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让盈盈学德妃练琴,后来又让她学钟昭仪读遍诗书、学冯美人练舞,这会儿见宫里进了新人,又要盈盈跟着学人家穿衣打扮了。至今盈盈十六了,愣是连一门亲事都许不成,眼瞅着就要无人问津了,谁家做娘的能不恨?

这么想着,程周氏抹抹眼角,拍拍女儿的手说:“我儿放宽心,不管这回成与不成,娘都绝不再让你被那老东西拿捏着,娘就是跟你外祖家借嫁妆也要把你风风光光嫁出去,不要那老东西一文钱,我看她还敢拦?”

冬日的天儿黑得早,此时不过酉时刚过一刻,天却已经暗下来了,寒风冷飕飕的,程盈盈穿得单薄,全身都在打颤,闻言低声劝道:“娘,你莫要如此说,祖母她也有自己的苦衷。”

两旁的宫人打着笑脸迎上前来,程盈盈望了望灯火通明的保和殿,眸中有向往、有茫然,亦有畏惧。她把掌心贴在脸上暖了暖冻僵的脸颊,低声喃喃:“不管成与不成,都是我的命。”

*

这类的年宴,太上皇和太后一般不会出席,皇儿早已能独当一面,他们出来不免喧宾夺主,因此只在后宫跟几位太妃设个小宴一起聚聚。

以往每年都是陛下独自一人坐在上首,德妃都是跟其他嫔妃一样分坐下首的。今年德妃的位次却被放下了晏回右后侧,德妃又是诧异又是欢喜,连钟昭仪、冯美人一流都或真心或假意地祝她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今日她盛装打扮了一顿,可这会儿只剩满肚子火气了。陛下只在开宴的时候给她夹了一筷子菜,微微笑说“爱妃慢用”。

德妃受宠若惊了好一会儿,然而在之后的半个时辰里,她才发现陛下只管往左后首偏头,脖子都快扭成两截了,死活不往她这边瞅一眼的!

别提多心塞了。

待酒过三巡,钟鼓司的歌舞放在前头抛砖引玉,随后跟往年一样是名门贵女表演才艺,有的当场提笔作画,有的诵诗写词,有的甚至跟西边来的洋人学过,奏一种模样古怪的乐器…都是别出心裁。

程盈盈是靠后出场的,额心点一朵朱砂色的红梅钿,原本不甚美的脸立马增色不少。

这还是头回有官家姑娘在宫宴上跳胡舞,别的姑娘大都在私底下学,真正在人前跳的却没有几个,怕被人指指点点。故而宴上众人都来了兴致。

程姑娘虽跳的是热情奔放的胡舞,却是穿着大盛朝规规矩矩的百褶如意裙跳的,既不媚俗又不死板,手腕上串着的银铃叮叮作响,整个人都生动了起来。

程国丈与自家长子对视一眼,都暗暗点头。殊不知旁座人的心中却尽是鄙夷,只当笑料看了。

——堂堂的一等公府,太后娘娘的娘家人,却要使出让孙女去勾引外孙的下作手段。这要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算是一桩美事,可程家老夫人这么多年硬是将这长房孙姑娘的亲事捏在手里,几次三番想往宫里塞人都被太后堵了回去。

——这说明什么?太后压根瞧不上啊!

程国丈丝毫不知他们所想,若是有那读心术的能耐,指不定要跟他们对骂上了。

心中思量暂且不提,此时只说他孙女程盈盈跳的这段胡人舞,是苦练一年才成的,当真是十分得美,十分得妙。程国丈左右扭了扭头四下一扫,席上的男客们大多眼也不眨地看着,连酒盏勺筷都放下了,可见跳得是真的好。

程国丈捋捋胡子,又往上首瞧去。

晏回一向不喜歌舞,倒不是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只是因为奏乐的乐师都坐在他下首两侧,声音愈发嘈得慌,直听得人想皱眉,一场宫宴下来他总得耳鸣一晚上。

他随意瞄了一眼,这一眼看去立马顿住了视线。晏回把程盈盈上下一打量,忽的偏过头,以酒盏掩着口问唐宛宛:“她身上穿的衣裳,你是不是也有一件?”

“…”唐宛宛幽怨地瞅他一眼。

晏回摆正了头,愈发细致地去瞧程盈盈,又问:“她腕上的银铃串儿,是不是你也有一样的?还有她头上那发式,那不是你身边的丫鬟自己琢磨出来的新式样吗?怎么她也一模一样?”

唐宛宛愈发幽怨地瞅他一眼,酸溜溜嘟囔了一句:“陛下看得这么仔细…哼!”

正当此时,却见程盈盈微颔首,再抬眼时嫣然一笑,这笑直直撞进了晏回眼里。晏回一时惊愕,连手中酒盏都被捏碎了,盯着程盈盈仔细打量好半晌,又扭回头看着唐宛宛:“你给朕笑一个看看。”

唐宛宛一点都不开心,嘴瘪得快能挂个油瓶了,闻言只得勉强挤了一个笑出来。

虽然笑得很假,可这也足够晏回分辨了。他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她是不是你们女学班的学生?”

唐宛宛把自己最不喜欢吃的西芹夹了好几根到他碟子里,以一声尾音拖长的“哼”做出了回应。

晏回望着下首的程盈盈,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真是极不开心的。

再联想到前些时候宛宛说过有人跟她撞了衣裳,这何止是学她穿衣裳啊,简直连梳妆打扮、走姿身段全学了个透啊!要不是宛宛已经被他睡了三个多月,身上的每一寸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换个别人来怕是都得分辨好一会儿。

啧,膈应死了。

晏回跟道己公公使了个眼色,叫他上前来耳语了两句。不过片刻功夫,又有两列宫女呈着菜肴上来了。

大冷天的,御厨精心烹调了一天的珍馐早成了冷炙,怕失了味道又不能上火热,一向没多少人动筷子,惯例是最后还要上些热腾腾的粥水、汤面和饺子。

这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从殿外步入的两行宫女中行在前头的那些个,她们要端着红木托盘一路走到殿首,最先给宫妃和一品要员上菜,后头的宫女才能陆续将菜肴放上桌。至于陛下吃的,跟官员吃的不是一个份例,自不必提。

而问题就出在这儿。程盈盈舞得专注,前头响亮的丝竹之声把身后宫女行过的声音都盖了个严实,上菜的宫女已经走到她身后,正要从她身旁过去时,程盈盈一个漂亮的回旋,广袖将宫女手中的托盘带倒了。

程盈盈被热汤面热粥水泼了一身。托盘上的碗碟汤匙连番滚落,满地狼藉。

“啊——”程盈盈一声惊叫。今日为了跳舞,她本就穿得轻便,有了衣裳的遮挡虽不会烫伤,却也得疼那么一阵。何况她猛地受了惊,一声尖叫是少不了的。

而呈膳的几位宫女训练有素,又事先得了吩咐,俱默不作声地跪倒在地,愈发显得程盈盈这一声尖叫刺耳。

大殿之上陡然静了下来,丝竹之声停了,众人也都不敢作声了。一片死寂中,程盈盈愣在当场怔怔出神,浑浑噩噩连跪下请罪都忘了。

只有陛下的声音传至:“程家女御前失仪,罚闭门思过三月。”

晏回顿了顿,心中一动又淡声道:“程家长媳教女无方,收回三品诰命之封衔,今后不得入宫。”

全家上下唯一一个被封授诰命的夫人也没了,程盈盈惨白着脸摇摇欲坠,程国丈气得仰倒——若不是这是在宫里不是在自家,若不是他儿子死死拦着,程国丈都想站起来骂一句“龟孙”!

待这场喧嚣过去,丝竹声又起,唐宛宛都结巴了:“陛陛陛下…”

晏回在朝臣看不到的地方握住了她的手,唇角微勾,声音里却是含着两分怒气:“平日对上朕的时候总是张牙舞爪的,这回倒挺能忍,你那猫爪子怎么都收起来了?蠢得连跟朕告状都不会?”

第51章 入夜

——蠢得连跟朕告状都不会?

唐宛宛被他说得脸红, 明明是在挨训,她心里却莫名甜滋滋的, 抿着嘴小声说:“我们夫子说背后告状的多是小人, 要有不满得堂堂正正地说。”

坐在右侧的德妃面无表情看着她。唐宛宛忽然想到了先前德妃跟太后告黑状的事,忙摆摆手:“不不不我不是说你。”

德妃:“…”

晏回挑眉:“程家女学你穿衣裳, 你有跟她当面说过你不满么?”

“没有。”

“为何不说?”

唐宛宛眨眨眼, 很是为难了一会儿才慢吞吞说:“…我胆小。”

“胆小个屁!”晏回都快被她气笑了,因着众人看不到, “啪”得在她手背上呼了一巴掌,“你是有金册的贤妃娘娘, 把她喊进宫来随便找个缘由都能惩治一番, 还用得着自己憋气?”

唐宛宛摸摸被拍得通红的手背, 委屈兮兮:“我不会啊。”

晏回也知道她不会,她要是懂得怎么惩治不长眼的人,要是有那等手段心计, 或许就不是他喜欢的模样了。于是晏回退而求其次:“那就跟朕告状,这个总容易, 今后受了什么委屈都跟朕说。”

唐宛宛给他夹了好几只肉饺子,笑眯眯说:“谢谢陛下。”

坐在右侧的德妃一直竖着耳朵听两人说话,心中暗骂:狐媚子!

*

待宴席过半, 晏回便先行告辞了,宫妃也陆续离了宴。剩下的文武百官都会多留半个时辰寒暄一会儿。

乘着御辇回长乐宫的半道上,唐宛宛就耐不住性子了,神神秘秘说:“陛下, 我给你准备了年礼。”

晏回听得好笑,明明已经暗戳戳看了半个月了,却故意做出一副很是期待的模样。其实他心中的期待并没有多少,这支胡舞他自己都会比划了。唐宛宛跳得有形无神,只有“想给陛下看”的这份心意还算感人。

更何况,晏回今晚还不幸得知宛宛学舞的初衷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跟人攀比…只得默默叹口气。

谁成想等唐宛宛从屏风后转出来,晏回原本的两分兴致一下子就变成十二分兴致了。

晚上那程盈盈要在百官面前起舞,自然不敢穿得荒唐,便穿了规规矩矩的百褶如意裙跳胡舞。虽别出心裁,却到底有两分不伦不类的味道。

而先前红素叫针工局掌印女官做胡人舞服,又不说清楚是在什么场合用。掌印不敢托大,心思一动,便赶出了两套出来。一套是地道的胡人舞服,另一套是规规矩矩的蜀锦百花裙,到时娘娘选什么都随自己心意。

唐宛宛一向爱美,金灿灿的衣裳和颜色素净的衣裳摆在一块,她会选哪个自不必多说。可明明先前放在身前比划的时候并不觉得,顶多璀璨夺目一些罢了,这会儿穿到身上了才觉出不妥。

胡人舞服最大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换言之,就是十分得省布料。

上身的富贵花金丝衣裳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堪堪能遮住抹胸,斜衽开在右侧,右臂竟全是赤裸的,颈前露出大片美玉般的肌肤,更显得其人脖颈修长,便是白嫩嫩的肚子也露出了掌宽的一截。

脑袋上戴着一顶颇具异域风情的帽子,帽沿上垂下的玛瑙流苏串竟至腰际。

大约是针工局的掌印为求稳妥,同送来的还有一件通身以金线绣成的轻纱,罩在那衣裳外头,如烟如云亦如雾;下身的金色褶花裙长及地,行走间露出两只小小的玉足,深深陷进地上铺着的羊绒毯里。

若是宫宴之上有舞娘这么穿了,晏回定会看得皱眉。然而这会儿宛宛在寝殿中这么穿,那就是妥妥的闺阁之乐了。晏回心中只剩一句感慨:

——真美。

唐宛宛练舞的这段时候连被红素看到时都有点难为情,这会儿被陛下的目光紧紧锁着,发现这跟以往对着镜子练习时一点都不一样,红着点小声咕哝:“陛下别看我呀!”

晏回笑了:“不看你,难不成要朕只听动静?”

唐宛宛轻飘飘瞪他一眼,抬手做了个起手式,裙子随着这个动作又往上提了一截,她立马发现陛下的目光挪到她小腿上去了。

“哎呀呀呀不跳了!”唐宛宛扑到床上,跟只乌龟似的埋起脑袋,闷闷道:“我跳得没她好看,跳了也是出糗,不跳了。”

“当真不跳了?”晏回还好整以暇地问了一遍,显得十分君子。

唐宛宛刚“恩”一声,下一秒就有一只温热的大掌顺着她膝窝摸上来了。他掌心微有薄茧,带起一片酥麻战栗。

今夜本就用了些酒,又有美人在前,原先还不怎么明显的醉意就这样一点点入了骨。晏回眸中含笑,低声说:“宛宛不跳了,那朕就开始了。”

“我跳!我跳还不行嘛!”唐宛宛一哆嗦,果断翻身坐起,又穿着自己的小金裙跳舞去了。她大概是怕丢脸,是面朝屏风跳的,只给晏回留了个背影。这样一来就比刚才自在多了。

这举动本是极小孩子气的,晏回却没说她,反倒看得失了心神,满殿中只剩那截白嫩嫩的腰和挺翘的臀在他眼前晃啊晃的。

当真是极美的。

于是,唐宛宛跳完之后又被晏回压在了身下,裙子被扯碎了,刚铺了没多久的羊绒毯也用到了。

唐宛宛怒不可遏:“不是说跳完舞就不…唔唔…”话还没说完就被堵住了唇。

这个问题直到半个时辰之后,晏回才一脸餍足地回答她,语声中满是爱怜,低声喟叹:“傻孩子。”怎么能以为跳完舞就不被吃了呢?

她十天前摔伤的膝盖已经长好了,只是玉露膏还没将上头的疤痕彻底消去,还剩浅浅一个小印,摸上去有点粗糙。

晏回心尖发涩,俯头在她右膝上落了一吻。

“陛下你做什么呢!”正是余韵未消之际,唐宛宛一个哆嗦,膝盖一抬就重重撞到晏回下巴上了。

晏回:“…”

想爆粗口。

这场由床笫情趣引发的血案造成了挺严重的后果,晏回不光咬破了舌尖,下巴上还青了一片。他还打算去给何太傅和另几位太傅拜早年,下巴上青紫一片被人看到了像什么样子?

“陛下不要黑着脸啊,红素她们都被你吓到了。”唐宛宛心虚得很,手上沾了些香粉在陛下下颔处抹开。然而再薄的粉涂上去都比肤色要白,涂了这一块,又显得别的地方黑了。

晏回凉飕飕的目光黏在她脸上,丝毫不挪一下的,直把唐宛宛看得肝儿颤。等晏回回神之际朝镜子里略略瞟了一眼,惊诧地发现唐宛宛把他整张脸都涂白了。

甚至她还把手伸过来,想在晏回颈下再抹两下,讪讪笑道:“只涂一块不均匀啊…”

“这还怎么出门?”晏回无奈地捉住她的手,叹口气说:“明日朕再去吧。”

唐宛宛大松一口气,丢开粉盒欢欢喜喜问:“那咱们今天做什么玩?”

从今日起学馆便休了年假,唐宛宛早就心痒痒了,打叶子牌、出门逛街、跟着宫人做灯笼等等,各种好玩的都在唐宛宛脑子里走了一遭。

却听陛下淡声答:“睡觉。”

*

宫里一片祥和,宫外的程家却是乱成一团。

老太爷回了家就气倒了,昏昏沉沉睡了一晚上;老夫人把长房大爷和大夫人连着孙姑娘都骂了一通,嘴里说的那话真是极难听的,好些下人都听不下去了。大爷忍无可忍顶了两句,还差点被老太太动了家法,好不容易才被儿女劝住。

小小姐跑回房中锁了门哭了半宿,后来房中没动静了,吓得大夫人又叫几个粗使婆婆踹开了门,看到人没做傻事才放心。

而次日老太爷刚醒,长房大爷竟提出要分家,又把老太爷气得不轻。叫他进了房中谈了一整天,不知说了些什么。

程国丈当真是气得不轻,被府医扎了几针,才感觉胸中浊气能吐出来。稍稍有了两分精神,又关起房门来将太后和他那外孙骂了半个时辰。

事实上他对太后不满已久,若不是还剩最后一层血缘,视为仇人也不为过。当年太后在宫宴之上自荐枕席,程国丈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谁知太上皇偏生瞧上自家闺女了!

程国丈喜出望外,回到家里好饭好菜地养了两月,她娘留下的嫁妆一分没扣,还添补了几千两,将人风风光光送进了宫,自认为自己这个当爹的做得够仗义了。

外人一口一个“国丈爷”喊着,程国丈飘飘欲仙,盘算着京北的太关旧宅不错,将来让闺女赏下来,举家搬进大宅子去;还想着次子名声不太好,挑不着媳妇,将来让闺女给指个名门闺秀…

想了这么一通,程国丈几乎飘上了天。谁成想这么些年好处一样没捞着,反倒越来越走下坡路了:两代子孙再无一人能踏上朝堂,就算苦读多年考中科举的,都得在殿试上被晏回筛下来;家中儿孙的亲事也没一桩得意的。

哪怕他写的奏折呈上去也从来没被批过“允”,每回都是鲜红的大字“驳驳驳”;就连家中小辈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言官参了折子,他亲生生的外孙都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他鼻子骂——虽没有指着鼻子那么夸张,却也差不离了。

程国丈心知这一切定是太后挑唆的,他快要气死了:女儿成了太后,不说提携娘家,反而处处打压。闹得京城连平头百姓都知晓太后跟母家不睦,好像她脸上有光似的!

等到他作古之后,家中竟连个能挑大梁的都寻不出来。眼瞅着太后就要把程家搞死了,程国丈如何还能忍?

他叫着最成器的长子在房中密谈了一整日,当晚再出门来,一老一少脸上都是带着笑的,直把一家人看得稀奇。

*

宫里的太后将宫宴那一夜的趣事听了不下十遍,一日三餐就指着程家的糗事下饭了。学嘴的嬷嬷知道她喜欢听这些,愈发把程家在宫宴上的糗样添油加醋讲了出来,直叫太后笑得合不拢嘴。

为后二十年,太后无时无刻不在暗戳戳地折腾程家。可程家老太爷鬼得很,一向抓不着把柄,太后纵想惩治也是师出无名,只能从一些小事上拿捏,这还是头回这般解气。

遂大慈大悲地跟晏回说:“过年这些时成天大鱼大肉吃着,你那补身的药膳先停个几日吧,小心上了火气。”

每三日才能开一回荤、剩下两夜都得靠意志力的晏回微笑说:“母后明智。”

第52章 过年

腊月二十四的朝宴过了, 年味就越来越足了。

宫里处处都是一片红火,各宫忙着洒扫、备年礼、做花灯;御膳房每天出宫去采买荤素粮食的排车都是一车车往回拉;太医院的学徒也按例去给各宫奴仆做义诊, 有毛病没毛病的都去瞧一瞧, 争取别把病气带到第二年。

腊月二十七,晏回一觉睡到了天大亮, 还是被唐宛宛喊醒的。他一边感慨自己真是堕落了, 一边又跟宛宛在床上亲热了一刻钟,两人都气喘吁吁了这才打住。

用过早膳, 晏回焚香净手后行到了桌前,桌上笔墨纸砚齐备, 道己双手捧笔, 敛袖静立一旁。

这支笔笔毛足有唐宛宛手腕粗细, 来头极大,是大盛朝祖皇帝在位时叫巧匠造的笔,二百多年来只换过笔毛, 笔杆乃是和氏璧所造,上头环龙纹为饰, 另刻着“天佑大盛、国祚绵长”八个小字。

晏回提笔饱蘸朱砂,寥寥几笔书就一个红灿灿的“福”字。唐宛宛一怔,又凑上前仔细瞧了瞧。晏回似乎知她所想, 笑着问:“看出什么名堂了?”

“这字写错了呀!”

“娘娘所言差矣。”道己一向致力于树立自家主子的伟岸形象,闻言便笑着说:“这个字用的是五福合一的‘福’字写法,您瞧左半边这衣字旁,是不是又像‘子’又像‘才’;而右半边的一口田用的是‘寿’字写法, 其下有‘田’,正是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的五福之意。”

唐宛宛辨认了半天,深深觉得这就是个错别字…

每年陛下所写的第一个福字是有大意义的,这张福字以金绢为底,朱砂为色,是最有福气的。往年这第一个福字都要好好裱起来,放入国史阁中小心存放。

而今年,晏回在这第一个福字上盖了个玺印,然后把这个错别字送给了唐宛宛,目光微有暖意,说:“回头叫人贴到寝殿前的影壁上。”

道己有那么一瞬想要说什么,还没开口又立马闭了嘴,心说陛下比他这个奴才更明白规矩,如此做了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己多嘴多舌反倒不美。

收了这么重一份礼,唐宛宛还有点不太情愿。因为在家里时,大门上贴着的福字和对联都是她亲笔写的,今年却没这个机会了。

小时候每到过年,她跟哥姐几个都争着写福字写对联,谁写的最好就把谁的福字往大门上贴。后来两个哥哥成家了,两个姐姐嫁人了,不跟她争了,于是每年大门上贴的福字都是她的墨宝,进进出出时都能看到,得意极了。

有客上门还常问一句“门上这福字是谁写的呀”,唐老爷一向打个哈哈避而不答,傻孩子唐宛宛还当这是含蓄的夸奖。

晏回写完几张朱砂福字,又换成了墨笔,可见前头这几张朱砂字真是极珍贵的。福字写了一张又一张,摞了一小沓。晏回手酸了,停了一会儿坐下来揉揉手,继续提笔写了。

“陛下写这么多?”唐宛宛掰着手指数了数宫中东西各六宫,就算再加上前朝三大殿,也不需要这么多。

道己怕她分了陛下的心神,只好打着笑脸应答:“娘娘有所不知,陛下每年要写七八十张福字,给上皇与太后的,给太妃和娘娘们的,给几位太傅和京城一品要员的,给已经致仕的两朝老臣的…另外几十张都是要赏给得脸的臣子,这些就不拘官品了,然京官有数百之众,得了福字代表陛下看重,这是极有面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