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上门作客是假,给两人互通书信才是真!

冯知简自诩是个文采翩翩的雅人,从来不会用大段的话来表达感情,觉得太俗。每每以诗表相思,两行诗句写完了,往往信纸还剩下大半张空白。这么空着委实不好看,冯知简便会在右下角画画,有时画两只鸳鸯,有时画两只小猫。

这点对上了唐宛宛的喜好,再加上他每每来信用的花笺纸也漂亮得很,其上还有淡香。唐宛宛就将信上头的画都拿小剪咔擦咔擦剪下来,做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册子。真正抒发感情的诗句反倒被她剪得一塌糊涂,有的还叠成了纸鹤啊牵牛花一类的小玩意,随手丢在了一边。

“你可真是…”唐夫人嗔了半句,连带着两个媳妇都是哭笑不得,这批评的话是接不下去了。

却也暗暗放下了心,先前唐夫人还担心宛宛对冯知简特别在意呢,连冯家退婚的缘由都是在宛宛反复追问下才提了几句。怕女儿伤了颜面一蹶不振,更怕她对那浑人念念不忘,这些日子没敢提过半句。

今夜瞧见宛宛的态度,心知她就是孩子心性,私下通信不过是因为贪新鲜罢了。说来也是,自去年定亲之后,宛宛与冯知简统共见过五回面,好感都提不上,又怎么对他死心塌地?

如今唐夫人瞧冯家就像是一窝臭老鼠,正好宛宛还没来得及跟冯知简发展出真情,婚事就告吹了,也省得将来跳入火坑再后悔。

女儿如此缺心眼,在唐夫人眼中总算成了个好处。

一番折腾已经快到寅时,唐宛宛睡不踏实,接连做了好几个乱糟糟的梦。先是两只鸳鸯在湖里嬉戏,公鸳鸯跟她说“宛宛咱们私奔吧”,唐宛宛拍打着翅膀对着公鸳鸯劈头照脸一顿打。

她刚游上湖,一只大老虎猛地从草丛里跳出来,啊呜一口把她叼进了嘴里,丢进了老虎窝。老虎和老虎他爹娘都对她虎视眈眈,逼着她生小老虎…

正是七月酷暑天,唐宛宛被热醒了,家里不让女孩夜里用冰,怕受了凉,再热都得受着。

天刚蒙蒙亮,约莫快要卯时了,唐宛宛盯着床帐怔了一会儿,彻底没了睡意,想起女夫子两个月前布置下的课业,再算算只剩三日了,只好翻身坐起,磨磨蹭蹭去了书桌边,点亮烛灯开始做课业。

凌晨冯知简的事让唐夫人提心吊胆,特地指了正院的两个粗使嬷嬷过来守夜,这两位是家生子,很是靠得住。

两位嬷嬷瞧见屋子里忽然亮了灯,心下不明所以,平时唐宛宛起得晚,就算醒了也得在床上赖半个时辰,不知被唐夫人唠叨了多少回。今日天没亮就起了,一看就不寻常啊。

心思细的那一位脸色微变,声音几乎成了气音:“咱们小姐不会是要做傻事吧?”忙大声喊:“小姐您可醒了?夫人交待奴婢跟您说几句话。”

话音未落,两位嬷嬷就推门进去了,瞧见唐宛宛在伏案写字,心里又是一咯噔——这是在写绝笔书啊!

“怎么了?”唐宛宛闻声望来,她刚打了个呵欠,眼里还含着泪花,再加上一宿没睡的憔悴样,登时让两位嬷嬷更应证了心里的猜测,一人冲上前住抱住唐宛宛,一人跑去找唐夫人了。

唐宛宛:“…”就想好好补个课业怎么就这么难!!

*

大盛朝虽开办了女学,只是女子天性求一份安稳,往往到了及笄前后就要考虑嫁人的事了,真正耐得住性子苦读二十年再去考科举的女子并不多,入朝为官的,十年也不定出一个。

所以女夫子平时教的也不是二十四史之类枯燥乏味的治国之策,而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术数,也教女子仪态谈吐,教姑娘们自爱自强,依循本心,敢于抒发己见,别做家族的附庸。

唐宛宛翻着课本,两眼发直。明明两个月前靠死记硬背记得滚瓜烂熟,此刻却一句都释不出了。连意思都琢磨不明白,更别说谈感想了。

她连蒙带猜头昏脑涨地写了一个时辰,丫鬟小芷风风火火地进了门,又给她带来一个坏消息——荷赜姑姑又来传她进宫了,轿子已经候在了府门口。

唐夫人翻出把前日刚做好的新衣裳,发了愁:“也不知道这回太后娘娘会不会留宿。”又不敢冒昧去问荷赜姑姑,便给唐宛宛带了几身换洗衣裳,有备无患。

“宛宛还要带什么?”她一转眼看见女儿在收拾自己的书本,连纸墨笔砚都在往书袋里装。

唐夫人瞧得额角直跳:“太后娘娘喊你进宫是说话去了,你带一堆课业过去是怎么回事?”

“夫子三天后就要回来了啊!写不完是要重罚的。”唐宛宛苦着脸,却是算得明白:“太后娘娘一天只见我三回,早膳午膳和晚膳,别的时候我都在偏殿住着的,一天起码能空出六个时辰来。”

唐夫人说不过她,只得作罢。

所以在正厅候着的荷赜姑姑看到唐宛宛背着个鼓鼓囊囊的书袋走到自己面前时,这个在后宫修炼了二十年的老人也难得懵了一瞬,听完唐宛宛的解释,顿时笑得合不拢嘴。

待送到了正门,唐家人又是好一番叮嘱。

这种全家目送她离府的情境不是头一回了,唐宛宛每每都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感油然而生,这边说:“爹娘哥哥嫂嫂你们不用送了,回去吧。”

那边说:“宛宛你不要耍小性,不要贪嘴,照顾好自己,别中了暑气。”

一旁的荷赜每回都要忍着笑,不过是进宫小住两三天,怎么弄得跟远嫁异国再也回不来了似的?

告别了家人,唐宛宛背着书袋朝着轿子走去,荷赜姑姑忙拦住:“姑娘,那是奴婢的轿子,您上前头那辆马车。”

唐宛宛眨眨眼,前两回来接她入宫的都是小轿,这回却换成了一辆宽敞的大马车,她心中好奇却也不好多问,听话得行到车辕边上。

却见镂雕的乌木车门忽然开了,从里边探出一只骨节分明的大手来,坐在里边的晏回收回手,眸色淡淡地瞧着他。

唐宛宛:娘哎!我现在告病还来得及吗?

“陛下…怎么出宫来了?”唐宛宛一个激灵,几乎通宵没睡的困乏彻底消了个干净,手忙脚乱地行了个福礼。

她今日的衣裳首饰比起上回要素净不少,这般打扮本应更对晏回的性子,晏回心头却浮出两分微妙的不满,却也不知自己这不满从何而来。

他说:“昨日傍晚何太傅陪着孙女放风筝,扭着了腰,朕指了两个御医过府,顺便出宫瞧瞧太傅。”

一旁垂首敛目的道己目光微的一闪,盯着自己的鞋尖默默吐槽自家主子:何太傅扭了腰确是真事,可明明是您今早下了朝专门到慈宁宫问太后娘娘闷不闷的,太后娘娘自然说闷了,这一闷就想到宛宛姑娘了;明明荷赜备好了轿子,是您偏偏说不用的;明明是特意从城北的何家兜了个大圈子绕到城东来接人家姑娘的,偏偏要嘴硬!

车内放着冰,冷气朝唐宛宛迎面扑来,更是凉飕飕的。只是这都走到跟前了,硬着头皮也得上,唐宛宛只好解下背后鼓鼓囊囊的书袋先放上车,踩着脚凳爬上了马车。

马车除了车门的这一向,另外三边各有一个座,两个人坐的话应该一边一个才对称。然而陛下金刀阔马地坐在当中间,也不说往旁边挪挪,唐宛宛只好坐在另一侧。

晏回看着她把鼓鼓囊囊的书袋抱进怀里,看样子还挺沉,眉尖一挑问她:“装的什么?”

唐宛宛硬着头皮答:“回陛下的话,装着课业,没做完。”

“呵。”晏回低声一哂,半是气音半是鼻音,又发出一声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呵”。

唐宛宛喉头一梗,也辨不明潜台词是什么,只好忍辱负重地坐着。

马车行走间,时不时会碰到陛下的膝盖,唐宛宛往车门的方向挪了挪腿,这一挪,小腿又碰到了装着冰的琉璃瓶,冻得一个哆嗦,苦逼呵呵地坐正了身子。

她心说陛下不愧为真龙天子,视线有如实质,直盯得唐宛宛脸颊发烧。又不知该往哪儿看,只好低着头看怀里的书袋,把上头的丝绳编成结,又解开;换个花样,再解开。

好半晌,那道灼灼的视线才消失了,唐宛宛做贼一样小心翼翼扭回头,瞧见陛下靠着冰丝枕阖着眼养神了,总算能松一口气。

第11章 书房

这两日太阳火辣辣的,太后娘娘连御花园都不能去了,钟鼓司每日换着花样给她逗趣,却都是司空见惯的旧玩意,推不出新来,看着反倒腻烦。偶尔和几位老太妃打叶子牌,大家也都若有若无地让着她,这么一来愈发意兴阑珊。

唐宛宛被接进慈宁宫,太后一下子有了精气神,让嬷嬷丫鬟先去打点,随后领着唐宛宛去了后殿的水阁。水阁南北有山阻隔,东西两向大敞,风可直贯而入,佳木繁茂湖风习习,正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老太后指着枝头,笑得直眯眼:“这是侍鸟太监们这几日调教出来的,宛宛丫头你瞧瞧?”

枝头上横着一根细细的竹栖木,两只鹦鹉站在上头,一红一绿,各个神气活现,连尾巴上的毛都打理得根根油亮,可见是太后娘娘的心头宠。

荷赜姑姑朝一旁的小太监点了点头,那太监啪啪击了两下掌,两只鹦鹉便一鸟一句开始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吾家孩儿带笑颜~”

“宛宛丫头哪哪儿都好~”

“太后娘娘好喜欢~”

一鸟一句接着唱了下去,虽然怪腔怪调的,中间还有几句串了词,却也不妨碍唐宛宛笑成个制杖。

唐宛宛笑了好半晌,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直到两只鹦鹉唱完了,她才意识到周围静悄悄的——太后娘娘一脸慈爱;陛下端着一杯茶小口地抿;身边几个嬷嬷虽面上含笑,却也是看她而不是看鹦鹉的;至于丫鬟更是垂首敛目,一声都不会出。

笑得这么肆无忌惮地只有她一人,唐宛宛涨红了脸,以“啊哈哈哈”几声干笑结了尾,乖乖站好请罪:“臣女失礼了。”

“专门调教它们就是为了逗你笑的,如何笑不得?”老太后摸摸她的小脸,说的话让唐宛宛松了一口气。

太后娘娘一向养尊处优,吃过午饭就容易乏,晏回叮嘱道:“母后歇个午觉,儿臣尚有要事没理完,先行告退。”

唐宛宛眼睛一亮,忙起身行福礼,“恭送陛下。”声音里有抑不住的笑意冒了头。

她自以为态度妥当,然而晏回这等人精如何辨不分明?闻言,晏回收住步子转回了身,咂了咂这话的味道,微一琢磨便明白了,眉梢微挑,定定瞧着她。

唐宛宛一脸茫然:“陛下…您还有事?”

“不是说有课业要做么?”晏回淡声道:“此处人多,易分神,不如与我同去书房。”

唐宛宛一下子傻了眼,呆了一息功夫,干巴巴应了声“好”。

晏回看着她慢吞吞背起书袋,挪着步子跟在自己身后的傻样,不着痕迹地扯了扯唇,头回发现自己也是有恶趣味的。

*

御书房并不算大,入目便是几个贴墙的博古柜和满满的书,主位之上摆着一张黑漆描金的长桌。左右两边各有几张小小方案,是平时陛下与朝臣议政时用的,却因臣子是席地而坐,这方案很是低矮,要想写字怕是得弓着腰。

道己正在犹豫,却见自家主子十分自然地指了指手边的空地,说:“在此处添一张桌子。”

道己明知这不合规矩,却也不多言,吩咐小太监挪桌子,摆在晏回身后一尺的位置。这个位置也有讲究,既显出了尊卑,也方便陛下扭头就能看见姑娘。

唐宛宛战战兢兢坐下,掏出书本和笔墨纸砚,研墨的手都是抖的。

站在陛下身后打扇的道己偏着头瞧着一旁伏案写字的姑娘,打扇的动作不妨碍他走神,心下默默感慨:自陛下登基八年来,进过这御书房的人不下百数,有听政议事的当朝肱骨,有唠唠叨叨的言臣谏官,有寒门恩科出身入了潜渊阁的新臣,也有痛哭流涕求陛下饶命的佞臣贼子。

总之来这御书房的都是做正经事的。

道己这还是头回瞧见进御书房补课业的,怕是大盛朝二百年来都是头一遭。若是被后宫那几位娘娘瞧见了,怕是得气出个好歹来。

陛下如此看重姑娘,道己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应对,一会儿小声问问:“姑娘要吃什么茶点?”

又过一会儿,见唐宛宛手边的顾渚紫笋茶一直没动过,又小声问问:“这茶可是不合姑娘口味?换成花茶如何?”

一会儿瞧见唐宛宛揉了揉眼睛,道己又凑上前去问问:“姑娘可是乏了?不如停一会儿歇歇眼?”

唐宛宛一概以“不敢劳烦公公”回复,道己还在琢磨有什么能送出去的好意,回头便见陛下蹙着眉尖,冲着他挥了挥手,叫他退下了。

道己心中哀叹:怕是主子在嫌自己话太多。

历来帝王心防都重,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晏回更甚,除了道己和另一位跟了他十几年的近侍,从不许任何人进御书房。

此时道己一走,御书房只剩下两人,仿佛空间一下子小了大半。唐宛宛有点紧张,紧张了一会儿见陛下也没怎么着她,又把心神放回了课业上,连猜带蒙地释了几句,忽听身侧传来一声低笑:“不懂?”

唐宛宛啪一声掉了笔,纸上染了一滩墨都无暇在意了,涨红了脸,又不敢不答,只好认怂:“确实不懂。”

晏回又问她:“不懂为何不问?”

唐宛宛瞅着他,心说要是在我家我肯定问啊,问我爹娘哥哥嫂嫂随便哪个都行啊!

她正这么想着,却见晏回将唐宛宛的桌子往他那边挪了挪,紧紧挨着晏回的书案放下了,一条缝都没留。然后拿起书本,一句一句地给她释义。

唐宛宛知道自己悟性差,往往听三遍才能记住,忙提笔将他说的重点都写在纸上,尽量一字不漏。

晏回放慢语速仔细地讲,偏过头瞧了一眼,见她纸上的墨色越来越浅了。这漆烟墨原本颜色深重,如何会越写越浅?正疑惑着,却见唐宛宛拿羊毫蘸了些水,调进了本就色浅的残墨里,搅和了两下继续写。

晏回:“这是在做什么?为何不重新研墨?”

“研墨浪费时间啊。”唐宛宛眨了眨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挺认真地给他解释:“研墨起码得一刻钟,有这功夫都能写完好几页了。”

所以就这么添点水?晏回眼角直抽,长臂一伸取过她的砚台来,拿起墨条开始研墨。手腕微动,快慢适中,确实是把研墨的好手。

“陛、陛、陛下?”唐宛宛吓得肝颤,虽说她进宫没两回,可也知道让陛下服侍她写字简直是大逆不道的重罪啊,真怕外边走进个什么人来撞见这一幕,立马把她拖出去斩了。

可她一个小虾米又不敢推拒,只能艰难地把视线挪回到课业上,战战兢兢继续往下写。还在心中默默为自己抹了一把眼泪:她发现自从她摊上这事,也不知怎么的,忽然就有了这结巴的毛病,但凡遇上与皇家相关的事,说话总是打磕巴。

虽说自己以前就不是个伶牙俐齿的姑娘,可也从没有结巴过啊!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她与陛下八字不合啊!

晏回拿着墨条研了几下,停了动作,觉得手感不对,上等的漆烟墨应该顺滑细腻,无杂且不晦涩,而砚台中的墨汁却连点光泽都瞧不出来,出墨也慢。便问她:“你这墨是什么墨?”

唐宛宛仰着头,喏喏答:“就是一般的墨条。”

“用朕的。”晏回从自己的书案上另取过一根墨条,这墨条泛着紫玉光泽,其上隐有淡淡清香,上头雕着的龙纹十分显眼,不用明说也知道是皇家专用;他取来的端砚上头倒是没有龙纹了,却有浮雕的“文和”二字,这是晏回登基后改的年号。

唐宛宛又是眼前一黑,“大逆不道”一词如天雷般连番劈在她脑门上,直想捧着自己的小心脏赶紧逃回家去,总觉得这趟进宫跟在断头台走了一遭似的,回了家怕是得在床上躺三天顺便喝三天的压惊养神药才能缓过劲来。

还写个鬼的课业,全程都是陛下讲什么,她照着写什么;陛下说她哪句写错了,她就按他的话一字不落地改过来。

陛下还问她:“你为何总写错字?”

唐宛宛:“…”因为我肝颤啊!!!

第12章 隐疾

陛下是个善始善终的好皇帝,他用之后的两天证实了自己叫唐宛宛去书房补课业并非一时兴起。

每天卯时正上朝,议事花半个时辰,晏回下朝之后便直奔慈宁宫。太和殿在外廷,慈宁宫在西,大老远过去就为了撂下一句:“跟朕去御书房。”

刚洗漱完的唐宛宛:“…”连早膳都没胃口了!

他悠哉悠哉地负手踱步,唐宛宛背着书袋跟在后边,感觉自己快要变成陛下的侍读丫鬟了。不能坐轿子这也罢,可明明从慈宁宫到御书房是能斜穿过去的,陛下却非要领着她在御花园中溜达一圈才折去御书房,美名其曰“晨练”。

走得腿脚酸软满身汗的唐宛宛只有一道心声:辣鸡!

这样的情形在一连过了两天之后,唐宛宛便没心情腹诽了,而是逆来顺受:陛下说什么做什么,她都不假思索地应下,反正她说什么都没用。

连跟陛下同用一个砚台都用顺手了…

李大人的折子里所写的又是弹劾新臣一事,每回都能找出各种鸡毛蒜皮的理由来,晏回拧了眉,眸光极冷。

大盛建朝二百余年,几大世家树大根深。他们在天子脚下还能收敛着些,可在其故里,百姓只知有世家,竟不知有天子。

他父皇在位时便大兴科举,拔擢新臣,可多方掣肘之下,只打起个轻飘飘的水花。曾经的新臣熬成了老臣,如今都在太和殿最后排垂首敛目站着,年轻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都被磨了个干净,变得油滑世故,如何能委以重任?

晏回五年前在外廷建潜渊阁,专挑殿试之上口若悬河文思敏捷的寒门子弟,如今已有十余人,世家出身的一个不要。只可惜这些新臣资历尚浅,晏回纵是有心拔擢也得悠着劲儿来。

他将这封折子丢到一边,又翻开一本,竟还是弹劾新臣的内容。晏回翻回案首瞧了瞧,果然是李大人的亲家上的折子,妥妥的一丘之貉。

心中有了两分火,晏回正在暗自思索“天凉了,李氏集团该抄家了”这般吓人的事该如何实施,却见右侧忽然伸过一只白嫩嫩的手来。

唐宛宛伸笔过来,在他的砚台中饱蘸一笔,滴滴答答在桌案上留下几点墨点子,她随手拿起一张宣纸噌噌擦掉了桌上的墨点,一副驾轻就熟的样子;刚一提笔就写错了字,她也不重写这张,而且将那字涂成个大黑块,眼也不眨地继续往下写。

这要是放在晏回身上,铁定是不能容忍的瑕疵;可放在唐宛宛身上,晏回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只瞧着可乐。

他一笑,唐宛宛便是呼吸一滞,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仰着头小心问:“陛下…笑什么呢?”

晏回未答,心神一恍惚,倒是记起另一事,他发现上回见她时那种怪味道没有了,唐宛宛面朝他说话的时候,还有点贡菊花茶的淡淡清香飘入鼻尖。

于是他问:“那丹药你服得如何了?”

丹药,自然是上回赐下的那治疗口臭有奇效的除臭丹了…早被她爹当作御赐之物供了起来,就放在老祖宗的牌位旁边…

唐宛宛慢腾腾眨了眨眼,寻思着自己若是回答“服了丹药”,那就是欺君;若是回答“没服”,那上回自己吃生蒜装口臭的事情就要败露了,结果还是个欺君。

飞快地权衡了利弊,唐宛宛打掉牙和血吞,挤出一个笑:“已经服了两瓶,陛下赐的丹药自然是顶顶好的。”

晏回甚为满意:本就是个漂亮姑娘,性子欢实心思浅白,如今连唯一的瑕疵都没了,真真满意得不得了。他又善解人意地补上一句:“回家的时候与道己说一声,再捎上三瓶回去,彻底除了根才好。”

唐宛宛深深吸了一口气,乖乖应了是。

*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回被召进宫,唐家彻底没了精气,连瞧见唐宛宛回了家都有些恹恹,问得没有前两回那么细致了。

毕竟就算是放到普通人家,相看三回,也就意味着板上钉钉了。何况这又不是普通说亲,哪有转圜的余地?

离学堂开课还有半日,唐宛宛补完了课业,趁着这最后半天养精神,将妙笔书屋新上市的话本子一口气买了回来。都是新瓶装旧酒的老套路了,她还能看得津津有味。

“宛宛,你做什么呢?”

听着这声,唐宛宛一骨碌从凉榻上翻身坐起,赶紧把小话本坐在身下。

“别藏了。”唐夫人叹口气,唐宛宛动作一顿,微微瞪大了眼睛。她看话本子专爱看苦情女鬼配本分书生、朝中才俊配妖艳狐狸精这类的,以前唐夫人每每瞧见她看这些都会训上两句,非得拿去一字一字过了目才肯还给她,若是里边有一句半句的香艳描写,得,甭想再拿回来了。

这回却没训她,竟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唐夫人只满目怜惜地摸了摸女儿软软的发。“娘以后不说你了,你多看点小话本也有益处。”

唐宛宛嘴巴张得能吞下鸡蛋,深深怀疑她娘糊涂了。

“前两日我听你三姨母提起她相公的小侄女,就前年还与你一起玩过投壶的那个香叶。”唐夫人唏嘘道:“多好的姑娘啊,却被一个花言巧语的教书秀才骗得团团转,偷拿了家中的银钱补贴那穷秀才,愣是把家里人瞒得死死的。”

“若那秀才是个好的,把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凑齐,这也就罢了。可这几日却有一个妇人闹上门来,才知那秀才竟是个有妻室的!那秀才在鹿鸣学馆教书,他娘子瞧见秀才换了荷包,心中起了疑,去学馆闹了一通,又顺藤摸瓜找上了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