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娇宠之名门闺香上一章:第 33 章
  • 盛世娇宠之名门闺香下一章:第 35 章

“你的周岁宴上,我和你二舅父还抱过你呢!”

“一晃眼,你们姐妹俩都这么大了……”

“……”

与两位舅父叙了会儿旧,端木纭在最初的喜悦之后,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浓。

大舅父李传应这些年在闽州战功赫赫,如今任着从一品的都督同知,照道理说,除非是奉旨进京述职,是不能轻易离开驻地的,他怎么会突然和李传庭一起来了京城……

迎上端木纭似是欲言又止的目光,李传应的眼神变得深邃柔和,透着一分审视与两分惊叹,意味深长地说道:“纭姐儿,这回你攸表哥赴京赶考,一波三折……真是多亏你和绯姐儿照应了。”

端木纭略一思忖,想想李廷攸这次赴京先是在江城遭遇匪乱受了伤,后来又在万寿宴上被人指责冒领军功,也确实是好事多磨。

本来李廷攸若是考中武进士,是可以衣锦还乡与父母家人报喜,再正式领职赴任,如今他得了皇帝恩宠留任京中,也不知何时才能再回闽州,也难怪两位舅父都担心不已,大舅父为此悄悄赴京。

端木纭心领神会地一笑,乖巧地说道:“大舅父放心,侄女明白,我和蓁蓁今天只见到了二舅父。”

李传应微微一笑,目光又看向了端木绯,语气中带着几分玩笑地说道:“绯姐儿,你一个小姑娘家家陪我们两个老头说话,无聊了吧?”

这个口吻一听就是那些长辈平日里用来打发孩子们出去的话,往往下一句话就是类似“你们几个小辈出去花园走走”云云的。

别人没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正品茗的李廷攸却是一下子明白了,捧着茶盅的双手一僵,暗道不妙,大伯父约莫是误会了,此表妹非彼表妹!

他仍是嘴角含笑,心念飞转,巧妙地出声打断了李传应的下一句话:“大伯父,您这次从闽州可有带铁观音过来,我在江城掉了大半行囊,至今还欠着绯表妹两罐茶……”他一边说,一边暗示地对着李传应眨了眨眼。

李传应却没领会,直接就吩咐小厮去取茶。

一看大伯父那心直口快的样子,李廷攸就知道对方没明白他的意思。

李廷攸自认不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此路不通走彼路。

“父亲,您昨日不是赞我那里的荷花茶别具一格吗?”他又含笑地对左手边的李传庭道,“这是绯表妹亲手所窨制,她虽然年纪小小,在窨制花茶上很有一番造诣。”

李廷攸硬着头皮把端木绯夸奖了一番,模样看来十分真挚,努力地对着李传庭挤眉弄眼地使眼色。

端木绯对这位表哥“矜持”的性子已经颇有几分了解,看出了些门道来,嘴角微翘,心里忍俊不禁,气定神闲地坐看李廷攸的这一出好戏。

知子莫若父,李传庭微微挑眉,看了看李廷攸,又看了看笑盈盈的端木绯,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

李传庭不动声色地接口笑道:“绯姐儿这一点倒是像你们外祖母……”说着,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慈爱地对端木纭道,“纭姐儿,我这次启程前,你外祖母托我捎些东西给你,你且随我来。”

“是,二舅父。”端木纭自然是从善如流地站起身来,心里只以为李传庭是想单独与自己说些事。

端木纭对着上首的李传应福了福后,就随李传庭出了正厅,舅甥二人的身形渐行渐远。

正厅里安静了片刻,只剩下了李传应、李廷攸和端木绯三人,小厮则被遣到了厅外的檐下守着。

此刻李传应也已经明白了过来,不由斜了李廷攸一眼,若非他在信中说得含糊不清,只提端木家的表妹,他和李传庭又怎么会理所当然地误以李廷攸指的是端木纭。

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个小外甥女端木绯!

虽说古有甘罗十二为相,但是李传应还是有点无法相信,眼前这个年仅九岁、好似糯米团子一样的小丫头竟然能有那样敏锐的目光,以及洞悉一切的本事?!

这也委实太多智近妖了!

李传应上下打量着端木绯好一会儿,心里还是有所怀疑。

端木绯泰然自若地捧起一旁雅致清简的青花瓷茶盅,看着那橙黄明亮的茶汤,先嗅茶香,再试茶味,徐徐品味舌上余甘,一脸真挚地赞道:“都说大红炮乃茶之王者也,生于武夷峭崖悬壁之上,果真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今日我能喝到这上品的大红袍,真是托了大舅父的福。”

这个小外甥女说起茶来头头是道,诚如侄儿所言是个爱茶的小姑娘。李传应心道,小姑娘那单纯的笑脸让他心里越发不确定了,又用询问的眼神瞥了李廷攸一眼,似乎在说,你不是在开玩笑?

李廷攸被李传应的这一眼一激,一时忘形,忍不住催促端木绯道:“绯表妹,明人眼前不说暗话,你就别……”

“磨磨唧唧”这四个字差点就要脱口,但他又及时刹住了,连忙掩饰地清了清嗓子,嘴角又挂上了温和的浅笑,说道:“大伯父这次暗中离开驻地,千里迢迢远赴京城,若是被外人察觉,这罪名可不小。”

言下之意是警告端木绯这件事事关重大,她就别拿乔了!

端木绯如何听不出李廷攸前半句的失言,似笑非笑地看了看他,然后乖巧地看向李传应。

“大舅父,”她干脆地进入正题,“之前攸表哥说与我说了一些八年前的事。”

八年前……李传应眉头一蹙,再次看向了李廷攸,仿佛在无声地问他到底说了多少。

李廷攸笑容微僵,只得颔首表示他知道的都说了。

李传应一时神色有些复杂。

李廷攸这小子毕竟还太嫩,先武宁侯的那些事如此机密,这小子竟然就这么轻易地告诉了他才九岁的表妹?

李传应毕竟久经沙场,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覆水难收,事到如今,不如就试上一试。

他理了理思绪,就说起了李廷攸离开后发生的事——

几个月前,李传应发现李大夫人变卖了她的嫁妆并挪用了李家公中十几万两银子后,就曾私下与她对质。

李大夫人当时哭着解释说,是因为今春西州中部干旱,不仅是百姓收成不好,军中屯田亦然,军粮不够,实在是迫在眉睫,才暂时把公中的钱“借”给武宁侯府,等秋收以后,就会把公中的这个窟窿填上。

李传应也听说过西州中部干旱的事,因为牵连地域不大,比之淮北春汛的水灾是小巫见大巫,因此虽上报朝廷,却没掀起太大的涟漪。

两人怎么说也是二十年的原配夫妻,李大夫人这么一说,李传应也就信了。

直到八月收到李廷攸从京城的去信后,李传应再次悄悄查起了李大夫人。

这一查,他就暗中截获了李大夫人派亲信寄出的一封书信……

李传应意识到了不对,所以不惜冒着偌大的风险暗中随李传庭跑了一趟京城。

李传应眸色微凝,想着妻子,心头似是压着一块巨石。

他俯首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李廷攸赶忙识趣地站起身,亲自把那封信转交给了端木绯。

端木绯取出信封中那折叠成长方形的绢纸,仔细地将信纸展开,娟秀的自己映入眼帘。

这是一封家书,信上只有寥寥几句报了平安,根本看不出什么不对来。

端木绯眉头微动,感觉这纸张的触手干涩,便将信纸举得更高,一股异样的气味顿时钻入鼻尖,这是……

她的鼻头动了动,若有所思地歪着小脑袋,一下子就确定了,抬眼对着李廷攸笑道:“攸表哥,给我取一盆清水来。”

李廷攸嘴角抽了一下,这小丫头这是把自己当小厮使唤了吗?

------题外话------

要不要改个书名呢……

109良策

李廷攸还没说话,就听李传应吩咐道:“攸哥儿,去取盆水来……”李传应的语气中有些复杂,似是透着一丝淡淡的惊叹。

“是,大伯父。”李廷攸闷闷地对着李传应应了一声。

半盏茶后,水就送来了。

端木绯毫不迟疑地把那张绢纸放入清水,墨迹在水里没有一点模糊的迹象,反倒是绢纸上空白的地方隐约显出了几行字迹。

这封信看似普通的家书,其实是一封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

端木绯嘴角弯弯,立刻把湿哒哒的信纸捞了出来。

果然是这样!

最初引她怀疑的是纸张的触感,这张信纸恐怕在李传应手里已经下过一次水,信纸干涸后,纸张的触感就变得有些粗糙,而她又闻出了信纸上散发出来的那股异味是明矾,方才大胆一试。

端木绯仔细地端详起信纸上的白色字迹,从上面的数字、量词以及银两的数目来看,这分明就是数笔账目,再结合单价……

端木绯微微蹙眉,须臾,抬眼看向了李传应,语出惊人地问道:“大舅母正以李家的名义盗卖军粮?”

端木绯用的是询问的口吻,然而那张小脸上的神情却是十分笃定。

去岁的米价每石不到二两,可是从冬季雪灾到春季淮北春汛,再发展到流民四处逃荒,几地匪乱,米粟踊贵,到了今夏已经是石米四两。

按照这份账目,李大夫人以每石一两半的价格买下了四万石大米,转手以石米四两售出,一下子就净赚十万两白银。

这简直就是无本生意。

可是她这四万石大米又是从何处而来?!

四万石大米那可是整整六百万市斤的大米,总不会是凭空变出来的?!

考虑李家在闽州的身份,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军粮。

自古以来,武将吃空饷卖军粮,或者把陈粮换新粮卖了赚取差价,也非罕见之事。

这一次,李传应控制不了面上的表情,不禁露出了动容之色。

他也知道这封密信所藏的秘密,一开始不提,自然是存着想考验端木绯的意思,却没想到他这个小外甥女竟然没几息时间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想当初他和二弟也是两人一起私下研究了大半天,方才瞧出门道来。

早知户部尚书端木宪精于算术,端木家的子弟个个都是自幼研读算经,可是这一刻李传应方才感触到何为天赋异禀。

有的人在某些方面大概就属于天生奇才,注定被人所仰望……

端木绯伸出一根白生生地手指点着绢纸上的一个印记,继续分析道:“这件事大舅母做得并不隐密,甚至还留下了账目和李家的印戳……像是在故意留下什么把柄。”

说着,她清澈的大眼中绽放出锐利的光芒,声调软糯依旧,语气却坚定干脆,十分肯定地说道:“大舅父,大舅母这是想以此来陷害李家。”

而李大夫人会这么做,恐怕十有八九还是与先武宁侯之死有关。

李传应也隐约猜到了一些,但毕竟身在局中,事情又与自己的妻子有关,有时候便难免一叶障目,反倒没有端木绯看得那么通透。

此刻,听闻端木绯一语道破,他直愣愣地坐在了原地,眸中似是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才缓缓地开口道:“若真要弄垮李家,光凭你大舅母这些东西怕是成不了事。而且,她一妇道人家,又如何动得了军粮?”

他话中难掩艰涩,也没指望端木绯回答,就自问自答道:“李家在闽州不过八年,因剿倭有功方在闽州站稳脚跟,看似如日中天,其实根基尚浅。闽州乃海陆交通要冲,各方势力割据……”

空气渐渐凝滞。

端木绯看着上首的李传应,眼前这名身经百战的将领身上流露出来的坚毅,让她心底不由升起几分敬意,几分好感。

端木绯沉吟一下后,又道:“大舅父,您可曾想过,先武宁侯之死的真相知道的人应该不多,是谁透给大舅母的?”而且故意歪曲真相,是对方只知其一二便妄加猜测,还是他原本就是居心不良?

这一句点拨又令得李传应再次动容,伯侄俩的目光都射向了端木绯,她问到了关键。

这一点是他们忽略了!

李传应的眼眸幽沉幽沉,紧紧握在一起的手背上那微微凸起的青筋透出他内心的翻涌与激动……

端木绯勾唇笑了,笑得像是一只狡黠的猫儿般,笑吟吟地问:“大伯父,您可要把这根刺彻底拔了?”

“绯丫头,你有何良策……”

一阵凉爽的穿堂风猛地刮进了厅堂里,将话尾吹散,庭院里几株秋菊被风拂得微微摇晃,细长的花瓣被随风飞去,让这庭院中平添了几分颓废。

日头被阴云半遮半掩着,令得灰蓝的天空黯淡无光。

等端木纭随李传庭回来正厅的时候,话题已经说得七七八八了。

端木纭隐约觉得厅堂中的气氛似乎有些怪异,心里只以为是因为端木绯与李传应不熟,以致彼此接不上话,便主动挑起了话题,问起两位舅父打算在京中待多久,又说她和端木绯很会做点心,明天就做些点心送来……

当端木纭坐在端木绯身旁时,姐妹俩之间的差异就尤为显著。

其实这对姐妹花的外貌都长得像她们的母亲,五官非常精致,可是十四岁的端木纭差不多长开了,眉眼间看着明艳,颇有几分英气;

但还未满十岁的端木绯却还像一只没长成的小奶猫,软绵绵的,加之她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总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感觉。

李廷攸却是心知肚明,这只小奶猫不仅有爪子,脾性还挺大的,傲气得很。

哼,这小姑娘还真是不可爱!

忽然间,李廷攸觉得家里那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弟弟们其实颇为可爱,自己以前是不是对他们太严苛了点呢?

端木绯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转过头准确地对上了李廷攸那略带嫌弃的眼神。

她可不可爱关他什么事?!端木绯皱了皱鼻头,嘴角在其他几人看不到的角度撇出一个似笑非笑的弧度。

她抬手漫不经心地拂去了左肩根本就不存在的灰尘,对着李廷攸眨了一下右眼,仿佛在说,表哥,贵府知道你用了“鬼见愁”吗?

李廷攸差点被口水呛到,撇开了视线,暗暗咬着后槽牙。这丫头何止是不可爱,根本就是可恶,是狐假虎威!

端木绯的心情畅快了起来,乐滋滋地品起她的大红袍来。

说来闽州真是个好地方啊,多好茶,只要讨好了两位舅父,以后她和姐姐就有喝不完的好茶了!

李传应兄弟俩特意留姐妹俩吃了午膳,又用了下午的茶点,若非担心宵禁,他们还想再留两个外甥女用了晚膳再走。

这一日,端木绯与端木纭可说是满载而去,又满载而归,由李廷攸亲自送回了尚书府。

日暮西沉,晚风吹拂。

姐妹俩携手去了永禧堂,端木宪已经回府了,一看到姐妹俩,就笑吟吟地招呼她们俩坐下,态度很是亲和。

“你们二舅父可好?……说来也是一别四五年了,我记得上一次见面还是他奉旨进京谢恩。”端木宪捋着胡须,有几分怀念地说道。

这若是不知情的人,恐怕还以为两家有多亲呢!

端木纭心如明镜,也没有因为端木宪的亲近就受宠若惊,只说二舅父一切都好,又说二舅父此行捎来不少闽州特产,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半句没提李传应也来了。

见祖孙三人和乐融融,一旁的贺氏面沉如水,默默饮茶。

端木宪心情不错,又时不时地问了端木纭几句,跟着就吩咐贺氏道:“阿敏,难得亲家来京,改日当请他们父子俩过府吃顿饭,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贺氏正把茶缘把唇边送,便没有做声。

最近端木宪为了长房已经几次让她没脸,这一次,她也想趁机端端架子,谁想茶水才沾唇,就听小贺氏近乎急切地说道:“父亲,您说的是。纭姐儿她舅舅远道而来,是该请人家过府好生招待一下。”

小贺氏眸子晶亮,心底自有自己的小算盘,若是想女儿与李廷攸的婚事能成,自然要尽力给未来亲家留下好印象才好。

贺氏眸光一沉,暗暗瞪了小贺氏一眼,倒没想到她是要对李传庭示好,只以为她是想讨好端木宪。

但是被小贺氏这么一打岔,贺氏的架子也摆不下去了,茶水只是沾唇就又被她放了下来。

“纭姐儿,五日后是你祖父休沐,不如就选那天你下帖把你二舅父和李家三表哥请来。”贺氏慈爱地看着端木纭道,言辞让人挑不出错处,却又巧妙地把最后的选择权给了端木宪,“老太爷看如何?”

“那就九月十五。”端木宪捋着胡须立刻就拍板应下了。

110借口

自打李氏死后,他们两家已经很少这样走亲戚了,九月十五这一天,连二老爷端木朝都特意留在府中没有出门,带着妻女一起招待李家人。

李传庭上一次登门还是为了给李氏送嫁,千里迢迢从墨州南下京城,说实话,那一次两家并不愉快。

自古文官都看不上武将,其实武将也未尝看得起这些肚子里弯弯绕绕的文人,所幸李氏嫁的是端木朗,只要他们夫妻俩过得好就好。

他们夫妻俩也确实过得很好,当年李家还在墨州时,他时常去扶青城看望妹妹与妹夫,就从未见二人红过脸,妹妹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惜,他们俩去得早。

思及往事,淡淡的哀伤涌上李传庭的心头,一闪而逝,乌黑的眼眸很快又平静沉淀了下来。

端木家的态度已经摆出来了,分明就是有心与李家交好,自己“从善如流”便是。

他谈笑间如春风拂柳,却是心里自有计较。

端木宪和李传庭都是长袖善舞的人,加之两家都是刻意想要化解原本的疙瘩,在一来一回的寒暄试探中,双方都感觉到了对方释出的善意,还算相谈甚欢,厅堂中的气氛十分热络。

在场的都是自家人,因此也就没分席,一起享用了席面。

等席面撤下后,众人又移步偏厅小坐,秋风阵阵吹拂进厅,带着木芙蓉的清香。

李传庭觉得是时机了,便忽然道:“久闻伯父精于算学,近来小侄正研读《六韬》,其列阵篇之阵势涉及算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想请伯父指点一二。”

端木期闻言,只觉得李传庭此言甚是唐突,而精明如端木宪却是心念一动,眯了眯眼。

李传庭之所以能成为许文诏之父许如松的心结,那也是事出有因,李传庭乃是文武全才,不仅是武状元,还是个文举人,聪慧绝伦,哪里需要请教自己……这恐怕只是他的借口罢了。

端木宪便起身道:“算学须得静心,传庭且随我去一趟书房吧。”

“那就烦扰伯父了。”李传庭勾唇笑了,拱了拱手,两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跟着,他又转头对李廷攸道:“攸哥儿,我这边怕要些时候,你不必在此相陪,干脆带着你两位表妹出去玩耍吧。你们少年人别成天闷在家里,多出去走走。”

李传庭说者无心,而贺氏却是听者有意,耳边不由响起了那日端木纭的声音:“祖母,我和妹妹从小在北境长大,经常独自出府,爹爹在世时也从未阻止……”

贺氏嘴角一抿,心道:果然是将门武夫!粗率得很!

李廷攸闻言眸子熠熠生辉,显然早就坐不住了,可是面上却做出文质彬彬的姿态,得体地应下了:“是,父亲。”

端木绮暗自扭着手中的帕子,偏生小贺氏正好走开了,她只能一脸期待地看着贺氏帮她接一句,让她也跟着一起出门。

可惜却是抛媚眼给瞎子看,贺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根本就没看到端木绮热切的眼神。

可怜端木绮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李廷攸带着端木纭和端木绯走出了厅堂,越走越远,却终于还是没厚着脸皮跟上去,只能以哀怨委屈的眼神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她视野中。

表兄妹三人却是没人注意到端木绮的异状,直接来到仪门处,须臾,一辆马车和两匹骏马就从角门而出,李廷攸策马引路,往城南而去。

一行车马穿过几条街道一路通畅地来到了城南的月湖畔,这“月湖”湖如其名,宛如一个巨大的弯月躺在一片片垂柳与芦草的怀抱中,宁静悠然。

三人在“月尖”处下了车马,李廷攸带着端木纭和端木绯沿湖一路步行,可见秋风中,柳浪阵阵,芦涛滚滚,湖水清澈似镜,粼波荡漾。

李廷攸一边走,一边笑着为姐妹俩介绍着:

“纭表妹,绯表妹,按照月湖的规矩,湖畔只可步行,因此必须在前面下马。”

“前面湖畔有一座观月阁,临水而建,清晨与傍晚时氤氲水雾朦胧,犹如仙境,清雅别致,中秋十五之夜来此赏月,甚是妙哉。”

“湖上也常有人泛舟游湖,煮茗赋诗,比之日湖一带山清水秀。”

“……”

听李廷攸的神态与口吻,显然已经把京城内外都混熟了。

端木纭平日出门的机会也不多,之前又在守孝,虽然来了京城三年多,却对月湖一带不熟,因此李廷攸说什么也就信了。

端木绯却是不然。

李廷攸没有说谎,观月阁确是有几分清雅,然而,她心知真正招李廷攸喜欢的恐怕不是清雅,而是观月阁里不时有热闹可凑。

也不知是从哪年开始的习惯,这游湖泛舟的人经常与阁中之人切磋竞技,或文斗武竞,或投壶比琴,甚至还有人赛过舟……

她这个表兄还真是一贯的心口不一。

就在这时,后方忽然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伴随着一个气喘吁吁的声音:“端木大姑娘……”

三人便是驻足,转头看去,就见一个青衣打扮的小厮匆匆地跑来,看来有些眼生。

小厮喘着气道:“端木大姑娘,端木四姑娘,我家……公子与君世子请几位稍候。”

小厮容貌清秀,声音娇软,一看就是女扮男装。

李廷攸眉头微蹙,表兄妹三人顺着小厮的目光望去,就见后方几十丈外的“月尖”处,两个少年公子正翻身下马,把马绳随意地丢给了另一个小厮后,二人就朝端木绯他们走来,闲庭信步。

两个少年公子一个着紫袍,一个穿翠袍,皆是手执折扇,看来丰神俊朗,面如冠玉。

端木绯和端木纭面面相觑,她们不仅认得简王世子,也认得另一人——

她正是女扮男装的大公主舞阳。

君然和舞阳渐渐走近,舞阳对着姐妹俩微微一笑,道:“端木四姑娘,远远就看到你的背影,我看着发式身形都像你,还真是!”她指了指自己的眼睛,玩笑地说道,“本……本公子是不是火眼金睛?”

听舞阳这么一说,君然和李廷攸的目光不由落在了端木绯那圆滚滚的鬏鬏头上,皆是忍俊不禁地笑了。

这丫头都快十岁的人了,还老喜欢装团子!

两个少年不小心对视了一眼,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叹息,这一刻二人颇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觉得对方就像自己一样眼明心也亮!

以前二人只是见过几次的点头之交,这一瞬却忽觉彼此亲近了不少。

君然对着李廷攸眨了眨眼,然后笑吟吟地向端木绯道:“端木四姑娘,事不过三,这次你可一定要跟本世子去喝喝茶听小曲了!”他轻摇折扇,风流倜傥。

端木绯昂着下巴看着君然,故作沉吟状,最后皱了皱小脸,缓缓道:“好吧,今日且看在慕公子的面子上,我就勉强答应吧。”

舞阳噗嗤地笑出声来,完全不给君然一点面子,戏谑地笑道:“阿然,看来还是本公子的脸面比较大!”

“有道是:此路不通走彼路。本世子得偿所愿就好。”君然也不在意,对着端木绯轻佻地眨了下右眼,漫不经心地摇着折扇,“听说观月阁最近刚来了一名从扬州来的歌姬,能歌善舞,尤擅琵琶,今日可要好好见识一番……”

“阿然,你说的那歌姬莫非就是扬州瘦马?”舞阳好奇地脱口而出,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