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宗室哗然,纷纷要求皇帝给出解释。皇帝这才说了,秦王忽然折返京城,是因为在路上遇到了袭击,而袭击他的人身份不明,极有可能是本国军队人士,袭击的原因却还不清楚,只能说,这里面很可能涉及宗室。因事关重大,皇帝命秦王不得向外透露消息,所以他才会住在宫中,搬回王府后又闭门谢客,谁上门都不见。方才宗人令质问秦王,秦王拒不回答,只是遵照皇帝的吩咐而已。那几名年轻宗室子弟为何上蹿下跳的?这事儿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莫非他们跟袭击事件有关?

以宗人令为首的众宗室们听了这话,立刻闭嘴了,改为替自家子孙喊冤。他们认为这几个孩子没理由参与这等大逆不道的阴谋,一定是被人陷害了!最后,宗人令的孙子在祖父劝说下,把内情和盘托出,倒是让皇帝很快就弄清楚了,那几个年轻宗室子弟,确实是被人怂恿着出这个头,本身与秦王没有半点过节,也不清楚他为何会回京城,在王府闭门谢客。

至于是谁怂恿的他们,承恩侯秦松是知情的,但他并没有告诉金象,不过承恩侯府的下人们私下有过传言,说晋王世子跟这事儿脱不了干系。那几名子弟,平日原就跟晋王世子来往得比较密切。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在万寿节的这场宫宴上,皇帝见事情已经说开,再保密也没有了必要,便开了秦王的禁,让他不必再苦逼地日日守在王府正院里出不了门,除了亲信卫兵每日送食水和传话,就一个人也不见,身边连个侍候的丫环都不能用。连带的,对于当日拼死护送秦王回京的众王府侍卫们,皇帝也将他们召到宴席上,亲口出言嘉赏,那些牺牲了性命的侍卫们,他也下旨命兵部好生抚恤。

这也算是从侧面证实了秦王遇袭时的凶险情形吧。

受召见的这些王府侍卫们,基本都是秦王的心腹,总跟着秦王出门,因此宗室皇亲们平日都见惯了。只有一个面生的,问了才知道原来并非秦王府亲卫,而是榆林卫辖下驻守牛家梁哨所的总旗。秦王被袭击当晚,慌乱出逃,路经他的哨所时,稍微歇了一下脚,用过食水,包扎了伤口,换了马匹,留下一名重伤的侍卫后就再次离开了。因为对当地道路不熟,秦王特地点了这名姓秦名平的总旗做向导。

当时说好了,是带路到达下一个卫所,就放他回来的,也会行文榆林卫,言明原委,不叫他受上司责难,说他擅离职守。谁也没想到,当他们快马到达朔州卫的时候,就听说了牛家梁哨所被马贼焚毁的消息,连秦王府那名重伤的侍卫也没逃出来。秦王担心榆林卫有问题,怕秦平一回去就会被灭口,便一路带着他上京了,也没给榆林卫送信。秦平就是这么被他带过来的,目前虽然暂时落脚秦王府,但他并不是侍卫,身份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秦王恳请皇帝赏秦平一个职位,让他不要再回榆林去了。皇帝也非常大方,给了他一个禁卫的职位,六品的,比原先连升了两级。皇帝还问起他的家乡籍贯,父母亲人。秦平老老实实说了自己是米脂人士,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母亲牛氏本是天津人士,后移居米脂,家中还有一个弟弟,等等。皇帝当时没觉得有什么,承恩侯秦松却觉得有些不对了。等宫宴散了,他寻机找到前往禁卫报道的秦平,细细一问,果然就是弟弟秦柏与弟妹牛氏的嫡长子。

秦松当场与秦平相认了。秦平得知自己的父亲还有这么牛的出身背景,也惊呆了,再三问过承恩侯那位“失散多年”的兄弟名讳年岁,又听秦松说出牛家大宅的详细地址,才敢相信这是真的。只因还未禀过父母,秦平不敢接受秦松邀请,直接搬回承恩侯府,但也接受了秦松的安排,进侯府与这些生平从未见过面的亲人吃了顿团圆饭。

秦松从秦平处知道了弟弟秦柏这三十年来的境况,就产生了要接弟弟一家回京团聚的想法。等秦平入住禁卫驻地后,他便找来了曾经在弟弟秦柏身边侍候的金象,命其带人立刻前往米脂,接回弟弟一家。他还说了,只要秦柏愿意回家,什么话都好说,就算秦柏要求他这个做哥哥的跪地磕头赔罪,他也认了。

听到这里,牛氏在暖阁里颤着声骂道:“这叫什么话?他这不是摆明了欺负我们老爷是个心软又守礼的君子,定不会叫哥哥真个跪他,才敢说大话么?若我们老爷真个冷一回脸,叫他跪下磕头,他是不是真的会照做?!”

金象说得口干舌躁,头晕眼花,听了牛氏这话,也不敢反驳,只能苦着脸站在那里,垂头缩肩,大气都不敢出。

秦老先生端坐在正位上,良久不语,脸上已经什么表情都没有了。本来他都已经接受了丧子丧媳的命运,谁知如今峰回路转,可这个结果却让他心中难受不已。

怎会是这样的阴差阳错?那大儿媳的死,又算什么?

虎伯喘着粗气,沙哑着声音问金象:“你……你说的都是真的?我们大爷……在哨所出事的前一天晚上就走了?!”

金象有些犹豫:“呃……应该是吧,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跟着秦王殿下离开的,但他如今平安无事,总不会有错。无缘无故的,也不会有人冒充他呀?况且秦王殿下也证实了他的身份与军职。”他目光闪烁地小心看了秦老先生一眼,“我也不知道,三老爷三太太竟然都误会平四爷出事了……”

暖阁里的牛氏手都开始颤抖起来了,眼前开始发黑。虎嬷嬷连忙上前扶住她。她们的动作惊醒了发呆的秦含真,她跳下炕,穿好鞋子跑到外间来,盯着金象。

金象愣了一愣,瞧一瞧这小姑娘,立刻就反应过来她是谁了:“这是平四爷的掌珠三姑娘吧?小的金象,给您请安了。”说着就要作揖。

秦含真没理会,只直直地盯着他问:“你说我爹没死,跟着秦王进京了,那他有没有说过,为什么到如今都超过半年了,他也没给家里捎信报一声平安?他既然知道哨所出事,难道就没想过家里人会担心吗?莫非为了保密,就可以不顾家人?!”

金象愣住了,有些没反应过来:“这……”

秦含真不等他说完,就转头看向秦老先生:“祖父,爹上京时曾经去过大同,他很可能见过大同的主事将军,难道就没机会见二叔一面?二叔是否知道爹没死的消息?如果他知道的话,为什么也不给家里捎个信来?反而叫二婶带着弟弟回来奔丧?!”

秦老先生的手也在微微发抖。孙女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已经想到了。正因为这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更不堪的真相,他才会更加痛苦。

秦老先生不说话,金象却慌乱起来:“不不不,不是这样的!平四爷跟侯爷说过,早在大同时,就见过安五爷,托他给家里报平安了。这事儿还是禀过秦王,得他点了头的,并不犯忌讳。安五爷也答应了,会不惊动旁人,悄悄儿告知家里。只是不知……三老爷三太太为何会一无所知?”

秦含真的眼神瞬间转冷。

菩萨蛮 第二章 家书

金象只觉得背后已经冒出了冷汗,心想平四爷的闺女眼神为何如此吓人?他方才也没说错什么呀?

他咬着牙道:“小的说的都是真话,若三老爷、三太太和三姑娘不信,只管进京去问平四爷,就知道真假了。”说完后,他忽然又记起一件事,“是了,平四爷还写了家书托小的送回来。”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虎伯一把夺过信,大步一迈,急急送到了秦老先生面前。秦老先生接信的时候,手还有些发抖,把信封都给撕坏了,但看到里面的信后,他忽然整个人镇静了下来,沉默地读着信。

秦含真跑到祖父左后方,巴着祖父的手臂,踮起脚尖去看信。那信是家书,用辞并不晦涩,几乎浅显到白话文的地步,所以秦含真很容易就看懂了。

秦平在信里先是向父母问了安,说进京后一切顺利,还遇上了恩承侯这门亲。因不曾听父亲说过有这么一门亲人,他也不敢擅专,没有照伯父的意思搬进侯府,只是去吃过一顿团圆饭,又与伯父与几位堂兄聊了几回而已。不过,与他们相处的时候倒是已经改了口。

秦平还道他马上就要进禁卫当差了。目前的职位不但品阶比从前的总旗高,也更轻松体面,升职的前景更好。如今边关承平已久,想在榆林卫谋军功,并不容易,他总不能一直留在哨所苦熬,那样他还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况且父母年纪大了,久住西北,也太过清苦。伯父有意接父母回京团聚,他认为是件好事。以自家的财力,想要在京城里安家,也不是太难。唯一麻烦的是,妻子关氏娘家在米脂,若是与娘家亲人长久分离,只怕她心里不舍。可若是劝岳家一同搬到京城来,又怕他们故土难离……

秦平还提起了驻守在大同的弟弟一家。他说弟弟秦安长年忙于工作,在家的时候少,许多事都交给了弟妹何氏打理。弟妹何氏兴许是妇人见识,对小侄儿梓哥儿管束得太严了,不许他出门没啥,可孩子都三岁了,还不打算给他请个好老师开蒙,却有些不妥。何氏即使是官家闺秀,学识上还是比较有限的,总不能指望她来给梓哥儿开蒙。但秦平身为大伯子,这种话又不好说出口。他问父亲,是否在京里托人帮弟弟活动一下?若是能让弟弟也调到京城来任职,就能一家团圆了。到时候梓哥儿的教养有父亲负责,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秦平的信写了三张纸,但半句话都没提过离开哨所后的事,也没提起秦王遇袭的内情,基本上说的都是家常。看他的语气,似乎认为父母早该知道他是上了京的。秦含真看着这些字眼,心里已经有了猜测,看来自己方才有些冤枉这个便宜父亲了,他确实是托了弟弟给家里报过平安信了。

那么……二叔秦安又是怎么一回事?

秦含真抬头问秦老先生:“祖父?”

秦老先生已经平静了下来,他将信重新叠好,看向虎伯:“你带金象先住下吧。如今天色不早了,大家也都累了,有什么话明儿再说。”

虎伯心里很想问清楚信里写了些什么,但还是恭敬地照着秦老先生的吩咐,将金象带了出去。

一出门,金象就忍不住拉住虎伯的袖子:“好兄弟,好哥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三老爷三太太都不知道平四爷平安无事地去了京城?这……这里头到底是哪儿出差错了?”

“你问我,我怎么知道?我还想问你呢!”虎伯没好气地用力抽回袖子,“叫你在家里住下,就是暂时不打算赶你走人的意思。你且有眼色些吧。老爷太太问你什么话,你只管照实回答,别耍你的那些花花肠子。没叫你的时候,你就老实窝屋里头。”说罢就推着金象出了院门。

“别啊,我的好兄弟。”金象有些急了,“你好歹告诉我,三老爷三太太这是怎么了?家里到底出了啥事?就算原本误会平四爷没了,如今知道他还活着,难不成不是大好事么?怎的三老爷三太太脸色这么难看?三姑娘又是一脸气愤的模样?你把原委告诉我,我也好知道忌讳,免得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了人。”

虎伯嫌弃地看了他一眼,想了想,叹了口气:“我也不怕告诉你,就算我不说,没两天你也该知道了。大爷没事,固然是喜事,可是……”他顿了顿,“可是大奶奶没了呀!就是以为大爷没了,她才一时想不开,上了吊!”

金象大惊失色:“什么?你说大奶奶……”他住了嘴,小心回头看一眼正屋的方向,忙忙拉着虎伯下了台阶,避到了中院的角落里:“好好的怎会这样?大奶奶是几时没的?”

虎伯叹道:“是在八月底,大爷百日祭……咳,就是牛家梁哨所出事后整一百日,大奶奶趁着家里人都在下头院子里办祭礼,在她屋子里上了吊。姐儿当时病重,觉得不对,拼命从炕上爬下来,一路爬到隔壁屋子去看,才发现的。等家里人听到姐儿哭叫的声音,赶来救人,已经来不及了。大奶奶如今就停灵在附近的庙里,前几日刚办过百日祭。还有,为着大奶奶的事儿,亲家老爷也是伤心得去了,就比大奶奶晚上几天。你说,这里头有两条人命呢,就算大爷平安无事,老爷太太心里又怎能高兴得起来?”

金象早已听得呆住了,忍不住大力拍了一下大腿:“哎呀,怎会如此?!八月底……那时候秦王都已经出宫回了王府,平四爷也在京城住了好些时日了。安五爷早该把消息传回来才是,怎会……”

虎伯冷笑一声:“接到榆林卫的消息后,家里打发人去给二爷送信,让他回家奔丧。二爷没回来,只让二奶奶带着孩子回来了。那时候家里就觉得奇怪。亲哥哥死了,二爷怎能说公务繁忙,连回家上炷香都不肯?二奶奶还在家里嚣张得很,不知闹出多少事来。大奶奶之所以上了吊,跟二奶奶的作为也脱不了干系。原来,他们夫妻早就知道大爷没死,竟然隐瞒不报,也太过了些!二奶奶是外人,素来人品不好,且不说她。二爷对着亲生父母,也未免太不孝了。老爷听闻大爷死讯,伤心欲绝,太太病到如今还不能下地,二爷难道就不知道为人子的道理?!”

虎伯虽然也是看着秦安长大的,心里把他当子侄一般地疼,但眼看着何氏在秦家闹出这么多的事,秦安给人的印象又一向是处处护着何氏,他心里对这位小主人,也多少生出些嫌隙来。今日得知秦平没死,托了秦安给家里报平安信,秦安却没有这么做,虎伯心里就生出了火气。虽然他懂得为人仆役的道理,嘴里不说小主人的坏话,但情绪上却有些按捺不住了。

金象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心想平四爷在京城侯府里可没说他们兄弟有不和呀?反而还说了许多安五爷的好话,并且透露过等自己在京城里安了家,接来了父母,就把弟弟也一并调到京城来的想法。这哪里是兄弟不和的模样?还有,虎伯怎的公然说起安五奶奶的坏话来?还说她人品不好,这里头……难道有什么内情?

金象很想再打听得清楚些,可虎伯已经不想再多说了,扯着他去了下院,把他和他的随行人员安置在王复林等几个学生住的那个院子里。如今那院子是空的,几个窑洞里都有齐全的家具用品,也有暖炕火盆,不需要另行准备。至于客房?那是给客人住的。金象是旧仆,可不是客人。若不是仆役房里没了地方,他连学生住的院子都不想给金象安排呢。

正屋里,秦含真看着虎伯带金象走了,又回头看祖父秦老先生。秦老先生起身,牵着孙女儿的小手,进了里屋。

暖阁里,牛氏方才一时晕眩过,如今在虎嬷嬷的安抚下,已经清醒过来了。她哽咽着拉住丈夫的手:“是真的么?那信真是平哥写的?他……他真的没死?!”

秦老先生默默点头,将信递了过去。牛氏抢过信一看,内容且不提,那笔迹她却是认得的,正是长子秦平的亲笔,顿时大哭出声,哭倒在虎嬷嬷怀里。虎嬷嬷也在不停地拭泪,小声安慰着牛氏:“太太,这是喜事,您别难过,这是喜事呀!”

牛氏哭道:“这狠心的孽障!没事也不跟家里说一声,害得爹娘哭断了肠;害得他媳妇以为自个儿这辈子没了指望,就上了吊;害得他丈人跟着伤心,也一病去了。如今他倒没事人儿一样写信回来了,却叫我怎么见亲家?!”

秦老先生默默在炕边坐下,低声道:“平哥路过大同时,跟安哥见过面。看他在信里的语气,应该确实是托安哥给家里报了信。安哥之所以不肯告假回家奔丧,也有了解释,因为他知道他哥哥没死,报信之事,多半是交给他媳妇了。可是……安哥媳妇既然知道实情,为何回来后却半个字都不曾提起?这事儿需得查清楚才行。”

“查!一定要查!”牛氏猛然坐起,脸上还带着泪水,“若查出来是那姓何的贱人故意隐瞒不报,就算我不认安哥这个儿子,也不能放过她!一定要叫她给平哥媳妇偿命!”

她大哭了一场,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榆林卫当时送了具焦尸回来,说是平哥,我当时见了认不出来,还不肯信。榆林卫的人信誓旦旦说就是平哥,我们才收下的。如今既然安哥没死,那具焦尸又是谁?”她顿时急了,催促虎嬷嬷,“快快快,打发人去庙里,把那具棺木移开,不能再把它跟平哥媳妇的灵柩放在一起,还要把牌位上的字也给改了。”

虎嬷嬷问:“改成什么名字呢?那人也不知道是谁呀?”

牛氏正感为难,秦含真又插嘴了:“祖母,这都是小事。如今先弄清楚正事吧。何氏说她要害我娘,是担心我娘要过继梓哥,害他们母子分离。可她既然早知我爹没死,这过继之事自然无从说起。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害我娘呢?!”

菩萨蛮 第三章 寻根

秦含真一语提醒了秦老先生与牛氏二人。他们也不由得陷入了思考。

如果说何氏想要陷害关氏,是为了逼她另嫁,好让长房无人主事,秦老先生与牛氏没法提出过继梓哥儿的话,那何氏早知秦平并没有死,自然也明白过继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于,她只要把秦平还在世的真相说出,自然就没有了儿子被过继给长房的风险。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何氏宁可冒险陷害妯娌,也不肯说出大伯子未死的实情呢?

秦含真忿忿地道:“照理说,秦王都点头了,二叔没有理由不把我爹的话转告给祖父、祖母,那就当他不是有心隐瞒的好了。如此一来,这事儿的责任就在何氏身上了。她难道跟我娘有仇?还是跟我爹有仇?就算我娘自杀的事不在她预料之内,她原本也是想逼我娘改嫁的。她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目的呀?我爹还在世,她做弟妹的就想逼我娘改嫁,对她有什么好处?!”

秦老先生皱眉道:“你爹在信里是说过何氏教养梓哥儿不大得法,但并没有当面说她什么,只是问我,要不要把你二叔也想法子调到京城去。咱们一家团圆后,我可以帮着教养梓哥儿。这点小事,连口角都说不上,若说何氏为此记恨你爹,没有道理。倒是何氏与你娘妯娌俩重逢后,时不时有些口角,难不成是积怨?”

牛氏心里讷闷得很:“除了过继之事,姓何的贱人跟平哥媳妇也没啥矛盾呀?更何况过继的事,平哥媳妇也没答应。想当初何氏那贱人初嫁进咱们家,通共就没在这家里住满一年,不过一两个月,就跟着老二去了大同。那时她是新媳妇,整天除了早晚来一回正屋给我请安,就连屋子都不出,更别说在我跟前侍候了。我也乐得她少露面,家里上上下下都知道她的来历,没少说她闲话,更何况她那时候还挺着个大肚子,万一磕着哪儿了,老二还不知会不会怪我不知体恤儿媳呢。平哥媳妇那时对她也是客客气气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是尽着好的送去。她跟老二离开的时候,还向平哥媳妇道谢来着。为了这事儿,我对她还高看了几分,往日的怨气都消散了些。”

何氏自那年离开,直到今年回来“奔丧”为止,都没在秦家住过,关氏也没去过大同,可见她俩若是有矛盾,那就是在“奔丧”后发生的了。

虎嬷嬷也在旁帮着回忆:“二奶奶刚带着孩子回来的时候,大奶奶忙前忙后的,十分热心。那天正好关家老太太带着舅奶奶和关二姑娘过来了。大奶奶为了替二奶奶安置梓哥儿和章姐儿,还有带回来的那一群丫头婆子,还把亲娘亲妹子扔在自个儿屋里呢,只叫张妈带着姐儿去陪着说话。关二姑娘好象为此抱怨了几句,大奶奶为了赔罪,送了她一对镶红玛瑙的赤金耳坠,说是寡妇用不着这个,还是给小姑娘戴着好。大奶奶对二奶奶和梓哥儿十分亲切周到,太太那时还对着亲家太太夸大奶奶呢。不过二奶奶倒是淡淡的,对关家人没什么好脸。兴许是这事儿开的头,大奶奶在那之后,对二奶奶就冷淡了些。”

牛氏撇嘴道:“她那时好端个大家闺秀的臭架子,其实谁不知道谁?何氏娘家还不如关家体面呢!倒也好意思给亲家太太脸色看。光是这一件事,就知道何家没家教了!”

虎嬷嬷继续回忆:“后来大奶奶与二奶奶虽待彼此冷淡些,倒也没什么口角,真正吵起来,应当是过了大半月后,又逢发月钱的时节。二奶奶在大同大手大脚惯了,又带了许多丫头婆子来家。一个哥儿一个姐儿,身边有一个奶娘一个丫头,也就罢了,听说在家里还不止这些人呢。二奶奶自个儿就带了好几个丫头婆子,一等二等三等的还分了等。照她们在大同的规矩,光是月钱就要十来两银子,二奶奶与梓哥儿、章姐儿还要另算。二房的用度,超过了咱们家全家人的费用。大奶奶管家,瞧着不合适,报给太太知道。太太叫了二奶奶来训诫,叫她别花费太大,勤俭持家才是正道理。二奶奶出了屋子,就去大奶奶屋里不知说了些什么,两人大吵一架。”

牛氏冷笑道:“这分明就是姓何的贱人没理。若她有本事给自家划拉钱财,大手大脚的也就罢了。她跟老二在大同,一年就要问家里要五百两银子。我说我们全家上下那么多人,一年都花不了二百两,怎的二房四口人就要五百两?老二写信回来说,大同花费大,与同僚来往交际,请客吃饭送礼,都是免不了的,实在没办法了,才向家里伸手,还说他媳妇其实维持家计也十分艰难。我被唬得以为他们在大同的日子真这般难过,年年开春就送五百两过去,还嘱咐他们在大同买些产业,也省得坐吃山空。老二信里答应着,也说买了店铺田地,可年年照样问家里要五百两。先前我不知道,今年见了何氏的排场,才知道每年那五六百两银子都是花到什么地方去了。照这个花法儿,金山银山都能给败光了!姓何的贱人手里有这么多钱,到了家里还要再伸手,连养丫头婆子的钱也要公婆嫂子出,这算盘也未免打得太精!老二就真的不知道他媳妇干了什么?”

虎嬷嬷忙替她抚背:“太太别生气了,早就知道她是怎样的人。她怎么可能有干得出好事来?”

秦含真听了,也觉得何氏极品,但这些理由的份量似乎还不够。难道何氏为了这点事,就要陷害妯娌?

听了孙女的疑问,牛氏看向虎嬷嬷:“是呀,照理说,这点小事又能算得了什么?谁家妯娌没个口角?谁还能为此把人往死里逼?难道是为了章姐儿把桑姐儿推下坡那事儿?”

秦老先生皱眉道:“那事儿原是二房占了便宜,章姐儿年纪又小,我们还能叫她为桑姐儿偿命不成?不外乎禁足罚跪挨打几样。平哥媳妇虽是满心悲愤,也只是因为何氏与章姐儿母女俩都不肯出面赔罪罢了,并没有说过要对章姐儿如何。她对梓哥儿也依然疼爱。以她的宽厚,何氏万没有恨上她的道理。况且何氏先是耍赖,要把罪名栽到梓哥儿头上,然后又悄悄把两个孩子交给她哥哥送回大同。平哥媳妇拿她毫无办法,她还有什么不足的?!”

秦含真说:“既然是这样,何氏为什么非要把我娘逼得改嫁,或者逼死不可?难道我娘在秦家做媳妇,碍着她什么事了?还是不知什么时候,曾经往死里得罪过她?可是,祖父祖母,不是我替我娘辩解,以她的性情脾气,只有何氏招惹她,就没有她招惹何氏的道理。她要是那样的人,就不会被何氏拿着子虚乌有的事威胁一句,便自个儿上吊了。”

牛氏听得眼眶又红了,拉过孙女抱住:“好孩子,祖母知道你心里替你娘委屈,你放心,这事儿祖母一定会弄明白了,给你娘一个交代!那姓何的贱人害人不浅,这回我定要叫你二叔休了她!梓哥儿也不能再交到她手上了。天知道这毒妇会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儿?!”

秦老先生也沉声道:“你娘与何氏之间到底有何恩怨,我们也不清楚,在这里猜测再多,也是做不得准的。但我与你祖母心里都清楚,此事责任必在何氏身上,你娘定是受冤屈那一个。等去了大同,我与你祖母当面向你二叔与何氏问个明白,事情自然就能水落石出了。”

秦含真低头想了想,道:“我也知道这事儿要问了二叔与何氏,才能弄清楚。可是……二叔真的知情吗?他要是知道自己的妻子蛇蝎心肠,为什么还要护着她?就算他对我娘没有一点儿敬重,我爹总是他的亲哥哥吧?还是把升官的机会让给了他的亲哥哥。祖父和祖母总是他的亲生父母吧?还是每年资助他五百两银子的慈父慈母。他要是为了保护何氏,不管她做了什么都当作没看见,那我就再也不能认这个叔叔了!”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这是自然。别说你不愿意认叔叔,若你二叔真个如此糊涂,我与你祖母也不会认他这个儿子!再者……即使你二叔对何氏所作所为一无所知,我也不能轻饶了他!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连自个儿家里的事都还糊里糊涂的,叫一个妇人蒙骗至此,还出去做什么官呢?倒不如守在家里,安安分分过日子算了。”

牛氏也红着眼圈点了点头,显然是赞同了丈夫的决定。其实之前还不知道长子存活的消息时,她就想过,次子如果为了何氏忤逆父母,她就宁可没儿子。如今知道长子还活着,她就更没有顾虑了。

得到了祖父祖母的支持,秦含真心里暗暗松了口气,忙道:“二叔那里好说,何氏却未必肯说实话。况且我们要去大同,也是明年开春后了。不如想法子从别处打听一下?如果何氏真个对我娘心存怨恨,肯定有人知道原由的。”

秦老先生抚了抚须:“桑姐儿指的是……何氏留下来的丫头婆子?”

何氏只带了秦泰生家的逃走,其他丫头婆子都还被关在秦家。金环前些时候为着假马贼真官军一案,被送到县衙做证,如今案子已了,齐主簿早已把人送了回来。牛氏叫虎嬷嬷把她连着其他丫头婆子关进了中院西面,原本翠儿等丫头住的小垮院内,不叫她们继续占据上院西厢房。虽然原本说了要将她们变卖或是遣散的,但秦老先生是个好心人,想着外头天寒地冻的,这些弱女子身无长物,若是被赶出去,只怕要落得个饥寒而死的下场,又或者是被人拐骗了,所以暂时收留了她们。这些人都是何氏从大同带来,其中不乏心腹。若要询问何氏的事,找她们是最好不过了。

秦含真点头:“就是她们,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翠儿。何氏指使翠儿去害我娘,总会透露出一点原因吧?就算翠儿愚钝,一点内情都不清楚,总会知道何氏都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话。”

牛氏将目光转向虎嬷嬷。虎嬷嬷立刻挺直了腰:“老爷太太放心,我一定会叫这些小蹄子老实招供!”

菩萨蛮 第四章 口供

虎嬷嬷审问二房的丫头婆子,并没有遇到多少障碍。别说打骂动刑了,她只不过是坐在那里说两句吓唬的话,她们就立刻怂了。

那些丫头婆子原本听惯了女主人何氏的日常言论,自己也被惯出了些傲气,只觉得自家男主人的米脂老家似乎处处穷酸,上不了台面。可再傲气,也改变不了她们已被女主人何氏抛弃的事实。如今何氏闯下了大祸后逃离,主人的父母连她都可以处置,更别说她身边侍候的人了。她们不过是奴仆之身罢了,能够留在大宅里过冬,已是秦家人仁慈了。眼见着秦家人还有用得着她们的地方,她们怎会不拼命上赶着表现,好求得秦老先生夫妇开恩,留她们下来听用呢?总好过被赶出大宅,自生自灭吧?

不过,这些原本二等、三等的小丫头,以及粗使婆子们,对主人家的事了解得也不多,关于何氏是否与长房夫妻俩结过仇,她们可说是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何氏与关氏妯娌不和而已。倒是金环、银珮两个一等大丫环,因为是贴身侍候的人,还知道些许内情。

银珮非常积极地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说了出来:“奴婢从未听说过二奶奶与大爷有何仇怨。平日里在家,二爷每每提起当初能到大同来,都是大爷相让,就感激不已。二奶奶为此私下还抱怨过,说她为了二爷升迁,花费了多少心思,可二爷还是只念大爷的恩情,一点儿都不知道体恤她。不过二奶奶也就是抱怨二爷几句,并没有说过记恨大爷的话,倒是说过,二爷能摊上大爷这么个傻哥哥,也算是他的福气了。

“二奶奶几时与大奶奶结怨,奴婢也不清楚,来米脂的路上,她并没有说过什么。倒是提过,如今家里花费一年比一年大,光靠着大同那点子产业已经不够了,二爷又不擅长经营。别人家总有法子往家里搂钱,偏二爷做事一板一眼的,总说那是有违军法之事,做不得。这话得罪了人不说,自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二奶奶说了几次,他都不肯听,反说二奶奶的不是。二奶奶盘算着,要寻个理由向老爷、太太多要些体己,最好是田地、店铺,也好添个进项,反正绝不能两手空空地回去。因着大奶奶常年在太太跟前侍候,二奶奶怕她会为着长房的私利阻拦,还跟泰生嫂子与金环商量了,要弄个法子把大奶奶支开,才好去寻太太说话。

“二奶奶在到家前就特地嘱咐了金环,叫她好生拉拢大奶奶身边的丫头,打探一下大奶奶的喜好,也好与大奶奶交好。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顺利将她支开,事后也好将人打发了。可不知怎的,到家后,大奶奶原也是十分热心和气的,二奶奶却好象忽然恼了似的。奴婢那时候与金环在忙着收拾屋子,只有泰生嫂子跟在二奶奶身边,因此不清楚当时的详情。只知道屋子收拾好后,二奶奶说要回屋歇息,在屋里骂了大奶奶与关家女眷几句,说关家没有家教,教出的女儿粗蛮无礼。那时候奴婢还纳闷,心想大奶奶并没有惹二奶奶生气,为什么二奶奶就发火了呢?自那以后,二奶奶就没说过要交好大奶奶的话了,见了面也是淡淡的。

“奴婢以为二奶奶在大奶奶跟前受了气,跟泰生嫂子说,要想个法子与二奶奶出气,却被泰生嫂子拦了下来,告到二奶奶跟前……”说到这里,银珮就忍不住咬了咬唇,“奴婢原也是一片忠心,二奶奶却罚奴婢跪了一晚上,还扣了一个月的月钱。奴婢实在不知是哪里做错了!兴许……金环知道,也未可知。”

虎嬷嬷沉吟不语,瞥了一旁的张妈与胡嫂一眼,二人立刻知机地把银珮带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把金环给带了上来。

金环去了县城几日,回来后整个人就瘦了两圈。她虽然不知道何家兄妹到底摊上了什么事,但经历过县令与主簿的审问,接着是榆林卫的王百户、陕西都指挥使司辖下的郑断事,还有一位不知身份但看起来高贵不凡的大人接连审讯,便是傻子都知道,何家兄妹的案子不小。虽然说这几位大人关注的都是何子煜找来的官军到底是什么人,可跟这些官军扯上了关系,何家兄妹又怎能逃脱过去?

金环当然不可能是傻子,她能在秦家二房众多丫头里脱颖而出,成为何氏身边的一等大丫头,自然是个聪明人。她被吓坏了,哪怕审问过后,她被平安送回秦家,她还是吓破了胆。若主人家坏了事,她难道还能有好结果?相反,若是能够长长久久地被关在秦家大宅,也许反而是件好事。

被送去县衙前,金环是一个人关在西厢原本何氏的卧室里的,倒也避免了与其他丫头婆子产生矛盾。但从县衙回来后,她与其他人一起被关进了中院的西垮院中,与银珮以及另外两个丫头住在一个窑洞里。

那些丫头原本就对她得何氏重用而心存妒忌,得知何氏与秦泰生家的都因为她通风报信有功,而成功逃离,却将她们丢在这里,就更对她怀恨在心了。如今既不分什么等级资历,也没有主母撑腰了,丫头们对金环半点畏惧之心都没有,抢走她的食水、被褥还算是轻的,她们甚至将她赶下炕,逼她在屋角打地铺,还要她侍候她们,不听话就拳脚相加。金环一个人哪里是三个人的对手?自然吃了亏。但她生怕跟其他人打成一团,会让秦家的人觉得她不安份,开春后把她送走,所以她宁可挨打,也忍下了这口气。

她如今又怕又悔,但更多的是怨恨。她明明对何氏有大功,可是何氏却带走了秦泰生家的这个一点功劳都没有、反而还接连坏事的人,将她丢在了秦家,害她受这等大罪。她怎能甘心?怎会不恨呢?虎嬷嬷问她何氏的事,她说得比银环还多,还要更详细!

“二奶奶到的那日,关家太太与舅奶奶、关二姑娘都在。关家太太在正屋陪太太说话,舅奶奶带着关二姑娘去了大奶奶屋里。因二奶奶来了,大奶奶跑来帮忙安置哥儿和大姐儿,关二姑娘有些不高兴。舅奶奶哄了她几句,也不知她说了些什么。当时二奶奶带着泰生嫂子,就站在东厢房窗子外头,兴许是听见了。奴婢当日站在窗前,亲眼看见二奶奶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带着泰生嫂子回来西厢,坐着不动,也不去正屋里与关家太太见礼。大奶奶过来与她说话,她也爱搭不理的。等屋子收拾好了,大奶奶回正屋向太太复命,二奶奶就命人关了屋门,然后开骂,过后,还嘱咐泰生嫂子去跟何舅爷说,叫去县城里打听打听关二姑娘的事儿,寻机给她一个教训!

“关二姑娘平日里出门不多,来往的人除了亲戚与邻居,就只有齐主簿家的闺女。何舅爷别的事不好做手脚,倒是听说她的亲事几年都没定下来,如今又有了一位入了国子监的表哥,前途大好。关家亲友们都说,关家夫妻兴许是要亲上加亲,把小女儿嫁给这个外甥呢。二奶奶知道后,就发了话,说关二姑娘没有口德,断不能让她享这个福气,叫何舅爷想法子坏了她的名声。何舅爷在县城里却是个生人,关家老爷子又有些名望,这事儿不大好办。更要紧的是,那齐主簿的娘子却是临县人士,关二姑娘说我们二奶奶的闲话,怕是从齐家听来的。万一打草惊蛇,对二奶奶更不好。二奶奶这才打消了主意。”

再后来,就是何氏因长女章姐儿在秦家不序齿,桑姐儿占了长女之位,与关氏起了口角,再有章姐儿推桑姐儿下坡,何氏与关氏为儿女争吵等事,还有何氏在大同结交贵人,请客送礼,大手大脚置办衣裳首饰,热衷于四处钻营等等。虎嬷嬷不耐烦听这些,就让她打住,以后再说,只问一件事:“关二姑娘那日到底说了你们奶奶什么闲话?”

这事儿金环却有些说不准:“当时奴婢并没有在跟前,因此没听见。二奶奶过后也只跟泰生嫂子商量这事儿,不过奴婢在旁边侍候,偶尔听到几个字,似乎是关二姑娘说二奶奶当年热孝里改嫁,还有章姐儿改姓的事,当中大约还夹杂着陈家的人说的一些难听话。对了,齐主簿家的娘子,娘家在临县,与陈家人好象还是亲戚,大约是从陈家那里听说了些闲话吧?”

虎嬷嬷便把这些话禀报给了秦老先生与牛氏,牛氏不以为然得很:“她这是心虚么?她热孝里挺着大肚子改嫁,知道的人多了去了,还连累了我们安哥的名声。若不是她肚子大起来的月份明确,安哥那时候还在别处驻守,是去临县吊唁陈校尉时才认识的她,只怕就要被人编排成奸|夫了。这种事那贱人做得出来,还怕别人说么?关家二丫头就算不修口德,她也犯不着为此害人家姐姐吧?!”

秦老先生在旁沉吟:“金环知道的毕竟有限,还是要找关家人问个清楚才行。只是关家二丫头的性情……如今平哥又还在世,媳妇与亲家却已经没了。这事儿还不知要如何与亲家太太交代。”

牛氏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事儿确实不好办……也罢,待我明儿叫人去一趟县城,把亲家太太、舅爷舅奶奶一并请来吧,关二姑娘就不必请了。当时听见关二姑娘话的,还有关家舅奶奶,问她也是一样的。只是平哥这事儿,怕是还要老爷跟关家舅爷好生说说,千万别让他起了误会才是。”

秦老先生点头,这时门房来报,说吴表舅爷过来了,言道有重要大事,要单独向秦老先生禀报。

秦老先生不由得与牛氏面面相觑。吴少英有什么重要大事呢?

菩萨蛮 第五章 晋王府

因为吴少英言明要单独见秦老先生,所以秦老先生并未请他进正屋,而是让人领他进了西耳房。那里是秦老先生自己的小天地,跟中院书房那种可以用来接待客人或者见学生的地方完全不一样,外人是进不得的,就连自家人,也很少涉足,打扫整理之类的事,是虎伯亲自做的。

吴少英看起来比当初离开的时候要削瘦了些,上唇下巴都有着短短的青胡茬,看起来有些狼狈。他原本扎了整整齐齐的发髻,此时却有些散发松开,并未重新梳理好,身上的衣服也带沾着些尘土,十足一付风尘仆仆的模样。

秦老先生看到他这样子,有些意外:“你这是打哪儿来?”

吴少英向他行了礼,等不及他落座,就脱口而出:“老师,表姐夫还没死!”

秦老先生愣了一愣,就笑了,走到椅子上坐下:“你怎么知道的?”

吴少英看到他这个反应,惊讶极了:“老师已经听说了?”

秦老先生含糊地道:“说来也巧,今早我在京城的族人打发了仆从来送信,就是平哥写的。原来他给贵人做向导,提前离开了哨所,然后上京去了,偶然与我在京城的族人遇见,彼此相认,便托人捎了家书过来。他如今已经在京城入了禁卫,还劝我带家眷上京去呢,却对家中变故一无所知。我与你师母措手不及,正不知该如何是好,也不知该如何向你姨母和表兄交代,刚刚派了人去县城送信,请他们明日过来。”

吴少英愣愣地“哦”了一声,接着就红了眼圈,低头道:“阴差阳错……说来都是何家兄妹做的孽!若是表姐当日没出事,如今接到家书,还不知该有多欢喜呢,就连姨父,也一定为表姐夫能出人头地而高兴。”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师生二人都沉默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吴少英才勉强挤出一个微笑,道:“不管怎么说,这总是好事。老师膝下有子尽孝,桑姐儿也有父亲照顾了。学生心里也能安心许多。”

秦老先生也勉强笑笑,问他:“此事你是从何处听来的?若不是平哥从京城来信,我还不知道呢。你这些日子到底是去了哪里?怎会听说这等消息?”

吴少英深吸了一口气:“不瞒老师,学生……其实是跟着那位李大人办事去了。他是锦衣卫的人,来榆林是要查一件大案。学生听闻这里头还有牛家梁哨所被焚之事,想起表姐夫就是在那里出事的,便忍不住掺了一脚,其实不过是帮着做个耳目罢了。学生是在米脂长大的,又是个国子监学生,在榆林城里并不显眼,在临县也不是会引起怀疑的人物。更何况学生还有追踪何氏兄妹这个幌子在,旁人见了学生,只会以为学生是为何氏而来,哪里会想到学生真正的目的呢?”

秦老先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锦衣卫?!你……你怎会跟着他们走?我当日不是说了,让你不要再插手此事么?!”他想起来都有些后怕。秦王尚且遇上了大风险,几乎丢了性命,不得不躲着某些地方走,更何况是吴少英这么一个小小的监生?而且那李大人一行有官面上的身份保护,顶多就是被蒙蔽而已,不会有人胆敢公然伤害他们。可吴少英没有官身,去做耳目,只会更危险。

吴少英却不是很在乎这一点,随意笑笑:“只要能查清表姐夫哨所被焚的真相,冒些风险也无妨。更何况,李大人也派了人在学生身边,保护学生的安全。学生一路都非常小心,并未露出马脚,反而还打听到了许多有用的消息,也得到了李大人的赏识。若非如此,学生也没那么容易知道一个重要的消息。”

秦老先生不解:“什么重要的消息?你来找我,难道不是为了告诉我平哥无事?”

吴少英摇头,如果只是这个消息,他就没必要提出单独见秦老先生了。他想说的是更重要的事:“老师,你可知道是谁袭击了秦王?又是谁焚了牛家梁哨所?”

秦老先生的表情顿时变得严肃起来:“愿闻其详。”

秦王遇袭的始末,吴少英都已从李大人与王府侍卫周艮处听说了,此时复述出来,秦老先生再结合金象在京中听闻的传言,也就弄清楚了个中详情。此节略过不提。

秦王当时见到的袭击人马,穿的是北戎人服饰,说话却是晋地口音,他就知道这支兵马身份有问题。他出于谨慎,选择远离榆林城与太原两地,改道去了驻将为京城世家子弟的朔州。到达朔州卫后,他一听说牛家梁哨所被马贼袭击焚毁,就立刻察觉到了这事儿必定跟榆林卫脱不了干系。

牛家梁距离榆林城只有二三十里,可以说已经很近了,并不是靠近边疆的地带,再往北,还有金鸡滩等数个哨所。别说如今朝廷与北戎已经多年不起战端,光是凭着在互市上的收获,北戎就已经能勉强维持温饱,基本不需要南下劫掠。就算真有北戎人胆敢冒这个险,也不会在未能惊动层层哨所的情况下,迅速接近牛家梁这种距离榆林城极近的地方。如果真让一批多达两百人的兵马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榆林城下,榆林卫上下都可以去死了。

既然不是北戎人干的,那就是马贼。可马贼只是劫掠来往商队而已,连赶尽杀绝都很少,免得吓坏了商队,无人敢来,他们也就没了财缘,更别说是正面与朝廷军队哨所冲撞了。直接焚毁了一个哨所,还将里面的士兵全部杀光,这简直就是在嫌命长。在边城这种军队当家的地方,真有这么大胆的马贼吗?

袭击秦王的人分明是军中路数,穿着北戎人的服装,操着晋地的口音,与长乐堡守军有勾结,还打着马贼的旗号行事,榆林卫也不查查清楚,就直接宣布是马贼干的,然后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秦王反而觉得榆林卫上层有猫腻。再加上朔州守将无意中提及,榆林卫因轮换的缘故,有很大一批现任将领是从大同或者晋地其他卫所调过去的,秦王就疑心上了晋王府。

他疑心的是晋王府,却不是晋王。因为早在他前往榆林之前,经过太原的时候,就见过晋王这个小弟弟了。这一面见得可不太容易。秦王是奉皇命来巡视的,按理说消息肯定提前几天就传到了,晋王本该留在王府里,等着见哥哥才是。谁知秦王到了太原后,原想第一时间先去见弟弟,不料晋王府的人先是宣称晋王去了外地礼佛,不在城中,后来露了破绽,才勉强承认晋王身体有些不适,不想见客。秦王担心弟弟身体,硬是闯进了王府内院,见到晋王时,简直不敢相信。

晋王已经病入膏肓了,昏迷不醒,人也瘦得脱了形。王府医官都被软禁在王府里,为晋王秘密诊治,但谁都没有法子能治好他。若是上报京城,请来御医,兴许还有些希望,可晋王妃却禁止王府中人将消息外泄。若不是秦王闯府,兴许他还不知道弟弟已经病得这样重了呢。

秦王质问弟妹晋王妃,晋王妃反而振振有辞,说这是晋王本人的意愿,再三下了严令的。她身为妻子,也只是想遵照丈夫意愿行事罢了。因为晋王一直没醒,秦王也弄不清楚这是不是他的意思,无奈之下,只能离开。

但秦王办完了公务,准备要离开太原的时候,却有人悄悄接触他的随从,给他递了话,说是晋王侧妃与侧妃所出的二公子、三公子请他伸出援手。因为晋王并没有说过封锁消息的话,反而盼着身在京城的嫡长子能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是晋王妃私心作祟,才封锁了消息,甚至不许王府长史上书朝廷,请皇帝赐下御医灵药救治晋王,还把侧妃母子三人禁足,又对侧妃下了慢性毒药,存心要置他们母子于死地。

而晋王妃之所以会这么做,不过是因为晋王世子如今在京城,正讨皇帝欢心,非常有希望在太子死后入主东宫罢了。传言说太子近来身体欠佳,已经病了小半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一旦太子薨逝,储君之位出缺,晋王世子就是最有希望上位之人。在这种紧要关头,晋王世子怎能离开京城,返回晋地,为父亲侍疾或是守孝?为了给儿子争取时间,晋王妃才会特地封锁消息,甚至为了延长晋王的寿命,放弃一些有可能治好他却比较有风险的诊治方式,改用了保守却对他身体更不利的药方。正因如此,晋王才会一直昏迷不醒,王府内外都由晋王妃把持。

秦老先生听到这里,震惊得立刻站了起来:“你说什么?晋王世子怎会入主东宫?太子……太子病重了?!”

吴少英并不惊讶,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知道他病重,谁会不震惊?谁会不担心呢?

吴少英对秦老先生道:“老师身在西北边城,对京中的消息不大灵通,也不知道这些朝廷大事。学生在京城的时候,就没少听人说起。当今膝下只有太子一个子嗣,早年倒还有过两位小公主,但都小小年纪就夭折了。太子自出生就有不足之症,多年来一直体弱,立了正妃与侧妃后,只生下了一位小皇孙,偏偏养到九年前,又夭折了。此后,只有太子妃生下一位皇孙女,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子嗣。朝野内外都在为皇嗣忧心,宗室中提起了过继之法,听闻当今也有些动心。晋王与当今自少年时就亲厚,子嗣又多,九年前甫闻皇孙之殇就送了嫡长子入京,为的就是他有朝一日能过继到宫中为嗣。京城内外,无人不知。”

菩萨蛮 第六章 担忧

秦老先生心中一时复杂难言。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这传闻中体弱多病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的东宫太子,正是他亲姐所生,乃是他的嫡亲外甥。

秦老先生出身京城永嘉侯府,是继室所出的嫡子。他前头有一位原配所生的嫡长兄,正是如今的承恩侯秦松。接下来行二的是一位庶出的兄长秦槐,早已亡故。再有一位原配所遗的嫡长女,就是当今圣上的原配发妻秦皇后了。

秦老先生生母叶氏夫人嫁进侯府的时候,秦皇后年纪还很小,完全是继母抚养成人的。叶氏夫人性情温和慈爱,待原配所遗嫡长女有如己出,母女俩十分亲密。相比之下,嫡长子秦松因年岁大些,在继母入府时,早已迁出外院居住,又有许多小心思,对这位继母就疏远了许多。他不但对隔母的两位弟弟都有隔阂,就连对同母的胞妹秦皇后,也相当冷淡。秦皇后与弟弟秦柏——也就是秦老先生,年纪只差两岁,可算是一起长大的,因此比旁人都要亲厚。

秦皇后青年早逝,只留下一个亲骨肉,就是周岁便被册封为东宫储君的太子,同时也是当今圣上唯一的子嗣。秦老先生于手足之间,二哥秦槐早逝不提,长兄秦松不悌,兄弟反目,他伤心之余,也都能淡然处之,只有对于姐姐留下来的骨肉,多了几分真心关怀。

秦老先生身处西北边城,对京中消息并不了解,偶尔从来往客商与学生处得知,太子的位置并没换人,依然是秦皇后之子,三十年来都十分稳当,也没听说有别的皇子出生,他就安心了。至于太子体弱之类的传闻,他早就听说过,但既然太子活到三十岁都平安无事,想必是没有大碍的。富贵人家的子嗣,从小娇养些,体弱乃是常态,并没什么要紧。秦老先生自个儿孩提时,也曾是体弱公子哥儿队伍中的一员,后来练了剑才好些。他哪里知道,太子的身体状况已经这么糟糕了呢?连子嗣都成了问题。

秦老先生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等大同事了,他确实应该上京一趟了。即使不为见长子一面,也要去看一看外甥,祭一祭亡姐。

想到这里,秦老先生抬头看向吴少英:“如此说来,晋王夫妇是一心想要将亲生儿子送上储君之位了?可如今晋王病重将亡,他的长子却不肯回家看他一眼,也算是报应了吧?”

吴少英冷笑:“晋王不是病重将亡,而是已经亡了!他是在九月底薨的,晋王妃封锁消息,瞒而不报,足足过了一个多月,京城那头,秦王进宫告了御状,当今派了内侍、御医与宗人府官员齐去太原晋王府,方才真相大白!消息传到京中,已经过了万寿节。晋王已死,当今也不欲追究什么,但晋王妃欺君之罪却不能轻饶,就连滞留在京的晋王世子,也难逃干系。虽然晋王妃一再坚持世子不知实情,是她自作主张封锁消息。但晋王世子若果真不知内情,又何必在京中上窜下跳,指使几个年轻宗室子弟,与秦王为难呢?还不是心虚么?!”

秦老先生忙问:“如此说来,秦王遇袭一事,果真是晋王妃在背后主使?这是为了什么?只为封锁消息么?”

吴少英叹道:“据说是秦王在太原晋王府时就很生气,言明定要上奏圣上,请来御医为晋王医治。这也是难免的,两位王爷总是亲兄弟,眼看着弟弟病重,秦王又怎会不着急呢?只是他当时身上有差使,便派了亲信侍卫往京城送信,秦王自带人继续前往榆林,打算等差使办完了,就赶回西安府,把秦王府的医官以及西安本地的名医送到太原去,为晋王诊治。谁能想到,晋王妃担心消息外泄,一边派人截杀秦王派出的信使,一边暗中令晋王府多年来收买的部将带兵偷袭秦王。因担心在晋地出事,会引来朝廷关注,他们才改在榆林动手。正巧榆林卫里,又有好几位晋地出身的将领,与晋王府有旧,愿意给王妃一个方便。”

秦老先生冷冷一笑:“既然晋王世子在京中滞留八年,有望入主东宫,想必投靠他的人也不少。难怪他能支使得动宗室子弟,也难怪晋王妃有本事调动军中人士呢。如此说来,她在临县那个田庄……”

“正是晋王府私下养兵之所。”吴少英笑笑,“这里头,只怕不仅仅是晋王妃的功劳,晋王本身也脱不了干系。除了临县那处田庄,还有另两处极大的庄子,都位于边城卫所附近,一处同样是晋王妃私产,另一处却记在侧妃名下,都是同样的用处,或是养兵,或是收养些孤儿教养,等大了就将他们安插到军中去,也有收买了军中将领,闲时到庄中去寻欢作乐,可掩人耳目。有晋王府的面子,这些人升迁也快得很,得了好处,便要回报王府了。这事儿晋王府已经做了有些年头,怕是在晋王世子上京之前,就有所动作。若不是近年各边镇将士常常轮换,只怕晋王妃能号令的还不止几百人呢。这可不是区区一个王妃能做到的。不过晋王如今人都死了,上头也不打算追究罢了。”

吴少英顿了一顿,面露嘲讽:“然而,晋王妃事败,世子的皇储梦也只能落空了。想来晋王处心积虑,要将世子送上皇储宝座,谁知八年来,太子殿下虽然一直小病不断,却也没有大碍。晋王世子不得成事,只能滞留在京,他为达目的,连生父病重,都不肯回家尽孝。如此人品,也真让人侧目。当今圣明,又不是没有旁人可选,怎会挑这么一个人品不佳的侄儿为嗣子呢?晋王妃一心为了儿子,却反而断送了他的锦绣前程。如今晋王妃很可能会被贬,而世子的尊位也多半要被革,日后晋王爵位,就要由侧妃所出的二公子继承了。原本稳稳当当的王爵,因为他们母子贪心不足,也要让与他人。这算是偷鸡不着蚀把米了吧?”

秦老先生淡淡地道:“晋王自少时便有大志向,为此苦心积虑与管氏女定下婚事,谋得管氏支持,只是时不与他,他终究还是太过年少,与大位无缘,但有管氏支持,在众藩王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如今他又将希望寄托在嫡长子身上,却将自个儿性命也葬送了,真是成也管氏,败也管氏,可见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吴少英参与调查晋王府事,自然知道晋王妃娘家姓管,而且是京中世宦名门,还是先帝元后的娘家,十分显赫。只是先帝元后所生的皇子早年夭折,当今圣上却是继后所出,所以管氏权势已大不如前。听秦老先生的语气,似乎对晋王家事颇为了解,他心中不由得奇怪,正想再问,秦老先生却已低声问起了别的问题:“太子的病情究竟如何?除了晋王世子,是否还有别的宗室子弟在谋求这皇嗣之位?”

吴少英说起这事儿,也有些难过:“学生也说不清楚,只是传闻一直不断。太子平日连朝会都少参加,听说是当今不欲他太过劳累了。只因他自生来便有这不足之症,虽然从小就经御医细心调养,但朝野间一直有共识,道这位太子恐怕不是长寿之相。原还有一位皇孙,偏又夭折了,如今除了过继近支宗室子弟为皇嗣,也别无他法了。早年确实是晋王世子占了先,但去年辽王长子也上京了。他年岁比晋王世子更长,人也稳重得多,虽不如晋王世子长袖善舞,却有实干、谦逊的好名声。想来……若不是有辽王长子在,晋王妃与晋王世子还未必会慌了手脚,屡出昏招吧?”

“辽王长子?”秦老先生皱了皱眉头,“怎么连他家也卷进来了?难不成那储君之位,就如此诱人?”

吴少英笑笑:“老师,那可是至尊之位。这些龙子凤孙,哪个不想呢?不过听闻辽王府也是一笔烂账,辽王长子儿子都十岁了,他还未得封世子,王府里却是继妃独尊,又有几位公子在。辽王长子大约也有些不得已吧?”

秦老先生怔了怔,还想问得清楚些,但想到吴少英不过是个监生,晋王府中事,因他参与秦王遇袭一案,或许知道得多些,可辽王府远在辽东,他能知道什么?不过是在京中时听说些传言罢了。想要知道得更多,他大可以上京后再慢慢打听,又或是直接寻金象来问。京中侯门家奴,总比一般的读书人消息灵通许多。

这么想着,他就对吴少英道:“多谢你将此等秘事告知于我。你放心,我也知道事情轻重,在你师母面前,断不会多言。”事关王族秘闻,秦老先生是不敢随便乱传的。

吴少英笑道:“老师不必如此小心。如今这事儿知道的人还不多,但晋地早已经开始为晋王治丧,不过碍于皇命,并未大肆操办罢了。然而薨了一位藩王,晋地人家这个年是不可能过好了,晋王府的事定会慢慢传开。只怕年后,咱们县里就都知道了呢。”

秦老先生皱眉:“这样的事怎好传扬开来?宗室王族名声且不提,太子体弱之事,却不好让人随便说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