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主簿此言差矣,这铁锅的铸范已经做好,临时再改更费事;何况此锅出自内造,不精美华贵,不足以彰显王者气象。”光禄寺卿得意洋洋地抚髯,又福至心灵地冒出个点子,“此锅既然是由崔主簿制式,不如就命名为‘崔锅’吧。”

安永当即汗颜,推拒道:“别,还是叫…炊锅吧。”

“炊锅甚好,一字双关,尽显高妙。”众人立刻交口称赞,一致通过。

于是这大锅炒菜很快就在新丰城中流行开来,此事自然也被奏报奕洛瑰闻知,他好奇心起,当即命令中书舍人泚笔朱批道:新鲜,钦命崔主簿即刻如法炮制,炒盘菜来进奉。

安永接旨后哭笑不得,只能硬着头皮下了御厨,卷起袖子亲手为奕洛瑰炒了盘菜。

结果不消多时,中书舍人的朱批便下达给光禄寺卿,之后又在太官署内广为流传、大解人颐:光禄寺卿听旨,从今而后,不可使崔主簿入太官署掌朝会膳食,钦此钦遵。

这一下太官署内供膳二千四百人,人人都知永安公子手艺不精,很是幸灾乐祸地拿他娱乐了一通。只有冬奴振振有词,在回府的官道上大声替自家公子申辩:“我家公子是君子远庖厨,越是君子离得越远…本来就是世家公子,哪有自己会做饭的道理?”

冬奴的说辞窘得安永越发无地自容,只能躲在牛车里扶额。

 

第二十八章狩猎

这一年的夏天在喧嚣中渐渐逝去,金莲川猎苑的山林被染上了一层迷人的秋香色。骄阳似火,奕洛瑰浑身是汗地跳下马背,将皮囊壶里的水尽数浇在晒得火烫的发髻上,跟着迈步走进大帐的凉荫里,筋疲力倦地躺倒在毡毯上。

大帐里崔桃枝早已等候多时,这时忙不迭凑近了奕洛瑰身边,巧笑倩兮地嘘寒问暖,将剥好的葡萄一颗颗喂进奕洛瑰口中。

“陛下今天打了多少猎物?”崔桃枝一边问,一边瞄了瞄奕洛瑰的箭袋,立刻乖觉地讨好道,“陛下英武神勇,一袋箭全都射完了!”

奕洛瑰被她傻乎乎的奉承逗笑,咽下口中冰凉馨甜的浆果,伸手捏了捏崔桃枝娇嫩红润的脸颊:“真是乖巧。你哥哥若有你一半讨喜,也省得我…”

他话说到一半忽然又顿住,凝视着崔桃枝黑白分明的眉眼,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开口:“你哥哥是不是与一个叫沈洛的人相熟?也许那个人,长相和我还有点像…”

崔桃枝一愣,蜜桃似的脸上神色怔忡,使劲回想了半天才摇摇头:“我哥哥向来结交名士,没听说他与哪个名叫沈洛的人来往过。再说陛下您英伟无俦,但凡有人与您有半点相像,臣妾我一定过目不忘的!”

崔桃枝说着说着就吃吃笑起来,柔若无骨地依偎在奕洛瑰怀里,娇滴滴地呢喃:“陛下,好好的怎么又聊起我哥哥…咱们聊点别的嘛…”

她崔桃枝,是真的喜欢眼前这个男人——既英俊又强大,目中无人、权掌天下,顶天立地于乾坤之间,每一样特质都使她激动到颤栗。现如今,她早忘了国破家亡时的恐惧,只想窝在这个男人的怀里,纸醉金迷地过上一辈子。可偏偏这个男人同自己在一起时,总爱分神问起她的哥哥——醒时常问、醉时爱问,甚至在床笫之间也不忘问。有时候都不禁使她怀疑,如果自己不是崔家的女儿,没有这样一个哥哥,是不是他都不会来临幸自己呢?

其实,她哪里知道多少哥哥的事呢?在崔家做女儿的时节,她处处不招人待见,整日更愿意躲在自己的闺房里,尤其怕看见自己那两个占尽了风华,如神仙般风神俊秀的哥哥和姐姐,使自己相形见绌,遭人耻笑。

这些话崔桃枝可不会告诉奕洛瑰,她情愿让他误以为崔桃枝也是崔家出类拔萃的儿女,由此看重她,也看重她肚子里的孩子。

可惜崔桃枝的撒娇没能引来奕洛瑰多少注意,他仍然皱着眉沉默着,在夏末秋初的醺风里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很有些心不在焉。

这时一阵疾如风雷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被奕洛瑰远远甩在身后的骑猎队伍终于赶到帐前。就见领着猎队的尉迟贺麟气势汹汹地跳下马,大步流星地冲入奕洛瑰帐中,望着他怒吼道:“是你自己心不在焉,竟然敢在猎熊时分神,我骂你几句难道还不应该?一言不合你就丢下兄弟们离队,你还配做柔然子民的领袖吗?!”

奕洛瑰一言不发地望着自己的哥哥,任由他破口大骂,始终双唇紧抿保持着沉默。

尉迟贺麟直到一通怒火发泄完,才惊觉自己一直都在自说自话,而始作俑者奕洛瑰仍然满眼漠然,竟似对自己的行为毫无忏悔之意。他顿时张口结舌,怔怔看着自己的弟弟,心头闷闷像是堵了一团东西,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奕洛瑰见哥哥已经骂完,便从地上拾起马鞭,自顾自与他擦肩而过,撩开帐帘往外走,准备打马回宫。眼见弟弟如此傲慢无赖,尉迟贺麟怒焰更炽,瞬间转过身将奕洛瑰一把扯住,横眉怒道:“为什么你总是任性,就是不肯听我的话!”

这一声责备终于让奕洛瑰发了脾气,他倏地摔掉手中马鞭,抬起头针锋相对地瞪着哥哥,怒吼道:“我怎么没听你的?我已经什么都听你的了!如果你怕我死在这场狩猎中,如果你真能预见我会没命,为什么早不拦着我?”

贺麟难以置信地望着自己暴怒的弟弟,花瓣色的双唇瞬间失去血色,止不住地微微发颤:“你在质疑我?你坐稳了中原的江山,就想背叛柔然的神祗吗?”

贺麟的反问让奕洛瑰更觉烦躁,他发现自己又被哥哥逼进了一个死角,每一次只要试图挣扎,都会被天机、神谕、命运之类的说法压制——亲兄弟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危机?这在以前从未曾有过,从未曾有过!

“我不过就是说一句气话,不必拿神祗来压我!”奕洛瑰不甘示弱地盯着自己的哥哥,恼火地反唇相讥,“若是连说一句话都不得自由,这皇帝做的还真没意思。”

贺麟被他的话气得面色煞白,一时竟忘了言语。

兄弟俩用柔然语起的争执,躲在一旁的崔桃枝一句也听不懂,然而她有心维护自己的天子,一见两人不再说话,立刻冒冒失失地闯进兄弟俩的僵局,杵在奕洛瑰身前仰着脸斥责贺麟:“大祭司,你怎敢对陛下如此不尊重!实在太放肆了!”

贺麟和奕洛瑰听了崔桃枝这句话,两人顿时都被惊住。

在崔桃枝有限的认知里,天子就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容任何人忤逆冒犯。可她并不知道在柔然部落中,神权自古高于王权,大祭司的地位远比部落首领更神圣。然而随着人对自然越来越成功的征服,大祭司的神圣,也越来越像一个虚名。人们发现即使献出最壮硕的牺牲来祈祷风调雨顺,照样逃不过各式各样的天灾,而丰收时得到的果实,与其说是神赐,倒更像是自己辛勤得来。

比起敬畏神明,可以弹指间对自己生杀予夺的首领,岂不是更加使人敬畏?

尤其是深入中原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君权神授,什么是九五之尊,什么是天子!

而此刻崔桃枝的一句话,无知、无畏,无意却又无疑的,挑破了原本就已脆弱不堪的柔然神权。

被崔桃枝挡在身后的奕洛瑰立刻发怒,愤然将崔桃枝一把推开,急骂道:“你胡扯什么!”

“是她胡扯么?”这时贺麟碧绿的双眸中缓缓浮起一层泪光,伤心欲绝地抛下最后一句话,转身出帐,“反正中原的天子不需要柔然神祗的庇佑,你的心思,连一个女人都看出来了…”

奕洛瑰见哥哥伤心,心中懊悔,刚想追上去,却被跟随贺麟的一位神官拦下:“陛下别追了,让大祭司静一静吧。您不该与他争吵…也不该坚持说新丰城从洪灾中幸免,全是凭那个中原人的本事。大祭司为祈祷雨停,歃血祭天时在身上留下的伤口,为什么您却视而不见呢?”

奕洛瑰一怔,目光中闪现一丝痛楚,双腿灌了铅似的只能僵立在原地,默默看着尉迟贺麟的随行鱼贯而去。许久之后他才缓过神来,就觉得胸口积郁如百爪挠心,直想抓住谁吐一口怨气才好,于是被推在地上的崔桃枝便首当其冲,直面奕洛瑰被怒火灼红的双眼。

“陛下,陛下…”这时却见崔桃枝浑身发颤,泪眼汪汪地蜷缩在地上,捂着肚子动弹不得,“臣妾的肚子好疼,只怕是刚刚跌在地上动了胎气…陛下您救救臣妾啊…”

第二十九章针锋

这天向晚,宫中又降下一道圣旨,加封崔永安侍中之职。安永有了这等身份,便能够出入深宫内苑。

这加官自然不是白来,紧随圣旨的还有一道口谕——崔妃玉体生恙,想见一见家中人,特恩准崔侍中入宫探视。

安永接旨后有些为难,觉得自己深夜进宫不妥,转念却又想——这阵子奕洛瑰都不曾露面找过自己麻烦,兴许那日他在城头上就已经改变主意,腻了自己的色相,决定让自己做个治世之臣也未可知。

这一想心中豁然开朗,安永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命冬奴将府中的蜜饯拣选了几大盒,由自己捎带入宫,希望能给病中的崔桃枝带来些许安慰。

从踏进宫门直到崔桃枝居住的嘉福殿,一路畅行无阻。当安永穿过三重玲珑珠帘,绕过透着烛光的云母屏风后,就看见自己的妹妹崔桃枝正病恹恹地躺在榻上。

安永吩咐宫女将蜜饯搁在一边,问安后仔细询问了妹妹的病情,又提及自己顺便带来的礼物,就发现崔桃枝的双眼忽然一亮。

小姑娘立刻假模假式地声称要与哥哥聊些悄悄话,在遣散了宫女内侍之后,转眼就看她神气活现地从榻上坐起身来,捉着哥哥的手窃笑道:“哥哥,没想到你入宫来看我,还带了那么多我爱吃的——从前你可没对桃枝那么好过,哎,难怪都说人要往高处走,这道理果然不错。”

安永见崔桃枝一瞬间又生龙活虎,不由目瞪口呆,惊讶地问:“你不是病了吗?”

“哎呀,那都是骗人的,”崔桃枝凑近了安永,将下巴抵在他的胳膊上,得意洋洋地笑道,“下午在猎苑的时候,官家和大祭司因事吵了起来,我多了两句嘴,眼见官家就要怪罪,我不机灵点逃过此劫,难道还要自讨苦吃?”

安永想不到崔桃枝小小一个丫头,竟然敢把奕洛瑰蒙骗了,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你竟然欺君?万一被捅破,岂不罪加一等?”

“哪儿那么容易被捅破,桃枝人在深宫,能不懂狡兔三窟的道理?要不是哥哥你特意带了蜜饯给桃枝,真的拿桃枝当自己人,这装病的事我也不能告诉你。”崔桃枝满不在乎地笑着,又悄悄对安永说,“桃枝知道自己无足轻重,但官家多少会看重桃枝肚子里的孩子,因为他的可敦没法生孩子。这事儿是我好不容易才打听到的,也不知因为什么缘故,自从可敦的第一个孩子早夭之后,她每次怀胎都无法足月,要么生下来孩子也是死的。这病症药石无灵,就连大祭司都没有办法,大家都说这是大魏先皇的诅咒呢。”

崔桃枝说的神乎其神,安永却忽然想起这情况颇似新生儿溶血症,估猜着可能是奕洛瑰和可敦的血型不合。不过他即便猜中,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倒不如选择沉默。

安永皱着眉回过神后,便有些疑惑地问崔桃枝:“你既然没事,为什么还要让官家宣我进宫?”

“哎,因为…桃枝有些话想问问哥哥,”这时崔桃枝附在安永耳边,压着嗓子小声问,“哥哥,你是不是认识一个叫沈洛的人,而且他和官家长得还有点像?”

她到底想把这件事问个明白,好去向天子邀功。

然而这句轻轻巧巧的问话听在安永耳中,却不啻一道惊雷,一瞬间将他冰封的心又震开,使得深埋在其中的心事又从裂口中喷薄而出、鲜血淋漓。

这一世已为他人而活,就剩这一件心事还属于他自己,为什么偏就有人不依不饶、处心积虑地刺探?

安永气得手脚冰凉,当即脸色苍白地低声问:“这话是谁问你的?”

崔桃枝见哥哥脸色不好,慌忙撒开手往后缩了缩,小心嗫嚅道:“没谁问我这话,是我…是我回家的时候,一不留神…听见仆从在房下说的。”

她心虚的眼神和支支吾吾的说辞,欲盖弥彰,只能让安永愈加肯定心中的答案。他径自冷笑着站起身,一直退到屏风旁才开口道:“既然如此,告诉你也无益,还不如等那仆从自己来问我。”

“哥哥,”崔桃枝见安永生气要走,立刻掀被下榻,追悔莫及地央求道,“哥哥你别生气,桃枝只是一时好奇,随便问问…”

安永被崔桃枝拽着袖子,一时无法挣脱,只能回过头看着她,寒着脸道:“好,既然你是随便问问,我便回答你——这世上…根本没有沈洛这个人。”

“哥哥为何这样笃定?”崔桃枝听了安永的回答,反倒有些糊涂,“就算哥哥不认识,这世上那么多人,难道连个同名同姓的都没有吗?”

“同名同姓不难,一模一样也易,只是那一个人,我不认识。”安永回答桃枝也回答自己,哀莫大于心死。

少不经事的崔桃枝被安永眼中的哀伤吓住,指尖一颤丢开了手,眼睁睁看着哥哥决然离去。

安永一路疾走,飞快地出了嘉福殿,在穿过廊庑绕过殿柱时,一道人影却不期然闯入他眼中——尉迟奕洛瑰竟然一直靠在殿外的玉石阑干旁站着,借着月光默默注视着自己。

瞬间的震惊过后,安永心头立刻涨满怒意——如影随形地刺探、要挟、控制,然后施加羞辱,这人为什么偏偏就不肯放过自己!

而另一边的奕洛瑰借着晦暗的月色,远远望着一脸愤怒的安永,心头一瞬间同样是思绪纷乱,理也理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近地看过他了?为了履行诺言,他硬是按照哥哥的要求将自己禁足,只能在奏章的字里行间,零星拼凑出他的音容笑貌。

也许是因为白天与哥哥怄了一场气,接着碰上崔桃枝动了胎气,种种风波又乱了他心池,才会使他自欺欺人地下旨封崔永安做了侍中,又自欺欺人地站在这里“躲”着他。

为了这一刻的照面,他矛盾了多久、犹豫了多久、又期待了多久?在与眼前人四目交接的一刹那,竟然全部都忘记了。

奕洛瑰心中挑拣过数十种开场白,然而此刻方寸已乱,紧抿的唇一张开,冒出的话仍一如往日地充满了嘲讽:“这么快就出来了?看你现在的脸色,似乎是不大高兴。你们中原人的兄妹情分,还真是淡漠啊…”

“是,微臣与妹妹的情分的确比不过陛下——哥哥做祭司,弟弟继承王位,兄友弟恭和乐融融…”安永在月下满脸苍白地望着奕洛瑰,一向温和的五官忽然摆出讽刺的表情,嘴里也跟着冷笑起来,“不过关于陛下您的部落,微臣倒在书中读过一段有趣的记载——柔然历代的首领之所以会选长子做祭司,其实是从杀首子祭祀的风俗演化而来。至于为什么要杀第一个孩子呢?那是因为贵部落民风剽悍,新婚妻子的贞操和第一个孩子的血统,往往都很可疑…”

安永的话让奕洛瑰瞬间勃然大怒,想也不想地冲上前去,扬手给了他一记耳光。

这一记耳光使尽了全力,让安永耳中有片刻失聪,他撑不住跌在地上,许久之后才从嗡嗡耳鸣中找回听觉,歪歪倒倒着从地上爬起来。安永强迫自己直起身,抬起眼正视奕洛瑰,想扯出一丝不认输的笑,嘴角刚微微一动,却立刻就有一股咸腥的液体涌了出来。

奕洛瑰冷眼盯着半边脸肿胀的安永,咬着牙按捺住心中一阵阵紧抽,厉声警告他:“你出言辱我母亲和哥哥,这已经是最轻的惩罚了!如果你管不住你那一口伶牙俐齿,我可以帮你一颗一颗拔光它们。”

“呵呵,谢陛下宽宏大量,饶微臣一命,”安永在月下目光冰冷地与奕洛瑰对视,强忍住牙根上的剧痛,一字一顿道,“微臣出言不逊,辱了陛下的家人,受这一巴掌是罪有应得。只是新丰城破之日,微臣的长妹投缳自尽、小妹被迫入宫,陛下所赐又叫微臣如何回报呢?”

这一问让奕洛瑰无言以对,脑中一片空白却偏偏听见心底有一块地方,在这一瞬间低微却清晰地破灭。

第三十章泗州

甘泉宫中,神官将帛巾从银盆中拎出,绞干,仔细为尉迟贺麟擦拭伤口上的血渍。胳膊上的伤口因为白天的挣动又迸裂,正汩汩往外渗着血。神官看不过眼,一边伺候一边无奈道:“殿下何必如此自苦,眼看快愈合的伤口,这下又开裂了。”

尉迟贺麟懒懒靠在榻上,满不在乎地回答:“我身上的伤口一向愈合地慢,早习惯了,何必小心伺弄它。”

神官抬头看了尉迟贺麟一眼,对他自暴自弃的说辞不以为然:“连殿下都说这样的话,却叫下官如何自处呢?”

贺麟听神官如此说,下撇的唇角这时终于上翘,不由地伸出手去替他抚平紧蹙的眉心,碧绿的双眸中尽是温柔之色:“好了,我知道你的心。”

神官目光一动,复又低下头去,将帛巾浸入水中清洗,径自有一搭没一搭地抱怨:“这里的气候反复无常,也不利于殿下的伤口…”

就在二人闲话时,殿外忽然传来一声唱礼,报知天子摆驾甘泉宫。歪靠在榻上的贺麟听见,立刻坐起身来,示意神官退下。神官抬眼一瞥,有些没好气地站起身,空着两手走向后殿回避:“我不替你收拾,就要让他看看…”

贺麟看着神官的背影,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这时就见奕洛瑰满脸失落地缓缓走进大殿,当他看见哥哥半裸着上身坐在灯下,正费力又笨拙地将白纱带往胳膊上缠时,黯淡的双眼立刻闪烁出心疼又惭愧的光。他慌忙走到贺麟身边跪下,低头按住他的双手,呐呐道:“哥哥…是我错了。”

他能应这一声错,就是已经拿定了主意,无论心中多没着落,眼下都已顾不得。他伸手从贺麟的伤口上沾了一点血,轻轻抹在自己唇上,对哥哥歃血起誓:“我尉迟奕洛瑰,从此不会再与哥哥争执,若违此誓,必遭神谴。”

贺麟闻言反倒笑了,伸手拉奕洛瑰起身,轻声道:“亲兄弟间小打小闹,何必起如此重的誓。”

“只要能与哥哥同心,起多重的誓都不为过。”奕洛瑰垂下眼,亲自动手为贺麟包扎伤口。

贺麟在灯下看着一脸颓唐的奕洛瑰,心情忽然颇为复杂,终是忍不住开口问:“你真的想通了?不会在把那个中原人挂在心上?”

奕洛瑰沉默了片刻,漠然答道:“不会了,之前是我糊涂,才会心生妄想。直到今日幡然醒悟,才明白这份妄想的可笑。”

“你明白就好,”贺麟心中蓦然一动,暗暗打定主意,嘴上却问道,“你打算如何处置他?”

“这人身上倒还有些本事,我会差他离京,前往各州各地治水。”奕洛瑰一径为哥哥绑好伤口,才又道,“盛乐城年年干旱,兴许我们也可以派他去。”

“不可,”贺麟蹙着眉一口拒绝,怫然不悦道,“此人非我族类,怎可让他深入云中盛乐?派遣到中原各地治水倒也罢了。”

奕洛瑰这次果然不再违逆哥哥,点头依言道:“这按哥哥您的意思吧。”

这夜安永半边脸肿得老高地出宫回府,可吓坏了崔府上下,崔夫人看着儿子脸上的五指印,气急败坏又疑惑地问:“不是说桃枝那丫头身子不舒服么?她病了就治,治不好也是拿太医问罪,为什么反倒是你被掌掴?”

安永不好回答,尴尬地摇了摇头便躲进自己的院落,在伸着脸让冬奴上药时,暗自心想:今日豁出去和那皇帝吵了一架,也不知要受什么责罚,希望不要连累到其他人才好。

却不料这一次奕洛瑰竟意外地大度,转天只是降旨命安永前往泗州治水,对他的忤逆犯上倒是只字不提。安永如蒙大赦,赶不及令冬奴打点了行李,领着敕令打宣阳门出城扬长而去。

泗州位于泗水下游,汴河之口,自古便是中原襟喉、南北要冲。这一程跋山涉水,安永每天高卧于车厢之中,翻阅着从工部调来的资料史籍,对着泗州城的平面图忍不住大皱起眉:“这样的地势,迟早要被洪水淹没。”

在一旁伺候的冬奴听见安永这话,不禁讶然问道:“真有那么险恶?难道连公子您也没办法么?”

安永倚在靠枕上,支颐叹道:“有什么办法可想?筑堰、修石堤、建月城、加固城墙,甚至填土抬高全城的地基,办法都被前人用完了,还是无法阻止洪水连年灌城。我又不是神仙,回天乏术。”

冬奴一听便急眼,按捺不住愤愤道:“那官家还派您去那儿治水?万一治理不好就要降罪,他是故意的吧?这可坑死人了…”

“就是难治才会派我去。”安永被冬奴的急躁逗笑,放下书卷伸了个懒腰,“据史书记载,当年大魏开国之时,太祖皇帝为了攻下泗州,掘开赤沙河以水代兵,致使赤沙之水一泻千里,由此抢去了泗水的入海道。偏偏这赤沙河里挟带了大量泥沙,使得下游的入海道淤积,洪水排泄不畅,才会泛滥倒灌进泗州城。治沙清淤是千古难题,所以我才看准泗州没得救,不过就算无法治本,治标的法子一时半会儿总还是有的,先去看看再说。”

半个月后当安永一行到达泗州时,夏季暴涨的泗水才刚刚退去,而州城府衙中正为治水闹得不可开交。身为御史的安永刚一进城,就被请至太守府中堂听,他眼见城中灾情惨烈,当下也顾不得一身风尘仆仆,立刻便驱车奔赴府衙大堂。

管辖泗州府的潘太守原本就是工部出身,治水经验颇为丰富,为解决赤沙河侵泗导致的积淤难题,他在十几年前奏请推行了“蓄清刷沙”的办法,也就是先在赤沙河两岸筑堤,堵塞决口,并在泗州下游修建大堤,人为地将泗水水位蓄高,迫使清冽的泗水冲入赤沙河,二水并流之后,入海河道流速骤然增大,自然冲刷了河中赤沙,最终达到清淤的目的。

这条以河治河的办法自推行之日起,一直争议不断,今年肆虐泗州的一场大洪水,使得潘太守的治水方针再次遭到质疑。安永进堂入座时,堂上堂下正吵得面红耳赤,潘太守素闻永安公子的大名,这时慌忙停下争辩与他见礼,安永客气地还礼之后,便示意堂中人继续。

此时堂下坐着的是通判常三省,方才安永入堂时打断了他的陈词,这使得他颇为不满,不禁轻慢地瞥了安永一眼,这才正视着太守继续道:“入海道的积沙本就应当加急疏浚,怎么能坐等河水自己来冲刷?今年的洪水与往年相比并不算大,正应该多建几座闸座,加紧把泗水疏浚。”

常通判的提议与潘太守的方针完全背道而驰,这使得潘太守很不安,于是他如坐针毡地瞥了一眼身旁的安永,瞪着眼训斥本该与自己一条心的下属:“放肆!公府高堂,岂由得你在此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疏浚积沙,哪一年不是上疏则下积,此深则彼淤?泗州大堤耗费了泗州官民十几年的心血,也已初步取得清淤之效,你说叫停就叫停,你当真是有万全的把握,敢让整个泗州陪着你前功尽弃?”

常通判耐心听完上司的训斥,只回了一句话,就把潘太守气了个半死:“一个错误不会因为你坚持了十几年,就会变成正确的。”

安永听了在一旁忍俊不禁,被潘太守眼尖发现,顿时使他尴尬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于是没好气道:“崔御史您有何高见?”

安永不由抱拳咳了一声,带着些腼腆地摆了摆手:“我毕竟初来乍到,不敢对泗州的情况妄下定论,还是先请二位各抒己见吧。”

堂中二人听安永如此说,认定他在敷衍塞责,心想京中士族一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今日一见果然不假。于是嘴里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却已轻慢起来,都有些看不起这位细皮嫩肉弱不禁风的崔御史。

这一场辩论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让安永得以从两方面摸透了泗州目前的水情,印证了他脑中的许多想法,也修正了一些偏差,着实受益匪浅。这天向晚,泗州太守府中设宴为崔御史接风洗尘,白天还吵得不可开交的潘太守和常通判俩人,这一次竟难得默契地一致对外,把安永当天子宠臣应酬着,好酒好肉地伺候。二人达成共识,均认为安永不过是个会讨皇帝欢心的小白脸,尽管是工部出身,又有修筑新丰城的盛名在外,但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得名利者往往并非实干家,古今皆然。

安永在席上略饮了几杯水酒,已是有些眼泛桃花、眉开春色,于是他放下酒杯,请潘太守遣散了聚在舞筵中心跳白纻舞的姑娘,径自起身对潘太守与常通判道:“有劳二位在府中另寻一处清静之地,崔某有些关于治水的看法,想与二位商议。”

潘太守与常通判听了安永的话,顿时面面相觑,猜不透他在搞什么名堂,当下也只能陪他离席,三人一同前往后堂。

第三十一章治水

三人随后进了后堂,安永也不与他们虚礼,落座后命冬奴从自己的书箧里抱来泗州的平面图,另取了一大张雪白的蚕茧纸,照着泗州城的轮廓,在纸中央勾了个圆圈示意。

他这一落笔,潘太守和常通判都嘶地倒抽了一口冷气,为安永的奢侈肉疼。这年代纸贵,蚕茧纸更贵,新丰士族的挥金如土,这一回总算亲眼见识到了。

安永没发现潘常二人的异样,专心致志地勾勒出环绕着泗州的几条干流,觉得足够一览全局了,才放下笔对二人道:“赤沙河河水重浊,一石水出六斗泥,当年太祖皇帝决河攻城,使得赤水夺泗,到得今日,下游河口段逐年淤高,已成悬河。”

安永说的是既成事实,潘太守和常通判听了并未惊讶,只觉得他言辞简明扼要,一字一句都是内行话,少不得提起精神,对他敬了三分。

“以赤沙河的含沙量与流量来计算,人力疏浚不可能奏效,当年泗州万太守在赤沙河上排列数百艘巨船,号令数万船工用耙疏浚河底,结果仍是河清难俟,这才有了后来的以河治河、‘蓄清刷沙’之策。”安永一边说着,一边提笔在蚕茧纸上勾画,“按常通判的设想,加建座闸分流清淤,也不过是因循前人,无力回天;再者泗州乃是漕运枢纽,总不能为了截流清淤,就让整条漕运瘫痪吧?此外还得考虑赤沙河是悬河,若截水不当加重了下游的淤堵,很可能使上游的堤坝决口。”

这不留情面的一席话,让常通判听了脸色阴沉,憋着怒气道:“那么照御史您的意思,仍是要坚持‘蓄清刷沙’这饮鸩止渴的办法咯?”

“放肆,崔御史这是真知灼见。”一旁的潘太守瞪眼喝斥,面有得色。

“不,常通判也没说错,我们的确是在饮鸩止渴。”安永谁也不卫护,又在纸上绕着泗水堤堰画了个圈,说道,“按照‘蓄清刷沙’之法,蓄水的堤堰一天不毁,泗水的水位就一天不会回落,这样随便一个洪峰都能淹了泗州,永远不可能摆脱洪水的威胁。”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常通判在座下喝了声采,扬眉吐气地回瞪潘太守,“总算也有人看透这道堤堰是个祸害了!老天有眼!”

潘太守一张老脸便有些挂不住,怄气地看着安永:“照崔御史这样说,竟是没个两全之策了?您这一通话两头不靠,到底要我们拿什么办法治水呢?”

安永低头对着图纸看了好一会儿,终于提笔勾出泗州附近的大片湖泊,说道:“堤堰用泗州破釜塘蓄水,又连接了这一带的好几个湖泊,形成一片大湖。可惜这‘蓄清刷沙’也不可能完全冲走积沙,将来河床还是会继续升高,蓄水坝也只能跟着往上加筑,到时就算没有洪水,泗州城也会被这一片大湖吞没。”

安永此话一出,潘太守和常通判讶然看着图纸,心知安永所言不虞,脸色便慢慢变得惨白。他二人为了这道蓄水的堤堰,每天从早斗到晚,数年僵持不下,争得久了,眼里便慢慢只剩下这道堤堰。直到有了安永这个局外人来指点迷津,才知他们各自所持的利矛和坚盾,原来都无法挽救泗州城。

潘太守和常通判绝不甘心,心想安永既能如此高屋建瓴,必然也能想到他们想不到的好法子,于是立刻又眼巴巴地惶惶问道:“崔御史既然会这么说,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保住泗州城的好办法?”

安永也不卖关子,径自在赤沙河与破釜塘之间画了一条线,为二人解说:“唯今之计,倒不如利用这片蓄水湖,在上游为赤沙河分流,先让部分浊水注入湖中,再用沉淀后的湖水继续冲刷下游的积沙——这是个‘减沙助清’之法,与‘蓄清刷沙’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正可以缓解一下目前的危机。”

“缓解?”潘太守听了安永的提议,有些不信地追问,“崔御史您的意思,这办法还是保不住泗州吗?”

安永无奈地点点头:“这个办法可以减缓悬河河床升高的速度,但同样的,破釜塘中也会有泥沙沉积,积沙不断抬高大湖水位,最终使之变成悬湖,泗州还是会被湖水吞噬。”

安永说完,堂中静默了许久,三人各怀心事地沉思,最后还是常通判按捺不住,开口打破了沉默:“泗州城最多还能保多久?”

“用我的办法,最幸运可以保上三百年,若是不用,也许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亲眼目睹它的覆亡。”安永平静地回答。

他的语气冷静到甚至有一丝冷血,这让常通判无法接受,盯着他双唇哆嗦地低吼:“三百年?只有三百年?你可知我们泗州的子民,年年受灾却坚守在这里,哪怕出去流浪逃荒,最后都一定会重返家园,耗费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去治水,你可知这都是为了什么?只有三百年,你也好意思说得出口!”

常通判越说越激动,安永却只是带着些怜悯地看着他,低声道:“我知道您一时无法接受,可所谓沧海桑田,正是如此。”

“什么沧海桑田…我只知道你是事不关己,只要想个法子拖延三百年,就可以回去邀功了!”常通判冷笑着讽刺道。

“放肆!崔御史是什么身份,你也敢无礼?”潘太守听他出言不逊,急忙瞪眼骂了一声,才恨恨转过头,满脸忧色地望着安永问,“既然赤水夺泗无治,泗州至迟三百年后覆亡,那么崔御史可知三百年后这里又会如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