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上一章:第 9 章
  • 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下一章:第 11 章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关于 " 天 " 的神话最为多见,并且在神话体系的时序上也都排在最靠前的位置。例如《圣经》开篇讲的就是上帝造天地;中国的 " 女娲 " 神话,也相对在其它神话传说之首。

如果仔细分析来看,神话中的 " 天 " 均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天是一种 " 存在 " 的实体,而不是虚无的空间;二、 " 天 " 或 " 造天 " 与 " 造人 " 相联系;三、 " 天 " 与 " 光 " 相联系, " 天 " 与 " 神 " 相联系;四、 " 天 " 对于人有绝对的权威……

归结以上各点,人与 " 天 " 有内在、直接的相关联系,这似乎是神话的本意。那么, " 天 " 是什么呢?

天是人类由来的一个场所,这个场所使人有了知觉,这种知觉的直接体验就是 " 光 "。我们有理由认为:天是一颗运行的被 " 神 " 控制的星体。

这个星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月亮。

看似毫无道理的崇拜

北京有处气势雄伟的名胜古迹——天坛,它是明清两朝历代帝王举行祭天大典的神坛。在天坛正北是供奉各种天神的神殿,名叫祈年殿,殿下有 " 三音石 ",四周有 " 回声壁 "。殿内有两排各种天神的神像,或威武、或庄严、或高深莫测,而殿的正中央供的则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一位神——天帝。凡到过祈年殿的人一定会感到奇怪:天帝没有神像,只有一块小小的牌位。大家知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偶像崇拜,基督教里的耶稣,佛教里的释伽牟尼,道教里的太上老君等都有自己的神像,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至上神——天帝没有神像呢?难道是中国人对天帝不尊?

实际上说穿了并不奇怪,不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没有一个能够给 " 天帝 " 造出一个神像,因为中国崇拜的 " 天帝 " 不是具体的神,它代表是浩渺、无垠的天空,请问,有谁能为虚无的天空制造出一个具体的神像呢?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对虚无的天空产生崇拜?这恰恰是问题的所在,因为我们也在问:中国为什么能够形成看似毫无道理的崇拜?

有一则寓意深刻的笑话,说有一天在某个城市的美术展览馆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美术展览,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所有的人都对一幅题为《牛吃草》的所谓作品感到莫明其妙,因为画布上空白一片,整幅画就只有一个标题。好奇的观众请教作者说: " 你画的草呢? " 作者回答: " 被牛吃完了。 " 观众又问: " 那么牛呢? " 作者说: " 牛吃完草自然是走了。 " 我们敢肯定,看着这块什么也没画的空白画布,决不会有一个人说:画得真美!因为无从说起。

那么,虚无的天空有使早期人类崇拜它的理由吗?回答是否定的,它与我们以上说到的这则笑话是同样的道理。大家不仿想一想,如果把天空中存在的风、雨、电以及日月星辰去掉的话,天空不就成了一块什么也没画的画布了吗?等于是无形无体的虚空,也就是空无,这不但是古代人,即使是现代人也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个虚无的空间。因此,虚空完全不具备使人类发生崇拜的自然属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去崇拜时间之神一样。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智力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智力低下的早期,形象思维占了主导地位,而抽象思维却不发达,这一点在原始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形象思维来自于直接的视觉刺激,因而动态性的东西往往比静态性的东西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天空中闪烁的星辰、盈亏有序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飘逸流动的浮云、金蛇般的闪电、时大时小的雷鸣等都具有极强的动感,所以自古以来就强烈刺激着原始人,并统统发展成为原始崇拜的对象。相反,虚无的天空不具备引人注目的动态特点。

或许有人用上古埃及的原始宗教里有天空女神奴特的崇拜来反驳我们,但从古埃及人把天空想象成奴特手脚跨地弯曲的半圆身体,身上又装饰着许多星星来看,人们并非将奴特当成天空本身来崇拜,只是把她作为星辰之母而已,本质上还是星辰崇拜。

中国为什么在完全没有可能的前提下,形成了本不该有的崇拜呢?从历史上看,中国对虚无大帝的崇拜正式形成于西周。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罗列八条证据,认为上古时虽然有 " 天 " 字,却不是神称。因此,一般学者认为,对天空的崇拜,并不是由天空自然神直接转化而来,而是后来许多社会神的神性集合在一起的产物。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在我们所发现的神灵崇拜当中,有许多都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虽然有些神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但如果仔细追溯的话都可以从原始崇拜当中找到痕迹。那么为什么对天空的崇拜就不能是原始崇拜的内容呢?我们应该承认,现在对甲骨文的理解只是片言只字,甲骨文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具体含意以及形成这个文字的许多社会文化背景,我们知道的极其有限,怎么能由此判定天空崇拜一定发生在有文字记载之后呢?总之,现行的学术观点不能使人信服,天空崇拜起源不明。

在中国所有古文化当中,与 " 天空崇拜 " 有关的可疑资料是上古神话。一般来说,文字记载的历史比口述的历史——神话传说要晚得多。当我们不能在文字记载中找到 " 天空崇拜 " 出现的恰当解释,就不得不考虑去神话中探源。事实上,中国人格外注意天空并非起源于西周,早在神话出现的时候,原始人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对虚无的天空津津乐道,最有利的证据是:一、中国有许多关于天的神话;二、中国许多神话都以 " 天 " 为中心展开,比如说, " 天地分离 " 、 " 天梯 " 、 " 女娲补天 " 、 " 天倾西北 " 等等。我们认为,中国上古关于天的种种神话与后来怪异的 " 天空崇拜 " 之间有某种关系。

然而,正如我们一开始分析的那样,如果神话中的 " 天 " 也是一个元形无体的虚空,那么不但不会形成后来的 " 天空崇拜 ",甚至连神话的本身都不会存在。因此,面对大量关于 " 天 " 的神话我们不得不问:神话中的 " 天 " 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是否同意呢?

关于天的神话

中国最早的 " 天 " 神话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传说,它有 " 混沌开天 " 说和 " 天地分离 " 说两种。在我们挖掘神话潜藏秘密之前,先让我们来浏览一下美丽的神话吧!

在很久很久之前,没有天也没有地,宇宙像一个浑浑沌沌、模模糊糊的大鸡蛋,人类的始祖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之中。他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每天只知呼呼睡大觉,可没想到这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突然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揉揉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呀!他又定了定神,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四周漆黑一片,粘糊糊的,闷得他心里发慌。

他想:总这样怎么行呢?心里一生气,不知从哪里抓来一把大斧头,朝着眼着的黑暗浑沌,使劲一抡,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巨响,这个大鸡蛋被盘古一斧头给劈开了。鸡蛋中一些轻的东西,冉冉升起,变成了天,而一些重的东西,沉沉下降,最后变成了大地,从此以后人类有了自己的祖宗,有了天,也有了地,一个美好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可不知怎么搞的,刚刚形成的天总不想在上面好好呆着,它还想与地合在一起,于是它又慢慢降了下来。可盘古不愿意再回到浑沌中去,没办法!只好站在它们中间,头顶着天,脚踏着地,随天地的变化而变化。

可就是这样顶着,天地还是有一部分相连着,气得盘古左手拿一个凿子,右手拿着他的大斧头,又劈又凿,好不容易才把相连的部分给凿断了。

这么一来,天地再也合不拢了,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极高了,地变得极厚极厚了,盘古的身子自然也变得极长极长。据说,盘古有九万里那么高。

盘古再伟大也总会要死的,当他知道天再也掉不下来的时候,他倒下去死了。他临死的时间,周身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从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鸣,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四方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星星,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而亮的珍珠、温润的玉石等,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就连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以上是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它既见于上古的记载,也见于民间传闻,如今的王屋山上仍有盘古寺,每年都有一些人前来祭典。盘古的神话是美丽的,因为他是个伟大的善良之神,默默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由于他的 " 临死化身 ",我们才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接下来共工的神话可就未必美丽了,因为他是一个恶神,曾给人类带来无限的苦难。

盘古虽然费了极大的努力开天壁地,可开天辟地的任务并没有完成,那个天老是赖着不走,就是浮在人们的头顶上,天和地中间有一根巨大的柱子——不周山,它上顶着天,下连着地。有一年,天上出了一个坏神,他就是水神共工,他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红红的头发,简直是只愚顽的禽顽的禽兽,性情极为残暴。可能是为了与火神祝融争权夺利,二人打了起来。战争的结果,根据人间善恶法则,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胜利了,而代表黑暗的水神共工当然战败了。可没想到小肚鸡肠的共工,打败了仗,一口气闷在肚里,又羞又恼,竟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碰去,只听轰的一声,不周山倒了。这下可了不得了,天上塌了一个大窟窿,地的一角也损坏了。天带着这么一个丑陋的大洞越升越高,从此以后,天就再也没有回到大地的上空。至此,天和地才算真正开辟了。谁能想到,开天辟地这么一件伟大的事业竟是由恶神共工最后完成的,它的起因竟是由于一场丑恶的战争。

不难发现,虽然这两则神话有相互混杂的痕迹,但它们的主题却是同一的,都在说明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事实及过程。神话不难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在两则神话的通篇叙事中,虚无的天空被拟人化了,在整个叙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是神话的核心。这种叙事的思想贯空于整个中国神话当中,比如,对 " 天梯 " 的各种传说, " 女娲补天 " 的奇异记载等等。原始人为什么要把虚无的天空拟人化呢?这种超越思维侍点、超越宗教规范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以上两则神话对虚无天空的描述有三个共同点:一、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开始时离地很近很近,后来在某种情况下才离地而去。二、整个天地分离的过程伴随着很强烈的动态感,在盘古的神话里 " 天日高一丈 ",在共工的神话里 " 天倾西北 ",而且刚刚分离的天空几次想和大地重新合拢,摇摇欲附,这是一个极强烈的动态过程。假如我们承认神话中的描写有一定的真实背景,那么按照一般性的常识,凡是可以发生空间位移的东西,必定是个有形体的东西。三、世界所有关于天地分离的神话无一例外认为,天和地是从同样一种东西——混沌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天和地的构成是相同的,都由某种有形体的物质性东西构成。中国神话里有 " 阳清 " 为天, " 阴浊 " 为地的说法(世界上许多混沌开天的传说都有这一思想),但阴阳五行思想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即使这种思想的萌芽也不会早过盘古开天的传说,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从神话中毫不客气地剔除出去。

在此,我们很难想象,原始人为什么会把虚无的天空与坚实的大地混为一谈,原始人即使再蒙昧还不致搞不清虚无和有形的区别吧!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想法呢?除非事实本身如此,否则,这个问题不可理解,因为它并非可以想象得出来。而假如我们承认了神话中描绘的是事实,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个使我们目瞪口呆的必然推论:这两则神话中所描述的天并非是虚无的天空,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天空。

读到这里,一些被传统思维束缚着的人肯定会勃然大怒,他们会说: " 你不能随意拼接一二则神话的某些内容,而得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结论。即使是假设也要有比较充足的证据。 " 但我们要问:世界上有多少科学发现是系统研究后的结果?瓦特发明引发欧洲工业革命的蒸气机,不也是源于蒸气推动壶盖的一个偶然启示吗?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了实证的作用,基至被实证的方法彻底束缚了头脑,那么我们人类的许多科学就不会有今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现在正逐步被科学所证实,但在 " 相对论 " 提出的时候又有多少实证的价值呢?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缺少实证的根据就失去进行严肃假设的勇气,同样,我们也不能用有无充足实证的标准去刁难任何一种假设。再说,我们 " 天 " 是有形实体的假设,并非仅仅来自以上两则神话,上古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两种现象给我们的假设提供了另外一种证据。

说到盘古,也许有的的人并不知道,我们先民无限崇拜的盘古神,最初并非汉民族的神,它的源头在西南高山地带的苗族地区,准确地说他是苗族的神。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原汉民族会把苗族的神请到中原呢?大家知道,盘古在上古神话里有人类始祖的痕迹,这样一来,汉族就等于承认苗族。汉同祖,而且是苗先汉后,可是历史上汉民族一直以文明自居,曾把西南少数民族视为蛮夷,要接受与蛮夷同祖的观念是多么不可思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最自然的解释是:当时西南与中原一样有 " 开天辟地 " 的传说,而且内容极为相似。在部落迁徙,民族自然融合的过程中,部落间的神话与传说也在不断地交流与碰撞,最后按综合归类的法则自然溶合到一起,如此说来, " 天地分离 " 的动态过程以及对构成天的看法,在相隔几千里从无往来的两个地点、两个民族中同时存在。

实际上,关于 " 天地分离 " 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国的神话里,我们同样发现了极为相似的上古传说。如果说 " 天地分离 " 仅仅出于原始人的杜撰,那么又如何去解释这种大范围的惊人一致呢?在没有其它更为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假设神话中的天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去想:世界范围 " 天地分离 " 的一致性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事实呢?

甲骨文中 " 天 " 字释意

上古 " 天 " 是一个有形实体的推测,还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古文中, " 天 " 字有许多种写法,其中一种是把天字写成 " 吴 "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的形象。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释意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我们发现,在甲骨文中关于 " 人 " 字的写法不止一种,都是用一个人形来表示,大体上与 " ○人(注:上下结构) " 差不多,为什么要用一个极为相似的字去表达一个毫不相干的意思呢?如果说 " ○人(注:上下结构) " 是以正为阳为天,反为阴为地的思想去创造的,也同样解释不通,因为甲骨文创于商周时期,而且它的源头还要更早,而阴阳五行的思相却出现于春秋时期,二者在时间上相去甚远,无法把后人的思想强加于先民。因此 " 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 的解释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再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字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 " ○ " 似乎大了一些,与其它部分失调。所以,我们认为 " ○ " 字所要表达的重点不是下面的人,而是人头上的 " ○ ",这个字的释意应该是这样的:人头顶上的 " ○ " 即为天。这个解释与中国的神话正好是相符合的。不止一则神话说到,天离我们很近的时候就悬在我们的头顶上。

另外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 " ○ " 常用来表示太阳或天空中的星星,所不同的是,表达太阳的 " ○ " 中常有一点,表达星星的却没有这个标志。那么,甲骨文中的 " 天 " 字就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所谓的 " 天 " 就是一个离我们头顶很近的球体,它像星星一样。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看似毫无道理的天空崇拜就太有道理了。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天宇的写法 " 一人(注:上下结构) ",我们可以把 " 一 " 下面的部分看成是一个人,那么 " 一 " 究竟代表什么呢?在甲骨文中常常用 " 一 " 代表大地的地平线,像 " │ W │ " (山)字,底下的一横就代表大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字的准确释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大地即为天。

人的头顶上怎么会出现大地呢?如果我们把上一个甲骨文和中国有关 " 天 " 的神话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一颗巨大的星星,因为它离我们头顶很近,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它是个球体,只感到一片大地在你头顶上。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的狼山段发现了大批岩画,其中有一幅岩画中刻着一个人,双脚呈环形(跪坐貌),两臂上举,双手合十,头顶上有一个圆球形的图象(见图六),象是在对它礼拜。研究者认为:这个环物 " 很可能是太阳的形象 "。所以将这幅图叫 " 拜日图 "。图六

就现在我们发现的岩画来看,表示太阳一共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圆圈中有一点,一种是圆圈中有只太阳鸟,还有一种是圆圈四周有放射状的线条,用来表示太阳的光芒,这三种表示中以后二者居多。这幅岩画没有表示太阳的特殊标志,那么这个人所拜的是什么东西?我们认为它就是天,一颗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巨大星球。这个假设武断吗?不!从甲骨文有关 " 天 " 字的含意和中国神话中,我们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 女娲补天 " 说明了什么?

即使撇开甲骨文不谈,中国上古其它神话透露出的信息也可以证明我们的推论,只是从未有人试着从另一个更加公允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神话,比如 " 女娲补天 " 的神话,只因它过分离奇,远远超越现代人的想象之外,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原始人的杰出幻想作品来欣赏。

女娲补天的最早传说记载于《淮南子》中。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人类饱受苦难。善良的女娲神,看着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去补天。在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开篇,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 "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说起?主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愧,日夜悲哀 "。后来,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偶遇降殊仙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女娲是人类的造物神。他创造了人类又补好了苍天,对人类来说真是功德无量。所以关于女娲的事迹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明人杨慎在其《词品》中记 " 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借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 " 现在中原地区还有一种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 女娲补天以后,用泥巴做成一男一女,让他们在凡间结为夫妻。有一年,过大年的时候,夫妻俩为了感激女娲,做了很多的年粑送给她,女娲只收下一点,说: " 我用了三万六千块石头补天,有些缝没有合严。你们把这些带回去,在正月二十日把它吃掉,便可以将天上的缝补严。 " 从此以后中原有了过年吃年粑的习俗,中原至今传诵着这样的民谣: " 二十把粑煎,吃了好补天;麦子结双吊,谷堆冒尖尖。 " 竟然把吃补天的煎粑作为祈祷神灵保佑,祝愿来年五谷丰登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关于补天的传说单独见于女娲的事迹之中,从神话的主干——补天来看,没有后人添加斧凿的任何痕迹,大约在文字出现的几千年前就流传在中国大地上。有些学者认为,女娲部落可能是最早发明金属冶炼的部落,所以才有炼石补天的传说。大家知道,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始于商朝,即公元前 1500 年前后,而中国的甲骨文始于公元前 3000 多年,如果女娲补天象征着冶炼技术的发明,那么无疑是把中国的青铜时代一下子提前了近 2000 年,这显然没有任何考古方面的证据。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承认女娲补天是冶炼技术发明的象征,又如何去解释 " 天穿一洞 " 的传说呢?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家在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也是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探知,那么古人是如何将本就虚无的天空想象出塌了一个大洞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认为, " 天穿一洞 " 与 " 天倾西北 " 一样,如果没有直接的视觉感受,是任何人无法想象得出来。不要以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无所不能的,科学证明,人类的想象同样受到限制,《西游记》奇不奇?太空大战玄不玄?但若仔细分析,它们都可以在实实在在的现实当中找到离奇中的真实性,猪八戒不过是人身上按了一颗猪头而已,但没有任何一拉古人可能想象出航天飞机。因此,若没有现实的真实性作为依据,古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 " 天穿一洞 " 的情景。这个真实背景又是什么呢?只能这样认为:上古时的人真的看到 " 天 " 塌去一块,所以才有了 " 天穿一洞 " 及 " 女娲补天 " 的神话。

根据中国神话对 " 天 " 的奇异认识及甲骨文中 " 天 " 字释意,我们可以大胆作出如下假设:远古时一颗巨大的星球飞临地球上空,由于它太近,从中原地区看上去,这遮挡了整个天空,所以,上古人把这颗神秘的星球称为 " 天 "。

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中国怪异的天空崇拜的由来:一颗巨大的星球在地球某地上空存在过一段时间,古人把它称为 " 天 ",这个天与人类的生活曾有过密切的关系,因而被我们的先民当成神来崇拜。后来,这个被称之为 " 天 " 的星球又远离地球而去,取代它的是茫茫虚无空间。但原始宗教顽强的继承性,并没有因为空间的巨大改变而中断,只是随着岁月的流失,人们渐渐习惯于接受无形无体的虚空,怎么也无法将原来的 " 天 " 与现在的天统一起来,所以形成了怪异的天空崇拜。

《西游记》的作用吴承恩也隐隐感觉到了我们的这个假设。他在开篇写到: "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日: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生矣……故曰:人生于寅。 " 吴承思将天地运行假设成按十二地支运行的圆圈,到五寅交会时,天与地交合,生出人间万物;等远行到戌会之终, " 则天地昏蒙两万物否也 ";到亥会时,更是 " 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故曰混沌。 " 这里,吴承恩没有把天当成是虚空来描写,而是与地一样是两个独立运行的物体,只有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发生 " 交合 " 现象,就像哈雷慧星每 76 年飞临一次近日轨道一样,这里已经隐含着 " 天 " 是星球的思想。我们认为,吴承恩的这一思想并非出于自己的想象,正像他的其它神话故事一样,必定有深厚的民间传说作为思想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谈广意的中国古老民间传说。

天——月球

" 天 " 既然是一颗曾离地球很近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是谁呢?又到哪里去了呢?

在我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却看不见月亮。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棱八角的月亮,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光。

月亮离我们地球 38440 公里,它的大小是地球的 1 / 4,即直径 3476 公里,这么大一颗星球由于距离我们过远,所以看上去像一个大盘子。 1690 年,当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类才第一次清楚知道了月表地形的构成,月亮上有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还有很大一片平原(月海)。可瑶族的这则古老传说里,说月亮七棱八角,分明指的是月表凸出的山脉和各种环形山,这只能在离月球很近的地方才能观察到,否则不可能有 " 七棱八角 " 的概念。另一方面,月球是个近圆的天体,可这则传说却说它 " 不圆不方 ",这进一步证明,当时月球离地球近到让人感觉不到它是圆形的程度。假如真是这样,有推能否定我们的头顶上不是山峦起伏的大地?如此,我们先民创造 " 不 " 和 " 吴 " ——天字,不但有道理,而且是太形象了。

上古时的 " 天 " 就是月球,这便是我们的假设。大家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直径 3476 公里大小的天体,低得仿佛人一踮脚就能摸得着的程度,它遮住了天空和星辰,久而久之,它无疑就变成了人们眼中的 " 天 "。由于这个东西太大,也离我们太近,那么不论怎么向远方眺望,它总是和地相连着,这与中国 " 天地不分 " 的神话是多么吻合!这样一来,你不论从哪座山、哪棵树的侧面望去,都会有同样一种感觉,山和树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人们由此想象:登上了山,爬上了树就到了天上去啦,这山和树多么像神话中的天柱,仿佛一碰断它们天就飞离了,这与共工撞到不周山导至 " 天地分离 " 的神话又何等相似。

我们惊呆了,谁能想到,在看似平谈无奇的中国神话里竟然潜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秘密,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秘密远不止此。难怪一些美国科学家在仔细研究了中国上古神秘文化之后,感概万千地说: " 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 他们认为,揭开中国文化的秘密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明月几时有?

对我们 " 天——月球 " 的假设,可能会有许多人捧腹大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说我们在编新神话。可能还有的人会说,月亮从来就在天上现在的位置,这是从太阳系诞生以来就如此,怎么可能来到地球很近的地方呢?那么,我们要反问,你怎么知道月亮从来就有呢?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知道月亮的存在是在文字出现之后,即大约距今 6000 年,那么在这之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谁能回答。我们知道月亮的存在也依据于神话,那么在神话出现之前天空中到底有没有月亮呢?又有谁能回答。有人说,用大海潮汐对海岸的侵蚀可以证明月亮的存在。可现在也有一些科学家新近研究证明:大海潮汐的变化与月亮的关系很小,即使没有月亮,大海依然有潮涨、潮落的现象。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1037 年-1101 年)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可见 " 明月几时有? " 的问题本身就是千古之谜。我们认为,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就没有月亮。瑶族的古老传说告诉我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内突然出现的,可不要忘记,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而人类的记忆史不过几万年。在哥仑比亚印第安部落中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长决定牺牲自己,给大家带来光明。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中飞去,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月亮。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谜案,就是美洲玛雅人的消失问题。他们虽然莫明其妙地突然消失了,却留下了极发达的文化,尤其他们的历法堪称世界一绝。在他们留下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这对于一个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民族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论只有一个: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着一个叫阿尔卡狄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狄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之后出现的。

距今大约 4000 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 " 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 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可遗憾的是,这些资料后来统统被毁,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他写这话时所依据的上古文献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家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有些是严肃的科学著作),都说明上古时没有月亮,确切地说,是在现在月亮的轨道上看不见月亮。而我们目前又无法确知远古时天空中是否有月亮,所以,必须对古代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等格外重视。天文学家贝拉米曾从天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计算认为:月球来到现在的轨道是在 1.5-3 万年之间的事。那么在这之前,月亮又在哪里呢?

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里,有许多说到,远古时月亮离地球很近,看上去要比太阳大得多,这与中国 " 天- 月球 " 离我们头顶很近的神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月球是否有可能离地球很近呢?如果从天体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它被人操纵,方可随意改变轨道,像美国的航天飞机,它在许可的范围内可以任意改变绕地球旋转的轨道。

但是,从一些现象和资料来看,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或者说,从历史上看,月球的轨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古天文学家们,在仔细研究了中国三千年的日食记载之后(中国古书中的日食记载是世界公认最早的,也是最全的记载),认为在遥远的年代里,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要低得多。现代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球的轨道还在每年不断地升高,虽然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变化。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分惊人的资料: " 太宗天会十一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 意思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 1133 年)五月(公历 6 月)乙丑日( 15 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这个记载十分重要,因为这条记载不同于其它的野史传说,竟堂堂正正出现在国家的正史当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由于学业生产的需要,中国历来十分重视天文观测,从汉代起国家就没有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以后历代政府都将这一机构沿革下来,虽然名称一再更变,但职能大体一致,金朝也不例外。司天机构每天每时都有精通天文的人在观测,并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送交国史馆封存,而历朝历代的《天文志》就是根据这些原始的观测记录写成的,可信程度极高。因此,完全可以肯定,在公元 1133 年 6 月 15 日这一天,月亮的运行轨道突然出现了极大的异常情况,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月球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了极大的异常情况,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月球的轨道是可以发生变动的。从这则记载来看,月球好像是在被什么人操纵着,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旦发现偏离,立刻加以纠正。

由此可见,月球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所不知的年代飞临离地球极近的上空,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又远离地球而去,上古 " 开天壁地 " 及 " 天地分离 " 的神话很可能就是这一变动过程的真实记载。

从月球环地球轨道可以变动的推测中,我们好像隐隐感觉到了月球的不寻常,因为这种变动已经不是天空中自然运行的星球的一般规律所能解释,它仿佛具备某种被操纵的动力。据悉,月球的这些不寻常现象也正困惑着科学家们。 2 、月亮的秘密

电子计算机按照天体力学的控制数据,无论如何解释不了月球轨道。

月球有着 " 神奇的巧合 ",它的直径是太阳的 1 / 400;它到太阳的距离恰巧是到地球距离的 400 倍,所以从地球上望去,它不大不小,正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

阿波罗登月计划给人类带回了对于月球更多的疑问。

800 多名科学家分析了阿波罗 12 号飞船带回的两块岩石,经 " 钾- 氩测定法 " 测定,这两块岩石的年龄有 200 亿年,而地球的年龄只 35-50 亿年,太阳系的年龄也才 50 亿年。同时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六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

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小不一,有的直径 2-3 公里,有的直径几百公里,但所有环形山的深度却是一致的,这能说环形山是陨石撞击的结果吗?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威尔金斯博士认为: " 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 30 — 50 公里厚的壳体。 "

月岩密度是地岸密度的 1.25 倍,而月球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六分之一,这果真说明月球是一个中空体吗?

1972 年 5 月 13 日,幸运的事件发生了,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月面,给了人类测量纵横月震波的绝妙良机,分析认为:月球很可能是个中空体。

如果月球人真像毕德格拉斯所说比地球文明先进十五倍的话,那么类似爱因斯坦 " 统一场 " 的理论在我们看来,无疑是小学算术或婴幼儿启蒙读物。

月亮是离我们地球人类最近的星体,而我们对月球的疑问却多得不胜枚举。

同时,月亮是与人体生命具有直接关系的星体,比如显见的例证有:月亮周期与人的情绪周期一致,与女性的生理周期吻合,甚至与人的手相有关;至于地球气象方面,专家们会举出数不清的现象。

若是从天文学角度考察月球谜案,相信目前还不可能取得明晰的答案。我们的探索主要限于在文化史学中考察月球与人类的相关记载和传说。

人类对于月亮的探索古今不衰,除了神话传话而外,古代典籍中还有有关月亮天文现象的详细记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更实施了阿波罗探月工程。但是尽管如此,月亮之谜仍未有稍缓。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关于月亮的假说绝非闭门造车式的突发奇想,尽管这观点本身具有惊人骇世的爆炸性。

月亮的许多方面具有鬼斧神工的构造痕迹,破译月亮的秘密,毫无疑问地可以作为破译地球人类生命现象的一把钥匙。事实上,不少占卜者推算人的凶吉祸福,均是以月亮的运势相联系的。几年前亚太地区召开的一次有关子午流注的医学学术会议,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论证了月亮对人体功能各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非常格律,完全可以用图表反映的,甚至人的死亡概率均可以按此测算。这样说来,占卜者以月势来测人生,或者自有其高妙之处亦未可知。

在我们刻画的远古历史图景中,月亮作为负有使命的智慧太空船,驾临地球开始了人类生命的再造工程,演化出一幕幕恢宏壮烈的天体生命史诗,这就是全部谜案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