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讶异的望向徐思——他确实一直自以为聪明,但他从未料到徐思竟会看破他的心思。事实上这一日他也一直在反省,是否正是他的自作聪明才导致如意受了无妄之灾。

好一会儿之后,他终于摇了摇头。

徐思道,“你依旧是聪明的。只是你还在该脚踏实地的去学怎么做人的年纪,连做人都没弄明白,就先把聪明用在了怎么投机取巧上。这岂不就是件蠢事?阿娘并不是说你阿爹教你的那些不好,或是没用,然而一切聪明和技巧都是需要根基的。而你尚还没踏踏实实的做人,把根基扎牢,大可不必急着去效仿你阿爹那一套。”

二郎听懂了道理——虽依旧不明白他阿娘所说根基具体指的是些什么,但还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庭院渐渐炎热起来。

如意一心一意的来面壁。早先混乱的心境早已被徐思盘理整齐,她的心情还是很轻快的。

她体质毕竟不错,又还在奔跑玩耍一整天也不觉着枯燥劳累的年纪,倒也没有特别难受。不多时侍女们拿木勺泼水浇灌起庭院来,她便更加轻松。反省完错误,实在没旁的可想了,她就开始背诵徐思教过她的诗赋。

二郎不知何时从殿里出来,仰头牵了牵她的衣袖。

她便如平时一样牵住了二郎的手,问道,“你来做什么?”

二郎便道,“来和阿姐一起受罚。”

第十二章

日光毕竟毒辣,白日里同如意一起面壁、玩耍时二郎还不觉着,待傍晚时空闲下来,沐浴过后准备用饭了,二郎脸上、脖颈上便红肿疼痛起来。

天子待他极其溺爱,最怕他有什么病痛。就连如意捏了他一下,天子尚且非要让如意顶着烈日面壁思过,何况是他身旁婢女们的疏忽?故而他身旁伺候的人无不小心翼翼,从不敢让他有半点磕着碰着。疼,对二郎而言是十分陌生的体验。而晒伤偏偏又尤其的疼,仿佛被持续不断的炙烤着一般,无法缓解下来。且兼天热,他人又有些昏昏沉沉的,渐渐的心里便烦躁起来。

他性情寡言,倒也懒得向父母抱怨。然而脸色到底阴沉下来,晚饭只草草用了几口,仄仄的在一旁等如意吃完,便一起回去休息了。

他生得白皙,晒红的痕迹也就格外明显。实则天子一回辞秋殿就看出他晒伤了,只隐忍不问罢了。此刻见他根本就没打算说出自己不舒服,终于问徐思道,“你罚他了?”

徐思风轻云淡道,“是,罚他背了一篇《论语》。”

天子欲言又止——他有心问徐思,怎么忍心在这么热的天罚二郎出去暴晒,然而分明是他先这么罚了如意,便哑口无言。他又恨徐思,二郎毕竟是她的亲生儿子,她竟能狠心拿二郎来报复他。心里也是憋气得难受。

徐思却又主动补充道,“不过是姐弟之间闹了一些小矛盾,要紧的是敦促他们各自知错改正,和好如初。何至于要体罚他?罚得重了既容易伤到孩子的身子,又让他心里生出恐惧、反感来。岂不违姐弟友爱的初衷?故而我就只罚他背了《学而》一篇,给他将道理讲明而已。”

天子知道她是在隐晦的规劝自己,不过他原本就是想将畏惧种在如意的心里,让她对二郎爱而畏之。因此虽一如既往听得十分顺耳,却也没放在心上。只听明白徐思确实没体罚二郎,才又道,“朕瞧着他像是晒伤了的模样——

徐思莞尔笑道,“宫里他也就只有如意一个玩伴。素日里都是如意迁就他,这一回如意受罚不能自由,他想找如意陪,自然就只能转而去迁就如意。”又笑道,“结果如意没事,他反而给晒伤了。”

天子听了,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不悦道,“你就不心疼?”

“怎么会不心疼?”徐思笑道,“不过也还不是件值得勃然作色的事。他体质还好,也并没有中暑。只是晒得不是地方,夜里睡觉沾枕疼,只怕会有些失眠。我已给他送去了薄荷膏,您要不放心,就宣太医来看看吧。”

太医来看了,确实只是晒伤而已。因天子紧张儿子,太医到底还是额外给开了避暑的汤药。

反倒是二郎,因脸疼,休息时又被太医打断了,心情十分烦躁。

天子见他还有发脾气的力气,便知道他确实不要紧。就又起了“让他吃点苦头也好”的心思——知道了其中滋味难受,日后同如意分担惩罚时,他也能多顾虑一二。

不过,天子到底还是不乐见他对如意的感情——毕竟如意只是个物件罢了,妙法妙音和琉璃才是他的同胞姐姐,天子并不希望他待如意好过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们,觉着还是该早些将他同如意分开来养才好。

盛夏的暴雨在闷热的傍晚之后沛然袭来。雷暴狂舞在暗夜里,将屋里映得一阵阵电白。雨水砸地而响,瞬间就湮灭了滚雷之外一切声响。

二郎因脸上、脖颈上的晒伤,明明困得昏昏沉沉的,却怎么也无法入睡,听闻雷声、雨声,心中烦躁终于被激发出来。

他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困倦中居然控制不住大哭起来。然而雷鸣太响,殿内侍女们竟无人能听见。

二郎哭了两声,倒是略清醒了些。他便抱着枕头从床上爬下来,胡乱蹬上丝屐,往徐思房里跑去。

侍女们待要跟上去,然而二郎一心要去找阿爹阿娘救助,只觉着这些人十分碍事,便发作道,“滚开!”

侍女们既不敢“滚”,又不敢跟上去,只能小跑着追在他的身后。

这一连串大人便弓腰垂首拢袖,不远不近的被二郎引着,在轰隆隆的雷鸣和哗啦啦的暴雨声中,疾走在辞秋殿长长的回廊中。

如意晃着腿坐在凳子上,一面听乳母讲故事,一面透过窗子、借着回廊的灯光观赏着暴雨夜色之下的庭院。

忽然便瞧见一行人如过江之鲫般往徐思殿里去,不由上了心。探头出去一看,便瞧见跑在最前头的她的小弟弟。她见空中暴雷舞动,依稀记起二郎在襁褓中曾被雷声惊醒哭泣,便想,莫非是雷声太响吓到了他?

二郎半梦半醒的便跑到徐思门前,待要一头闯进去时,却被翟姑姑带人匆匆拦下来。

——天子在徐思房里,正是不能被孩子撞破的时候。

二郎却还知道敬重翟姑姑,没有因为被她拦下而发脾气。但短了他的觉睡,他也正当不讲理的时候,一闷头非要找他爹娘不可。

到底还是硬赖过去,将有他三个人那么高的房门给扑开一条缝隙。

如意终于在此刻赶过来,低声唤道,“二郎!”

——她却有过撞见天子同徐思“打闹”,而被丢出门的经历。知道大人们玩耍是不能随便打扰的。便来带二郎回去二郎闻声,知道是他的姐姐,终于不再非要见他一时还见不着的爹娘了,满眼泪水的就回身扑到她怀里去,“阿姐,脸疼。”

如意还是头一次见他泪眼汪汪的诉苦撒娇,然而待要掰着他的脸帮他看那里疼的时候,二郎已眼皮沉沉的站着抱在他身上睡起来了。如意是知道二郎夜里看过太医的,也问过太医他的状况,知道不要紧。又见他睡态极可爱,便不吵醒他。只轻轻帮他吹了吹,便招呼侍女将他抱回房里。

谁知二郎觉出阿姐不在了,竟又强睁开眼睛,耍赖欲哭。

如意忙拍了拍他的小腿,道,“不要紧,我跟着。”二郎方又放心的睡过去。

天子匆匆同徐思做完事。虽早先听闻动静时说“别管他”,然而到底不能放心,终还是披衣起身去二郎房里查看。

二郎身旁的侍女便低声向他回禀,“公主殿下帮他吹了一会儿,这会儿已睡熟了。”

天子不悦道,“你们便不能给他吹吗?”

侍女不敢还嘴。天子却也知道,他这只是找茬罢了——同样一件事旁人做来图惹烦躁,可若是自己极亲近信赖的人去做,却能令人松懈舒适下来。而他培养二郎的方式,却正容易让二郎在他人跟前无法放松戒备。

天子提了灯笼小心的去二郎卧室里查看,只见姐弟二人互相偎依着,确实都已沉沉入睡了。

天子在床边立了片刻,终于还是吹熄了灯笼,悄悄的退出了屋子。

第十三章

景瑞二十年,春三月。

转眼二郎也到了当初维摩出阁的年纪,在这件事上天子却并不娇惯他,早早的便为他修建好王府、选拔好幕僚,命他入朝为官。

就此,二郎也在七岁时离开皇宫,正式开始接触外臣和朝政。

徐思虽万分舍不得他,却也知道这皇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乱世里,不论北朝还是南朝,历代都有皇子王孙在不到十岁的年纪上就开始担任官职,接触政事和军队。

盖因在当今的时局下,皇族同大士族并无十分本质的区别。虽名为天子,但若前推二三十年,同众人也不过是一样的门第,甚至同朝为官时官位也许还在人下。都是世交,谁还不知道你的天命是怎么来的?故而朝臣难以生出什么敬畏之心来,忠诚也就十分脆弱。之所以不取而代之,并非是因为不想,只是因为实力不足罢了。朝臣士族各为其家,皇族也唯有子孙繁盛,掌握住足够的军队和权利,才能避免被其余的世家鲸吞蚕食。

因此就算天子不打算册封二郎为太子,也势必会让他成为手握实权的藩王,好令他日后辅佐兄长,守住大权。

二郎虽生在帝王家,却并没有无忧无虑的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日后当一个富贵闲王的命。遵循天子的命令,早早出阁学习和历练,对他而言也未必是件坏事。

也只能切切叮咛他好好照顾自己,注意饮食和穿着,亲贤远佞,不要荒废读书……因徐思叮嘱得太多了,二郎还觉着她是小题大做,略不耐烦的安慰她,“又没离京,会常回来看您。要还不放心,就让阿爹收回成命吧。”

这些年二郎性情越发沉默,心思也越发的深沉。也就只有在徐思和如意跟前才会流露出些符合年纪的傲娇来,为她们总拿他当孩子待而出声抗议。

他一句话安慰得徐思哑口无言,转头又对如意道,“你若也舍不得我,日后就把公主府建在王府隔壁。不愿走门,翻一道墙就能见面。”

如意原本还好,被他一说,想起自己日后也是要同母亲分开的,眼泪唰的就滚落下来。

二郎欺负完母亲和姐姐,觉着心满意足了,这才放柔了声音,好好安慰她们,“别哭了,真的会回来常住。”

二郎也果然没有食言。头一个月他要接见府僚臣佐,熟悉和处置治下政务,还要抽空听徐茂、范融为他讲说文学和经义,比较忙碌,故而一直住在王府里,待到第二个月一应人事都熟悉上手之后,他每旬就只回王府住三五日,其余的时候依旧住在辞秋殿里。

如意白白伤感一番,结果每天她下学回来,总是能看到二郎理所当然的回到辞秋殿,照旧读书、玩耍、颐指气使——且欺负人还多了一个名目,“我偶尔才回来,你要格外容让我”,不由气结。

“你怎么总是回来呀!”

“我阿娘住这、我阿爹住这、我阿姐住这。这是我家,你说我‘怎么总是回来呀”!’

“可是你就没有政务要忙?没有民情要了解?没有朋友要交游吗?”如意觉着若自己出宫居住,每日里肯定有做不完的事。

“每天半日功夫,尽够处置这些了。”根本就耽误不了他回来用饭、睡觉。

“可是维摩哥哥他——”

二郎嗤之以鼻,“我又不是他!”虽这么生硬的驳斥回去,但二郎也不是故意要惹如意不痛快,便又道,“他是不愿意回来罢了。”

至于维摩何以不愿意回来,二郎便懒得细说了。横竖他也不关心这些事。他只将胳膊撑在桌子上,上上下下细细打量如意一番,转而问道,“你真的去国子学读书了?”

徐思信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她是当世才女,就算将天下男儿一并算进来,在文学和经义上胜过她的也不是很多。亲自教授子女已然足够。兼如意和二郎年幼,都还不到幼学之年,她也就没急着为他们外聘名儒为师,只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如意和二郎都是十分聪慧的孩子——虽聪慧上二郎略胜,但如意更勤奋上进,总体还在伯仲之间。徐思觉着这样的组合很好,既不会因为相差悬殊而使优者骄劣者馁,又能在年幼时便遇到旗鼓相当的同窗,使人觉出学业的有趣和友谊的可贵,互相激励和陪伴。

时至今日她依旧觉着,世家子弟天赋过人者不知凡几,独她和徐茂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年幼时他们一道读书的缘故。也正因一道读过书,所以他们更相互了解、惺惺相惜,兄妹的感情较旁人也更深厚。若如意和二郎真能如她好徐茂一般共同求学,也是平生幸事。

可惜帝王家到底不同寻常门户。二郎才七岁便要自立门户了。

如今少了二郎,如意再跟着徐思读书,就无人可以陪伴她了。

徐思觉着不论对如意的品性,还是学问,“独学而无友”都不是一件好事。便早早的开始考虑如意日后的学业。

天子孩子不多,两个儿子都七岁出阁,天子指定文学之士和名儒教导他们。先皇后是世家才女,有自己的人脉和思路,身旁不少有博学的女史,两位公主跟着她长大,无需天子来操心。至于张贵妃,她虽只粗识得几个字,却一心将琉璃培养成风雅多才的邦媛,打的也是外聘名师专门教导的主意。

宫里没有需求,也就不曾专门设立给皇子、宫女启蒙的学馆。虽也有女史为妃嫔、公主们定时开讲授课,但一个月也就讲那么三五回,显然满足不了如意的求学之心。

徐思思来想去,觉着在宫里是无法为如意找到和同龄人一道求学的去处的。

便将主意打到了国子学。

国朝并设国子学和太学。太学招收普天之下有志于学、品学出众的士子,考核优异者可为入台城或东宫为掌故、舍人、郎中,以备天子和储君顾问咨询。但世家子弟自恃门第,耻于和寒门士子同窗共学,前朝为此而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朝臣的子弟。

国子学设立之后,太学虽设犹废——只有进不了国子学的寒门士子才会进太学,而世家把持选官,断绝了寒门子弟的晋身门路,纵然多一个太学生的名号,又有什么益处?

国子学却也没如何兴盛起来——都说是世家把持选官,纯以门第论优劣了,又何必刻苦钻研经义?

且世家自有门路为子弟扬名。不学无术不要紧,寒门子弟才爱钻研经义,以当章句小儒而自满,世家子弟旷达任侠,这才是真名士的风流。处置不了政务更不要紧了,案牍劳形俗务累身,是胥吏、俗人的做法,清谈论道垂拱而治才是君子之职——横竖就是既要占住位置,又不肯做这个位置的事,还要说做事、做好了事的人“浊而俗”。

他们原本就是靠出身占住了原本应当靠才华占住的位子,又哪里肯到国子学去求学,让天子去考核、比较他们真实的才能?万一考核出他们才不堪其品,岂不反而妨碍了他们原本平流稳进的前途?

故而顶尖的世家都不愿将子弟送入国子学。

在这样的大势下,就算是真正有才华的世家子弟,为免自绝于全天下的世家,也不能去走国子学这条“学而优则仕”的正路。

天子设立太学和国子学时,为的是能不拘门第、唯才是举。也确实从中提拔了不少寒门士子……但这些寒门士子被士族压制在浊官路上,官当得也十分愤懑和艰辛。

——天子也有他撼动不了的东西。

故而如今国学不昌,太学和国子学靠着天子一力独撑,不生不死的延续着,前景黯淡。

而随着天子年纪渐老——他已快到知天命之年了——进取之心也渐渐减弱,他也懒于费力去思索如何振兴两学了。

故而徐思说起想将如意送入国子学求学一事,天子并没有过于反对。只同徐思约法三章——不暴露公主的身份、不暴露女子的身份、不触犯国子学的规矩——便答应下来。

此刻如意刚刚下学回来,身上穿的还是国子学统一配发的青衿深衣——因深衣宽袖长摆十分影响书写和运动,她还命人改了款式。袖口收窄,腰身收细,下裳裁短露出靴面来。她本就生得亭亭玉立,这一改越发衬托得她身姿新竹一般清秀。满身的书卷气,却又不失灵动俏皮。

听二郎询问起来,她便兴冲冲的答道,“是,阿爹准我去国子学上学。还专门为我开了幼学馆。”

二郎当然知道这个“幼学馆”是怎么回事——毕竟在国子学内开幼学馆,选拔九到十三岁的世家少年入学就读的主意还是他给天子出的。说是专门为了如意,在他这里倒也没差错。

看如意的模样,想必在幼学馆里她过得相当顺心。二郎忽就有些不仗义——如今他一人独对徐茂和范融两个师父,虽说功课进展更快,但总觉着没有和如意一起学习时那么丰富有趣了。可不和他一起学习,怎么如意反而过得更快活了。

想到如意质问他何以不同朋友交游,二郎便问,“……莫非你已经交到朋友了?”

如意道,“人我都还没有认全呢。不过我确实不是孤身一人,”她便抿了唇,眉眼弯弯的向二郎夸耀,“三姐姐听说我去国子学读书,也央求了阿爹和张娘娘,如今她同我一起去幼学馆上学。舅舅家三哥哥也在,三哥哥十分照顾我。他一同我说话,馆里所有人就都聚过来了——你还记着三哥哥吧,年初舅舅从徐州回来时,曾带他入宫觐见过。”

二郎心想:你同舅舅家三表哥一起上学又怎样,我还同舅舅一起上学呢!

但还是郁卒的应道,“见过。”

他这位表哥名叫徐仪,年长他四岁,今年才止十二岁。

二郎身旁同龄人不多,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比较的对象——他的长兄萧怀猷自幼才思敏捷、文采斐然,朝野上下多有赞美之声。就他阿爹的说法,朝臣的说辞虽多溢美,但他阿兄确实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二郎以萧怀猷为标的,暗暗觉着天下的“佼佼者”也不过如此。仁不足以抚民,威不足以驭下。也许文采辞章胜过他,可还不至于让二郎心生敬意。

但就在二郎对出阁后所阅览的人事隐隐感到失望的时候,徐仪随父亲回朝了。

第十四章

二郎犹记得,那日徐仪跟随父亲前来华林苑里赴宴。虽是天子为北疆归来的臣僚接风洗尘,姗姗来迟的那个也必然是天子——二郎和徐思、如意跟随天子来到华林苑时,徐茂、徐仪父子已等待多时。

正当江南天气回暖的时节,水面初平,浅草成茵,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徐仪身在御苑里等待天子驾临,心却悠然憩息在这风景之中。内侍唱禀天子驾到时,他正远望黄莺穿林而过,闻声淡定的收回心神。目光不经意扫过如意和二郎,他便不失礼节的一笑。

——这是一个同二郎、同萧怀猷,甚至同二郎平日所见的世家子弟全都截然不同的少年。

他并非不聪明,也并非清静无求,他只是君子坦荡荡,无怖亦无忧。

而随后徐仪在天子跟前的应答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文思敏捷并不下于大皇子萧怀猷,更难得的是精通骑射武艺,六年来他的父亲执掌徐州,他只是跟随在侧,便能说清徐州上下的局面、历年所经历之战事。思维之清晰敏捷,并不逊于成人。

这是一个天之骄子。有同二郎截然相反的性情和家教,还有不相上下的洞察力。

几乎在看到这个表哥的第一眼,二郎便意识到,这才是同龄人中真正的“佼佼者”。

而至少在所见之世面和所习之武艺上,徐仪在他之上。

二郎自恃聪明的活到七岁,终于遇到了一个让他意识到人外有人的少年。难免就起了些争胜之心。

结果最该站在他这一边的如意,竟然又临阵跳反了。

二郎不由就有些气闷,觉着他阿爹所说“女生外向”四字评价,真是太真知灼见了!

不过,他大致也猜得到徐仪为何要进幼学馆,不至于当真就不许如意同徐仪往来。只负气的叮咛,“既然三表哥也在,便好好上学吧。”

他想如意也不至于让人欺负了,毕竟如意是他都欺负不了的人。可为了万全起见,还是该往幼学馆安排个耳目,替他留意着才好。

第十四章

徐仪进幼学馆没有任何其他理由,就是为了如意。

他同如意的婚事是两家长辈早就商议好了的,天子也已经默许,并不存在什么变数。徐家所有人都知道,徐仪日后是要尚公主的,徐仪自己也心知肚明。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家人不会挂在口边,徐仪自己也很少去想。毕竟一日之中有那么多事要处置呢,徐仪也还不到儿女情长的年纪。

但是一别六七年之后再回到京城,昔日懵懂幼童俱都长成性格鲜明的少年少女,过不了几年就要真正开始谈婚论嫁了,徐家人也就不能不留神操心一番——如意的性情究竟长成什么样了?

郗氏自认,当年同小姑的约定她并没有辜负,她的儿子确实长成了一个值得托付的良人。

就是不知如意有没有长成一个幽娴淑女。

郗氏正想着何时去宫中探望徐思,顺便仔细看一看她未来的儿媳妇,结果徐思往家里送了个信儿——她打算送如意去国子学读书。

郗氏的心情相当复杂。

徐思送信儿来根本就不是商议,而是通知。郗氏甚至可以相见她家小姑将整件事筹备周全之后,忽然想起来——啊呀,这可不止是她女儿,还是徐家的儿媳妇呢。还是送信告知一声吧。

徐思恐怕压根就不觉着这安排有任何不妥之处,就算意识到男扮女装去国子学求学读书一事背礼逆俗,也觉着徐家必定不是迂腐拘泥之辈,根本不会在意这件事。故而就只知会一声罢了。

但是郗氏很在意,她有些不痛快。

其实世家大族常将女儿同儿子一般教养,家中子女同窗共学并非奇事,甚至还有许多人家女儿的才华胜过儿子。但是这些男女同窗,大多限制在族内。就算不是族内,也多在名儒之家,外族子弟慕名前去求学时才会发生,也都在师长的监管之下。

像徐思这样,直接将女儿扮作男装送出家去,同男儿一道起居学习的,简直草率得惊世骇俗。

——郗氏并不是不信任徐思对女儿的教导。

但是同窗求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朝夕共处啊!万一相处久了滋生出什么私情来……

郗氏便对徐茂道,“让老三也去国子学读书吧。专心读几年书,结交一些朋友,也顺便照应一下如意。”

徐茂:……

等徐仪知道,她阿娘非要让他去国子学读书竟是为了看住媳妇儿时,深深觉着自己应该不是亲生的。

然而徐仪的出现,却令国子学的气象为之一新。

在徐仪出现之前,国子学中也有不少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毕竟天子也有自己打天下的班底,且一直着力提拔寒门士子,朝中有不少军旅和寒门出身的重臣——但真正的高门世家子弟,却一个也无。

而徐茂身居高位,久负盛名,在世家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东海徐家也是“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名门望族。何况徐家不止文学传家,还有家学渊源,祖上曾先后有人师从郑康成和杜武库,出过数位名儒。

这样的人家却将族中子弟送入国子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