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忙,还给我们做什么衣服啊。”

陈桂香脸上笑的高兴,嘴里说的却是另外的话,大嫂周银娣在闺女甜妞身上比划着背带裙,也满意的不得了。

“这种裙子小姑娘穿上真好看,是不是他们城里的孩子都穿这个?”

佳慧上个月去县城考试,大嫂当她是看到城里的孩子穿这个才给甜妞做了。

其实佳慧并不是看到别人穿才做,只是想到上辈子,小姑娘穿背带裙背带裤特别好看,再说背带裙做起来省布料,这才给甜妞做了一条。

“配衣服挺好看,我给英宝也做了,过年的时候一块儿穿,站一块儿肯定像两个双胞胎。”

“可不是嘛,英宝个子蹿的真快,现在已经跟甜妞差不多高了。”

两人就差了大半年,长大了身高上的差距越来越小。

“时间来不及了,就给甜妞做了个裙子,下次再给几个侄子做。”

“哎呀,男孩子要什么新衣服,穿不了两天就穿坏了,小闺女才得多疼疼呢。”

赵丽娟一直想着二胎生个闺女的,生下来又是男娃,比放放大半年,已经一岁,刚学会走路。

“妈听到你考上大学高兴坏了,差点儿就买了鞭炮去你婆家放。”

“那可不,我闺女这么好这么优秀,放两串鞭炮算啥。”

陈桂香抱着放放不撒手,闺女受了这么多苦,现在可算苦尽甘来,还有了个孩子,这就说明自家闺女啥问题都没有。

想到小岭村的卢家,现在乌烟瘴气一团糟,陈桂香心里想想都解气的不得了。

这个年过的格外热闹,每天吃好喝好,张巧儿感觉这辈子都没今年这么高兴过。

年后,赵家就今后的生活安排开了个家庭会议,现在的情况是,赵东林佳慧跟美香要去省城读大学,是把三个孩子留家里,还是一家子带着孩子去城里住,得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我总觉得去城里花销太大了,还有家里一摊子事,我不大舍得丢下。”

带孩子一起搬到城里住这件事之前已经提过一次,当时张巧儿态度模糊,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到了决定的关键时刻,她是真的不大舍得背井离乡。

老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省城再好再繁华,那也不如家里的屋子住着舒服。

婆婆这种想法佳慧能够理解,老人家年纪大了,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心里其实是非常惧怕面对新环境的,而且他们节省了一辈子,去城里处处都要花钱,肯定会非常心疼。

可就这样把孩子放在家里四年她也舍不得啊,那不就成了留守儿童了嘛。

省城离家不过一百多公里,这点距离要是二十一世纪是不算啥,可在七十年代来说,折腾起来真的挺烦,比如县城到镇上的公交,一天就两班,错过时间就没了,从省城到县里,还要倒几班车,真的特别不方便。

“妈,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其实我们离开家心里也很舍不得,但为了这个家的前途,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去。我的想法是,黑蛋已经大了,可以去省城的小学上学,城里的教育跟咱们农村不一样,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我的想法就是,如果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几年咱们多吃点苦花点钱,对孩子而言却能受益一生。”

佳慧有理有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赵东林率先点头表示了赞同,美香也觉得嫂子说的有道理,上次去县城考试,县城的孩子看起来就比乡下的孩子赶紧懂礼貌,要是去省城,那不是比县城更加繁华嘛。

论口才,是个张巧儿也比不上佳慧,赵满柱跟往常一样,抽着旱烟没说话。

“那……东林,你怎么说?”

“去城里爸妈肯定跟着辛苦,但我私心里也是想一家人过去,我们考大学是想提升自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把孩子丢家里,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如果有这个可能,还是想带着他们。”

这话的意思也是想一家子去的,张巧儿这下没了借口,只好应下。

“那行吧,那咱们得赶紧准备起来,房子得去找吧,还有家什什么的,能带的自己带,到那啥都要花钱,跟个无底洞一样。”

“那咱们先去找房子,说不准能找到家什齐全的,那也不用带多少东西。”

“恩,过几天就去。”

两个学校的开学时间都是三月份,他们得在二月把房子落实下来。

正月十一,赵东林出发去了省城,出发前佳慧跟他说了自己对房子的要求。

首先要干净整洁,离学校近,周边有小学,邻居们也要好相处,有人情味。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咱们家现在有差不多两千块钱,咱们按年租,百十块钱内都能考虑,如果实在好的,一百五以内也行。”

租房的事佳慧非常放心的交给了赵东林,他在部队这么多年,又回村做了两三年村支书,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出众,佳慧相信他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家居住的房子。

赵东林进了省城,先去学校转了转。

吴东大学是老牌的大学,大革命期间荒废了,国家开放高考后,学校进行了修理,杂草什么的都已经清理干净,墙壁也重新粉刷过。

赵东林原本只想看看就走,却在校门口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扫地的老头,他心念一转走了过去。

“老人家,请问您是在这个学校工作的?”

老人家行动有些迟缓,带着个眼镜,头发花白,听到赵东林说话,缓缓的转了过来。

“啊?你说什么?”

老人家不知道是没听清还是听力不大好,赵东林把声音加大了又问了一遍。

“哦,我不是,我就是个看门的。”

一个年迈的老人家,过年期间还在学校里看大门,这种人物设定,不知不觉间就透出了一丝孤独,很让人同情。

“老人家,您是本地人吗?我想问问,这附近有没有租房子的?”

“哦,你想租房子?”

这年头,流动人口不多,很少有出去租房住的。

“是,我跟媳妇考上了大学,想带着孩子一块过来,想在附近租个房子住。”

“考上大学了,哪个大学?”

赵东林笑了笑,“就是这所,吴东大学。”

老人家哦了一声,“那不错啊,都考上大学了。”

这是吴东省最好的大学,今年的分数线是285分,能考上就说明了他们是足够的优秀,人中龙凤,何况还是夫妻俩都考上了。

他看赵东林身材挺拔,神采奕奕,感兴趣的问道,“看你的样子,像是当过兵的?”

“是,我当了十二年兵。”

“哦?”

老人家来了兴趣,这是军人考上大学里?

“你是哪个部队的?”

“我是**部队的,不过我已经退伍两年了,转业回乡当了村支书。”

老人家哈哈笑了两声,当了十二年兵,转业到村里当基层干部,又考上了大学,这一看就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进步的人!

老人家对赵东林的印象又升了一格。

第六十章

“小伙子, 你很优秀,咱们国家现在就是需要你这样懂得上进的年轻人。”

老人家把落叶扫到簸箕里,拎着扫帚和簸箕往大门后的一个小屋里走去。

“你过来吧, 我刚好知道这附近有处房子要出租的。”

赵东林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他不过是看老人家独自扫地的样子有些孤单, 顺便打听一下附近的房子, 想不到事情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尽管老人家已经头发花白, 但他行动速度不慢, 放好东西后回头看赵东林没跟上, 挥着手示意说, “来啊,怎么, 还怕我骗你呢?房子就在学校后头, 走几分钟就到了。”

赵东林笑着大步跨了过去,他一个青壮年, 身无长物,还能怕别人骗什么, 也没什么可骗的。

再说,这位老人家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温的气息,让人有种莫名的亲近感。

老人家带着赵东林围着学校院墙绕了半圈, 学校大门正后方是一排排民居, 掩映在参天大树中,脚踩北风吹落的树叶,有种幽静古朴的味道。

赵东林不是个迟钝的, 这种地方一看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住的,这位亲切和蔼热心肠的老大爷,恐怕也不是看门扫地的那么简单。

老人走到中间一个铁制的院门前停下,转头对赵东林说,“就是这儿,我自己住的房子,五间屋子,分前后院儿,现在只有我跟老伴住,可以把前院租出来,你看看合不合适。”

这个房子是学校分配的,老大爷一开始并没有出租的打算,不过是看赵东林顺眼,又听赵东林说他们夫妻两都考上了吴东大学,要带着孩子一块儿过来数学,这才动了出租的心思。

几年前,老夫妻两人唯一的闺女去世,老伴儿总说家里太冷清,要是有几个孩子,家里应该会热闹些,老伴儿心里也高兴。

老人家推开铁门带着赵东林进了院子,院门一响动屋内的门就开了,一个同样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太太走了出来。

“你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早,我饭还没开始做呢。”

老太太一开始没注意老头子身后有人,说的都是一些家常话,大爷笑着侧过身,拍上了赵东林的肩膀。

“哦,在学校门口遇到了一位小同志,是今年刚考上大学的新生,他说想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带家人一起过来学习,我看咱家挺大,那么多空房间空着也是空着,就带他过来看看。”

赵东林点头跟老太太打了个招呼。

“老人家你好,我就是过来看房子的……”

至于为什么会过来,他是真的想不大明白。

老太太怔忡的哦了两声,没想到丈夫会突然带人回来,还有房子出租的事,之前也没听老伴儿有这个想法。

“哦,是嘛,那进屋来看看吧。”

尽管意外,老太太还是欢迎了赵东林。

屋里收拾的很干净,朱红色的家具,五斗柜、茶几、沙发,还有柜子上放着的录音机,墙上挂着的相框,处处体现着这家人的高品位和绝佳的住宿条件。

居住环境赵东林自然是满意的,怕的是这样的屋子租金要的太高,媳妇可说了,最高不能高于一百五一年,否则家里的存款就不够用了。

“怎么样,还满意吧?”

大爷已经跟老伴儿说了赵东林的情况,得知是一家子过来,还带着三个孩子,老太太的心就开始动摇了。

她这辈子就生了一个女儿,结婚后受他们夫妻两的影响被某些人□□,后来下放到黑龙江农场,在那里生了一场病就没了,老两口辗转了两年才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哭的肝肠寸断,眼睛都快瞎了,纵然如此,孩子还是回不来了。

数字帮倒台后有人把他们从下放地请出来,特别是这次恢复高考,学校缺少德高望重的老师,聘请他们回校授课,不仅给他们安排房子,生活也安置妥当,可再好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两个孤苦失依的老人,苟延残喘,过一天算一天罢了,女儿没了,他们的人生也变得毫无趣味。

老太太看赵东林眉眼间带着正气,身材挺拔,眼神通澈,又是考上了吴东大学的新生。

她活了这么多年,看人不知道看了多少,一个人心眼好不好她是一看一个准。

这位同志看上去就是个品性端正的年轻人,她在心里已经同意了老伴儿的决定。

“好是挺好,就是不知道房租怎么谈。”

大爷问了话后,赵东林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这话说出来他也有那么一丝心虚,感觉自己在讨价还价一样,其实他心里想法很简单,房子是好的,甚至是超过了他的预期,可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办什么样的事情,家里的经济条件就是如此,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老人家一听这话笑了,“我说租你也不是图什么房租,就图家里热闹,房租你愿意给就给,我也没什么要求。”

赵东林肯定不能同意啊,大家非亲非故,也不能随便占了别人的便宜。

“大爷,真的不行,我既然是租房子肯定是要付房租的。”

大爷看他一脸坚持,想了想,给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金额。

“你是长租,那就一百块一年吧,不行的话,八十也行。”

他主要是看赵东林从农村来的,怕他们家里经济困难,再说了,拖家带口的来陌生城市花销不小,他就没想多收租金。

就算一年一百的房租,算下来一个月还不到十块钱,何况是这么大的房子,肯定是划算的。

当然,十块钱在这时候了也不算少,普通城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十来块钱。

赵东林听了有些犹豫,没有立刻答应下来。

“这合适吗?这么大房子,好几间屋,才收一百块租金,我总觉得自己要是应下了就是占了大便宜。”

老太太听完笑了,“嗨,房子再大我们两个老人家也住不过来,既然大家合了眼缘,就不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你要是过意不去,以后家里有什么重活儿,你帮着咱们搭把手就成。”

比如现在冬天烧煤,抬煤球,还有换煤气的时候,上次老头子差点闪了腰。

赵东林也不是个优柔寡断的,既然老人家都这么说了,自己没理由再矫情。

“那行,房子我租了,学校三月五号报名,我们可能会提前两天过来安置。”

说完,赵东林掏了五十块钱出来,这是佳慧给她出门备用的,她说了,如果房东要押金,可以交一部分,同时也要签合同,保证双方都不吃亏。

这样的老人家,赵东林没提签合同的事,但他主动给了押金,也算是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诚意。

“哎呀,你看,你这个年轻人就是太实诚,听说你录取的还是经济系,你这样可不行,学经济学就是要理性,你这样随意亮出底牌,万一遇上了骗子可就惨喽。”

赵东林笑道,“我还是有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好人坏人,这钱是我媳妇儿给的,说租房子签合同要给押金,这是一种契约。”

老两口笑着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位赵同志的妻子也是个妙人儿。

“行,既然是你媳妇儿说的,那咱们就来订个契约。”

大爷笑着回书房拿了纸笔出来,摊在桌上写了张租房合同。

赵东林站一旁看着,只见老人的字如游龙戏凤般一气呵成,他忍不住赞叹一声,直夸老人家写的好。

老人家写完正文内容后,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署名,钟道闽。

赵东林嘴里念叨了两遍,接过笔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字笔锋刚劲有力,看得出是认真练过的,老人家看着满意的点了点头。

签了合同付了押金,婉拒了他们留饭的客套,赵东林告辞离开,但他并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在周边转了一圈,抹透了周边的环境。

这里东临商店、市场,西临学校、医院,可谓闹中取静的绝佳位置,简直完美符合了自家媳妇对租房的要求。

事情解决的太过容易,本来以为需要耗费一两天时间才能敲定的住房,竟然在他到达省城两小时间就谈妥了。

受班车发车时间限制,赵东林第二天中午才到家,晚上他一个人没舍得住招待所,半夜就在车站候车厅找了张椅子看着,后来是车站值夜班的工作人员让他进屋休息,还给了他热水跟馒头。

风尘仆仆的赶到家,大家都没想到他回来的这么早。

“找着了?”

张巧儿抱着小孙子放放,比佳慧还着急问。

“恩,找到了。”

赵东林也累坏了,他在桌边坐下,咕噜噜喝了一杯水,喝完了从怀里掏出了租房合同,把租房的过程也说了一遍。

“这个老人家肯定不简单。”

作为现代人,佳慧知道老校区通常在市中心的位置,大学旁边的房子,很可能就是教职工分配的住房啊。

没想到赵东林竟然有这样的好运道!

佳慧的想法跟赵东林不谋而合,当然,不管两位老人的真是身份如何,能给他们解决住房问题都是他们的贵人,而且一年一百块钱的房租,从地理位置跟居住条件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张巧儿倒不像儿子儿媳这么想,只觉得一年一百,花的她心惊肉跳,这还不包括生活开支呢,去城里哪是过日子的,简直就是烧钱!

晚上睡觉时张巧儿就跟自家老头子商量,要不她跟着去省城,老头子留家里老家上工,家里有鸡有猪,一年下来也是不少的收入,总比两人都去城里,每天不挣钱光知道花钱的强。

老大家三个孩子,黑道上学,英宝乖巧懂事,需要人带的也就放放一个,用不着老两口都跟着去。

赵满柱自然应了,他心里也是不想去城里的,之前答应不过是为着儿孙,孩子们有需要有困难,做老人的的站出来帮忙,现在既然用不上他,他乐得清净,还是过自己农家老汉的日子更加自在乐呵。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收拾东西,佳慧的意思是,大件的东西用不着带,毕竟要带上三个孩子,路上坐车什么的不方便,把重要的东西带着就行,张巧儿不这么想,觉得能省一分是一分,只要能用上的她都想带上。

“你就随她去吧,老人家就是容易固执,到时候我辛苦些,多抗点儿也就没事了。”

可佳慧就是心疼赵东林啊,好在最后赵东河出来说话,说会送他们去省城,安置好了再回来。

三月二号,赵家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背着锅碗瓢盆和棉被,向着省城出发。

拖拉机“突突突”的开着,队上的人看到了难免要问上几句。

“大妹子,这是去哪儿呢?”

“去省城呢,他们不是考上大学了吗,在省城租了房,带着孩子一块儿过去。”

“呦,你也跟着去呢,那你以后也成城里人了。”

“什么城里人啊,就是帮着带孩子的。”

等拖拉机走后,大家纷纷开始议论。

原本因为赵家三人考上了大学,大家就有些吃味,这种吃味其实就跟羡慕嫉妒恨一样,莫名心里有有点不大得劲,但又不好明面上说啥,眼看着人家得势了,以后日子只会越过越好,难不成这时候还上赶着得罪人?那不成傻子了嘛。

“没见过上学把孩子带着的,我看别人考上大学也没谁拖家带口的去。”

“有钱烧的慌,你看吧,过不了多久就得回来,城里花销多大,我听说一家五口一个月光是买米买菜就得二十多块钱,还有其他开销呢,他们又不是城里人,还得租房子,家里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不够这样花的。”

“看张巧儿那得意的样儿,以为自己进城了就成城里人了呢,城里人最瞧不上咱们乡下人了。”

“她那儿媳妇厉害着呢,听说就是她儿媳要带着孩子一块搬去城里住的,不肯把孩子放家里。”

“不厉害能上大学?还是咱们县的状元呢,要我说,我家儿媳要是也能考上大学,我以后也愿意事事听她的。”

“你家几个儿媳妇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跟人家媳妇比啊。”

众人哄笑,“是啊,赶紧回去让你儿媳多认几个字去,人家东林媳妇可是会记账会算账呢。”

年底算账,队上的会计来不及算,还请了东林媳妇一块儿算,据说东林媳妇算的账又快又好,是个有本事的。

不管什么年代,大家对有本事的人总是回另眼相看。

第六十一章

早晨出发,在路上耗费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到达了省城。

另外, 还有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那就是张巧儿晕车非常严重, 一路上吐的天昏地暗, 佳慧看着都有些不落忍, 感觉自己让一位老人家跟着折腾有些罪恶。

路上, 美香照顾张巧儿, 佳慧照看放放, 东林跟东来一个负责看英宝黑蛋,一个负责顾东西, 一家子都有些头昏脑涨, 车子到达目的地时, 所有人都跟着松了一口气。

“哎呦,我的个妈呀, 终于到地方了。”

张巧儿下车时腿都站不稳,软的直哆嗦,美香扶着她。

佳慧抱着放放走过去关心问道, “妈, 你怎么样啊?真对不住,让你跟着咱们后面受苦。”

凭良心说,婆婆愿意跟着进城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别说这个年代,就是二十一世纪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离开故土去城里生活的呢。

当然,佳慧也知道婆婆愿意吃这个苦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几个孩子, 也因为知道,佳慧当初劝说时才会着重说黑蛋上学的事。

婆媳关系说难自然是难的,可说容易也很容易,就是给予婆婆足够的尊重,不管说什么都把丈夫孩子摆在前头,做儿媳的得明白,儿媳就是儿媳,在婆家就是个外人,自立自强的同时也别太把自己当根葱,这样关系会好相处一些。

张巧儿本来是身体心里都不大爽利的,可儿媳说这话她反倒不好意思说啥了,摆了摆手道,“这也不算啥,让我缓缓就好。”

佳慧笑了笑,转头问赵东林,“住的地方还远吗?咱们带着这么多东西实在是不方便,要不先找个吃饭的地方缓缓?”

赵东林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摇头说,“时间不早了,晚了坐不上公交车,咱们还是辛苦些,先过去安置下来。”

既然赵东林这么说,佳慧自然没意见,毕竟赵东林来过,认识路,其他人都是第一次来省城,没什么经验。

另一个,她只是带孩子,比不上两兄弟一路上背行李,挑箩筐。

几人带着孩子行李走到公交站台,等了大约二十多分钟才等到了经过吴东大学的公交车,上车的时候因为挑着箩筐的关系,被车上其他乘客“另眼相看”了,美香还是个小姑娘,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瞩目”有些不好意思,揪着衣角脸都红了,佳慧则自在多了,对那些异样眼神视若无睹。

如果是穿越前,她或许觉得这是件丢人的事,到经历过穿越,经历过这个时代,经历过日复一日的乡村生活后,佳慧的心态自然发生了改变。

贫穷并不代表低人一等,尽管他们现在看上去充满了乡土气息,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摆脱贫穷,再不会因为穿着也好谈吐也好,受人嘲笑。

公交车上有几个座位,佳慧先让张巧儿坐下,自己跟美香也带着孩子坐。

张巧儿一上车又开始头晕恶心了,赵东林给她打开窗户,让她对着窗外呼吸空气。

坐在张巧儿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嫌恶的翻了个白眼,嘴里还说了句什么,因为隔得远,佳慧也没听到,只注重到赵东林看了那女人一眼后转了头。

车子开了大约一刻钟左右,他们在“吴东大学”站下车了。

吴东大学是吴东省最高学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即便在二十一世纪,吴东大学虽然比不上北大清华,但也是国内排名前十的大学之一。

巍峨古朴的校门,有十来米宽,两口巨大的石狮子震慑左右,眼神穿过铁门往校内望去,一眼望不到尽头般,只一眼张巧儿就生出了敬畏之心,美香跟赵东林也一样,一个是遗憾自己没能考上吴东,另一个是羡慕大哥大嫂能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学校学习。

家里兄弟姐妹四人,大哥小妹都有了出息,大姐年纪大了不提,他这个做弟弟的,竟然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所以现在,他只能羡慕的看着,却无法获得这样的荣幸。

想到来之前石头的话,赵东河第一次生出了愧疚之情。

石头说,爸爸,为什么哥哥妹妹都去城里,就我一个人留在乡下?

一个没妈的孩子,本来已经亏欠他很多,现在因为自己的不求上进,自己的孩子连进城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他觉得自己不配做父亲。

“这学校可真大啊,一眼看不到头。”

自家儿子儿媳,往后就要在这个学校读书了,想想就觉得光荣!

赵东林感受到了母亲的欣慰,指了指远处说“妈,咱们租的房子就在学校后头。”

*****

沈念茹看赵东林怀里的英宝,乖巧可爱,再看佳慧怀里的放放,像个善财童子一样又白又胖乎,两个眼睛圆溜溜的像会说话一样,她的心顿时软成一团。

年轻的时候忙事业,疏于了对女儿的照顾,等女儿亭亭玉立长大,又出了那事儿,这一生,她对女儿都是亏欠着,看到这么小的娃娃,就想到了女儿丁点大的时候,眼睛都开始发酸了。

看到他们挑着担子,带着锅碗瓢盆的过来,沈念茹也没有露出任何诧异的眼神,下放的那几年,住过牛棚,吃过馊饭,什么苦都吃过,那些日子里,最可怕的是那些趁机捣乱分裂泄愤的坏分子,而那些淳朴的乡民,有时候看他们可怜,反倒时不时顶着压力接济他们,因此看到赵家人,沈念茹心里反倒觉得亲切。

“您好,我是赵东林的妻子,我叫董佳慧。”

“哦,好好,这媳妇长的真俊。”

可不是么,虽然结了婚生了娃,看上去还是很年轻的,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一个麻花独辫,脸上笑意盈盈,淡淡的卧蝉,嘴角还有一个小梨涡。

“这是我婆婆,张巧儿,她今天晕了一天车,不大舒服。”

“房子我都已经收拾出来了,这前面的三间给你们住,后面两件是我们老两口的,我还让人在侧面开了个小门,平常不会打扰到你们。”

“大娘,您这话就太外道了,该是咱们打扰了才对。东林回去跟我说了之后,我就说咱这是遇上贵人了,这么好的房子,怎们就被咱遇上了呢。”

沈知茹脸上一直带着笑容,越看佳慧越喜欢,这姑娘长得俊,嘴也甜,上学也不忘带着孩子,就说明是个对孩子负责的好母亲,跟婆婆姑子关系都挺融洽,说明为人处世不差理。

人的眼缘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看顺眼了怎样都是好的,不顺眼了怎样都是差的。

寒暄过后,沈念茹就离开回了后院,把时间留给他们整理。

“对了,你们吃饭了吗?没吃我那有米有面,还有点菜,先拿给你们把饭做上。”

几人还真没时间吃饭,听沈念茹这么周到,心里感激的不得了。

“那真是谢谢您了,我们还真没顾得上吃饭。”

沈念茹从后院拿了一小袋面粉,还有土豆、胡萝卜、白菜,佳慧做了面片汤,给他们送了一盆过去。

“这面片汤,有我小时候吃的味道,没想到你媳妇手艺这么好。”

“她做饭手艺确实挺好的,是个做事细致的。”

“恩,看得出来,几个孩子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她在农村待过,农村的孩子都跟泥猴似地,穿的衣服也不大考究,赵家的这三个孩子却不同,穿的干净整洁,人也很懂事。

“这三个都是你的?”

“佳慧多大,我看你大小子已经不小了。”

看上去已经六七岁了,可佳慧看上去也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难不成十来岁就结婚生孩子了。

“黑蛋跟英宝是我前妻生的。”

“啊?”

沈念茹还真没想过这里面有隐情,

“你离过婚?你不是军人嘛。”

军婚受法律保护,难不成他们看走了眼,这赵东林是个见异思迁的陈世美。

“我前妻是下乡的知青,三年前不知道怎么了,因为回城要跟我离婚,那时候我还在部队,可能是自尊心重,见她坚持就同意了。离婚后怕家里孩子没人照顾,就退伍回乡,咱们师长觉得我就这样退伍太可惜了,给我办了转业。”

赵东林轻描淡写的说了离婚的事儿,沈念茹钟道闽到底是有生活阅历的,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那佳慧是你之后找的媳妇儿?”

“是,本来不想结婚耽误别人,可家里吧觉得不找不行,是我自己挑了佳慧,她也是个可怜的,我回乡那会儿,她也刚被前夫家里赶回娘家没多久。”

老两口面面相觑,没想到佳慧也是个离过婚的。

“为什么呀,我看佳慧这闺女挺好的。”

“结婚三年没生孩子,都说她不能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沈念茹摇头叹了口气,就是有这些愚昧的人。

“那你们俩的结合,倒是刚刚好。”

都是优秀的年轻人,都受过生活的磨难,性子也都是好的,反倒比上一段婚姻合适。

这也就映衬了那句话,夫妻俩能过的好的,还是要志同道合才行。

“我看这家还行,他们来咱们的日子也热闹了不少。”

“你高兴就好。”

看到妻子心情好了,钟道闽也觉得自己当时突然闪过的念头不错。

“这面片汤真的挺好吃,不过你也别多吃,吃多了晚上又该积食了。”

很长一段时间两人常常饿肚子,老头子怕她吃不饱,总透着藏着自己的那份给她吃,生生饿坏了胃,现在是饿不得,饱不得,每餐六分饱。

粗茶淡饭也是福,既然女人没了,就把余下的日子交给学校,交给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穿越后,佳慧终于用上了卫生间,是那种有简易洗手台,有可以冲水的蹲坑,有可以冲澡的拉着浴帘的格子间,她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仿佛冲走了穿越后所有的不适应和内心的阴霾,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英宝快活的在屋里跑来跑去,这个地方对她而言太新鲜了,没有泥土,墙角有几盆月季,没有小河,可爸爸说了,附近有个小公园,明天白天可以带她去耍。

“城里好是好,可我过不大惯。”

老家做饭烧把火就行,城里做饭还要用什么煤气灶,而且说这煤气灶用不好会爆炸,吓得她连饭都不敢做了。

还有那个厕所,那么蹲着太累人,水呼啦啦的冲,听说自来水还得花钱,简直是吃喝拉撒都得花钱。

当然,这话张巧儿也没跟儿媳说,是跟自家闺女说的。

“妈,你就先踏实住着吧,人家想到城里享福还享不了呢,嫂子也是为了侄子侄女好,她说了,明天就去给黑蛋找学校借读,在城里读书可不比乡下好嘛,以后黑蛋考上好大学,赚钱了也给你这个当奶奶的买吃的喝的,羡慕死别人。”

张巧儿笑了,笑完了又叹了口气,要不是为了孙子,她哪会来受这个罪啊,当初也埋怨过儿媳,为啥就不肯把孩子丢家里头,害怕他们带不好?

可儿媳说什么留守儿童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里健康。

啥叫心理健康她也弄不懂,反正儿子儿媳让咋样就咋样吧,自己受点苦不怕,只要孩子们有用,能过上好日子,这些苦也不算白受。

这天收拾到半夜佳慧才睡,前院有三个房间,她跟赵东林带着放放住一间,今天赵东河也在,他带着黑蛋朱,张巧儿跟美香、英宝住,等东河回去,那就是张巧儿黑蛋一间,美香英宝一间。

第二天,天刚亮张巧儿就起床了,她想做早饭来着,又不懂怎么弄煤气灶,只好点了煤球生炉子。

家里也没米,她也不知道去哪儿买,就把剩下的面和了做饼子。

赵东林是第二个起床的,看他妈已经生炉子了。

“家里也每米,我也不知道怎么用那个灶,就这么将就吧。”

东面有市场,我去看看有没有早饭卖。

张巧儿赶忙拦着,“花那钱干啥,将就着吃就行了,还非得吃什么好的?哎,这城里什么都要花钱,我真是一天都过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