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第十二章 人类的第一代文明(二)

  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当考古队员轻轻拭去剑上泥土的时候,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人人们眼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

  事实上,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早已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涌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而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涌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谁能想象,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我们怎么能完全相信现代所谓的科学结论呢?那么反过来说,秦始皇的铸剑技术是谁人传授的呢?秦始皇时可以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为什么鲁班就不能发明机器人马车呢?关键在于,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渊源是什么呢?

  《周易》其书大大有名,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外国人只要他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文化、文学、历史。科技、天文、地理、医学等等,也都知道有这样一本书。但中国人给《周易》下的定义却不好,"《周别是一本卜巫之书",这大约是现代中国学术界的定论,什么是卜巫呢?那就是算命,那是封建迷信,是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东西,自然这些年来的地位也好不到哪里。一开展普及科学文化活动,就要反对迷信,而要反对迷信,就要把迷信的老祖宗--《周易》拿出来评说一通。

  说句实在话,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周易》,既然读不懂,你有什么权力去批《周易》?有人说我不是在批《周易》,我是在批什么气功、算命、巫术等等,你可知道,这些东西它们都源出于《周易》,是《周易》理论的具体操作,当你打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怎么能说与大人无关呢?

  关于《周易》的起源,现代学术界里有一种思想认为,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期,而且至今没有找到它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一般人也用不着知道得那样详细,只要知道《周易》在甲骨文时期早就存在就行了,那时候人类才刚刚学着发明文字,而《周易》已经是一种成体系的理论。

  关于《周易》存在的意义,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尽知的,但中医就来源于《周易》的线索还是明确的,可以这样理解:中医的意义仅仅是《周易》意义的百分之几而已。至于《周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你只要知道计算机语言的二进制法与《周易》相同就足够了。

  对于《周易》的其他价值,我们没有读懂,不敢妄加评说。但总的感觉是:它深似大海,博大精深,恍恍惚惚间包容了天地间的所有道理。举一个例子:

  《周易》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历法,就出现了六下甲子的周期循环,这种历法有一个现代历法没有的长处,即六十甲子循环往复,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上可记几千年前,下可记人类的未来。然而,就在这神奇的记年法里,却包含了无限的奥秘。

  据统计,从1827年以来、长江共发生洪水16次,其年份分别为1827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887年、1905年。1909年、1917年、1931年、1935年、1945年、1954年、1969年、1980年、1991年、1996年,这些数字中间有一些奇怪的联系:

  1887-1827=60

  1909-1849=60

  1931-1870=61

  1945-1887=58

  1969-1909=60

  1991-1931=60

  1996-1935=61

  可以说长江洪水60年一个周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间隔约60年的水都有相同的特点,如1870年、1931年、1991年(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水人为的因素很大)三次洪水都间隔了约60年,而且这三次都是全流域性质,从四川到江浙,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而1935年和1996年两次洪水间隔了61年,这两次洪水都是地域性的,主要发生在荆江两岸,即湖北的江汉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地区一带。

  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收集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近200年来发生的大于6级的地震16次,发现有4次发生在壬申年,也存在一个60年周期的规律,于是预测1992年6月份在旧金山地区有6.8级以上地震,果然1992年6月28日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

  从这两个例子中,你能说清楚《周易》的价值何在吗?中长期天气预报一直是现代科学努力的方向之一,现在即使我们有了气象卫星,也不可能作出准确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来,而数千年以前的《周易》硬是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例如,1968年湖南的不少老乡都说:"明年是乙酉年。老乙酉年大水(公元1849年),前乙酉年也大水(公元1909年),明年会遇上60年的大水周期。"不少地方及时做了准备。果然,1969年湖南、湖北发生了大的洪水灾害。

  我们在此并不想证明《周易》的真正价值,因为我们根本证明不了,而是想借《周易》来说明人类的文明起源问题。以上所举的例子,基本上都超出了现代科学理解的范围,而这些文明的成果绝大多数找不到来龙去脉,像《周易》、中医、经络、针灸等等,它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存在,按照一般道理,当时的人根本不可能发明它。因此我们有必要承认,在我们这代文明之前(文字发明以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却在一次巨大的灾难中失去了,那就是大洪水。大洪水不但毁灭了地球海拔1100米以下的北半部居民,同时也淹没了第一代地球人辛辛苦苦学习来的高度文明。从高山上走下来的牧羊人们,他们虽然得到了上一代文明的残毁部分,却不能将它原样发展下去,而这批成果就包含中国上古时期以《周易》为中心的一系列文明。

  由于我们是"神"的子民,在我们的身体内部还保留着伟大的因素,因此有一些人在某种情况下会灵光一现,领悟到那高深的真谛,于是有鲁班,有诸葛亮,也有陈平,还有西周时期的僵师,当然还有为越王勾践、秦始皇铸剑之人……

  我们这样认为决不过分,因为当代就有类似的例子。在数学界一直有一个谜,那就是费马大定律。费马是17世纪法国图卢兹议会的会员,他有一天看书时,在书的空白处留下了一条数学定律:不能有满足X的N次方十V的N次方=Z的N次方,N>Z的正整数X、Y、Z、N存在。费马留言说是已经证明了这条定律。但自从费马以后,几百年过去了,再没有一个人能够证明它。1908年,法国一富翁悬赏10万马克求证。看来人类的智慧只有一次突然达到了这一高度,那就是费马。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就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古史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记载。

  《淮南子·齐务训》载:墨子曾经"以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下。"

  《墨子·鲁问》记:"公输子削竹以为鹊,三日不下。"

  《论衡·儒增》记:鲁班"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之,机关各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鲁班巧,亡其母。"

  《三国志·魏志·杜夔传》记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过人,作木人击鼓吹萧;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纠亘例立。"

  《朝野企载》记载说:"杨务廉甚有巧思,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竟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

  "北齐有沙门灵昭,甚有巧思。武成帝令于山亭造流杯池,船每至帝前,引手取怀,船即自住。上有小木人抚掌,遂与丝竹相应。饮讫则放杯,便有木人刺还。上饮若不尽,船终不去。"

  《西京杂记》载:"有方镜,广六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掩心而照,则知病之所在,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又女子邪心,则胆张心动。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博物志》记载:"奇肱民善为拭杠,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到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云仙杂记》云:"南唐王氏有镜,六鼻,常生云烟,照之则左、右、前三方事皆见。王氏向京城照之,巢兵如在目前。"

  …………

  我们并不在意此观点是否被接受,但每一个人却要注意到以上这些资料,它们很可能存在多种解释,但哪一种解释更贴近事实呢?

   第三节 大洪水与知识

  不客气地说,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确实有一大批的文明成果来历不明,像以上所举的例子仅仅是九牛一毛。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中还有大量的资料可供我们挖掘,甚至各地区的图书馆里就有许多以我们目前的理论而无法解释的文献记载。

  首先,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这些神秘的文明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老实说,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任何第一手的资料。远古时期虽然有一些符号或文字,像甲骨文、蝌蚪文及一些器物上的表意符号,但我们现代的人却基本上看不懂,不知道它们是否与这个问题有关。甚至在各国的神话里也没有相关的记载。例如,汉代以前的神话中就没有解释为什么女娲和伏羲一个手持圆规,一个手持曲尺。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严密的逻辑推理。

  在本书中,我们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了一个发生于1万多年以前的巨大天文事件,人类史前的许多历史真实,通过我们对神话的破译被揭示了出来,不幸的是,这场事故以大洪水的方式结束了。文明发生了中断,上一代文明萎缩了。

  有人会说,文明一旦建立,不可能发生萎缩。这是不正确的。马奥利族曾经是一个驰骋太平洋的航海民族,但是在他们定居新西兰以后,就逐渐脱离了航海,以至后来把所有的航海技术都忘记了,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曾把这种现象用"第二次野蛮"来形容。这种文化倒退的种族在世界上还有许多,有的甚至退回到原始状态里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德国曾有过一个"马达加斯加计划",即剥夺所有犹太人的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然后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任他们自生自灭。万幸的是,这个计划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失败而流产,否则的话,犹太人很可能会发生一次文明的大倒退。

  我们人类在大洪水过后就曾经发生过文明萎缩的倒退现象。从高山上走下来的落后的牧羊人,很快就意识到知识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他们在洪水退去的废墟中仔细寻找上一次文明留下的各种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有一些是他们可以理解的,但更多的却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理解的被保留了下来,更多不理解的,除一部分被保留下来以外,绝大部分被再一次毁灭了。

  如果我们以上的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就应该在上古神话或其他方面存在相关的证据。幸运的是,我们好像确实发现了这些证据。

  在我们研究世界神话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地区、许多民族的神话里都有关于知识和一棵树的故事,而在这类故事当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动物,而这种动物在神话中的寓意也必然与大洪水有关,例如:

  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可能要属《周易》,它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相传《周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河图和洛书,民间传说,伏羲时有一龙马从黄河而出,龙马背上驮着一幅图,这就是"河图";又有神龟自洛水出,背上有一部书,此为"洛书"。所以后人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面《河图》。《洛书》(即《周易》)无疑是知识的代表,龙马和神龟与知识的出现有相当大的关系。

  《圣经》中有亚当和夏娃偷食善恶果树上的"知善恶"果,"知善恶"本身是一种是非标准,它应该属于知识、智慧的范畴之内,而亚当和夏娃之所以这样做,是受到了一条蛇恶意的诱惑。这则故事中有知识、树、蛇三样东西。

  北欧的古老传说中有圣树,人如果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实,就能获得超越自然的知识和聪明,而这棵树是由一条龙在看护着。这则传说里有知识、树、龙三样东西。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有"宇宙树"的传说,一条名叫拉敦的蛇守护着它。大神赫拉克列斯想尽办法,杀死了蛇,得到了写有魔法知识的书。这则传说同样有知识、树、蛇三样东西。

  在爱尔兰的传说里,有关于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而变成千里眼的特马斯的故事。故事中同样有知识、树两样东西。

  据印度的佛经记载,佛陀释伽牟尼悟道时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另外,印度的维休努神传统上也画在一棵树下,据传说,这棵树被称为"宇宙之树",树上的果实,象征着关于过去、未来的最高知识。

  此外,在古埃及、阿卡台、巴比伦、日本、斯拉夫人地区。墨西哥等等民族的神话传说当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知识与树。与水的神话和传说。

  如果我们将上述一类传说归纳分析一下,我们会意外发现,所有的故事都在讲述两种东西:知识与大洪水。中国的河图、洛书本身就出自于黄河、洛河,这不用多说了,它们一律与水有关。其他一些神话中虽然没有明确说到水,但仔细研究,实际上每一项都与水有关,关键就在于神话故事中龙、龙马、蛇这些动物身上。

  大家知道,蛇在神话中一般表示水,比如说,在埃及的神话中有一位大神名字叫努,她是水神,长着蛇头人身。龙代表水就更不用说了,《楚辞·天问》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山海经》曰:"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后来民间求雨一般都是起土龙、扎草龙,以龙象水。实际上,龙和蛇在古代神话中的寓意基本差不多,中国民间就有将蛇看成似"小龙"的说法。

  按照这样一个理解,上述神话中在谈到知识与蛇、龙的关系时,基本上是想告诉后人:人类最初的知识来自于洪水。所以我们只能认为,这些神话的本意是这样的:在毁灭人类的大洪水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在洪水的废墟中找到了以前人类留下的文明成果。

  事实上,在人类目前的神话和传说中,就有一些大洪水以前人们有意留下某种知识的记载,只是在此以前很少有人留心过,我们举几个例子:

  根据古代埃及历史学家奈敦的著作,在大灾变到来之前,传说里的先哲特特卡,决定把自己的重要知识保留下来,因此之故,特特卡作为赐予人类文明的知识、智慧之神,在埃及诸神的万神殿中受到祭祀。

  阿拉伯古代历史学家马斯乌蒂,根据当时的资料作了如下记载:"一位洪水之前还活着的帝王斯利德,命令祭司们造两座大金字塔,将他们得到的知识和各种艺术以及科学成果藏在里面。这是为了使这些成果躲过灾难,让后代的人们知道,这位帝王还把星辰的位置及其周期以及其他知识记载下来。"

  同样的记载也发现于阿布·巴尔库希的著作中,大洪水以前,先哲们已经预见到大灾难将至,"在下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作为灾难开始时的避难所。这些金字塔中的两座,长。宽、高均为40罗科奇(大约200米),比其他金字塔都出色。这两座金字塔都是用磨过的、很大的大理石修造的,石块砌得严丝合缝,好像根本没有接缝。在这些金字塔内部,写有贤哲们打算保存的、令人吃惊的各种知识。"

  巴比伦的历史学家、宗教祭司拜罗斯(公元前3世纪),也曾谈到大洪水前的人们曾经保留知识的情况。根据记载,帝王科西斯罗斯在知道洪水降临不可避免时,曾命令:"写一部关于一切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束的历史书,将其埋到太阳城希帕尔中。"另一位古代历史学家、博物学家约瑟夫·弗拉比也记载说:"他们想,他们的发明成果不要在广泛被人知道以前就被遗忘,于是他们建了一根砖柱和一根石柱,是为了即使前者被洪水冲倒,后者依然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使柱子上写的知识广泛被人知道。"据说,这根石柱在公元前1世纪依然存在,就在太阳城的旧址--希帕尔。

  通过以上这些记载,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在人类文字发明以前,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中间,确实曾有过一次伟大的文明,当时的文明程度之高,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之外,巨大的金字塔、越王剑、铬盐氧化处理法、神秘的《周易》、令人意想不到的中医、奇怪的玛雅历算、突如其来的机器人……都在告诉着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那么,大洪水以前的文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它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第四节 中介文明

  "中介文明"的观点,是我们立足于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为解释包括印度在内的整个东方文明体系,而提出来的本书第四个重要假设,它是相对于现代"物质文明"而言的。当然,这样的划分仅有方法上的意义,因为如果不这样划分,我们就无法分析"中介文明"特点。因此,作者申明,在此我们没有有意批评任何一种文明的企图,所有的分析都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了解已经丢失的一种文明存在的价值。

  客观地说,对于人类留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意义,人类对它们的研究是越来越少,当现代科学产生之初,为了树立一种权威,我们基本上是把远古文明当成迷信来对待的;当现代科学产生以后,由于我们过分局限于自己发明的方法和理论,并以此来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因此在有意无意之间,排斥了远古文明;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形成了一股文化的回归热,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远古文明,但是由于认识、方法上始终没有突破,使这股回归热到目前已经彻底失去了目标。

  如果我们可以再往前推论,实际上人类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认识远古文明。从目前留下的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从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人类在进入这种文明的时候就显得十分盲目,以中国为例,《周易》乃远古文明的总纲,但中国人在一开始解释《周易》的时候就很混乱,一部《周易集解》荟萃了历史上一些有创见性的认识,但分歧之大却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注释让后人读不懂,尤其是对《易》理部分,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后来的学者们,由于对《易》理认识不够清楚,因此无论是从哲学、社会学、宗教、民族学、文学等方面入手,只能是越解释距离《周易》的本质越远。到今天,实际上我们对《周易》的理解与古代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古代人不懂,我们照样不懂。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现有的文明结构是建立在什么论点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世界。

  追求对自然的总体认识,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潜意识,积6000年的文明成果,我们发展起一套对自然认识的方法和理论,经验告诉我们,这套方法和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它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针对我们一切物质需要。6000年来,我们在这样一套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提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和理论是唯一正确的吗?看来定论未必容易下。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今天认识世界的方法仅仅是无数方法当仔的一种而已,也就是说,我们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认识了世界。

  那么,我们今天是如何来看待眼前的世界呢?尽管哲学上的分歧有许多,但有一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我们是站在"世界是物质的"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世界的,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看法,我们积6000多年的知识积累,建立起一套文明的结构,例如,目前世界上一共约有2400门学科,但这些都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甚至,在人文科学里也要遵守物理学的法则,比如,现代哲学观点的提出就是以物理学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当我们从"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引出许多相关的观点,比如,"人定胜天"的观点等等。建立在这种观点之上的文明,我们把它称为"物质文明"。

  那么,除了"物质文明"的方法,是不是还存在其他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这种方法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本来早已存在于人类的文明之中,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那就是远古文明的方法,这要从远古文明认识世界的角度谈起。

  为了方便起见,也为了对比地进入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从两种文明中各自取出一门学科进行对比,从"物质文明"中我们选择了西医学,从东方的远古文明中我们选择了中医学。

  西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医学,它的研究思想及方法依然离不开现代物理学的范围。从这种理论和方法出发,西医将人看成一个纯物质的东西,就像一架工业社会的机器一样。因此它在治疗的思想、方法上,也采取用物质文明改造世界的方法,与修理一架机器基本相同,心脏损坏了可以换一个人造心脏;阑尾发炎了,可以割掉;对待一个肿瘤,既可以用手术刀切除,也可以用放射线杀死。这种方法与对待一辆破旧自行车、一架破机床几乎没有两样,自行车的链条断了,可以接上一节,机床的电机坏了,可以换一个新电机。

  我们承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医"修理"人的水平也在日新月异。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再过100年,那时人们可以制造、"克隆"出许多精美的人体器官,像人造心脏、人造肝、人造胃等等,也可以人造肌肉、骨骼、血管,甚至可以造出与光缆相似的神经传感系统。到那时,一个人肯定会在这些辅助技术下活得更长久,假如他可以活上300岁的话,而在这300年里,今天换一个人造心脏,明天换一个人造肝,后天换一个人造手臂,大后天换一嘴人造牙……这样不断换上300年,那么,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呢?他还是个人吗?人们肯定要发明另外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工业化的大怪物,也许人们会称他为:工业集成化的类人高级机器。多么可怕!到那时,我们这个社会还叫人类社会吗?

  从西医的治疗思想及方法中不难看出,西医学与现代物质文明的总思路是相同的,无处不体现能量与能量的对抗、物质与物质的交换,病毒入侵,这是物质与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各种抗菌素则是能量与能量对抗的显示。如果将西医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一下,那么只有三句话,即生存与毁灭,征服与被征服,战争与和平。由此可见,西医学着眼点是人的物质方面,它是纯粹的"物质医学",体现的就是当代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

  因为西医学离我们很近,大家在生活中的感触都很深,在这里我们就不用多费笔墨了。

  中医学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世界医学里独树一帜。与西医相反,中国的中医完全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从来就不主张生存与毁灭,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人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当中。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讲到疾病时总离不开气候、季节、周围自然环境等因素。中医意义上的人;并不完全指肉体的人,而多指精神方面的人,强调思、忧、恐。喜、惧等等内在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上,思则气结。"故有"思伤脾"、"恐伤心"、"忧伤肺"之说,中医的藏象五神也是指神、、魂、魄、意、志,指的就是人的情绪、思想、意念、心理等精神的东西。

  比如说,中医的所有理论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藏象五神是人体的"气'化,病因病机在于"气"化的失调,治疗在于调理"气"机。而中医讲的"气",不论从哪一个方面讲,它都不像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类似灵魂一样精神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中医主要是以精神体为服务对象的医学,方法在于协调精神体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基本理论之下,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方法不是征服与毁灭,而是调和与平衡,它的最高原则不是把侵入的病毒杀死,而在于阴阳平衡下的转化。因此,中医特别讲究养气、调气、理气,盛则泄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促使阴平阳秘,补偏救弊。

  由此可见,中医学的着眼点不在人的物质方面,而在人的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方面,它的突出作用在于沟通物质肉体与人类精神的信息,起到中介调和的作用,因此我们把中医称之为"中介医学"。

  现在我们来综合一下,西医学由于体现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我们将它称为"物质医学";中医学则与西医相反,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之间,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中介医学"。如果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医在自然层次上所处的位置,物质(西医)--(中医-中介)--精神。

  如果说"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导致了西医的产生,那么导致中医产生的基本哲学观点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了解物质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西医学,同样,只有了解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中医学。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促使中医学产生的理论要比促使西医学产生的理论高明。

  必须注意的是,中医中介的特点,并不是它单独具有的,它是中国远古文化大系里的一个分支而已,正如同西医代表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一样,中医中介的特点也代表它所属的那个文明体系的普遍原则,即东方文明的普遍原则。医者,《易》也,《易》为《易经》,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纲,因此整个东方文明也可以称为"中介文明"。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以《周易》为中心的所有文化形式,都带有中介的特点,中医是中介的,气功是中介的,针灸是中介的,中草药的原理也是中介的,道家关于人的一切理论也都是中介的,巫术、占卜、相面等等都是中介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

  这样一来,人类就具有了两个文明体系,一个是"物质文明体系",一个是"中介文明体系"。前一个体系是人类在6000多年的时间里自己发展起来的,而后一个体系则至今来历不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它就存在于地球。从种种迹象分析,"中介文明"决不是人类自己发明创造的:

  第一,这种文明建立的基本原则与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轨迹格格不人,它们根本不是一个系统的东西。

  第二,这种文明之所以称为"中介文明",是因为它是联系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这种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但了解人类的物质肉体构成,同时也了解人类的精神意识的构成。而关于人类精神意识的构成,至今还是现代科学的一大谜团,直白地说,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文化程度,我们还没有资格创建这样一种文明。

  第三,"中介文明"从根本上说它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类的物质肉体,而是人类的精神。这个特点的本身就排除了人类创造它的可能性。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大约距今1万-6000年之间,人类生活在艰难困苦当中,疾病、饥饿、天灾、人祸时时困扰着新生的人类,当务之急是解决温饱、安全、延长寿命等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类不可能放弃追求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去特别关注精神意识的需求,进而发展起一套以精神为中心的文明体系,这完全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四,"中介文明"的各项成果,目前还留存一些,像中国的《周易》、中医、针灸、经络学等,虽然目前我们尚不知道这些成果的基本原理,但这些成果所包含的科学成分,却是我们穷百年都很难说得明白的,像经络学、针灸学,我们只能证明它们是对的,但为什么对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一直有人要"废医存药",所谓的"废医"就是废除中医医理,所谓的"存药"就是保存中药的使用价值。这样的文明成果显然已经超出我们科学目前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它们也是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恐怕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吧,除了能满足自尊心、虚荣心以外,恐怕没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