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私兵统领动也不敢动,头垂得更低了。“是小的疏忽,小的请六爷责罚。”

朱曦绕过他,玄色的袍角,自他身旁掠过。

“先记下,准你戴罪立功。”说罢撩起衣摆,跨出门,带着守在门外的随扈,夜半往温良居所而去。

屈指叩门,却见温良披着件青衣薄衫,手持烛台前来应门。刚漱洗过,发上还带着未散去的湿气。头上只一根木簪,做文士打扮。

“六爷请。”温良侧身想让,露出他身后矮几上,摊开的书卷。可想而知,先前是在温书。

两人隔着案几,各自入座。

“深夜到访,实有一事需告知先生。确如先生所言,先生如今处境,大为不妙。除之前推断,江阴侯已派人盯梢。更棘手的,还属赵国公府那位。”

温良面上一苦,翻手合上恩师所著典籍。直起身,慎重向他一礼。却是谢他相留,救命的恩情。

“中秋宫宴,温良请随六爷进宫。温良欲面见几人,以消心头之惑。”

朱六爷暗中睇一眼案上倒放着那卷文书,分辨出是一卷《传习录》,为姬舟所著。不由暗想,姬舟此人,所开心学一派,道义委实有些太天马行空了。

姬舟倡导思想自由,鼓励寒门学子读书入仕。主张学而优则仕,彻底破开仅仅掌控在世家手中“举贤、举孝廉”的狭隘局面。

这一学说,于一国而言,已是捅破天的大事。

也莫怪那人如此坚决,必要将温良抹除才甘心。

朱曦以为,他和那位,观点尚有些不同。

温良此人,虽极力推崇心学。然则古往今来,著书立派者,何其多也。异端学说,在此之前,不是没有现世。

然则如何?著书与推行,浑然不是一码事。朱曦只觉好笑,这心学听起来厉害,若能得寒门学子拥护,长此以往,或可与世家抗衡。

事实却是,寒门之中,又有多少人识字?这天下读书人的力量,十有七八,掌控在世家手中。若然心学肆虐,世家又岂会袖手旁观,不理不问?

朱曦看来,这心学,便是好听好看,唯独不中用的一堆废纸。

那人如此看重温良,或许,除开心学,也如他一般,看重的正是温良此人,极善谋略。故而,方才这般大动干戈,防患于未然。

抛开心学不谈,朱曦对温良所请,还是十分尊重。

“先生不知,今岁秋节,与往年稍有不同。先开诗会,次之酒席,末了才是御花园赏灯。在下下了早朝,需直奔文渊阁主持诗会,免不了人情上的往来招待。恐无暇抽身回府,再接先生一道进宫。”

温良听他这么说,却是苦笑连连。“敢问六爷,这主持诗会,可是六爷主动请命?”

朱曦一怔,摆手道,“自然不是。实在是众位同僚推拒,盛情难却。”

话到此处,忽然,朱曦面色也是一变。得温良此问启发,终于察觉,这“主持诗会”的差事,怕是意不在诗会啊。“这是…”

“不错,该是那人授意,推波助澜,一手促成。为的,不过是将六爷拖延住,而我若甘愿被困死在这府中,无所作为,那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朱六爷脸色有些难看了。

“照先生如此说来,何不换了在下方便的时候,再陪先生进宫不迟?”

温良倒也想如此,奈何事情从来不是一厢情愿。“六爷可知,如今温良等同作茧自缚,轻易不敢迈出相府。然而温良确有需得查探之人,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如那公子丹,倒回去几年,谁又能想到,正是此人,在夺嫡一战中,助那位一锤定音。谁又能担保,这世间,再没有第二个公子丹?”

这话便如一把尖刀,直直扎进朱曦心口。是啊,谁敢夸下海口,说世上再无第二个公子丹?

“不瞒六爷,在下如今疑的,便是那近乎被世人忘却,庸碌无为的公子义。除他之外,在下对右相大人与江阴侯,亦是仰慕久矣。错过今岁秋宴,温良平日又轻易出不得府门。何时才能一探究竟?”

这便是说,他欲暗中查探之人,除公子义外,赵国公府世子顾衍,江阴侯贺帧,亦在此列。

温良怀疑,多年前搜寻他那伙人,或许便与江阴侯脱不了干系。莫不然,两人素未谋面,何以他甫一进京,便被那江阴侯一眼给盯上了?甚至毫不迟疑,便与那位递了消息。

这其中的名堂,委实叫他想破了头,也没想明白。

温良不知,正所谓世事难料。当年欲诛他之人,早记不起他是何许人也。如今真正清楚他一身所学,忌惮他韬略的,已是另有其人。

不巧却是,这前后两人,因一个女子,加之彼此间清楚对方底细,由前世各自为政,演变为如今交情匪浅,方才铸成他温良今日进退两难的困局。

只点了一盏烛台与一盏油灯的房舍里,朱曦屈指,在膝上轻轻敲打。只觉此事难了,这也不成,那也不成。安排护卫,单独护送温良进宫,出去后,一路都需提防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御刑监,层出不穷的行刺手段。

若是在人流如织的长街上还好,一旦马车驶上那条通往王宫的官道,除同样出身世家之人,寻常百姓严令不可踏足,违令者斩!

如此,即便先生乘坐的马车上了官道,前后都有朝臣或是女眷的轿辇做掩护。想让御刑监的探子投鼠忌器,碍于有旁人在不敢动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反而落入对方圈套!

比起潜伏道旁,伺机弓弩射杀,自然是藏在马车中,就近前后夹击,更容易一击得手。京中无人不知,出自御刑监的探子,便犹如那钻地的老鼠,无孔不入。伪装隐匿于轿辇之中,反倒更方便对方行事。

朱六爷敲击在膝头的手指,越发急促起来。

恰逢此时,温良于案后抬起眼来。温和无害的眼眸中,目光清澈如水,已是有了决断。

“还请六爷为温良安排进宫一事。此番,温良便借他那世子妃姜氏一用。”

第三六七章 是死是活,全看她宠爱几何

秋节这日,四姑娘梳妆毕,看看更漏,竟提早了近一个时辰。闲来无事,索性到西山居串门子。

“嫂嫂也喜爱侍弄花草?这枝叶修剪得真是别致。”顾臻对着窗边方几上摆放的兰草,赞不绝口。弯腰凑近了赏看,一层层拨弄开,翻看叶片。又捧起那半开的香兰花苞,轻嗅一口,满足道,“那些个文人雅士最讲究,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嫂嫂养的花儿雅致,人更雅致。”

冬藤立在世子妃身后,正捧着妆盒,一边等着春英替世子妃挑选衬那襦裙的头面,一边偷师春英梳头的好手艺。

听了四姑娘这话,冬藤眼角偷偷朝那兰草瞥一眼,低头忍笑。

七姑娘坐在绣凳上,透过铜镜,瞧见春英与冬藤两个,在她背后,忍得辛苦。于是大方坦白,冲着那花儿指了指。

“四妹妹是自家人,我这做嫂嫂的也不瞒你。之前这花被我剪坏了。昨儿傍晚你阿兄回屋,见我执着剪子,踌躇不定。你那阿兄即刻便沉了脸,训我不该碰这尖锐之物。抢过去,经他之手,三两下这花儿便成了如今这模样。”

她哪儿是风雅之人。怀孕前,至多搬了屋里的盆栽到院子里晒太阳。或是执了瓜瓢,给花架子底下的藤蔓浇浇水。

要说养花弄草,那是公孙大人的拿手活儿。兴许那人便是与公孙相处日久,耳濡目染之下,受了熏陶。平日虽不摆弄,奈何他天生贵胄,生来一股子风雅韵致。这气韵,体现在花草上,如泼墨而书,意随心走。

那人的境界,岂是她比得了的。同样一盆花,好好儿的兰草,硬是被她修剪出了箭竹“宁折不弯”的骨气。

他回屋那会儿,看到的便是她举着剪子,既后悔,又犹豫着要不要再试试的那一幕。

四姑娘捧着肚子,半倚着窗棂,知世子妃性子好,相处起来,也就格外放得开,只笑个不停。

想到他两人相处的情形,越发羡慕了。

前日她到母亲房里请安,经过窗前,恰好听见许氏对单妈妈说道,“秋节宫宴那日,想必京中世家子弟,但凡得家中器重的,都会赴宴。顾臻那丫头年岁也不小了,正好给她相看相看。据说今岁还开诗会,这下好,相看好了人,再打听打听才名。也不知有没有才貌俱全,可堪匹配的。”

一念至此,四姑娘笑声渐歇,脸颊不觉便红了。

她是知晓的,早两年母亲便已留心她的亲事。不是没瞧上眼,便是被她阿兄给拦下了。只道是家世不合适。

那时候她不懂,也是后来偶然听母亲对单妈妈感概。说是当初已有些意动,却被世子划去的那几家,不是在夺嫡那场凶险中,生出了背弃顾氏之心。便是如今更亲左相,与顾氏面和心离。

顾臻便是再不通晓世情,也明白,若不是阿兄,她当初早早嫁了,如今境地,必然尴尬。

“有心事?”七姑娘看她笑着笑着,便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拉她坐下,说说体己话。

对于顾臻这小姑子,七姑娘是喜欢的。除了缺心眼儿这毛病改不掉,旁的都还好。只是叫人对她往后的日子,颇有几分不放心。

看她绯红着脸,手指头拧麻花似的绞着帕子,一副扭捏姿态。便知是女儿家心事。七姑娘屏退左右,将碟子里剥开的蜜桔,向她推了推。

“多谢嫂嫂。”顾臻叉一块喂进嘴里,细嚼慢咽。关乎亲事的那点儿少女心思,在心上缠缠绕绕。

“嫂嫂,你刚认识阿兄那会儿,阿兄对你,是否格外不同?”

之前从幼安郡主那里,顾臻没少听说七姑娘的事儿。只是郡主嘴里那话,可想而知,不是什么好话。

在四姑娘眼中,郡主口中那“少廉寡耻,缠上世子哥哥的野丫头”,与眼前温婉端庄的世子妃,显然不是同一个人。

自然七姑娘缠着她阿兄不放那话,也就不足为信了。

七姑娘一怔,没想她会问起这茬。对上四姑娘好奇又期待的眸子,七姑娘握拳清咳两声。放下手,正色道,“是不同。”

威胁恐吓,甩冷脸,格外爱教训人。态度之严肃凶厉,一度让她对他敬而远之,惧他如虎。

这话她不敢明着说出口,旁人听来,或许还有打情骂俏,故意显摆之嫌。

于是四姑娘便理所当然的误会了。以为那人打从一开始,便对她如此温柔爱护。眼里晶晶亮亮的艳羡,更盛了。

七姑娘一瞅,事情不对。再叫顾臻这么追问下去,她可没那人睁眼说瞎话的本事。不好吐露实情,又不好骗人。

于是眸子一转,狡黠的揭破四姑娘的心思。“我道如何,原是四妹妹对自个儿的亲事上心了?”

颇得顾大人几分真传的七姑娘,一句话便令四姑娘面红耳赤,羞得无地自容。

这下好,不用她开口,这话题自然打住。顾臻跳起来,拍拍滚烫的面颊,一边逃避似的向外疾走,一边欲盖弥彰的催促,“时候不早,该进宫了。母亲怕是该等急了。”

提着裙裾冲出门,一溜烟便跑得没了影儿。

守在门外的单妈妈与春英对视一眼,满眼疑惑:四姑娘这是怎地了?不是说过来等姑娘,一同去东苑的么?

几乎同时,左相府厢房之中,温良立在窗前,望着庭院角落里几株俯仰生姿,错落有致的百日红,目光澄净而空明。

这一刻的宁静,让他记起山林中,避世的那间草庐。门前也栽有一株低矮的山楂树。结果的时节,红彤彤的一串,沉甸甸缀在枝头。采了洗干净,直接就能吃。果肉清香,甜而微酸。

这般想着,西窗廊下传来一阵匆忙的脚步声。还混杂着军士身上的甲胄,行进间轻微碰撞的声响。

温良偏头,在来人转过拐角,露面的一瞬,他眼中的空明,全数化作波澜不惊的平静。

那人在他三步外站定,拱手抱拳,“先生,国公府女眷一行,已于半柱香前动身。您的马车及随行护卫,都在二门外侯着。”

温良颔首。回身再看一眼书案上翻开的《传习录》,举步出了房门。

此一去,是死是活,全看那人对姜氏宠爱几何。是否如外界所言,世人皆知,无可取代。

第三六八章 一方绢帕

四姑娘原想赖着与七姑娘同车,却被国公夫人请了回去。许氏担心四姑娘这安静不下来的性子,会扰了姜氏在车上休息,对她很不放心。最终四姑娘随了国公夫人的车驾,七姑娘目送她苦着张小脸到前头去了,放下帘子,好笑不已。

靠坐回车中安放的软榻,七姑娘眼角瞥见冬藤怀里抱着食盒,讶然问她,“抱著作甚,放下就是。”

冬藤有些犹豫不决,瞅瞅腿上放着的食盒,再瞅瞅车里铺着的毛绒地毡,迟疑回禀,“主子,要不奴婢还是就这么抱着吧。虽然有毡子,可万一有个颠簸,磕着哪儿了,奴婢怕您亲手给世子爷做的点心,给碰坏了。”

见她坚持要抱在怀里,七姑娘笑着夸奖了两句她“有心”,知她是个聪明的,往后叫春英多教教她无妨。

自打将绿芙留给了姜昱,她屋里大事小事,都由崔妈妈与春英两个管着。往后崔妈妈需得帮她照看小儿,只春英一个忙里忙外,担子是重了些。

七姑娘身上搭了件披风,进宫还有好长一截路走,她身子重,爱打瞌睡,正好在车里养养神。

闭上眼,暗自估摸:使人送到庵堂,给殷姑娘的月饼,也该送到了吧?

许久不见她,每回去信,总是回说“安好”“安好”。这样合家团圆的日子,想起她来,分外心酸。

因着顾及她身子,赵国公府一行,马车都驶得平缓。两刻钟后,还有两条街口,才是通往王宫的官道。

靠近官道,与其纵横交错的通济街另一头,正徐徐驶来一辆蓝布红顶的马车。温良盘膝坐在车内,两手抚在膝上,摒却心中的杂念。

这般式样的马车,今日午后,从相府,共使出三辆。同一时间,分别从相府正门、侧门、东边的角门,沿着稍有不同的路经,各自往王宫前行。

虽则他料定,那人与江阴侯,绝杀一击,怕是还会落在官道上。他如今并无官职,即便横死当场,官府也只会当了寻常的人命官司来办。

死个人算什么?更何论白丁一个。京里每年受饥荒之苦,活生生饿死之人,岂止百数?他除了一身所学,与略得六爷几分看中外,再无依傍。死了便死了,查不出谁人犯案,那卷宗被弃之一旁,堆砌在府衙存留案底的阴暗屋舍里,用不了几月,面上便会蒙上灰濛濛的尘土。

他布局,三辆马车同时出府,不过是为混淆视线。若能就此分别牵制住那人与江阴侯手下人,化整为零,那是最好。

温良伸手,微微挑开车帘一角。后背紧贴着门板,侧身从缝隙中,向外窥视。

只见街上张灯搭台,因是秋节,格外闹热。

道旁走商的贩夫,挑着担子,高声吆喝。寻常人家的姑娘,布衣荆钗,交好之人,三三两两拉着小手。两个铜板便能换一碗油茶吃,道旁还有糖葫芦、白麻糖,这些个姑娘家爱吃的零嘴儿卖。

捏泥人的摊子前,里三层外三层,被围得水泄不通。围观的多是孩童,被爹娘抱着,或架在脖子上。看得眼珠子仿佛黏在那捏好的猴子、老虎身上,片刻也舍不得离开。

温良放下垂帐,嘴角轻轻勾起一抹笑靥。

络绎不绝的街市上,倘若闹出命案,想来以那两位的城府,不会算不到,朱家等的,正是这么个一口咬定,便难以撇清的事由。

中秋佳节,京畿重地,于闹市公然行刺,造成骚乱。如此视王法于无物,便是碍于脸面,怀王也不得不下令,严命追查。

如此,换做平日,他离开相府,暴露行踪那一刻,可谓必死无疑。然则今日,这熙熙攘攘的街巷,反倒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庇护。

正如温良所想,相府外乔装过后,埋伏的暗探,一得了消息,竟有三辆马车同时驶出府邸。在没弄清那人到底藏身哪辆马车前,更加不敢掉以轻心,轻举妄动。

大人只命他们严密监视。如今事情有变,这差事,怕是得动动脑子,灵活应变了。

另一厢,一早等在官道旁,脚边还放着个枯草编织的头环,公孙靠坐在树下,同样得了相府那边传来的口信。

因着街上拥堵,马车行得慢,这两条腿儿的,倒是比车□辘跑得要快。

公孙摇着羽扇,对身旁抱臂,常年冷着张脸的周准言道,“温良此人,心思缜密,颇有谋算,且胆色非凡。可惜,实在可惜,奈何是朱党中人。”

周准低头擦拭着手上的弓弩,只待那人的马车一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人射马,其余几人抛出钩锁,将车厢拖离官道,便可立斩温良。

至于随行护送之人,自有江阴侯的人料理。

此时,七姑娘听着外面的喜庆,丝毫不知,两方人马,已较上了劲儿。

童伯驾着马车,忽而却见前边,半空中,一方水红的绢帕,飘飘荡荡,打着旋儿,落在道路中央。

童伯布满皱纹的老脸上,暗自提高警惕。紧了紧缰绳,马车驶出几步,缓缓停下。车旁随行的护卫,手纷纷把在腰间的佩刀上,严阵以待。

一做娇娇打扮的贵女,拎着裙摆,从吹糖人的摊子前,疾步过来。见了这阵势,好似吓了一跳。怔楞片刻,带着几分局促,俯身微微一礼。羞红着脸,赶忙拾起那绢帕,塞进袖兜里。

带着她身后追来的婢女,再顾不上看那好玩儿的糖人,躬身钻进了道旁停着的小轿。

这么一耽搁,七姑娘一行,却是被前边侧夫人陈氏乘坐的马车,撇下三丈有余。

七姑娘身后,却是关夫人的车驾。关夫人跟前那婢子,半掀起帘帐,探身出来瞧一瞧。见不是个大事儿,便笑着缩回去。将这事儿当了谈资,讲给主子逗趣儿。

通济街离官道只几步路的岔路口上,跟在马车旁,护送温先生的护卫头领。只见街口扮作卖炊饼的相府内侍,突然收起灶炉旁竖起的幌子。

那头领靠近车窗,低声道,“先生,来了!”

第三六九章 几步之遥,生死一线

来了么?

车内静坐之人抬起眼,心知到了此刻,他算是自绝后路,目中再无迟疑。稳稳抬起手,卷起车窗两旁挂着的靛青帷帐。就这么坦坦荡荡,公然露面。

事到如今,温良已不怕泄露行迹。

他藏身何处,确切的口信传到对方耳中,却是越早越好。如此,欲取他性命之人,方可多些时候,权衡轻重。

缓缓前行的马车中,七姑娘侧身闭着眼,并未睡熟。春英与冬藤两个,怕吵了她清静,俱是干巴巴瞪着眼枯坐,车里的静谧,将座下车□辘吱吱的磨叽声,莫名就放大几分,仿若清晰响在耳畔。

听着车轮子转圈的声响,似慢了下来。七姑娘眼帘睁开一条缝,正巧瞅见冬藤那丫头,乌鸦鸦的后脑勺挡在她眼前,正挑起帘子,伸脖子往外看。

见冬藤跟定住似的,高高挑起帘帐,盯着窗外目不转睛,竟忘了撒手。不用想也明白,定是瞧见了什么稀罕事儿。

“出了何事?”七姑娘随口一问,倒不是真就好奇冬藤所见。只提醒她,出门在外,需得稳重些,莫忘了规矩。

冬藤一惊,这才回过神。赶忙放下帘帐,转过身,眼中除了一时失态的羞惭,还透着几许忿忿的气恼。

“小姐,前有一车,竟毫无眼色,抢了咱们的道,插入国公府车流当中。难怪童伯方才驾车,临近岔路口,行得格外缓慢。”

还有这事儿?七姑娘一怔,也是愕然。敢这么冲撞赵国公府车驾的,在京中,委实不多。更何论,她们一行,俱是女眷,乘的是四檐悬了铃铛,挂鹅黄纱帐的香车。

稍微有点儿眼力劲儿的,便是一时拿捏不准她们一行人来历,也不难看出,前前后后四辆香车,加之车旁侍卫衣着打扮,俱是出自同一府上。

如此还能拦腰截路,与插队无异,却是失礼至极了。

七姑娘坐起身,抱着滑落到膝上的披风,给冬藤使个眼色,叫她往旁边挪一挪。亲自凑上前,掀起车帘一角,打探仔细。

前边那车如此古怪的行径,叫她心里,莫名生出几许疑心。

待看清那车随行左右约莫七八侍卫,除领头那人腰间佩了长刀,余下的,都是一身利落的缁衣,体面而干净。

看这身打扮,也颇有些来头。只未佩利刃,赤手空拳,倒不想刻意来挑事儿的。

这么一想,七姑娘心里那点儿戒备,顿时消减两分。如今她身子重,又恰逢今日需得进宫,自然时时刻刻都带着几分警醒。

正欲缩回去,叫春英传令,索性让童伯驶得再慢些。既然已落后前边两位侧夫人的车驾,叫人钻了空子。不管那人存了什么心思,离得远些,总归妥当。

话到嘴边,好巧不巧,前边那车领头的侍卫,仿佛这时候才察觉,他一行人误入了别家府上的车队。疾走几步,靠近车窗,向车里那人低声回禀。

七姑娘便见前边那马车右手边的车窗上,搭上半幅衣袂,一文士打扮的年轻男子,支肘,微微探身,前后两厢张望。

这情形,就好似对方真是无心之失。抢在她们前边,从通济街口拐入官道,也不过是方才她们被那拾帕的娇娇,阻了一阻。本该是紧跟着的两辆香车,拉开逾三丈远,正好叫那人的御夫,一个没留神,便尾随两位侧夫人的驾撵,横插一足,拐上官道。

七姑娘眸色一顿,眼波正好与车里那人回首张望的视线对上。

当此际,两人面上同时闪过一抹惊愕,谁也没料到,车中之人,竟会是她他。

温良怔愕片刻,一眼分辨出,即便因着窗棂遮挡,那女子芙蓉面孔,半遮半掩,正是那日在长街偶遇,被江阴侯很是着紧,护在身后之人。

原本不过以为她只是江阴侯府上,稍微得宠些的姬妾。却不想…其人便是享誉京畿,被那位堂而皇之,昭显宠爱,更被自个儿视作救命稻草的赵国公府世子妃姜氏!

温良心下急转,虽惊讶于她与江阴侯何以私交甚密,面上却不动声色,如那日一般,冲她点了点头。如此一来,却是表明他已记起,之前与她有过一面之缘。

之后招手命那领头的侍卫,附耳上前,交代几句。

七姑娘便见那侍卫拱手领命,小跑至车前,冲那驾车的御夫指手画脚一番,那车竟稍稍掉头,向着能两车并驾的官道左侧,偏移几步。给她与关夫人所乘的车驾,让出道来。

“咦?”冬藤在一旁探头探脑,一边捂着食盒,一边低呼出声。未曾想到,前边车里那人,已然冒犯她家世子妃,这时候后知后觉,倒讲起礼数来。

因着此时进宫赴宴车马居多,那车微微靠左行,倒也不怕与从宫中迎面而来的马车让道。且因守着规矩,行得不疾不徐,抽身离开赵国公府女眷的车队,那车只稍稍落后两位侧夫人的马车,独自行在左侧。

七姑娘见此,学着那人的模样,挑了挑眉,放下帘帐,安心躺回去。心底最后一缕疑虑,也消散殆尽。

能认出那人,靠的不是脸面,而是他头上那支梨黄的木簪,与他那双清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