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震慑旁人,他以后能做的事情只会更少。

所以马文才否决了祝英台的建议。

“不, 你不必出使。”

他摇头。

“你住的那间客店是裴家的产业,从明日起, 店前会挂起裴家的招幡。”

不是本地土著的祝英台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祝兄,是要拉裴家下水?”

见祝英台没理解,梁山伯在一旁解释。

“裴公当年带领游侠儿行走,凡是和裴家有关的货或者人就会挂上裴家的旗号,如果有人劫了货,裴家的游侠儿会誓死讨回, 不死不休。早些年世家子弟在外游学或是上任, 如果家中放心不下安全, 往往会请裴家代为保护, 虽然现在是太平之时,可谁也不愿意得罪裴家。”

祝英台住在裴家的客店,如果升起了招幡,就表示这里有裴家的高手坐镇。住在这样的客店里安全自然会得到大大的保证,最重要的是,这代表着裴家的态度。

若动了里面的人,无论是谁,只要敢露面,就是不死不休。

只要不想遭受层出不穷的刺杀,都脑子的都知道该避开这样疯狂的家族。

就是后世的镖局兼奇幻里常见的任务酒馆嘛。

祝英台了然了,但还是有些担心。

“我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裴家会为我挂招幡吗?”

听了祝英台的话,马文才和梁山伯齐齐笑了起来。

“祝英台,你有时候,是不是太小瞧自己了?”

马文才笑得很温暖。

“只要裴家不傻,就不会拒绝保护自己的摇钱树。”

在裴家挂上招幡的第二天,马文才就找上了祝英楼,同意将砂糖和冰糖的方子给二皇子,作为祝家和二皇子那边断绝关系的代价。

祝英台被劫走的事情被保密了下来,

这方子是祝英台弄出来的,祝家为了女儿牺牲这么多,虽然马文才并不想让祝家知道这方子和祝英台有关系,但用祝英台的方子换取祝家彻底脱离困境,马文才觉得这很合理。

祝英楼一边高兴于马文才不必和二皇子作对,一边又担心他被二皇子一起拉下水。

但很快,他就放心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次临川王劫掠糖坊的行为使梁帝父子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太子令属官找到了马文才,建议他将糖方进献给皇帝。

萧衍早些年勤政嗓子落下毛病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如今被太医证明含着冰糖对解决他嗓子干痒的情况有帮助,太子早就动了向马文才买糖方的念头。

只是君夺臣产对名声有太大的损伤,几位皇子也不是买不起冰糖,所以太子就将这个念头按下了。

如今这些糖为马文才惹了祸,再建议他交出糖方就不是趁火打劫,而是教他怎么自保。

其实不必太子如此做,马文才原本也有这样的心思,两边一拍即合,马文才向宫中进献了糖方,除了向宫中,连同太子、二皇子和几位皇子一人都送了一份。

如此一来,他答应祝英楼会给二皇子进献糖方的承诺就算是完成了,至于太子和几个皇子都有的事情,就不是他考虑的了。

毕竟他是被“说服”的那一个嘛

这糖产量这么少,裴家的势力多在梁国北方,也伸不到南越之地去弄蔗糖,既然祝英台有把握开发其他赚钱的买卖,这糖的生意就被马文才这么干脆的放弃。

马文才这边虽然事情闹得挺大,甚至动用了宫中侍卫搜捕萧正德,可因为和之前无数次一样无疾而终,最后也没有成为什么轰动的大新闻。

倒是出使北方的事情因为临近出发之期变得越来越急切,几乎每一天都能听到谁谁谁因为不愿意被选上而生病或养伤在家的事情。

祝英台依旧每天去玄圃园抄书,太子和三皇子大概是担心她又遭遇之前的事情,每日都派了玄圃园的牛车接送,让祝英台一边受宠若惊,一边感慨这太子果然是个好领导。

只是自她回了玄圃园后,太子似乎终于开始注意到这座私园了,经常邀请朋友来这里小会一番,做做诗、聊聊人生,偶尔还会点她和袁为之一起点评点评、为他们记录诗作。

每每一到让祝英台点评的时候她就卡想死,小时候做阅读理解的噩梦又一次降临,更别说太子和几位皇子的态度都很“谦逊”,就是一副期待的表情希望她能说出些什么不同的见解。

多来几次后,祝英台大喊吃不消,她本来就要负责抄书,这次旷工几天,回来后发现要抄的书更多,好多残本断篇全堆在了她的案头,抄的她只想罢工。

要不是为了躲临川王的风头,她说不定真要学袁为之告病在家了。

梁山伯也没好到哪里去,在陈庆之那里走了明路之后,他就进了御史台,从监察御史做起,每日都要去御史台点卯。

因为他的“乔装”,在几乎没有士人的御史台几乎是个异类,根本没有交到任何朋友,提起“裴山”都用“那个怪人”来称呼。

不过也得益于他的乔扮,御史台里大部分人都记住了裴山这个人,在刚入御史台时得了不少方便。

就在一切都似乎平静向前的时候,出使北方的使团终于要上路了,一个新来的消息震的马文才几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褚向腿伤未愈,徐之敬向使团自荐,以书吏和医者的身份,随团前往北方,并得到了主使谢举的批准。

“你疯了!好生生的为什么要出使北方?”

马文才和傅歧像是看疯子一样看着面前的徐之敬。

此时他已经瞒着所有人自荐成功,并正式得到了使团的委任书。

莫说马文才和傅歧,就连褚向都懵了。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声音已经有些颤抖。

“…你不必做到如此地步的。”

送走了临川王的江无畏在侍女的服侍下娇弱无力地起身,脸上满是餍足的表情。

江无畏的弟弟死了,为了不让自己宠爱的这个女人太过伤心,这一段日子他几乎都是宿在她的游仙园里,日日哄她开心,在床笫之事上也十分卖力。

好在他的卖力并不是没有用处的,现在她的脸上已经很少再出现之前的凄楚之意,也会投桃报李地伺候他。

他有这么多女人,唯有江无畏能让他时时刻刻得到满足,所谓“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这样的尤物如果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就算再美他也只能不舍地放弃了。

江无畏餍足了,便去内室后方的浴池里沐浴整理,萧宏方才有些累了,懒得出门,干脆就让人在门外汇报府里的事情。

“我等派人去查了,那件官服并不是特意量体裁衣的,只是做了些修改,之前是太子府上派人去领的。”

那门客在门前汇报着:“由此我们推测,应当是太子府的属官。”

太子的属官?

萧宏皱着眉头听着。

“太子的人怎么在马文才的塘坊里?”

在屋内沐浴的江无畏看似假寐,其实闭着眼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

“马文才在建康的亲友中,唯有祝家的祝英台任东宫的书令史,协助太子编修《文选》…”

那门客调查的很清楚,一板一眼道:“祝英台的妹妹是马文才的未婚妻,只是没过门就出事了。他们是同窗好友,所以才定下了这门亲事。”

萧宏这下表情更僵了。

“祝家?那不是萧综的人?”

门客大约知道点什么,但知道的内情也不多,只能点头。

“是,是那个祝家。”

听说自己看上的人即是太子的属官,又是萧综底下的人,萧宏立刻懂了。

“那几个小兔崽子!”

什么看上了他楼里的绝色,分明就是冲着祝英台来的!

门客看了萧宏一眼,没敢说话。

“那祝英台现在身在何处?府里的人手要是想劫他,可容易?”

萧宏还是忘不了祝英台。

“王爷,我们去找祝英台落脚之处时发现…”那门客有些可惜地说,“那祝英台住在裴家的地方。”

“怎么又跟裴家惹到一起了?”

萧宏爱财又怕死,听到裴家就头痛。

“祝家也算是豪族,可能请了裴家游侠做家中嫡子的护卫;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人委托了,但既然惹上了裴家,王爷最好先观望一阵子。”

那门客谨慎道:“既然这祝英台靠山不少,还是从长计议吧。”

萧宏又是怒又是悔,但最终还是只能同意暂时歇了自己的想法。

江无畏心头一松,仰着头任由自己滑入池中。

等到傍晚时分,萧宏出门赴宴,江无畏的游仙园里这才安静了下来。

她换了一身常服,静静地坐在房中,等候着来人的消息。

没一会儿,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悄悄地入了院子,在江无畏侍女的指引下进了房间。

“我让你盯着吴先生看他这几天都和谁接触,可有结果了?”

吴先生便是那天怀疑是马文才的门客。

“吴先生深受王爷器重,这几日一直跟在王爷身边,并没有出门。不过…”

小太监顿了顿。

“不过什么?”

江无畏柳眉一竖。

见江无畏要发火,那小太监才硬着头皮说:

“不过吴先生没有出门的时候,常往大王子那去。”

第303章 振翅高飞

临川王不爱听人说教, 又贪财小气, 他的王府里不养闲人, 能经常在他身边出现的先生, 往往都知道他的性格, 不是善于“变通”,就是会拍马屁。

吴先生是前一种。

江无畏收买的小太监一直盯着这位吴先生,发现他在府里并没有多少朋友, 但经常往萧正德那去, 这让江无畏心里生出了不太好的猜测。

王爷追责的时候, 萧正德很轻易的就把黑锅甩给了他弟弟, 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与其说他是下意识的推卸责任,倒不如说是一点都不但担心弟弟因此生怨。

之前他还明明希望讨好自己, 甚至不惜去抢糖坊, 为的就是让自己在王爷面前美言几句…

事出反常必有妖。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无畏小心的打探弟弟死那一天萧正德的行踪, 但王府里没人能说得清他去了哪儿。

临川王府匆匆收到消息, 王爷让萧正德先躲起来, 她收到消息时,弟弟也已经得到消息离开了王府。

连她都不知, 弟弟的消息从哪儿来的?

如果只是躲避皇子们的搜捕, 怎么会谁都说不清萧正德那日的行踪?

一个个不合常理之处的出现, 让江无畏心头对萧正德的怀疑升到了最高点。

萧正德并不知道自己被江无畏盯上了, 在府中依旧大摇大摆的过日子, 浑似没有之前来抓他的那件事一般。

他本就是残暴贪婪的性子,憋在临川王府不能出去,就使劲糟践府里的女子,江无畏不时听到有姿色不错的侍女消失不见,府里女仆人人自危,心中对他厌恶更甚。

就在江无畏以为是自己猜测错了的时候,那几个盯着萧正德的下人又给她带回来一个消息。

他弟弟死的那天,萧正德扔了一双鞋。

贴身伺候他的太监舍不得那双好鞋子,没有依命扔掉,而是拿出去卖了,被盯着萧正德的人发现,悄悄买了回来。

江无畏赏了买鞋的人一笔钱财,那人识相地献上了那双鞋。

那丝履面上有血,血渍红褐,虽然被清理过,但滴落在鞋上的血渍依旧还能看到一些痕迹。

吴法寿是正面中刀,家医说没有反抗过,应是来不及反应便被刺中了要害。如果萧正德是凶手,拔刀时血沿着兵刃滴到他的鞋上,合情合理。

“抓到你了。”

江无畏握紧了那双鞋,脸色阴沉。

六月十七是钦天监挑出的好日子,也是出使北方的使团出发的日子。

那一日确实无风无雨,可天气十分炎热,褚向腿伤未愈只能暂时坐在车里,徐之敬则和宫中的医正一起准备了不少避暑驱虫的草药,以免路上有人因为天热而中暑。

在这样的日子出发也是没办法,元澄不能在边境等候他们太久,没有这位任城王的保护,那些魏国的主战派很可能在魏国国境内让他们无声无息的消失,以挑起两国的战事。

虽然已经从简再从简,但从谢举到褚向,几乎出使的主要使臣都是士族,这些人光吃穿用器就准备了几车,再加上国礼,车队几乎一眼望不到头。

一路上光安排水路路线、在哪里补给、在哪里换车,就已经耗光了不少人的耐心。

听闻其中的种种,马文才更加不觉得徐之敬去是个好主意。

徐之敬虽是担心褚向的安危,但更多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他祖父的一个心结。

他有一个族伯,名为徐謇,曾是徐家最杰出的医者,在随军任军医的时候被北魏俘虏,听说现在出仕北魏,在洛阳为官。

当年徐謇被俘虏时家小还在南方,北魏爱惜他的医才不愿放他南下,他的妻儿也就被留在了南齐。

为了保护妻儿,徐謇托人带信回家,希望家中将他逐出家门,以免他出仕魏国的事情牵累到徐家。

因为这个,徐謇的母亲一病不起,徐之敬的祖父不得不在接管家族后将他从家谱中除名,却依旧在家中的祖坟里为他留了一块墓地。

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謇和南边的东海徐氏几乎断了消息,直到十几年前,那边托商人带来了徐謇已逝的消息。

徐謇临死前依然怀念家乡的父母兄弟,反复叮嘱自己在北魏后来娶的妻妾子女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尸骨,日后要葬回祖坟里,葬回她父母的身边。

徐謇在北魏的三个子女并没有继承其父的医术,却有为官的才能,也十分孝顺。他们在父亲死后想方设法托人送信来了南梁,希望徐家有人能北上接回徐謇的尸骨,扶灵回乡。

可那时梁武帝刚刚登位,野心勃勃,于是自徐謇死后这十几年来战事不断,断绝了之前一直保持着的来往。

徐家名义上已经将徐謇驱逐出族,并不能光明正大的北上,这件事就这么一直拖了下去,成为了徐家一个心结。

徐之敬此次申请出使,一是实在放心不下褚向,二便是要迎回伯祖的骨灰,将他送回祖坟。

他和当年的徐謇一样,都是为了保护家族而被家族除族之人,徐之敬对他颇有“物伤其类”之感,更别说徐謇虽然已经不算东海徐氏的人,可在北魏官至大鸿胪寺卿,并不算辱没了祖宗。

更别说徐謇留在南梁的妻儿几乎就是在他家的庇护下活下来的,他的孙子是他父亲的弟子,不是外人。

徐謇的后人现在是金乡县伯,亦是齐州刺史。因为有这层关系,徐之敬并不担心到了洛阳会人生地不熟,毕竟有同族照拂。

褚家的姑母派人到国子学来找过几次褚向,但褚向都称病避而不见,徐之敬担心他心软会回去,临走前配了十几副药送去了褚家,只要褚皇后好好吃药,半年之内性命无忧。

他知道褚向虽性子温和,却不愿别人瞧不起他,并没有宣扬他的脚踝是怎么赏的,只是被谢举询问情况时隐晦地提了下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被姑母虐待。

谢举本就对褚向颇有好感,听说他的遭遇后对他更是同情,有了他的庇护,褚家再没有办法接触到褚向。

六月十七那日,百官送行,马文才和梁山伯、傅歧、祝英台四人也站在在围观的人群里,目送着两位同窗离开。

“你说,褚向还会回来吗?”

梁山伯问身边的马文才。

马文才思忖了一会儿,才说,“我们只能推断出褚家在帮二皇子,并在二皇子和萧宝夤之间牵线搭桥,却不知道褚向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其实才思敏捷、胸有大志,但却有志不能伸张,陛下颇为忌惮褚家,不会让他如愿出仕…”

他顿了顿,“要是我,我会选择逃往北魏,在魏国出仕。”

萧宝夤如今是北魏的“齐王”,又是车骑大将军,褚向投奔萧宝夤就算得不到北魏重用,在王府里也更有用处。

毕竟二皇子在明面上并没有对褚向有什么优待。

“那徐之敬怎么办?”

祝英台脱口而出。

马文才和梁山伯露出迷茫的表情。

“什么…怎么办?”

褚向若一心留在魏国,就算徐之敬劝说也没有用。现在魏强梁弱,梁国也不会为了一个褚向开罪魏国。

没人听懂,祝英台有些惆怅。

“不说这些。”

马文才看着喧嚣的人群,并没有和其他人一般选择看完热闹就离开,而是耐着性子站在城门前继续等候。

直到远处传来马声嘶鸣、车轮咿呀之声时,马文才嘴角一扬。

“来了!”

人人都在关注着使团北上的事情,几位皇子更是率领百官十里相送,于是倒疏忽了一支进城的队伍。

若是平时,建康城中来了这么一支马队必定要成为一笔谈资,毕竟马在南方不多见,如今也没有多少士族会骑马赶路。

听马文才说“来了”,几人心头都是一凛,纷纷抬头眺望。

只见那嘶鸣声越来越近,亦能听到骑士控马的吁声,毕竟已经到了城边,不能再纵马奔驰。

为首一人虬髯满面、身材健硕,骑着高大的北方马,身后跟着十几个健儿,远处还能看到车队的踪影。

那人远远看见马文才,伸手嘬唇打了个唿哨,忽听得几声鹰唳乍然响起,半空中有两道黑影向着马文才的方向劈头袭来!

旁边的梁山伯和傅歧已经变了脸色,大喊着“马兄小心”,祝英台更是拉着马文才要躲,却见马文才避都不避,昂首向天。

看见徒弟没躲,虬髯之人哈哈大笑,又打了个唿哨,刚刚还做飞扑之势的双鹰一左一右在马文才身边盘旋而过,复又振翅高飞。

“裴公又捉弄我!”

眼见着裴公翻身下马,马文才露出只有见到长辈时才会露出的欣喜表情,高呼出声。

他不忘梁山伯现在是裴家庶出子弟的身份,也拉着他一起上前拜见。

“总算把您盼来了!”

第304章 风云再起

一年后, 建康。

玄圃园中,欢声笑语。

如今太子在玄圃园中举行的诗会,已经是文人士子最想要参加的集会。

这据说是受到玄圃园中各书令史的启发, 起初只是当残章攒的多了后,太子召来大儒名士就各家献上来的残章断句进行讨论、并尝试“补缺”, 并为此设置了彩头。

而后, 对此感兴趣的人便越来越多,最后发展为每月一次的“固定活动”。

因为“补缺”考验的是过人的想象力和不同的风格, 太子便没有拘着必须要士人参加,渐渐的,将太子这处“玄圃会”当做敲门砖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时候哪家送来的残章有些来历, 连皇帝和官员都会跑来凑热闹。

每次到这样的诗会时, 祝英台就想跑。

自去年从临川王府被救回来后, 她一下子就成了玄圃园里的香饽饽, 就好像玄圃园发现没了她就不能转一样,越来越多的诗篇堆在她的案前, 有些甚至让祝英台怀疑他们是不是放低了标准。

除此之外,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经常来园里玩,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希望她能作诗,常常说话间说得好好的就伸手一指枝头或是什么地方:

“这花天气不错, 英台不来一首?”

英台和马文才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马文才猜测应该是三皇子抢了她为自己作诗的帕子后, 觉得英台应当有这样的实力, 偏偏她又不爱作诗, 便只能想尽办法希望她能乘兴来一首。

对此,祝英台只觉得是自己剽窃了后人诗句遭了报应,除了在抄写诗赋时看见上辈子背过的诗会补一补以外,再也不在外人面前作诗。

大概是她这样的“怪癖”引起了太子的注意,她偷偷“填补”残句以今托古的事情终于还是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