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陈二爷,您这是走了?那还要不要替您通传?”门房在陈省身后喊了句。

这一声陈二爷喊出来,栓马桩那一片正三三两两说着话等着的人齐齐转头看向陈省,这就是刚刚被罗家递状子判了和离的那位陈家二爷陈省?

连衙门口不远那几间小茶坊和小分茶铺子里,也有不少好奇的脸伸出来,探头探脑的看向陈省。

“烦你通传一声。”陈省压下满腔的羞愤恼怒,勉强答了句。

他今天必须见到朱参赞。

陈省刚到工部大门口,就有人飞快进去禀报给罗仲生了。

等到门房进来通传,说陈家二爷想见朱先生,罗仲生说不上来什么表情的摇了摇头,站起来进了厢房。

朱参赞放下手里的笔,忙站起来。

“陈省在大门口呢,说要见你。”罗仲生带着几丝苦笑,“你看看,这可真是……”

罗仲生咽下了到嘴的抱怨,已经是全无关系的人了,不犯着多说。

“他找你,大约是十七爷告状的事,你能指点就指点几句吧,再怎么……唉。”罗仲生连叹了好几口气。

“东翁的意思我懂,东翁放心,我这就出去看看。”朱参赞明了的跟着叹了口气,和罗仲生拱了拱手,赶紧往工部大门外去。

陈省没等多大会儿,就看到朱参赞脚步匆匆的出来,暗暗松了口气,朱参赞那急匆的脚步,让他一下子感觉好了很多,陈省没往前迎,站在原地等着朱参赞。

“陈二爷。”离了六七步,朱参赞就客气恭敬的和陈省拱手见礼。

他一向谦和,见谁都这样。

“朱先生。”陈省拱手还了一礼。

“咱们进去坐坐?”朱参赞指着旁边的小茶坊,陈省厌恶的看了眼茶坊里伸头探脑的闲人,摇头道,“不用进去了,也就几句话的事儿。”

“那也好,那也好。”朱参赞立刻笑道。

“朱先生,我来,是想请先生……”指点两个字,陈省含糊了,他有点说不出口,“就是我们府上如今这桩麻烦,也不知道怎么惹了阮家,不知道先生知不知道?”

“这个……”陈省这句话问的,朱参赞简直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说知道肯定不好,他凭什么知道?说不知道……那就一句话堵死了,没法说啊。

“这个,”朱参赞轻轻咳了一声,“二爷说的这惹不惹阮家,这事我真不知道,不过,阮家十七爷往京府衙门递的那张状子,我倒是听说了,也让人抄来看过,二爷说的是这件事吗?”

“是,也不知道怎么惹着了阮家,竟拿这样的事诬告我们陈家和大伯娘……”

“二爷慎言。”不等陈省说完,朱参赞就抬手止住了陈省的话,止住之后,接下来的话,朱参赞又是一阵为难,想了片刻,又是一声咳,“这个,婆台山一案,想必二爷十分清楚,益郡王战死在婆台山,柏枢密爱女,苏相家媳妇儿柏大娘子战死在婆台山,苏大公子灵前出了家,苏相现在病重卧床,这是桩通天大案。”

陈省听的很认真,可这跟他家有什么关系?他大伯娘在山上,就是一尾池鱼。

“十七爷那张状子上,写的明明白白,贵府胡夫人助匪四处搜找……”

“这是胡说八道!这是诬告!”陈省急急的辩解道。

朱参赞咽了口口水,又是一声用力咳嗽,“二爷,十七爷那张状子,有一群人证,都是当天在婆台山上的人,是不是胡说八道,是不是诬告,咱们说了不算不是?二爷说是诬告,也得拿出诬告的人证不是?二爷有人证吗?”

“这是明摆着的,大伯娘一个内宅妇人,她……”

“十七爷告的是陈家私通匪徒。”朱参赞截断了陈省急的额头起青筋的辩解,“二爷,您讲这些理,得想想,有人证没有,有物证没有,这案子,不是您说一句不是,那就不是的,现在十七爷有人证,说不定还有物证,我再多说一句,贵府胡夫人,那天夜里,确实是帮着匪徒到处找人,二爷要是不信,回去问问贵府胡夫人。”

“大伯娘说她没有。”陈省一句话接的极快。

“嗯,那应该是真象二爷所说,这是诬告,既然是诬告,二爷就别往心上去,这是天子脚下,一切自有律法,总会清白的。”

朱参赞实在懒得多说了。

“不是。”陈省一看话说到要拧了,急的伸手拉住了朱参赞,“阮家……朱先生,我是说……”陈省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

朱参赞看着他,他懂他的意思,不过,他不明说出来,他是不准备善解人意的,免得被他反说上几句什么,他不犯着惹这种闲气。

“朱先生,我是说……阮家揪着不放,有什么法子没有?我是说……阮家总揪着不放……”陈省期期艾艾。

“二爷是什么意思?我没大懂。”眼看周围来来往往的人都得多看他们一眼,朱参赞想早点结束这场谈话。

“阮家,我是说,先生知不知道怎么让阮家别揪着我们陈家,还有我大伯娘不放?”陈省这话,总算问出来了。

朱参赞看着他,想起昨天罗尚书一个劲儿感慨自己眼瞎的事,还真是眼瞎。

“前儿李家那场事,二爷听说了没有?”朱参赞是来指点陈省,尽量不能陈家满门倾覆的,话要说到,这会儿他又着急要走,就尽可能的直接。

“听说了,确实是李家二太太到处找人,我大伯娘……”陈省再次想要解释清楚。

“那李家那位二太太,现在怎么样了?以及,十七爷放过什么话,你听说过没有?”朱参赞不客气的截断了陈省的话。

“听说了。”

“怎么听说的?”听陈省只答了三个字,朱参赞追问了一句。

“说是关进家庙了,听说阮十七放话,要活活抽死李家二太太,我觉得,这件事,阮十七和徐家都做的太过了……”

“你怎么觉得不要紧,也没人理会。”朱参赞更加不客气的打断了陈省的话,“只说十七爷放的这句话,要活活抽死李家那位二太太,李家二房,再怎么也是阮家那位十七奶奶三服没出的二伯家,二爷以为,十七爷待陈家,能比待李家更大度?”

陈省神情怔忡,朱参赞看着他那样子,以为他总算悟了,松了口气,抬手拍了拍他,“回去跟你太婆商量商量吧,唉。”

朱参赞还有几句话,可到嘴边了,却又咽了回去,算了,这等样人,说了只怕他也品不出个好坏,万一再想歪了……犯不着,少说少错。

“行了,就这样吧,我正忙着呢。”朱参赞说完,冲陈省拱了拱手,转身径直回去工部了。

陈省呆站了好一会儿,才转身往回走。

他满心满腹的,都是朱参赞那句你怎么觉得不要紧,也没人理会。

从前,不是从前,是昨天之前,不光工部,就是这京城,不管什么事,谁不得先问问他的意见,他觉得怎么样,他的意见和他的感觉,从来没有人说不要紧,更没有没人理会这样的事。

原来,都是因为他是罗尚书的女婿么?不是因为他才能卓越,见识不凡?

这世态,就是这样炎凉一瞬间么?

陈省回到家里,马老夫人正等着他,对着马老夫人,陈省总算甩开了那句你怎么觉得不要紧,努力想着朱参赞的话,“……说是,说到了李家二太太,问我李家二太太现在怎么样了,阮谨俞是怎么放的话,还说,阮谨俞待咱们陈家,总不能比待李家更大度。就这几句话。”

马老夫人听的脸色发白,却又松了口气,吩咐陈省,“好了,我知道了,你回去歇着吧。”

陈省应了,带着股子说不出为什么,却让他有股子他失去了一切的落魄感觉,神情恍惚的回去自己院子里了。

马老夫人端坐着出了一会儿神,叫了两个心腹婆子进来,看了看两人,又吩咐道:“再挑几个有力气胆子大的过来。”

一个婆子答应了,片刻,带了四个孔武有力的粗使婆子进来,和马老夫人一起,往胡夫人院子过去。

胡夫人半躺在床上,从昨天起,她就已经顾不上她的病了,一颗心七上八下,油煎一样。

昨天,听说罗家往衙门递了状子,和陈家断了亲,是和让她去衙门答话这事一起的,从衙门回来,她心惊肉跳的一合上眼就做噩梦,一夜几乎没敢合眼,却一声没敢吭。

到今天这一趟衙门,问的那些话,句句让她心惊肉跳。

她悔的肠子都青了,可当时她真是吓坏了,她就是吓坏了,是她糊涂了,怎么能说出那样的话,可真都是因为她吓坏了啊,她一个内宅妇人,又没经过事……

“夫人,老夫人来了。”门口的小丫头小心翼翼的禀报道。

没等胡夫人撑着胳膊坐起来,马老夫人后面跟着五六个婆子,径直进来了。

“你们都出去。”马老夫人脸色阴沉的没有一丝暖意,刚进屋,就冷声吩咐满屋的丫头婆子。

丫头婆子瞄了眼胡夫人,脚下却没敢耽误,赶紧退了下去。

“阿娘,出什么事了?”胡夫人一颗心扑通乱跳,强自镇定。

“二哥儿和陈家结了亲,为了咱们陈家好,这宗子的位子,我就让二哥儿接了,我知道你心里有怨言,可我没想到,你竟然为了自己这一丝不忿,要下狠手想要害死罗家姑娘,要害得陈家抄家灭族。”

马老夫人直入正题。

一阵惊恐从胡夫人心底狂涌而上,“我没有,阿娘,我没有,我真没有,我就是吓坏了,我一个内宅妇人,我又没经过事,我是吓坏了,我……”

“罗家姑娘是罗二奶奶,你是她大伯娘的时候,这样的话,你想说就说了,可如今……”马老夫人眼皮微垂,“这些话说多了也没意思。你是陈家妇,陈家妇最讲究一个孝字,这话是你常说的,说的很好,我很赞成。如今,你也尽个孝道吧,好好走吧,你这份孝心,我领了。”

马老夫人说着,缓缓转过了身,旁边的婆子冲四个粗壮婆子使了个眼色,粗壮婆子立刻扑上去,捂住胡夫人的嘴,将一根白绫缠在胡夫人脖子上,两个人紧紧抱着不让她挣扎,另外两个,利落的将白绫甩上屋梁,将胡夫人吊了起来。

马老夫人头也不回的走出上房,站在门口,看着院子一角鲜红艳丽的一树石榴花。

“老夫人,已经走了。”婆子出来,垂手禀报。

“嗯,留个人看着,我没发话之前,这间屋子不许任何人进出。你去挑几样礼物,让人备车,跟我去一趟阮家。记着,礼物拣最好最贵重的挑,宁多匆少。”马老夫人接着吩咐。

婆子提着颗心,连声答应。

第六百一十六章 新案和旧案

第二天的早朝上,刚三磕九拜站起来,御史们就开始一个接一个的递折子。

有弹劾骆远航谋害人命,勾结权贵,贪赃枉法的,有弹劾陈江对杨承志案疏忽大意、久拖不决的,甚至有人弹劾刑部大理寺对杨承志案的不闻不问,当然,也有人弹劾御史台,这两三年杨氏姐弟就在京城,到处喊冤,御史台竟然瞎了聋了一般,一张弹折都没有,全部失职……

皇帝厌倦的看着满堂你争我吵,你横我一眼,我瞪回去两眼,再看看一会儿就收了一大筐的折子,厌恶的挥了挥手,“朕正病着,正痛心难当,先就这样吧,金卿,你们几个先议一议。”

皇上指着那一筐折子。

金相躬身答应,目送皇上扶着个内侍,看起来有几分艰难的站起来,往后殿进去了,这才示意魏相,严相,和六部诸位尚书,“大家一起议议,陈侍郎也留一留,杨承志案你最清楚。”

陈江答应了,和几位相公尚书一起,进了离宫门最近的中书省。

最近这几天,三位相公,金相赞成的魏相基本上都要先反对一下,不过这个,以前也基本是这样,不过以前比现在委婉多了。

现在的变化,是只要是魏相提议的,金相必定要再议一议,以前金相是完全的就事论事。

至于严相,就是点头,这边点头,那边也点头,极其的不偏不倚。

六位尚书,这会儿都是一脸拧眉沉思状,光拧着眉头揪着胡须用力沉吟,就是不说话,都是成了精的,就算心里有所偏倚,当面也绝对不宜开口。

陈江陪坐最末,端着杯子,一杯接一杯的喝茶,毕竟是中书省,这茶叶是真好,中书省的团茶,是他喝过的最好的团茶。

“陈侍郎,杨承志一案,你说说。”金相先看着陈江道。

“他能说什么?不过再把案子说一遍,至于别的,我看,还是去见皇上吧。”魏相不客气的接在陈江前面道。

“嗯,也好。”金相并不坚持,指着摆在中间的一筐折子,“都看一遍,理一理,看好了去请皇上示下吧。”

众人都是看折子的老手,不过两刻钟,看完折子,归了类,各人心里都有了数,一群人出来,往宫里请见。

陈江跟在最后,金相回头看向他道:“陈侍郎先回去吧,皇上若有召见,你再过来。”

陈江忙拱手答应,皇上身边的这个议事团,没有他的份儿。

勤政殿里,皇上神情厌倦的歪在榻上,看着依次进来的众人,抬手示意内侍,内侍忙给金相等几个年迈老臣搬了锦凳过来。

原本御前议事时,是人人有座的,自从婆台山一案后,这几趟御前议事,一议必吵,一吵起来必定没完没了。

皇上因为二皇子的死,本来心情就不好,被他们吵的头痛,一怒之下,除了金相魏相等两三个年过七十的老臣,其余,包括太子和秦王在内,统统站着。

自从婆台山惨案后,秦王就被召过来参与议事,在这之前,除非跟他有关,否则他是不参加这种御前议事的。

今天在朝堂上就吵成那样了,这场议事,是必定要吵,必定要吵的不可开交,这个,皇上是有预料的,所以看到他们进来,先有了五分烦躁。

金相等人磕头起来,不等他们说话,皇上先发话道:“这些孩子中间,朕最疼的就是二哥儿,可怜二哥儿……唉,明天是二哥儿的头七,朕打算过去送送二哥儿。”

众人都是一脸错愕。

“这是皇上一片爱子之心,可是,二爷头七就是明天,只怕礼部来不及准备。”金相率先委婉劝阻。

皇上出一趟宫,动静实在太大了,礼部来不及,二皇子府上更来不及准备。

皇上沉着脸,只冷哼了一声。

“皇上这一片拳拳爱子之心,天下皆知,皇上出宫亲送,只怕二爷在天之灵,也要惶恐不安,请皇上三思。”魏相也忙跟上前劝阻。

这件事上他不反对金相,当然金相也绝不会反对他。

皇上没看魏相。

“皇上自己还病着,到了灵前,万一伤心过度,岂不是让二爷在天之灵,无法安心远行?请皇上为了家国社稷,为了天下万民,保重自己。”严相换了个角度。

皇上长叹了口气。

一群尚书赶紧顺着严相这话意劝阻。

“皇上先要保重自己,不然二爷如何心安?”

“皇上,请以社稷为重。”

……

皇上再次长叹,抬手掩着脸,“朕的爱子远逝,朕竟不能亲自送他,朕这心里……”皇上声微哽,片刻,放下手,看向太子道:“明天你去一趟,替朕送送二哥儿。你也去,二哥儿从小儿就和你亲近。”皇上又转向秦王。

“是。”太子躬身答应。

秦王也恭敬答应。

众人松了口气,金相斜着几位尚书各抱了一大抱的折子,暗暗叹气,今天这议事,只怕又是开个头就得结束,皇上这基调已经定下了,他今天伤心过度。

“议的怎么样了?”皇上在眼角按了几下,厌恶的看着几位尚书一人抱了一怀的折子。

“回皇上,臣等先把这些弹折理了理,这些弹折,全部都是弹劾骆远航谋害前任吉县县令杨承志一案的……”

“此案之前陈江已经查清楚了,所谓谋害查无此事,金相这个骆远航谋害前任吉县县令的话,不妥当。”金相的话刚开了头,就被魏相打断纠正了一句。

“确如魏相所言。”金相心平气和的接受了魏相的批评,“所有弹折,都和前任吉县县令杨承志一案有关。

有一十五份,是弹劾陈江渎职,没有查清,就枉判了杨承志一案;有七份弹劾刑部和大理寺置若罔闻;有十一份弹劾御史台两年内从未发声,应追其不言之责。

还有三十一份,是弹劾骆远航谋害朝廷命官,勾结权贵谋夺民财,请朝廷严查。

这三十一份中间,有二十份是连同骆远航和员外郎江延锦一起弹劾的,说是骆远航勾结的权贵之人,就是江延锦,有四五份,甚至言及太子。”

金相先简洁的介绍了一下这些弹折的内容。

魏相瞄了眼太子,又下意识的扫了眼秦王。

太子神情自若,从婆台山惨案之后,每天递上来的弹劾,或多或少都会扯到他,这个,他早就预料到了。

秦王这几天的表情都差不多,冷着脸面无表情。

每天的弹折总要或多或少牵出太子,也同样或多或少的牵出秦王府,这份冲击,大家都要承受。

“怎么议的?”皇上再问了句。

“还没议。”金相欠身。

皇上眉头拧起来了,“朕不是说了,让你们先议一议?”

“是,老臣的意思,民意不可违,再说,此案当初陈江并未结案,老臣建议重启此案,若确有此祸乱国法之事,当严肃国法,平复民意,若属诬告,也正好借此还骆远航等一个清白。”

金相认了一句,直接说起了自己的建议。

“皇上,臣以为不妥。”魏相立刻接话道:“此案当时已上报大理寺以及刑部,查无实据,只是念杨承志一女无知,一子年幼,没有追究诬告之罪。这会儿被有心之人借机挑事,就要发起重审,一旦成风,只怕京城就要无赖遍地,日日有人闹事,在重审无数旧案了,此风不可开。”

皇上眉头紧拧,一张脸绷的十分难看,又吵起来了,这两位,老了老了糊涂起来,都是越来越不识大体了!

“你看呢?”皇上看向严相,冷声问道。

“臣以为,象魏相所言,一案确实不宜再二再三提起重审,此风确实不可开。”严相忙欠身答话,“不过,山西籍举人潘志这次告发的,应该不能算杨承志旧案,只是含了杨承志一案在内,却并非只有杨承志一案。”

严相话锋一转,金相垂眉耷眼,十分淡定。

魏相一幅凝神细听的样子,也十分淡定,严宽就是个打着中立的幌子,他是站在金相一边的,这他早就明明白白的,那头一句,不过虚晃一枪,这样的事,不只一次了。

秦王冷着脸,看起来听的十分专注。太子的目光从严相看向秦王,眼里脸上都看不出什么表情。

“此次之案,由山西籍举人潘志首发,告的是骆远航自任职米脂县令起,直到今天,将近二十年间,几乎每任都利用大小弓,侵吞或是助当地富户侵吞贫家之财,或是伙同他人将淤出的国有之良田,或是无主,甚至有主之田,高价卖出,低价入帐,侵吞无数国财,又伙同明州江氏子江延锦,霸占和县几处产砚石的无主之山,臣以为,此案是新案,并非是原杨承志案,杨承志一案,只不过是此案其中九牛之一毛。”

严相说的极其仔细,他刚才详详细细问过陈江了。

皇上听到高价卖出低价入帐,侵吞无数国财这句,脸色阴沉下来了,“可有实证?”

“实证还没看到,不过潘志递了份他查实的田亩数目,所处,以及卖与何人,何价,十分详实,数目骇人,臣以为,只怕是真的。”

魏相看向太子,太子极其不易觉察的冲魏相递了个眼色,示意他不必多理会。

“诸位看呢?”皇上看向垂手而立的几位尚书。

“臣以为,应该查清查明,以正国法。”古翰生先站出半步表态。

“臣附议。”罗仲生跟着表态。

“婆台山一案如今正是吃重的时候,这会儿出来这桩案子,臣担心这是有人故意借此分散人力人心,别有所图。”礼部郑志远提出异议。

“你看呢?”皇上看向刑部周尚书。

“臣以为应该查一查。”周尚书急忙表态,这是他自己的意思,这事是该查一查。

那天听阮谨俞说了调查金守礼一案的发现,以及阮谨俞对他的提醒,他足足想了半天一夜,思前想后,决定目不斜视,立定脚跟做人,凡事只看事不看人,碰到的事情,依国法律令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决定走一心为国的路子,虽然坎坷,可这个当口,最坎坷的路就是最踏实的路,应该也是最安全的路。

“嗯,那就交给刑部吧。”皇上一句话定了调。

“是。”周尚书没推辞。

皇上最近几天脾气极大,推辞的结果,九成九是挨上一通骂,还是得接下这差使,说不定还附带出来个限期,不如痛快接下。

“好了,先这样吧,朕支撑不住了。”皇上厌烦的挥了挥手,“退下吧,明天,你们也都去送一送二哥儿。”

金相几个急忙站起来,连太子在内,躬身退出。

退到殿外,下了台阶走出十来步,秦王脚步微顿,眼风斜着太子和魏相,招手示意周尚书,用周围的人都能听到的声音,微笑道:“这案子交给十七吧,也省得他闲着淘气。”

“是。”周尚书欠身答应。

他也有这个打算,不过不是因为阮谨俞闲着淘气,他那也不是淘气,而是因为这桩棘手无比的案子,刑部里,只怕也就阮谨俞敢接了。

他正发愁怎么样才能理所当然的既把这案子交给了阮谨俞,又不会让人家认为他站了队,至少不能认定他站了队。

秦王这一声吩咐,真是太及时太体贴了。

周尚书一时有些感慨,若论体恤下属,秦王爷真是没话说,天生的仁厚。

第六百一十七章 外和内

阮十七接了骆远航的案子,以及周尚书那句:这是秦王爷的意思,出了刑部,直奔秦王府。

书房里,秦王在,金拙言在,古玉衍古六和李文山也在,阮十七扫了一圈,团团见了礼,顺口问道:“小陆呢?”

“在暖阁。”古六立刻接话,眉眼都是笑,“快去找他!”

李文山笑着轻轻拍了下古六,示意他别说了。

“他大约得一会儿,你要是急,就去暖阁……”金拙言的话没说完,就被阮十七打断,“我不找他,顺嘴问一句,我找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