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合同。”他的笑意胸有成竹,“可以只走双方合同,诚书文化和绮文传媒去签。你和诚书文化之间,有先前的签约合同,另外我们还可以为这次出版拟一个补充协议。”

谢青下颌微抬,立刻声明:“那我要自己找个律师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陆诚心底想笑,不在意地轻耸肩头:“你找十个律师都行。”

谢青被他调侃得脸上发烫,薄唇抿住,不再说话。

陆诚含着笑,视线落在她低垂的羽睫上,温声又说:“你如果没意见,等法务拟完协议,我拿给你签?”

谢青深呼吸,心底几番矛盾,最终决定接受与绮文的再次合作:“好。”

顿了一顿,她又说:“我请您吃饭?”

陆诚一愣:“嗯?”

她很认真地说:“拿回版权的事,多谢。”

“哦…”他忽而局促,目光飘忽不定地在空气中划拉,“别客气,应该的。”

纵使对她没有那些难以言述的感觉,他也不愿意看到她这样有才气的作者吃这种亏。

《赤玉录》抄袭的事,考虑到舆论战的问题,不得不等。但《青珠录》的版权纠纷并不牵扯那么多,他迫不及待地想帮她打一场翻身仗。

局促感淡去一些,他说:“吃饭不急。等法院受理了,我请你吃饭。”

不是他不想跟她吃,而是知识产权的官司太难打了。

请客吃饭又是一件或多或少有仪式感的事情,会提高她心里对这件事的期待值。可如果她满心期待,最后法院却连受理都没有呢?

他不想给她造成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那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太难受了。

所以他宁可等一等。

即便受理离胜诉还有很远,但至少是真正往前迈了一步。

正事谈妥,谢青没有在他的办公室里多留。

她离开后,陆诚拿起手机。

他点开微信,翻出一个已屏蔽消息很久的群——B大文学院2014级大本营。

发了两条消息,群里小小地热闹了一阵。

几分钟后,陆诚拿到一个微信名片的推送,名称是Mia Zhang。

他想想,又问:“有手机号吗?”

有人说:“稍等,我去问问。”

又过几分钟,一个手机号通过私聊发给了他。

陆诚向对方道了谢,长按号码,直接拨了出去。

响了两声,电话接通:“喂,您好?”

是个温柔的女声。

陆诚礼貌询问:“您好,请问是张觅雅女士么?”

“是,请问您哪位?”

“学姐您好。”陆诚稍微套了一下近乎,接着表明身份和来意,“我是B大文学院14届的,我叫陆诚。有个案子,想请您帮个忙,您最近方不方便面谈?”

张觅雅:“我最近不在北京,什么案子?”

陆诚说了个大概:“版权方面的。我认识的一位作者,合同签亏了,低于市价很多,显失公平的那种。”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如实告知:“这种官司不好打。”

“我知道。”陆诚点点头,“请问您现在在哪?方便的话能不能给我半天,我们面谈。”

对方明显地愣了一下:“我在济南。你要为这个专门跑一趟?也不是急事,等我下个月回北…”

“急。”陆诚平心静气。

“?”那边又愣了一回,“版权的案子?”

陆诚:“对。”

那不就是知识产权案?这个不应该急啊,也急不来。

他怎么说得跟有破案任务压力的杀人案似的。

.

晚上八点,大多数人都已下班,陆诚也已回家,谢青看了眼时间,打算写完手头的一小段剧情便回去休息。

房门敲响,她随口说了声“请进”,思绪又沉在剧情里缓了好几秒,她才抬起头。

进来的人是叶玲。

“…谢小姐。”她讪讪地关上门。

谢青放下笔,倚向靠背。

“知乎那个贴子…”窘迫令叶玲变得有些局促,“我修改过了,你看一眼。”

她说着把手机递过去,谢青一语不发地接过,翻了一翻:“行,这样可以了。”

“对不起。”她低着头说。声音压得很低,听上去很委屈,委屈得好像随时能哭出来。

谢青抬眼看着她:“我都没哭。”

叶玲一下子有点乱阵脚。

“再说,我也没说什么。”谢青缓气,“这件事对我来说结束了,就这样吧。”

她说着重新拿起笔,叶玲惴惴不安地踟蹰着:“陆总那边…”

“我没跟他说是谁。”谢青风轻云淡,“但贴子里也牵扯到他,如果他自己去找酒店查也很正常。这就是你跟他之间的事了,别问我。”

冷淡,公式化,又无懈可击。

叶玲呼吸轻颤,忐忑不安地在她面前又杵了会儿,转身离开。

走了两步,又收住脚。

转回身,她问谢青:“你和陶然是不是关系不太好?”

陶然?

谢青看向她,反问:“怎么了?”

“陶然一直在跟我说你和陆总的…”叶玲微顿,找了个合适的名词,“八卦。”

谢青轻轻地吸着凉气。

叶玲继续说:“她说陆总签你就是因为个人感情,说在你来诚书文化之前,他就请你吃过什么的。年会的时候我提到你住行政层,她的反应立刻就很…”

她一时卡壳,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陶然当时的态度。

谢青想想,给她了个词:“嗤之以鼻?”

“…差不多吧。”叶玲道,“她说肯定是为了找陆总方便。”

谢青:“她说你就信了?”

“我想你们都是灵墨工作室出来的…”她道。

这是听八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的逻辑,觉得一个人跟另一个人熟,就自然而然地会觉得她说的事情是真的。

很少有人会直接去想即便是“熟人”之间,也还有恶意造谣的可能。

谢青无言以对,叹息:“谢谢你告诉我。”

叶玲舒了口气,沉默一会儿,又说:“不过你说得也对。”

谢青:“?”

“我发贴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但刚才我想了想…如果你和陆总性别互换,我可能就不会信陶然的话了。”她讪讪的。

谢青点了下头:“我知道。”

所以她才会一下子联想到这个方向,因为在这种方面,大家就是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她在读书的时候已见识过很多次类似的恶意。

“真的抱歉。”叶玲神色颓然,“其实在网上我还…我还挺键盘侠的,特别讨厌性别歧视的事。”

却就这么毫无意识地自己当了一次歧视者。

谢青沉默着斟酌了会儿,告诉她:“我不会在陆总面前为你说好话,但如果他查,我会把这些如实转达的。”

叶玲点点头:“谢谢。”

.

不过,陆诚一时没有精力在贴子的事上多分心.

因为星期四的时候,《诉风月》的第一轮网络营销,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作者有话要说:上一章24H内的评论都戳了,不过戳的有点抽,如有遗漏请告知

注释:

【授权期5年,首印量20000册,版税10%,单本定价不低于32元】借玉篱大大的合同聊一下出版的事儿。首先“版税”指的是作者从每一本书里能拿到的钱,比如单本定价32,版税10%,作者就是每本赚3块2。首印量20000册的话,一般合同的规定是图书上市之后就要先把这两万册的钱打给作者,至于能不能卖出去作者是不承担责任的。#如果你拿到合同发现上面写的是卖多少给多少本的钱,那说明出版社在坑你##还有就是修完稿交稿要先付20%30%的定金,防止图书无法上市你的修稿工作变成无用功#

然后,首印量。

在我小学的时候…大概十几年前吧,比较红的作家出书,动不动首印量十万二十万册都是有的。但是现在出版行业属于夕阳产业,一般新作者的首印量范围是6000册10000册,版税5%7%。

所以,20000册的首印看起来量不大,但是在实际情况里是很可以了,而且版税10%呢。

我要什么时候能签个20000,10%的出版,睡觉都能乐醒。钱多钱少不是事儿,这是个成就!!!

陆诚还敢说要谈到30000册,我一边写一边觉得:呵,您口气很大吼!

#是的,身为作者的我,酸了。#

chapter 24

其实认真算的话, 这场营销应该已是第二轮。过年的时候已经有过一回预热了,但预热时为了不显得刻意,大家选择了漫不经心的画风,造成的影响有限。

微博营销, 基本是四家公司的地盘。陆诚和其中两家都有合作,《诉风月》交给了其中一家。

预算不高, 只有5万。

营销公司提供的策划有两份, 主要是涉及的营销号不一样。方案A里包含大量的推文及读物博主,方案B则是其他类别居多。

最后是魏萍拍板定下的方案B, 她说:“推文博和读物博基本都是圈内人, 粉丝也大多已经是网文圈读者,转来转去没出圈;但如果由其他博主扩散开,很多隐藏读者会被挖掘, 至于圈内,看到一篇文在外面名气大了, 自然而然会注意的。”

所以, 最终是以一位拥有百万粉丝且活粉占比不小的科普博主为核心, 其他营销号转发造势。

那条核心微博的内容简单得出奇, 博主以随手发博的口吻说“最近偶然看到篇新文叫《诉风月》,好好看,文笔在线情节动人,目前没看到什么雷点。等我再追追,好看的话写一篇书评安利你们!”

没有附链接,没有提及任何渠道, 甚至没有提起这位被称为“诚书文化的神秘人”的作者,“安利”卖得完全不迫切。“等我再追追,好看的话写一篇书评安利你们”这句话,更显得矜持诚恳。

底下有人询问在哪里可以看,博主也只是很随意地写一个公众号的名称留在评论里,并不把它转发出来。

当日白天,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并不算高,只有四五百条。

转发内容也都很简单,大致都是“马一下”“文荒,回头看看”。

第一个小爆点在晚上十点多出现——博主的闺蜜,粉丝量200W+的另一位红V突然转发了这条微博:“我去看了!!!真的好看!!!卧槽看得我浑身舒爽!!!我命令你们都去看!!!!!”

和原博的矜持形成巨大反差,有效地刺激围观群众的好奇心。

转发量用大半天的时间突破3000关口,临近中午的时候,又有几位名气不小的红V悠哉转发。

“转”。

“马克”。

“留着有空看”。

都是简单的用词,好像就是无意中看到一条感兴趣的微博,随手一转。

第二天晚上七点,转发量突破8000,然后数据增长速度放缓下来,但还在继续涨着,突破10000大关不成问题。

彼时《诉风月》还没有更到任何高|潮情节,作为预热,万转达成的传播量已经可以了。

巧妙之处在于,在上万的转发及几千的评论里,没有人怀疑这是营销。

因为平常大家推文也是这样推的。背后并无推手和资本运作,却这样意外走红的文,在网文圈里数量不少。

现在,《诉风月》的第一个高|潮在连载中出现了,正式的营销随即跟上。

谢青写这个情节时还在过年,当时公众号运营手里还有没用完的存稿,每天晚上按时发出就行,让她不用着急邮寄新的稿件。

所以这份稿子她是前几天回北京后才交上去的,依旧是手写稿,签完骑缝签名按完手印交给陆诚。

当时陆诚没顾上看,直接交给编辑去录入。

两天前的晚上,编辑突然在微信上狂戳谢青:

“谢青大大!!!!”

“谢青大大!!!!!!!!”

“大大你出来!!!!!”

谢青:“?”

编辑:“我敲上一章的时候没多想,今天敲新一章,突然反应过来…裴珩是真死了吗???”

谢青:“…0.0是啊。”

编辑:“???以后还复活吗???”

谢青:“复活什么啊,凉透了。”

编辑:

然后是昨天早上。

谢青到诚书文化的时间从来不会太早,反正一大早也没什么灵感。

在她走进大楼的时候,陆诚恰好从外面开了个会回来,两个人一起乘电梯,陆诚当中看了她好几次,好几次欲言又止。

弄得她忍不住问:“陆总怎么了?”

“那个…”陆诚轻声咳嗽,“我早上看了新稿,那个裴珩…”

鉴于编辑已经问过一回,谢青猜到了他要说什么,神色淡淡:“死了。”

陆诚:“那他…”

谢青:“不复活,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