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眙也是一肚皮闷气。

“都是这样,都是亲戚盼着亲戚好,那是假的。”李文林一声长叹。

“这倒是真的。”话说到这里,这一句,总算是苗氏能接得上的了,“哪有什么亲戚盼着亲戚好的,都是你有什么不幸的事,说出来让他们高兴高兴,亲戚巴着亲戚倒霉才是真的呢。”

“也是,是我想左了,你们这家,还是分了好,至少自在了。”陈眙改了口,他们府上要是也这么分了家,大约也很不错,至少他能随便用银子了,象李文林这样。

“不光自在了,”李文林挪了挪,靠近陈眙,压低声音道:“还有家产,要不是我阿爹阿娘见机得快,没给他们留机会,我太婆那些嫁妆,我们二房根本分不着,你不知道,我太婆的嫁妆……”

李文林靠回去,嘿嘿笑着没再往下说。

他太婆嫁妆之丰,实在是出乎他和他爹阿娘的预料,这银子多的,根本用不了。

“有银子就好办事。”陈眙跟着心情十分不错,李文林是个实在人,有银子就大方,他们两个人,有一个有银子的,这日子就快活。

“对了,你难道不想打算打算你们二房的前程?”陈眙凑近些,一幅准备有好主意的模样。

“当然想,可是,怎么打算?阿爹说了,等大伯回来,求求大伯,九妹妹那个七品的恩荫,说不定还在呢。”李文林心心念念都是那个七品的恩荫。

“这不能叫打算,充其量就是个求人。”陈眙撇着嘴,“求人不如求己,你得自己替自己打算。”

“怎么替自己打算?你有主意?”李文林看着一幅胸有成竹模样的陈眙。

“这个,你得会看肯想。”陈眙带着几分得意,指指自己的眼,“你看看你二哥,如今风生水起,靠的什么?不就是因为在太子府领了差使,搭上了太子,那太子,可就是异日之皇上,你瞧着吧,往后,你们家最得意的,肯定是你二哥。”

“你说这话有什么用?这道理我比你明白,这叫天子龙潜之交,最有前程的。二哥好歹是个举人,能领差使,我一个白身,就算我不是白身,也没门路领上太子身边的差使,你这说的,净是没用的。”

李文林白了陈眙好几眼。

“你看你,我都说了,能看,还要肯想,你怎么没门路?你二哥不就是门路?你二哥这头搭着你,那头搭着太子,你只要顺着你二哥,搭上太子还不容易?现在难的,是怎么样打动太子,拿什么打动太子。”

陈眙横了李文林一眼,李文林瞪着眼,片刻,悟了,“对啊,二哥就是桥,这要搭上还不容易!你说的对,你说说看,咱们怎么样才能打动太子?你主意多,你说说,这事咱俩一起,以后入朝为官,也有个守望依恃。”

“这个……”陈眙一幅牙疼模样,“咱俩不外,这话我就直说,不过,你听就听,不听可别多想,更别发脾气。”

“放心放心,我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咱俩这交情,没什么不能说的,你只管说。”李文林挥着手。

他俩可是一张床上嫖过的过硬交情,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这个吧,我是这么想的,要论学问治国什么什么的,咱俩得有点自知之明,这京城里,排上八百个来回,也排不上咱俩,若论这个,想打动太子,入太子的眼,那是半点可能也没有。”

陈眙一边说,李文林一边点头,这几句话,他太赞同了,学问太难,治国太累。

“可皇上身边,不光是这种做学问治国的,还有别的,比如……”陈眙搓着手指。

“比如奸臣?”李文林答的极快,陈眙一下子呛着了,“奸臣也不行,大奸大恶之人,也是有大学问大本事的,这话我阿爹常说。”

这是他阿爹替他求情时常说的话:那大奸大恶之人,也都是有大学问大本事的,小五这学问本事,哪里大奸大恶的起来?不过淘气不懂事罢了。

李文林不停点头,这话极是,做奸臣这事,他有点儿打怵,不做就好。

“咱们得往……那什么上走,皇上身边,除了这些大事国事大学问,还得有乐子不是,美食美人,玩玩乐乐。”陈眙再次冲李文林搓着手指。

“这话说的极是。”苗氏又听懂了,极力赞成,“皇上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那圣人说饮食男女,照我看,这男女,可比饮食要紧快活。”

“苗嫂子这话极是,虽粗却是至理,这一条上头,咱们可以下下功夫。”陈眙夸了句苗氏,顺手在陶氏胸前揉了把。

“这岂不是要当……弄臣?”李文林不算笨,这一句答的非常明白了。

“只能这样不是?”陈眙手一摊,“就咱俩这学问才干,还能干什么?就是这弄臣,咱俩也不是那最出色的,不过是凭着你二哥通着太子那头,咱们有门路。”

李文林脸色变幻不定了一会儿,咬牙道:“就是个入手的途径罢了,等咱们得了太子的信任,领几回差使,历练几回,也就出来了,我阿爹常说,象我大伯,不过是姻亲得力,一力托上去了,越往上,倒是越好做,有什么事,不过吩咐一声就得了,倒是底下人难做。”

“对对对,就是这话。”陈眙拍着手,连声赞同。

“那咱们,怎么入手?”李文林目光亮闪的看着陈眙。

“咱们现在不缺银子……”

“不光不缺,咱们现在有的是银子!”李文林抢了一句。

“对,有银子万事好办。我瞧这样,咱们先给太子送点礼,送点别人不敢送的、好玩的东西,看看太子的意思。”陈眙这会儿主意多极了。

“那送什么?春宫图?”李文林领会到位。

“春宫图好!是个男人都喜欢!”苗氏拍手赞成,“不是个男人的也喜欢。”苗氏咯咯笑着,俯身靠近李文林,一边笑一边说,“跟三爷说个笑话儿,前儿我和隔壁婆子闲聊,听那婆子说,早年她还招待过宫里的太监,底下啥也没有,照样兴奋的气儿喘不匀。”

“苗嫂子一语中的,送春宫倒是个好主意,不显山不露水,不过这春宫图得出彩,与众不同才行,得有新意儿,得是最新鲜的花样儿……画工更得好,反正咱们有银子,找最好的画师,一定要栩栩如生……”

陈眙一边说一边想,李文林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补充,苗氏听的兴奋飞扬,不停的出着主意,她最喜欢新鲜花样儿了。

秦王弹劾江淮两浙三路三司的折子,先送进了秦王府李夏手里。

李夏仔仔细细看了每一份折子,叫了郭胜进来,指点着改了些用词细节,重新抄了一遍。

郭胜看着厚厚一摞弹劾折子,有几分忧虑,“姑娘,这一阵子皇上心情很不好,这些折子,是不是……分开递进去,或是先上个密折?”

李夏似是而非的嗯了一声,“绥安王府最近怎么样?魏国大长公主的病怎么样了?”

“好象平和些了,绥安王府上下没那么紧张了,进进出出的下人,时不常有点儿笑脸,说几句玩笑了。”

“嗯,全递上去,明发明折,今天就递上去吧。”李夏吩咐道。

郭胜听的怔呵了下,立刻垂手应是,姑娘圣明。

第五百一十八章 乱相强者

苏烨隔着长案,坐到父亲苏广溢对面,拿起厚厚一摞抄本翻了一遍,先挑出弹劾舅舅谢余城的那本看了,接着将余下的挨个看了一遍,再拿起弹劾谢余城那本,又看了一遍,抬头看着父亲,一脸恼怒,“舅舅这是失心疯了么?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怎么能这样肆无忌惮?”

“你舅舅没经过事,冯福海一案顺顺当当,他大概……唉!”苏广溢也是满肚皮烦躁。

这一堆八本弹折,其余七本都还好,只谢余城这本,一件件一桩桩,列的清楚明白,必定都是证据确凿的,这一本弹劾,没法不认,只能在轻重上回旋了。

“阿爹跟阿娘说了?”苏烨看着父亲的神情,心里更加忿然憋闷,看阿爹这样子,还是要尽全力护下舅舅的。

“大过年的,”苏广溢又叹了口气,“这事儿,她现在知道,也只是徒增烦恼,你阿娘只有这一个兄弟。三爷的事,你阿娘已经够难过的了,刚听说那会儿,差点病倒,这会儿再有这事,只怕你娘撑不住,暂时别跟她说了,等事情了了,再说吧。”

“阿爹,舅舅这趟实在愚蠢,这会儿又赶在三爷一案的要紧关头,阿爹要是出手保全舅舅,只怕……对二爷的大事不利。”苏烨已经尽可能委婉了。

当初阿爹要提携舅舅去两浙路做这个宪司时,他就不赞成,舅舅的才干有限,这个宪司对他来说,过于难为了,不过当初两浙路有太后在,又是罗仲生揽权统理,后来,唐继明又到了两浙路,总算平平安安做了两任,可防来防去,还是出事了。

“赵长海那头,咱们稍稍放一放,熊家和杨氏两案都很勉强,本来就伤不到赵长海,就做个人情,放一放。”

苏广溢声音落低,带着几丝丝隐隐的小意,“阿烨,舅舅毕竟是舅舅,再说,不看在舅舅面上,还有你娘呢,你娘的性子你也知道,你舅舅要是有什么事,就怕你娘大病不起。你舅舅也是着了别人的道儿。”

苏烨紧紧抿着嘴,好一会儿,才勉强道:“这事,我听阿爹作主。”

宫里,太子妃魏玉泽跟着女使进了正殿东厢,东厢一整面墙的书架前,放着张紫檀木长案,长案上除了几份折子,别无他物,整个东厢,除了书架长案,也是别无他物。

江皇后站在窗前,出神的看着窗外,象个石像一般。

女使悄无声息的垂手退下,魏玉泽站在东厢门口,对着雪洞一般的屋子,和一动不动看着窗外的江皇后,浑身不自在。

单独面对江皇后时,她回回都是不自在,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程曦从江淮一口气递了八本弹折,这事你知道了吧?”江皇后突然转过身,看着魏玉泽问道。

魏玉泽一个怔神,“媳妇儿还不知道……”

“太子知道了吗?”江皇后立刻追问了句。

魏玉泽一阵窘迫,“媳妇儿还不知道……”

“明折明发递到禁中,你翁翁知道,你就该知道了。”江皇后没有多责备的意思,“折子,你回去再看吧,我叫你来,是有几句话,你想办法说给太子听。”

江皇后走到长案前,一只手按在那摞折子上,好一会儿,才接着道:“你和太子说,这些折子,不是为了家国天下,这是战书,程曦的战书,秦王府的战书。金太后死了,他不是退撤,而是往前一步,往前很多步。”

魏玉泽怔愕的看着江皇后。

嫁进宫里之前,她就听说过很多关于她的大大小小的传说,她翁翁郑重提醒过她,关于江后的暴戾暴躁,奢侈妄为,以及她的肆无忌惮,旁若无人……

“……程曦要的是乱,乱中他才有机会,老三只怕是他动的手,”江皇后的手从折子上抬起,“你告诉太子,让他只管是紧盯着程曦,除了他这个小叔叔,其余人,不足为惧。”

江皇后侧头看着魏玉泽,魏玉泽迎着江皇后的目光,莫名的一阵慌乱,“是,娘娘,该交待太子。”

“我倒是想。”江皇后一声冷笑,“我生的儿子,偏偏不随我,一团傻气,他要是肯听我的话,我还要你说给他听?这些话,不是要你原封不动的转述给他,你要想办法说到他心里,说到他听,他信。

这是性命忧关的事,我的性命,你的性命,太子的性命,江家,还有魏家。”

江皇后声落,魏玉泽忙曲膝答应,江皇后看着她,眼睛微眯又舒开,“你们魏家,过于父慈子孝,夫贤妻惠了,你翁翁私德无可挑剔,你父亲,你叔叔们,都以你翁翁为楷模,你们府上,宽厚仁和,你不知道人心之恶。”

“我知道。”魏玉泽下意识的辩解了句,“翁翁教导过我,阿娘也常和我说。”

“你不知道。”江皇后脸上的笑容说不清是讥笑还是苦笑,“象你这样的女孩儿,你怎么能想象得出人心之恶?不过,以后你就知道了,在这宫里呆久了,只要能活下来,就能知道这恶,永远没有最字,地狱何只十八层。”

魏玉泽张了张嘴,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算了,她一直这样,她眼里,一切都是极恶,她已经年近半百的人了,她说的再多,也说不到她心里去。

“去吧,说给太子听,要快。”江皇后也不打算多说,挥手示意魏玉泽。

魏玉泽告退出来,往太子宫回去。

她越来越能体会太子的心情。

对着这样一个阿娘,对着江娘娘这无数让人无语无奈的奇思,对着她这看一切都是极恶的眼光,无奈无力之余,还有无以言说。

她不只一次听她说秦王,说秦王妃,可每次听她说的那些话,她都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简直象是个念念叨叨的疯癫之人在癔症胡说。

很多年前,刚有议亲秦王的时候,她就打听过他,更留心过他很多年,她没见过比他更平和温暖的人,她亲眼看到过他蹲在地上,耐心无比的和两三岁的孩子说话,也看到过他礼让蹒跚的老人,完全出自不自觉的自然而然。

他诸事都不计较,这些年,她不只一次看到二皇子也罢,三皇子也好,站到他前面,抢到他前面,压在他前面,他视若无睹,他是真的不在意。

这样的人,怎么会象娘娘说的那样,要杀尽皇室,要取太子代之,要取诸皇子代之,要取皇上而代之,要坐上那把椅子呢?

这实在太荒唐了。

还有秦王妃。

魏玉泽想着李夏,她头一回见她时,她还是个孩子,两只眼睛清澈极了,仰头看着她,看的她不由自主的想要笑出来,想伸手摸一摸她。

秦王妃很聪明,可她实在看不出她的恶毒,更无法想象她能怎么恶毒。

娘娘说她们魏家过于宽厚仁和,她不知道人心之恶,不会人心之恶,那秦王妃,不也一样吗?

秦王妃长到十几岁才到京城,在那之前,李家三房一家六口,不一样毫无人心之恶?

娘娘的不能自圆多的很了,不是这一处,在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真不知道太子有多难过难受。

魏玉泽回到太子宫,先往书房小院去,听说江延世在,犹豫了片刻,还是让小内侍通传了,说有几句要紧的话,请太子出来一趟。

太子出来,魏玉泽干脆直接的把江皇后的话完整的复述了一遍,“……娘娘说,让我想办法说到你听进去,我觉得,只要娘娘说的对,你必定是能听进去的,我不懂这些,那几本折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来你必定是知道的。”

“我知道了,辛苦你了。”太子微笑应了,怜惜的伸手揽住魏玉泽,扶着她往外走了几步,“折子我一会儿让人送给你看看,是秦王递进来的弹劾折子,一口气弹劾了江淮两路和两浙路的三司,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我让人抄一份给你,省得娘娘说起时,你一无所知,惹她不高兴。”

“嗯,你早上吃得少,我让人熬了汤水,一会儿送过来。”魏玉泽低声应了,不多耽误,告退进去了。

太子看着魏玉泽走出十几步,才转身回去。

江延世正一字一句的再次看那几份弹折,见太子进来,急忙站起来,“没什么事吧?”

“有。”太子坐下,先叹了口气,再将魏玉泽转达的话简单说了,苦笑道:“……你听听这话,这是战书,既然是战书,那这战书是下给谁的?我?皇上?还是朝廷?或是天下?这简直……”

太子摊着手,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江延世却听的神情凝重,“娘娘还说什么的?”

太子蹙着眉,大致说了魏玉泽转达的话,“秦王要乱,真不知道娘娘是怎么想的,乱了对秦王府有什么好处?真要乱了,倒是对咱们更好。”

“乱相只对强者有利。”江延世紧拧着眉,“娘娘说三爷只怕是秦王府动的手?”

“嗯。这话,老三刚死的时候,娘娘就说过一回。娘娘的脾气,但凡有什么不好的事,从前都是太后动的手,如今都是秦王府动的手。”太子摇头叹气。

“大慈恩寺的事情出来,我头一个想到的,也是秦王府。”好一会儿,江延世看着太子,慢吞吞道。

太子一个怔神,“你怎么会这么想?你看到什么了?知道什么?”

“没有。”江延世摇头,“听禀报说三爷被人从后颈捅入头颅而死,我当时头一个念头,就是……”江延世顿了顿,“头一个就想到了秦王府,后来又觉得不可能,老三死了,倒是老二最得好处,对咱们没什么好处,对秦王府,更加没有好处。

可现在,姑母这个乱字,要是他们要的是个乱字,为什么杀老三,就能说得通了,他们要的,是乱,乱相纷起,互相猜忌,进而互相捅刀打杀起来。”

“你真觉得秦王想……”太子直盯着江延世,手指往上举了举。

“这一条想不通,不过,”江延世站起来,低着头来回走了几趟,站在太子面前,“皇上百年之后,您既了位,秦王和秦王府会怎么?不说太后在时,就是象现在这样的日子,还能有吗?”

“怎么不能?”太子的话尾声没落,就戛然而停,“娘娘。”

“不光娘娘,他身边的陆仪,必定不能留,长沙王府,和秦王府过于产亲近了,一旦金相没了,两家就是一家,古家,现在和秦王府也过于亲近了,这些,都是不能容的,看来,太后和秦王府看到这些,比咱们要早,早很多。”

“我不能忍,老二也容不下,老五呢?他自己要想坐到那个位子上,先要杀光我们兄弟,皇上春秋正盛,他准备怎么办?他真要做出这样的事,朝中百官能容得下他?天下百姓能容得下他?这简直是个笑话儿。”太子失笑出声。

江延世却没笑,为什么要他动手?他不用动手,他只要挑得他们兄弟自相残杀就行了,至于皇上,做得一,就能做得了二……

一片乱相中,最强的那个,活到最后,拥有一切,乱相的争斗者,不光是他们和他,还有皇上……

秦王府大门紧闭,侧门半掩。

整个正月,秦王府都是这样安静无声,秦王不在京城,又是在孝中,诸事不宜。

郭胜从角门进了秦王府,穿过一片竹林,转个弯,就看到李夏站在鹦鹉园外,仰头看着那两只愉快的叫着跳着的巨大鹦鹉。

郭胜紧几步过去,长揖见了礼,恭敬道:“刚得了禀报,盱眙军正月十七才再次启程,十天走了不到五十多里路。另外两军,安庆军还没动静,永胜军十六就启程了,脚程倒不算慢,十天走了将近两百里,可是逃兵严重,没人清点,估摸着,逃掉的,至少有三成了。”

李夏听的眉梢挑起,片刻,似笑非笑的哼了一声,这真是上有乱命,下面就是乱相丛生。

“让人看着就行。大伯到哪儿了?有信儿吗?”

“这次没有,算着脚程,再有十天左右就该到京城了。”郭胜欠身答道。

李夏嗯了一声,想着陈氏和她那个儿子,心里有几分说不上来的感觉,这个儿子,大伯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可没告诉大伯娘,只怕整个李家,都还不知道呢。

第五百一十九章 二个二货

绥安王府,魏国大长公主那座占了半座府邸的院子里,灯火通明,二门外站满了提着十二分精神,等着听使唤的仆从下人,二门往里,站满了绥安王府诸人。

从紧挨着垂花门往里,照亲近与否,依次排进去,魏国大长公主最疼爱的几个小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被母亲或是父亲牵着,紧挨上房门站着,侧着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

上房内,五六个太医在内室门口站在一排,一个个脸色青灰,额头上一层细汗。

上房内,近身侍候的丫头婆子们屏声静气,看着魏国大长公主,眼里满是悲伤,为大长公主,也为她们自己。

魏国大长公主几个儿子垂手站在床角,悲伤的看着看起来精神很不错的他们的母亲。

这是回光返照了。

皇上坐在床头椅子上,拉着魏国在长公主的手,眼泪不停的掉,“姑母,你不会有事的,姑母。”

“你们都出去。”魏国大长公主连呼吸都有力起来,声音响到足够周围的人听到,可那气息,刚出口就飘散了。

众人看向皇上,脚下却没敢迟疑,垂手退出内室,绥安王示意众人退出上房,自己和弟弟一左一右守在上房门口。

母亲让他们都出来,必定是要和皇上交待最要紧的话儿,都避远点儿才最好。

“皇上,我也要走了。”魏国大长公主有几分吃力的看向皇上,眼里满是不舍和怜惜。

“姑母。”皇上从椅子上滑下来,半跪在床前,握着魏国大长公主的手,泣不成声。

“别哭,生老病死。我大约也撑不了多大会儿。皇上,有几句话,姑母最后再交待你几句话。”魏国大长公主想抬手抚摸安慰皇上,手却已经无力抬起。

“姑母……吩咐。”皇上不停的点着头。

“头一件,曦哥儿,你要好好待他,不为了他,为了姑母,为了你太婆,还有,你母亲。”魏国大长公主说的很慢,却十分清晰,“当年,你母亲,都是,为了孩子,当年,是先皇的错,不该那样宠金氏。”

魏国大长公主脸上露出几分厌恶,“哥哥混了头,阿娘也这么说,我不喜欢金氏,我讨厌她,不说了,娘娘这一辈子,都是苦,就曦哥儿,你这个大哥,要护好他,这世上,不管怎么说,你们兄弟两个最亲。”

皇上不停的点头,“朕记下了,姑母放心。”

“好,我放心。还有,太子,那是江氏的儿子,江氏起过誓,你要相信她,你记着,太子一定得是江氏的儿子,这是阿娘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保咱们程家江山太平,你要记牢了。”

“好。”皇上有几分勉强,可还是答应了。

“你是个好孩子,从小儿就是。”魏国大长公主长长吐了口气,“我不放心的,就这两件事,皇上,你要记牢,我真是不想走。”

魏国大长公主又长长吐了口气,只吐气,却不见进气,“我寿数,到了,太医都很好,你别迁怒。”

魏国大长公主再次长吐了口气,含含糊糊叫了声,“阿娘。”头一歪不动了。

“姑母!来人!太医!”皇上凄声惨叫:“姑母,姑母!姑母您别走,姑母!”

候在外面的诸人一涌而进,几个专门侍候临终的婆子动作轻快利落的将魏国大长公主抬到地上,这边抬起,那边已经拿银签卡住牙齿。

绥安王和弟弟急忙上前,一左一右扶住抓着魏国大长公主不松手的皇上,“皇上,节哀,阿娘已经走了,得让她……寿终正寝……”

绥安王话没说完,哭出了声。

屋里屋外,内院外院,院内院外,哭声由里及外,响成一片。

皇上哭的不能自抑。

他还没满月,就被抱到郑太后身边教养,那时候魏国大长公主还没有出嫁,象母亲那样,甚至比母亲更多时间,更尽心的照顾他,一年多之后,魏国大长公主出嫁之后,大半时间,还是在宫里,象母亲一样照顾他,疼爱他。

他说的头一句话,是大长公主教的,他认的第一个字,念的头一句诗,都是大长公主教的。

从小到现在,他心目中的母亲,不是他喊母亲的那个人,而是眼前的姑母,这才是真真正正疼他爱他,在他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爱的,最亲的人。

绥安王府里,一半的人忙着魏国大长公主的死,别一半的人,则忙着皇上的痛不欲生的哭。

直到魏国大长公主殓进棺内,太阳已经西斜,皇上才在绥安王和诸内侍的不知道多少回劝说催促下,净了面,上车往宫里回去。

皇上坐在宽大的车厢里,示意内侍将车帘拉开些,寒风吹进车厢,扑到皇上脸上,反倒让他感觉好了些。

姑母走了。

太婆走的时候,先皇还在,他刚刚娶了江氏,那时候,他好象恐惧更多一些,那时候的先皇还年轻,象他现在,比他现在还要年轻几岁,他很害怕。

先皇在的时候,他一直都是独子,可他却从来没有安稳的感觉,哪怕他立了太子,他很早就立了太子,可他还是觉得战战兢兢……

太婆走后,他的记忆中,才添上了他的母亲。

皇上怔怔忡忡的看着纱窗外模糊的街道人影。

他一直都有母亲,也有父亲,可他却意识不到,让他觉得安全的是,是太婆,让他觉得温暖和疼爱的人,是姑母……

他问过先生,先生说,自古以来,人主称孤道寡,都明其原因的,能为人主,必定与天下诸人都不相同。

皇上下意识的摇了下头,他这胡思乱想的毛病,怕是一辈子也改不了了。

“从东华门。”皇上吩咐道。

姑母让他以太子为太子,以江氏子为继,这样的话,太婆临大行前,也嘱咐过他,那时候,他全心全意,发自内心的答应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