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萧衍重视教育,经常来国子学为学生们讲学,太过分的,也没人敢做。

傅歧也是一样,作为纯臣派,他在国子学里也成了中立人士,和张渊等人立场相似,身份却不相等,也只能读书了。

至于孔笙,他在国子学中有同族照拂,又没有什么志向,如今倒算是最自在的一个。

但会稽学馆一起上京的小伙伴,毕竟还是分开了。

“如今我这院中这么热闹,想要再出门就没那么容易了,就算能出门,也有无数双眼睛看着…”

马文才皱着眉。

“我原本还想去裴家那边看看…”

当初他狮子大张口,要祝家一半的家财替他们解局,除了召唤游侠匪盗之流来演戏需要用钱来打动以外,为的就是有资本和裴家一起在京中铺设产业。

虽说裴公定下约定,裴家庄园的物资任他取用,可裴公是裴公,一旦裴公不在,裴家那么多子弟会不会釜底抽薪,谁也不知道。

马文才向来不吝用最坏的猜测去打算,便也不会完全指望裴家。

只有双方的投入相对平衡时,他才有资本指手画脚,否则也不过是为裴家做嫁衣罢了。

如今各取所需,梁山伯那边也来了信,他不日会上京,作为他和裴家之间的“沟通人”,在他不方便的时候,处理这些不能浮出水面的产业。

天知道,他原本只想着闷声发大财而已。

“这时候受到青睐,不知道是忧是福啊…”

马文才头发都愁白了。

“当然是福啊,你看看之前国子学里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学官,再看看现在一个个巴结的样子!”

傅歧可不觉得这是什么忧,只是有些不踏实:“说起来,陛下为什么突然又是赐字,又是让你做秘书郎的?”

他上下打量着马文才。

没听说陛下有龙阳之好啊?

马文才被傅歧奇怪的眼神看的直发毛,瞪了他一眼,方道:“我隐约间,似乎听到陛下提起了先皇后…”

先皇后郗徽,是梁帝萧衍的结发妻子,其母是宋文帝之女,两人感情甚笃、门当户对,萧衍为了她,一直都没有纳妾。

十几年里,郗徽连生了三个女儿,萧衍到三十岁上都没有儿子,才纳了兖州刺史之女丁氏为妾。

郗徽在世时,没有一个女子曾为萧衍孕育过子女,她在三十二岁那年去世,死后萧衍再未立过皇后。

她死后,丁氏方才怀上孩子,也就是现在萧衍的长子萧统。

马文才能知道的关于先皇后的事情也只有这么多,毕竟他只是三吴之地一个二流士族家的子弟,对于什么宫闱秘闻、前朝旧事,根本没有什么了解的渠道。

作为萧衍的书童和伴读,陈庆之一定是知道点什么,但此人性格谨小慎微,并没有告知他太多。

“先皇后?”

傅歧有些意外,“难道你长得像先皇后?”

“去去去!”

马文才翻了个大白眼。

他虽一直觉得自己的长相偏阴柔,可要说长得像女人,褚向比他要更像吧?

“我哪里男生女相了?这话休要再提,侮辱我就算了,传出去,是侮辱了皇后娘娘!”

傅歧话一出口也发现了不妥,就此止住了这个话题。

“郎君,国子学外有人求见。”

说话间,又有差子在门外通报。

这几天不停有人来见马文才,但大多是国子学里的出身高门的学子,马文才推不得也躲不得,只能耐着性子接待。

可从国子学外求见的,这还是第一次。

“是谁?这都快闭门了。”

傅歧问道。

廊下那差子递出一张名帖。

马文才看了那名帖一眼,连衣衫都来不及整理,执着名帖就奔出院外。

傅歧难掩好奇,也跟着马文才身后往外走,马文才既然不拦着他,说明并不是什么不能见人的人。

两人一前一后,一急一慢,匆匆到了国子学边门候客之处。

那递来名帖之人并没有在候客的厅堂里干等,而是站在门外一颗垂柳旁,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将那青衣书生身后的剪影拉得极长,似是要和身边的垂柳连为一体。

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广阔的院墙之内,眼神中带着无限的憧憬。

“圣人邻里同光耀,太学监中尽集贤…”

听到身后的动静,他嗟叹着转过身来,对两人微微一礼。

“好久不见,马兄、傅兄。”

“天啊,梁…”

傅歧指着树下的青年,一句熟悉的称呼刚要脱口而出,就被身边的马文才捂住了嘴往后一推,抢先上了前。

“可算等到你了!”

马文才的脸上,今日第一次露出真挚的笑容。

“裴兄!”

第270章 齐聚(下)

树下等候马文才的, 正是正午时分才入京,如今化名为“裴山”的梁山伯。

这位曾为县令的年轻人原本就很稳重, 现在更是一丝浮躁之气都不见,长途跋涉而来, 身上犹有风尘,站在那里时却有如山般静岳之气,正合适他化名的“山”字。

如果他没用河东裴家的帖子, 门房绝不会在这个要“下班”的点接待他, 更别说为他通报了, 但有这样气质的人,任谁都不会怠慢。

以他现在假借的庶子身份,和马、傅之辈来往算是高攀, 但比起梁山伯原本自己的身份,又高了太多。

对于他这个时候过来,马文才也很意外。

“刚刚在门子那里听说了你被陛下封为秘书郎的事情,恭喜你, 马兄。”

“你如今再不会束手束脚, 四面受敌,可谓是天高云阔,大有可为,也当恭喜你才是, 裴兄!”

两人如今都从束缚自身的“噩梦”中逃脱, 梁山伯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 又逃离了危机四伏的险境, 如今一身轻松,就算是庶子,也无人敢无端去惹三千豪侠的河东裴家。

马文才则是从“梁祝”的魔咒里彻底脱身,如今祝家庄被他巧使妙计伤筋动骨,已远不是上辈子的豪强之地,上辈子梁祝间接让他殒命、家破人亡,这辈子他取走祝家一半家产,夺走他家嫡出的女儿,祝家反倒要谢他,他也自是毫无心理负担。

在马文才心目中,这“梁祝”之仇,已经是报了。

现在和梁山伯一笑泯恩仇,与上辈子的“仇人”携手合作,马文才没有感受到任何的不适。

如今,正如同马文才所说,破除了心中桎梏的他,可谓是天高云阔,大有可为,这话是说给梁山伯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梁山伯奇异的听懂了,两人相视一笑,目光中满是豪情。

“哇哇哇,你们两个别在这里磨磨唧唧了可好?裴,裴…”

傅歧裴了半天。

“你可以直呼我裴山。”

梁山伯笑。

“裴,裴山?”

傅歧嘴巴翕动了好几下,才勉强唤出口,在梁山伯的微笑中压低了声音说出现在最大的麻烦:

“你只是改了个名字,又不是换了个脸,给孔笙他们看到了,还以为活见鬼了呢!”

梁山伯的死在会稽已经传遍。

他“生前”为了抵抗豪强对百姓的压迫而一意拆了困龙堤,未死前早已经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死后更是引起不少人的唏嘘。

朝廷和地方一直是对立之态,朝中希望能多有赋税,地方豪族却每每制造**、抢掠民户,早已成了顽疾,对于梁山伯这种行为,朝中是嘉许的,可地方上的豪强和士族却着实恨他开了一个先例,反弹颇厉。

这几日甚至有来自三吴的国子学学生在讨论这件事,说是朝中有大臣上奏,想要为这位呕血而亡的年轻县令讨一个谥号,结果到了皇帝哪里,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如果梁帝还在年富力强之时,梁山伯恐怕不会这么凄凄惨惨地躺在九龙墟里,多半是要带着封爵之号风光下葬的。

不过这样无声无息,倒正和几人之意。

“天色已经不早了,傅歧说的也是实话。”

马文才看了眼天,快到关门落锁的时候,“里面也不方便谈话,可否等明日我去裴家别馆找你…”

如今的国子学里,也不是没有不认识梁山伯的人。

“不必了,我来也不是为了叙旧的。”

梁山伯伸手止住了马文才的话头,他看了下四周,确定没人注意这边,才道出自己的来意。

“哦?你是?”

马文才迟疑地看着他。

“上京的路上,我路过吴兴,听到了一些传闻,心中实在放心不下,所以一入城,便来找你…”

他面色沉重地看着马文才,问出让他一路上揪心不已的传言。

“祝家送嫁的女儿在路上遭遇水盗,祝家损失惨重,嫡女不愿落入水贼手中怒而投江、下落不明…”

梁山伯才说几个字,马文才的眉头便皱了起来。

傅歧已经被吓得说不出话来。

梁山伯的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马文才,似是要从他的每一个细微表情中看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他带着哀求的语气,轻轻地问: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可能。”

马文才懵然之后,满脑子里全是这几个字。

在梁山伯突然煞白的脸色中,他又重重地重复了一遍。

“这不可能!”

“法生兄弟,麻烦你了。等到了京中,我一定重重酬谢!”

一身男装的祝英台坐在运粮船的船尾,向在船尾忙活的陈霸先道谢。

“没什么,马太守一家都是好人,若不是他写了这封举荐信,我也不能到京中去任职。”

陈霸先不敢居功,连正眼都不敢看祝英台,只低着头收拾船上的工具。

“不过说起来,你为什么不让我通报马太守你还活着的消息?”

这半年沈家和马家的摩擦越来越多,马文才上京后,马太守也上了辞表,以身体抱恙为名要回乡休养,致仕只是时间的事情。

马太守一走,如陈霸先这样靠马文才关系才拿下这等肥差的差吏日子就不会有那么好过了,马文才一家对这位小吏都有好感,所以离任之前给京中故旧写了封信,举荐他到建康任户部油库的库吏。

同样是吏官,在地方的运粮船队中做船曹,和朝中户部油库的库吏完全不同,这时代油比粮更珍贵,没有先进的技术,油很容易坏,经常要清理仓储,这个差事可谓是个肥差,没有过硬的关系根本谋不到。

对此,陈霸先自然是对马家感恩戴德的。

“马伯伯身边人多口杂,他一知道,说不定其他人都知道啦,我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我活着的事。”

祝英台叹道。

“这世上要没有了祝家娘子,才是幸事。”

她留在祝家,也是个拖累,祝家怕是也知道这一点,才会为她准备京中的产业。

“您说笑了,如果您是担心曾为贼人劫掠之事,我觉得马公子应该不会为这种事而猜忌…”

“跟马文才无关。”

祝英台的脸上漫溢着对马文才的信任之情。

“正因为我相信他,所以更不能给他添麻烦。”

她这话说的让陈霸先完全不能理解,但他自少时起便命运多舛,已经学会了如何缄默,见祝英台不愿再提,也就不再劝她。

左右安全将她护送到京,就算是全了他们的恩义。

这艘运粮船是马太守特意遣入京中的,运粮为主,顺便为儿子送去家书,告之祝家船队出事和自己要致仕回乡的事情。

这时节交通不便,消息难以沟通,马太守从儿子那里大致知道祝家船队会出什么事,却没想到“儿媳妇”会出事,如今也有些无从下手,一边放下手边的政事亲自带人手去接应祝家,一边向京中送出消息希望儿子能尽早应变。

若是马文才在这里,便会庆幸祝英台的谨慎。

自褚向之后,他怀疑有人在家中埋了钉子,如果祝英台去了太守府,消息必不能瞒住。

太守府人多口杂,内外不绝,便是有眼线也无法排查,如今他父亲要辞官回乡,按照惯例,只会带着家人和几个家中世代伺候的忠仆,那些眼线也就无法再混入其中,轻易解决了这桩难题,倒是意外之喜。

祝英台环抱着自己,看着陈霸先搓着麻绳,又利索地将麻绳织成渔网,除此之外,他还修理好了几张案几,动作利落的像是传说中的田螺姑娘。

因为知道祝英台的身份,他除了正事以外其他的时间都守在她的身旁,担心其他人会唐突了他。

但他又恪守身份,绝不靠近她的身边,如无必要,也不和她有任何接触。

两人就这么桥归桥、路归路,竟也达成了某种默契。

船外江水滔滔,船尾一片宁静。

陈霸先忙忙碌碌,祝英台想象着马文才见到她会有什么样的惊吓,除了“我也总算能吓到马文才一次”的窃喜以外,也不免有些担心挨骂的害怕。

“有外人在,应该不会把我骂到臭头吧?”

祝英台瞟了一眼陈霸先,心中嘀咕着。

感受到祝英台的目光,陈霸先停了下手中的木活儿,看了眼对岸,突然说:

“已经快到陵口了。”

祝英台对这些古代地名没有太大的概念,蒙圈地看着陈霸先,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说这个。

陈霸先却不同,原先只是长兴一个小小的渔民,自从在船上任职,也算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记忆超群,对于地理方位更是有着过人的敏锐,有时候甚至连老船曹都要询问他对方向的意见。

见祝英台没有明白过来,陈霸先笑笑,结束了手中的活计,回应了一声船中同伴的呼喊,转过头向祝英台说:

“我不能再陪郎君了,到了陵口,便要忙碌起来了。郎君也准备准备吧,你那路引毕竟是伪造的,也不知能不能蒙混过关。”

虽说乘的是官船,大部分时候不看路引就能糊弄过去,但这世上的事,谁也说不准。

他伸了个懒腰,在祝英台茫然地表情中指着西边,笑道:

“祝家小郎,过了陵口,便是建康了。”

第271章 时尚之都

梁山伯与马文才冒险一晤, 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反倒是把马文才惊得不轻。

他们出此计策时,就考虑过祝英台的安全问题,包括水贼们突然变卦的可能, 所以按照计划,祝英台的船上不但没有任何外人,她本人也会穿上约定好的红衣,无论是谁, 登船者死。

祝家再怎么不济, 如果连嫡女都保不住,岂不是个笑话?

可这不好笑的笑话,确确实实发生了。

如果说梁山伯还有可能是听到讹传的话,护送梁山伯来京的几个马家侍卫也证实了传言不假, 就不可能只是传言了。

除此之外,听说上虞地界确实抓到了几个落水的“匪寇”,大约是所涉之事甚大,当地水军统领不敢擅自处置, 正押送着入京。

这更让马文才忐忑不定。

如果那些“匪寇”是他们召集去的水贼游侠, 这计划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事情发展成这样,马文才压根坐不住了, 一边写信回家向父亲打听, 一边去联络祝家在京中的联络人。

可惜消息来往太慢, 无论是哪一边, 都不可能尽快给他答复, 马文才也只能耐着性子等候消息。

除了他自己的事情,他眼下更重视的,则是梁山伯。

梁山伯来了京中,并不仅仅是来给马文才“打工”的,以他的才能,如果马文才只把他当个下人,也注定留不住他。

他来京中,为的是参加御史台秋季的“招录”。

晋之后,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互相包庇,明确规定了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加上这是个专门打小报告的“浊官”,又常常要出门巡视非常辛苦,士族普遍对这个衙门嗤之以鼻,致使御史台成为整个朝中士族官员最少的部门。

但御史台处理之事历来是要务,如果全用庶人,能力暂时不说,诸如刀笔吏、库曹官之类还好,可若有处理案宗、理清朝中各官职关系和职务的事务性工作,就非得用有才干的人才好。

御史台如今的几位绣衣御史,虽都是庶人,但要么曾为皇帝亲信,要么是大族中被排挤没有身份的庶子,算不得乡野草民。

这种在士族中找不到位置、也不被真正的庶人认可的“边缘人”,往往却能对御史台产生归属感。他们既受过士族才能得到的教育,又有乡野庶子没有的见识,往往得到御史台的青睐,有更高的晋升空间。

这就是御史台“秋季招录”的由来。

在来京的路上,马文才就已经向他提供了一卷有关朝中内外官员的名录,详细的记载着他们的出身、官职、所归的派系。

这份名录原本是傅异为傅歧日后出仕准备的,傅歧与马文才形同兄弟,便将这份名录也给马文才抄录了一份。

马文才要想发迹,少不了要用些投机取巧的路子,御史台中必须要有自己的人,而梁山伯又志在御史台,所以在征得傅歧的同意后,他将这份名录也给了梁山伯一份。

梁山伯来的路上,大概早已经把名录背的滚瓜烂熟了。

河东裴氏虽然门第高,可早就不在朝中出仕了,倒是地方上出过几位刺史,那也是看重他们的军事能力。

作为士族,他们任侠重武,在如今的士族之中也是另类,反倒跟和地方豪强交好,而不是其他士族。

梁山伯用裴家的旁支庶子身份参加招录,远比其他人都有优势。

只是如今却有两件事情难以糊弄过去。

一是他的会稽口音、二是他的长相身材。

“公子说,在京中认识你的人不多,你以后要是入了御史台,认识你的人也很难接触到你,但难保没有人认出你来,所以你最好深居简出,在事情落定之前不要露面。”

被派遣来的细雨拿出一方木匣。

“至于口音,公子也替你想过了,这是裴家为你假造的身份…”

作为“走私大户”,裴家在这种事情上驾轻就熟,多少黑道上的“朋友”,就是靠着裴家的关系洗白的。

这也是许多游侠尊敬裴家庄的原因,在这世道,能有个士族愿意为走投无路之人提供一条活路,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梁山伯拿起那份“户籍证明”,仔细看了一遍。

这份户册连同之前上京的路引都做的极为详细,通过这些文书,完整的塑造出了一个虽出身裴氏却年幼丧父、不得不靠着裴氏施舍才能艰难长大的青年形象。

而那个所谓的“寡母”,正是会稽郡山阴籍人士,这也就解释了梁山伯的官话里为何有会稽口音。

“至于长相…”

细雨又拿出一方木匣,摩挲了几下,不停打量着梁山伯的面容,嘴角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笑容。

梁山伯被细雨看的后背直发凉,直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再联想到细雨的特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