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赫点点头,小声说:“扎喇芬跟我说过。她说以前是恪嫔身份不够,所以才不能养她们。现在她和姐姐有身份了,想拉恪嫔一把。”

这个拉一把不是指要帮恪嫔争宠,而是之前是子以母贵,现在扎喇芬想让恪嫔母以子贵。

“扎喇芬和大姐姐商量过了,大姐姐虽然没支持,但也没反对。扎喇芬就跟我说了。”额尔赫也想着,如果可以,是不是应该帮扎喇芬和恪嫔一把?她不图别的,只图额娘在这宫里能有个帮手。

恪嫔虽然不起眼,但有时就是少这么一两个能说话的人。从身份上说恪嫔不够,但从辈份上说,她就比额尔赫有用。额尔赫说话那是小孩子插嘴大人的事,恪嫔说话就不一样了。

大姐姐和扎喇芬两人都有可能会是和硕公主,有两个和硕公主的女儿,日后再都嫁在京里,恪嫔后半辈子没儿子也不差了。

李薇听出额尔赫的意思了,但没接话。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她要想一想。恪嫔,也就是宋氏当初突然被四爷冷落,不是这些小孩子想的那么简单的。当时扎喇芬刚落地没多久,宋氏就被挪出皇后的正院,两个女儿也都归给皇后养了。

这种几乎等于切断宋氏后路的做法,可见当初四爷是相当厌恶她的。

额尔赫也没再提,额娘虽然什么都没说,但这个意思就是不看好的。她再想让恪嫔帮额娘的忙,现在也只是想想而已。何况额娘想用人,西六宫里的除了皇后拉不来,谁不愿意抱翊坤宫的大腿呢?汪贵人坐了多长时间的冷板凳了,还是天天都来报道,哪怕只是让人留下喝杯茶,她也愿意。

额娘不去拉帮结派,肯定有额娘自己的考虑。

额尔赫把这个念头放下,下回扎喇芬再试探她,就把这个话给岔过去,扎喇芬就明白她的意思了。

李薇带了一肚子心事回到养心殿,没想到四爷还没回来。让赵全保去前殿那里看看四爷忙完了没,他去了回来脸都白了,屏退左右小声回禀她:“主子,万岁在前头骂人呢。”他就站在殿口那里都听到前殿里万岁的声音在殿中回响。

吓得他不敢多待,一转头就溜回来了。

李薇让他下去压惊,再让后殿的人都警醒些,别去前头碍万岁的眼。另外她也有点好奇,四爷早上走的时候说今天没事,就表示今天这事是个意外。

谁呢?

不出两刻钟,她就知道了。

因为四爷像阵旋风般刮进来,李薇就见屋里侍候的太监和宫女几乎一瞬间都矮了半截。

不过,他没有迁怒她的习惯,所以她也只是平静的上前侍候他换衣服。

换过衣服坐下来,他顺手就拿起摆在炕桌上的一卷书,这还是他之前读了一半的。她看他的意思是想继续平心静气的读书,结果捧着书眼神直勾勾的瞪着书,一看就知道还在想着刚才的事。

啪的一声!

他把书给摔出去了。

线装书其实是很结实的,但摔出去一路贴地滑到屋外,书页全飞散了。小风一刮,几页书轻飘飘的飞了。苏培盛这人刚才根本就没进来,现在就叫小太监们轻手轻脚赶紧去追书,要把飞散的书页都拾回来。

他这样其实已经算很失态了。

李薇自问这十几年从来没见过他摔东西。

摔完书,他的怒火却好像沉淀下来了。但她清楚,他这是气到极致,反倒开始忍耐了。

他能发火,说明这事还算不大,但一开始忍耐沉默装没事人,她就想给惹着他的人点蜡。以前被四爷记恨的人怎么样了她不知道,但现在他是皇帝了。

被皇帝记恨的人会有好下场吗?

四爷坐了一会儿,仿佛浑身都放松了,可是他的背却挺得笔直。

“拿纸笔来。”他道。

王朝卿立刻用极迅速利落,但也轻巧得不可思议的步子上来,送上笔墨后再退下。

李薇想上前帮他磨墨,他却摆摆手,自己用砚滴加水,拿起墨锭徐徐研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四爷磨墨的姿势是很好看的,带着一股太极拳般虽然缓慢,却杀气腾腾的味道。好像一出拳,虽慢也是雷霆万钧,一击必杀。

他墨完后,铺纸取笔,伏案一气呵成。

她只看他好像写得极快,却长长的写了三页纸。写完放在一面晾着,喊苏培盛:“去传鄂尔泰,张廷玉,隆科多。”

人来了之后他也不见,只把写下来的东西封起来让苏培盛拿出去。办完后,他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呵呵我等着看天凉王破’的气势。

简直就像是看到了敌人的死期。

几日后,八爷府,八爷与何倬相坐无言。何倬苦笑道:“……当真想不到,今上竟有如此手段。”

户部欠银都是大官,过年前大家还是一团和气,都以为新君不会这么快就不给先帝老臣们面子。而且法不责众嘛,大家都欠着银子呢,曹家那边才是大头,他们着个什么急?

谁知刚过完新年,皇上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清理积欠了。八爷想装死,他之前打的白条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呢。佟家那位舜安颜谁知道他是谁啊?佟家人多,显得出来他吗?温宪公主额驸又如何?温宪公主都死了几年了。

舜安颜也是敷衍塞责。他并不傻,隆恩来得太大太快,太让人没人准备。他怕被人填坑。

两个主管都有气无力的,手握户部欠条的皇上这清剿欠银就显得不那么顺利。

然后,皇上发了道旨意,让人直接去那人家里清剿。不是都是官吗?到那里后先把人给停职,什么时候把银子还上再说。你说这官衙不能没人?放心,皇上让候补官员随行。

所以,皇上这下根本不用担心派下去的钦差们再被收买了,候补官巴不得这些人都死硬着别还银子呢。这样这官位不就是他们的了?

他们悄悄进村,直扑官衙,找到欠银的官后根本不管你喊冤要面圣要说话要还银子(还什么银啊),就地免职后,候补里找个同级的穿上官袍就可以升堂了。

人生不能更幸福。

养心殿里,四爷的好心情持续了很多天。美得冒泡泡,他带阿哥们去西苑种地更有精神了,最近宫里最流行的书就是怎么种地的书。

御书处刚送来的新书里,也紧跟皇上的脚步。李薇就看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蒲松龄著《农桑经》。

李薇特意看了看,确实是本人没错。这本《农桑经》貌似只是初稿,因为目前御书处还没打算把它刊行天下,只是先送来给皇上过目。

御书处送书也是有选择的,就像投稿的人很多,但出版社会根据市场来挑选稿件。御书处每年,或者每天都有很多的书送到他们那里去,他们自己圈养的写手也在不停的出产。

他们的读者不止皇上一个,但他们需要打动的只有皇上一个。

自从四爷喜欢道教这个爱好暴露后,听他说一开始是他要求御书处多找些道教的书进上来的,但现在不用他说了,连送到翊坤宫的书里都有不少修仙的书了。

这种能圈一个出版社专出他爱看的书的土豪感真是太让人鸡肚了。

现在四爷爱上了种田,御书处就开始专攻这一类书了。

四爷回来时,李薇正捧着蒲松龄的书看。她看这个主要是图作者,就像大神写什么都愿意看一看一样。蒲松龄写的,就算是农业书也是值得看看的。

“在看什么?”他换了衣服过来道。

她把书递给他,凑过去说:“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农桑经》中提到了用砒霜煮谷来除害虫。这不就是农药吗?农药就是剧毒。

但四爷看到这一点时却摇头:“不行,万一人吃了中毒了呢?”

李薇说:“可以试试。”

四爷还是摇头:“你不知道,乡野之地,如果地上有一捧谷子,不止是田鼠或麻雀来吃,还有饿肚子的小孩子也会来捡了吃的。”

“那不如试试直接往地里洒砒霜水。”她道,“不除别的,能杀死田里的啃庄稼虫子就行。”

四爷没说话,只是把这本书放下了。

李薇怕自己犯了想当然的毛病,也没有坚持。

只是,她认为这是一个方向。一味的认为不可行而放弃,倒不如经过实践后再来说它能不能用。就算最后发现确实不能用,那用某位伟人的话说(是谁忘记了):至少我们知道这东西没用,可以把它排除了。(大概意思是这样)。

反正,任何努力都不会是无用功。哪怕走到了相反的路上,也能知道这条路会越走越远(可以用来坑人)。

总之,事情是有很多方面滴。

所以她悄悄的把书放到了他一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来回几次后,等到第二天他去前殿时,那本《农桑经》不见了。

她就认为她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前殿,四爷手里拿着那本书,一进前殿就放到了书架上。苏培盛好奇,心道放在那一格,万岁是不打算看了?

忙过一早上后,四爷起来活动活动,喝口茶休息一下。然后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一看正是那本《农桑经》。他早上拿了它是免得素素再为它着急。百姓们以毒杀虫是自古的习俗,乡野里常会买砒霜毒老鼠。

他也是拿素素没办法。

四爷笑了下,拿着《农桑经》坐下,翻开看起来。

说来素素都是在为他考虑着急。以她的性子,能把这种书看进去,可算是废了不少的功夫吧?这些日子也是委屈她了。

他心道,虽然一时半刻不能让人唱戏给她听,但是也可以先让人写些戏本子过来。这样她也能解解闷,不用每天闷得厉害。

想到这里,他起身取了张纸,边写边想,素素喜欢的戏本子多是才子佳人,就让他们多写一些这种的。还有太后那边,不知道爱看什么,也添上去。另外,宫中常有宴会,宫戏也不能少,这些都是有惯例的,倒是不难。

想着想写,他就写了一整张纸。

写完,喊来苏培盛:“送到升平署去吧。”

苏培盛扫了一眼,见‘以年轻男女,花园订情,才子佳人为宜’,又见后面标着‘从速’。

再看后面的就正常多了,《升平宝筏》,《忠义璇图》等。

他再看写在最前的也明白了。

这摆明是贵妃拿来打发时间的嘛。

320、春蚕

这天,四爷回来时拿了本折子给李薇看。

“什么东西啊?”她放下手里正在打的雍正钱串子,接过来看。折子是礼部递的,上面很恭敬又有点小忐忑的问:万岁爷,今年应由皇后主祭的先蚕礼举办不?

皇上有亲耕,皇后自然就有先蚕。男耕女织嘛。

李薇看了当然不可能说不好(……),但四爷把这个给她看是什么意思?

四爷犹豫道:“朕先让他们拟个折子来看吧。”

过了几天后,工部和礼部都拟了一道折子上来。礼部是把先蚕礼给从汉代的沿革给论述了一遍,工部是建议盖个专门用于举行先蚕礼的祭祀场所?

四爷把工部这本先给放到一边,用他的话说‘又是来想方设法从朕这里掏银子,中饱私囊!’。他重点要看的是礼部的折子。

先帝也是十分重视农桑的,四爷在丰泽园开的那一亩三分地的旁边,就有先帝专门设立的蚕舍,内务府还有个织染局,负责把自家养的蚕吐的丝做成成品给先帝看。

所以先蚕礼并不是突然跳出来的。

礼部之所以有些底气不足,是因为先帝的皇后之位一直空缺。所以先蚕礼并不是每年都有,也并非一定由皇后主祭。

李薇这就明白了,先帝的皇后一般都是荣誉称号,在赫舍里之后,钮钴禄只当了半年,再往后的佟佳氏只当了一天。所以都没赶上先蚕礼。

礼部列了个单子,先帝的亲耕礼也不是每年的都有的。逢到先帝打算出巡,亲耕礼就浮云了。今年也是因为四爷仿佛大张旗鼓的弄亲耕礼,礼部才把先蚕礼也给找出来了,想着万岁如今有皇后了,亲耕跟先蚕就像一对筷子,条件具备自然还是全办了的好。

李薇还是继续说好,然后就等四爷说说他是什么意思。

还有,四爷给她看是怎么回事?

她怎么觉得有点不安呢?

果然,四爷问她:“到时让你跟皇后一起祭吧?”

李薇只觉得眼前一黑,就像远远看到一个大饼落在了她的头上。把她给砸成了脑震荡。

但看四爷却是一副‘朕觉得这个提议相当不错,快受宠若惊吧!’的神情,让她犹豫再三也说不出‘臣妾做不到啊’。

不过她也是长进了的。

李薇状若思考后诚恳的提议:“您看,不如让太后来主祭?”

主祭先蚕礼的必须是皇后或贵妃,太后在先帝的后宫里还真没捞着这种差事。虽然她现在受封太后了,日后下葬也会是个皇后衔,但怎么说呢?就差那么一分不到顶,让人想起来都遗憾。

李薇这么说,半是想‘祸水东引’,半是想转移下四爷放在她身上的注意力。

她已经发现了,四爷是对谁好就恨不能用荣宠把人给溺死的节奏。比如她刚进宫时就让她乘贵妃的轿子,比如说要给十三爷没出生的孩子爵位等等。

不是不好,但就是太好了,让她想让他悠着点,别冲太快。

太后本人应该是会挺乐意的吧?大概会推辞一两次,但心底里是高兴的。这对母子太像了,从四爷身上看太后,总能猜出个十之八、九。

可四爷听了她的话后,却缓缓摇起了头。他没说话,不像拒绝,但意思也是他不看好。

不过他没再提让她跟皇后一块祭的话了。

李薇多少松了口气。

之后,四爷明旨礼部,主持先蚕礼。亲耕礼定在二月末,先蚕礼在三月初。由钦天监选出吉日后举行。

祭祀地点被选在了坤宁宫,太常寺和内务府都开始忙碌起来。

但由谁主祭,四爷却没说。

后宫里当然骚动了起来。李薇的翊坤宫开始被各种人或真或假的试探,她一律表示‘臣妾不知道’。

长春宫里,元英跪在佛前,机械的诵念着佛经。佛堂里青烟缭绕,宫女、嬷嬷和守门的太监们全都面容肃穆。

可她的心却乱成了一团麻。

万岁下令今年祭先蚕礼,前朝后宫都得到消息了。而她却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

人人都说,这是因为现在后宫里有了皇后,所以万岁才举行先蚕礼。

但只有她日夜惶恐不安。

因为,万岁没有让人来告诉她先蚕礼的事。

万岁不但没有传她去亲自告诉她,甚至没有派个人来跟她说一声。

这就好像,这个先蚕礼跟她没有关系。

夜里,她好几次从恶梦中醒来。梦里都是她坐在长春宫里,听着坤宁宫那里的礼炮声,整个宫里都在说:贵妃主持的先蚕礼。

然后她就像浑身流的不是血,而是冰。

她当时就恨不能让自己整个消失,从这个宫里消失,这样所有人都看不到她了。

醒来后这个感觉仍然萦绕在心头。

万岁真的连先蚕礼都不让她主持吗?她这个皇后还有什么意义?只是个摆设吗?后宫里,人人都知道养心殿有个贵妃,还有人记得长春宫里的皇后吗?

她每天在这个后宫里,只觉得整个人都是空的。穿着皇后的吉服,戴着朝冠,她心虚极了。一点底气都没有。

在西六宫里,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她在府里时被贵妃死死的压在下面。她们每一个人都明白,万岁与贵妃一步不离,却能把她丢在角落里半年、一年都想不起来。

有时,她看着恪嫔、宁嫔她们都在想,这些人是不是也会嘲笑她?她们当面对着她的时候恭敬顺从,在私底下是不是也认为她只能在她们面前摆皇后的架子?

万岁登基,她这个皇后是先帝赐的,不得不封。贵妃却是他的心头好,余下的人都没有被他看在眼里。恪嫔有两个长大的女儿,却仍然只封为嫔。他还记得当年她窥伺东小院的事。

那她呢?

是不是他也记得?她却不记得自己做过多少会惹怒他的事了。有时想起来好像有很多,让她连数都数不过来。可有时她又想不起来,她觉得她什么错也没犯,为什么就会招来他这么深的厌恶?

元英看着莲花座上的观世音,菩萨捻花而笑。可她却觉得菩萨的脸上充满了冷漠,她虽然在微笑,却并不打算去保佑、超渡这世间的苦难人。

静谧的室内,仍然只有她低喃的诵经声在回响。

一直到二月末,内务府送来了皇后先蚕礼的礼服给她试穿,然后养心殿也送来了祭礼的行事历,上面写着她需要在先蚕礼前先行排演,每日都会有礼官前来指导。还要在事先斋戒三日,等等。

曹得意站在下面,看到张起麟在下面说着万岁的意思,上首的皇后露出了一个温柔至极的微笑。

翊坤宫里,李薇也拿到了行事历,她不由得松了口气。

主祭人一栏,四爷写了一整页的人名。有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她,还有在京宗室和大臣的女眷们。

他这是打算把先蚕礼给大办啊。

与此同时,亲耕礼也是大办的。只隔了一天,四爷就在丰泽园举办了亲耕礼,并亲自扶着犁耕了整整一亩半!

陪着他一起犁地的,除了宫里的阿哥们以外,前朝的人中也点了一二十个。听弘时回来说,‘耕的地长出来的粮食都能收好几袋了’。

她算了下人数,四爷加阿哥们再加二十几个宗亲大臣,一人一亩,那也有四十多亩了。还真不少。

耕完地回来,四爷特意把耕地用的犁都赏给大家了,一人一把。耕牛则全都牵下去赏给京郊的贫家农户。

额尔赫挺好奇他们耕地的犁长什么样,弘时就让人把犁给抬过来了。李薇一看就笑了,大概是为了免得磨伤了这群龙子凤孙的手心,犁的把手和提手都是用牛皮包裹起来了,通体上漆、雕花,制作的可以当装饰品摆在屋里。

回到养心殿,她还看到了皇犁,皇犁一看就跟弘时的不同,比较一下,皇犁身姿更加挺拔,上方的犁把高高扬起,仿佛仰首的龙头,弘时那个就有点伏首的意思了。还有,皇犁用的是金丝楠木,弘时用的是黄花梨。

李薇特意试了试皇犁,发现她使这犁太费劲:最上方的犁把直冲她的下巴,一不留神就容易磕掉牙。

但要是四爷,那也是直抵着胸口啊。反倒不如弘时那个,弯腰使劲方便得多。

四爷用这种犁耕了一亩半的地,一定累坏了。

等晚上四爷回来,李薇特地找了个会按摩的大力太监过来给他按摩,从手到胳膊到肩背。四爷被按得很舒服,坐着按趴着按,叹道:“朕这一天坐得背都是疼的。”

是昨天耕地累着了吧?她心道,一边给他揉肩。那犁简直就是形象工程,只图好看,实用性太差了。

四爷浑身舒泰,按到最后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第二天一睁眼,酸痛干涩的身体各处都像涂了油一样舒服多了。

他回头看看还睡得很香的素素,忍不住替她掖了掖被子,摸摸她睡得暖呼呼的脸蛋,拿起衣服轻手轻脚的出去了。

到了养心殿,他拿起摆在桌案上的行事历,看到记在前头的就是数日后的先蚕礼。

先蚕礼的事这些天都已经商量过了,行事历也已经发下去了。他现在却对上面的斋戒三日有些不放心。不过这种举国大事,斋式三日也是应该的。

一整天里,他都在不停的犹豫。但每次想到最后,都认为这是素素必须走下去的一步。他希望她能承担更多的责任。

后宫关乎前朝,皇后的立场不明,在很多地方都有她自己的小心思。不论是为了弘晖还是她自己,她都不可能十成十的照他说的去做。

以前只是在府里,她就小动作不断。现在搬进了紫禁城,他再三冷落警告,她仍然不知悔改,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他会忍不住把她给架起来,让她再也休想对他指手划脚!

这个皇后,封得他不甘不愿……

四爷轻轻叹了口气。素素此时必须站起来了,她必须成为他在后宫的一只手,替他看着皇后,压着皇后,盯着皇后的一举一动。

这也不单单是因为皇后。他顾忌的从来不是皇后,而是弘晖。

弘晖已经不单单是他的儿子了,他更是整个大清都在瞩目的嫡长子。更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太子人选。

皇后的所做所为,她的蠢蠢欲动,如果影响了弘晖,那更是关乎大清国祚的大事。

所以他一定要把皇后给死死的压下去!绝不能让她把弘晖给毁了!

这么想着,他提起笔,在行事历上添了一笔:行先蚕礼时,贵妃位前移三步,居于皇后左侧。写完后,他喊来苏培盛:“把这个拿到太常寺,让他们照这个来准备。”

太常寺里,一人拿着有皇上御笔朱批的折子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大人道:“王公,您看这……”

王顼龄淡然道:“照办就是。”说完就不理这个人了,转头跟旁人谈了起来。

这人拿着折子还想再说两句,毕竟是举国大礼,又是新帝登基头一回,贵妃站的离皇后近的就差半步了,这真的合适?

后头有个人佯装道:“老何,快过来,这个写得是什么啊?”说着就把他给扯开了。

这个姓何的人道:“我也是怕出差错。”

拉他走的人小声说:“你较这个真干什么?”他左右瞧瞧,伏到这位何大人的耳边说:“说白了,都是咱们万岁屋子里的女人,他要抬举哪个,你操心得着嘛。”

何大人还道:“毕竟是皇后……”

那人道:“得了,得了。这皇后不皇后的,不过是个位份,在万岁心里是个什么意思,你说了不算。”说着往天上指了指,“……这个说了,才算。”

何大人一时被吓得舌头都短了三寸。

那人见何大人不说了,以为他明白了,拍拍他的肩走了。

何大人举着折子站在屋当中,竟然有些傻了。

翊坤宫里,孩子们正围着一个一尺见方的盒子看。盒子里趴着两条大白蚕,正卧在桑叶上不停的啃桑叶。

先蚕礼选出来的蚕母,也送到宫里让宫里的主子们看一看。李薇就趁机要了几条打算给孩子们养着玩,她记得她小时候也养过蚕,卖蚕的人天天就堵在小学的校门口呢。

养蚕并不费事,拿个鞋盒子就行,再买上一把桑叶放在鞋盒子里,不用管它。李薇记得有一次她把蚕给忘了,等想起来时拿出来,发现里面真的结出了两个蚕茧,白白胖胖的。她还很珍惜的挑了个精致的玻璃瓶子放它们。

弘昐他们也就是看看,这一点上还是女孩子跟蚕更亲近,额尔赫就打算把蚕放到她的屋里养着。可能是这个时代的男女分工更明显。四爷的言传身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种地时女孩们就是送送茶水,下地的全都是男孩们。

晚上,四爷在养心殿里也看到了养在盒子里啃桑叶的几条胖乎乎的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