,整天在那坐着就行了。”

她气的就是这个,以前汪梅干活不利索,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婆婆忍让着就算了,董佳慧算什么啊,又不是什么城里的娇小姐,不跟自己一样,都是乡下长大的嘛,一样的儿媳,凭什么下地干活的都是自己,她董佳慧只要坐着就行了呢。

说她做饭带孩子,一天干这么点事能叫事?

郑月芬她妈江良女听了闺女的话是一脑门子的无奈,当初把她嫁去赵家,图的就是赵家兄弟少,人口简单,还有个能耐的大伯哥,自己闺女的性子没有比她当妈的更清楚,别说外人,就是自己兄弟姊妹,她还有争有抢呢。

小时候为谁吃得多,谁穿了新衣服,谁干的活多活少,没少计较,少了旁人的没事,少了她的就说父母偏心,那时候家家条件都不好,能把几个儿女拉拔长大很是不容易,一天天忙忙忙,回了家还有一脑门鸡毛蒜皮的官司,可把人气的够呛。

这种性子,不找个脾气好的人家根本过不下去,这些年,看她跟东河过的不错,江良女为她放了半颗心,以为这辈子应该是没啥问题了,没先到东河他大哥从部队回来,跟前头媳妇离了婚另找了一个,可人家进门还没几天呢,这就闹上了!

“你这性子,我说了你多少年也不见你改改,你说你在婆家不缺吃不缺穿,过的比谁都强,你婆婆这些年对你怎样你自己难道不知道,她想多照顾这你那个嫂子你就受着,把自己日子过好了就行,怎么非得跟人对上呢,还是跟你婆婆。”

亲家那人多好啊,说实话,同样是当婆婆的,自己可没哟亲家那个肚量,这亏的是自家闺女,要是他们郑家娶了个这样性子的媳妇回来,非把她气病了不可。

郑月芬反驳道,“我也没说我婆婆对我不好,可她对新嫂子比我还好啊。”

江良女无奈的叹气。

天晚的时候,赵东河下了工去岳家接郑月芬回家。

“东河啊,今天的事儿月芬跟我说了,我也知道是她不对,但我这个闺女,从小就是实心眼,一点窍都不开,我说了她一下午,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听进去。”

江良女跟女婿说这些话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脸红,都说“养不教父之过”,自己闺女没教好,给旁人家添麻烦,让她跟丈夫两张老脸没处搁。可有什么办法呢,闺女是自己亲生的,从小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没教育好,反倒越教越轴。

除了感慨一声“儿女都是债”外,也庆幸着找了东河这么个好性子的男人。

“妈,没事,她这个性子我早就知道了,就见不得自己吃亏,等今天回去我再好好说说她。”

赵东河也疲惫,上了一天工已经够累了,下了工还得来岳家接人。

他妈之前就说过,他们家不兴把媳妇丢娘家那一套,不管有多大矛盾在家吵,别在外面丢人,其中今天中午他就来气了,要不是他妈拦着,他真想一巴掌乎上去。

赵东河在岳家吃了晚饭回去,路上,赵东河不说话,一个人快步走在前面,郑月芬像个小媳妇一样跟着他后面走。

赵家就一辆自行车,赵东林是每天都要用的,东河有事的时候跟他哥说一声也能借来骑骑,今天赵东林两口子回门,赵东河来的时候是直接动脚来的,没回家看,再说,即便他看了也不好意思开口,他哥要是知道自己媳妇把妈弄生气了,他肯定没好果子吃。

跟所有活在优秀兄长“阴影”下的弟弟一样,赵东河的童年对他哥是万分崇拜,说起赵满柱家的小子,大家就一个劲的夸赵东林,没几个人会提自己的。

可赵东河并没有心生怨怼,有一个牛逼的大哥是好事啊,说自己是赵东林的弟弟,别人看自己的眼光都要高上一格,特别是大哥进部队拿工资后,哪怕最艰难的时刻,村里人人都吃不饱饭,他也没怎么饿过肚子。

他妈就总跟他唠叨,要不是大哥在部队,自家日子肯定很难,让自己一辈子要敬重他哥。

“部队的日子不好过,隔壁村的那个,当了两年兵就回来了,说每天出操,玩命的训练,那么受罪还不如在家种地。你哥要强,一声苦都没叫过,上次写信还说,他当上班长了,大小是个士官,工资也涨了两块钱。哎,你哥每个月的工资他自己一分不留全寄回来,说部队里什么都不缺,用不上钱,说到底还不是一心想着家里,你姐嫁人要准备嫁妆,你跟你妹还要花钱,他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才硬扛着,你要一辈子记着你哥的好。”

他妈这么说,赵东河就一直记着,记着被人肚子饿的咕咕叫时,自己的肚子是因为谁而填满,特别是看到那些为了一口吃的大打出手,还有实在没的吃啃树皮吃观音土的村里人,他就越发惦记着大哥的好处了。

赵东林在部队一路往上升,没几年就当上了排长,收到信的那天,他爸跟大伯一起喝了半夜的酒。

“东林是咱们赵家的骄傲,几代赤贫,今天终于也出了个当官的。”

虽说不是什么大官吧,好歹在部队有了级别,小村庄里,说出去已经极有脸面了。

这次大哥转业回乡,公社安排他当了村支书,是改制以来,村里最年轻的村支书。

“这是赵支书的弟弟。”

有客气的还会说,“这是赵主任的弟弟”。

去镇上办事,别人会客气的给他发根烟,在大哥当村支书前,这些都是没有的。

赵东河走的很快,郑月芬鼓着气跟着后面走,她今天被她妈骂了一下午,这会儿虽然还是不岔,总归气性消了大半。

最后治住她的还是她妈的那句话,“他们家的媳妇可是离过婚的,你自己想想吧,你要是离了婚能找个什么样的。”

那是肯定不能找个比赵东河更好的了,郑月芬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另一个,她偶尔回娘家还行,要是真的离了婚回来,几个嫂子能把她生吃了,谁让她跟哥哥嫂嫂关系都不好呢。

赵东河一路走回家,进了村后往自己院子走去,刚到拐弯口就看到在院子前抽烟的大哥。

“哥。”

赵东河的脚步踌躇了,有种小时候上学,干了坏事后被老师抓包的感觉。

赵东林冲他点点头,往院子旁的小河边走去。

“哥,今天是月芬不对,我已经说过她了,她以后会改的。”

赵东林吐了口烟,月色下的荷塘黑峻峻的,十一月,连月光都不甚亮,勉强能看清路罢了。

“东河,这个家,咱们是亲兄弟,咱们得守着这个兄弟情分,不能为了些鸡毛蒜皮的事弄的兄弟失和。”

兄弟这两个字,对赵东林这个在部队当了十来年兵的人来说太重要了,他的战友都是他的兄弟,是面对困难危险,能够放心将后背交给他们的人,是即便自己牺牲,也要挽救对方生命的人。

一句兄弟,包含千言万语和无限的信任。

战友尚且如此,何况亲兄弟呢?难不成,为了媳妇,兄弟都做不成了?

赵东河脸上烧的发烫,要不是晚上看不见,他真是没脸见他哥。

“哥,我会管好媳妇的。”

赵东林恩了一声,再次开口道,“还有一件事,让弟妹以后别跟孩子乱说话,你嫂子已经进门了,她以后就是黑蛋跟英宝的妈,汪梅这个人,让她陈从此以后都忘了,别再提。”

赵东河不知道还有这事,对郑月芬的不满也到达了最高点。

“好,我知道了,这些我都会跟她说,她要是不听,那也怪不得我。”

赵东河还是挺正直的人,以前以为自家媳妇只是些小毛病,可这次,不管跟妈顶嘴也好,还是背后教黑蛋不要亲近新嫂子,这已经不是小毛病,已经上升到了教养的层面。

郑月芬远远看到赵东河跟着赵东林去了河边,她撇了撇嘴,推门进了自家院子。

这会天色已经很晚,八点多钟了,赵美香吃了晚饭洗了锅碗后带着英宝回屋睡觉,张巧儿本来躺着,后来儿子跟她说了些事后,她心情转好,跟丈夫赵满柱说话,两个孙子在他们屋里打闹。

郑月芬回娘家没带石头,下午都是赵满柱带的。

说到这个张巧儿对老二媳妇就不满意,你大人吵架就吵架,孩子也不带,一个人跑回娘家,哪有这样当妈的!

这么一对比,佳慧回门还不忘带着黑蛋英宝,就显出了气度来。

这会儿听到门响,张巧儿到窗边一看,是郑月芬回来了。

“哼,这个老二家的,当初怎么就找了个她。”

赵满柱抽着旱烟不说话,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知道了一点,媳妇说话的时候永远闭嘴,他嘴笨,说什么都说不过媳妇,说来说去最后还是被媳妇绕进去,索性养成了不言语的习惯,想听的时候听,不想听的时候把耳朵关上,这么一来,确实少了不少争执。

两个儿子结婚,他也把自己这么多年的婚姻心得跟他们说了,想要日子清净,别人女人掰扯,小事听她们的,大事商量着来,目前看,这个心得仿佛有些失效的样子,看来怎么过日子,还得看娶了什么样的媳妇。

作者有话要说:赵满柱:想过清净日子就别跟媳妇争,少说几句,无关紧要的事听她们的算了……

赵东河:爸,咱们的媳妇不一样,我媳妇可没有你媳妇明事理。再说,咱们家也没什么紧要的事,要是事事听她的,以后还不反了天?

赵满柱无语的抽着烟,表示没话说。

ps:想了想,因为一点事直接分家不切实际,所以这一章不分家,等郑月芬再犯傻的时候再一刀两断~

码完这一章继续下一章,等我啊~

第三十五章

兄弟两在河边说完话后, 赵东河想一个人再静静,是赵东林先回的院子。

董佳慧已经洗过澡, 正在裁剪一块花布, 准备给美香做件外套穿。

“你什么时候去镇上?下次去记得带几尺布回来,快过年了,我给爸妈各做一套, 棉花也称些回来,用的地方多着呢。”

两个孩子的衣服她都看了, 冬天的衣服不多,肯定事不够穿的, 特别是英宝, 去年冬天刚出生,一年时间从小婴儿长到这么大, 衣服肯定都要重新准备。

大姑姐拿了些二胖剩的衣服回来,张巧儿也跟熟识的人家找了几件, 别说这年头都是大的穿了给小的, 一件件的淘换,穿到最后打的全是布丁,就说这打了补丁的衣服,别人还舍不得给呢。

冬天气候湿冷, 洗一件棉衣两天都晒不干, 碰上下雨下雪天,更是不用提了,万一尿了裤子什么的, 忒麻烦。

农家常把湿衣服放在火炉上烤,干起来挺快,就是烤干后衣服裤子硬邦邦的,穿在身上不舒服。

反正家里条件还行,不缺买布买棉花的钱,等小麦种好了,农家就开始一年中最长的农闲时节,董佳慧准备趁这个时间给家里人特别是黑蛋英宝置办过冬的衣服裤子,还有小被子什么的。

对媳妇的安排赵东林没什么意见,可他有个小心思,想跟媳妇儿一起去。

“我去也不知道怎么挑,别买回来不合适,干脆你跟我一块去得了。”

董佳慧想想也对,大部分男人对布料花样针线什么的一窍不通,让他去,万一不合适还得拿去换,还不如自己跟着去挑呢。

“那你去镇上的时候带着我。”

“恩。”赵东林应下,看着煤油灯下静谧美好的媳妇,低着头在布料上认真的划着线,真如那首诗写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此时的佳慧在他眼里就如同莲花般美丽芬芳,勾起了他内心的幸福和悸动。

“这么晚了,别弄了,把眼睛弄坏了不值当。”

董佳慧划好最后一处,把东西收好,洗了个手上床,刚碰到床单,就被赵东林抱进怀里。

“刚在妈房里,我问你话你也不答,你说妈怎么突然对我那么好了。”

“妈不是一直对你挺好吗?”

“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妈之前对我是很好,可今天尤其好,特别好,比之前更好,而且前后二十来分钟,变化也太快了。”

赵东林笑了,“没什么,就是跟妈说了些事。”

董佳慧狐疑的看着他,什么事能让婆婆那么高兴,看到他眼里意味深长的目光,恍然道,“你,你不会把我的事跟妈说了吧!”

赵东林点头,“说了,怎么了?”

董佳慧伸出拳头捶着赵东林的胸口,羞恼的说,“你干什么跟妈说这个啊,多丢人。”

赵东林握住她的手,起身将她压在身下,声音暗哑的说,“有什么可丢人的,妈这把年纪,什么没见过。”

说完,压下唇,房里只剩下了董佳慧的呜咽声。

*****

赵东河在河边吹了二十来分钟的凉风,回屋后郑月芬已经躺到床上了。

“石头呢?”

没看到儿子,赵东河问了一句。

“在爸妈那吧,估计睡了。”

要是往常,她会去公婆屋里把石头抱过来,今天跟婆婆闹了别扭就没好意思去。

听她这么说,赵东河没说什么,他叉着腿在床边坐下,撑着手臂转头问郑月芬道,“新嫂子进门前你是不是跟黑蛋说了什么,说认了新妈汪梅就不会回来了?”

郑月芬心里一紧,她没想到赵东河会突然问这事,以她对东河的了解,他最讨厌嘴碎的人,自己承认了他肯定是要生气的。

“没有,你听谁说的,我能做这种事吗?”

赵东河见她不承认,冷哼了一声。

“你不承认也没关系,郑月芬,我最后跟你说一次,把你那些小心思收起来,好好过日子,别整那些有的没的,你要是觉得这日子太好不想过我也能成全你。明天记得跟妈认错,还有嫂子,你别再去招惹她,黑蛋英宝你也离的远些。”

郑月芬听的又羞又恼,她知道自己跟妈吵是自己不对,可赵东河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话就不能软着些说,非说的那么难听吗?

“别招惹”“离远些”,好像自己得了什么传染病了一样,她有那么不堪吗?

最主要的是,婚后这几年赵东河一直挺让着她,之前一些小事从不跟她计较,说话这么硬气的这也是第一次。

“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成全我,你想怎么成全,跟你哥一样,想离了婚另找个合心意的?”

她仿佛忘了,赵东林离婚不是他自己主动谋求的,是汪梅一心想回城才整出了这么多事。

如果不是汪梅要回城,软磨硬泡着赵东林跟她离婚,赵东林说不准已经在部队升了营长,赵家的日子还跟以前一样,不会有赵东林退伍的事,也没有后来跟董佳慧结婚的事。

赵东河回头看了郑月芬一眼,这时候了,她还胡搅蛮缠,简直不知所谓。

“你想大半夜的把全家都吵醒我奉陪,但我提醒你,你今天已经出了格,闹大了谁脸上不好看?”

郑月芬胸口起伏喘着气,心里不岔但也知道赵东河说的是实话,要是再闹,别说婆婆,就是赵东河也不会再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