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宪恍然大悟,谢大人的母亲在两年前离世了,难得大人事务繁忙还记挂着。

心下总算赞许一次,虽是武官出身,性情粗糙了些,也没什么文才学识,但却是个孝子,这一点来说,还算儒子可教。

王骥跟这位老先生打过招呼,便直接走了进去,此时的谢大人谢承祖正坐于案前,脸色沉沉的看着手中一份公文。

三人也不敢触其霉头,不作声的各自寻了茶壶茶碗,大口喝水,大大咧咧倒无半点拘泥,他们从谢大人还是个伍长时,便跟随左右,这些年与大人四处征战,立下军功无数,斩杀多少瓦刺鞑虏,说是亲信,倒不如说是生死之交的朋友,亦或是两者皆是,关系自然亲厚。

王骥喝了口凉茶,瞄了眼案前坐着的人的脸色,后面郭兴杜和二人直朝他呶嘴,王骥咳了一声,拿着茶杯走到案前,刚要开口,谢承祖便将公文往桌上一放,抬眼便对上扯眉呶嘴的郭兴杜和二人。

谢承祖挑眉:“寒冬将近,军兵营房到今日仍未建好,你们还有心思喝茶?”被他冷酷的像秋风般的目光一扫,郭兴杜和立即打了下冷颤,收回了支在凳子上的腿。

可两人委屈啊!

军兵营房没建好,不是他们手下的军兵不给力,而是没有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让他们拿什么来建?总不能光靠一张嘴吧。

不过两人也知大人现在的压力之重,这卫安城看着不错,可接手时就是个空壳子,别人不知道,他们可是清楚的很,库册拿来一查,整个军库只有一千八百两银子。

对一个城池来说,这点银子算个啥,不过就是军兵一个月的粮草俸银,一个月之后呢,喝西北风啊!再加上大人带进城的兵马,光是这些军兵的安置与俸银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何况两千人的吃喝拉撒睡,哪一样不要白花花的银子?

内要养兵千日,操练兵马,外要建城设垒,纳粮积谷,众多荒废田地也需人开垦,器械兵器更是一笔巨大消耗,所有的压力都在一城守备身上。

这一年来,出城多少次,剿了多少匪,杀了多少瓦刺,得到的粮草钱财全都投了进去,可还是捉襟见肘,枯了底的城,就跟个无底窟似的,难以填满。

大人的位置看着风光,可是,内里握蛇骑虎之艰难,其中之艰辛,难以言道,几人光想一想就直头痛,何况大人此时正心气不顺,更不敢在这件事上掰扯了,两人见气氛不妙,赶紧起身一句属下先行告退,溜之大吉。

王骥手里还拿着茶杯,见那两个小子跑的比兔子还快,不由暗骂了一声。

转眼只剩他与守备两个人,他也索性放下茶碗,直接了当道:“属下有话想说。”

谢承祖淡淡道:“忍着!”

“忍不了,非得说出来不可!”

他拉着椅子坐过来,“属下斗胆揣测,大人是否与那大学士之女有甚么过节?”

谢承祖抬眼,凌厉的眼风扫了过去。

王骥却是不懂适可而止,一脸大大咧咧不吐不快的道:“若真是有,那属下就搞不懂大人是怎么想的了,她横竖不过是个钦犯之女,如今落在大人手里,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要让其追悔莫及也,加倍讨还也罢,还不是随大人揉圆捏扁,如此简单的事,属下实在不知大人在等什么?”

“还是大人一开始就不打算这么做?”

谢承祖将手里的笔一下子摔到桌上,刚要斥他滚蛋,有人走了进来,边走边大声道:“什么钦犯之女?谢大人与谁有怨?若谢大人不嫌,曹某也愿代大人惩戒一番,哈哈。”

来人近五十的年纪,耳大眼小,长像肥胖,发虽稀薄脸上却是油光满面,进来后见到座上的守备大人,便讨好道:“刚才听校尉说起钦犯之女?杀了实在可惜,既然是钦犯,不如充做军妓,既是替大人出了气,也可慰劳军士,鼓舞军中士气,如此一举两得,大人觉得如何?”

厅内有一瞬间的静默,王骥抬起屁股,拉远了椅子,心下已把这肥头大耳一脸色眯眯的昏聩知州骂了几百通。

谢承祖看着曹文宗,阴沉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显然是怒极,他道:“曹知州,有空慰劳军士,不若想想如何应付朝廷的税银吧。”说完拿起桌上的文书便扔到他面前。

那曹文宗一惊,拣起来一看,立即哭起穷来,口中直道军户税粮被大人免了,现在库银短缺,别说是三百两税银,就是一文钱也拿不出来。

谢承祖道:“一年前,你说库银短缺,前不久粮米入库,你还是这四个字,你身为知州,时时短缺无银,可曾想过解决办法?”

曹知州立即不安的点头哈腰:“不是下官推脱责任,是今年虽收到了税粮,但缺口实在太大,一直拆东墙补西墙,军中俸粮也是从库中发放,上个月已是全部发光了啊,大人,下官是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这次来见大人,也是想与大人商量此事。”

谢承祖静然不语,看着曹文宗良久,才起身,几步上前扶起他,缓声道:“曹知州不必惶恐,不过是区区三百两银子,本守备还拿得起,只是以后粮草一事还需知州大人多费心打点。”

“多谢大人体谅。”曹文宗见谢承祖话语突然柔和下来,感到意外,但脸上仍是挂着担忧之色,他道:“可是,如今天寒地冬,粮草无继,如何凑得齐税银?大人可有什么办法?”

他边说,边心下暗道这守备大人虽年轻了些,但这弄银钱的本事却是比旁人厉害,想到上次的那一批运进营地的黄金珠玉,曹文宗眼神里闪过一丝贪婪,可惜,眼前这个毛头小子,还颇有些手段,竟是防得滴水不漏,让人无从下手,不过那又如何,他若想弄到的东西,总会想法子,逼得眼前这无什么经验的年轻武将,将这些银财走入他的账册,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他算计着谢承祖,而谢大人又何曾没盯着他的脸色瞧,见他露出一丝得意的笑,谢大人脸上的表情也越加和煦起来,“曹知州真是明知故问。”他打量着曹文宗身上的金丝暗纹缎袍,领口下价值千金奢侈的蝉翼金丝甲,及扶起时食足过剩的肉乎乎的手臂,微笑道:“自然是剿匪。”

还有什么方法比端了搜刮百姓血汗银子的“匪”窝捞钱更快速呢?

另一边,谭婉清与瑞珠收拾了没被睬烂的章鱼,又同一直帮忙的贩鱼小哥倒谢,两人才提着竹篮里往回走,瑞珠一路上都在不满的道:“真是奇怪啦,那谢大人怎么左不停,右不停,偏偏跑到撒了的鱼上面停下来,前面放在地上的蛋筐没踩碎,后面卖酒的小车也没撞到,就只踩烂了我们的鱼,还踩了好几脚,可惜了六斤鱼只剩一点点……”

谭婉清一路上也微蹙着眉头,虽然觉得不可能,可心下却也隐隐有些奇怪。

第12章

待人一走,王骥当即唾弃道:“这曹文宗天天吃吃喝喝,难怪长得脑满肠肥,要说他没贪墨过军响,我还真不信。”随即正色对谢承祖道:“大人可记得,当初接任守备一职时,城库内只余一千多两白银之事?那账本做的漏洞百出,粮草也大半不知所踪,想来八成都是被他昧下了,若是继续留着这个祸害,恐怕不仅帮不了我们,日后还会惹出不少麻烦,大人,这种留之无用的绊脚石,属下还是觉得早些除去为妙。”

谢承祖沉下脸色,目光隐隐闪了闪,才道:“不可轻举妄动,他是朝廷命官,若在卫安城里出了事,我们也跟着脱不了干系。”

“城内不行,那就找机会,趁他出了城再下手。”王骥多日未带兵,早已手痒痒了,颇不急待道,像曹文宗这些个文官,平日看到他们这些武官便指高气扬,明褒暗贬,这也罢了,对着谢大人也是时时看笑话,处处下绊子,王骥几人早就想收拾他们一顿了。

“此话若被人听到,这等密谋杀害朝廷命官之事,够判你个车裂之刑!”谢承祖回身坐于案前。

“真的不行?可是上次那狗巡查不就是……”王骥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那次就是等那狗官出了卫安城的地界,被除了个干净,还是大人带着的人马。

自投入大量钱财人马修建了坚实的外城墙,不知多少人眼红卫安城的地肥水活,若不是谢承祖受贵人赏识并力保,守备一职,恐怕早便保不住了。

“大人,难道真的不行?只要他出了卫安城,我们再做的小心些?神不知鬼不觉……”他仍不死心道。

“不必再说,此事不可再一再二。”谢承祖微皱着眉打断他,“何况现在卫安城内外眼线众多,若被人抓到把柄,牵扯开来,你我项上人头难保。”说完再度拿起桌上的缴税粮的文书。

但他目光虽盯在文书上,口中语气却是一转,不紧不慢的道:“要对付曹文宗何需如此大费周章,只需拿走他的钱财,端了他藏钱的金窝,便能让他寝食难安,生不如死。”

谢承祖眼中露出一丝冷笑,随即对王骥道:“你派人查探一下,曹文宗做了这么多年的知州,所得定然不菲,那些民脂民膏放在他手里,不如为我所用。”

王骥立即心领意会,低声赞道:“还是大人英明,将他抄来的财物再来建城墙,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说完道了句下官告退,已是迫不急待的想看那肥猪一脸惊恐的模样。

搜到财物,可暂时解决税银的问题,可还有漫长寒冬,不知这一次拿到的财物能坚持多久,谢承祖丢下手中公文,用指腹揉了揉鼻梁,想到什么,又抬手叫住往外走的王骥,“派人将丁卫九安带过来。”

丁卫九安正是盯着那檀承济之女的两名探子,王骥也未叫别人,自己亲自跑了一趟,至于大人叫丁卫九安所为何事,他倒是腆着脸,在两个守门小兵的注视下,窃听了三言两言。

无非是一些日常琐事。

她们租了城北的宅院。

住进去后当天,其中一个就病倒了。

银子似乎花光了,生活窘迫,平日吃的精米换成了糙米,白面换成黍面,并在园子里开了块菜地。

两个姑娘喜吃的鲈鱼也很少带回,开始食用便宜的八带鱼,还准备大量储存。

她们有些焦急,似乎准备做些买卖维持生活。

都是些极为琐碎的小事,大人一直未出声,只是静静听着。

而在外偷听的王骥却是不耐烦了,心下实在搞不懂大人到底想干些什么,在他来说,那等娇滴滴的美人,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抓了来放房里日日伺候了再说,远远看着解什么气。

可惜,他的好心提醒被当做了驴肝肺,横竖是大人的私事,他也不爱讨那个闲,既然嫌他多事,他也懒得管了,直接甩手走了出去,王骥再如何大大咧咧,心下也知这种事可一不可二,若真惹恼了守备大人,把他发配到外城建城墙,那可就糟糕了。

第13章

檀婉清与瑞珠将东西一路拎回了宅子,放下东西,便冻的直搓手,口中哈出了一团团白气。

“小姐,这天儿越发的冷,单鞋都穿不住了。

瑞珠说完跺了跺脚,将老农那里买来劈的一般大小的柴木,麻利的塞了几根到火膛里,走时便留着火种,木柴又干燥,一会儿的工夫,干柴撞火星,膛里红彤彤的烧了起来,冰冷的厨房也透着股暖和气儿。

瑞珠关心鞋,檀婉清却是看着院子里那一小块菜地发愁,眼瞅快霜降了,地里的菜苗才拇指大小,虽然都是秋季菜种,越冷长得越快,但是一降白霜,都得歇菜。

“一会儿你去拔些菜苗,中午吃鱼肉馄饨。”檀婉清将鲈鱼放进盆里道。

瑞珠立即嗳了一声,想到滑溜的馄饨,鲜美的汤,白白的鱼肉,青色的菜,瑞珠边勾着炉子里的火,边咽着口水,自从离了檀府,不知多久没吃过了。

瑞珠取了竹篮迫不急等的奔向院子,檀婉清已是将那些新鲜的章鱼倒进盆里,现在的天气,东西放个三五日没有问题,待到冬雪前后,只需勾在阴凉的屋檐下,便会冻得硬绑绑,天寒地冻虽处处不方便,但也不全都是坏事儿。

可惜,十六斤的章鱼,只剩下十斤多点。

摘了菜回到厨房,见小姐在洗鲈鱼,瑞珠立即抢了过来,口中直道小姐病才好,不能碰冷水,而瑞珠虽然以前不在厨房当差,但吃货本性使然,对摆弄吃食也很感兴趣,厨艺上也非常有天份,加上以前眼界不低,如今也算是巧妇一枚,撸起袖子,蒸炸煎煮都能拎得起来,檀婉清便在旁帮她打打下手。

两人一个比一个口叼,加之习惯了美味,就算自己动手做,也不糊弄,自然怎么好吃,怎么精致怎样来。

冬日里若能吃上一碗馄饨,是极美的享受。

香喷喷的小馄饨端上桌,白汤趁着碧绿葱丝,再加上一层淡淡的鱼油脂,煞是好看。

锦衣玉食之后,能记住的,会想念的,反而是这样淳朴的民间吃食,让人更百吃不厌,流连忘返。

檀婉清轻轻舀了一口鱼肉熬制的馄饨汤,鲜美至极,味道儿仿佛舌尖上的味蕾都在跳跃感受着,腹部更觉一阵饥肠辘辘。

她不吝啬的赞了棒,这样的赞美,让瑞珠忍不住眉飞色舞,眉开眼笑,这绝不是府里时,小姐淡淡的一句不错可比拟的,对于瑞珠的初点亮的厨艺之心,简直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

厨房火膛里的柴烧的呼呼的旺,带着风声,与卧房相通的暖炕,掀开上面铺好的棉垫,温暖得让人叹气,屋里的温度也慢慢的升高,手再捧着热腾腾,香气扑鼻的馄饨汤碗,坐在桌前的瑞珠都快感动的哭了,以前檀府时小姐闺房金丝炭烧着,暖融融的跟春天一样,她都没这么感动过。

檀婉清吃完一碗的时候,瑞珠已经三碗入肚,她知道小姐的习惯,再好吃的东西,也不会多用,所以,看到小姐放了碗,她便将汤底全收拾了。

食过午饭,小姐本习惯午睡,却强撑着困意,与瑞珠在纸上划划写写,算着成本。

“小姐的意思是用竹签串丸子吗?”瑞珠想了想,立即眼前一亮,她怎么就没有想到,对呀,串成串子拿着就方便了,亏她还在想用什么东西装呢。

“这竹签需要买一些,你去坊间看看有没有卖糖葫芦的小贩,可以商量着与他匀一些,多付些铜钱也可,加上竹签的费用,白面,炭火,油,柴火,八带鱼再加上佐料,嗯……”檀婉清脂玉般的手指抵在额头,轻蹙烟眉,另一只手慢慢的在纸上划了又划,琢磨了半天。

“小姐,怎么样?”瑞珠虽识字,但珠算却是不太好,也懒得动脑,便坐在那等着小姐算出的结果。

“若一次出四百丸,五丸一支,两文一串,得八十文,本钱是三十文左右。”若一串一文,赚的钱够不上辛苦,就算两文,钱也有限,这结果虽然意料之中,但还是有些差强人意。

“一天若卖出四十串,可净赚五十文罢。”只是不知四十串能不能卖得出,檀婉清放下笔,心下暗叹,自己有些天真了,竟将期望寄予鱼丸。

如今想来,穷苦军户,宁愿买四文一碗带汤带水,吃得饱的面片汤,也未必花两文买一串只有五个丸子的零食,这里与京城差异极大,她到现在才想到。

好在原材料低廉。

瑞珠却是一脸迫不急待的模样,“小姐,卖四十串就有五十文?”她立即低头算着。

“坊市炉饼一张两文,一天好处时能卖四五百张,我们也按四百串算,有半两银子!”一天半两,十天就是五两,那一个月岂不是十五两银?

看她一脸兴奋眼晴发光,雄心壮志的模样,檀婉清用手指揉了揉眼尾,半两?若真是如此好赚,那卖炉饼的婆子还用每日精打细算炭钱么?瑞珠只见其红火时,未见其廖愁际。

檀婉清也不好打击她的积极性,伸手摸出棉枕放于暖垫上,只想眯眯眼,口里却也含糊道:“这边米面却是要贵些,赚多赚少便当个消遣吧。”心里却已是想着再寻些其它的出路。

这时的瑞珠哪能听出言外之意,看出小姐困的睁不开眼,便道:“小姐午睡吧,我去坊市买串丸子的竹签回来。”说完便麻溜的下了地,走到门处时,见自家小姐已经卧于暖炕上,身着薄被,墨发散开,呼吸微微起伏,睡已香沉,不由轻手轻脚出了门。

此番一通折腾自不必说。

第二日一大早天未亮,瑞珠掂记着摆摊的事,早早跑到厨房升火,檀婉清哪里睡得住,随后一同进了厨房。

虽然她知道,在坊市单靠章鱼丸赚不到什么钱,不过一时也想不到其它来钱路子,蚊子再小也是肉,三五十文的也聊胜于无,就算一文不赚,也耗不了多少本钱,或许也没自己想的那么差呢?

瑞珠早已做了好几次章鱼丸,手法已经无比熟练,为了烤的时间省炭火,八带鱼已是从锅中热水里捞出,再切成细碎米丁,捏成一般大小的丸子,过了油,再一支五个串起来,摆放在竹筐里,用干净的棉布包着。

烤炭也只是加热一下,让其口感更好吃罢了,临出门瑞珠突然想到什么,不由啊的一声,回身道:“小姐,章鱼丸叫起来实在粗陋,不如给起个文雅好听的名字吧。”

檀婉清水眸流转,回想起做鱼丸时,那白色的丸子色如玉,像一个个玉子摆在盘中,便道:“若人问起,就叫玉子烧吧。”

“玉子烧?”瑞珠念了念,十分顺口!当即高兴的带着竹篮出了门。

待到晚上回来时,檀婉清正在院子里慢悠悠的清理着落叶,瑞珠提着筐进来,一脸垂头丧气如霜打的茄子。

第14章

篮子里的章鱼丸剩了大半,瑞珠摸出荷包从中倒出了可怜的十几枚铜,檀婉清约摸着一天时间只卖了几根罢,难怪这么垂头丧气,话都不爱说了,比她想的还要差的多,连本钱都没有赚回来。

即便这样,瑞珠心下仍是不甘心的很,坐在那里还生着闷气,明明买的人都说好吃,且才两文钱一串,京城里哪个甜饼果糕不比这贵十几倍,她就不信了,这般好吃的东西会没人买,定是她第一天去,识得的人不多。

剩下的若放一夜便不新鲜了,于是晚餐便是玉子粥,玉子汤,豆腐炖玉子丁,将卖剩子丸子全烩成了饭菜,好在这玉子里全是章鱼肉,这东西营养蛋白丰富的很,温补身体很好,多吃些也无妨,檀婉清默默吃着倒也不提坊市之事。

第二日,瑞珠又早早爬了起来,这次有了经验少做了一些,天一亮便拦了竹篮早早去了坊市,晚上回来篮子还剩十多串,瑞珠坐在暖炕边数了一遍又一遍。

檀婉清手里拿着画本,眼晴却是看了她一眼,手里的铜板,四十来枚,倒是比昨天多了一些,她不作声,但看着瑞珠翻来复去的数,又把铜板揣了回去,第三天一早又去了。

可惜一连几日,再没有什么起色,每日都只在四五十枚铜钱间上下浮动,瑞珠就特别纳闷,忍不住就问小姐,“每个人吃过都说好吃,可为什么没人买呢,卖的也不贵呀,才两文。”

檀婉清睇了她一眼,放下本子道:“旁边的炉饼是否比你卖的好?”

瑞珠沮丧的点头,有些堵气道:“那婆子的饼有甚么好吃,硬绑绑的咯牙,连油星都无半点,实在没什么滋味,吃了两日便难以下咽了,我和小姐做的玉子用满满的油煎出来,咬开里面全是新鲜的章鱼肉籽,要多香有多香,也是两文钱,怎地就比不上白面的烧饼,我实在想不通……”瑞珠完全被打击到,十分苦恼,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口味。

檀婉清笑着摇了摇头,都摆了三日摊,还是没有想明白,于是笑着提醒道:“因为烧饼能吃饱啊。”

瑞珠疑惑的看着小姐,随即恍然大悟,她自小进府,虽说是丫鬟,可在檀府,又跟小姐身边,衣食住行本就十分体面,又一直待在府里,哪能体会到穷苦人一文钱掰两瓣花的辛酸想法,当是便宜能饱肚便好,好不好吃反倒是其次了。

何况,那坊市多是城外百姓军户的散摊,赶集市的也多是穷苦人家,本就没什么富裕人来这里逛,收入少也是意料之中,若是到南城街或富户商贾地段的坊市,或许能摆脱如此窘迫,可那边离得远了些,檀婉清是极不放心瑞珠一个人去那边的。

瑞珠总算是明白缘由了,但她也没想过放弃,瑞珠也有自己的想法,小姐手头的银子已经不足十两,当初那些足够换六十多两银的金叶子,早就不剩了,这一冬天,总不能就这般坐吃山空罢,她也想过,做点绣活卖,可是一打听,绣活价钱比京城低出好多,除非绣技精湛,否则累死累活一天也赚不了多少。

而瑞珠的绣活手艺仅仅只能说都会做,却淡不上什么精不精,而且小姐也怕她累坏了眼晴,不让她在家里天天做刺绣活计,而她最拿手的串珠子与花绢,在坊市也并不好卖,一是材料贵,二是买的人少,反而布花三文两文更走俏一些。

如今想来想去,也只有卖丸子能继续做下去了,没什么本钱,也不累人,整个坊市仅有她一处有,没人与她争抢生意,虽然一天赚的少了些,可除了这个也没什么能做的买卖,于是她晚上在暖炕上如烙饼一般翻来复去一夜,第二日还是照常起来做了玉子烧。

大不了卖便宜些,一日三四十文也是钱,横竖冬日里无事,闲着也是闲着。

何况这些日子她已习惯了坊市的热闹,反而是待不住屋子了。

见她这般,檀婉清也没阻止,只是想了想,叫住她,让她再少担些汤水去,用罐子装了放在炉上热着,若买了丸子,便白送他一碗热汤暖胃。

不过是多烧些水,放点粗盐与葱花罢了,费不了多少钱。

瑞珠有些不懂,她不过是卖玉子烧串子,配得什么汤?还不要钱?又不是面铺馄饨铺子,但小姐既然说了,她便也死马当活马医,当真烧了锅水撒了盐花,又想小姐所说,往里少放了点熬章鱼剩的点鲜汤,上面撇了点炸丸子剩下的油星,虽然有点像刷锅水,不过点缀了油末和葱花后,颜色倒也好看些。

瑞珠便用小挑子担了,这丫头自有一股虎劲,倒也走的稳当。

结果中午便推门回来,一放下空担子就跑进屋里,激动的直摇小姐的手道:“小姐,四十串,我都卖完啦,一早上全都卖完啦,还是小姐的好主意,买完饼好多人都来我这儿讨汤喝呢。”

原来她一直在卖烧饼的婆子旁边摆摊,买饼的人多,她那里反而无人问津,冷冷清清,可自早上挑了担子,将热汤倒进灌子里放炉上温着后,就有不少人打量,她一说买一串玉子烧,白送一碗汤时,便有不少啃完烧饼后过来讨汤的,虽然一说买丸子就有人打退堂鼓,但也有一些口渴的,为了汤水顺带卖了丸子。

且大部分都是买了烧饼过来的,才一上午,就卖光了四十串,连卖饼的婆子都称赞她说会做生意,可不,这饼虽能吃饱,但干巴巴噎人,若能喝上一碗热汤水,就舒服多了,何况她白送的汤水本就不难喝,又有些鱼汤的味道,又鲜又美,好喝的紧,早上买过的觉得鲜香美味,中午竟又过来买了婆子的饼就着她送的汤,连带婆子的饼都卖多了些。

瑞珠实在没想到,小姐早上随口的一个主意,竟有这般大的变化,白送的刷锅水居然比丸子还受欢迎,这是什么世道?她一边嚷,一边吐苦水,却毫无影响她高兴的心情。

并将身上的铜板一股脑的倒了出来,虽然只有八十枚,但对瑞珠而言,已是心满意足,比之前冷冷清清无人询问时,心情不知好了多少。

檀婉清看她将铜板数了一遍又一遍,越数越开心的样子,轻轻的笑了笑,瑞珠并不是财迷,不过是亲手赚到钱的喜悦罢了。

之后,瑞珠便一直带着汤水半卖半送,多时一日能赚一百四五十文,少时也有五六十文,比之前这样的收入已是不错,如果没有意外,一个月能赚个二两银子,丸子不像烧饼,耗面多本钱也多,十几斤的章鱼能做好一些,本来便是本钱小利润高,所以收入还过得去。

瑞珠整日守着热闹的坊市,大家都在做买卖,她也心思活络开了,整日也琢磨着再卖些什么,毕竟她和小姐现在是两张口呢,光是房租就要一个月二两银子,赚的这些怎么够用?

见到有人在坊市卖一些木簪子,香袋和一些便宜的竹编笔筒,竹青蜓之类的杂货,生意竟也不错,便也跟些农家手艺人订了一些,放在自己摊子旁边卖,都是不值钱的东西,净赚也不过一日一二十文的收入,但不耽误卖玉子烧,只是放在那儿,有人询问时随手做了的生意。

瑞珠为了生计每日忙的团团转,檀婉清在宅中也未闲着,看完画本,便拿出买回的几十把白面扇,并从厨房取了一截黑炭,琢磨一会儿,玉指便捏着炭笔在白面上轻轻打底描线,不多时,一个憨态可掬的孩童跳过一株荷花图便绘了出来,原本的白面也因画儿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她也没有想到,做了十几年的大学士之女,早已被周围人同化的毫无破绽,前世种种大半丢弃,有朝一日,为了生计,多年不曾用的技艺又被迫拾了起来。

顿了顿,伸手取过笔搁上的细毫,开始慢慢在扇上描画,时而点缀,时而蘸水,直到最后一笔画完,才放下竹笔,细细看着扇面,又在旁边随意题了些字,待墨稍干,便合在一起,放至一边。

不是没动过卖画的主意,只是纸张裱背都需要一笔银子,加之手里银钱不丰,心下担心卖不出去砸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