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华的小时空直播间上一章:第 97 章
  • 若华的小时空直播间下一章:第 99 章

几个根本不知道上大学要准备什么的学生四处打探情报,可在这方面,咳咳,方若华也不大清楚,她上大学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准备,把学费打入学校给的账户,然后再拿着现金去学校办一张银行卡就行。

最后还是蔡校长这个老江湖出面,先领着一群新出炉的未来大学生,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换了一堆全国粮票,再去百货大楼采买各种东西。

脸盆,饭盆,毛巾,茶杯,香皂盒,床单,被褥,枕头,枕套,热水瓶…

一叠一叠的工业券,一大把一大把的钱花出去,村子里这些学生家长们恨不得把什么都给置办齐全,已经完全不知道什么叫节省,方若华看得都眼花缭乱。

她自己也挑了一点零零碎碎的东西的买,正好百货大楼居然有不少钢笔,她就挑了再选两支,也有手表,不过都是杂牌子,方肖早些时候给她邮寄过来一块万国牌的手表,哪怕在后世看来,做工也非常精细,用来收藏也是极好,也不知道他从哪里买的。

羊毛衫和呢子大衣质量也还行,最近百货大楼里衣服渐渐多样起来,他们身处小县城变化并不明显,不过有些从大城市过来出差的姑娘身上却开始穿颜色鲜艳的长裙,佩戴各种头花,烫出大卷的发型。

方若华在服装区转了两圈,几个学生简直挑花了眼,不过她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买,没办法,这些衣服的款式实在是不得她的欢心,到是蔡校长帮她买了个军用的绿皮水壶,样子一般,容量极大,保温效果一流。

第三百八十三章 赴京

采购完,早早买了火车票,方若华把自己的房子还给队上,里面的各种家具分别赠送村民,自己只背了一个灰色的帆布双肩背包,领着同样去京城的菜瓜,孙月如,还有本来成绩只是中等,却超水平发挥的王秀一起出发。

方若华对自己的学生都很熟悉,不过比起淘气的菜瓜,明艳大方会来事的孙月如,王秀由始至终只知埋头苦读,成绩到是不坏,但也绝对说不上特别好,存在感还是稍微低了一点。

不过这回考试,王秀居然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师范大学,专业英语,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菜瓜考的医学院,孙月如考上了人大,他们几个就算是整个生产大队考得最好的几个。

孙月如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要报什么才好,她姐姐想让她报考师范类的大学,将来做老师,不过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当老师,当也行,不当也行的那一种,就来问方若华,方若华斟酌了片刻,又看了她估分的情况,就建议她可以选人大,保底学校再选择一所师范院校。

至于菜瓜,他一直想当医生,从没上高中的时候便逢人便说自己要成为一个名医,以后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姑姑姑父看病都不用花钱!

方若华:“…”

索性学校还是不错,学医也很好。

春寒料峭,风有些大,方若华和菜瓜几个坐着牛车赶到火车站的时候时间还有一点早,一群家长帮着拎着行礼,谁也不肯先走,一直到火车进站,帮着把行礼弄上车放好,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他们人多势众,看起来就不好惹,整个火车上本来特别拥挤,方若华他们的座位上也坐了人,一见这架势二话没说就给腾了位置。

四张票都是挨着的,方若华找了个靠窗户的位置坐好,翻出本书来看,其他人却是第一次坐火车,一时坐不住,东看看西看看,各种好奇。

左右坐着的乘客看他们的样子就笑了:“这是第一次出远门?”

菜瓜一点也不认生,还自己伸手接了工作人员的铁壶给自家老师倒上热水,听人询问,登时一脸骄傲:“嗯,我们去京城上大学。”

“大学生啊!”

乘客们登时侧目,“咱们这趟车上,上大学的可真不少。”

就在方若华她们几个座位对面,也有两个结伴同行的女学生,不过这两个女学生显然是从南边大城市过来的,到不是说穿着打扮有多么洋气,而是那种优越感特别明显。尤其是听说她们也上大学,就轻描淡写地扫过来一眼,含笑点头,那高高在上的架势,就连王秀这样有些迟钝的姑娘都看了出来。

这两个女学生扫了一眼方若华,还有她手里的书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时不时瞥一眼过来,眼角眉梢都带着一丝说不出来的嘲笑。

方若华耳力不错,隐隐听那两个女学生私底下嘀嘀咕咕:“看那人手里的书,是英文的吧。”

“土老帽看得懂吗?还装得挺像回事,真有意思!”

“到了京城跟我哥讲讲这笑话,他肯定觉得好玩。”

两个人嘻嘻哈哈地闹了一通。

孙月如皱眉,总觉得那两个人有些不尊重,心里登时有些不舒服,不自觉坐得更端正,还拉了菜瓜一把,不让他追着别人问东问西。

因为天还有些阴冷,方若华身上穿着黄素珍给她做的棉坎肩,用的是村子里自己的黑色土布,脚底下踩着的也是她跟着黄素珍学做的千层底的布鞋,看起来有点臃肿,但是的确特别舒服。

事实上大王庄的厂子效益很不错,村民们手里头其实都有钱,不像别的村子那么困难,为了孩子上学个顶个都是尽心尽力,不说菜瓜,连孙月如和王秀都置办了不少东西,手里头还拿着一百多块钱。

公社里办的罐头厂,并没有办服装厂,但是厂子里有自己的幼儿园,还有一个裁缝,专门制作厂子里员工一年四季的工作服。

裁缝就是赵建国家的女婿,别看他是男人,但以前家中父母都会做衣服,他自小也学了不少,在这方面很有天分,做出来的衣服不比正经服装厂差。

再加上工作服都是方若华给出的设计,样式新颖别致,厂子里的工人特别喜欢穿,穿上又漂亮又体面,这回家里的大学生上学之前,赵建国就做主给每人四套衣服,春晓秋冬各一套。

夏装,冬装方若华让做成中山装的样式,冬天外面再搭配一件军大衣类型的大衣,春秋男生是毛衫配长裤,女生是白毛衫,黑毛裙子,样式和颜色都很简单,但看起来就是一身书香,非常典雅漂亮。

不过,她也没让孙月如和菜瓜,还有王秀穿新衣服,主要是坐车的时间又长,人多还拥挤,穿太好的衣服一来不安全,容易被人盯上,二来也容易挂坏。

穿得土里土气,一路上果然太平。

菜瓜从兴奋地恨不得时不时站起来跑三圈,到萎靡不振地念叨——“为什么还不到站,我要下车!”

火车终于到了站。

方若华伸手按住蹭一下蹦起来的菜瓜,笑道:“不急,收拾好东西,看看别落下什么,这是终点站,我们等其他客人下得差不多再走。”

“哦。”

菜瓜别的毛病一大堆,到是有一点好处,听老师的话!

当年他爷爷让他跳了两级去读高中的时候,只跟他交代了一句——“万事都听你方老师的,只要你老师来家里告一次状,仔细你的皮!”

换了一般中二少年没准要起逆反心理,让他听话非要不听话,偏偏菜瓜就是两样,从此以后把方若华的话奉为圭臬,要多乖巧就有多乖巧。

方若华盯着自家学生慢条斯理地收拾东西,那边两个时髦女学生也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

其中一个个子高挑的扫了这边一眼,笑道:“我们到首都了,阿絮,我到时候让我哥带你好好逛逛首都,他有一辆自行车,挺大的,正好给我们驮行李。”

个子矮一点的女生一脸羡慕,叹了口气:“还是有个哥哥好。”

两个骄傲的女学生一边说话,一边趾高气扬地下了车,菜瓜眨眨眼,笑道:“老师,等我赚了钱,给你买十辆自行车,没事你就换着骑!”

方若华:“…”

车站上人流拥挤,两个女学生拼命挤出去,身上被蹭得乱七八糟,抬头看了半天也没看到来接的人,十分之心烦气躁,一扭头,到是看见一辆特别好看的小轿车立在车站口上,一对一看就一身书香气,特别高贵优雅的中年夫妻立在车门前,正低声说话。

高个的女学生不禁有些羡慕,偷偷摸了摸自己的头发,觉得这一头卷头发其实没有直发好看洋气:“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能开这么好的车,肯定是哪位首长。”

“你看人家穿的那衣服,应该是皮衣,也不知道从哪买的,真好看,哎,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矮个的女生也道:“可不是,那车我也没想着能有,就是,如果哪天我要是能坐一次就好了。”

说话间,她们就看到和她们同一个车厢,座位还挨在一起的几个土老帽,带着一大堆行礼挤出车站,径直朝着那辆小轿车走去,那对中年夫妻笑眯眯地拥抱了黑乎乎的棉坎肩,打开车门招呼他们上了车,那副亲热的模样,一看就关系亲近的很。

两个女学生:“…”

眼看着小轿车不紧不慢地渐行渐远,两个女学生面面相觑,都缩了下脑袋,闭上嘴再不多言,赶紧低头走人,心下却不禁嘀咕,难道现在首都开始流行黑色的棉坎肩,以前奶奶到是给她做过一个,让她压箱底没拿出来,回头要不要翻出来穿上?只是奶奶做的那一件,怎么好像没有人家身上穿的那身漂亮?

不过,以现在的天气,穿个棉坎肩挺好的,不冷也不热。

申长胜推着辆自行车,很低调地也来接车,准备拉上方若华,名为接风洗尘,其实是让她做一桌美食好让自己能打打牙祭。

他自以为略显低调,但是也很体面,不会让方老师在学生面前丢面子,而且本着吃货寻找名厨的本能,一眼就看到穿得和只熊似的方若华,结果大喜之下光顾着想小鸡炖蘑菇了,没能抢先一步上前,眼瞅着人家带着学生上了另外一辆车…

那车他貌似也认得,是专家楼那边方专家的专车,那位和他的妻子夏芬女士的来历,他其实不大清楚,主要没有仔细打探过,不过对方人脉关系广,且在最危险的时候也平平安安,从没有遭遇任何麻烦,应该是来头不小,且背景清白。

“小方老师怎么认得他?”

申长胜一时迷惑,眨眨眼也不多想,反正人都到了京城,想蹭饭总会有机会。

可惜小方老师考的是清大,两个人没成为同校的同学。

申长胜也是这一年参加的高考,考上了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他很清楚,最近国家缺乏外语翻译,大力推进英语教育,他学英语以后说不定能进外交部,做一个外交官也不错。

第三百八十三章 派头

方肖亲自开过来的轿车只是五座的,不过很宽敞,夏芬坐在副驾驶座上,方若华带着三个学生四个人坐在后面三个车座上面,居然也不显得特别拥挤。

当然,几个人都很瘦也是个原因。

菜瓜有那么一点拘束,更多的却是好奇,眼珠子滴溜溜乱转,摸摸车座,伸手去碰碰车窗,左边看一下,右边再看一看。

方若华拍了拍他脑袋才让他安静点。

方肖负责开车,夏芬好久没见女儿,也是想得厉害,事无巨细,把她这几年的生活问了一遍,才笑道:“我们在你学校旁边给你买了个四合院,不过破旧的厉害,被人拆得七零八落,还搭建了好些屋子,等回头给你修好了你再去住,现在就在宿舍先凑合凑合。”

几个学生都不太懂这个时候买个四合院是什么概念,方若华可是相当清楚,鼓了鼓脸失笑道:“爸妈混得还真挺不错!”

确实过得非常积极向上,方肖被安排的身份是归国专家,这几年做了很大的贡献,不说别的,光是给他配好几个保镖,配好几个保姆,就看得出来他受到重视的程度。

听自家老爸自己吹嘘,如今他是身兼数职,是中科院院士,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之一,还参与国内国防建设,同样在轻重工业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

别管这里面有几分水分,反正都是相当了不起了。

和自家爸妈比,她这几年几乎就相当于完全虚度掉了。

只是前几个小时空都奔忙的厉害,尤其是上个时空,那简直是没有一刻不受罪,如今来了此地,身份平凡普通,也没有几个原文角色会来打扰,男女主只要离得远一点,就不足为虑,所以哪怕是当下这样的时代,她还是想让自己的步调放得缓慢一些,按部就班生活便好。

方肖带着她们直奔饭店,一路劳累,大家坐下来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吃饱喝足了就一起回家。

回的却不是方家那座别墅,方肖夫妻被分了房子,是一套二层小洋楼,红墙绿瓦,精致漂亮,还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周围大部分是同样的房子,还有一些高层建筑,安顿的多是专家学者,大部分还是国外归来。

孙月如扒着车窗看着三步一岗两步一哨的住宅区,咋舌不已,偷偷和方若华咬耳朵:“老师,以后我也要住这样的房子,让我爸妈,我姐一起住。”

方若华一下子笑起来:“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肯定能行。”

行礼安顿好,安排几个未来大学生好好休息了一下午,第二天吃过早饭,才准备去去学校报到。

菜瓜几个一致决定先一起送小方老师,回头他们再自己去学校。

方若华想了想,干脆没让自家爸妈送,正好带着几个学生转转京城,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省得总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拘束感,似乎自己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

这个时代的京城,人不多,环境好,就连方若华自己也很有兴趣四处逛逛。

京城古建筑无数,一行人看得简直花了眼,连方若华也痴迷不已,穿过各个胡同,欣赏这个时代独特的风土人情,记忆在脑子里,时不时拿出画册画几幅速写。

正好路边有个照相馆,菜瓜脚步黏在外面根本不想走,方若华哭笑不得,虽然觉得眼下这黑白照片实在有点没法看,还是满足学生的愿望一起去照了几张,有合照,也有单人照。

她还和摄影师商量半天,求着人家来了两张街拍,即便技术有限,但想必照出来的再差,也不会比那些刻板的不行的照片坏。

转了大半日,方若华领着自家几个学生终于过完了瘾头,方肖身边的保镖,身高一米八,相貌堂堂,一身英气,把军装穿得笔挺的孔尚,亲自开车做司机,顺便帮着拿行李,先送方若华去学校。

报完名,办完了手续,方若华拿着宿舍管理员阿姨给的钥匙,是三楼,三零二房间,领着人进入,一进大门就叹了口气。

当年她嫌弃她大学宿舍环境不好,非说那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如今正经看一看七十年代的宿舍,登时就明白了,原来她家那宿舍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

一只老鼠贴着脚面嗖一下爬过去没了踪迹。

但进入宿舍的房门,抬头四顾,仔细一看,其实这宿舍也不是特别看不过眼,是四人间,上下铺看起来还算稳当,桌椅板凳俱全,竟然还有一个铁包皮的大柜子,能放个人用品。

床铺上已经提前贴上了名字,方若华的那一个是靠窗户的上铺。

孔尚看了两眼,特别有经验,先翻出胶布把窗户左右的缝隙都给贴上,菜瓜,孙月如和王秀已经习惯性地拿出扫帚,墩布,抹布,彻彻底底地帮着清理宿舍,王秀还手脚麻利地把褥子铺好,被子也收拾妥当,又挂上蚊帐,还把防虫子的香包塞在枕头底下一个,挂在床头上一个。

方若华:“…”

她现在这派头,还真有点地主家的千金大小姐指挥丫鬟和长工的架势,但是她是冤枉的。

要伸手竟然插不上手,方若华就是去擦了桌子,王秀恐怕还要帮着再擦一次。

她只好被推着坐在椅子上,手里被菜瓜塞了本书,孙月如还按照她的习惯把她妈妈新给她准备的,空白小牛皮封面的笔记本铺在桌子上打开,钢笔检查了一下看有墨水,给她放好。

最近买来的书更是整整齐齐地摆放妥当,连她用过的书签都没有被弄乱。

王秀一件件给她整理带来的衣服,分门别类叠好,里面放上樟脑丸搁在橱子里面。

菜瓜又去四处溜达了一大圈,回来就飞快地画出宿舍的地形图,哪里是厕所,哪里是开水房,开水房几点有开水,楼里有几个楼梯,几个安全出口,宿舍几个大门,哪个大门晚上几点关,清清楚楚。

不得不说,不愧是学霸!

方若华叹了口气,笑眯眯点头夸赞:“我们菜瓜的绘图技能真是有长进!”

孔尚拎着脚步被挤到门边,一向自以为冷静的他也不禁眨了好几次眼睛,看方若华的目光充满古怪。

方若华完全不想知道他脑子里都再琢磨些什么东西!

大门外刚刚过来的一个女学生,四下看了看,仔细看门牌号才确定自己没有走错,可还是迟疑不决,脚步没有跨进门。

她父母一人拎着一堆行礼,也站在门外,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这几个穿着打扮都还算整齐,但是衣服质量,款式,还有发型,肤色都表明这一家人应该是农民,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好,当然也不至于太差,能携家带口一起过来送自家闺女上学,家境都不至于太糟糕。

孔尚第一个看见外人过来,向外退了一步,方若华转头,轻声笑道:“同学,你也是三零二的,我是方若华。”

“哦,我叫沈淑。”

“那你是我下铺,快进来吧。”

沈淑这才松了口气进门,摸了摸头笑道:“我听舍管阿姨说咱们宿舍是四人间,嘿嘿,还以为走错了呢。”

她父母看起来有些腼腆,不怎么说话,手忙脚乱地给她把床铺铺好,沈淑也拿起抹布来擦桌子,一边擦一边转头笑道:“你们好,您几位也是咱们宿舍的?”

孙月如一笑,菜瓜摇了摇头,只简单解释了两句,几个人也都是今年新考入学的大学生,一个人大的,一个师范的,一个是医学院的。

沈淑登时愕然,忍不住偷眼看坐在一边只能默默整理书架的方若华。

也不管沈淑的惊愕,三个学生十分娴熟地把方若华的桌椅床铺衣柜都收拾妥当,仔细检查过没问题,才心满意足地准备离开。

方若华就让孔尚分别送他们去学校。

王秀回头叮咛:“我准备了十个大袋子,就在柜子口放着,大件的脏衣服装在里面,我放假过来给您去洗,您千万别自己动。”

那些衣服料子都很好,还有一部分需要特别对待,无论是羊毛衫,还是皮质的风衣,还是真丝的裙子,洗起来都要十分小心,晾晒更是有讲究。

在王秀看来,这都是真金白银,花大价钱钱买来的好东西,买到手不容易,做传家宝以后留给女儿穿都行,绝对不能随便乱洗,万一破坏了要心疼死人,师生朝夕相处多年,她再了解自家小方老师不过,那就是在各种小细节上非常不在意,大手大脚地让人头痛的粗心人,来京城之前,她妈妈,还有黄婶子千叮咛万嘱咐,让她照顾好小方老师,还说菜瓜脑袋瓜是聪明,可这方面指望不上。

方若华‘唔’了声,把自己绘制的学习计划表递过去:“回头有了课表就填写好,需要的资料跟我说一声,我统一找人购买,你们买不到。”

王秀乖乖巧巧地答应,在她眼中,眼前这位就是自己的老师,学习方面的事情肯定要听话。

第二百八十四章 骄子

好不容易等王秀的话完了,菜瓜凑到眼前压低声音:“小方老师,零用钱都是放在你那个黑色的钱包里,大额现金不要放在外面,那几身衣服不是都有内口袋?睡觉的时候也要记得保管好,回头买一把大锁,必须结实的那种,把柜子好好锁起来,算了,还是我去买,听人说…”

方若华赶紧竖起手掌打断他:“…赶紧走。”

明明自己是老师,以前这些学生特别可爱,什么都听她的,奈何相处时间长了,有的是被家里压迫,有的是被方若华支使习惯了,一个个的全都成了现在这副模样,家务活做得好,人生经验丰富的很。

赵建国就夸了好几次,说他们菜瓜越来越懂事。

这要换成二十一世纪,哪个当老师的敢把人家好好的学生教成这般,估计家长要来拼命!

人家去学校是去学习的,不是去给你一个老师做丫头小厮!

菜瓜几个走了以后,没多时,沈淑也和她父母一起出去吃饭,顺便参观大学,宿舍里另外两个舍友也来了。

两个舍友一个是京城本地的,叫冯青,五官平平,穿着灯笼裤,黄色的衬衫,头发烫出来好多小卷,满头是卷卷,进门三句话里要有一句我们京城怎么怎么样。

另外一个就低调的多,也是外省农村出身,叫朱云,身材干瘦,很黑,性格腼腆,除了自我介绍之外就是捧着书坐在床上看书,一言不发。

不多时沈淑也回来,四个人彼此介绍了下,三个舍友就去打来热水,翻出水盆简单洗漱完就齐齐坐在床上或者课桌前面看书,一时间房间里除了翻动书本的声音,再无任何杂音。

方若华:“…”

没办法,她也只好翻出来方肖塞给她一叠资料,坐在桌子前面默默用功。

虽然在她的印象里,读大学应该非常轻松愉快,但是身处一个周围所有人都拼了命用功,特别珍惜学习机会的地处,方若华也不自觉入乡随俗起来。

好在方姑娘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宅女学渣,她现在自认为学习能力不比任何人差,自学能力更是超人一等,总算不至于被宿舍这几位比得不能看。

一边翻书,方若华笑了笑,学习气氛可真浓烈,她觉得自己的再一次大学应该会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体验。

“方同学。”

叫人的声音压得很低。

教室里学生们正紧张学习中,外面教导主任敲了敲窗户,方若华拿起笔记本轻手轻脚地从后门离开,不少学生还是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

讲台上老师讲课声也略停了停,不过也只是稍微一停顿,随即继续下去。

毕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整整半年时间,第一个月方若华和普通的学生一样,按时上课下课,第二个月方若华经常随教授出入实验室,第四个月起,据说是中科院的某位院士要了她走,加入某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项目。

一众同学:“…”

清大的哪个学生不是天之骄子?将来前程都不会差,只要毕业,必然是各个单位无数人争夺的人才,但是这些未来牛人们面对刚刚开始学习半年,就不走寻常路,能参与进国家级别大项目的方若华,也…无话可说。

方若华从学校出来,很低调地从后门上车,接过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方肖实验室副手,递过来的资料仔细阅读。

“小方专家,您提交的几种新材料技术资料,有两种已经试验成功,还有一种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方若华点点头,一边看资料一边听他讲解情况。

这回来接人的不是孔尚,是个新司机,忍不住从后视镜看了好几眼。

实在是这位专家太年轻了。

虽然清大的学生肯定是天之骄子,但他今天来之前,姜院士非常着急,在实验室里连骂了半个多小时,孙研究员才抓了他让他紧急来接小方专家,说是接她去救火,难道那么多研究员,那么多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么一个小年轻就能救得了火?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员兼职司机,在这方面说不上什么话,到了地方,低头跟着孙研究院和小方专家进入实验室,一时间到被里面严肃到凝重的气氛吓得战战兢兢。

那些同样欲哭无泪的研究人员,一眼看到方若华到是松了口气。

果然,方若华走过去和姜院士低声交流了一会儿,姜院士的面色便越来越和缓,很快又露出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两个人一前一后消失在众人眼前。

几个研究人员才吐出口气,拍了拍胸口,随即又苦笑:“…哎!”

被一个刚上大学半年的年轻学生给衬托成渣渣,那种感觉还真是有些不是滋味。

可其实方若华也很无语,因为她母亲的缘故,她对物理、化学这一块的理论性研究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后来经历了几个小时空以后,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大幅度提升,又深觉得学好数理化,的确很重要,回家下了一番苦功,如今她的知识储备到是能达到二十一世纪普通理科本科生的水准,但也只是如此而已。

奈何如今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而已,就实验室里遇到的那些难题,还有目前只处于猜想状态的一些理论,在她眼中就是但凡一个合格的本科生随口就能回答的东西。

面对落后四十余年的理论,她表现得非常有前瞻性,随时随地能给这些研究人员提示,点破他们想了许久也想不明白的关键点,那简直再正常不过,又不是让她去领导整个项目组!

在实验室待了多半天,到晚上方若华才回到宿舍,宿舍里只有沈淑在,其他人大概都在上自习。

一看见方若华,沈淑连忙道:“传达室那边说有你的电话,你赶紧去看看吧。”

方若华应了声,便去学校传达室,问了问是赵建国打过来的,她连忙回了个电话。

赵建国大概也是担心浪费钱,根本不寒暄,一接通电话就道:“若华,你妈给你来了封信,送到公社,我给你转寄去你们学校,记得收一下。”

第三百八十五章 来信

方若华一怔,第一反应,妈不是昨天才给她送了一罐子酥鱼,寄哪门子信?随即一拍额头,不对,原主可不是天生地养的,人家有爹有妈!

只不过当初原主的记忆里,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她当初在家到是没受过什么虐待,从还能读高中就看得出来,但是和家里的关系也算不上特别亲密,尤其是母亲后来又生了孩子以后,纵然不是不爱女儿,到底有新的家庭,以前的女儿也就有些顾不上。

方若华:“…”

她是经验越丰富,越粗疏大意,这不是好现象!

以前她去哪个小时空,对原主的家庭都很在意,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但是这一次一来就插队在远方,和原主的家庭离得太远,一时便疏忽了,连考上大学这么大的事,居然也没想起写封信通知一声,当然,原主家里也没来过信,不过原主的母亲只是小学毕业,字写得不好,不大习惯写信,也写不来,电话费用又比较高,公社也是最近才安上电话,人家不联系并非没有理由。

方若华反省了半天,等了几日终于等到赵建国转寄过来的信。

信只有两页,字迹潦草,形如幼儿涂鸦,简单问候了方若华,说家里都好,不必惦记,另外就是…借钱。

这‘借钱’也写得干巴巴,大体就是原主的弟弟谈了个对象,是个女大学生,双方父母都见了面,两个人也谈的差不多,准备结婚。

女方家里打算陪送一个缝纫机,要求男方准备一辆自行车。

为此家里托关系到是弄到一张自行车票,钱也凑了不少,但结婚要起房子,还有别的零碎花用,最后到底还差七十五块八。

家里亲戚们能借的都借了,再要借就得找朋友,这个当妈的想了想,想起自家闺女来,就想问问看这几年有没有攒下一点,先借给弟弟结婚用。

方若华看完信,直接去找方肖要了封介绍信,然后拿着信去附近的红星机械厂,自己动手,利利索索地凿出一辆自行车来,而且样式别致,符合人体力学,骑起来很轻便,她还在上面按了一个小小的手电筒,晚上可以照亮。

手电筒是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小东西,不用电池,摩擦发电,很精致,不过没什么大用。

放在如今却一定让人喜欢。

机械厂的领导就喜欢的不行,差点没把方若华给扣下来不让走,结果一问人家是清大的学生,领导叹了口气,心里就知道没戏了。

他们厂子也不差,但像这种高才生,有不知道多少比它们厂好一百倍的单位打破头了都想要,这又绝对不是个没有关系,没有后台的,哎,他们恐怕是没能耐留下人。

自行车弄出来,方若华本来打算按照地址给邮寄过去,正好方肖身边的孔尚要回家探亲,只要拐一个弯就能去原主的家乡,方肖干脆就让人把自行车捎带过去,私底下还多叮嘱了几句,让自家保镖好好看看原主的亲人们都是什么性子。

方若华也有这个打算,原主自己记忆里的东西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只能看出母女两个比较生疏,感情淡薄,但是当初原主下乡插队的时候,原主的母亲给她凑了不少钱,还有全国粮票,那时候大家都穷,能置办下来那些东西,对哪个不宽裕的家庭都不容易。

作为一个改嫁之后又生儿育女,有新的家庭的母亲,总不能真去要求人家把一碗水端平。

人的心本来就是偏的。

既然是原主的生身父母,她总要做些该做的事。

托人把自行车送出去,方若华就放下心思,不再多想,重新进入学习加工作的正常状态。

距离京城千里之外,南方一小城通城,即便是寒冬腊月天也不是特别冷,微风。

城西李家没有亮灯,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发愁,当家男人李兴在鞋厂,他妻子顾棉是棉纺厂的女工,两个人都上班,工资不低,又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每个月还要出钱给双方的父母一部分,但是日子还是过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