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京城不比江州,他们人生地不熟的,想要相看姑娘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找人,李氏想找闺女商量,那日侯府请来家里的官媒,看着就很可靠,不知道找他们有没有用。

刘青也没经历过这一遭啊,那天官媒的面她都没见着,哪知道靠不靠谱?只能建议她娘,可以去试试。

李氏胆子小,有个侯府出身的未来女婿,并没有让她张扬几分,反而更加束手束脚了,以前她是怕做错了事连累儿子,现在更怕拖累女儿,让她被未来婆家瞧不起,一时也拿不出主意,到底该不该找那官媒。

好在刘延宁有个好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不假,李氏还没有头绪的时候,江远辰已经帮着张罗了,他挑选的还是御史席大人的嫡幼女,正五品的京官,也是清贵人家,自然是刘家高攀的。

相看的地点是在侯府,跟刘延宁没什么关系,是刘青和李氏过去的,正好席夫人是世子夫人的远房表姨,寻了个由头,带着席姑娘去侯府做客,刘青和李氏也不是侯府的生人了,直接坐上府上派来的轿子,进了侯门,与席姑娘见了一面。

第158章

这年头所谓的相亲, 基本上是看家世, 疼爱姑娘的人家还会比较在意男方的人品和家风, 感情什么都就只能随缘了。

席夫人都愿意带席姑娘来“相亲”了,证明他们对刘延宁的家世是不挑的,要先见一见刘延宁的家人, 也是想看一看他们的人品, 怕姑娘嫁到野蛮不讲理的人家去受罪。

刘青和李氏的人品, 自然也没什么好挑的,她们两个不说有多么优秀, 但至少一看就知道是很好相处的人, 于是没过几日,侯府那边就提醒李氏可以请媒人上门提亲了。

相亲没刘延宁什么事,但是提亲却是刘延宁和李氏一块去的,刘青先前还有些暗爽的想,她哥总是阻扰她谈恋爱, 现在他娶媳妇, 还不是得她出把力,这就叫风水轮流转。

然而刘延宁到底比刘青“技高一筹”,没什么悬念的,就把亲事给定下来了, 刘青那几日还经常拿这个事逗他,结果她哥定亲这日也没她什么事,连刘延林夫妻都陪着一块去了,刘青反而被他们留在了家里。

二嫂小林氏回来后跟刘青说, “之前听你二哥说,席大人很是喜欢大哥,我原还不信,今日去了席大人府上才知道,要不是席夫人在旁边,大哥只怕现在还没回来,被席大人拉着不放呢!”

虽然两家已经定了亲,但是席大人毕竟官位比刘延宁大,所以刘家这边还是习惯用尊称。

刘青听完就忍不住瞎猜了,看来她哥的未来丈人对他很满意啊,就是不知道她哥是不是早就知道席大人有意选他为婿。

她哥应该是早就有数的,刘青想起她之前拿未来嫂子逗他,他都一副气定神闲、不为所动的模样,应该是把握十足了。而且他们师傅虽然有时候比较强势,却并不古板,他们相看之前,师傅应该是问过了他本人的意见,这才叫府里安排起来的。

不过不管怎样,这确实是一件喜事了。

站在刘延宁的角度,想要找家世更好的妻子也不是没可能,只是高攀来的婚事到底没那么圆满,如果他一个人倒无所谓,可他还有一大家子要照料,不仅是他娘,他年迈的祖父祖母,包括供他读书的叔父们,和底下那些堂弟和侄子,也都是他的责任,没有家人的付出,就没有他刘延宁的今日,如今他出头了,自然不能忘记拉扯这些亲人。

祖父他们现在不便来京里,往后总归还是要来和他一块住的,他要是娶个门第太高的妻子,就怕对方脾气也大,叫长辈们受气不说,家里头只怕也得不了安宁。

席大人家的闺女刚刚好,五品御史在京里并不起眼,应该养不出用鼻孔看人的闺女,而且席大人为人刚直,想来家风也不错,虽然门第比他们家高,但也不至于高到什么时候都压他一头的程度,遇到事情应该可以说得通。

这几条就叫刘延宁很满意了。

刘青也很高兴,她就想得没这么深,喜欢这门亲事有两个原因,席姑娘长得很漂亮,她哥放到现代也是男神级的人物,相貌气质和才智都不缺,和席姑娘这样的白富美女神才相配嘛。

席姑娘不但长得好看,性格也不错,说话温温柔柔的,不属于长袖善舞的类型,不过和她娘应该会比较合得来——刘青有时候还真的挺担心,就她娘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她哥要是娶个厉害的老婆回来,她娘估计还得受儿媳的气。看席姑娘的样子,应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既然大家都很满意了,婚期安排得也很近。

席姑娘如今是十七岁“大龄”了,好像是前几年席大人父亲过世,丁忧期间没有合适的人选,等拖到席姑娘年龄大了,婚事就更不好说了,这才耽误到现在。

如果说席姑娘都算是“大龄剩女”了,那刘延宁就是正宗的“大龄剩男”。席大人家里着急把女儿嫁出去,刘青他们家也不见得轻松。刘延林比刘延宁还小,孩子都能跑能跳了,刘延根也厉害,媳妇刚接到京里,就被诊出了有孕在身,算算日子,应该是他们刚回老家那会儿就怀上了。刘延宁再不抓紧,估计刘延林都要准备生二胎了。

两家都着急,正好一拍即合,婚期就定在了十一月底。

所以刘青这阵子除了学规矩,没事还帮她娘就聘礼问题出谋划策,还要布置新房。

刘延宁定亲的消息送回了老家,刘大爷也给了准信,成亲前他们肯定赶到京里来。

想想到时候一大家子挤在一起,三进的院子也有些窄了,刚好刘大爷回信的时候,又托人带了几张银票过来,这些钱办聘礼是绰绰有余了,李氏便和刘延宁商量后,请了工人把院子往外扩一扩。

院子大的好处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外围在动工,刘青他们住得一点影响都没有,连噪音都没听见多少。

接近四个月的忙碌,刘延宁成亲的日子终于来了,这是整个刘家的大事,刘大爷和蒋氏领着几个小孙子,在刘三叔的护送下来了京里,他们预计要在这边过了年才回去,所以把孩子们都带上了。

江景行是比刘大爷他们晚了几日才回京的,虽然他前几个月里已经过了院试,成了正经的秀才公,人却还留在苏州没有回来,刘青也是后面才想通的,江景行非要回祖籍考试,应该是为了结交人脉,江南才子的名号不是虚的,朝中文臣里,至少有一大半出身江南。江景行成了江南考生,结交起来就方便许多了。

不过刘青也只是瞎猜,这件事牵扯的不是江景行一个人,甚至可能不只是江宁侯府的打算,她也就没有问这么多。

江景行原本好像要过年才回来,现在刘延宁要成亲了,江景行作为好友兼未来妹婿,自然不能错过这杯喜酒。江景行回京的第二天,就来刘家拜访了,刘大爷和蒋氏见他过来,比见了亲孙子还高兴些,一直到把人送走,脸上的笑容都没断过。

刘大爷难掩自豪的对大家感叹:“自从延宁中了状元,咱们家的喜事是一件接一件啊!”

第一百五十九章

刘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但也不能说十全十美,比如刘延宁都成亲将近一年了,他媳妇肚子还没有半点动静, 这就足够让刘家上下都揪着心了。

刘延宁是长房长子,虽然刘延林和刘延根都生了儿子, 但是长房曾孙没有出来,刘大爷他们就一天没办法安下心来。

远在江州的蒋氏急了,满世界的打听生子偏方,一听到什么法子就立刻托人送到京里来,李氏就更着急了, 隔三差五的吃斋念佛,只求佛祖给她个孙子。席夫人那边也没闲着,因为就在京里,两家走动得勤,席夫人时不时派人送来补身子的药材, 也没少往香火盛的庙里跪拜。

席氏愣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其实在刘青看来,她哥才二十出头,嫂子二十都不到,都这么年轻,根本不用着急, 没消息可能是缘分还不到,这种事着急也没用,还不如放宽心,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可惜在这种大事上, 刘青没什么发言权,她只能看着她们病急乱投医。

在刘青上辈子,想要孩子的夫妻早就上医院做检查去了,再不行还可以做试管,到了这边,女子嫁人一年无所出,就要准备纳妾了。

刘延宁成亲一年多,席氏心里怎么想的,刘青不知道,她娘李氏是有点意动了。

随着刘延宁高中状元,入翰林院当值,后来又与席家结亲,李氏在京里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应酬圈子,大多是刘延宁同僚家的女眷。

翰林院是个庞大的机构,刘青也是她哥入了翰林院才知道,修撰、编修这些官职居然没有规定数目。庶吉士无定员很好理解,这里属于人才储备库,每次三年一次的馆选,都会挑选一批新科进士入翰林院,这些庶吉士相当于“进修”,三年后,成绩优异者继续在翰林院当职,其余任各部主事,或者外任县官。所以庶吉士的数量一定不会少。

修撰、编修和检讨无定员,刘青就很惊讶了,原来这三个官职,不一定是状元、榜眼和探花才能胜任,庶吉士考核合格后也能被授予修撰等职位,而且人事变动是每三年一次,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迁,说不定与刘延宁同为修撰的同僚中,就有早他好几届的前辈。

这样一来,刘延宁光是翰林院的同僚就挺多了,他是新科状元,风头无限,少不了上门拜访的人,他们的女眷也来得勤,一来二去,李氏的交际圈子就打开了,偶尔也会应邀出门。

刘延宁是支潜力股,他现在有了明媒正娶的妻子,也影响不了他受欢迎的程度,刘延宁有了妻子还可以纳妾,他们送过去的姑娘若能给刘家生下一儿半女,往后也能当正经亲家走动。只是碍于席氏的父亲五品御史,不好得罪,心思活动的人家也没有一上来就给添堵。

如今席氏久无所出,刚好给了他们机会,李氏这段日子出去交际,听了不少别人的家事,生不出孙子就让纳妾,最后子孙满堂这些话,耳根子软的李氏终于也心动了。

还好李氏不仅耳根子软,性子也软,听了再多“母亲给儿子纳妾是天经地义”的鼓励,她一个人也拿不定主意,还是习惯性的先同刘青商量了。

她娘要给她哥纳妾生儿子……刘青想扶额,反问道:“大夫说了嫂子不能生吗?”

“也不是。”李氏没少请那些据说擅长妇科的大夫来给儿媳看身子,她也在旁边听了大夫的诊断,“大夫说你嫂子没太大毛病,养一养就好了。”

刘青放心了下来,开了个小玩笑:“嫂子没毛病,那就哥哥不能生了,纳妾也没……”

话还没说完,刘青被她娘拧了一下,“打死你个没良心的,你哥白对你好了!”

刘青捂着胳膊往后退了一步,喊冤道:“嫂子不是不能生,又不是哥哥的毛病,那他们怎么还没消息呢?”

李氏急着为儿子辩解,想也不想的道:“你哥成亲才一年多,早年在咱们镇子上,成亲三四年才生孩子的人家也不是没有,子女缘还没到而已,你急着编排你哥做什么?”

刘青这时才上前,挽着她娘的胳膊笑道:“你也说哥哥他们的缘分还没到,急着纳妾做什么?嫂子那样端庄舒雅的大家闺秀,她生的儿女肯定也是聪慧机灵的,就像娘一样。那些愿意当姨娘的姑娘,能有什么好性子,你就不怕她们掐尖要强,到时候把你孙子孙女也带坏了”

听闺女这么一说,李氏就想到了她的妯娌王氏,早些年她就吃过妯娌的苦,连带着她家青青也被王氏的女儿雅琴欺负,李氏的心思顿时歇了一大半。她琢磨着,闺女的话也没说错,都是刘家的子孙,有公婆看着,王氏她们的孩子虽然不至于长歪,但是整个家里,谁也没有她的这双儿女出众,连公公都说了,主要是因为她爹是秀才,把她教养的好,她的儿女才能好,公公现在找孙媳妇,至少都是要能读能写的姑娘。

延宁不容易娶了个大家闺秀的妻子,真要抬几个姨娘回来,能跟席氏比吗?

不过李氏心里还有些不甘心,转头问刘青:“万一你哥和你嫂子也是这么想的呢?”

怎么想的,纳妾?刘青抿了抿唇,心想她哥踏入官场后,成长的不是一点点,他现在的心思连她都不太看得透,不过她嫂子肯定是一万个不愿意的。

千金小姐哪能没一点傲气啊?可她嫂子自从嫁进来后,姿态摆得却不是一般的低,不仅对她和她娘好到没脾气,就是面对生活习性不太讲究的妯娌孙氏和小林氏,她都能谈笑风生,看不出一点嫌弃的样子。而且过年时刘大爷和蒋氏在这边住了两个月,席氏在两老面前也是孝顺有加,百依百顺。家里头都说刘延宁这个媳妇娶得好,大家闺秀就是比旁的姑娘强,刘青却觉得她嫂子好得过分了,明明是低嫁,却弄得跟自己高攀一样,好像一点情绪都不敢有。

后来,刘青和她嫂子接触的多,关系还算融洽,也常聊起她哥以前的事,刘青就发现她嫂子对这个话题异常的感兴趣,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一提到她哥,她嫂子的眼里就跟亮起了小灯泡似的,刘青不知道,别人看她提起江景行是不是也这样的感觉,但她嫂子对她哥的确称得上是迷恋了,恋爱中的女人哪能没一点占有欲?

不过刘青也没有明说,她只是笑道:“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无论是哥哥,还是嫂子有这个意思,他们自己肯定能商量好,娘就别插手了。”

李氏仔细一想,觉得也是,儿媳妇是通情达理的人,延宁更是主意大了,他们要觉得不行了,总会自个儿想办法,既然是成家立业了,她确实不好总插手儿子屋里的事。

不过李氏还是颇有些怨念瞥了刘青一眼,“你站哪边的,怎么这么帮着你嫂子,连你哥都不顾了?”

“我当然是为娘和哥哥好了,万一他们都没这个意思,娘却硬要给哥哥纳妾,不仅破坏了哥哥和嫂子感情,也怕嫂子她怨上你,又让哥哥夹在中间难做。”刘青笑盈盈的,“而且哥哥不纳妾才好呢,他带个好头,往后江大哥也跟哥哥学习。”

换位思考下,李氏的脸色也变得慎重起来了,她刚想说话,刘延宁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的,他们家没那么多规矩,刘延宁直接踏进了刘青的闺房,先同李氏见了礼:“原来娘也在青青这儿。”

李氏和刘青一同站了起来,说闲话被当事人抓个正着,总会有些尴尬的,偏偏刘延宁一脸轻笑,看不出半点问题,也不知道他到底听见了多少。

随便扯了几句,外边下人有事禀报,李氏就先过去了,刘延宁这才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刘青:“中午去师傅那儿,景行托我给你的。”

自从订了亲,刘延宁早就阻止不了江景行接近他妹妹了,不过因为江景行在准备明年的会试,也不能天天往未婚妻家里跑,遇上刘延宁去侯府给师傅请安,让他顺便捎封信,或者带点小礼物,刘延宁还真不能端着脸拒绝。

见不了面,能写信也是好的,刘青脸上顿时就挂上了笑容。

刘延宁看了她一眼,又道:“师妹也要定亲了,师傅叫你到时候也过去。”

刘青还紧紧捏着她的信,闻言惊讶道:“怎么曼桢没跟我说?”

“师妹哪像你这么大胆妄为。”刘延宁终于忍不住,伸手戳了戳她的额头,戳得刘青跟不倒翁似的晃了两下,他才收回了力道,解释道,“婚事是师母去世前口头定下的,跟师妹她外祖家的表哥,平日里没人提起,师妹大概也没想起来吧。”

刘青点点头,表哥表妹在这儿是官配,她也不好说什么近亲遗传,小伙伴的外祖家对她算很不错了,隔三差五把人接过去住,听她奶娘说,她在那儿还有自己的院子,过去就像住自己家一样,而不是客人。这样一来,至少小伙伴嫁过去不用担心受欺负。

“那我想想给她送什么礼物。”当初刘青和江景行定亲,侯府的姑娘们知道后,又请她聚了一次,送上了贺礼,不过最重的还是江曼桢送的,是她娘遗物中的一套首饰,刘青自从定亲后,偶尔也有应酬,至少侯府那边,就时不时接她过去见客人。小伙伴送的首饰,还真给刘青撑了两次场面。

好在刘青现在也不缺好东西,她嫂子的,江景行送的,还有老夫人赏的,她要考虑的是送什么东西,小伙伴才用得上。

“不行的话,让你嫂子帮你准备。”

刘青听他这么说,又想起之前和她娘的聊天内容,也不知道她哥听见了没有,难免盯着他打量了一阵。

刘延宁弯了下嘴角,伸手揉着她的头发,笑道:“放心吧,哥哥不纳妾,好给景行做个榜样。”

他本来就不好女色,对妻子也没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勉强。

刘青笑弯了眼睛,她当时只是随便那么一说,江景行以后要不要纳妾,跟她哥有没有纳妾没关系,同理,她哥要是想纳妾,也不会因为她而放弃。但是听到她哥这么说,刘青依然很开心,被偏爱总是让人感觉幸福的。

第一百六十章

刘延宁确实说到做到, 之后家里再没有人提起过纳妾一事,就连刘大爷他们来信询问,刘延宁也说是他的问题, 他太忙,没多少时间陪伴妻子。他这么说了, 刘大爷也没有继续追问。

丈夫这么温柔,替自己把所有责任揽过去了,席氏感动之余,也投桃报李,对刘青他们越来越好, 连为刘青准备嫁妆一事,她都主动接过去了。

席氏虽然不知道刘青帮她打消了婆婆要纳妾的念头,但她清楚丈夫对唯一的妹妹有多看重,对她好,甚至要比对丈夫温柔体贴更能让他满意, 席氏于是一门心思置办起嫁妆来了。

刘青的婚事,说远也不远,过年时江远辰就向刘延宁透露了,等江景行考完会试,若是会试没中, 就先办他们的婚事,如果会试过了,就等殿试结束,最迟不会超过今年九月。

刘延宁早就有心里准备, 他也不想把妹妹留成老姑娘,过完年她就十七了,这个年纪也该嫁人了。而且景行比他小不了多少,他都成亲两年了,侯府着急也正常。因此过完年后,刘延宁就跟李氏提了这事。

嫁姑娘是大事,尤其是刘青嫁得这么好,这两年里刘家攒的钱,刘大爷拿了一大半出来给李氏准备嫁妆,可以说是比刘延宁娶媳妇时的聘礼还丰厚了。江远辰也是个“重男轻女”的,刘延宁成亲他都没表示,到了刘青这儿,还在私底下给了刘延宁一千两算是添妆。

江远辰生长在侯府,应该最是清楚这里边是怎么看人的,刘青只有一个哥哥有出息,还只是从六品的小官,在侯府下人眼里都不够看,她现在去到侯府能够被以礼相待,因为她是府里主子关系亲近的客人,等刘青嫁进府,想要撑起主子的派头就没那么容易了,嫁妆丰厚一点,至少能让那些眼皮子浅的收起歪念头。

刘延宁收了银子也没藏私,全交给李氏置办了,李氏现在手里头宽裕,也是卯足了劲去准备。

不过这办嫁妆,就没刘青什么事了,本来李氏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还会咨询她的意见,现在又有席氏主动帮忙,婆媳两个有商有量,就用不上刘青了。

刘青也不闲着,待嫁的姑娘任务都挺重,绣嫁衣绣喜被,最好还要亲手做点荷包,给婆家的长辈缝两件衣裳以示孝顺,刘青也逃不开这一遭,衣裳和荷包可以叫木棉木槿代劳,嫁衣被套枕巾却是要她亲自动手的,这是习俗,木棉和木槿最多帮她打打下手。

除此之外,刘青学规矩的大事也不能耽搁,教养嬷嬷一天没被召回去,她就一天不能松懈。

刘青深以为宫里头应该是把教养嬷嬷给忘了,毕竟她也不是多重要的人,又过去了两年多,当主子的也不一定把什么事都放在心上,身边没人提醒的话,可不就忘记了吗。

真担心嬷嬷要跟着她一块出嫁了。

刘家人各自忙碌,江景行也顺利的成了贡士,婚期便要往后推一推,现在最重要的是殿试。

江景行顺利通过会试,其实并不惊讶,他本来就才名在外,心理素质又好,就连本该关心则乱的刘青,都不太担心他会科举失利。

不过,即便大家胸有成竹,对江景行信心满满,殿试放榜,看到江景行的名次时,还是非常惊讶的,江景行居然被钦点为探花。

刘青此时都有点怀疑她是不是老天爷的亲闺女了,上一届的状元郎是她亲哥,这一届的探花又成了她未婚夫,这运气简直是爆棚了。

如果说刘延宁高中状元是“一朝成名天下知”,那江景行现在就是“众望所归”,他本来就是京城有名的贵公子,许多贵妇眼里的最佳女婿人选,江景行成了探花,人们第一反应是“原来是他,我见过的!”

而不是一脸懵逼的求科普——“江探花是何许人?”

江景行和刘青订了亲,虽然两家没有敲锣打鼓的宣扬,但是也没藏着掖着,与侯府来往密切的女眷都不是第一次在府上看到刘青了,稍微打听一下就知道两家的关系。

于是托江景行的福,三年前刘青作为状元郎的亲妹妹,还鲜为人知,现在反而以新科探花未婚妻的身份火了。

状元的妹妹兼探花的未婚妻,这个身份确实很罕见,放在上辈子,刘青绝对是让考生们疯狂转发的活体锦鲤,不过到了这里嘛,她也就只能让人看看稀奇,然后当面感叹一句这是她生来的福气,也就罢了,真正被称为佳话流传下去的则是状元和探花要成为郎舅的关系,并没有刘青太多事儿。

不过,广大待字闺中的少女们,听说这段佳话还是比较羡慕刘青的,尤其是在知道新科探花结束科举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马不停蹄的准备迎娶未婚妻进门,这在不谙世事的少女看来,绝对算得上情深意重了。

事实上江景行的迫不及待,把刘家人也惊讶到了,他刚高中探花,这两个月里应酬想必少不了,一个月后也要去翰林院当值,从书生踏入官场,总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因此刘家人觉得婚期往后延也正常,就像刘延宁当初高中状元,也是将将到了年底,他们家才准备好把席氏迎进门。

老家刘大爷他们得到信时,婚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了,刘大爷他们还没来得及为未来孙女婿是探花郎的事感到欣喜,立马收拾行李,马不停蹄的往京里赶,这才没有错过婚礼。

刘家人虽然惊讶,甚至有点手忙脚乱,但是谁也没有拒绝侯府要就近举办婚礼的提议。

江景行高中探花,尤其是他和刘青定亲被很多人打听出来了以后,来刘家拜访的客人就越发多了,大多数是叫原本就和李氏或是席氏交好的女眷引荐,毕竟交际圈摆在那里,李氏她们也不好拒绝。

相熟的不熟的聚在一起,说的话题倒是一成不变,以前大家说刘延宁,现在的话题则是江景行。贵族子弟参加科举的并不少,和江景行交好的曹声扬就和他一同参加了殿试,获进士出身,前几日在馆选中也名列前茅,已经被选入翰林院,以曹声扬这样的成绩,在贵族子弟中已经算难得的青年才俊了,可想而知江景行有多出类拔萃。

本来在殿试中能够名列前茅的,大多要年长一些,上届科举中出了个弱冠之年的状元,已经够叫人侧目了,不过寒门学子因为出身原因,唯有寒窗苦读才有出头之日,他们足够刻苦勤奋,也常有人飞上鳌头。

相比之下,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就不用这般拼命,他们生来就有绝对的优势和资源,甚至不一定要通过科举,靠着祖荫入朝为官,未必没有位极人臣的一天。像江景行这样出身好的探花郎,简直是凤毛麟角,历来都是尚公主的种子型选手,皇帝都不一定舍得错过这样优秀的女婿人选。

尽管侯府并未隐瞒江景行早已定亲一事,依然挡不住人传这样的闲话,这是皇权至上的时代,真要让公主娘娘相中了,有未婚妻算什么,就算成亲了都能叫夫妻和离。京里流传的话题,李氏出门走动,也难免听到些内容。

刘家这样的出身,也就刚刚脱离普通老百姓的行列,和李氏来往的也不是什么世家贵族,都是半桶水的人家,听见尚公主就激动了,人家是天之骄女,真要成了公主驸马,那岂不是一步登天了?

李氏听在耳里,心里就有点惴惴的,所以侯府那边透露了想要尽快办婚事的意思,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就应了,江景行高中探花的喜气还没散去,现在又双喜临门,刘家上下也是喜气洋洋,包括匆忙赶路的刘大爷他们,虽然忙乱了一点,却也是心甘情愿。

刘大爷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孙女出嫁的前两天赶到了京里。这要是刘青嫁个家世普通的,刘大爷他们都未必会赶过来,倒不是不重视,毕竟路途遥远,他们来回一趟,至少要四五十天,家里头事情还挺多的。

不过刘青现在是嫁进高门,别说刘大爷和蒋氏身子骨还健朗,就是行动不便,抬也要抬到成亲现场去的。孙女有大出息,他们做爷奶的怎么能缺席这样重要的场合!

一眨眼就到了出嫁的日子,刘青觉得这时间就像坐上了火箭似的,不仅是因为快,还有点不可思议,跨出这道门,她将要走上一段新的旅程,未知,忐忑,期待,也不乏恐惧,各种情绪交织在了一起。

这一天,刘青就像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由喜娘和嬷嬷摆弄着。

就像刘青猜测的那样,教养嬷嬷要随她一块出嫁了,沈嬷嬷在他们家住了快两年,对刘青也算是尽心尽力,不仅教她规矩,还帮她调/教身边的丫鬟,刘青猜这些都是二太太请她来原因。只是在备嫁的这段时间,沈嬷嬷也帮忙操持了很多事,让刘青开始怀疑另一个可能,或许不仅是教她规矩这么简单,等她出嫁了,说不定还要在她身边当个管事嬷嬷。

这样的安排刘青倒不排斥,她身边没有可靠的老人,去了侯府还得重新安排,倒不如沈嬷嬷来得放心,毕竟她们相处了快两年。而且沈嬷嬷是宫里娘娘赐下来的人,就算是侯府根基颇深的下人,也不能不给她几分脸面。

至于她私底下是江淑妃的人,还是老夫人那儿的人,或者是听命于她未来婆婆二太太,刘青倒不太关心,只要对她没有恶意就好了。

对沈嬷嬷放心的人不仅是刘青,有她帮衬着,李氏也能放心的看着一身嫁衣的闺女开始掉眼泪,尤其是新郎过来,看着儿子要把闺女背出门的时候,李氏都快哭背过去了,刘青也下意识抓着门框,不过最后还是被她哥背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几天沉迷追更,对不起大家,我有罪(シ_ _)シ

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娘出了门, 特意来参加婚礼的席夫人才有空和女儿说几句体几话,她先是感慨了刘青丰厚的嫁妆,十里红妆, 连身为亲家的她都咂舌了,“女婿才当官三年, 他们就攒下这么丰厚的家底了。”

席氏笑了笑,心想她娘还不知道小姑子的私房钱有多厚,她也是近来才知道,小姑子不仅拿家里的红利,侯府那里还有她的红利, 可以说整个家里,最有钱的就是她小姑子了。

不过她嫂子还在这儿,席氏就没有跟她娘说这个,只是委婉的道,“也不全是自家添的, 侯府给的聘礼就多,师傅私底下还给了相公一千两,就怕委屈青青呢。”

“三爷?”席夫人惊讶,“你们成亲那会儿,也没听说三爷有什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