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刘延宁眼神微闪,旋即逝去,拍了拍大丫的肩,温声道,“大哥就等着大丫的荷包了。”

大丫得到鼓励,兴致更加高昂了,认真的点头道:“我一定好好学,争取让大哥在童试之前,戴上我做的荷包!”

第十章

刘延宁在家里待了三日,说是第四日一早,跟车把式大牙叔说好了,坐他的牛车进城。

这几日刘青委实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跟着亲哥吃上了有油水的饭菜,每天还有鸡蛋羹吃,蒋氏也不再对着她和李氏指鸡骂狗了,刘延宁还借着自己要洗澡,每次都给刘青烧满满一桶热水,让她每天都能痛痛快快的洗到热水澡。

即便刘青心里住着一个成年人,这会儿也舍不得刘延宁走了。

刘家人也俱是依依不舍,刘大爷还特意叫蒋氏做了两个下酒小菜,晚饭过后,爷几个支着桌子到院子里,借着月光一面喝酒,一面说话。

天是黑了,往常这个时候都回了各自的屋躺着,今儿却谁也没回屋,都搬了椅子长凳,坐到树下乘凉,一边听着男人们聊天。

最小的几个孩子也不消停,在院子里玩起了捉迷藏。

刘青最近过得如鱼得水,也释放了些许天性,跟年纪差不多的姐妹们说不上话,跟几个小的堂弟堂妹倒玩得上来。

这会儿刘青被几个小家伙磨着去玩老鹰抓小鸡,这还是她教他们的,也一直都是她当老母鸡。

夜间虽然比白天凉快些,温度也没低多少,刘青不想刚洗的澡又玩出一身汗,陪几个小家伙过了把瘾,便一本正经的忽悠道:“天这么黑,老鹰和小鸡都回窝里睡觉了,咱们不能再玩这个了。”

三丫四丫年纪跟刘青差不多,都是三叔家的,姐妹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忙完活喜欢跟着大丫。刘青跟大丫玩不来,倒是最小的堂妹五丫,这几日俨然成了她的跟屁虫,她说什么是什么,此时五丫头一个响应,道:“那咱们来玩捉迷藏!”

几个小男孩也没想那么多,有得游戏玩就高兴了,欢呼一声,开始改玩捉迷藏。

刘青趁黑溜了,蹑手蹑脚的回到李氏旁边,跟她挤在狭窄的小凳上。

李氏回头,轻轻戳了戳刘青的额头,低声道:“跟三五岁的五丫小七他们都玩得来,你也是越长越回去了。”

刘延宁一心二用,同长辈们聊天的同时,也把自家妹妹的举止尽收眼底,不由的抿唇笑了笑,冷不丁听见王氏的声音在对他道:“延宁啊,你大妹也是个大姑娘了,一直大丫大丫的叫,到底不好听。你书读得多,二婶想请你给她取个好听的大名,你看可行吗?”

王氏在刘延宁面前,一贯是慈爱的长辈,刘延宁对她也尊敬,闻言连忙道:“取名乃大事,还得爷奶和二叔二婶做主,侄儿不敢托大,不过二婶既然发话了,侄儿便为大妹想几个名字,以供二婶参考。”

“好好好。”王氏忙不迭点头,她打的正是这个主意。

王氏心气高,自家大丫是精心养着的,又有延宁这个堂哥,自然同村里那些女孩不一样,就等着延宁明年下场,考个功名上来,她家大丫也能说个好亲事,最好嫁到城里去,往后就是城里人,吃香喝辣。

是以,王氏自然也不允许女儿像村里那些个姑娘一样,取的名字都是花啊红啊,俗气死了。

她女儿一定要取个配得上身份的大名才行。

刘延宁略一沉吟,便道:“侄儿如今想到几个,大妹可以叫笑妍,希望她的未来人如其名,常伴欢笑;或者叫‘清欢’,有道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刘延宁一面说,一面也察言观色,见王氏抿着唇没吱声,便知她都不满意,想了想,又道:“或者叫雅琴……”

这边还没说完,王氏眼睛一亮,迫不及待的打断了刘延宁,道:“这个好,雅琴,有雅又有琴,一听就很风雅,爹和娘觉得呢?”

刘大爷本就不在意孙女的名字,又是刘延宁取的,自然只有好的份。蒋氏倒是在嘴里念叨了两句,最后一拍手,笑眯眯的道:“雅琴好听,这么风雅的名字,咱们大丫合该嫁进大户人家。”

其实蒋氏大字不识一个,哪里知道什么叫风雅,心思同王氏差不得,听着名字里带着雅字,又有琴,这年头会弹琴的都是风雅之辈,自然觉得这名字风雅无比,比前面那些什么笑什么清的好听多了。

刘延宁对此保留意见。

虽然这儿姑娘取名字,都是因为长大了要准备说亲,不过大丫还是跺了一下脚,娇嗔一声:“奶又埋汰我!”然后转身小跑着回屋了。

刘青看得津津有味,冷不丁被李氏掐了一把腰。

李氏在刘青耳边低声道:“天色不早了,你也回屋歇着,别明儿起来又赖床。”

刘青心说她穿越过来这么久,除了一开始那会儿还没适应,最近哪里赖床过。不过也知道李氏这是支开自己的借口,接下来的话题不适合她听了。

再不乐意,刘青也只能跟上大丫的步伐,躲回自己屋里。

王氏又问了一圈,自家丈夫满意,妯娌也都说好,便喜滋滋的点头道:“就这个了,辛苦延宁了。”

“举手之劳,二婶何必客气?再说侄儿只是建议,做决定的还是二婶。”刘延宁笑道,“要说还是二婶眼光好,雅琴这个名字,再适合大妹不过了。”

王氏心里也觉得女儿是有大造化的,被刘延宁一捧更觉得开怀了。王氏心说大侄子是读书人,有眼光有见识,他都说大丫适合这名字,保管错不了,她家大丫,噢不雅琴,以后定能嫁进大户人家,当穿金戴银的少奶奶!

刘延宁见长辈们这会儿都开怀,心神一动,颇为感慨的道:“光阴飞逝,印象中大妹还像小时那般喜欢跟着我,如今都长成大姑娘,可以说人家了。二妹比大妹就小了几个月,轮到她也快了。”

蒋氏闻言愣了一下,恍然道:“延宁不说我还没想起来,二丫也十几岁了,她平日瘦得跟猴儿似的,真叫人注意不到。”

王氏听到刘延宁把话题转到刘青身上,本能觉得不好,只是她刚请了刘延宁给自家女儿取名,这会儿也不好拉下脸来说他亲妹子的坏话,便只故作无意的笑道:“二丫那丫头性子野,跟五丫他们玩得都开心,可见还没长大呢,要我说啊,三丫看着都比她早熟。”

“可不是,比起大妹,二妹还跟个孩子似的,真没想到她也这般大了。”刘延宁好似不知王氏的心思,竟笑着附和她的话,说完顿了顿,话锋一转,又道“先生叮嘱我,这趟回了家,年前就别回来了,安生在书院念书,过了年要准备下场,更是忙乱,顾不上二妹,倒不如趁着今日给大妹取名,也一道为二妹取了,省得日后再费心一道,不知爷奶何意?”

第十一章

王氏当下就想反对,取名不是重点,重点是姑娘确定了大名,就要准备着相看人家了。

她知道,自家女儿出挑归出挑,可这份出挑也远不能让她嫁去城里,真正能依仗的,还是大侄子这层关系。

倘若大侄子明年考了功名,老刘家跟着水涨船高,自家女儿也能挑个可心的婆家。

可说到底,大侄子也只是侄子,平日里关系再好,跟亲生的到底差了一层。

别看二丫瘦不拉机,人也瞧着懵懵懂懂,比她女儿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但是两个姑娘一同说亲的话,对方首先考虑的,还得是二丫。

谁让二丫才是刘延宁的亲妹妹呢!

王氏心气高,都打着把女儿往城里嫁的主意,自然不会让自家女儿被一无是处的二丫比下去,脑子飞快的转着,盘算着要怎么才能让刘延宁不坏了自己的好事。

“二丫自个儿还一团孩子气呢,不必急着取大名,等延宁明年考完秋闱,有大把的功夫好好琢磨,是也不是?要我说啊,延宁还是早些休息,明儿一早要起来进城,要是不休息好,回了书院岂不是受罪?”

蒋氏一拍大腿,赞同的道:“还是老二家的考虑周全,延宁明儿天没亮就要起床,可不得好好休息?”

说着,就要招呼刘延宁回屋睡觉。

倘若是先前,刘延宁也不明白,自家二婶为何这般不愿意他给妹妹取名。他会顺着二婶的话茬,把重点往自己妹妹上扯,也是因为前日大堂妹拉着他说学刺绣的事,才让他恍然大悟。

大堂妹从去年开始已经不下地干活了,平日跟着祖母和她娘做些针线和灶上活,以前他妹深想,前日才明白,大堂妹也到了要说亲的年纪,祖母和二婶这是在为她日后出门做准备。

刘延宁不免联想到自己妹妹,比大堂妹也小不了一岁,大堂妹去年便准备起来,今年也该轮到自个妹妹跟着学习了。

本来这种事都是祖母和母亲决定,用不着他来插嘴,他也私下问过母亲,却只得到母亲的摇头苦笑,说是要他安心念书,不用管家中的事。

他便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但事关妹妹的前程,他怎么能不管?

刘延宁一开始只当祖母把对母亲的怨恨,也迁怒到妹妹身上,所以不肯为妹妹谋算。现在知道是二婶在极力阻止,祖母并未放在心上,刘延宁反倒松了口气。

只要祖母还愿意管妹妹,他便放心了。

至于二婶的心思,刘延宁不是不清楚,更不好置喙长辈。只是二婶心高气傲,对家中只供他一个人,不供大林念书一事破有怨气,如今满腔希望都寄托在大堂妹身上。

可是身为局中人,即便他自负这些年书并未白念,也不敢保证明年下场,就一定能取得功名。县里人才济济,还容不得他一个黄毛小儿放肆。

刘延宁知道,无论他明年能否取得功名,大堂妹和亲妹的亲事都该定下来了。倘若他有功名在身,于两位妹妹而言便是锦上添花,尤其是亲妹,有他护着,即便德言容功差些,大概也能说门称心如意的亲事。

但假日他明年考不中,妹妹接下来说亲,便全靠她自身的条件。

相看姑娘,都是要找干活麻利懂事的,二婶都知道,早早便叫自家女儿学这些,偏想着法子不肯让他妹妹学。纵是叔父们对他再大的恩情,他又岂能眼看二婶为了一己之私,生生耽误妹妹的未来?

刘延宁打定主意要在回书院之前,把自家妹妹的事搞定,便摆了摆手,笑道:“孙儿在书院都是亥时入睡,已成习惯,这会儿就是躺床上,也睡不着,还不如多陪爷奶说会儿话。”

“还是延宁有心。”蒋氏也舍不得孙子,还想多看会儿呢,听得刘延宁这般说,更不勉强了。

“妹妹的名字,爷奶和娘可有想法?”

见刘延宁又把话题拉回来,王氏蠕动了嘴角,最后还是不甘的将话咽回去。

她自信在婆婆面前很有些话语权,几个妯娌加起来都比不上她一个,但还是比刘延宁差些,更何况家里几个男人,对刘延宁的话几乎言听计从。现在刘延宁把问题抛向这两老,已经不是她插嘴的了。

王氏有眼色的闭了嘴,也头一次对刘延宁产生了怨怼,心想这小崽子也是喂不熟的,他们这些人累死累活供他读书,小崽子心心念念的也只有他妹妹。

“你给大丫的名字就取得很好,二丫的名字也给你取了罢。”

刘大爷一发话,蒋氏和李氏自然忙不迭的点头。

刘延宁其实早就想过妹妹的名字,正是因为想得太多,迟迟确定不下来,这次一回家倒是临时有了主意。但刘延宁也没有立刻说出来,而是沉吟了半响,才道:“妹妹的话,不如就叫青青吧。妹妹这次大病一场,希望她能像青草一般坚韧、茁壮,并且健康。”

刘大爷和蒋氏没什么意见,李氏在嘴里念了两遍“刘青青”,眼神也渐渐发亮,抬头看了刘延宁一眼。

王氏对这个名字也很满意,她先前还担心刘延宁藏私,把好名字留到他亲妹妹身上,结果现在刘延宁给二丫取的名字,也就比那些花啊翠啊的好一些,比她女儿可差得远了。王氏心里头自然高兴,心说不就是一堆杂草吗,也就大侄子读书读傻了,才会希望自己妹妹像杂草一样。

只是王氏没高兴太久,给刘青取了名字的刘延宁,下一件事就是拜托蒋氏,而且是颇为郑重的起身向蒋氏作揖道:“奶,孙儿这次回来,发现妹妹年岁不小,却仍是一团懵懂,比同龄的大妹差得远了,让孙儿深感不安。大妹如今都要学刺绣做荷包了,妹妹恐怕连针都不会拿,这般下去,妹妹日后还如何说亲?孙儿恳请奶日后辛苦些,教一教妹妹,不期待她多能干,只要能学到奶的一半,就够她受用一生了。”

“延宁这是作甚?”蒋氏连忙伸手去扶刘延宁。原本刘延宁开口,又是合情合理的事,蒋氏更没有不应的,何况刘延宁这番话还把蒋氏高高捧起,原来自己在大孙子心里这般能干,蒋氏心里舒坦,也没什么不情愿的,当下笑道,“二丫也是我孙女,她到这个年纪,我能不好好教她吗?你尽管放心念书,家里头的事还不用你操心。奶给你保证,等你下次回来,二丫就变成懂事的大姑娘了!”

刘大爷也在旁边点头,一脸严肃的道:“延宁啊,你奶说的是,家里有我们呢。再说调/教二丫那是你奶做的事,犯不着你费心。”

“孙儿知道。”刘延宁笑了笑,这会儿也有些不好意思,“其实爷奶平日干活已是辛苦,倘若不是妹妹实在懵懂,年岁又大了,孙儿也不想让奶费神这些。”

老两口听得这番话更是心底偎贴,蒋氏拍着刘延宁的手背,笑得满是和蔼:“奶定好好教二丫,不会让她给你丢人的。”

眼前是祖孙其乐融融的画面,只王氏看得越发恼怒,虽然对刘延宁的行为并不意外,但这小崽子到底坏了她的好事,日后二丫也跟着婆婆学这些,她的雅琴就不是孙女中头一份了,婆婆再喜欢雅琴,也免不了分些心神到二丫身上。

王氏脸色微沉,心里盘算着等刘延宁走后,她定要想法子让婆婆彻底厌弃了二丫,绝不能给二丫抢自家女儿风头的机会。

许是气氛正好,之前一直没开口的安氏,这会儿居然笑道:“要我说啊,还是延宁想得周到,到底的读书人,咱们就没这样的眼光。”

安氏这番话没头没尾,却是摆明了在夸刘延宁,即便是规矩挺大,不喜欢儿媳在自己跟前乱插嘴的刘大爷,也忍不住抬了抬眼,问道:“老五家的什么意思?”

王氏一看安氏的神色,心里便直觉不好,只是公爹已经问出口,她再阻止已然来不及。

众人全都把目光看向安氏,夏夜的月光明亮,即便是院子里没点灯,安氏也能把众人的神色瞧清楚。

她也不紧张。今儿出这个头,安氏自然是考虑良久才做出的决定,自是大大方方的笑道:“爹娘有所不知,儿媳在娘家的时候,听说过好些读书人的事。好像有许多官老爷,看中了某位书生的才学品德,便会把女儿嫁给书生,成了一家人,然后一心提拔女婿。”

“儿媳就想啊,咱们延宁长得一表人才,又学识俱佳,等考上了功名,多少大户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延宁?可是延宁再好,也只能娶一个。好在有二丫,二丫是延宁的亲妹妹,合该互相帮衬着,娘要是能把二丫教好了,说不定二丫还能说门好亲事,日后给延宁带来帮助呢!”

第十二章

刘青不知道她回屋后,院子里发生的事,当然也不知道她在蒋氏心里的位置,一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完安氏一番话,蒋氏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确实是她没想到,二丫虽然跟她娘一样看着晦气了点,但丫头都是外姓人,二丫在刘家也待不了几年,迟早要嫁出去的。

到时候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甭管二丫的命硬不硬,克的都不是他们刘家人。

反倒是老五家的说话很在理,刘家不能白养这丫头一场,即便是日后要出嫁,最好能给他们延宁带来帮助才是,这也她作为亲妹妹,该要帮哥哥的。

想到这里,蒋氏不由一阵庆幸,是她没多想,险些被老二家的哄住了,差点真如了她的意,为了抬举大丫而打压二丫。

大丫确实很出挑,是她最喜欢的孙女,可到底隔了一层的肚皮,远没有二丫同延宁亲近。大丫真要说了门好亲事,要她帮衬的兄弟多着呢,延宁还不知排到什么时候。

二丫就不一样了,这么一个兄弟,李氏的娘家也没什么血亲,日后二丫得了好处,能帮衬的除了延宁,还是他们老刘家这些兄弟姐妹。

蒋氏这会儿觉得,抬举二丫,怎么算都比抬举大丫划算。更何况她虽然很讨厌李氏,也不得不承认这女人长得好,要不然当初老大也不会死活要娶李氏进门?

蒋氏以前恨李氏狐媚,迷惑了自家老大,又克死了老大,却也不得承认一点,她家老大最多算高大魁梧,可大孙子长得一表人才,就算没有满身书卷气,那也是百里挑一的秀气人儿,能生成这样肯定是因为李氏生得好。

二丫面黄枯瘦,一脸瘦弱,暂且瞧不出来美丑,但蒋氏看她的脸型和身形,也知道这个也学了李氏,好好养着,未必比李氏当年差。最重要的是好生教者二丫,别让她学了她娘的一身小家子气。凭借着这幅好相貌,定能给二丫说个能帮衬大孙子的婆家。

蒋氏心里琢磨了许久,回了屋又同刘大爷商议半宿,已是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把刘青从床上揪起来,开始她的“闺秀培训教程”。

当然蒋氏没有打扰刘青的美梦,却有人一早来了刘青的屋,捏着她的鼻子让她睡不安稳。

刘青一睁开眼,就对上一张俊秀的脸,上边挂着温润的笑意。

虽然是亲哥,但到底相处时日不长,刘青还是有些不好意思,怕自己睡姿太过奔放,吓到了温文尔雅的大哥。

“哥。”刘青慢吞吞坐起身,这才发现外头还灰蒙蒙的,李氏却已经没见了踪影,不由问道,“娘了?”

“奶一早起来弄早饭,娘过去帮忙了。”

刘青在心里嘀咕,天都没亮做什么早饭,很快反应过来刘延宁今天一早进城,应该是特意给他做的,便点了点头,仰着脸问:“哥哥收拾好行李了吗,什么时辰出发?”

“收拾好了,待会儿用过早饭便走。”

小姑娘刚睡醒,小脸红扑扑的,眼睛又大又水的看着自己,刘延宁忍了忍,还是没忍住伸手,摸了摸她的头,轻笑道:“昨儿晚上帮妹妹取了大名,以后你就叫青青了,喜欢这个名字吗?”

“青青?”

“是啊,刘青青。”刘延宁一眨不眨看着刘青的眸子,低声道,“哥哥希望我们青青像青草一样,茁壮成长,风雨压不垮。”

刘青变成刘青青,单字成叠字,但改变不大,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刘青一开始还在心里吐槽了一下,亲哥给大丫取名字的时候,诗词张口就来,一套一套儿的,名字也都很有韵味,怎么到了她这里,还是脱不开“青”这个烂大街的字呢?

不过现在听到刘延宁的解释,刘青也不好意思继续吐槽了,仰着脸冲刘延宁笑了一下:“我喜欢这个名字。”

“青青喜欢就好。”刘延宁也笑了一下,才继续道,“今儿起,奶会教你一些东西,你要用心学,有不懂的就问奶,别害怕,奶就算是骂你也是为你好。”刘延宁说着把手伸向袖中。

这个熟悉的动作看得刘青一激灵,都顾不上琢磨蒋氏怎么无缘无故重视起她来了,聚精会神的看着刘延宁重新抽出的手……中的银袋。

刘延宁自然也没错过自家妹妹财迷一般的表情,心下好笑,只是想到还有事没交代,他便没有分出心神打趣刘青,只摸了摸她的头,便把银袋递了过去。

“这钱是给你的,不必告诉娘和奶他们,要是饿了,就拿这个去换些吃的,别自个儿扛着,知道吗?”

刘青看了眼里面的数量,大概跟前几天给他们娘的铜板差不多,也有半吊钱,对一个小姑娘来说,毫无意外是笔巨款。

“奶又不让我去镇上,有钱也没处花,哥还是自个留着罢。”刘青不是是金钱为粪土,她琢磨着,刘延宁再是善财童子,蒋氏那里给两贯钱,李氏那里给半贯,她手上这些只怕是他最后的积蓄了。

而且刘青猜测,刘延宁一开始应该没打算给她钱的,李氏那一份,摆明了就是给她们母女俩准备的。否则,以刘延宁的性格,这笔钱也不会拖到离开的早上才给她。

刘青虽然不知道刘延宁为何想起这一出,但是拿着人家的“生活费”,未免觉得烫手。

“笨。”刘青的话刚落音,刘延宁又敲了她的脑袋,力道并不重,少年清澈的声音自头顶响起,“晌午过后,不是常有卖货郎从院门口经过吗。”

刘青眼睛一亮,原来还有卖货郎这种生物啊。

不过这钱她仍旧不能拿。高兴过后的刘青,又换上一脸迟疑,要把钱袋塞回刘延宁手上,道:“我不用,娘那里有钱呢,哥自己留着用罢。”

随后又低声嘟囔道:“要是被爷奶他们知道我害的哥没钱花,打不死我。”

“你把钱藏好,爷奶注意不到的,再说哥哥手上还有钱。”

刘青才没那么好骗,立即仰头看着刘延宁:“哥哥把你剩下的钱给我看一眼。”

“还不相信我?”刘延宁轻笑,端的是一派坦荡,“剩下的钱在书院,没全部带回来。”

见自家妹妹仍是一脸怀疑,刘延宁终是叹了口气,妥协了,仔细解释道:“我这次回得匆忙,刚抄完两本书还没来得及送去书肆,今儿回书院就顺便去一趟书肆,手头便有钱了。”

刘延宁说完,不由分说的把钱重新塞到刘青手里,一面叮嘱道:“哥哥这次回书院,恐怕要过年才回来,家里若有让你和娘为难的事,记得去找五婶帮忙。”

“五婶?”

“是。”刘延宁原先也没想这样,他知道自己能念书,除了爷奶坚持,几位叔叔也是出了大力的。

或许他们这般为他,其用心并不像爷奶那般纯粹,但恩情都是一样的,他得记在心里,日后要懂得报恩。

既是需要回报的恩情,便要注意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因此自他懂事以来,多几个叔父的态度都不偏不倚,挑不出任何毛病,家中氛围才能一直和乐融融,没出太大的矛盾。

当然他也知道这份和谐和平衡,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人心总有不足的时候。只是他没想到这一日竟会来得这般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