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回顿了顿,又说:“天下诸礼,法度在先。念你年纪尚幼,童言无忌,朕就不怪责了。”

小孩照旧一脸茫然。

晏回深吸口气,伸出一直蠢蠢欲动的手指戳了戳他胖嘟嘟的脸,指端陷下去一个小小的坑。晏回摸满意了,这才义正词严道:“不能给你。”

先前听不懂,这句总算能听明白了,小孩咧嘴“哇”一声就哭了。唐宛宛直想揉额头,凑过晏回耳边无奈说:“不然陛下把鞋子给他玩一晚上,等找着他爹娘了再要回来就是了。”

晏回叹口气,脚上这双底儿不干净,只好叫宫人去取一双崭新的来。

“谢谢大伯。”小孩抱着一只大金鞋,立马破涕为笑,开开心心跟着红素去偏殿睡觉去了。

总算把人打发走了,唐宛宛爬上床长长舒了一口气,半边身子压在晏回身上,瘫成一个大字状:“真累啊——”

晏回先前就蹙起的眉头仍没展开,语气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意味:“这孩子被长辈给惯坏了。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而高门大户大都溺爱子女。莫怪这些年来科举考出来的都是些寒门子弟,世家子女反倒愈发荒唐,这富贵窝里头长大的孩子最容易堕了性子。”

“人家还小呢!”唐宛宛不满地拍拍他:“三岁启蒙,这孩子顶多就是个三岁半的样子,走路稳当说话利索,已经很聪明了呀。再说小孩子娇气一点有什么不好的?就能逗这么几年,像我小侄子那样再大一点的,人家都有一群小伙伴了,还不稀罕跟你玩呢。”

晏回又皱眉:“俗语说三岁看老,朕三岁时已经深明道理了,从不跟别人乱要东西。”

“陛下不是不乱要东西,而是天底下所有东西都放你眼前任你挑拣,陛下想要的谁敢不给?只要一个眼风瞥过去,就有宫人恭恭敬敬给你呈上来。”唐宛宛斜睨他一眼,“不然我明儿就去跟太后问问陛下小时候有哪些糗事,以后专门拿出来笑话你。”

晏回眼皮儿一跳,忙把这茬揭过去:“不早了,睡吧。”

唐宛宛刚合上眼,立马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了,苦着脸往床下爬:“我课业还没写呢。”

先是带着孩子在学馆前等了大半个时辰,本来回宫就晚了,一晚上逗孩子又逗得很开心,早忘了课业这回事了。

“都这会儿还写什么?睡吧,明早早点起就是了。”晏回又把人摁回了床上。

唐宛宛的课业到底还是没能做成。次日她刚过卯时就起了,天还没亮,正洗漱着便听一旁的红素说:“主子您可得快点,小少爷的爹娘找着了。”

唐宛宛忙问:“是谁家的孩子?”

“是邰家的重孙。主子可知道前些年丰南之战,五十多岁仍披挂上阵的邰老将军?小公子是他的重孙。”

红素提起这事来也是哭笑不得:“昨晚宫门下了钥,按例没有腰牌是不能入宫的。邰老将军愣是拿着太上皇亲赐的尚方宝剑把宫门给叫开了,直把羽林军吓了个半死,生怕老爷子进宫是来斩奸宦的。”

“好一番说和,两方才讲明白。邰老将军将尚方宝剑押在了宫门口,这才能叫人寻了道几公公,又几经周折才将奴婢喊了醒。那时已是寅时了,小少爷睡得香甜,冬夜风大,奴婢不好直接领着人过去,只好拿着陛下画的小样去给他们看。一家老小总算能放心,叫街上寻人的都歇了,现在邰老将军一家还在保和殿旁的耳房等着呢。”

“你怎么不喊我?”听闻邰家人等了一晚上,唐宛宛连妆容都顾不上了,素面朝天地带着孩子上了马车,直奔前廷。

邰家是将门之家,家里尽是一群武夫,索性不设族学,把孩子送去何家学馆启蒙。昨日派去接孩子的小轿在点心铺子前停了那么一下,书童去给他家小主子买了点心。直到回了家才发现轿子里头没人了,两个轿夫四只眼睛愣是没看到小少爷是什么时候从轿子里钻出去的。

城北城南满大街寻人,却是压根没想到他家小少爷被唐宛宛带回了学馆门口,谁会想到一个小孩子能自己跑回学馆去?家兵与门生打问了一晚上,总算从路边小贩的嘴里听着“有一群孩子跟着贤妃娘娘的马车”这么件事,这才让老太爷带着进了宫。

邰家少夫人抱着自家儿子哭得梨花带雨,一旁的邰老太爷也偏过头抹了抹眼睛,一家老小七八人跪在地上感恩戴德,一口一个“贤妃娘娘大慈大悲”,一口一个“感激不尽”。

听得唐宛宛心虚得很,毕竟这孩子是跟着自己的马车回来的,仪卫任由孩子们跟着从不驱散也是过错,真要追究的话她也有点责任。

“快起来吧,本宫还赶着去学馆呢,以后记得看好小公子啊。”唐宛宛匆匆叮嘱了两句,还没上了马车又折回来,拉着邰家少夫人到了一边去,颇有些无奈:“小公子怀里抱着的鞋是陛下的,这可不能带走啊。”

邰家少夫人红着眼睛连连点头,目送她的马车走远。

*

太后听了丫鬟们的学嘴,笑过之后只觉得心塞。

她自己拿着纸笔算了一算:邰家老太爷五十又五,儿子三十八,孙子今年及冠,重孙已经去念蒙学了;而太上皇今年五十整寿,跟邰家老太爷没差几岁,晏回二十又四,孙子还没见着影儿呢。

——跟自家差开了一个辈啊…

原先还告诫自己“不能急不能急,急也没用”的太后确实受了大打击,把身边伺候的乐霁姑姑又派去了长乐宫,每天晚上给唐宛宛蒸一碗药膳。

不多,浅浅一碗,宛宛本就年轻,气血又足,不敢补得过了,药膳中用的都是温补之物。

太后娘娘心里算得美:入冬好好养身子,年后怀娃娃,生娃娃的时候正好是秋天,那会儿生下的孩子不易生病,做月子也比夏天和冬天省心,真是再好不过了。

晏回还有点犹豫:“宛宛入宫才两个月,母后您急什么?她心性还不稳,这会儿就做娘有点早吧。”

为母的不都应该像太后这样大事小事从不含糊的吗?或是像唐夫人那样关爱子女事无巨细件件妥帖的。宛宛自己还是孩子脾气,她要是做了娘,晏回脑中浮现的场景都是宛宛怎么逗孩子玩,像昨晚那样的,光是想想就觉得头疼。

这么想着,他便说:“且等两年吧,孩儿再好好教教。”

“你还敢等!”太后直瞪他:“你父皇二十六有的你,他是咱大盛朝皇嗣来得最晚的皇帝,你还想越过他去当这第一人?”

晏回分不清自家母后这是真动气还是假的,无奈应道:“孩儿晓得。”

“再说你想生还不一定有呢,母后入宫一年半才有了你,那么多老太妃都比母后进宫早,没一个怀上的。”太后又苦口婆心地絮叨:“咱们老晏家的种不行,好几代了都是一脉单传,母后叫人给你补补,争取年初就怀上,秋天坐月子也省心。”

被认定为“种不行”的太上皇默默不语,抿了一口热茶。

于是从这天开始,唐宛宛每天一小碗药膳,晏回每天一小盅粥。以前两人一起用膳的时候都是一样样的份例,唐宛宛头回看见陛下吃独食,怎么能不好奇?

“陛下你吃什么呢?”

她这么问了一句就算是打了招呼,伸过个勺子来舀了一勺汤。晏回也不拦她,微微笑着等她的反应。

唐宛宛鼻子一闻就觉得味儿有点怪,她还天真地想着没准不好闻但好喝呢,怀着期待入了口,立马皱巴了小脸,强忍着咽了下去:“这是什么东西,难喝得要命!”

“喝点也好,医书记载这是能养颜的,比血燕还滋补。”晏回笑笑,也不跟她说这就是所谓的补肾的牛鞭,只伸筷夹了一个甜甜的南瓜饼给她。唐宛宛接连吃了两个,嘴里的怪味总算消了下去。

也不知是那吃下的牛鞭立竿见影,还是晏回心里本就燥,反正刚躺上床,待唐宛宛习惯性地贴上来——两人不过是手臂挨着手臂,就这么简简单单一个动作,晏回几乎瞬间有了反应。

他只好往边上靠靠。唐宛宛眨眨眼,又往过蹭了蹭,挨得更紧实了。

晏回又往边上挪了挪,两人中间隔开两指宽的缝。

“陛下是不是嫌弃我了?”唐宛宛皱着脸,捞过自己的头发来闻了闻,还是香喷喷的啊,嘀咕道:“我今晚是没沐浴,可哪有人大冬天天天沐浴的?身上也没出汗啊。”

晏回被她逗笑了,不敢挨她太近,只好抓过她一只手摩挲着,低声说:“朕哪儿有嫌弃你?”

唐宛宛的右手被他紧紧攥在掌心里,他掌心极热,贴在她手背上仿佛都能灼伤似的。唐宛宛一惊,忙伸手在他额头摸了摸,不无担忧地问:“陛下你是不是着凉了,怎么这么热啊?”

说话间,还怕额头的温度不准,又探手在晏回颈下摸了一把。

比他皮肤微凉的柔荑拂过,掌心之下又是喉结这般敏感的位置,晏回喉头飞快地滚了两下,身下愈发躁动不安,索性将她两只手一齐握住,微哑的声音中透着些无奈:“朕没着凉,也没发热。你可别招我,若不然破了你那三日一回的规矩,可就不是我的错了。”

前天晚上有一次,到明天晚上才行,晏回每天都算得仔细。唐宛宛巴不得他永远不要想起来,闻言连连点头。

第49章 胡舞

晏回发现唐宛宛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

这日一整天都在下雪, 只中午时停了那么一会儿,到了晚上积雪已有两寸来高。宫人撑着华盖送他入了长乐宫, 内殿的门廊之上如往常一般亮起了一排灯笼, 看得人心里发暖。

晏回推门进去,将沾了一层碎雪的朝履脱在了门口, 换上轻便的步履。方绕过屏风入了内室, 一眼便看见唐宛宛坐在椅子上,一名女医正跪在她脚边。而红素絮晚几个丫鬟则站在一旁, 各自端着一个托盘,上头摆着的是干净的纱布、几只小玉瓶, 还有剪纱布的小剪。

“这是受伤了?”晏回一惊, 忙快步上了前, 只见宛宛穿着宽松的中衣,将右边的裤腿高高捋起,露出的膝盖被裹了好几层, 纱布中间晕开浅浅一小团淡黄色,是药油的颜色。

唐宛宛早就想好了说辞, 见陛下面色不愉,她忙解释说:“下了雪不是路滑嘛,上午在学馆时摔了一跤, 磕破了一小块,红素大惊小怪地非要包起来。”

红素先是看了陛下一眼,又看了自家主子一眼,又望了陛下一眼, 这才低垂眼睑说:“正如娘娘所说。”

晏回本来还没怀疑,可见了红素这个表情,他能信才有鬼。他面上不动声色,又问了问医女,两位医女恭恭敬敬答:“明日便能结住口子,贤妃娘娘别吃辛辣之物,也不能让伤口被水浸了,等到结了疤,再用玉露膏涂几日,保准一点疤都不会留。”

“娘娘临睡前,婢子再来给您换一回药。”闻言,晏回没让两个医女离开,叫人安排去偏殿住下了,方便随时传唤。

等到两个时辰之后,医女被召来换药,这时最里层裹着的纱布都已经凝在了伤口上,还得蘸着温水才能将纱布取下来,唐宛宛疼得直嘶气。等纱布解开了,晏回探过身仔细看了看,倒是没流血,只是擦伤了一片,周围还有一圈青紫,看上去确实是磕碰了膝盖。

晏回心疼得要命。却更认定了她说的不是真话,上午就磕破了膝盖,怎么可能晚上才回来包扎,跟着的丫鬟都是死人不成?

这夜夫子留的课业是丫鬟仿了她的笔迹做的,沐浴是晏回帮的忙。唐宛宛还据理力争了好一会儿:“陛下怎么能给我洗澡呢,羞死人了!让丫鬟来就行了!”

晏回置若罔闻,朝红素等人瞥了一眼,几个丫鬟都识相地退下去了。

木板制成的浴桶足有腰那么高,唐宛宛通身上下没有半点遮挡,右腿还被晏回握着搭到浴桶边沿上,防止水弄湿膝盖。她身段柔软,因为一条腿这么大开着,明晃晃的灯烛再一照,水中一片风光大好。

唐宛宛脸红得像煮熟的虾子,刚往回缩缩腿,又被晏回斥了一声:“乱动什么!”只好委屈巴巴地保持这个姿势。

晏回身下烫得跟烙铁似的,偏偏他能一直强忍着,除了喘息重些,再看不出别的异常来。等到洗得香喷喷了,丢上床被子一裹,晏回就开始享用三日一次的大餐了。

“陛下怎么能这样呢!”唐宛宛晃晃自己的右腿,缠在上头的白色纱布愈发显眼,她含着一泡眼泪哼哼唧唧:“我腿都受伤了!”

确实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晏回静了须臾,随手扯过一旁的床帐,将她的右腿高高吊了起来,保准动作再激烈都不会伤到。

唐宛宛:“…”

“陛下精虫上脑!陛下色欲熏心!陛下心狠手辣!陛下辣手摧花!…嘤嘤嘤,陛下狼心狗肺!良心都被狗吃了!”

随着床榻起伏的频率,唐宛宛一个一个成语往外蹦。晏回先前还能笑着任她骂,这会儿实在听不下去了,伏低头堵住了她喋喋不休的小嘴,耳边总算清静了。

作为一个“精虫上脑”的皇帝,晏回还是心疼自己的小萌宝的。等唐宛宛睡着了,他独自起了身,趁夜把红素絮晚几个近身照顾的喊了过来,问她家主子那腿到底是怎么伤的。

四个大丫鬟齐排排跪着,额头抵着地面不吭声,都是实打实的忠心。

晏回瞧得心中满意,面上却冷飕飕的,淡声威胁:“连主子都照顾不好,上学馆都能摔一跤,不如遣回内务府去重新学学规矩。”

红素脸色一白,艰难地挣扎了片刻,又跟其它三个丫鬟对视一眼,总算开了口:“回陛下的话,娘娘在给您准备新春贺礼呢。”

晏回一奇:“准备的什么,怎么还伤了腿?”

“娘娘说要给您惊喜,求陛下莫要为难奴婢。”这回红素咬紧牙不说了。

新春贺礼晏回见得多了,每年年尾各地官员都要送他年礼,其中大多并不贵重,有时不过是一幅字画、一块屏风罢了,以此来显示自己是清官;各地皇商要进献,献上来的礼物个比个的贵重;外邦也要朝觐,送的往往是当地的珍宝。

可准备什么年礼是能伤了膝盖的呢?晏回当真想不明白。

次日,他连奏折都没批完便到了长乐宫。唐宛宛上完学一般是酉时,晏回比她早到了小半个时辰。他叫人支开几个丫鬟,自己一人进了内室,柜子里、床底下、满屋子翻腾,愣是没找见她把礼物藏哪儿了,晏回甚至想这家伙是不是带去学馆了。

正当此时,却听唐宛宛回来了,晏回抬头望了望,随后不假思索地跃上了房梁。

他身上功夫都是少年时学的,好在还没丢干净,提口真气就上去了。晏回还细心地将袍角仔细掩好,以防露了端倪;加之寝殿屋子大,承重的房梁愈发粗壮,藏个把人不在话下。

堂堂九五至尊,晏回还是头回做这梁上君子,此处能将整个寝殿都尽收眼底,甚好甚好。

他屏息静气坐在房梁上往下望。此处离地足有丈半高,他又专门挑了个阴影处,进来的人没有防备,谁会抬头往房梁上看一眼?

于是,晏回有幸欣赏了一回美人更衣图——唐宛宛脱了裹在身上的夹袄、脱了外裙、脱了里衣,只留下束胸的小衣和底裤,她站到等身高的西洋镜前照了照,左扭扭右扭扭摆了好几个美美的姿势,大概是在欣赏自己凹凸有致的身段,还喜滋滋地对着镜子嘀咕:“美得冒泡!”

恁地自恋…晏回差点笑出了声,寻思着这私探闺房的活动是不是该换成每日一次?要不然哪能见到这样的趣事?

唐宛宛臭美完了,盯着镜子又变了语气,轻哼一声:“…前后一般般平,就算跟我穿一样的衣裳也撑不起来哼哼哼哼!我可是喝木瓜羊奶长大的!”

待自言自语完了,她这才慢腾腾地换上一身舒适的常服,总算把裸着的美背和胳膊腿儿给遮住了。

——啧,这小妖精。晏回长舒一口气,有那么一瞬间他都怀疑自己暴露了,宛宛是不是专门来挑逗他的?不过这“前后一般般平”说的是谁?

晏回正这么想着,却听寝宫的门吱呀一声响,原是红素领着一个女子进来了。那女子身段窈窕,穿着一身赤色的胡人舞服,身材又比中原女子高大,明显是从北面来的胡人。

中原是物产最富饶的地方,大盛国力强盛,少有人敢觊觎。而北边的游牧民族地广人稀且多族林立,常有饥荒战乱。有些个胡人脑子活泛,便会拖家带口地往南边跑,留在京城谋生的不少。胡人善歌善舞,京城有好几家瓦舍都是他们开的。

宫中的钟鼓司中也有三分之一是胡人,常常被官家请出去表演助兴。时下民风豁达,胡人舞娘倒也从不受人鄙夷,晏回还知道唐宛宛所在的何家女学班中也有专门教舞蹈的夫子,只为怡情悦性。

而这女子既能入宫,定出自钟鼓司无疑。因她是低着头进来的,看不到眉眼,垂着头细声细气请了安。

唐宛宛催促道“快开始吧”,那女子应了声喏,背对着唐宛宛站到了她前头。

晏回更看不明白了。

下一瞬,只见那胡人轻踮足尖翩然起舞,她身后站着的唐宛宛忙跟着摆姿势。晏回微微眯起眼,原来这是在学舞。

难怪他便寻不到宛宛备好的礼物,压根就不是实物怎么能找得见?而她那腿伤也找着了症结,想来就是练舞时摔的。

唐宛宛明显是初学者,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做得手忙脚乱的,左右不协调,上下也不协调,完全没有章法,看上去并不优美,反倒滑稽为多。她还一个劲地说:“记不住啊,能做得慢一些吗?”

晏回也不嫌弃她姿势滑稽,坐在房顶上看得津津有味。

这么地练了小半个时辰,唐宛宛累出了一身汗,喘着粗气扶着腰说:“不行了不行了,陛下快要从御书房回来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那胡人舞娘也不多话,垂首敛目退下了。

待外人一走,唐宛宛立马趴到了小榻上,摊开四肢苦着脸直哼哼:“红素你快给我捏捏,胳膊腿儿、肩膀屁股都酸疼酸疼的!”

红素无奈叹口气,上前去给她揉肩膀去了,一边低声劝道:“娘娘,奴婢说句逾矩的。娘娘您也别跟她较真,她学舞又能如何?天底下比她跳得好的舞娘多了去了,难不成陛下还能被一段舞给惑了心神?”

“当然要好好学。”唐宛宛皱着脸:“你听她那话说的——说学舞是要跳给贵人看的,这贵人除了陛下还能有谁?以前夫子教胡舞时我都没好好学过,可这回不光要学,还要跳得比她好才行!”

这一番话,晏回真是一句也听不明白。能跳舞给他看的自然是后宫之人,晏回琢磨着宫中擅舞的有冯美人和赵美人,难不成谁私底下给宛宛难堪了?可这两个都是位分低的美人,又在宫中呆了多年,谁会这么没眼力见?

晏回左想右想想不明白,也就不再去想。原本打算就这么跳下去吧,让她不要再练这舞,可话到嘴边又难得的犹豫了:宛宛跳舞是什么样,他心中确实期待得很。

他就这么在房梁上坐了大半个时辰,一个姿势都没变过,直坐得手脚发麻。等到唐宛宛出门去喂兔子了,晏回总算得了个空子,忙出了宫折去御书房,再坐上御辇假装刚回来。

次日唐宛宛回了宫,惊奇地发现寝殿的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羊绒毯子。她光着脚上去踩了踩,柔软得很,直想扑上去打个滚。

然而等红素说完“这是陛下叫人铺的”,唐宛宛立马打了个寒战,心里直犯嘀咕:莫不是精虫上脑的陛下又想出了什么新花样?

第50章 年宴

一年到头, 过年这段时间是晏回最长的休假了,从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五, 足足十天。别人越到过年越是忙成了陀螺, 宫里的贵人却不一样,只管坐着享受就是了。

晏回算了算过年的大事有这么几件:给大臣发春联福字、宫宴同聚、还有正旦去太庙祭祖。除此以外, 他想的都是该带宛宛去哪儿玩。

年宴定在腊月二十四晚上, 而不是除夕夜。除夕夜大臣们都更乐意留在家中跟子孙团圆,那会儿再叫人家入宫, 反倒会私底下落埋怨。

临到年宴了,唐宛宛练舞已有半月, 动作都记下了, 却还是不成样子。毕竟是临阵磨枪, 每天又只学那么半个时辰,空有形却无神,更别提什么韵味了。

她怕是有点着急了, 每天又加了半个时辰用来练舞,即便晏回从御书房回来也要被堵在门外。唐宛宛警惕得很, 不许他进来,还不许他偷看。里屋拿个小凳挡着门,推门的时候总不免要发出声响。

她自以为这法子很聪明了, 殊不知陛下一向善于变通,每日坐在房梁之上从头看到尾,连每个舞姿都烂熟于心。若是晏回有兴致,兴许都能跳下去给唐宛宛当师傅了。

好在年关了, 各地上折子的都不多,连成日参这个参那个的御史和言官都歇了趟儿,变得和蔼了许多。晏回正是得闲,每日下午都早早地候在房梁上,没一日落下的。

这日却听到红素跟自家主子说话:“娘娘,奴婢给您备了两身舞服,是悄悄寻了针工局的掌印做的,保管陛下不知道,您瞧瞧喜欢哪件?”

“保准不知道”的晏回将两件舞服尽收眼底,一件通身上下都以金线绣成,另一身是蜀锦织就的,都漂亮极了。

唐宛宛在身上比划了一下,“都挺好看的,收起来吧。”

“为何要收起来,娘娘不是要在宫宴上跳吗?”红素问。

唐宛宛还挺诧异:“谁说我要在宫宴上跳?堂堂贤妃娘娘在众人面前起舞,未免有失体统;再说我大庭广众跟她争个高下,显得我很小心眼似的。我晚上跳给陛下一人看就好啦。”

晏回合不拢嘴:如此甚妙。

*

宫宴当日,朝臣与各家三品以上的命妇都早早带着女儿入了宫。这带着女儿入宫的命妇确实有些是心里头有小九九的,而更多的却是为子女亲事。

大盛民风豁达,女子再没有“抛头露面”之说,出门上街都没人多嘴。只是官家重脸面,待字闺中的姑娘与外男私下相会总是不好的,儿女亲事大多还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加之今上痛恶官员结党营私,不光朝臣谨慎,命妇们之间交情也浅,极少在家中设宴,生怕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

那别人家的姑娘该怎么相看呢?

就得趁着这些个盛宴。隔着远远的望上几眼,观其五官长相、言谈举止、桌上礼仪,这么看一遍,媒婆说得是真是假心中就有点底了。是以每位命妇身边都跟着一两位女儿,让别的夫人好好看看,自己也擦亮眼睛看看谁家姑娘好。

身为家中唯一一位有诰命品衔的夫人,程家长媳程周氏是极有脸面的。

夫君是公公的儿孙里唯一一位入朝为官的,虽这些年太后与公婆闹得愈发难堪了,自家夫君再没能往上升过半步,却也是家里的独一份;又因为自家夫君是太后娘娘的异母弟弟,外人再怎么也得给这位国舅爷两分脸面。

再有,老太太那几个模样并不好看的闺女,她们的亲事都是靠着儿媳程周氏在贵人圈子里说和成的。因此程周氏在后宅里从没露过怯,腰板挺得直直的。

程周氏携着女儿下了马车,低声又叮嘱了一遍:“娘都给你打探过了,听说唐家那位入宫前就不是个规矩的,常在市井民间跑。我儿记住在宴上可不要太端着,如此才能讨了陛下喜欢。”

她摸了摸女儿头上的老鼠步摇,不由面露嫌弃:“这都什么跟什么?也不知陛下怎么偏生喜欢这样的,真是苦了我儿了。”

话至此,程周氏心中更恨:老太太真是鬼迷了心窍,这么多年了一直抓着她女儿的婚事不撒手,死活说要将盈盈送入宫去。他们这样的人家,盈盈又是京城出了名的才女,前些年上门求亲的有多少啊,老太太不问家世通通一口回绝,一门心思要把盈盈往宫里送。