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和李氏听到声音连忙出来,脸上也带着兴奋的笑容,却没有他们这般激动,李氏朝他们招手:“你们才知道呢?早半个时辰前,江先生那儿就叫人来说这个好消息了。”

虽然她们早就知道了,但是刘延林还是抑制不住分享的热情,兴奋的道:“大哥的名字特别靠前,说不定能中状元呢!”

刘延根也嚷道:“我还听到旁边几位举人老爷提到大哥,他们不是咱们那儿人士,但是都听过大哥的大名,说他是前十名中最年轻的贡士,以后前途无量啊!”

刘青也很好奇,凑过去问:“大哥排名第几呀?”

见他们说得热闹,李氏没有作声,把刘延宁拉到跟前,细细的帮他整理好衣裳,理好领口系好腰带,连他衣服上的皱褶都一一拂去了,李氏这才抬头,打量着眼前长身玉立的小伙子,这是她儿子……

刘延宁一动不动,由着他娘在他身上又拉又拍的,非常配合。

看着看着,李氏眼底慢慢起了雾气,被她自个儿拿帕子擦去了,才温声道:“你能有今日,离不开江先生的悉心教导,今日这样的好日子,去同你师傅请个安吧。”

刘延宁自然应了,连午饭也没来得及吃,带着刘延林两个匆匆去了侯府。

他们走后,李氏才搂着刘青哭了一场,当然是喜极而泣了,哭完她搂着刘青,有些高兴又有些不舍地道:“你哥哥中了贡士,殿试一过就是进士老爷了,等他当了官,你的亲事……”

刘青没想到她哥刚刚金榜题名,她娘最惦记的居然是她的亲事,多少也有些感动。不过她的婚事应该是没什么悬念了,刘青搂着李氏的胳膊笑道:“娘,你没听二哥他们说吗?哥哥可是前十名的贡士,这里头就他最年轻,又没定亲,等殿试结束后,说不定哥哥的亲事也要来了。”

李氏拍着她的头,笑道:“你哥哥的亲事怎么也不会差,他是务实之人,可不像你,脑子里一天天想什么,都叫人搞不懂。”

刘青倒是不否认她娘对亲哥的评价,她哥的确很务实,而且像他这种怀着远大的抱负,又背负着全家乃至全族压力的寒门学子,应该也没什么心思去儿女情长了。

李氏见女儿不说话,像放下了一桩心事般的感慨道:“这下可以给你挑一门满意的婚事了。”青青两次亲事都不顺,李氏心头其实担忧已久了。

刘青轻笑,没什么羞涩情绪的道:“等哥哥殿试后再说吧。”

李氏点头,再过几日就是殿试了,也不着急这一两日。

第156章

刘青难得没有要木棉木槿喊她, 自己就起床了, 已经过了立夏, 温度渐暖,一大早窗外已是阳光明媚,刘青也不需要赖床了, 睁开眼就爬起来了, 穿戴整齐出门。

早晨还是有点凉意的, 刘青披上了披风才出门。

院子里很是热闹,难得天气不错, 李氏领着人把冬日的厚衣裳, 棉被,甚至是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拿出来洗了晾晒。

家里虽然有丫鬟婆子,不过工作量太大,加上李氏也不是一朝得意就忘了自己姓什么的人, 她依然保持着勤劳朴实的品质, 和大家一块儿动手干活。

院子里忙得热火朝天,奇怪的却是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所有人都轻手轻脚的忙碌着,连刘青来到院子里, 张嘴想同她娘说什么,刚喊了一声,就被李氏拦住了,李氏小声道:“起来了就去洗漱吧, 早饭都给你热着呢,记得小点声,别把你哥给吵醒了。”

刘延宁前儿刚结束殿试,虽然不像会试那样一考就是好几场,加起来要十几天,殿试一天一夜就结束了,但是刘延宁回来时的状态,并不比他刚考完会试时好多少。

好在江远辰那边早有数,当夜便让侯府的大夫来给刘延宁瞧过,大夫说是元气大伤,让好好调养一段时日。

刘青心里不由唏嘘,她哥怎么也算一棵挺拔的小白杨吧,这会试殿试轮下来,生生被熬成了小白菜,身体底子不好的人参加科举,说不定还有生命危险。

当然刘青也能理解她哥的心力交瘁,殿试看着不算什么,成了贡士的考生,考完殿试最差也能成为同进士,可以走马上任,从平民百姓走上仕途了。但是对她哥这类种子型选手来讲,殿试就不是走过场这么简单了。

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或许也是唯一一次被最大的BOSS皇帝,以及一群大佬关注的机会,以后能在官场上走多远,说不定全看这一次的表现,表现得好不说一飞冲天,但至少能被大佬们记住名字,各种任命升迁,大佬们要向皇帝举荐,首先想到的也是记得住名字的这些人。

况且,要应付皇帝和大殿上那些饱读诗书的文臣,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她哥从殿试上回来,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样,刘青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好在已经彻底结束了,她哥现在是“毕业生”,不管殿试上成绩如何,至少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大大小小的考试等着他了,可以说是解放了。

刘青谨记她娘的提醒,轻手轻脚的去洗漱,木棉木槿还在院中忙活,走不开身,刘青也没那么娇气,自己打了水漱口洗脸,又从锅里盛了熬得稠浓的银耳红枣粥上来,加点红糖,不用任何下粥菜,刘青都能空口喝一碗。

毕竟刘青也不是常喝甜粥,糖在这儿属于普通老百姓逢年过节才肯吃一回的奢侈品,银耳和红枣就更奢侈了,刘延宁也只有每回科考后需要补身子时,家里才给他熬这个。因为现在条件好了,李氏便让刘青也跟着她哥一块补身子,她问过大夫,知道女孩子喝这个对身体好,至于其他人,还是吃着传统的白米粥配小菜。

刘青迅速吃完早饭,看了看天色,才问李氏:“娘,今儿不是殿试放榜吗,怎么还不叫哥哥起来?”

李氏头也不抬:“你大林哥他们一早就去了,有了消息他们自然会回来报信,你哥就让他睡着吧。”

刘青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她说怎么起来后都没见到两位堂哥,还以为他们也开始睡懒觉了,原来是一早就出门了。那也好,安心在家等消息吧,殿试放榜,应该不会比会试时早多少。

李氏虽然有心让刘延宁好好休息,不过刘延宁自个儿应该也惦记着放榜一事,所以没过多久他也起来了,洗漱用过早餐,就要出门去看放榜。李氏也不拦他,只是不放心的叫门房跟了一块去。

刘延宁一出门,家里的活基本上也干完了,无事可做的李氏开始紧张了,在院子里一趟趟来回转着,接近午时的时候,刘延林才满头大汗的跑回来,脸色兴奋到发红,语无伦次的道:“中了,中了状元!”

“谁?”李氏头一次身手这么矫健,不等刘延林跨进门,就已经冲到了门口,把人拽进来,“谁中了状元?”

刘青也激动的围了上去,她哥居然成了传说中的状元?这也太神奇了吧。

“大、大哥中了状元!”刘延林喘着粗气回答道。

刘青还只是难以置信,李氏得到刘延林肯定的回复,差点惊喜的晕了过去了,她踉跄了半步,被刘青和刘延林一块搀扶住,才满含热泪的看着天上,“祖宗保佑啊……”

这个消息太过震惊,大家都需要先缓一缓,和刘延林一块扶李氏回屋坐下,刘青才问他:“大哥他们呢?”

“皇上赐下了状元袍,大哥得穿上衣袍游街呢,大根儿陪着一块去了,我怕你们在家等的着急,先回来给你们送信。”

“游街?”刘青听得眼前一亮,“是不是很热闹?”

“可不是。”刘延林这会儿缓过来了,一脸兴奋的跟刘青描述,“敲锣打鼓,还有官差在前面开道,状元探花他们骑着骏马,别提多威风了!”

说到这里,刘延林又道:“对了,我听旁边围观的人说,今年的状元郎这么年轻俊美,应该还没定亲,准备回家喊姑娘出来看游街呢!”

刘青一阵向往:“我可以去看吗?”

李氏此时还沉浸在巨大的惊喜当中,也不觉得闺女去看她哥哥游街有什么失礼数的,反而催着他们赶紧去,别错过了这么重要的时刻,于是刘青就带上木棉和木槿,跟刘延林一块去看热闹了。

刘青看完热闹回到家,她哥还没回来,新科状元半路上就被人团团围住了,说不定要被哪位大人抢回家当女婿,刘青几人就只能先回来。

刘延宁一直到天黑了才回来,他已经在侯府吃过晚饭,按照这儿的规矩,高中状元后,自然要第一时间拜谢恩师,才不算忘恩负义。

家里也早猜到他要在江先生那儿逗留一阵,因此并不担心,但还是都坐在厅里等他回来。刘延宁一进门,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大家细细问了他游街后的遭遇,比如被热情的百姓围堵时是怎么脱身的,又是怎么去侯府的,接下来还有什么安排,等等。

刘延宁耐心作答,“……明日一早要进宫面圣,想必会有任命下来,之后还有琼林宴……”

李氏挑最关心的问:“任命会在哪儿?”

对于这个问题,刘延宁还是可以肯定的回答,“师傅说朝廷有规定,一甲进士可以直接入翰林院,也就是说我这三年里,至少会留在京城。”

李氏不知道翰林院是做什么的,但是儿子可以留在京城,确实是件高兴的事,她儿子以后就是正经的京官了,他们家可算是否极泰来。

喜出望外的李氏双手合十,念了句佛号,又问道:“明儿要是任命下来,就得立刻走马上任吗?”

刘延宁摇头,“好像有月余时间可以安顿琐事。”

那真是太好了。李氏连连点头,心想一个月左右的功夫,足够回乡一趟了,延宁中了状元这样的大喜事,怎么也要亲自回家,祭告祖宗才行。满心欢喜的李氏这才催着刘延宁去休息,别耽误了明日面圣。

刘延宁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今天确实有些疲惫了,因此也没多客套,准备回房洗漱。

刘青忍不住跟着他走了几步,在身后好奇的问:“哥,我听说有榜下捉婿的传统,你怎么就没被人捉走?”

刘延宁闻言停下脚步,敲了敲她的脑袋,“是啊,我没被捉走,你是不是很失望?”

刘青笑呵呵的:“那样我就有个大家闺秀的嫂子了,这叫双喜临门。”

“双喜临门?”刘延宁扬了扬眉,“明天就把你嫁出去,那也是双喜临门。”

李氏笑着叫住了刘青,“行了,别闹你哥,让他早点回屋歇着吧,这一天也是累着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第二日一早,刘延宁就穿戴整齐,精神抖擞的出门了。他走后,刘家也还热闹着,搬过来住了好几个月,邻里邻居都熟悉了,刘家出了个状元郎,附近的邻居也觉得倍有面子,昨天放榜后,就陆续有人带着礼物上门祝贺,都是些鸡蛋米面,也不是很值钱的东西,李氏也就收下了,请人进来喝杯糖水,吃些点心,也算是热情招待。

今天才第二天,状元郎带来的热情还没消退,从早上开始,依然有热情的人们上门祝贺,李氏一边招待络绎不绝的客人,一边还要跟刘延林商量带回家的行李,因为这两天家里太热闹,本来也要陪刘延宁一快出门的刘延林,也留在家里,只叫刘延根跟着去。虽然这儿民风淳朴,但是也怕万一,刘延林怎么也是男主人,有他留在家里,多少有些威慑作用。

李氏正好叮嘱刘延林带人去街上采买些礼物,他们这次也算是衣锦还乡,最好多带点东西,不值钱的也无所谓,给亲朋好友都送上一份,表示他们刘家也不是一朝发达就翻脸无情之人,以前怎么相处的,以后还怎么来往。

刘延林离家大半年,老婆孩子都不在身边,心里也是惦记的,听到李氏说准备叫大家一起回家,自然兴奋,对于采买这件事也是热情高涨,和李氏一起商量了许多,只是刘延宁晚上回来,却打破了他们的计划,“回乡一事……恐怕来不及了。”

李氏还在为儿子授了官职而兴奋,她儿子一上来就是从六品的官老爷,比他们江州的知县大人高一品呢!

对于刘延宁具体的职位,翰林院修撰什么的,李氏听不懂,但是她至少明白了一点,她儿子是在皇上跟前干活的,那是多大的荣耀啊!

李氏想想都激动的不行,恨不得立刻就回乡,亲口告诉公婆和亲朋好友,他们家延宁出息了,现在是天子近臣,以后说不定就辉煌腾达!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冷不丁听见刘延宁说不回去了,李氏愣了一下,“来不及了?你昨儿不是说……”

“我是可以一个月以后再去翰林院报道,不过景行还在回京的路上,可能还要三五日左右才能到,要等他到了以后再回去,时间就怕不够了。”

李氏更加莫名其妙了,“江公子不是还要考院试吗,他急着回来做什么?如果他不急着回去考科举,等咱们从家里回来,你再去和江公子见面不行吗?”

“不行。”刘延宁瞒了这么久,昨天在师傅那里得到了确定的声音,此刻也不介意提前透露了,“景行这趟回来,怕是要来咱们家提亲了。”

第157章

距离李氏知道江公子可能要来他们家提亲的消息, 又过去了六七日。

江景行已经在前日回了府中, 他一回来, 江宁侯府也派人来给刘家送信,说是江景行刚回来,先叫他休息两日, 稍作整顿, 再亲自登门拜访。

侯府大管家亲自来送的话, 就算没有完全说开,这个意思也很明显了, 只是李氏还沉浸在巨大的难以置信当中。

李氏有自知之明, 还不知道江家富贵的时候,她就没肖想过要江公子当她女婿,等进了京城,知道江府不仅是百年侯府,还是皇亲国戚, 老夫人的亲外孙可是龙子凤孙!

侯府这样的门第, 他们以前高攀不上,现在也攀不上。李氏原本打算着,延宁成了新科状元,那青青的婚事, 说不定也能从这一届的新科进士中找,她也不奢望找个榜眼探花当女婿,但是进士里头,跟他们家延宁条件相当的年轻人, 应该是不难找的吧?

李氏想的很好,给闺女找个进士老爷,不必看对方的家业,小富即安。要是对方也像延宁一样,能够留在京里再好不过,两家互相帮衬着;若是不巧只能外放,那也是去一方做父母官,青青跟着过去享福便是,不怕她受欺负。李氏万万没想到,现在来了个侯府贵公子,上赶着来他们家提亲。

还是刘延宁看她魂不守舍了好几日,才出言劝慰道:“娘,你不是时常担心青青的亲事吗,现在景行上门提亲,又是知根知底,岂不正好?”

“侯府这样的门第,知根知底也没用啊。”李氏忐忑道,“江公子怎么会来咱们家提亲,他日后不会反悔吗?”

刘延宁一听,就知道他娘并不是反对这么亲事,只是出于对贵族阶层天然的惶恐不安,也确实,古人有诗云,“侯门一入深似海”,谁也不能保证妹妹嫁进侯府后,就一定能过上他们期待的舒心日子。

只是,人生本就充满了不确定,身份高贵如皇帝的女儿,也有夫妻感情不顺的时候。

往好的方面想,他与师傅关系亲密,就等于和侯府紧紧绑在了一起,只要这层关系不变,看在他的面子上,侯府也不会怠慢妹妹。当然刘延宁没有这么直白的告诉李氏,他只是说起江景行对他妹妹的别有用心,从一年前就开始筹划了,“……我也是近来才得知的,早在咱们进京的时候,他就争取了老夫人他们的同意,那时为了不耽误我参加科举,才拖到这个时候提起此事。”

“景行对青青也是用心良苦,相信他会好好待她的。”

刘延宁难得为江景行说一次好话,可惜刘青对此事一无所知。

“这么说来,青青也是有福气了。”李氏想起当年她嫁给大郎,公婆也是不同意,因为她爹娘早逝,唯一的兄弟也跟着去了,人们都说全家都是被她克死的。而那个时候,刘家是村子里最富裕的人家,住着亮堂的砖瓦房,还有十几亩良田肥地,嫁进他们家可以说是下半辈子都不愁吃喝了,大郎那会儿从不缺媒人上门,可他偏偏瞧中了自己,不顾公婆反对,也要娶她进门。

大郎还在世的时候,她也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公公为人正直,婆婆性子虽有些刻薄,但是有大郎护着,她也没受什么磋磨,后来生下了长子,公婆对她的脸色也一日日好了。她想若不是大郎早逝,公婆应该早就对她摒弃前嫌,而不是等到延宁考取了功名以后。

作为一个人过来人,李氏知道,女人过得好不好,还是要看丈夫,就像延宁说的,江公子瞧中了他们家青青,日后才会对她好,光是这一点,就胜过许多盲婚哑嫁的夫妻了。

想到这些,李氏才慢安下心来,只是还有一点不放心,“你说侯府老夫人他们……真的也同意吗?”

刘延宁淡定的笑道:“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两日后就知道了。”

“也是……”李氏抿唇,“幸好你妹妹还不知道,他们要是中途反悔,也不耽误咱们找别人。”

刘延宁笑了笑,心想他妹妹和江景行私底下通信都不知道通了多少回,她哪能不知道此事?不过他也没有对李氏说这些,因为没有必要,这事已经没什么悬念了。

去殿试之前,刘延宁就从他师傅那儿得到了准信,不仅是江景行和他妹妹的事,还有师傅他们对他的要求,或者说是规划。师傅的意思是要他殿试照常发挥,获进士出身,之后的馆选中才要更加努力,争取被选入翰林院。

作为读书人,刘延宁当然知道翰林院的重要性,那里几乎是全天下读书人向往之地,想要入阁拜相,翰林院是必经之路。不过通过馆选入翰林院,只会是无品级的庶吉士,三年以后才有可能胜任编修等职,而他现在是新科状元,被天子恩赐直接入翰林,任从六品修撰,远远超出了师傅,或者说是侯府对他的预期。

侯府尚不知他有此番造化,只要他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两家结亲一事就能定下来,如今他成了新科状元,侯府应当会更满意才对,怎么也不能临时变卦。

刘延宁对此已是把握十足,要不然也不会提前向李氏和刘延林他们透露。

这几位“知情人士”非常有默契的瞒着刘青这个当事人,正好因为刘延宁高中状元的喜气还没有消散,家里头一个个精神抖擞,来来去去不知道在忙碌些什么,刘青还觉得很正常。

一时大意,刘青直到提亲的人都上门了,才得到消息。

依着惯例,侯府请了官媒一块上门,本来是要媒人先来打探消息,合一合生辰八字,再把婚事定下来,不过两家人现在都有默契,江景行等待这一天也等待已久,再不想耽误下去,干脆就一道办好了。

江景行一上来就直接提亲,侯府的态度也很诚恳,虽然江景行的母亲没来,他父亲江二爷和江远辰都一同到了,有两位长辈陪同,自然能彰显男方的重视。

刘家见这场面,上到主子下到仆人,几乎人人都喜不自胜。

口齿伶俐的官媒发挥特长,把江景行和刘青这一对即将定亲的新人夸得天花乱坠,其实刘青连人都没出来,提亲也好,定亲也好,似乎跟她本人都没什么关系。

直到两边家长交换了信物,亲事才算定下来了,江二爷和江远辰还有事,他们就先走了,江景行这个准姑爷顺理成章的留下来吃午饭,这才有机会见上刘青一面。

刘青也是措手不及,不知道家里全瞒着她一个人,以为江景行现在还没回来了,没想到一个上午的功夫,她的身份就变了,从未婚少女变成待嫁大姑娘,两辈子头一遭啊,刘青心里有点小复杂。

不过江景行下手快又快的好处,他现在是名正言顺的进出刘家大门了,从江南带过来的玩意儿,京里的稀奇物件,一趟趟往未婚妻家送,谁也拦不住他讨好未来媳妇。

遇上刘延宁不在家的时候,李氏就好说话多了,不仅留江景行吃饭,还会给两个年轻人提供独处的条件——当然是在客厅里,或者院子里,他们一眼能看得到地方,想要关门进屋是不可能的。

不过,就算每天“约会”小片刻,他们相处的时间也要比这几年加起来更多,能够和小丫头牵牵小手,谈谈心事,江景行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惜他在京里逗留的时间不多,过几日又要返回江南,江景行现在只能抓紧时间,一天恨不得去刘家十趟,这让侯府本来有心嘀咕的人都明白了,这桩亲事到底是谁稀罕谁。

这一天,江景行给刘青带来了一个不算好的消息,“我娘昨日进宫,请娘娘赐了个教养嬷嬷。”

刘青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这教养嬷嬷和她有什么关系,手就被人紧紧握住了,江景行眼神温柔的看着她,“你先忍一忍,过两年咱们成亲,她也管不着了……”

原来这个教养嬷嬷是给她请的?刘青恍然大悟,她说怎么这次定亲顺利的不可思议,二太太居然一句话也不说,原来后招在这儿。

刘青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二太太的行为,在侯府住了一个多月,足够让她看清侯府的环境,看似尊贵的侯夫人,娘家兄弟竟然只是个五品知府,世子夫人又是侯夫人的亲侄女,相比之下,二太太的娘家,和她师傅的岳父家世,就要比侯夫人娘家高出一大截了。

尤其是江景行的外祖家,要说简在帝心,江宁侯府不一定比得过他们。

自古女人多攀比,二太太出身高贵,想来平日在妯娌面前也是高人一等,江景行又是她的骄傲,连侯府的老人都说,当年老侯爷在世时,最喜欢的是江景行,而不是嫡长孙,如今的世子爷,可见二房在很多地方都压了大房一头,可如今他们刘家的家世,连世子夫人的一半都比不了,二太太咽不下这口气太正常了。

只是连老夫人都发话了,丈夫儿子也不跟自己一条心,二太太的反对毫无作用,所以请宫里赐了教养嬷嬷下来,二太太大概铁了心要把刘青往“名门淑媛”的方向打造了——不管怎么样,她儿子绝对不能娶粗鄙的乡野村姑。

说起来,二太太也不是完全不变通之人,她的想法是没错,就是苦了刘青,本来就不喜欢受拘束,现在又被押着学规矩,宫里娘娘亲赐的教养嬷嬷,说出去都是荣幸,他们家只有感恩戴德的份,根本由不得刘青有丝毫敷衍。

不过这是后话了,至少在江景行离京之前,教养嬷嬷还没有下来,刘青也就能躲一天是一天。

江景行前后加起来,在京里也不过住了十来日,正事办完,喜欢的姑娘成了自个的未婚妻,又培养了感情,他现在可谓是春风得意,也该回老家准备最后的院试了。

童试过后,第二年还有乡试,江景行都准备在祖籍参加,所以尽管他们订了亲,可以光明正大的见面,但还是架不住距离遥远。唯一比较方便的,就是他们现在恢复了通信。

连见面都成了奢侈,成亲就更不知道还在何年何月了,至少两家人暂时都没有把这项提上日程。

李氏琢磨着,未来姑爷说不定像他们家延宁一样,也等着先考完科举再成家,至少得先把乡试给考了吧?这样也好,青青又可以多留一年了。

江景行回江南,是跟刘延林和刘延根一块动身的,因为可以同一段路再分开,而且两家就要成为亲家了,他们路上也好互相照应。

叫刘延林和刘延根现在回家,是刘大爷的意思,早在刘延宁高中状元后,他就立刻写了书信送回家,解释了不能回去的原因,顺便也请刘大爷他们来京城。他如今在京里做官,可以说是已经安定下来了,接家中长辈来京,也算是尽了孝道。

刘大爷却放心不下家里一摊子事,现在不像以往,几亩地说撒手就撒手,他们和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不说日进斗金,但也是不愁吃喝,就凭孙子的那些俸禄,要把他们一大家子接到京里去,只怕吃喝都够呛。

反正孙子在京城,又不会跑,他们什么时候去享福都成,倒不如趁现在还干得动,再攒几年家底。

刘大爷和几个儿子一商量,决定暂时不去京里了,主要家里的娘们还在互相别苗头,他和老婆子要不在家盯着,还不得闹翻天?到时候生意也别想做了。

这回叫刘延林和刘延根回家,是为了让他们把各自的媳妇孩子接到京里去。

既然他们走不开,也就只有这兄弟俩能在京里帮衬着刘延宁了,刘青和李氏都是女子,指望不上她们去办什么事。

再加上张家那边也决定下来了,要在京里也开几间铺子,这些事总不能让刘延宁一个官老爷去插手,还是叫刘延林和刘延根照应着才好,刘大爷估摸着,这两个孙子怕也要长住京城了,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大的小孩还不会走路,小的刚成亲不久,总不能叫他们小夫妻天天见不着面,所以尽管王氏和安氏颇有微词,刘大爷还是压着叫两个孙媳妇都收拾行李,等刘延林哥俩一到家,就随他们北上。

老家有人欢喜有人愁,京里这边就是喜气洋洋了,正如刘青预料的那般,教养嬷嬷一到他们家,差点没被她娘供起来。

李氏激动,一是为了皇恩浩荡,二也是因为二太太的“用心”,她不是傻子,早前在侯府的时候,二太太态度总有些阴阳怪气,她还当是富贵人家瞧不上他们这样乡下人,江公子来提亲了以后,她才明白过来,二太太是对这桩婚事不满意呢。

其实二太太瞧不上他们家也正常,侯府这样的门第,她自己都没想过要去高攀,当然这门料想不到的好事落到自家身上,李氏也没有因为担心二太太的态度就拒绝,她认为主要还是看江公子的意愿,从这些天里他频繁的来他们家,就能得出来,江公子自个儿是再满意不过的。

世上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李氏也不敢奢求太多,不过从二太太进宫请了教养嬷嬷这上面看,她倒觉得对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或许二太太心里还瞧不上自家,可至少她愿意教青青,请了教养嬷嬷来,说明二太太心里也是盼着他们好的,这样的婆婆,可不比只知道刁难磋磨儿媳妇的婆婆好太多?

李氏想想,又觉得安心了几分,竟帮着教养嬷嬷一起盯着刘青学规矩了。

除了刘青的事,李氏也在琢磨刘延宁的终身大事,之前他身上没有一官半职,怕婚事高不成低不就,再加上也一心放在读书上面,并不急着张罗婚事。现在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